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标题: 讨论:一个有趣的现象 [打印本页]

作者: kesain    时间: 08-8-6 21:25
标题: 讨论:一个有趣的现象
偶最近听政治辅导班的课,无论是李海洋还是任汝芬,在说到“事半功倍”的时候,总是要迟缓一下(反应出这个词的时间稍微长一些),才说出这个词,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都有类似的迟缓现象,即使他们这些老教师,虽然经常要用到这个词的,但还是会出现这种现象,大家适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说说其中的原因,欢迎高手赐教!!!

[ 本帖最后由 kesain 于 2008-8-7 22:49 编辑 ]
作者: 小缪    时间: 08-8-6 21:31
晓不到,你太强了,这也观察出来了!
作者: 天冬氨酸    时间: 08-8-6 22:14
我想到另一个词“事倍功半”
作者: wangwei_queen    时间: 08-8-7 14: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fish1234    时间: 08-8-7 15:5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kesain    时间: 08-8-7 23:04
偶觉得可以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来分析:
首先由一个前提就是:如楼上各位说的“事半功倍”的这个词出现之前总是又对“事倍功半”这个词做一个加工。
  
外部原因:在公共场合讲到这个词的时候,使用者为了自己不会出糗,会尽量的正确使用这个词二不至于说错,被人笑话或受到他人的嘲笑,所以,反应的时间会稍微的长一些。这和动机的相关理论是有联系的——逃避因可能会出现错误而受到嘲笑(本能理论)以及出现这种情况后产生的紧张情绪(区里理论)
   
内部原因:主要涉及到一个反应时的问题,我们在表达这个意思的时候,因为这两个词的字都是一样的,只是组合的顺序不一样,却表达了截然相反的意思,为了正确的使用,必须在这两个词之间作出一个正确的选择(选择的反应时是最长的),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首先要辨析这两个词(辨别反应时)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

欢迎给为继续讨论……
作者: cherry9234    时间: 08-8-8 08:53
楼主说的很有道理,呵呵!
作者: 笔为剑    时间: 08-8-8 13:54
我想到的是刺激的泛化和分化......
作者: ygdx1981    时间: 08-9-5 15:43
stroop效应讲字义和字面本身色彩的混淆
那么是否可以把“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往中文的“字面意义”和“成语意义”方面来思考?
也就是部分和整体的转换这个方面来思考,
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理论?
作者: 笔为剑    时间: 08-9-5 17:04
原帖由 ygdx1981 于 2008-9-5 15:43 发表
stroop效应讲字义和字面本身色彩的混淆
那么是否可以把“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往中文的“字面意义”和“成语意义”方面来思考?
也就是部分和整体的转换这个方面来思考,
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理论?


我不懂耶,期待高手!
作者: 天冬氨酸    时间: 08-9-6 00:17
原帖由 ygdx1981 于 2008-9-5 15:43 发表
stroop效应讲字义和字面本身色彩的混淆
那么是否可以把“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往中文的“字面意义”和“成语意义”方面来思考?
也就是部分和整体的转换这个方面来思考,
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理论?

这个把stroop效应的概念泛化了,而且不符合前提条件吧,没有“事倍功半”的刺激存在




欢迎光临 Free考研资料 (http://test.freekao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