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标题: 著名化学家小传收集大全 [打印本页]

作者: obb    时间: 06-3-3 17:25
标题: 著名化学家小传收集大全
吉布斯


( Josiah Willard Gibbs,1839-1903年)
美国物理化学家吉布斯,1839年2月11日生于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父亲是耶鲁学院教授。1854-1858年在 耶鲁学院学习。学习期间,因拉丁语和数学成绩优异曾数度获奖。1863年获耶鲁学院哲学博士学位,留校 任助教。1866-1868年在法、德两国听了不少著名学者的演讲。1869年回国后继续任教。1870年后任耶鲁学 院的数学物理教授。曾获得伦敦皇家学会的科普勒奖章。1903年4月28日在纽黑文逝世。

吉布斯在1873-1878年发表的三篇论文中,以严密的数学形式和严谨的逻辑推理,导出了数百个公式,特别 是引进热力学势处理热力学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关于物相变化的相律,为化学热力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02年,他把玻尔兹曼和麦克斯韦所创立的统计理论推广和发展成为系统理论,从而创立了近代物理学的统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吉布斯还发表了许多有关矢量分析的论文和著作,奠定了这个数学分支的基础。此外,他在天文学、光的电磁理论、傅里叶级数等方面也有一些著述。主要著作有:《图解方法在流体热力学中的应用》、《论多相物质的平衡》、《统计力学的基本原理》等。

布斯从不低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但从不炫耀自己的工作。他的心灵宁静而恬淡,从不烦躁和恼怒,是笃志于事业而不乞求同时代人承认的罕见伟人。他毫无疑问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但他在世时从未被提名。直到他逝世47年后,才被选入纽约大学的美国名人馆,并立半身像。
作者: obb    时间: 06-3-3 17:25
斯韦德贝里


Theodor Svedberg(1884~1971)

瑞典物理化学家。1884年8月30日生于耶夫勒,1971年2月15日卒于厄勒布鲁。1904年入乌普萨拉大学学习,1905年获理学士学位,1907年获博士学位。1912年任乌普萨拉大学物理化学教授,1931年任该校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1949-1967年,任古斯塔夫.维尔纳核化学研究所所长。

金属溶斯韦德贝里致力于胶体化学研究20年。1903年起,他仿照G.布雷迪希用浸放在液体内的金属电极间的电弧制备胶的方法,改用交流感应线圈在液体中产生电火隙,由30多种金属制备出很多种新的有机溶胶,比布雷迪希法分散得更细杂质更少。他用超显微镜研究了胶体微粒的布朗运动。观察了温度、粘度和溶剂对这种运动的影响,用实验肯定了A.爱因斯坦关于布朗运动的理论。1923年他和J.B.尼科尔斯制出了第一台光学离心机,拍摄了在沉降过程中的胶体粒子。1924年,他研制出超速离心机,用于蛋白质胶体研究,第一次测定了蛋白质的分子量。到了1940年,斯韦德贝里发明的超速离心机可产生30万倍于重力加速度9的加速度,可直接测定从几万到几百万那样大小的分子量,并可测出分子量的分布。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量测定方法的出现,对高分子化学和胶体化学是一个很大的推动。斯韦德贝里的工作,在亲液胶体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为对蛋白质及高分子溶液的深入了解提供了研究手段。他在高分子合成和同位素方面也有贡献。斯韦德贝里因研究分散体系的贡献而获1926年诺贝尔化学奖。
作者: obb    时间: 06-3-3 17:25
能斯特


(Walther Hermann Nernst,1864-1941年)
  德国物理化学家能斯特,1864年6月25日生于西普鲁士的布利森。进入莱比锡大学后,在奥斯特瓦尔德指导下学习和工作。1887年获博士学位。1891年任哥丁根大学物理化学教授。1905年任柏林大学教授。1925年

  起担任柏林大学原子物理研究院院长。1932年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由于纳粹政权的迫害,1933年退 职,在农村度过了他的晚年。1941年11月18日在柏林逝世。

  能斯特的研究主要在热力学方面。1889年,他提出溶解压假说,从热力学导出于电极势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式,即电化学中著名的能斯特方程。同年,还引入溶度积这个重要概念,用来解释沉淀反应。他用量子理论的观点研究低温下固体的比热;提出光化学的“原子链式反应”理论。1906年,根据对低温现象的研究,得出了热力学第三定律,人们称之为“能斯特热定理”,这个定理有效地解决了计算平衡常数问题和许多工业生产难题。因此获得了1920年诺贝尔化学奖金。此外,还研制出含氧化锆及其它氧化物发光剂的白炽电灯;设计出用指示剂测定介电常数、离子水化度和酸碱度的方法;发展了分解和接触电势、钯电极性状和神经刺激理论。主要著作有:《新热定律的理论与实验基础》等。
作者: obb    时间: 06-3-3 17:26
S.A.阿伦尼乌斯


Hannes Svante August Arrhenius(1869~1927)
 
