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标题: 熊勇清《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打印本页]

作者: ooo    时间: 17-8-6 16:44
标题: 熊勇清《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38259.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篇 导 论
 第1章 管理与管理学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发展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 管理与环境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 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篇 计划与决策
 第5章 决策原理与方法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 计划与计划工作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三篇 组 织
 第7章 组织中的基本问题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 组织设计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 人员配备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 组织文化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四篇 领 导
 第11章 领导与领导理论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 激励与激励理论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 沟 通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五篇 控 制
 第14章 控制与控制过程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5章 控制方法
  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内容简介                                                                                            


??《管理学》(熊勇清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管理学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熊勇清主编的《管理学》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熊勇清《管理学》配套辅导资料:本书是熊勇清《管理学》教材的配套电子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管理学相关资料对熊勇清《管理学》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最新补充内容,可免费升级获得。本书后期会进行修订完善,对于最新修订完善的内容,均可以免费升级获得。
??圣才学习网│管理类(guanli.100xuexi.com)提供管理类经典教材辅导方案【网授班、3D电子书、3D题库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熊勇清著的《管理学》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管理学的师生参考。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篇 导 论
第1章 管理与管理学
1.1 复习笔记
一、管理的定义与特征
1.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工作,尽可能合理而有效地利用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理解这一定义,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1)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是管理的五项主要的具体工作,这五项工作又被称为管理的五大基本职能。
(2)管理的对象是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时间五个方面。其中,人是管理的主要对象,时间是管理的最稀有、最特殊的资源,因为时间具有不可逆性。
(3)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它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过程。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管理工作涉及效率和效果两个方面。管理的任务是获取、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来确保组织效率和效果双重目标的实现,如图1-1所示。

图1-1 管理的任务:效率和效果
2.管理的特征
(1)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从本质上看,管理具有二重性,一是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二是与生产关系、社会文化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①首先,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因为管理过程就是对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进行组合、协调和利用的过程,其中包含着许多客观的、不因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的不同而变化的规律。管理理论揭示了这些规律,并创造了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活动只有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方法和手段,才能有效,才能保证生产等各种组织活动顺利进行。现代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生产规模大,动用的资源多,这不仅使管理变得更加重要,也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的这种不因生产关系、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只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的属性,就是其自然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为我们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使我们可以大胆地引进和吸收国外成熟的管理经验,以迅速提高我国的管理水平。
②其次,管理具有社会属性。因为管理是人类的活动,而人都生存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和一定的社会文化中,必然要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并与一定的人文背景息息相关。不同的生产关系、不同的社会文化和人文背景都会使管理思想、管理目的以及管理的方式、方法呈现出一定的差别,从而使管理具有特殊性和个性,这就是管理的社会属性。它既是生产关系和社会文化的体现和反映,又反作用于生产关系和社会文化。
管理的社会属性告诉我们,不能全盘照搬国外做法,必须考虑我们自己的国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
①管理具有科学性,是因为管理是对事物进行观察以后做出的判断,这种判断具有抽象性,并且可以条理化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具有规范化和合理化的特点。
管理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它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管理实践的发展。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管理作为进行社会生产的必备条件是与社会生产的规律性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生产的发展要求管理的发展,管理的发展也促进了生产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这表明管理具有科学性。
