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陕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6 16:36: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35691.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视频讲解教师简介
目录
2013年陕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2013年陕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解析
2012年陕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2012年陕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2011年陕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2011年陕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内容简介                                                                                            
  考研真题是每个考生复习备考必不可少的资料,其重要性不只在于做题获得的感受,更在于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把握出题的脉络,将繁复芜杂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突出重点和难点,从而控制答题的节奏,这就需要一份权威、正确的参考答案以及详尽的试题分析。为了帮助参加陕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试科目的考生复习备考,圣才考研网精心编著了该科目的配套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
  1.[3D电子书]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免费下载]
  2.[3D电子书]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免费下载]
  3.[3D电子书]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免费下载]
  4.[3D电子书]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免费下载]
  5.[3D电子书]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免费下载]
  6.[3D电子书]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免费下载]
  本书是包含高清视频讲解的720度旋转的3D电子书,结合“高清视频”和“3D电子书”两种方式详解陕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真题。本书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
  1.精选讲解2套考研真题(2011~2012年)
  辅导名师李芳倾力打造,解析每道真题,详解难点重点,将各个知识点的经络编制清晰,通过试题将常考点形成一个框架网络。该部分特点有针对性强,解答详尽,条理清晰,并结合考卷情况适当予以了扩展和补充。
  2.整理精编3套考研真题(2011~2013年)
  本书收集整理了陕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2011~2013年的考研真题,并提供2011~2013年考研真题的详细答案。最新真题详解视频一旦录制完毕将立即上传,考生可通过免费升级获得。
  圣才学习网│教育类(www.100xuexi.com)提供全国各高校中文类专业考研考博辅导班【师兄师姐一对一辅导、网授精讲班等】、3D电子书、3D题库(免费下载,免费升级)、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教育类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陕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试科目的考生。
  与传统图书相比,本书具有以下六大特色:
1.720度立体旋转:好用好玩的全新学习体验  圣才e书带给你超逼真的3D学习体验,720度立体场景,任意角度旋转,模拟纸质书真实翻页效果,让你学起来爱不释手!

2.视频讲解:高清视频名师独家讲解重点难点  本产品第一次突破传统图书和电子书的死板文字,除了提供电子书内容外,还提供高清视频讲解,读者通过看视频"听课"很轻松地理解参考教材及历年真题。36小时高清视频课程,正是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
  可以说,我们的视频是全国最为高清的视频,本书是全国第一套含有高清视频讲解的3D电子书。看我们的高清视频,清晰到如同高清电视,如临其境,真实体验影院视觉效果,是一种真正的享受!

  李芳: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硕士,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该教师很好地把握了教育硕士-教育学综合科目的知识体系,对教育硕士考试的内容熟练掌握,有多年考研辅导经验。曾经参与修订和撰写教育学综合考试大纲指南等相关书籍,参加过多次国内及国际学术会议,并进行会议报告。
  授课特点:讲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结合教育学综合考试大纲及自己多年辅导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教育学综合真题的命题规律和解题思路。
3.免费下载:无须注册均可免费下载阅读本书  在购买前,任何人均可以免费下载本书,满意后再购买。任何人均可无限制的复制下载圣才教育全部3万本3D电子书,既可以选择单本下载,也可以选择客户端批量下载。
4.免费升级:更新并完善内容,终身免费升级  如购买本书,可终生使用。免费自动升级指我们一旦获得最新考试真题,系统立即自动提示您免费在线升级您的产品,您将自动获得最新真题及高清视频。真正做到了一次购买,终身使用。当您的电子书出现升级提示时,请选择立即升级。
5.功能强大:记录笔记、全文搜索等十大功能  本书具有“记录笔记”、“全文检索”、“添加书签”、“查看缩略图”、“全屏看书”、“界面设置”等功能。
  (1)e书阅读器——工具栏丰富实用【为考试教辅量身定做】

  (2)便笺工具——做笔记、写反馈【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6.多端并用:电脑手机平板等多平台同步使用  本书一次购买,多端并用,可以在PC端(在线和下载)、手机(安卓和苹果)、平板(安卓和苹果)等多平台同步使用。同一本书,使用不同终端登录,可实现云同步,即更换不同设备所看的电子书页码是一样的。

  特别说明:本书的部分内容参考了部分网络资料及相关资料。但由于特殊的原因,比如作者姓名或出处在转载之前已经丢失,或者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等,因而可能没有注明作者的姓名或出处。如果原作者或出版人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速来信与我们联系,如果有侵权行为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圣才学习网(www.100xuexi.com)是一家为全国各类考试和专业课学习提供辅导方案【保过班、网授班、3D电子书、3D题库】的综合性学习型视频学习网站,拥有近100种考试(含418个考试科目)、194种经典教材(含英语、经济、管理、证券、金融等共16大类),合计近万小时的面授班、网授班课程。
  如您在购买、使用中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全国热线:400-900-8858(8:30~23:00),18001260133(8:30~23:00)
  咨询QQ:4009008858(8:30-23:00)

  详情访问:http://jy.100xuexi.com/(圣才学习网|教育类)
  圣才学习网编辑部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2013年陕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5*5)
1.学习
2.苏湖教法
3.教育目的
4.教学
二、判断题(2*10)
1.蔡元培的办学方针是“崇自由,尚个性”。(  )
2.多媒体教学是直观教学的一种形式。(  )
3.德育就是育德。(  )
三、简答题(5*4)
1.如何促进知识整合和深化?