瑞典物理化学家。1859年2月19日生于乌普萨拉,1927年10月2日卒于斯德哥尔摩。17岁时入乌普萨拉大学,主修化学。1878年毕业后留校。后去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学习测量溶液电导,准备博士论文。1884年回到乌普萨拉大学申请论文答辩,答辩后论文评为4等 (有保留地通过),他无资格任乌普萨拉大学讲师。当时只有著名的化学家W.奥斯特瓦尔德支持他的观点,并亲自到乌普萨拉会见他。他因此才能任讲师。1885年他在奥斯特瓦尔德实验室工作约一年,1886-1887年在维尔茨堡继续研究溶液电导实验。1891年阿伦尼乌斯任瑞典皇家工业学院讲师,4年后任教授,1895年任院长。1905年任斯德哥尔摩诺贝尔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1901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1911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国会员。

  阿伦尼乌斯的最大贡献是1887年提出电离学说:电解质是溶于水中能形成导电溶液的物质;这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时,一部分分子离解成离子;溶液越稀,离解度就越大。这一学说是物理化学发展初期的重大发现,对溶液性质的解释起过重要的作用。它是物理和化学之间的一座桥梁)。

  阿伦尼乌斯的研究领域广泛。1889年提出活化分子和活化热概念,导出化学反应速率公式(阿伦尼乌斯方程)。他还研究过太阳系的成因、彗星的本性、北极光天体的温度、冰川的成因等,并最先对血清疗法的机理作出化学上的解释。

  阿伦尼乌斯因创立电离学说而获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1902年还曾获英国皇家学会戴维奖章。著有《宇宙物理学教程》(1903)、《免疫化学》(1907)、《溶液理论》(1912)和《生物化学中的定量定律》(1915)等。
作者: obb    时间: 06-3-3 17:26
N.G.达伦


Nils Gustaf Dalén (1869~1937)
瑞典物理学家,191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869年11月30日生于瑞典南部的斯坦斯托甫。通过自学,进入歌德堡的查默斯研究所学刁,并干1896年作为一永机械工程师毕业。后得到苏黎世大学的奖学金,就读于苏黎世火学。一年多后,取得了苏黎世大学的毕业文凭。1900年-1905年,是达伦-阿尔辛工程公司的成员。1905年-1907年,任瑞典电石-乙炔公司的经理。1908年瑞典乙炔公司成为瑞典气体储存器公司,他任公司的主任和总工程师。1912年在一次实验爆炸事故中严重受伤,导致双目失明。

    他被誉为“水手的保护人”。他第一个研究把乙炔用于照明无人管理的航海仪器。他把乙块溶解于丙酮内,然后在一个耐压为十个大气压的铜制容器内,塞进能渗透的物质“aga”。这个钢制容器可以装上比它本身的体积大100倍的乙炔,并且可以控制它,使它不至于因为摇动而有爆炸的危险,因而可以作为灯塔或浮标的实际光源。他发明了一个能产生闪光的阀,从其持续时间可以辨认出光源:为了节省乙炔气体,他还发明了一种日光阀,可以在大阳升起时熄灭.在黑夜来临时重新点燃。它所依据的原理是,膨胀的差异以及黑包表面比光亮表面的吸收本领强。日光阀由封闭在玻璃泡中的4根金属捧组成,将最里面的1根涂黑,给其余3根涂上金箔,所有的捧上端均固定。涂黑了的捧在吸收太阳光后受热膨胀,将气阀关闭。当没有阳光时.黑色棒和其余3个捧达到同一温度,由于它的收缩,又将气阀重新打开。
  他是一个为科学事业可以牺牲一切的科学家。在他担任煤气贮存公司的总工程师时.多次不顾个人安危.悉心研究煤气的性能,终于发明了联接煤气贮存器的自动调节装置。为下程技术界解决了煤气贮存这一难题。

  由于他发明了可以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调节装置,因此,为了表彰他在机械工程方面的卓越贡献,191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1912年,为了继续探索新的课题,在一次实验中,他不幸炸瞎了双眼。然而在从双目失明到与世长辞的24年里,他一直兢兢业业,奋斗不息.以惊人的毅力同黑暗作斗争。
作者: obb    时间: 06-3-3 17:26
N.G.达伦


Nils Gustaf Dalén (1869~1937)
瑞典物理学家,191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869年11月30日生于瑞典南部的斯坦斯托甫。通过自学,进入歌德堡的查默斯研究所学刁,并干1896年作为一永机械工程师毕业。后得到苏黎世大学的奖学金,就读于苏黎世火学。一年多后,取得了苏黎世大学的毕业文凭。1900年-1905年,是达伦-阿尔辛工程公司的成员。1905年-1907年,任瑞典电石-乙炔公司的经理。1908年瑞典乙炔公司成为瑞典气体储存器公司,他任公司的主任和总工程师。1912年在一次实验爆炸事故中严重受伤,导致双目失明。

