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类名称 | 组成物质 | 水解产物 | 细分类别 |
单糖 | 多羟醇的醛或酮的衍生物 | 不可水解 | 丙糖、丁糖、戊糖和己糖 |
寡糖 | 2~10分子的单糖结合而成 | 单糖 | 二糖、三糖、四糖、五糖和六糖等 |
多糖 | 多分子单糖或其衍生物所组成 | 原来的单糖或其衍生物 | 同多糖和杂多糖 |
参与反应的基团 | 反应类型 | 反应机制 | 反应特殊现象 |
醛基、酮基 | 氧化反应 | 在碱性溶液中,醛基、酮基即变成非常活泼的烯二醇,具还原性。还原金属离子同时糖本身被氧化成糖酸及其他产物 | Cu(OH)2做碱性溶液的反应会放出氧气,溶液由蓝变黄 |
还原反应 | 被氢还原成醇 | 无 | |
成脎作用 | 与许多物质如苯肼、HCN和羟氨等起加合作用。单糖的第1、2位置上的碳与苯肼结合后,成晶体糖脎 | 糖脎为黄色晶体,不溶于水 | |
异构化 | 碱或稀强碱引起单糖分子重排 | 无 | |
发酵作用 | 经酵母作用产生乙醇和CO2 | 产生CO2 | |
羟基 | 成酯作用 | 单糖的羟基皆可与酸结合成酯 | 无 |
成苷作用 | 环状单糖半缩醛基上的羟基的氢在有干燥氯气催化情况下可与醇化合,被甲基取代而成糖苷 | 无 | |
脱水作用 | 与12%盐酸作用即脱水产生糠醛或糠醛衍生物 | 呋喃醛衍生物与α-萘酚构成紫色物 | |
氨基化 | 分子中的-0H基可被-NH2基取代而产生氨基糖 | 无 | |
脱氧作用 | 脱氧单糖的羟基之一失去氧 | 无 |
二糖 | 组成 | 物理性质 | 化学性质 |
蔗糖 | 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 | 白色结晶,易溶于水,有甜味,有旋光作用但无变旋作用,无α、β型 | 无还原作用,不与苯肼弱碱作用,被稀酸或转化酶水解,在水解过程中,逐渐释出D-果糖,旋光性逐渐由右旋变为左旋 |
麦芽糖 | 2分子葡萄糖 | 白色晶体,易溶于水,甜度仅次于蔗糖,有旋光作用与变旋作用 | 含有一个半缩醛基,具有还原作用。能与苯肼作用产生糖脎,可被酵母发酵 |
乳糖 | 一分子D-葡萄糖与一分子D-半乳糖缩合而成 | 白色晶体,溶于水,微甜,为右旋糖,有变旋性 | 有还原性,与苯肼结合成脎,与HNO3同煮产生黏酸;被β-糖苷酶或稀盐酸水解后产生葡萄糖和半乳糖,不被酵母发酵 |
多糖类 | 组成 | 特性 | 分布 |
淀粉 | 外层为由多个较短的直链糖以1,6-苷键连接而成支链淀粉,内层为由葡萄糖单位以α-1,4-苷键连接而成直链淀粉 | 直链淀粉与碘作用呈蓝色,略溶于热水,支链淀粉与碘作用呈紫红色,吸水后膨胀成糊状,常与磷酸结合 | 谷类、根、茎和某些植物种子中 |
糖原 | 由D-葡萄糖构成,主链的葡萄糖连接方式以α-1,4-糖苷键,支链的连接键为α-1,6-糖苷键 | 溶于沸水,遇碘呈红色。无还原性,亦不能与苯肼作用成糖脎。完全水解后产生D-葡萄糖 | 广泛存在于人及动物体中,肝及肌肉中含量尤多 |
纤维素 | β-D-葡萄糖以l,4-β-葡萄糖苷键相连接 | 性质十分稳定,不溶于水以及酸或碱 | 植物,少数动物、细菌和霉菌 |
壳多糖 (几丁质) | 乙酰-D-葡糖胺以β-1,4糖苷键相连而成 | 用酸可完全水解 | 甲壳类动物的外壳 |
糖胺聚糖 | 己糖胺和糖醛酸形成的长链多聚物。含硫酸或Ser和Thr。可分为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硫酸角质素和肝素 | 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能抗菌,识别细胞间信息并保护细胞 | 动植物体内 |
细菌多糖 | 甘油醇磷酸以磷酸酯键与肽聚糖分子中胞壁酸C-6位上的羟基连接而成 | 溶菌酶使肽聚糖裂解,抗菌素可抑制肽聚糖合成 | 细菌中 |
复合糖 | 又称结合糖,是糖类与非糖物质如脂质或蛋白质共价结合,分别形成脂多糖、糖脂、糖蛋白和蛋白聚糖的总称 | 脂多糖、糖蛋白和蛋白聚糖是细胞功能的发挥和生长所必需的结构。 | 动植物和细菌中 |
欢迎光临 Free考研资料 (http://test.freekaoy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