2.简述陈鹤琴的“活教育”体系。
3.赫尔巴特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
4.品德发展的规律。
四、论述题(15*3)
1.杜威的论教育本质理论与教育和生活的关系。
2.谈谈如何在课堂管理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3.班集体的形成阶段和培养方法。
五、材料题(15*1)
根据材料谈谈教育的经济功能并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当前教育需要怎样做使教育的经济功能发挥最大?
2013年陕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解析
一、名词解释。(5*5)
1.学习
答:学习是个体(人或动物)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而这种变化会对个体以后在相关情境中的活动的水平和方式产生影响。学习的作用有:学习是有机体和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学习可以影响成熟;第三,学习能激发人脑智力的潜力,从而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
2.苏湖教法
答:北宋学者胡缓在主持苏州郡学、湖州州学时,改变传统教法,创立了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即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分斋教学。经义斋选择学习儒家经义;治事斋又称治道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学生可选择其中一科为主修,另选一科为副修。两斋的培养目标不同,经义斋以培养比较高级的统治人才为目标;治事斋是为了造就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这种教法史称“苏湖教法”或“分斋教学”。胡缓创立的分斋教学制度,在中国教学制度发展史上第一次按照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中实行分科教学;实用学科正式纳人官学教学体系之中,取得了与儒家经学同等的地位;治事斋学生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开主修和副修制度的先声。
3.教育目的
答: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从内涵上看,教育目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4.教学
答: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二、判断题(2*10)
1.蔡元培的办学方针是“崇自由,尚个性”。( )
【答案】正确查看答案
【解析】蔡元培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进行整顿和改革,提出“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对扭转北京大学腐败的校政和学风起重大作用,使北京大学成为蜚声国内外的中国最高学府。
2.多媒体教学是直观教学的一种形式。( )
【答案】略。查看答案
3.德育就是育德。( )
【答案】略。查看答案
三、简答题(5*4)
1.如何促进知识整合和深化?
答:略。
2.简述陈鹤琴的“活教育”体系。
答:活教育是中国20世纪40年代的教育改革理论。倡导者陈鹤琴。1939年他在《小学教师》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主张教师要“教活书”,儿童要“读活书”,呼吁把中国腐化的死教育变为前进的、自动的、活泼的、有生气的活教育。后在江西、上海、南京等地幼稚园、小学和幼稚师范等学校内试验推行,至40年代末形成完整理论体系。其核心是:
(1)目的论。从抗战时“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发展到“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并提出相应的条件。“活教育”提倡学习如何做人,如何求社会进步、人类发展。作为一个人,他必须热爱人类,不论国籍、种族、阶级和宗教;他必须热爱真理,以真理为至高无上,乃至不惜一切捍卫真理。前者体现了对人类所有个体的生命价值的重视和珍惜,后者体现了对人类共同生活准则的确认和维护,而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形成人的上述两方面意识,学会“做人”就成为个体参与社会生活、增进人类全体,同时也是个体幸福的基础。
(2)课程论。主张“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陈鹤琴所谓“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即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既然“活教育”的课程内容应是来源于自然、社会和儿童的生活,其组织形式也必须符合儿童的活动和生活的方式,符合儿童与自然、社会环境的交往方式。“活教育”的课程打破惯常按学科组织的体系,采取活动中心和活动单元的形式,即能体现儿童生活整体性和联贯性的“五指活动”(“五组活动”)形式,即:儿童健康活动(包括卫生、体育、营养等),儿童社会活动(包括史地、公民、时事等),儿童科学活动(包括生、数、理、化、地等),儿童艺术活动(包括音、美、工等),儿童文学活动(包括读、写、说、译等)。按“五指活动”的设想,儿童活动代替课堂教学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它追求的是完整的儿童生活。而以“五指”作比喻,是因为这五种活动犹如一只手的五根指头,是相联的整体。
(3)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陈鹤琴认为“做”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因此也是“活教育”教学论的出发点,它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取。
①教学原则:陈鹤琴依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结合本人的教育经验,提出17条“活教育”的教学原则: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比较教学法;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替代教学法;注意环境,利用环境;分组学习,共同研究;教学游戏化;教学故事化;教师教教师;儿童教儿童;精密观察。这些教学原则体现出鲜明的特点。
②教学步骤:陈鹤琴还归纳出“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即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研讨。实验观察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骤,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从直接经验的要求出发,实验观察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也是儿童未来进行科学发明的钥匙。儿童从实验观察和阅读思考中获取的直接、间接的知识经验,需要通过加工整理,以故事、报告、讲演的形式表达出来,有助于培养和体现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儿童在学习中得到的结论不可能完全正确,就需要通过集体和小组讨论,共同研究,以便互相启发和鼓励,臻于完善。四个步骤是教学过程的一般程序,不是机械的、割裂的,它们同样体现了以“做”为基础的学生主动学习。