    他被誉为“水手的保护人”。他第一个研究把乙炔用于照明无人管理的航海仪器。他把乙块溶解于丙酮内,然后在一个耐压为十个大气压的铜制容器内,塞进能渗透的物质“aga”。这个钢制容器可以装上比它本身的体积大100倍的乙炔,并且可以控制它,使它不至于因为摇动而有爆炸的危险,因而可以作为灯塔或浮标的实际光源。他发明了一个能产生闪光的阀,从其持续时间可以辨认出光源:为了节省乙炔气体,他还发明了一种日光阀,可以在大阳升起时熄灭.在黑夜来临时重新点燃。它所依据的原理是,膨胀的差异以及黑包表面比光亮表面的吸收本领强。日光阀由封闭在玻璃泡中的4根金属捧组成,将最里面的1根涂黑,给其余3根涂上金箔,所有的捧上端均固定。涂黑了的捧在吸收太阳光后受热膨胀,将气阀关闭。当没有阳光时.黑色棒和其余3个捧达到同一温度,由于它的收缩,又将气阀重新打开。
  他是一个为科学事业可以牺牲一切的科学家。在他担任煤气贮存公司的总工程师时.多次不顾个人安危.悉心研究煤气的性能,终于发明了联接煤气贮存器的自动调节装置。为下程技术界解决了煤气贮存这一难题。

  由于他发明了可以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调节装置,因此,为了表彰他在机械工程方面的卓越贡献,191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1912年,为了继续探索新的课题,在一次实验中,他不幸炸瞎了双眼。然而在从双目失明到与世长辞的24年里,他一直兢兢业业,奋斗不息.以惊人的毅力同黑暗作斗争。
作者: obb    时间: 06-3-3 17:26
范霍夫



(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1852-1911年)

荷兰化学家范霍夫,1852年8月30日生于鹿特丹一个医生家庭。早在上中学时,范霍夫就迷上了化学,经常 从事自己的“小实验”。1869年入德尔夫特高等工艺学校学习技术。1871年入莱顿大学主攻数学。1872年去波恩跟凯库勒学习,后来又去巴黎受教于武兹。1874年获博士学位;1876年起在乌德勒州立兽医学院任教。1877年起在阿姆斯特丹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化学、矿物学、和地质学教授。1896年迁居柏林。1885年被选为荷兰皇家学会会员,还是柏林科学院院士及许多国家的化学学会会员。1911年3月1日在柏林逝世。

范霍夫首先提出碳原子是正四面体构型的立体概念,弄清了有机物旋光异构的原因,开辟了立体化学的新 领域。在物理化学方面,他研究过质量作用和反应速度,发展了近代溶液理论,包括渗透压、凝固点、沸 点和蒸气压理论;并应用相律研究盐的结晶过程;还与奥斯特瓦尔德一起创办了《物理化学杂志》。 1901年,他以溶液渗透压和化学动力学的研究成果,成为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主要著作有:《空 间化学引论》、《化学动力学研究》、《数量、质量和时间方面的化学原理》等。

范霍夫精心研究过科学思维方法,曾作过关于科学想象力的讲演。他竭力推崇科学想象力,并认为大多数 卓越的科学家都有这种优秀素质。他具有从实验现象中探索普遍规律性的高超本领。同时又坚持:“一种理论,毕竟是只有在它的全部预见能够为实验所证实的时候才能成立”。
作者: obb    时间: 06-3-3 17:26
阿伏加德罗



(Ameldeo Avogardo,1776~1856)
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1776年8月9日生于都灵的一个贵族家庭。1792年8月9日入都灵大学学习法学,1796年获法学博士,以后从事律师工作。1800~1805年又专门攻读数学和物理学,尔后主要从事物理学、化学研究。1803年他发表了第一篇科学论文。1809年任韦尔切利学院自然哲学教授。1811年被选为都灵科学院院士。
  阿伏加德罗还根据他的这条定律详细研究了测定分子量和原子量的方法,但他的方法长期不为人们所接受,这是由于当时科学界还不能区分分子和原子,分子假说很难被人理解,再加上当时的化学权威们拒绝接受分子假说的观点,致使他的假说默默无闻地被搁置了半个世纪之久,这无疑是科学史上的一大遗憾。直到1860年,意大利化学家坎尼扎罗在一次国际化学会议上慷慨陈词,声言他的本国人阿伏加德罗在半个世纪以前已经解决了确定原子量的问题。坎尼扎罗以充分的论据、清晰的条理、易懂的方法,很快使大多数化学家相信阿化加德罗的学说是普遍正确的。但这时阿伏加德罗已经在几年前默默地死去了,没能亲眼看到自己学说的胜利。
  阿伏加德罗是第一个认识到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的人。他的分子假说奠定了原子一分子论的基础,推动了物理学、化学的发展,对近代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四卷作《有重量的物体的物理学》(1837~1841年)是第一部关于分子物理学的教程。
作者: obb    时间: 06-3-3 17:26
路易斯



(Gilbert Newton Lewis,1875-1946年)
  美国物理化学家路易斯,1875年10月25日生于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律师家庭。他智力早慧,13岁入内布拉斯加大学预备学校,毕业后入该大学,两年后又转入哈佛大学。1896年在哈佛得学士学位,1898年得硕士学位,1899年获博士学位。1900年在德国哥丁根大学进修,回国后在哈佛任教。1904-1905年任菲律宾计量局局长。1905年到麻省理工学院任教,1911年升任教授。1912年起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化学学院院长兼化学系主任。曾获得戴维奖章,瑞典阿累尼乌斯奖章,美国的吉布斯奖章和里查兹奖章。还是苏联科学院的外藉院士。1946年3月23日逝世。

