Free考研资料
标题:
乐黛云、陈跃红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打印本页]
作者:
ooo
时间:
17-8-6 12:22
标题:
乐黛云、陈跃红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下载地址:
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177.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编委
目录
第1章 文化转型与比较文学的新发展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 历史、现状与学科定位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 方法论:对话与问题意识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 研究领域:范式的形成及其发展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5章 比较诗学:文学理论的跨文化研究
5.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内容简介
??国内外经典教材辅导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当前国内外各大院校权威教科书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参考教材,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定参考书。这些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其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简单,这给广大读者学习专业教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适用于国内外教材的复习资料,整理了各章的笔记和课(章)后习题,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
??乐黛云、陈跃红等主编的《比较文学原理新编》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比较文学权威教材之一。作为该教材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几年的比较文学考研真题,这些高校大部分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参考书目。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
??3.补充典型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比较文学相关辅导资料,针对每章的重难点补充整理了典型题,并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本书严格按照乐黛云、陈跃红等主编的《比较文学原理新编》的章目编排,分为5章,每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总结本章的重难点内容;第二部分为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精选详析了部分名校近年的考研真题,并针对该教材的重难点相应整理了典型题。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1章 文化转型与比较文学的新发展
1.1 复习笔记
一、二十世纪与文化转型时期
(一)文化转型时期
1.文化转型时期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
2.文化发展通过“认同”和“离异”两种作用来进行
(1)“认同”表现为与主流文化一致的阐释,是在一定范围内向纵深的发展,是对已成模式的进一步开掘,同时表现为对异己力量的排斥和压抑,其作用在于巩固主流文化已经确立的种种界限和规范,使之得以发达和凝聚。
(2)“离异”表现为批判和扬弃,即在一定时期内,对主流文化怀疑,甚至否定,打乱既成规范和界限,对被排斥和曾经被驱逐到边缘的加以兼容,把被压抑的能量释放出来,因而形成对主流文化的批判,乃至颠覆。
3.“离异”作用占主导地位的阶段是文化转型时期,以横向开拓为特征
(1)外求于他种文化;
(2)外求于同一文化地区的边缘文化(俗文化、亚文化、反文化);
(3)外求于他种学科。
(二)二十世纪后半叶
1.人类进入新的文化转型时期的促成原因
(1)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变;
(2)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冷战的结束根本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
(3)人类思维方式的新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视野。
2.人对世界的认识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1)20世纪后半叶,人类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在逻辑学范式之外,现象学范式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2)逻辑学范式是一种内容分析,通过“浓缩”,将具体内容抽空,概括为最简约的共同形式,最后归结为形而上的逻各斯或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3)现象学范式与逻辑学范式不同,它研究的对象不是抽象的、概括的形式,而首先是具体的人,一个活生生地存在、行动、感受着痛苦和愉悦的人。
(4)现象学范式首先从人的意识出发,在这个人的周围,没有什么绝对固定的客体,一切都不是固定的,都是随着这个具体人的心情和视角的变化而变化。
二、世纪转折时期的文化危机
(一)文化冲突问题
1.文化冲突首先起源于某种文化中心论,起源于一种文化对他种文化的压制。
2.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确实正在受到多方面的威胁
(1)西方中心论
西方文化界许多人总是顽强地认为西方文化是最优越的,包含最合理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最应普及于全世界。在比较文学学科领域内,这种西方中心论更为突出。
(2)不仅是西方中心论,其他任何以另一种中心论来代替西方中心论的企图都是有悖于历史潮流、有害于世界文化发展的。
(3)中国中心论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4)更有甚者,还有某些“政治家”公然维护文化一元化,将本国文化中心论强加于人,并以此作为统治国家的首要决策。
(二)文化相对主义
1.文化相对主义的含义
文化相对主义的本义是将事物和观念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
2.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差异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现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人类文化以多样性。
3.文化相对主义相对于过去的文化征服(教化或毁灭)和文化掠夺来说,无疑是很大的进步,并产生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4.文化相对主义的矛盾和弱点
(1)文化相对主义承认并保护不同文化的存在,反对用自身的是非善恶标准去判断另一种文化,这就有可能导致另一极端,即文化保守主义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只强调本文化的优越而忽略本文化可能存在的缺失;
(2)只强调本文化的“纯洁”而反对和其他文化交往和沟通,惟恐受到“污染”,甚至采取文化上的孤立和隔绝政策;
(3)只强调本文化的“统一”而畏惧新的发展,甚至进而压制本文化内部求新、求变的积极因素;
(4)完全认同文化相对主义,否认某些最基本的人类共同标准,就不能不导致对某些曾经给人类带来重大危害的负面文化现象也必须容忍的结论。
(三)文化孤立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的文化
