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2018年政治经济学考研全真模拟试卷及详解

[复制链接]
ooo 发表于 17-8-14 20: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58881.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政治经济学考研全真模拟试卷及详解(一)
政治经济学考研全真模拟试卷及详解(二)
政治经济学考研全真模拟试卷及详解(三)
政治经济学考研全真模拟试卷及详解(四)
政治经济学考研全真模拟试卷及详解(五)
政治经济学考研全真模拟试卷及详解(六)
                                                                                                                                                                                                    内容简介                                                                                            
  本书特别适合于考生在强化、冲刺阶段复习所用,具有如下特色:
  1.涵盖要点,全面系统。我们为每个专题所编写的考题,基本涵盖了国内高校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所涉及的几乎所有常考知识点。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和习题集,以及名校历年考研真题和部分高校内部题库,取材面广,考题精选。考生通过研习专题考题,领悟出题规律,这一点对于应试取得高分是十分关键的。
  2.把握趋势,设计科学。150分分值的考卷中,与实际相联系的题目比较多,这与最近几年各高校考研真题趋势相一致(很多高校历年真题中,该类型题目占一半分值)。随着该类型题的比重不断加大,平时必须关注时事。
  3.解答详尽,引导作答。为让考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本书对于每道考题(包括单项选择题)都给予了详细的解题思路分析,避免考生模糊解题的状况。主观题的解答答案非常标准,建议考生在练习时多加留意答题技巧,以便于培养良好的答题方法和掌握科学的解题思路。

内容预览
政治经济学考研全真模拟试卷及详解(一)
一、单项选择题(1~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当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在单位时间里(  )。
A.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上升
B.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下降
C.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D.生产的使用价值量不变,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社会劳动生产率与生产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与单个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2.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集中表现在(  )。
A.生产工具的发展与变化上
B.管理水平的改善与提高上
C.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与改进上
D.劳动者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上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B、C、D项虽然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相当于人的器官的延长和扩大。生产工具的发展状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
3.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剥削关系是因为在它的形式上看不到(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
B.个别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的区别
C.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价格的区别
D.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区别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有两种: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但是无论是计时工资还是计件工资,首先要与劳动量的多少挂钩,而劳动定额则成为确定工资水平的标准。资本家总是千方百计地提高劳动定额,在缺乏劳动保护制度的情况下,这实际上就是单方面地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增加工人劳动消耗,等于变相地延长了工作日,以达到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目的。因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形式会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手段,这种形式上的资本与劳动的平等交换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关系。
4.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是(  )。
A.靠辛勤劳动积攒起来的
B.通过贱买贵卖赚取来的
C.由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构成的
D.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共同创造的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资本家的全部资本不是自己创造的,而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组成的,而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5.成本价格表现为产品价值中的是(  )。
A.v和m的价值总和
B.所费的c和v的价值总和
C.生产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c+v+m
D.生产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的差额m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对于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只是他的资本价值c+v,剩余价值m是资本家无偿获得的。因此,c+v构成商品的生产成本或成本价格,用K表示。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  )。
A.资产阶级国家协调私人垄断资本的相互关系
B.各个私人垄断资本相互有机结合的总体
C.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互矛盾的体现
D.私人垄断资本利用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为其获取垄断利润服务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的结合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归结起来,其实质是一样的,即都仍然属于私人资本主义或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7.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援助的实质是为了( )。
A.使受援国增强军事实力
B.帮助受援国获得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
C.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威望
D.使社会主义国家获得充分的经济利益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援助,是为了帮助受援国巩固政治上的独立,促进其民族经济的发展和自力更生能力的加强。在提供经济援助时,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不要求任何特权。它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具体体现。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是( )。
A.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B.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调节机制
C.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D.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是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BCD三项虽然都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但不是题干中要求的“微观基础”。
9.反映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富裕程度的综合指标是( )。
A.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社会总产值的多少
B.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收入的多少