  路易斯具有很强的开辟化学研究新领域的能力,他研究过许多化学基础理论。1901年和1907年,他先后提出“逸度”和“活度”概念;1916年提出共价键的电子理论:1923年又对价键和共用电子对成键理论作了进一步阐述。1921年将离子强度的概念引入热力学,发现了稀溶液中盐的活度系数由离子强度决定的经验定律。1923年与兰德尔合著《化学物质的热力学和自由能》,该书深入探讨了化学平衡,对自由能、活度等概念作出了新的解释。同年,提出新的广义酸碱概念,认为酸是在化学反应中接受电子对的物质,碱是给予电子对的物质。这一理论是化学反应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在有机反应和催化反应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此外,还研究过重氢及其化合物,荧光、磷光等。主要著作有:《价键及原子和分子的结构》、《科学 的剖析》等。

  路易斯喜欢采用非正统的研究方法,他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直觉,能设想出简单而又形象的模型和概念 。有时,他未充分查阅资料文献就开展研究工作,他认为,若彻底掌握了文献资料,就有可能就手前人的许多偏见,从而窒息了自己的独创精神。他培养了许多化学家。他不但是一个科学家,而且是一个学派的卓越导师和领袖。
作者: obb    时间: 06-3-3 17:26
克劳修斯



(Clausius,1822一1888)
克劳修斯在1822年出生于普鲁士的克斯林。他的母亲是一位女教师,家中有多个兄弟姐妹。他中学毕业后,先考入了哈雷大学,后转入柏林大学学习。为了抚养弟妹,在上学期间他不得不去做家庭补习教师。
1850年,克劳修斯被聘为柏林大学副教授并兼任柏林帝国炮兵工程学校的讲师。同年,他对热机过程,特别是卡诺循环进行了精心的研究。克劳修斯从卡诺的热动力机理论出发,以机械热力理论为依据,逐渐发现了热力学基本现象,得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陈述。

在《论热的运动力……》一文中,克劳修斯首次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义:“热量不能自动地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这与开尔文陈述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可制成一种循环动作的热机,只从一个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其他物体不发生任何变化”是等价的,它们是热力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他还推导了克劳修斯方程——关于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 和气体普适常数之间的关系,修正了原来的范德瓦尔斯方程。

1854年,克劳修斯最先提出了熵的概念,进一步发展了热力学理论。他将热力学定律表达为:宇宙的能量是不变的,而它的熵则总在增加。由于他引进了熵的概念,因而使热力学第二定律公式化,使它的应用更为广泛了。

1855年,克劳修斯被聘为苏黎世大学正教授,在这所大学他任教长达十二年。这期间,他除了给大学生讲课外,还积极地进行科学探索。

1857年,克劳修斯研究气体动力学理论取得成就,他提出了气体分子绕本身转动的假说。这一年,他发表了《论我们称之为热能的动力类型》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将气体分子的动能不仅看做是它们的直线运动,而且而且看作是分子中原子旋转和振荡的运动。这样,他就正确地,尽管不是充分地(只有量子理论才能给予充分的解释),确定了实际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区别。同年,他还研究了电解质和电介质。他重新解释了盐的电解质溶液中分子的运动;他建立了固体的电介质理论。他还提出描述分子极性同电介质常数之间关系的方程。同时他还提出了电解液分解的假说。这一假说,后来经过阿仑尼乌斯的进一步发展成为电解液理论。

1858年,克劳修斯通过细心的研究,推导出了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公式,找出了分子平均自由程与分子大小和扩散系数之间的关系。同时,他还提出分子运动自由程分布定律。他的研究也为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建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860年,克劳修斯计算出了气体分子运动速度。后来,他确定了气体对于器壁的压力值相当于分子撞击器壁的平均值。运用与概率论相结合的平均值方法,他开辟了物理学一个极为重要的领域,即创建了统计物理学的学科。在后来的著作中,克劳修斯推导出能表示受压力影响的物体熔点(凝固点)的方程式,后来被称为克拉佩龙—克劳修斯方程。

克劳修斯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建立热力学基础;同时,他在分子运动论以及电解质和固体电介质理论方面也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鉴于他在物理学各领域中所做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就,1865年,他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1867年,克劳修斯受聘于维尔茨堡大学,担任教授。在这所大学里他任教两年。在这期间(1868年),他又被选为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会长。1869年以后,他任波恩大学教授。1870年他最先提出了均功理论。

1870年至1871年的战争期间,克劳修斯的膝盖惨遭重伤,因此,不得不将学生们的实验课交给克莱门斯凯特来负责。此人虽然被称为“老一辈人”的代表人物,但他并没有给他的继承者留下任何设备与仪器。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尽管克劳修斯是当时最先进的物理学家,波恩大学的实验物理却没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没能形成一种科学流派。

克劳修斯不仅在科研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而且在教学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先后在柏林大学、苏黎世大学、维尔茨堡大学和波恩大学执教长达三十余年,桃李芬芳。他培养的很多学生后来都已成为了知名的学者,有的甚至是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

另外,克劳修斯除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外,还出版了一些重要的专著,如《机械热理论》第一卷和第二卷、《势函数和势》等。

在克劳修斯的晚年,他不恰当地把热力学第二定律引用到整个宇宙,认为整个宇宙的温度必将达到均衡而不再有热量的传递,从而成为所谓的热寂状态,这就是克劳修斯首先提出来的“热寂说”。热寂说否定了物质不灭性在质上的意义,而且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范围无限的扩大了。