“活教育”思想明显地受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陈鹤琴对此也毫不讳言。但“活教育”如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一样,吸取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的合理内核,即批判传统教育忽视儿童生活和主体性,力图去除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而脱离社会生活、以书本知识为中心而脱离实际和实践、以教师为中心而漠视学生的存在等弊端,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中国的时代背景和国情,是一种有吸收、有改造、有创新的教育思想。“活教育”是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想,其精神至今都未过时,不少观点对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富有启发。
3.赫尔巴特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
答:赫尔巴特首倡教育的首要科学是心理学。在他看来,人的心灵是宇宙中无数“实在”的一种,它与其他“实在”发生关系,便产生“观念”。观念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观念的不断变化,构成了人的全部心理活动。
儿童观念的不断扩充主要靠经验的积累与传授知识的教学。儿童在原有基础上形成新观念的过程称“统觉”。“统觉过程”就是新观念与旧观念的同化和吸收的过程。在赫尔巴特看来,各种观念的形成及其运动,决定着人的意识的全部内容。这些观念具有一定的关系和联系,它们是在相互争斗着、增强着、减弱着,或集聚,或分散,或浮起,或沉降。等等。
(1)赫尔巴特把任何兴趣都分为四个阶段:即注意,期待,探求和行动。同时,他还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必须通过“钻研”(接受和学习教师所讲材料)和“理解”(深入思考新材料)两个环节。而这两个环节不论在心理活动的静态和动态都能够实现。
(2)赫尔巴特把教学程序分成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各阶段与掌握知识环节、心理活动状态、兴趣阶段及教学方法等构成如下恰切的相互配合的关系:
①明了。这一阶段,学生的观念活动状态属于静态的钻研,为了要学习和掌握新的教材,必须集中注意力,深入研究学习的材料。因此,从兴趣方面看,则为注意阶段。这时,要求教师要尽可能简练、清楚、明白地讲解新教材,用讲解、示例或演示等叙述进行教学。系统,就是教师通过采用综合的教学法,使新旧观念间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方法,就是新旧观念间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联系巩固新习得的知识。
②联想。联想就是新旧观念之间产生联合,但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与学生谈话,运用分析教学法。这一阶段,学生的观念活动状态属于动态的钻研,要求学生要集中注意力深入进行思考,把上一阶段所获得的观念与旧有观念联系结合起来。即要在旧观念的基础上形成新观念。这时学生还不知道从新与旧的联合中究竟能得到什么。因此,赫尔巴特认为从兴趣的特征看,则属于作为获得新观念前的一瞬间的期待阶段。这时应该采用分析教学。教师与学生进行无拘束的、从容不迫的谈话。而这种谈话又必须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以便引起学生已有的观念,并使之建立起与新的观念的联系。
③系统。这已进入教材的理解阶段,学生的观念活动状态属于静态的理解。从兴趣方面看,则符合探求阶段。所以,这时要在教师指导下寻找一些确切的定义和结论。同时也完全有可能得出各种各样的概括、结论以及规则、原则。由于需要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概括,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则采用综合法。
④方法。这一阶段是要使学生把系统化了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从学生的观念活动状态说,已进入动态的理解。从兴趣方面来看则符合于行动阶段,要由学生自己去做作业。在教学方法上是独立完成各种练习、演算及按教师指示来修改作业、练习等。
这就是教育史上有名的赫尔巴特的阶段教学。赫尔巴特的阶段教学,主要建立在他的心理学基础上的。它比较细致地考虑到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注意到不同教学阶段学生的不同兴趣,特别考虑到不同的教学阶段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些都有助于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赫尔巴特的阶段教学还注意到运用统觉原理,要求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使新旧观念结合,进而形成新的经验,同时还强调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使新知识得以整理、系统和概括。重视让学生通过练习、作业等活动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等等。可以说,赫尔巴特的阶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过程方面的某些规律,这一点是必须注意的,也是应给以充分肯定的。但是,赫尔巴特的阶段教学:过分流于形式,机械死板,以为任何一堂课都必须遵循这样一个阶段,丝毫不能变动。另外还应该指出,这个阶段教学所依据的理论,在好些方面也是不正确的。赫尔巴特所说的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只能说是对系统化的知识进行巩固而已。
赫尔巴特的阶段教学,后来被他的后继者加以发展,改变成为五段,即预备(提出问题,说明目的),提示(提示新课程,讲解新教材),联系(比较),总结,应用。实际上是把原来四个阶段中的第一个阶段分成两步,其它三个阶段都无多大改变。这就形成平常所说的五段教学法。
4.品德发展的规律。
答:品德作为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是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稳定的心理特性。品德是在人际交往的基础上,在对社会规范的学习和接受中形成和发展的。通过接受社会规范,执行规范行为,并从行为结果的反馈中强化个体对规范的必要性认识,获得执行规范行为的体验,确立自觉执行规范的动机,从而使品德得以形成和发展。个体品德发展在成熟之前存在极大的可塑性和可变性,其发展与完善贯穿于人的生命全程。社会规范的学习目的就是对社会规范的接受,包括社会规范的遵从、认同和信奉(内化)三种水平:
(1)社会规范的遵从
社会规范的遵从,一般指行为主体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现象。遵从是规范内化的初级阶段,也是进一步内化的基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被动性和情境性。遵从包括从众与服从两种表现或类型。从众现象,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现象,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本身的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时,由于某种权威的命令或现实的压力,仍然遵从这种行为要求的现象。