C.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工资的多少
D.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利润的多少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社会总产值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总成果价值的重要指标,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体现。
10.我国的货币政策,应当以(  )。
A.发展经济、基本稳定币值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
B.促进经济高速增长,保持一定的通货膨胀为目标
C.坚持货币的财政发行,避免经济发行为目标
D.多发放贷款,尽量增加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为目标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货币与发展经济。稳定货币是指把货币供应量控制在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需要所能容许的范围内,以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发展经济是指通过合理分配货币资金,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二、简答题(11~1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1.阐述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辩证关系,并谈谈该原理的现实意义。
答:(1)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
①生产与消费
a.生产决定消费
第一,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如果没有生产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资料,就不会有人们的各种消费活动。物质资料的数量和种类,决定了消费的水平和结构。
第二,生产决定了消费的方式。生产出什么样的消费用具,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消费方式。
第三,生产的性质决定了消费的性质。资本主义生产不同于社会主义生产,因而资本主义消费也不同于社会主义消费。
b.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首先,消费使生产得到最终实现。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不进入消费,它就不是现实的产品。
其次,消费为生产提供目的和动力。如果没有消费,生产也就失去了意义,人们就不会去从事各种生产活动。
②生产与分配
a.生产决定分配
首先,被分配的产品只是生产的成果,因而生产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可分配产品的数量。
其次,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分配的社会形式,如资本主义生产就决定了有利于资本家阶级的分配形式。
b.分配对生产也有反作用
与生产相适应的分配制度,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③生产与交换
a.生产决定交换
生产过程中,社会劳动分工的程度,决定了交换的范围和规模。分工越细,交换范围越广,交换规模越大。
b.交换对生产也有反作用
交换的发展,又会推动社会劳动分工的发展。比如,商品交换的发展,就有利于促进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大农业的转化。
(2)该原理的现实意义
①社会生产四个环节中生产的决定性主导作用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中要重视生产,把生产放在第一位。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发展是硬道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过程中要深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
②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原理要求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协调好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协调各地区经济发展。还要逐步完善市场交换竞争机制,规范市场交换秩序。所有这些都要以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为目的。
③社会生产总过程四环节关系原理还要求反对和抵制有损长远利益的发展,如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来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以及生产有损消费者利益的产品,还有以牺牲经济结构合理化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片面发展以至于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④这些原理也说明为了一国经济的协调、稳定和持续健康发展一定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仅仅靠市场调节是不行的,市场调节有其弊端,要把市场的调节和政府的调控有机地结合起来。政府实施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要依据经济形势来确定。
12.简述虚拟资本积累的特点和经济影响。
答:(1)虚拟资本积累的特点
①所谓虚拟资本,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信用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期票、汇票、银行券、纸币、国家债券、各种证券抵押贷款等;另一种是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主要由股票、债券构成。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发展的结果,在高度发达的信用制度基础上逐步发展的货币虚拟化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前提。借贷资本信用关系是虚拟资本产生的根据,虚拟资本可以不依托于实体资本定期获得收入,还可以独立运动,在自由买卖中获益。社会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基础。
②虚拟资本积累是实体资本积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逐步产生的,它的产生天然就是为了促进实体资本积累更好地发展。虚拟资本的积累必然以实体资本的积累为基础。
③虚拟资本积累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和实体资本积累脱节的,即虚拟资本积累反映的价值符号可以与实体资本的真实价值无关,其运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2)虚拟资本的经济影响
虚拟资本不等于虚无资本。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高度发达的产物,对商品经济已经和正在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①虚拟资本的存在和发展使经济发展中的资本约束被缓解。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形式变成虚拟资本以后,货币资本所有者找到了一条直接投资、直接分享投资收益的渠道。银行信用和虚拟资本的共同作用,使得企业因为资本不足不能发展的可能性被降低到最低的限度。虚拟资本的存在拓宽了公众的投资渠道,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购买股票、债券等来分享高增长行业和企业的利益,当然也就用资本支持了这些行业和企业的发展。
②虚拟资本导致财富虚拟化,加快了整个经济的虚拟化进程。随着股票、债券及其他衍生证券交易规模的扩大及盈利水平的变动,围绕着证券交易展开的各种经济活动也在不断扩张,有越来越多的收入被资本化,按虚拟资本的特殊运动方式来运动。以虚拟资本为基础的经济虚拟化使得诸如货币资本、人力资本等要素脱离物质生产过程的约束,获得相对独立的运动。在这种情况下,财富的性质就变成了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一个例证。
13.简述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重要意义。
答:(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①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价值(W)包括三个部分: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和剩余价值(m)。用公式表示就是:W=c+v+m。对于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只是他的资本价值(c+v),剩余价值(m)是资本家无偿获得的。因此,c+v构成商品的生产成本或成本价格,用k表示。由于商品价值中的c+v转化为成本价格,商品价值就等于成本价格与剩余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为:W=k+m。