克劳修斯于1888年逝世,终年六十六岁。克劳修斯虽然在晚年错误地提出了“热寂说”,但在他的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在科学、教育上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特别是他奠定了热力学理论基础,他的大量学术论文和专著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他在科学史上的功绩不容否定。他诚挚、勤奋的精神同样值得后人学习。
作者: obb    时间: 06-3-3 17:27
鲍林




(Linus Pauling,1901-)
  美国化学家鲍林,1901年2月28日生于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父亲是药剂师并自己开设药房。1922年在俄勒冈 州立学院毕业,获得化学工程理学士学位。1925年在加州工学院获得这个学院历史上仅有的优秀哲学博士学位。此后在加利福尼亚等著名大学任教,从1948年起还担任牛津、哈佛、麻省理工学院等七、八所著名大学的特邀访问教授。从1973年到现在任鲍林科学和医学研究所研究教授,

  鲍林对化学最大的贡献是关于化学键本质的研究及其在物质结构方面的应用。他把量子力学应用于分子结构,把原子价理论扩展到金属和金属间化合物,并发展了原子核结构和核裂变过程本质的理论。近些年来 ,他又向生物学方面渗透,把化学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如研究了蛋白质的结构,麻醉作用的分子基础等 。共发表了400多篇论文和十几本专著,主要著作有:《化学键的本质》、《线光谱的结构》、《普通化学 》、《大学化学》等。由于他在化学键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荣获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金 。此外,还获得了国内外几十种奖励和奖章。国内外有三十几所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土学位,还是十几个国 家的科学院荣誉院土。

  鲍林对社会问题也十分注视。他爱好和平,呼吁世界人民注意大气层核试验所释放的放射线危险。于1963年10月获得1962年诺贝尔和平奖,还接受了列宁国际和平奖金等几种国际性的和平奖。他发表了大约 100篇关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特别是关于和平问题)的文章。鲍林曾于1973年9月和1981年6月来中国进行访问和讲学,受到我国科学工作者的欢迎和敬佩。

  现在,他已84岁高龄,但仍在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研究。他说他很少同情那些才华横溢但又不愿刻苦的人 。他还说:“我并不认为我们完全理解自然的时刻会终将到来,但你总不能只拿出一个事实,就说我不了解自然。你必须断定这人事实是否与我们对自然界总的理解有关,而这就是我一直致力要做的。”
作者: obb    时间: 06-3-3 17:27
亥姆霍兹,



H.von
(Hermann von Helmholtz 1821~1894)
德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1821年10月31日生于柏林的波茨坦。中学毕业后由于经济上的原因未能进大学,以毕业后需在军队服役8年的条件取得公费进了在柏林的王家医学科学院。学习期间,还在柏林大学听了许多化学和生理学课程,自修了P.S.M.拉普拉斯、J.-B.毕奥和D.伯努利等人的数学著作和I.康德的哲学著作。1842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被任命为驻波茨坦驻军军医,1849年他应聘任柯尼斯堡大学生理学和普通病理学教授。1858年任海德尔堡大学生理学教授。1871年接替马格诺斯任柏林大学物理学教授。1873年当选为英国伦敦皇家学会的外国会员,被授予柯普利奖章。1882年受封爵位。1887年被任命为新成立的柏林夏洛滕堡物理技术学院院长。1894年9月8日在夏洛滕堡逝世。

亥姆霍兹是19世纪一位“万能”博士,一身兼任生理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以及机智的实验家等多种头衔。19世纪末,一位评论家对亥姆兹写过这样的话:“他从研究生理学开始,解剖了眼睛和耳朵,探索它们是怎样起作用的,准确构造是怎样的。但是,他发现要研究眼睛和耳朵的作用,就不能不同时研究光和声的本性,这导致他研究物理学。当他开始研究物理学的时候,已经是这个世纪最有成就的生理学家之一,以后他又成了这个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可是他又发现,要研究物理学不能不掌握数学,就又研究数学,成为这个世纪最有成就的数学家之一。”

但需指出的是,他在哲学上是机械唯物论者,企图把一切运动归结为力学。这是当时文化、社会、历史的条件给予他的限制。
作者: obb    时间: 06-3-3 17:27
朗缪尔



(Irving Langmuir,1881-1957年)
  美国物理化学家朗缪尔。1881年1月31日生于纽约的一个贫民家庭。因家境贫寒,从小就帮助父母操持家务 。但他对自然科学极感兴趣,常常利用劳动之余看书学习。1903年毕业于哥仑比亚大学矿业学院。不久去德国留学,1906年获得哥丁根大学的博士学位,同年秋天赴新泽西州史蒂文森理工学院任教。1909年起到通用电气公司在纽约东部的斯克内克塔迪电气工程实验所工作,1932年后任该所所长。1935年被选为伦敦 皇家学会会员。1951年为法国科学院通讯院士。1941年任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主席,也是美国文学与科学院 院士。1957年8月16日在马萨诸塞州的法尔默斯逝世。

  他首先发现氢气受热离解为原子的现象,并发明了原子氢焊接法;从分子运动论推导出单分子吸附层理论和著名的等温式;设计了一种“表面天平”,可以计量液面上散布的一层不溶物的表面积,并建立了表面分子定向说;发展了电子价键的近代理论;首次实现了人工降雨,研制出高真空的水银扩散泵;还研究过潜水艇探测器,改进烟雾防护屏等。已发表的论文有200多篇。1932年,因表面化学和热离子发射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金。