(2)社会规范的认同
①社会规范认同的界定与特征
认同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是个体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地接受了规范,从而产生了自愿模仿和遵从自己所仰慕的榜样行为,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的特征。社会规范的认同分为偶像认同与价值认同两种基本类型。偶像认同,指出于对某人或某团体的崇拜、仰慕等趋同心理而产生的遵从现象,这种认同也叫自居作用或同一化。它是通过对榜样的模仿而实现的。价值认同,指个体出于对规范本身的意义及必要性的认识而发生的对规范的遵从现象,它是通过义情沟通而实现的。
社会规范的认同是一种较高的接受水平,是规范内化的深入阶段,是确立自觉遵从态度的开端,对于规范的接受以及品德形成来说是一个关键阶段。
②社会规范认同学习的条件
(3)社会规范的内化
①社会规范内化的界定与特征
社会规范的内化也就是社会规范的信奉,是规范的一种高级接受水平或高度遵从态度,是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规范的信奉性接受或信奉性遵从,表现为主体的行为动机是以规范本身的价值信念为基础,其规范行为是由社会规范的价值信念所驱动。信奉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
信奉行为的产生,标志着外在于行为主体的社会规范转化为行为主体的内在需要,在这一阶段,规范的内化过程已经完成。规范的信奉标志着相应品德的形成。因为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就是社会规范的接受与迁移过程,就是对规范的遵从态度的确立过程,就是规范的内化过程。
②社会规范内化的条件
首先,对规范价值的认识。包括对规范实践后果的认识、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掌握和消除意义障碍三个方面。
其次,社会规范的情绪体验。要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具体包括:第一,注意丰富主体对情境的感受;第二,要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对情境进行评价,丰富学生对社会规范后果及其意义作用的认识;第三,通过替代作用和移情作用影响学生的情感。
五、论述题(15*3)
1.杜威的论教育本质理论与教育和生活的关系。
答: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教育思想包括以下几点:
(1)教育的本质
①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关注的主要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个人(儿童)生活的关系。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理想的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实质上是针对当时教育脱离社会生活的现状,要求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使之更有活力,更有乐趣,更具实效,更有益于儿童发展和社会改造。
②教育即生长
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他针对当时的教育无视儿童天性,消极地对待儿童,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的现状,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观念,要求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杜威的生长是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尤其是,杜威要求尊重儿童但不同意放纵之,这是杜威与进步主义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区别,“教育即生长”所体现出的儿童发展观也是杜威民主理想的反映。
③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a.经验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体不仅受环境的塑造,同时也对环境加以若干改变,经验的过程就是一个实验的过程、运用智慧的过程、理性的过程。
b.经验是一种行为、行动,它涵盖认识的、情感的、意志的等理性、非理性的因素,是儿童各方面发展和生长的载体。在经验过程中,儿童不仅获得知识,而且形成能力、养成品德。“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儿童身心的各种因素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
c.经验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单是有机体受着环境塑造,还存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的改造。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和水平,顾及儿童兴趣,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注意改善外部条件,以使儿童的经验更具教育价值。
从这个意义而言,杜威的“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指构成人的身心的各种因素在外部环境和人的主动经验过程中统一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的过程。
(2)教育的目的
①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
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所希求的是过程内的目的,认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生长”。
杜威认为在非民主的社会里,教育目的是外在于并强加于教育过程的,饱含权威与专制色彩。而在民主社会里,教育目的应内在于教育的过程之中,杜威主张以生长为教育的目的,其主要意图在于反对外在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压制,在于要求教育尊重儿童愿望和要求,使儿童从教育本身中、从生长过程中得到乐趣。
②教育的社会性目的
杜威的社会理想是民主主义,他要求教育为社会进步服务,为民主制度的完善服务。杜威认为教育是民主的工具,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
民主主义的特征就是社会成员各种能力的自由发展,个人发展与民主的社会目标是统一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理想的人来促进个人的发展,实现民主的社会目标。理想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a.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具有民主理想和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能力.