其次,管理学的许多内容可以提炼为科学知识体系。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如今已发展成为工业工程学,以人为本的管理已发展成为如今的行为科学,将数学运用于管理已发展
②管理的艺术性可以有多种表现,首先表现为管理需要凭借人的直觉、经验和洞察力。在许多情况下,直觉、经验和洞察力甚至是难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述的,而直觉、经验和洞察力的运用是非常灵活的,是富有创造性的,这也正是管理艺术性的巧妙之处。
其次,在管理过程中有些问题在客观上是难以精确并量化的,无法用数学模式去规范化,也没有现成的程序可以效仿。管理的艺术性要求我们在应用管理学原理时,要特别讲究方法和技巧。
二、管理的职能与作用
1.管理的职能
职能一般是指人、事物、机构具有的作用或功能。管理的职能也就是管理的作用或功能,它跟管理者的职能是统一的。管理的职能还有另外一种含义,即它是管理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或步骤。
管理职能一般被压缩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种。
(1)计划
计划是指管理者在实际行动之前预先对应当追求的目标和应采取的行动方案作出选择和具体安排。它包括两项基本活动:一是确定目标;二是决定如何达到这些目标。
(2)组织
管理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后,就要组织必要的人力和其他资源去执行既定的计划,这就是组织职能。“组织”一词具有双重的含义:一是名词意义上的组织,主要指组织形态;二是动词意义上的组织,即指组织工作。这两层含义在组织职能中都要涉及,但主要是第二层含义,即动词意义上的组织。组织职能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的设计、人员配备、组织的规划与变动、授权等等。
(3)领导
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实施领导,也就是要带领和指挥组织的全体成员同心协力地执行组织的计划,实现组织的目标。领导是指导和督促下属去完成任务的一项管理职能。
(4)控制
控制就是将计划的执行情况和计划的要求、目标相对照,然后采取措施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计划职能与控制职能密不可分。计划是控制的前提,它为控制提供了目标和标准,没有计划就不存在控制;控制是实现计划的手段,没有控制,计划就不能顺利实现。有效的控制,要提高预见性,在偏差发生之前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又要迅速及时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反馈。
上述四项职能,也可以认为是管理过程中的四个主要步骤。对于管理的职能,还需要补充说明以下几点:
(1)不同业务领域在管理职能的具体内容上是有差别的。
(2)不同的管理层次在管理职能的具体内容上也是有差别的。
管理的作用有三点:
(1)管理可以维持组织的存在。
(2)管理可以提高组织的效率。
(3)管理具有整体推动作用。
2。管理的应用范围
管理普遍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组织。因为任何组织都有特定的组织目标,都有其一定的资源调配和利用问题,因此,也就有管理问题。
不同类型的组织,由于其业务作业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存在一些差异,因而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但从基本管理职能和管理原理、方法来看,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具有相似性、共通性。
三、管理人员的类型与技能要求
1.管理人员的类型
组织中的工作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管理工作、作业工作和辅助工作。
与三类工作相对应,组织中的人员也可分为管理人员、作业人员和辅助人员。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类工作一定要由截然不同的三类人分别去做。
管理人员的类型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最基本的两种分类方法是按照管理人员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和所从事的管理工作的领域来划分,即从组织的纵、横两个方向来进行划分。
(1)管理人员的层次分类
管理人员按其所处的管理层次可以分为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三类。
①高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是站在组织整体的立场上,对组织的管理负有全面责任、对整个组织进行综合指挥和统一管理的人员。
②中层管理人员。处于高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之间的都是中层管理人员。
③基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也称一线管理人员,也就是在组织中处于最低管理层次的管理者。
(2)管理人员的领域分类
管理人员按其所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宽度及专业性质的不同,可划分为综合管理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两大类。
①综合管理人员。是指负责管理组织中若干类乃至全部活动的管理者。
②专业管理人员。是指组织中那些仅仅负责某一类活动(或职能)的管理者。
2.管理者的角色
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明茨伯格提出了一个管理者究竟在做什么的分类纲要。明茨伯格的结论是,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的,但却是高度相关的角色。管理者角色(Manage- merit Roles)这个术语指的是特定的管理行为范畴,这10种角色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三大类,即人际性角色、信息性角色、决策性角色。
(1)人际性角色
这种角色包括三类,都涉及人际及社会交往,即在扮演这类角色时,管理者的主要作用是以某些方式与别人交往。三类人际性角色是:
①挂名首脑。为本组织扮演这种角色时,管理者是以组织领导者的身份出现,但其作用仅是礼仪性的,并不真正发挥领导作用。
②领导者。这才是真正发挥领导作用的角色。领导与管理并非完全是一回事。领导者并不限于运用职权去指挥下级,而是通过与下级的沟通,以多种影响力去吸引、说服、激励下级追随领导者指引的方向,去完成所规定的任务。成功的领导者总是通过创建一定组织文化提出目标或共同远景使追随者信服和接受,从而发挥其领导作用的。
③联络人。管理者的联络作用虽也包括组织内部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但主要是涉及对外联络交往。
(2)信息性角色
这种角色包括三类,都涉及信息的处理。三类信息性角色是:
①信息监控者。这个角色是指,管理者既要积极地寻觅外界环境中对本组织或其中某些人有价值的信息,又要警觉地监控本组织对外输出的信息渠道,严防不宜对外的信息外泄。明兹伯格称此角色为“守门员”,即把关人。
②信息传播者。管理者在向别人,无论内、外传递信息时,就是在扮演这一角色。
③发言人。这指的是代表本组织对外界发言。
(3)决策性角色
这种角色包括四类,都涉及某种决策过程。这四类角色是:
①创业者。创业并非指从事某种具体的创造发明,而是指开拓某项新事业,开辟某一新方向。
②混乱驾驶者。这固然包括企业中出了重大事故的应急处理,但主要是指组织中部门之间及干部之间产生了较严重的争执与矛盾时,身为上级的管理者必须做调解、仲裁、劝说等工作,以平息这些冲突。这一角色被誉为解困能手,明兹伯格则称此类角色为“救火消防员”。
③资源分配者。这里说的资源包括财务性资源和设备、厂房等其他物质性资源和人员、时间等非物质性资源。管理者在扮演这种角色时,要对各类资源在组织中各部门及个人之间的分配作出决策,决定谁可以得到哪些和多少资源。
④谈判者。扮演这一角色时,管理者要代表组织与其他组织谈判并决定达成什么样的协议,此时他们已被授权可就协议内容拍板。
3.管理人员的技能要求
根据罗伯特·卡茨(Robert Katz)的研究,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技能包括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决策技能三种。
(1)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运用某一特定领域的工艺、技术和知识的能力。尽管管理者未必是技术专家,但他(或她)必须具备足够的技术知识和技能以便卓有成效地指导员工、组织任务。