  朗缪尔有广泛的爱好,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还是出色的登山运动员和飞机驾驶员。他常常利用工作之余登山远眺,饱览的大自然的景色,探索自然现象的奥密。1932年8月,他兴致勃勃地驾驶飞机飞上九 千米高空观测日食。他还曾获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作者: obb    时间: 06-3-3 17:27
玻耳兹曼


(L. E. Boltzmann,1844一1906)
德裔奥地利物理学家玻耳兹曼(L. E. BOltzmann,1844一1906)作为统计力学的奠基者,正是在物理学发展的这一关键转型时期,一直活跃在物理学与哲学的论坛上。他对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以致于劳厄(M. T. F. V. Laue)认为,“如果没有玻耳兹曼的贡献,现代物理学是不可想像的”[1]。然而相比之下,玻耳兹曼作为原子论的捍卫者,对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却似乎至今没有引起国内学术界的足够重视。事实上,在当时的科学背景下,玻耳兹曼所选择的研究方向,以及他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就已经注定他的工作从一开始就蒙受着来自哲学方面的困扰。他与马赫(E. Mach)、奥斯特瓦尔德(F. w. Ostwald)关于原子论的争论,以及他晚年开设的哲学讲座,公开发表的科学方法论方面的论文,都直接影响了一代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工作。因此,系统地研究玻耳兹曼的科学与哲学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现代物理学与西方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发展的文化脉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863年,玻耳兹曼在林兹(Linz)读完大学预科之后,进入著名的维也纳大学学习物理学和数学专业。在大学读书期间,物理学院的两位年轻老师约瑟福·斯忒凡(J.Stefan)和约瑟福·洛希密脱(J.Loschmidt)对玻耳兹曼以后的研究兴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时,斯忒凡是物理学院院长、数学和物理学教授;洛希密脱是物理化学教师。比玻耳兹曼年长9岁的斯忒凡十分赏识玻耳兹曼的才华。在斯忒凡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玻耳兹曼学到了气体和辐射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必要的实验技巧。1865年(大学二年级),玻耳兹曼对斯忒凡提出的电学原理问题的解答成为玻耳兹曼发表的首篇论文,初步体现了玻耳兹曼潜在的科学天赋。在洛希密脱的教学中,玻耳兹曼对当时处于发展前沿的物质组成和结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深受实证主义者孔德(A. Comte)和斯宾塞(H. Spencer)质疑的原子论问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且对与原子论相关的气体分子运动论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解释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大学毕业后,玻耳兹曼兼顾谋生和发展自己兴趣的需要,担任了斯忒凡的助手,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那时在物理学界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克劳修斯(R. J.E. Clausius)已用熵概念表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从而使自然过程的不可逆问题以比较明确的形式表现出来。一直倾心于这一问题研究的玻耳兹曼立即抓住了这个引起科学界十分重视的前沿难题,由此开始踏上了他研究工作的征途,迈入了科学探索的领域。

在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的领域内,玻耳兹曼是一位难得的全才。在他一生所发表的科学论文中,围绕分子运动论的文章仅占其全部论文的一半,另一半论文涉及到电磁学、化学、数学和哲学等多个领域。宽广的研究领域为玻耳兹曼带来了渊博精深的知识享受;精益求精的教学风格使玻耳兹曼赢得了大批优秀学生的青睐;杰出的科学成就为玻耳兹曼一生活跃于讲坛与学术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 obb    时间: 06-3-3 17:27
傅鹰
(1902—1979)

傅鹰,物理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中国胶体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他献身科学和教育事业长达半个多世纪,对发展表面化学基础理论和培养化学人才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在高等院校开展科学研究,创建了我国胶体化学第一个教研室,并培养了第一批研究生。他襟怀坦荡,为人刚正不阿,是一位忠贞不渝的爱国者,党和人民的诤友。


傅鹰字肖鸿,祖籍福建省闽侯县,1902年1月19日出生于北京。童年时代受到在外务部供职的父亲傅仰贤的薰陶,深感国家频遭外国列强欺侮,是国家贫弱和清廷腐败所致,遂萌发了强国富民的愿望。1919年他入燕京大学化学系学习,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和《新青年》杂志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从此发奋苦读,立志走科学救国的道路。1922年公费赴美国留学,6年以后,在密执安(Michigan)大学研究院获得科学博士学位,时年26岁。