b.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适应变化迅速的现代社会.
c.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合作意识,能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服务社会的精神.
d.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能通过从事某种职业发展个人才能并为社会尽力。
(3)课程与教材
杜威批判传统教育对儿童的压制,认为课程和教材都要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以其经验论为基础,提出“从做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在杜威看来,这些活动既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又能满足社会性的需要,还能使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但杜威并没有把个人直接经验和人类间接经验对立起来,他只是反对传统教育中不顾儿童接受能力的直接灌输、生吞活剥式的获取间接经验的方式。
杜威主张以“教材心理化”,即在传授系统知识的过程中要顾及儿童的心理水平,来使儿童同时获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以解决传统教育的这一弊端。教材心理化可以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统一起来,即教师先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各部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恢复到它所被抽象出来的原来的经验,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即直接经验化;然后将直接经验组织化,逐渐形成能提供给有技能的、成熟的人的那种教材形式。杜威一向反对将成人和专家编就的以完整的逻辑体系为表现形式的教材作为教育的起点,认为必须从儿童个人的直接经验为起点,并强调对直接经验加以组织、抽象和概括。
(5)论思维与教学方法
在思维与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倡反思思维,并把思维的五步法运用到教学方法上,帮助学生积累知识锻炼智慧。同时他还视科学思维为革除社会弊端、实现社会理想的最重要手段,并把它与民主主义联系起来。
(6)论道德教育
在道德教育上,他提倡与人合作的新个人主义,重视理智的作用,主张在社会性的情境中实施道德教育,并且将道德教育的原理分为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力图使道德和道德教育成为调节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手段。
(7)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总评
①杜威的贡献
a.杜威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的巨人,其教育理论不仅系统全面,论证精微,而且洋溢着清新的现代气息,大大超出了前人。
b.杜威教育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结合,使教育过程富有实效,又有利于国计民生。
c.杜威教育观的直接的根本的目的是通过活动性、经验性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富有智慧。这种教育观体现了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结合,其历史地位在于它在立足于新现实、新理论的基础上,宣告了教育理论旧时代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开始。
d.杜威提出的许多教育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思路,在具体论述中提出的许多观点直到今天仍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
②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理论对20世纪的东西方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点:
a.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育思想,曾对美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20世纪前半个世纪的整个时期里几乎统治了整个教育舞台”。
b.杜威一生访问过许多国家,如日本、中国、土耳其、墨西哥和苏联等,他的不少教育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是世界性的。
c.对中国的影响。一方面,在杜威的影响下,美国的六三三学制、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大量介绍到中国来,一些大城市还建立了实验学校或“杜威学校”。此外,教育家如陶行知,还吸取杜威教育理论中有益的东西,加以改造,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来。另一方面,杜威来华和他的教育著作在中国的广泛译述,控制了旧中国教育的实施,推进了世界新教育改革在中国的传播,但却阻滞了马列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2.谈谈如何在课堂管理中贯彻启发性原则。
答: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性。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认识过程。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不可能高效和迅捷。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知识毕竟要靠他们的观察、思考和操作,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包办代替。如果轻率地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或代他们完成,那么轻则造成学生的依赖性,影响他们的独立思考和作业能力的发展,重则使他们失去学习上的自信心,成为害怕困难的懦夫、懒汉、低能人。所以,教学要重视启发,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把学习搞好。