成本价格这一范畴抹杀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区别,掩盖了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可变资本,但当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被归结为成本价格这一范畴时,剩余价值就被看作是商品价值在成本以上的增加额,即资本家所费资本的产物。不仅如此,对资本家来说,剩余价值不仅是作为成本的所消耗资本的一个增加额,而且是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一个增加额。当不把剩余价值看作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剩余价值便转化为利润。这样,商品价值就等于成本价格加利润。利润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但在现象上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因此,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也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②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资本家进行竞争的手段是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这样,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商品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利润率也就相应下降;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撤出,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这种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值和价格偏离。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
由此可见,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平均利润率实质上也就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可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由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各部门资本家所得到的利润量和该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就不一定相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已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但利润量与剩余价值量还是一致的。而在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许多部门的利润量与剩余价值量就不一致了。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似乎利润的多少只和资本量有关,这就完全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
③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这种由商品的成本价格(K)和平均利润(P)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为:
生产价格=K+P
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额。因为从生产价格的构成来看,生产成本是由耗费的资本构成的,平均利润也是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分得的利润,所以它只是同耗费的资本和预付资本相联系。在量的方面,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
生产价格形成以前,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生产价格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市场价格这时已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在资本主义社会,按照平均利润率规律的要求,商品不是按价值出售,而是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出售。这作为一种客观的必然趋势,使生产价格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生产价格不是市场价格,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具有内在标准的价格。市场价格以它为中心,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波动,所以,价值规律现在不是直接通过价值,而是通过生产价格起作用。但这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不过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
(2)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重大意义
①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已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但利润量与剩余价值量还是一致的。而在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许多部门的利润量与剩余价值量就不一致了。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似乎利润的多少只和资本量有关,这就完全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
②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是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在利润的分配过程中,整个资本主义经济恰如一个庞大的股份公司,所有的资本家都是这个公司的股东,各个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汇集在一起,按照各自所占股份分配利润。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不仅受本部门资本家的剥削,而且还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
14.试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
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这种过剩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生产相对过剩。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的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另一方面,工人的有效需求却被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一个原因是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使得工人所得工资部分的比例缩小,另一个原因是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使得工人获得的收入被压低到劳动力价值或以劳动力价值以下,这也限制了有效需求的增加。因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化的程度时,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可通过这个矛盾的具体表现反映出来。
①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从一个企业来看,企业内部的生产是在资本家的指挥和监督之下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但是整个社会的生产却处于一种盲目的无政府状态,这种盲目的生产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生产的比例失调,并导致经济危机。
②另一个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资本家为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就必然要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所以资本主义生产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但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劳动人民购买力较之于生产的增长,相对缩小了,因此,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15.简述级差地租的形成条件和产生原因。
答:级差地租是因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所缴纳的不同数量的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
(1)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自然生产条件不同。较好土地所生产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会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但仍然可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也就转化为级差地租。