1928年,傅鹰的博士论文在美国宣读以后,得到好评。美国一家化学公司立即派人以优厚的待遇聘请他去工作,他和同在美国留学的女友张锦商量之后谢绝了,决心回到祖国去。他们认为:“我们花了国家许多钱到外国留学,现在若是留下来为美国做事,对不起中国人。”1929年,他应沈阳东北大学之邀,先离美返国。当乘坐的轮船航行在太平洋上时,傅鹰填词一首,赠给仍在美国伊利诺大学攻读有机化学博士学位的张锦,其中有一句是“……待归来整理旧山河,同努力!”
  傅鹰继在东北大学任教后,又相继到北京协和医学院、青岛大学任教。时值日本侵略军发动吞并我东三省的侵略战争,他又辗转到了重庆大学。1935年,学成归国不久的张锦与傅鹰结为伉俪,也来到重庆大学任教。在山城,他们夫妇相濡以沫,过着俭朴的生活。在悉心执教、刻苦研究之外,还以父母之心精心养育张锦的侄儿张存浩(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从1939年起,傅鹰夫妇又先后到设在福建长汀的厦门大学任教,1941年,傅鹰担任了该校教务长兼理学院院长。
  傅鹰回国10多年,深深体会到了国家的贫弱和遭受外强侵略的痛苦,目睹了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民不聊生的惨状。他只能把一腔热血,倾注到试管和烧杯之中,把青春贡献给化学教育事业,并寄希望于未来。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很器重傅鹰的学识和为人,在病中推荐他接任校长职务。同一时刻,国民党CC派头目陈立夫来到厦门大学,要亲自劝说他加入国民党。而傅鹰却倔强地表示:“我宁可不当院长、校长、也绝不加入国民党!”并借口外出招生,对陈立夫避而不见。傅鹰敢于跟国民党顶牛的新闻,在文化教育界一时传为佳话。但是他因此再也无法在厦门大学立足,只好于1944年又返回重庆。然而当时他所在的重庆大学和重庆动力油脂厂两单位都无法开展研究工作。1944年底,傅鹰夫妇把9岁的儿子傅本立寄养于天津亲戚家中,把16岁的张存浩留在重庆的朋友处,毅然二次赴美国。傅鹰继续到密执安大学进行研究工作,张锦则应著名生物化学家杜芬友,(Du Vigneaud,195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之邀到康奈尔(Cornell)大学任教。
  然而,傅鹰无时无刻不在怀念苦难中的祖国和人民。去美国之前,他曾对留在重庆的张存浩说:“国民党腐败到家了,看来中国的真正希望在延安。”1949年4月20—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侵入长江的英国紫石英号军舰和周恩来总理向英国提出强烈抗议的消息传到美国,傅鹰立即和在纽约州的张锦通了电话,双双决定尽快回到祖国去。傅鹰的导师巴特尔教授多方挽留他,并愿意让他继任研究中心主任的职务。但为祖国尽力的夙愿使他战胜了一切其他考虑,并且感动了巴特尔,得到了他的支持。可是由于美国当局的排华政策,使傅鹰夫妇失去了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周旋和斗争,他们终于在1950年8月下旬获准离美,在旧金山登上了“威尔逊号”客轮,朝着新生的共和国进发。10月初到达深圳,受到人民政府代表的热情迎接。傅鹰这位“美国两次都留不住的科学家”再次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作者: obb    时间: 06-3-3 17:31
黄子卿
(1900—1982) 

  黄子卿,物理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从事过电化学、生物化学、热力学和溶液理论等多方面的研究。曾精确测定了热力学温标的基准点—水的三相点,并在溶液理论方面颇有建树。他毕生从事化学教育事业,不遗余力地培育人才。他是中国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黄子卿,家名荫荣,字碧帆。1900年1月2日出生于广东省梅县槐子岗村。1904年在本村私塾受启蒙教育。他的外祖父和舅父古文造诣颇深,藏书甚丰,给了黄子卿很好的早期教育和深刻的影响。1915年,黄子卿考入长沙雅礼中学。该校有一个曾中清末探花的汪姓教师,任教文学与算术。他发现黄子卿在数学方面颇具天赋,建议他以学数理为宜。这对黄子卿以后献身科学事业起了很大影响。
  1919年黄子卿中学毕业,考入清华留美预备班第7期。1921年6月结业。1922年9月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主修化学,1924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随即转入康奈尔大学,于1925年获理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入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后因公费到期,1927年12月结业回国。
  黄子卿回国后首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作助教。在吴宪教授指导下做蛋白质变性研究。1929年9月应聘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
  1930年2月与夏静仁女士结婚,共生有四子。
  1934年6月黄子卿再度赴美国,回到麻省理工学院,师从热力学名家比泰(J.A.Beattie),做热力学温标的实验研究,精确测定了水的三相点。1935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清华大学任教。他克服重重困难,建立了电化学研究的实验设备,开始从事溶液理论的探索研究。
  1937年“七七”事变后,黄子卿随清华大学辗转千里,从北京到长沙,又从长沙到昆明,在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联合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当时,中国大部分化学界的英才汇集于西南联合大学。他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紧跟化学科学的世界步伐,坚持国内化学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蜚声中外的中国化学家。
  1945年抗战胜利后,黄子卿随清华大学回到北京。1948年第三次赴美国,应聘加州理工学院客座教授,作结晶学研究。1949年7月回国,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黄子卿被调至北京大学化学系做教授,任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
  由于科学研究中的卓著成绩,黄子卿曾被载入美国1948年出版的世界名人录。
  1923年黄子卿参加旅美学生组织的“中华化学会”。1932年中国化学会在南京成立,他是早期会员之一。1941年至1943年曾连续三届被选为理事,1951年开始,再次当选为该会十七、十八、十九届常务理事和第二十届副理事长。1955年6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1981年任化学部委员。1981年我国开始推行学位制,黄子卿参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工作。
  1953年黄子卿参加九三学社,历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央常委。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子卿曾担任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二至五届委员会委员。
  黄子卿一生勤奋好学,勇于探索,50多年科学生涯中,涉足物理化学的多个领域,讲授过多门物理化学的课程,被誉为我国物理化学的一代宗师。
早期从事电化学、生物化学、热力学研究

