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7月中旬——9月下旬:大家都说,教材是基础,那就先看课本吧,高数上我最熟,怎么也算学过两遍嘛,看教材,还真有不少有印象的,当然,更多的是没印象的。用了几天时间,连混带跳地看完了同济四版高数,还是什么都不知道,反正算是看过了,那就开始看陈的复习指南吧(我最讨厌看课本了,其实我很早就迫不及待得想看题了,所以我看教材完全是应付差使)。
翻开第一题(我把他的那什么“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几招”跳了过去),不会,看解答,不懂(上述过程陪伴了我一个月)。我的复习经历就这么开始的,就这样看,高数跳过了几章,到了线代,索性不看教材了,直接看陈的指南,除非遇到特别基础的知识,指南都不屑讲的才去翻教材(第二遍我的线代用了李的指南,好象效果不错),概率也是如此。这样看了两遍多后,时间就到了9月下旬了。
B 9月下旬——10月底:以前光看了陈的指南了,第二遍以后有的题我可以蒙着解答做个差不多(其实还有点多,只是当时非常满意了)了,仍然整天生活在惶惶不安中,因为当时的感觉是我整天满脑子的疑问,而每天都能解决不少,而疑问的总量却不增反长,这样的生活何时是个头啊??这时翻出一本同学留下的书:2004年 交大出版社,龚东保编的一本真题,把真题分章节编的,还有自测题,拿来做了做,竟然很多都会做个差不多,自信心第一次膨胀。饿狼似地做完了那里的真题,顺便鄙视了陈:真题这么简单,练习干吗搞那么难(以后的事实证明我这时的感觉是错的,但在当时极度愉悦了我的身心)?然后再把陈的指南看了一遍:题全部跳过,只看知识点,刻意地记了一下,因为我要准备模拟一下了。9月27日(应该没记错吧),中秋前夜,勉强算得上月圆之夜吧,开始做李永乐的经典400题的第一套(满怀虔诚啊:我终于能做模拟了,这天我盼了多么久!),用了不到三小时,在对自己的照顾下,打了109分,虽然有点小得意但也发现了问题:陈的题不算难,我还得回去看。又看了一遍陈的指南,在加上荒废的国庆节,日历翻过了30天,10月27日,一个宁静的下午,做400题的第二套,110分!我该是高兴还是痛哭?一个月提高了1分,静下心想想,虽然分数只差一分,但做题时的感觉完全不同了,不能否定这一个月的努力。
C 10月底——12月底:这段时间是无尽的模拟,1-2天一套400题,10天左右就over了,每天3个小时做题,再针对性地看看指南。分数没有太大的变化,100-120间浮动。然后是陈的临考演习(他前言有句话:考试也不过是一场演习,让我深感赞同),15套模拟,也没太严格按照模拟做,当练习了,期间认真做了一套,拿了133分!有个研友上过陈的辅导班,告诉我陈认为他的这本书很有难度,如果做90分,考试就可以拿到130!呵呵,这难免让我的自信空前膨胀,算是第二次膨胀。一时间我都有种数四没有我做不出来的题的感觉,这当然是错觉:)
D 12月底——考前:还是看指南,做练习,乱七八糟不知哪来那么多题,好多都是研友拿过来请教我的(^_^我当时号称线代王),真题又做了一遍,这次是卷子形式的,2001年以前的真没什么好做的,特别认真地做了下04年真题,138分,其实应该拿146的,低级失误丢了几分,只有道超纲题不会做。这大约是1月10日前的事情,因为以前政治看得太少,英语作文又没练,现在急了,数学得放放了,一两天做套模拟以保持状态,连做带看只用3小时。
