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需求 | 主要关心的问题 |
所有者 | 在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情况下,企业所有者需要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重要的决策 | a.是否应该对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 b.是否应该转让在企业中的投资(如出售股份) c.企业管理层是否实现了企业的目标 d.企业的经营成果如何 e.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如股利政策)如何 另:对于潜在的投资者来说,主要依赖会计信息作出是否参加企业投资的决策,如决定是否购买某家公司的股票 |
债权人 | 债权人主要关心企业是否能够按期还本付息,即要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以便作出有关决策 | a.企业的财力是否充裕,是否足以偿还其债务 b.企业的获利情况如何 c.是否应该贷给企业更多的资金 d.是否应该继续保持对企业的债权(如是否转让公司的债券) 另:对于潜在的债权人来说,需要依靠会计信息作出是否贷给企业资金的决策 |
政府部门 | 有关政府部门(如税务机关),要通过会计信息了解企业所承担的义务情况 | a.企业缴纳所得税和其他税金的情况 b.企业是否遵守有关的法律规定 c.企业向各级政府的法定机构提供的各种报告是否正确 另:对我国的国有企业来说,企业还有义务向有关政府管理部门提供进行宏观调控所需要的会计信息 |
职工与工会 | | a.企业是否按正确的方向开展经营,为其职工提供稳定而持久的工作职位 b.企业的福利待遇有何变动 c.企业的获利情况如何;利润增加时,企业是否能支付较高的工资与奖金 |
顾客 | 虽然不参与企业资源的配置,但在许多方面与企业存在着利益关系 | a.企业的财力是否充裕,是否足以保证长期供应顾客所需的产品 b.是否应该从该企业增加产品购买量 c.企业的经营行为和政策是否与顾客的目的相矛盾 |
年份 | 事件 |
1909 | 美国公共会计师协会任命了一个会计名词特别委员会,准备进行会计实务的规范化。 |
1917 | 美联储和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一致决定,对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而编制的资产负债表进行标准化。 |
1920s-1930s | 20世纪20年代末、2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会计准则制定进程的作用。 |
1933&1934 | 美国国会先后通过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规定所用证券上市企业都必须执行统一的会计程序与方法,并授权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负责制定统一的会计准则。 |
1934 | 美国会计师协会批准了六条“会计原则”为“认可的会计原则”,并以《公司会计资料的审计》为名,以小册子形式发表。 |
1937 | 制定会计准则的权限由证券交易委员会转到美国会计师协会这一职业团体。 |
1938 | 美国会计师协会成立了会计程序委员会(CAP),负责制定会计准则。 |
1939 | 美国会计师下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正式明确使用“公认会计原则”这一术语。 |
年份 | 事件 |
1992年11月 |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以部长令的形式,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称为基本会计准则),规定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 |
1997年上半年 | 正式发布了一项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截至2001年底,共发布了具体会计准则16项。 |
2006年2月15日 | 财政部在对原基本会计准则作重大修订的基础上,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 |
2014年上半年 | 先后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和《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并对部分会汁准则进行了修订。 |
含义 | 补充说明 | |
会计主体 | 会计人员只为特定的会计主体进行会计工作。每一会计主体不仅与其他会计主体相区别,而且独立于其本身的所有者 | 会计主体应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特别是需要单独反映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编制独立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实体 |
持续经营 | 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其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进行清算 | 财务会计的一系列方法都是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为前提的。处在非持续经营状况的企业,则要采用清算基础,着眼于清算资产和清算损益的核算 |
会计期间 | 为了定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向有关各方提供信息,人为地把持续不断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较短的经营期间 | 会计期间通常为一年,称为会计年度。我国《准则》规定,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包括季度和月份等 |
货币计量 | 财务会计主要提供定量的财务信息或会计信息应明确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尺度之外,还需要具体确定记账本位币,即按何种统一的货币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 | 会计计量尺度的选择涉及三层问题:①在众多计量尺度中选择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尺度;②选择某种具体的货币作为会计本位币;③要选择会计本位币的具体计量尺度,是名义会计本位币,还是不变会计本位币。 |
权责发生制 | 也称为应计制,它要求对会计主体在一定期间内发生的各项业务,以是否取得经济权利、是否承担经济责任为标准,决定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的确认 | 我国《准则》规定,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现代企业财务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运用权责发生制是财务会计的一项基本前提 |
质量要求 | 具体内容 |
客观性 | 企业的会计记录和财务会计报告必须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主要包括真实性和可靠性两方面含义 |
相关性 | 会计信息要同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联,即人们可以利用会计信息作出有关的经济决策。在目前情况下,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是要求企业会计信息要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决策的需要 |
明晰性 (可理解性) | 会计记录必须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使用。要求会计信息能简单明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容易为使用者所理解。要在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与相关性的前提下,力求使会计信息简明易懂。 |
可比性 |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具体包括两方面:①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②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
实质重于形式 |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应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这是因为,有时候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并不能真实反映其实质内容。 |
重要性 |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凡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较大影响的交易或事项,应作为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重点;对不重要的经济业务则可以采用简化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也不必在会计报表上详细列示 |
谨慎性 (稳健性) | 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在对某一会计事项有多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尽可能选择一种不导致高估资产或收入的做法。例如,对期末应收账款预计坏账发生、计提坏账准备,对期末存货估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等做法,都体现了谨慎性的要求 |
及时性 | 企业需保证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具体包括及时记录与及时报告两个方面:及时记录就是要求对企业的经济业务及时处理,本期的经济业务应当在本期内处理,不能延至下一个会计期间或提前至上一会计期间;及时报告是指要把会计资料及时地传送出去,将财务报告及时报出 |
欢迎光临 Free考研资料 (http://test.freekaoy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