  1925年黄子卿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师从麦克英纳斯(McInnes),从事电化学研究。通过实验,考察了界面移动法测定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迁移数时震动、热效应、界面可见性条件以及界面调节因素诸方面对实验测定的影响,改进了此方法的实验装置,提高了实验测定的准确度,并拓宽了此方法的应用范围。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1927年夏在美国化学会志上发表。
  1928年黄子卿就职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担任助教。在生物化学家吴宪教授领导下做蛋白质变性研究。他制备了分别经酸、碱、尿素和乙醇作用而变性的蛋白质,利用渗透压测定了变性蛋白质的分子量。研究证明蛋白质变性并不必然改变其分子量,为吴宪明确定义蛋白质变性提供了实验证据。黄子卿观察到,天然的和变性的鸡蛋清蛋白和羊血红蛋白的分子量约为34000的倍数或亚倍数,与现在对蛋白质分子量研究得到的亚单位结果相符合。他们于1930年在《中国生理学杂志》上发表了这一研究结果,是当时这类研究的前驱成果。
  1930年前后,寻求合适的状态方程以预示实际气体的热力学性质,探索等张比容与液体其他物性以及与分子组成的关系,都是当时物理化学界所关注的课题。1929年黄子卿应聘到清华大学执教以后,在这两个方面展开了研究,发表了两组论文。一组关于气体的能、熵方程和绝热方程,实际气体的热力学性质,以及实际气体的焦耳-汤姆逊系数。另一组为用毛细管法测定一系列酯的等张比容的结果。



中国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黄子卿从事高等学校化学教育55年,讲授过物理化学、化学热力学、统计力学、电化学、溶液理论等。他讲课一丝不苟,立论严谨,循循善诱,使学生终生不能忘怀。一位在西南联合大学时听过黄子卿讲课的校友这样写道:“老师谆谆善诱,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客观地分析事物,不断重新检验已被接受的结论并探讨新的思路。蒙教诲已39年,而学生脑中印象清晰如昨。记忆中老师穿着蓝布大褂,戴厚黑边眼镜,正在昆明新校舍破旧的泥墙教室中作精彩的理论化学讲演,使学生居然暂忘饥饿与困苦,而对大自然一心向往。”这是对黄子卿的教学风格和水平的真实写照。
  黄子卿于1956年出版了《物理化学》。该书是我国这个领域第一部教科书。针对我国大学的实际情况,采用自具体到抽象的编排次序,为提高物理化学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长期被选为这门课程的主要参考书。综合讲授溶液理论课的经验和长期从事溶液理论研究的成果,并不断以世界溶液理论最新进展充实教学内容,黄子卿撰写了《电解质溶液理论导论》及《非电解质溶液理论导论》等两本专著。前者的修订版获国家教委颁发的1988年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
  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黄子卿非常重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他认为物理化学虽然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但它和各门化学一样是实验科学。他谆谆教导学生,要重视科学研究中的实验工作,要一丝不苟,严格可靠,否则可能得出荒谬的结论。
  作为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教授,黄子卿一直认为化学教师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培养人才,一是发展化学科学。前者是教学,后者是科学研究。他告诫他的学生,要教好书,不然误人子弟。但不能光当教书匠。不作科学研究在科学上就会落伍,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赤诚的爱国者

  黄子卿生于外强入侵国家多灾多难的年代。考入清华留美预备班以后,他一直抱有科学救国的志向。他认为是中国的老百姓供养了他出国留学,他立志要为中国服务。1935年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当时正值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夕,有人把当时中国比作风雨飘摇中的一条破船,劝他不要回国。黄子卿的回答是:“我是中国人,要跟中国共命运。”毅然回到祖国。1948年他第三次出国,不久北平和平解放,美国有人再次挽留他,并允诺帮助接家眷赴美国。他再次谢绝了好意,抢在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人员采取扣留措施之前回到了祖国。反映了他渴望祖国独立、昌盛、富强并要为之贡献自己力量的赤子之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不惜余力地为中国的化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作者: zhang95    时间: 06-3-10 11:3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y1u1b2i2n2g2    时间: 06-7-31 21: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jiayb    时间: 07-8-24 21: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云和风清    时间: 07-8-26 18:26
谢谢楼主分享[s:2] [s:2]
作者: 幽幽云梦泽    时间: 07-11-18 18:10
标题: 回复 #10 obb 的帖子
谢谢
作者: haianlufei    时间: 08-9-14 22:2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zhanglei1986888    时间: 08-11-2 18:04
太好了,有没有文本格式的。
作者: pictures    时间: 09-7-6 03: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airxjtu    时间: 09-7-11 21:29
都是牛人,敬仰
作者: liuce0307    时间: 14-6-10 08:42
这个帖子该怎么分类?我有段时间是想把一些化学界大牛以及诺贝尔奖获得者搞出来呢,但不知道该放那个板块@飘零的花瓣




欢迎光临 Free考研资料 (http://test.freekao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