E 考试:早上早早起来,拿着指南狂看,临阵磨枪嘛,狂背一些公式,尤其是大数定律那,直到上考场前10分钟。开始答题,刻意地放慢速度(我平时的模拟都在2小时之内解决,但免不了低级失误,上考场前专门研究了这问题),填空很顺;选择题第一题有点卡,有道线代的选择竟然没思路,撂着,有道选择完全是刚背过的公式,中心极限的,得意;看大题,一看没经济应用,有不等式证明,不禁感慨万千,再定睛一看,这么简单?!不等式证明在我眼中已经不算是题了。开始做,高数先把不等式证明放着,做完高数做概率(个人习惯),卡壳了,最后一题一问不会解,撂着,返回去检查选择填空,无改动,顺便把空着的那道选择搞定,做不等式证明,做线代,很顺,信心膨胀,此时看了眼表,过去了2小时40分钟,环顾四周,发现有人还在啃高数大题,同情,再看最后一题最后一问,几分钟解决。边检查边等铃响,铃声响起,一片嘈杂中听见有人叫我:XX,XX题选什么?一个和我一考场坐我前面的研友,赶紧以他听得到老师听不到的分贝作答,看老师没反应,出口气,又听见叫:XX题填什么?我说“是2”,他说“12?”晕,伸俩指头搞定,汗!老师转着收试卷,他的卷子先收,我还站着等老师过来,研友过来一瞅我卷子,这XX题绝对是0!我大脑!@#$%^&,坚持不改,他说绝对是0!老师看见了,训他,我脑中反复斗争,坚持没改,呵呵。
A 不要期待质变,而要善待量变。很多人在复习过程中整天向往着来个“质的飞跃”,而学习是个缓慢积累的过程,正常情况下都是一步步地提高,没有理由有“飞跃”的。也许有的人某时会突然悟到些什么,会出现别人看来是“质变”的现象,但马克思说过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所以还是量的积累的功劳。整天向往质变,很可能让你急于求成、好高务远,而不能踏踏实实、按部就班地去复习。
B 认识“潜移默化”。很多人老是在抱怨复习没有提高,他们所希冀的提高是要看得见,摸得着的,可实际情况是复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更多的是潜在的提高,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改变,所以,短期内不要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提高(例如成绩的提高),扎扎实实地去复习吧,长期会给你想要的效果。
C 对你的“理解不了”泰然处之。理解不了很正常,不要着急,更不要觉得绝望而放弃复习。很多人遇到理解不了的知识点,就翻来覆去的看这个点,拼命苦想,通常是仍然不得要领,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心情。根据我的经验,先把理解不了的放着,继续往后看,在后面可能一个和此知识点完全不相干的地方你会得到答案,我的感觉是有时候就是纯粹的莫名其妙得地解决。
D 抗着一大包疑问上路。因为我的基础很差,从开始就是一肚子的疑问,起初想把疑问整理一下以方便解决,却发现根本无从写起,所有的疑问都是那种朦朦胧胧、理不出头绪、说不出口的(相信有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的)。没办法,继续向后看,遇到新的知识点仍然是不理解,但不断的前进会让你解决一些以前的疑问,当然会有新的更多疑问出现,道路的尽头似乎是更大包的疑问,但经过不断重复地看,真正的尽头就是全部问题的解决。
E 把握全局。局部性的问题需要全局性的眼界。有时你看完整章、篇,其中的问题一个也没解决,但再重头看时,对于某个知识点你就会获得一种新颖的角度,这得归功于你对全局的把握。
不要割裂地去复习,每个知识点都互相穿插,这点以线代为最,所以看每个知识点时要刻意地去延伸思绪:看它是如何与其他的知识点相联系的。
3、再来点细节性的
A 前期的复习是要做到对知识点的理解,我觉得最有效的方法是看题或做题(这时恐怕自己做不了),看教材?那里的介绍都太抽象了,我是理解不了。
通过看/做题来帮助理解知识点,有难度的题加深你的理解深度,大量的题拓宽你理解的广度。所以前期需要大量地做题而不管它是否考研的类型,不能说此章不考大题你就不看关于它的大题,在复习前期你需要它们帮助你理解。
(还有一点我觉得有必要提醒,看定理定义时注意它的题设,我开始时老在这上粗心^_^)
B 中期就要注重于知识点的运用和学习技巧
