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 | 作者 时期 | 内容 | 意义 |
《黄帝内经》 | 战国至秦汉时期 | 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建立了整体医学模式;构建了藏象经络理论,提出“治未病”的观点。 |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源泉 |
《难经》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 东汉 | 对脉学有详细系统的论述和创见,对经络学说以及藏象学说中命门、三焦的论述,有所阐扬和发展。 | 全书内容简扼,辨析精微,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著作。 |
《伤寒杂病论》 | 张机(字仲景)、东汉 | 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提出“六经辨证”理论,创立了对外感、内伤疾病的辨证纲领和有效方剂。 | 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为“医方之祖”,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 | 东汉 | 载药365种,按三品、四性及五味分类,明确“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提出“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 | 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为中药学“四气五味”及中药组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作者 | 著作 | 内容 | 意义 |
晋·王叔和 | 《脉经》 | 论述24种病脉的脉象形态及其所主病证;提出八组相类脉的脉象鉴别;提倡“寸口诊法”。 | 中医学第一部脉学专著。 |
晋·皇甫谧 | 《针灸甲乙经》 | 阐述了藏象、经络、腧穴、标本、九针、刺法、诊法、病证、治法等内容。 | 中医学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
隋·巢元方 | 《诸病源候论》 | 详述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诸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尤重于病源的研究。 | 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
唐·孙思邈 |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 关于脏腑之论、针灸之法、脉证之辨、食治之宜、养生之术、备急之方、病证诊治等内容。 | 中医学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 |
著作 | 作者 | 内容及意义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 | 南宋·陈言(字无择) | 以病因与病证相结合的方法,系统阐述了三因理论,对后世病因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
人物 | 学术贡献 | 派别 | 代表作 |
刘完素(字守真,刘河间) | 力倡火热论,主张“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 | 寒凉派 | 《素问玄机原病式》(公元1182年) |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 | 力倡攻邪论,主张“病由邪生”,邪去正自安。 | 攻邪派 | 《儒门事亲》 (公元1224年) |
李杲(字明之,李东垣) | 力倡脾胃论。主张“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 补土派 | 《脾胃论》 (公元1249年) |
朱震亨(字彦修,朱丹溪) | 力倡相火论,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 滋阴派 | 《格致余论》 (公元1347年) |
作者 | 著作 | 内容 | 意义 |
明·李时珍 | 《本草纲目》 | 载中药1892种,分为16部60类 | 驰名中外的中药学巨著 |
明·徐春甫 | 《古今医统大全》 | 辑录230余部医籍 | 著名中医学全书 |
明·王肯堂 | 《证治准绳》 | 以临床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方证为主 | 著名中医学临床医学丛书 |
清·陈梦雷等 |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 分类编排文献注释、基础理论、分科证治、医家传略、艺文记事等 | 著名中医学类书 |
清·吴谦 | 《医宗金鉴》 | 具备临床各科理法方药歌诀 | 太医院的中医学教科书 |
学说 | 代表人物 | 学术贡献 | 著作 |
命门学说 | 张介宾(字景岳) | 提出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注重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 | 《景岳全书》 |
赵献可(字养葵) | 注重滋养“命门之火” | 《医贯》 | |
温病学说 | 吴有性(字又可) | 创“戾气”学说 | 《温疫论》 |
叶桂(字天士) | 创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 《温热论》 | |
薛雪(字生白) | 创新温病学说的湿热病因理论 | 《湿热条辨》 | |
吴瑭(字鞠通) | 创立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 《温病条辨》 | |
淤血学说 | 王清任(字勋臣) | 发展了瘀血理论,创立了多首治疗瘀血病证的有效方剂 | 《医林改错》 |
欢迎光临 Free考研资料 (http://test.freekaoy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