土地经营的垄断,使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必须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来决定。由于仅仅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产品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从而要求劣等地也参加耕作。如果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平均生产条件来决定,则经营劣等地就得不到平均利润,而只得转移资本到别的部门中去。这样,势必造成农产品的供不应求,从而引起价格上涨,并且一直涨到与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相等,经营劣等地也能得到平均利润,从而使产品供求平衡为止。可见,在土地经营垄断的条件下,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归根到底还得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来决定。这样,由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生产条件较好、产量较多,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便以不同的程度低于由劣等地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但出卖农产品时,是以统一的社会生产价格为标准,从而优等地和中等地可以获得程度不同的超额利润,构成级差地租。
由上述的分析可见,土地作为生产条件,它的质量优劣的差别,只是产生级差地租的自然条件或基础,而不是产生级差地租的原因。因为生产条件的差别在任何生产部门都存在,但因一般不存在对使用较好的生产条件的垄断,因而不能形成持久性的超额利润。在农业中,只有当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别同时与土地经营的垄断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级差地租才会形成。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正是产生级差地租的根本原因。土地所有权也不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它只是决定级差地租要归土地所有者占有。如果土地国有化了,这种额外利润便交给国家。
(2)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有限性所造成的土地经营垄断。和工业部门相比,农业生产的超额利润有两个特点:一是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从而优等地和中等地都可以取得超额利润即级差地租;二是农业中的超额利润相当稳定。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土地有限特别是好土地更为有限造成的,使得土地经营具有垄断性。这样,如果劣等地得不到平均利润,农业资本家就不会去租种,全社会的农产品将不够供应。所以,土地优劣不同只是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而产生的原因却是土地经营垄断。
16.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与形式。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正常运行要求实现社会总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但是,应该将这种平衡理解为一种趋势或大体平衡,而不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完全相等。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社会总供求之间的不平衡是经常存在的,这会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1)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总供求不平衡甚至失衡的可能性:
①源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在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成为流通媒介之后,产生了供给与需求的分离,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分离,于是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就具有了一般可能性。而且随着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也将随之扩大,当生产和市场的扩大不能同步进行而又缺乏有力的宏观调控时,就会逐渐演变成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之间的失衡。
②微观方面的原因。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都是分散进行的,按照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进行决策,其活动不可能与国民经济的整体目标完全一致,由此产生了社会总供求不平衡甚至失衡的可能性。
③宏观层面的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或者由于信息不对称及人们处理信息能力的局限性,或者由于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及宏观调控不力等原因,都会造成社会总供求不平衡甚至失衡。尤其是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发行量要达到和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完全相适应,也是极其困难的,而纸币流通的情况下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导致国民经济总量的失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上述原因以外,体制因素是造成这一可能性的重要原因。
(2)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形式
社会总供求在总量上的不平衡甚至失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另一种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
①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常称为需求膨胀或供给短缺,表现为经济过热、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信用过分扩张和市场秩序混乱,作为以上几种状态的综合表现,严重时可以引发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严重的后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破坏了资源有效配置的环境,降低社会经济效益。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价格不断攀升所激起的消费需求改变了各种商品与服务的相对需求、相对供给和相对价格,使价格、利率等市场信号严重失真,从而误导企业极力扩大生产规模,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严重地阻碍经济效益的提高。
b.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通货膨胀引起的价格上涨刺激投资更大规模地趋向于短期可以获利的加工工业部门而不是投向原先就较为薄弱的基础工业部门,这只会加剧产业结构更加不合理、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
c.扰乱收入分配秩序,从而引发经济、社会的不稳定。货币贬值意味着对居民手持现金和储蓄存款同比例的无形扣除和价值转移,从而造成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分配不公和整个经济利益关系的严重扭曲。
此外,通货膨胀还会导致经济超常波动,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所导致的经济过热状态难以为继时,国民经济运行就会由热趋冷,由此形成经济超常波动。
②社会总供求失衡的第二种情况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其表现是:经济增长乏力,投资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出口不振,企业开工不足,失业、下岗增加。这种情况也称之为供给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严重时可导致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许多不良影响:
a.抑制经济增长,甚至会导致经济衰退。有效需求不足,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一方面导致企业利润水平下降,另一方面又导致实际利息率提高。由于投资机会相对减少和投资的边际收益下降,造成企业普遍开工不足,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持续放慢,非自愿性失业大幅度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b.增加企业债务负担,降低企业偿债能力。通货紧缩下实际利率一般呈上升趋势。由于社会上的债务人大多是生产者,故通货紧缩会增加债务负担;而市场低迷,企业利润率降低甚至亏损,又会使企业的偿债能力下降。在严重的通货紧缩条件下,企业因资金不足而相互拖欠,造成产品流通阻滞和产品大量积压,并可能由此引发债务危机和信用危机。
c.持续的通货紧缩易形成需求不足-通货紧缩-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由于通货紧缩通过价格预期从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影响社会总需求,在需求不足、通货紧缩、预期看淡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下,就会形成通货紧缩自身加强的惯性运动,造成经济生活中需求不足-通货紧缩-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
三、计算题(17~19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7.现有土地位置相同,但肥沃程度不同的优等、中等和差劣等的三块等面积的土地,其产量正好满足市场对该农产品的需求。假设社会平均利润率为20%,投资这三块土地的资本家预付资本及其产量情况如下:

试计算:(1)每担谷物的市场价为多少?
(2)级差地租I分别是多少?