还是说做题,很多人说陈的书中的很多技巧都是想不到的,但题做多了之后,不但技巧熟练,而且你一看到题就知道该用什么方法了,说是熟能生巧也好,思维定势也罢,最后的效果就是做题的快速,精准。
再说做题,做题不能光着眼于题,要做前分析、做中思考、做后总结,这是思路,具体怎么去做自己把握吧。
C 后期的复习大家一般都是以模拟为主,很好,但我还想说一点,模拟练习由于受制于出题人,有时连着N套模拟都没有涉及某个知识点或是题型,所以自己要有所留意,及时地去针对性的巩固(复习指南一般是比较全面的,所以模拟时也不能完全扔了它)。
至于通过模拟发现问题,察遗补漏就如下雨要带伞般理所当然。
D 虽然考研免不了出难题,但所谓难题,有两种,一种是讲究技巧的,可能没掌握这种技巧就完全无从下手了,这点以高数中的证明题为最,对于这种题我也是心存畏惧,没有什么好招的,只有多学习方法,积累经验以备照搬之用;另一种是需要层层地推敲,由最外层,剥茧似地一步一步往下作,只要心思缜密,操作细致就可以搞定的,这种题以概率大题为最。
A 政治,当初还想报个提高班(又名强化班)的,但到了快开课的时候发现天气太热,经过权衡,觉得为了这么垃圾的一门课去忍受如此的煎熬,实在不值,就在八月间买了本任如芬的序列之一《要点精编》,借了本上过他的课的朋友的书对照着勾划了重点,用了整整一天划完,算是过了一遍,交差……
B “既然已经过了一遍那就先放着吧,不急……”——这样的想法又陪伴了我3个月,终于,冲刺班要开课了,11月的天气不能给我以闷热作为逃避的借口,就在11月9号报了11月19的辅导班,买了任的序列之二三(几乎都是练习题),还有一本研友推荐的书《核心考案》。开始看书,只看划过的地方,用了10天,好象知道了不少但还是茫茫然,看完一篇就去做序列二上对应的练习,只做选择,每篇都有几百道选择,我每次只用3、4个小时就做完——显而易见,仍然是个应付差使的过程。
C “我是任如芬先生”——任如芬的开场白,开始上课了,整个过程几乎就是做标记的过程,每个重点层级都有一个符号对应,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五角星,因为它代表的是“必考”,虽然后来的事实证明所谓的必考点只是任那帮人的一相情愿……课上也偶尔点几个难点或易混点,让我深有知音之感,因为那些知识点都是我费比较大功夫才搞明白的。在最后一天的中午,我把我除了任的序列一以外的所有政治辅导书丢了,那天下午只好听了天书般的马政经。值得一提,从我复习考研起,丢东西就时刻伴随着我:丢手机(掉马桶一个,给人偷走一个)、钱包、书包、书……
D “等过几天把书买回来再看政治”——丢书又给了我不看政治的借口,窃喜^_^。过了神清气爽的10天,突然有人通知我去拿回我丢的书,虽然很不情愿,还是得感激这位还书的兄弟。
E 可以说前面的复习过程完全是我由着自己性子安排的,毫无科学性可言,从这里往后的过程,也许会有点真理的颗粒:日历已经翻到了12月,自己得好好反省反省了,把所有的政治资料大致翻了翻,仍然想不出复习政治的头绪,最后决定祭出我十八年未曾用过的绝招:死记硬背。道具是恩波的那本《核心考案》,因为那本书就是《要点精编》的精简版(应该是所有类似任《要点精编》的书的精简版),精简掉的是长篇累赘的废话,留下的是枯燥的条条干干。我把重点勾在了这本《核心考案》上,开始了背诵之路。(参考下文:第2点之D)
F 05年元月,核心考案背了两遍多了,真正记住的也没多少,但有人加以引导,还是能背出不少^_^上了任的点睛班,拿回四套题,撂着,离考研没多少天了,算算看20天20题正好:)可有个一起复习的研友已经买了,就找了本陈先奎的《考前30题》,虽说30题,但每题又有十几个角度,每一个角度就能扯几页纸,这书是背不了的,看看吧,学着怎么在试卷上扯淡。这时我真是对政治着急了,因为那会我拿到题只会说几个条干还说不全,而有个室友是个扯淡强人(据说当年把我们院的最佳辩手扯的没有语言),他拿到题张口就来,虽然刚开始说的跟题都沾不上边,但扯着扯着就扯出答案里的得分点了,我当时特别佩服他,也发现了扯淡的重要性,跟他学,跟陈先奎学,终于,我在考场上成了扯淡高手,此是后话:)