在课堂管理中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这是要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内在动力问题。如果学生的学习只靠外力来强迫命令,而没有内在的动力,则很难持久。所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许多因素影响,如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求知欲、获得优良成绩或得到表扬、奖励的愿望,为实现某个远大理想等。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许多一时的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最主要的是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它的情趣、奥妙、意境、价值,在社会生活、生产、科研以及人类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当然,教师要注意把学生一时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学生的奋斗目标、国家对年轻一代的要求联系起来,使他们逐步提高学习的责任感,具有持久的学习热情。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起来,向纵深发展,这是启发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以启发他们的思维,使茅塞顿开。常言道“问则疑、疑则思”,一石激起千重浪,只要提问切中要害、发人深思,脑子一开窍,学生的思想一下便都活跃起来,课堂上将出现令人兴奋、紧张、有趣的生动局面。然后,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以获取新知。教学就应当是这样一个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去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
教师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有耐心,给学生以思考时间;要有重点,问题不能多,不能蜻蜓点水、启而不发;要深入下去,提出补充问题,引导学生去获取新知;不仅要启发学生理解知识,而且要启发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不仅要引导学生动脑.而且要引导他们动手。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懂了不一定会做,会做了还不一定有创造性。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向他们布置由易到难的各种作业,或提供素材、情境、条件和提出要求,让他们去独立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独出心裁地完成作业,以便发展刨造才能。
(4)发扬教学民主。
这是启发教学的重要条件。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心情舒畅,敢于并热衷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教学中提出的问题的讨论与争辩。他们有责任感,有求实精神,关心的是如何探取新知,并在这场讨论中作出自己的贡献,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样,学生的聪明才智将充分发挥出来,受到最大的锻炼和提高。在教学中,教师不可唯浅独尊、搞一言堂,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对学生的发言、答问不应求全责备、失之过严,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要善于制止学生之间的讽刺讥笑,相互卑薄,引导他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如果学生感到气氛压抑、不能畅所欲言,那么启发教学则将受到很大的局限。
3.班集体的形成阶段和培养方法。
答:班集体以班级的存在为前提。学校按照年龄把几十个年龄相同、相近的学生组织在一个班里,配备以班主任,这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班级。班级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外力来组织的,而不是靠班级成员的自觉。班级只有经过不断的发展,直到它具有某些特征的时候,才能称为班集体。班集体是班级发展的最高形态。但这一发展过程不是自发的,它要经过班主任长时间的精心培育。有的班级可能直到毕业也难以达到班集体的形态。
(1)一般来说,班集体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
①有组织的班级
根据学校的安排,几十个同学随机组成一个班级。最初,班级成员相互之间缺乏了解,甚至也不认识,也没有班级组织和共同的规范,更谈不上吸引力。因此最初的班级完全是一个离散型群体,大家唯一认可的是班主任,一切依赖班主任.听从班主任的管理。但这个阶段很快就会过去。
有经验的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之初,会先指定临时的班委会暂时工作,会开展一些班级活动让大家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经过一段初步的了解后,通过班会,选举正式的班委会、团支部,健全班级的组织。通过共同讨论,建立班级共同的学习和生活规则。通过这些工作,班级从最初的离散型群体发展为一个组织。组织成员间的交往增多,在组织中,大家遵守共同的行事规则,从而使行为趋于一致。但班级还没有内聚力,多数成员对班级仅是一般性的支持,班级工作主要依靠班主任,班主任的要求对学生来说依然是外在的。班级的冲突也发生在班主任与学生之间。
②形成中的班集体
班级经过一段时间的组建后,随着同学间的熟悉,群体的团结性慢慢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内聚性,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始形成,初步具有了和谐的班级氛围,班级的内聚力增强,学生越来越希望成为集体的一员,集体意识、集体荣誉感开始出现。班级开始讨论发展的规划,制定共同的发展目标,建立健全班级的规范,约束不利于集体的行为。学生初步具有了集体意识,一个初步的集体也开始形成。在这一阶段,班主任主要依靠班干部和班级的积极分子带动大家开展工作。这时的班集体处于初级阶段,依然需要外部的督促和帮助。班级的冲突多发生在班干部与学生之间。
③成熟的班集体
集体的共同目标明确、集体规范完善、组织健全并具有号召力。班级成员亲密团结,互相关心,班级成为同学们共同营造的“精神家园”,有强烈的归属感和依恋感,离开集体就有想“家”的感觉。班集体已成为教育的主体,班集体的运转和经营,已经不再靠外力的强迫,而变成一个自治组织,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班级中尽管会存在非正式组织,但都与班级的建设目标相一致,或没有冲突。集体依赖自身的教育作用而发展,班级中的冲突属于成员间的认识差异,班级成员间求同存异。这时的集体是一个有活力的、充满生机的集体。
(2)根据班集体的特点,班主任组织和培养班集体,要着眼以下几个方面:
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所以,班集体建设中,把目标的设计放在首位。
班级目标必须由班级全体成员,包括班主任和广大同学共同讨论确定。班级的目标是关于把一个班级建设成为什么样子的目标。班级目标虽然针对的是班级,但班级是由成员组成的,所以,班级目标必须落实到集体成员的发展上,落实为集体成员的学习目标。