(2)人际技能
人际技能就是与组织单位中上下左右的人打交道的能力,包括联络、处理和协调组织内外人际关系的能力,激励和诱导组织内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能力,正确地指导和指挥组织开展工作的能力等等。
(3)概念技能
概念技能又称为决策技能,它是指分析、判断问题并作出正确决策的能力。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作一个整体,并且了解组织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能够准确把握工作单位之间、个人之间以及工作单位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刻了解组织中任何行动的后果。
以上三种管理技能对处于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技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者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者较重要,对于高层管理者较不重要。人际技能对于各种层次管理的重要性大体相同。概念技能对于高层管理者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者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者较不重要。
四、管理学研究对象与方法
1.管理学研究对象与内容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很广泛,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两个方面:
①生产力方面。主要研究如何合理配置组织中的人财物,使各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研究如何根据组织目标,社会的需求,合理使用各种资源,以求得最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②生产关系方面。主要研究如何处理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如何完善组织机构与各种管理体制,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3)着重从管理者的工作或职能出发来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具体包括:管理活动中管理者有哪些职能;可执行这些职能要涉及组织中的哪些要素;在执行各项职能中应遵循哪些原理,采用哪些方法、程序、技术等等。
2.管理学的学科特点
(1)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管理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管理实践活动,而当代的管理活动异常复杂,作为管理者仅掌握单一方面的知识远远不够。只有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才能对各种管理问题应付自如。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管理学内容的综合性。
(2)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管理者研究管理的规律是为了有效地指导管理实践。所以,管理者的管理活动要充分考虑各种实际情况,要进行可行性分析,一切须从实际出发。否则,再好的管理理论、管理方法也不能发挥作用。实际上,众多管理学分支学科的产生正是为了满足管理实践不断提出的新要求而建立的。各种不同的管理学科都是为了解决相应的管理问题的,它们以各种方式与实践相联系,并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而发展、完善自身。所以,管理学的这个特性要求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吸取营养、接受考验,并指导实践。
(3)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
在给定条件下能够得到确定结果的学科称之为精确的学科。数学就是一门精确的学科,只要给出足够的条件或函数关系,按一定的法则进行演算就能得到确定的结果。管理则不同,在已知的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管理主要是同人发生关系,对人进行管理,那么人的心理因素就必然是种不可忽略的因素。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我们还没有找出更有效的定量方法使管理本身精确化,只能借助于定性的办法或者利用统计学的原理来研究管理。因此,我们说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
三、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案例调查法
现代管理学所研究的一般管理原理,需要从大量个别的管理实践活动中加以总结和抽象。这就需要研究者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和科学试验。但是,这种大量的调查,并不是全部的调查,只能是选择、收集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调查分析。这就是案例调查法。在实际中,案例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选取实际管理活动中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另一种是通过大量试验,选取试验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实践证明,这两种案例调查法,对于管理原理的研究都是行之有效的。
2.归纳演绎法
归纳和演绎是两种不同的推理和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归纳是指由个别到一般、由事实到概括的推理方法。演绎是指由一般到个别、由一般原理到个别结论的推理方法。
在现代管理学的研究中,归纳推理必须与演绎推理的方法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所得结论是全面的、可靠的,并能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否则,只有归纳没有演绎,那么所得出的结论就可能是片面的或不具有一般性;只有演绎没有归纳,演绎没有前提,也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3.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是指对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差异点的一种研究方法。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同一性,是比较研究法的客观基础。在管理理论的研究中,运用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单位管理活动进行各种比较分析,就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而对其中的共同点加以总结概括,再加以反复验证,就可以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管理经验,抽象出管理的一般原理。因此,比较研究法也是研究现代管理学的一种基本方法。
4.协同研究法
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一般性、边缘性和适用性。适应这些特点,对于这门学科的研究,就需要运用各种知识,组织各方面的专家进行协同研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协同研究法。当然,在实际中,这种协同研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可以是有组织的,也可以是分散的,还可以是临时组织或定期组织的。但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有相互之间经常的思想交流,允许各种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这才是我们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协同。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38259.html




欢迎光临 Free考研资料 (http://test.freekao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