G 这20天左右主要看陈的书,看了两遍,再背背核心考案,偶尔晚上花个半小时做套模拟(只做选择)。到了考前两天,把几个考研名师都提到的重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发展观……着重看了看,坐以待毙……
H 上考场,选择题连做带蒙很快搞定,看看大题,心凉了半截,那些名师口中的重点、必考点没几个命中的,再定睛一看,懊悔!很多题都是《考前30题》的某个题的某个角度,当时没把它们当回事,扯吧。边扯边想,发现自己怎么扯得难以收手了,第一道辨析题就花费了好长好长时间,做后面的题就注意了一下时间分配,还好时间还算合理,顺利过关。
2、留给大家几句话:
A 辅导班没用:最多是个心理安慰,剩下的感觉就是:上课的时候老师还喷了不少,上完再想想,?讲了个啥?!
B 不要相信押题:我也许是今年的幸运儿(大家都说陈先奎是今年的押题状元),但我觉得我答的题都是来自《核心考案》再加上N多自己的废话(说废话的工夫是跟他学的,但话是自己的^_^)。我想起了一个讽刺经济学家的笑话“骄人的业绩——经济学家预测出了过去5次衰退中的9次!”,同样用在押题的老师身上“押题状元——他押中了10道考试原题的300道!”
C 注重基础:吃透类似于任的《要点精编》的书(相当于教材)或是它的精简版(比如《核心考案》^_^)
D 不能完全死记硬背:虽然我当初是打算“死记硬背”的,但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错了。
首先,马哲,哲学本来就是一门讲理的学科,虽然你可能不会接受马克思的观点,但你不得不承认他说的确实有些道理,而且考试的标准答案就是马克思的理论,所以现在你要相信:马克思说的就是真理,努力让自己接受他,尽量不要有抵触情绪,那会影响你的复习的。还有,他的哲学原理都是有套路的:A和B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不能混淆它们的界限;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的,A离不开B,B离不开A,A寓于B之中,B通过A表现出来……很多很多的原理都这一个套路,发现这些套路会帮助你记忆的;
其次,马政经,虽然在当今它已经失去了生存环境,被西方经济学所不齿,当初被社会主义国家吹嘘得天花乱坠的《资本论》在经济学史中也无甚地位,也没有几个真正的经济学家去研究它了。但马克思的信徒自诩此为一门科学,当年也指导了很多国家的经济建设,不乏象苏联,中国这样的大国,拥有十几亿的追随者。说明它还是有一定科学性的,在这门课中更多的是理解而不是背,把自己当作一个完全没有经济常识的人,把它当作经济学的启蒙课程去学习它。
最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背吧背吧不是罪,你会自己发现一些规律的,很多都是潜意识里的,让我总结我都觉得无从总结……
你可能觉得自己只会死记硬背,那么就死记吧,其实你开始死记后,你会自发地发现一些规律、窍门,所以现在不要担心自己不会背,老是去寻找加深记忆的方法,我当初就是从死记硬背开始的,慢慢地就发现了一些能帮助自己记忆的规律。
这本核心考案还有比较好的一点是,编者在很多难点,易混淆点处都有批注,帮助你理解。
E 学会扯淡:政治你不要想答的精准,那做不到,这门课就是扯淡的,标准答案就是扯淡的!而且扯着扯着就莫名其妙地想起了许多要点。比如05年的最后有道题说乌克兰,我实在没什么写的,就很无奈地扯点地理知识:什么地处中欧啊,什么欧洲的粮仓啊,什么独联体中除俄罗斯外最大的国家啊,后来看网上某名师给的答案里就有这些东西,NND,他们的水平也不过如此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