班级目标的制定要依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同时,还必须结合实际,符合学校的现实、班级的现状和学生的发展水平。目标既体现一种理想和要求.但又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切不可好高骛远,把目标定得不切实际。
要发动全体班级成员参与目标的制定,把目标制定的过程和认可目标的过程结合起来,把班级的目标与个人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使每个班级成员时刻铭记自己的目标,把握与阶段目标的差距。同时,还要关注其他班级成员目标的实现情况,并主动地帮助落后者,共同实现班级的总目标。
②培养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为班集体工作的核心队伍。他们是带动全班成员实现班集体目标的核心,是集体活动的组织者和模范执行者,又是班主任管理意图的体现者。一个班集体能否形成,班级是否有凝聚力,与班集体是否拥有核心队伍有着密切的关系。
班级的核心队伍,首先是班、团干部。为此,班主任要选拔和培养班干部。班主任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及时发现班级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并从中选拔能热心为集体服务,能团结同学,具有良好的素质和一定管理能力的学生担任班、团干部。学生干部的选拔,可以通过无记名投票产生,也可以由自荐和教师提出的候选人中差额产生,还可以利用竞选的方式产生。为了增强民主化程度,一般不采用教师指定的方式,也不采用班长组阁的方式。班干部的人选对其素质要有较高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成绩好的同学可以担当班干部。班委会成员之间要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
学生干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为了使更多的同学能够得到锻炼,班干部要定期实行轮换制。在轮换期间,为了保持班级工作的连续性,还要保留1~2个上届的“老干部”。一些优秀班主任的经验表明,为了使集体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就必须使班级每个成员都成为班级的主人。为此,要增设班级岗位,使班级事事有人负责,事事有人干。减少兼职,一岗多人,使更多的同学有服务的机会;同时,还可以动态分配管理岗位,使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都得到锻炼。
对于班干部,班主任要把使用和培养结合起来。既要鼓励他们开展工作,又要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既要维护他们的威信,又要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既要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又要指出他们工作中的不足,使他们在锻炼中成长。
班级的核心队伍.除了班干部外,还包括班级中某方面表现非常突出和优秀的学生。他们可能没有担任班干部,但他们在班级中却有着一种微妙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不是职务赋予他的,而是他的优异表现。班主任要积极利用
这些优秀学生的影响力,使他们在班级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③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班级中的同学关系如何,关系到集体行动的一致性,关系到对集体目标的认可,关系到集体的凝聚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大家感到心情舒畅,对集体会产生强烈的依赖感;相反,恶劣的人际关系.彼此之间猜疑、暗算和斗争,不仅不会形成集体,而且还会让学生产生摆脱该班级的强烈愿望。
为此,要经常开展集体活动,使大家在活动中增进认识,增进友谊。班主任要仔细观察同学之间的交往现状,合理地加以引导,避免一部分同学对另一部分同学的疏远,避免干部和一般同学之间的对立。
班级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根本的还在于大家对集体的认同,集体意识的增强。集体可以化解纷争,为了共同的目的,而将大家团结起来。
④制定和执行班级规则,营造良好的班风
班级规则是集体的行为准则,它是集体行动一致性的保证。建立班级的规则,是班级建设之初的重点工作。因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没有规则,就没有对成员的约束,就不可能有集体的形成。
对班级来说,班级规则是一种外在的要求。班集体的建设就是如何一步步地将这些外在的要求内化,使班级规则变成班级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成为班集体内在的约束机制。班级规则的制定要基于班级共同的目标,是为实现共同的班级目标而制定的约束集体成员的行为准则。班级规则要通过大家共同讨论制定,使制定的过程也成为对班级规则的认识过程。最初班级规则的执行,还需要借助于外力的帮助,如班主任的监督、班委会的执行等,符合班级规则的行为会得到集体的肯定和奖赏,违背规则的行为则要受到集体的处罚。这样通过强化班级规则,引导学生对班集体的一些现象与行为进行评议,努力把舆论的中心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班级舆论的持久化就形成了班风。所以,班级舆论、班风是对班级规则的内化。舆论和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成为集体成员一种精神风貌,影响他们的一言一行。
⑤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积极参加的各种共同的教育活动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参与共同的教育活动的过程,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而且也增进了同学问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同时提供了每个同学为集体做贡献的机会。
班级活动的内容很多,从形式上看,有常规的活动,也有根据特定的任务设计的阶段性活动。从内容上看,有学习活动、班会活动、团队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在组织上,有全班的活动,也有小组的活动。班级活动要成为集体建设的手段,必须强调全员参与,而且是主动参与。
班级活动的组织要符合教育性的要求,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兴趣。班级活动是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开展的活动,班主任作为集体的一员,不能站在活动之外,或以权威者的姿态,对活动评头论足,而是要以集体成员的身份积极参与,同时注重发挥引导作用,指导学生正确地开展活动。
六、材料题(15*1)
根据材料谈谈教育的经济功能并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当前教育需要怎样做使教育的经济功能发挥最大?