解:(1)优等地、中等地、劣等地全部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均为:成本价格+平均利润=100+100×20%=120(元)。
优等地每担谷物的个别生产价格=120/6=20(元);
中等地每担谷物的个别生产价格=120/5=24(元);
劣等地每担谷物的个别生产价格=120/4=30(元)。
在土地产量正好满足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时,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来决定的,因此每担谷物的市场价为30元。
(2)优等地全部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30×6=180(元);
中等地全部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30×5=150(元);
劣等地全部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30×4=120(元)。
而级差地租I为社会生产价格与个别生产价格差额,因此优等地的级差地租I=180-120=60(元);优等地的级差地租I=150-120=30(元);优等地的级差地租I=120-120=0(元)。
18.企业价值100000美元的重型机械,平均使用年限10年;厂房建筑物60000美元,平均使用年限20年;其他工具80000美元,平均使用年限4年。该企业生产周期为4个月。一个生产周期中,消耗原材料40000美元,燃料30000美元,辅助材料20000美元。该企业雇用工人300人,每人每月平均工资100美元,一个生产周期支付一次。
求: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为多少次?
解:



(美元)



(美元)


=

=603000÷450000=1.34
因此,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为1.34次。
19.年内商品价格总额为14000亿元,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为3500亿元,到期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4000亿元,互相抵消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2500亿元。根据经验统计测定单位货币每元年平均流通次数为8次,当年发行纸币2000亿元。试计算:
(1)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多少?
(2)纸币贬值后每元值多少?纸币每元贬值多少?
(3)请写出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公式。
(4)通过上述的计算,说明了纸币流通规律与货币流通规律的关系是什么?
解:根据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
(1)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14000+4000-3500-2500)÷8=1500(亿元)。
(2)纸币贬值后每元值=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流通中实际发行货币量
=1500÷2000=0.75(元)
因此,纸币每元贬值=1-0.75=0.25(元)。
(3)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公式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用公式表示:G=PQ/V。
(4)通过上述的计算,说明纸币流通规律是以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的,因为纸币只是价值符号,其发行限于它象征性代表的金银的实际流通数量。纸币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即为通货膨胀。
                    
                    
四、论述题(20~21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0.论资本有机构成变化对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的影响。
答:(1)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物质形式来看,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它们所需的劳动力数量的比例,就是资本技术构成。就价值形式来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就是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在不同部门、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资本有机构成是不相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则不变资本的比重越大,可变资本的比重越小,从而对雇佣劳动力的需要就相对减少,并导致利润率下降的趋势。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较原有基础有所扩大的再生产。以剩余产品不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把其中的一部分用于积累,作为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为前提条件。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就是,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这就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所必须保持的两大部类之间的基本比例关系。
(2)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必然会对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产生影响。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不变资本比重逐渐增大,可变资本比重不断减小,则用于扩大再生产而追加的可变资本的增长速度慢于不变资本的增长速度,由此导致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构成失衡,影响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的进行。
21.如何正确、全面的理解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论述?
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强化和扩大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把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由“基础性”升级为“决定性”,是回归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和要求,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体现,其中也有条件成熟的因素。这里的条件大体上有两方面,一是认识上的条件,即人们的思想认识已经成熟;二是实践所提供的条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风雨洗礼,党和政府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市场的能力不断提高。因此,提高和扩大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主客观条件都已成熟,可以和有必要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由“基础性”改为“决定性”。
强调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虽然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市场规则不统一,存在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习近平同志指出,遵循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规律,是要“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并且“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决定”事项:一是价格不再由政府决定,而是在价值基础上由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决定;二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再由政府计划决定,而是由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市场信号决定;三是消费方面不再是短缺经济和卖方市场下消费者没有选择权的状况,而是由消费者自己决定,也就是“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例如,发展国防军事工业、航天事业等,需要党和政府根据国家安全和长远利益作出决定。另一方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但必然要影响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如经营性文化发展应引入市场机制,而公益性文化发展不能由市场决定。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应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供有利条件、起推动作用;同时应明确,经济体制改革应“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来推进,其他领域的改革也有各自“紧紧围绕”的内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党的建设等,应有利于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但不能引入市场机制,更不能由市场决定。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要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决定》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不可分割的一句话。强化和扩大市场作用的同时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除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市场监管。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越大、范围越广,政府监管市场的职责也越大。政府还应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维护公平竞争、引导企业科学发展、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等。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5888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5 08:30 , Processed in 0.55586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