1.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是在后殖民主义众声喧哗、交互影响的文化语境中,从历史出发为自身的文化特点定位。
2.文化孤立主义则是不顾历史的发展,不顾当前纵横交错的各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只执着于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虚构自己的“文化原貌”。
3.人类文化的多元发展也不能不面对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所形成的挑战。
4.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文化发展实际上面临两方面的危机
(1)文化中心论和高科技使文化的多元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使文化的多样性受到削弱,这必然导致世界文化资源无可挽回的流失;
(2)文化相对主义所造成的文化孤立和隔绝,这不是引向文化对抗就是引向文化衰微。
三、文化危机呼唤新的人文精神
(一)人文
1.西方的“人文”
(1)“人文”原指与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在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那里,这是指一种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
(2)18世纪启蒙运动之后,“人文”是指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重视,以及研究如何提高人的地位,了解人的本质、前途和利益的种种考虑,其着重点大部分是落在保证个人的自由发展上,以与中世纪的神学统治对人的压抑相抗衡。
2.中国的“人文”
(1)中国的“人文”强调的也是如何将人类社会化育为一个与天地相协调的、符合人的本性的“天下”。
(2)人文的目的是止于其所当止,以维持社会的和谐和安宁,也就是中国社会长久遵循的“发乎情而止乎礼义,不及于乱”的共同原则。
3.无论中西,“人文”的本意,都是要超越只对一己的关心,而致力于寻求一个更适于人类生存、更有意义的人类生活环境。但西方的着重点在于对个人作用的发挥,而中国的着重点则在于对个人的约束。
(二)新人文精神
1.新人文主义的目的
(1)强调首先要把人当作人看待,反对一切可能使人异化为他物的因素;
(2)强调关心他人和社会的幸福,关怀人类的发展和未来;
(3)它接受科学为人类带来的便利和舒适,但从人的立场出发,对科学可能对人类造成的毁灭性灾难保持高度警惕;
(4)它赞赏对中心和权威的消解,对人类思想的解放,但同时也企图弥补它所带来的消极方面——零碎化、平面化和离散。
2.新人文主义实现目的的途径
沟通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科学与人文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在动态的沟通和理解中,寻求有益于共同生活的最基本的共识。
3.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的“互为主观”的观点
(1)“批判一沟通一重建”的发展之路。
(2)哈贝马斯提出“正义”原则以保障对个人的尊重和个人的平等权利;同时提出“团结”原则,要求个人有同情和尊重他人的义务。他认为这是可以维系社会又可以得到个人普遍认同的最基本原则。
(三)“和而不同”原则
1.关于如何对待这些两难处境,特别是如何解决保持差异和多元共存的问题,中国的“和而不同”原则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资源。
2.“和而不同”原则认为事物虽各有不同,但决不可能脱离相互的关系而孤立存在,“和”的本义就是要探讨诸多不同因素在不同的关系网络中如何共处。
3.“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使各个不同事物都能得到新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新事物。
四、比较文学在未来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一)异质文化之间文学的互识、互证和互补
1.互识就是相互认识。如果没有相互认识的兴趣就谈不上比较文学。
2.“互证”是以不同文学为例证,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相同或不同的解答,以达到进一步的共识。
3.“互补”的内容
(1)首先是在与“他者”的对比中,更清楚地了解并突出自身的特点。
(2)其次,“互补”是指相互吸收,取长补短,但决不是把对方变成和自己一样。
(3)再次,“互补”还表现为以原来存在于一种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或误读)另一种文化的文本,因而获得对该文本全新的阐释和理解。
(4)最后,“互补”还包括一种文化的文本在进入另一种文化之后得到了新的生长和发展。
4.比较文学研究将更加深入文化内层
在新的世纪,文学与文化的相因相成将成为文学研究的主流。以跨文化研究为核心的比较文学将以极其丰富的文学文本为不同文化的研究提供大量材料,因而成为文化研究的重要途径;对不同文化的深入研究又必然为比较文学研究开创崭新的层面。
(二)比较文学向总体文学发展
1.文学研究在同一个层面上被划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部分
(1)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本体、文学的内在规律、文学作品的构成和特征等;
(2)文学批评着重研究具体作家作品,对具体文学现象作出分析与评价;
(3)文学史则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以及作品在历史上的地位。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学研究出现了另一层面上的划分
(1)国别文学研究一国文学的主流及其内部的各种问题;
(2)比较文学按照梵第根的说法,是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3)总体文学则研究超越国家、民族、语言界限的那些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体裁和文学风尚。
3.翻译在比较文学学科中被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
(1)一般说来,翻译是指把一种语言的作品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创造性劳动。
(2)三十年代前后,翻译研究已发展为比较文学的一个自成体系的被称为“译介学”或“媒介学”的不可或缺的分支。
(三)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1.跨学科的含义
跨学科即交叉学科,它研究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整合。
2.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更多地集中于如何面对科学发展对人类生活的挑战
(1)科学的发展为文学提供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观念
①20世纪,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热力学第二定律对文学的影响也决不亚于进化论之于十九世纪文学。
②熵的观念在美国小说中引起很大反响。
③要防止熵量增加,就必须突破隔离封闭的体系,不断增加信息量,不断改变主体的结构,以适应新的情况。
(2)科学的发展向人类提出了许多崭新的问题
除前面提到的电脑传媒对人类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外,生物学的突破性进展,对于基因的排列和变异的研究,对于克隆技术关于生物甚至人的“复制”技术的实现,体外受精、“精子银行”对于传统家庭关系的冲击等等,一切都对人文学科提出了新的挑战,而这些问题无一不首先显示在文学中。
下载地址:
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177.html
欢迎光临 Free考研资料 (http://test.freekao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