答:教育的经济功能是当代教育的突出功能。历史地看,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程度较低,体力劳动是生产劳动的主要成分,加之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特权为统治阶级所独占,因此教育突出的是政治功能,其经济功能并不明显。近代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由于科学技术在生产劳动中的比重不断加大,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此时,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才逐步明显。可以说,教育的经济功能是伴随着近代工业革命才出现的,并在当代社会更加突出。而且,当代经济发展已由依靠物质、资金的物力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人力和知识资本增长的模式,其中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教育就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这就是当代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所以,教育成为促进各国经济增长的“法宝”,“教育先行”成为当代教育的一大趋势。
(1)人力资本
所谓人力资本,其经济属性是什么?它为何对解释经济增长关系至关重要?我对这些问题曾作如下的回答:人们需要有益的技能和知识,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人们却不完全知道技能和知识是一种资本,这种资本实质说来是一种计划投资的产物;这种投资在西方社会接着一种比传统的(非人力)投资大得多的速度增长,而且这种增长恰好是该经济体系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如果根据一种把人力资本、物力资本都包括进去的全面的资本概念去考虑问题,并认为所有资本都是由投资的方式产生的,那么这种想法既颇有裨益又妥帖正当。长期以来,人们就抱有一种顽固的偏见,认为资本只包括物资设备、建筑物和物资库存等。这种偏见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政府贬低人力资本投资、提高物力资本投资的固执态度的原因。
(2)教育先行
多少世纪以来,特别在发动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
这种倾向首先大胆地和成功地出现在诸如日本、苏联和美国这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几年中不顾由此带来的沉重牺牲和一切困难,也选择了这条道路。
(3)现代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实现。
①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劳动力是劳动者在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是负载在劳动者身上的劳动能力。劳动力是社会生产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当然,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要保持统一,只有数量而无质量的劳动力是社会生产、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只有具有高质量的劳动力才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所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力的质量,即劳动能力,这在现代生产中尤为如此。
现代生产是科学技术高度运用的社会化大生产。在现代生产中,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需要高素质的、懂科学、技能熟练的劳动者;大生产复杂的流水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高素质的具有科学管理知识的管理人员来实现;技术的改进、科技的创新、新产品的研制需要高水平的科技人员。因此,现代的生产无论是对直接的劳动者、管理人员,还是对技术人员,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他们素质的提高、管理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赖于教育。因为人作为劳动力最初只具有体力和简单的生产生活经验,这只能看作是现代生产的潜在的、可能的劳动力。马克思讲,要使人“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马克思在一般意义上论述了教育在使一个潜在的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从一个简单的劳动力转变为复杂的劳动力中的巨大作用。对在职劳动者教育功效的研究更能说明问题。据苏联经济学家的统计,一个熟练工人接受一年的科技文化教育,比工人在工厂工作一年平均能提高工作效率1.6倍。据国外一些企业的统计,劳动者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合理化建议就平均增加6%。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工人在技术创造性上的积极性,比没有受过同等教育而丁龄相同的人要多4~5倍。
教育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可以通过这样几个层次:首先是普通教育的层次,包括中小学教育。中小学教育虽然不直接培养专门的劳动力,但它为劳动者的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这是现代生产和经济发展最深层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其次是专门的、职业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它们与普通教育不同,旨在培养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成为社会生产的直接的劳动力。再次是职后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它是针对生产中的某个问题而进行的专门的培训和学习,对于提高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技术改进能力以及科学管理能力具有直接的意义。
②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曾经指出,“生产力里面包括科学在内”。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不太明显。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以致在现代高科技的生产中,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教育则是生产第一生产力的工作母机,是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生产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第一,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实现科学文化和技术的再生产。科学文化和技术不仅是某一时代、某一个科学家创造、发明的结果,而且它具有累积性和继承性,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结晶。科学文化和技术由于不断地传播和继承,才得以不断地发展。在科学文化和技术的传播和继承方面,教育起着巨大的作用。因为传承科学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功能,教育通过科学文化的传承,实现着科学文化和技术的再生产。教育把人类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进行简约化、典型化的加工改造,成为教育的内容,通过教师的传播,使之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从而实现了科学知识和技术的高效率的再生产。第二,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播科学文化,还负有生产科学文化的重任。开展科学研究、生产新的科学文化和技术是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之一。因为高等学校具有人才优势,它拥有一大批专家、教授和年轻的大学生、研究生,他们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和潜在力量;他们在从事教学和学习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思考,研究成为他们工作和学习的核心任务。所以,各国都把高等学校看作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事实证明,多数科学研究的成果,尤其是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都来自于高等学校。目前,一些著名的高等学校,尤其是从事技术创新的工科院校,已经成功地走出了“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道路,及时地把科学研究的成果投入到生产中去,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中国的“中关村”都是成功的典型。
综上可知,人和科学技术都是潜在的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可能因素。但要使二者真正能够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现实促进因素,就必须使这些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而这又必须依靠于教育。通过教育,人掌握了科学技术,成为现实的劳动力;通过教育,科学技术以劳动者为载体进入了社会生产领域,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于是,教育因此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3569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1 01:42 , Processed in 0.103923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