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标题: 全国体育学院介绍 [打印本页]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3:44
标题: 全国体育学院介绍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创建于 1953年11月1日,原名为中央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之一,是全国唯一的一所体育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上地新技术开发区,毗邻“圆明园遗址公园”。学校占地面积 70公顷(1000亩),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拥有教学楼、实验中心大楼、图书馆和电教馆;还有田径馆、游泳馆、体操馆、球类馆、武术馆、举重馆、综合馆等16个室内训练馆和68多块室外训练场。学校具有良好的学习和科研条件,具有相当规模的图书馆和电教设施。图书馆藏书40万册,其中外文藏书3万余册。
北京体育大学学科专业比较齐全,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体育大学,各类学生近 5000人,下设研究生院、管理学院、教育学院、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附属竞技体育学校、附属中等体育学校等七院二校。学校共有24个教研室,12个国家重点学科,正教授41名,副教授191名。
北京体育大学培养了许多创造国家纪录、亚洲纪录及获世界冠军的优秀运动员,如曹慧英、李富荣、梁戈亮、张立、李敬、贺璐敏及 2000年悉尼奥运会跆拳道冠军陈中等,著名的国家游泳队副总教练张雄、周明及国家田径队教练冯树勇均是我校培养的优秀硕士研究生。自1980年以来,北京体育大学就培养出国际级运动健将41人,健将247人;在全国正式比赛中获得冠军432人次,在世界比赛中获得冠军26人次,在亚洲大赛中获得冠军43人次,曾有10人次刷新亚洲纪录。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校共有23名在籍硕士研究生学生参加8个项目的比赛,更是取得了4金1银的优异成绩。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 1953年,它是国内最早培养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最高学府。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门类齐全,学术水平高。现有硕士生导师100余名,博士生导师50余名。在为国家培养首批体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基础上,50年来共培养研究生近3000名。现有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应用心理学五个专业的硕士学位的授予权;有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四个专业的博士学位授予权。上述专业均面向港、澳、台地区招生。迄今港、澳、台地区已有50余人在我校获得硕士学位、2人获得博士学位。同时,我校已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北京体育大学每年还招收研究生课程进修生、国内高级访问学者,招收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北京体育大学十分重视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注意吸引和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办学经验,已同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保加利亚、波兰等 14个国家的19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在我校建立了东亚地区发展中心。世界各地每年到我校进修交流的宾客有2000多人次,学校每年也有许多专家学者出访,外事活动频繁。学校还先后为60多个国家培养了2000多名留学生,10000余名短期进修生,学校现有在校留学生170名。
目前,北京体育大学正面向 21世纪的社会发展需求,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大胆探索新的办学路子,努力向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体育高等学府的目标迈进。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3:45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体育学院创建于1952年,由原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等院校的体育系科合并而成,原名华东体育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建的体育高等学府。学院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现由国家体育总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
  学院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及下属全部二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有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中华武术学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体育教育类专业被批准为上海市教育高地重点建设项目。 
  学院下设体育教育系、竞技体育系、武术系、体育社会学系、运动科学系、体育新闻系、体育管理系、成人教育部及附属竞技体育学校等9个教学单位和学校体育教研中心、社会体育教研中心、奥林匹克运动训练教研中心等34个教研单位。设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经营管理方向)、社会体育、市场营销、英语(体育外事方向)、应用心理学、舞蹈编导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12个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31名,其中正高级职称37名,副高级职称104名;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00余名。各类学生7000余名,其中本科生近400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500多名,成人教育学生近3000名,港澳台学生、留学生近100名。
  乒乓球、摔跤、举重、击剑、武术等项目是我院的优势或特色项目, 1994年至今,我院学生在奥运会上夺得铜牌2枚、在亚运会上获得1金2银4铜,在世界举重锦标赛、武术锦标赛、青年击剑锦标赛等世界级比赛上夺得19枚金牌。有22人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学院拥有国内一流的运动解析系统、运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科研设施。设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科研基地、上海市民体质研究中心等多个基地或机构。1991年-2003年,共获得21项全国性科研奖项,5项发明专利。2001年-2004年,学院共承接省部级以上课题51项,已有9篇论文被SCI收录。
  学院与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等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19所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相互开展科研、训练与人员交流。
  学院为上海市“花园单位”,占地面积3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7万平方米;各类体育场馆面积7万多平方米;图书馆藏书37.5万册。近年来,学院逐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兴建了综合训练馆、新教学楼、学生公寓、大学生活动中心、校园网、多媒体教室、语音实验室等教学、训练和生活设施。1994至今,有133人次在教书育人等方面获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68人次获市级以上系统单位奖。学院连续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3:45
广州体育学院
  广州体育学院创建于 1958 年 10 月,是华南地区一所体育专业综合学科的高等学府。我院已为国家培养了一万多名各类体育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台湾省及国内外。容国团、戚烈生、陈肖霞、梁丽珍、梁伟芬等一批著名运动员都曾在这里学习。不少优秀人才担任了各级体育部门、学校等单位负责人、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自 1990 年以来,我院在省内外参加重大体育竞赛中,共获金牌 478 枚,仅 2003 年度,获金牌 100 枚、银牌 93 枚、铜牌 42 枚,约 410 人次打破省高校或全国体院、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省运会纪录,其中我院健美操队 4 次代表国家参加了国际比赛; “ 九五 ” 期间以来,我院承担了 50 多项国家级、省(部、委)级的科研课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6 项;出版学术专著 45 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科研论文 1000 多篇。
  我院主办的《广州体育学院学报》为全国体育类核心刊物,另外还主办了《体育师友》、《游泳季刊》、《广州体育学院院报》等学术刊物和宣传刊物。我院设有研究生部、运动训练系、体育教育学系、运动人体科学系、体育社会科学系、武术系、体育艺术系、成人教育部及社会科学教研部,并设 “ 广州体育学院深圳校区 ” 。目前我院有三大门类 ( 体育学、文学、经济学 ) 和 8 大专业,设有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方向的硕士学位授予点和一批国内知名的研究生导师,其中篮球、体育人文社会学有博士研究生导师。
  我院形成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课程建设为基础的学科教学、训练科研体系,建立了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 2 个(省级)、游泳等 5 个(院级)重点学科体系。全院近 100 门课程评估合格,其中运动生化、体育统计等 6 门课程被评为省级重点课程,运动生物化学实验室为省高教重点实验室。学院设有科学实验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康复中心、社会体育研究基地、国家健美操训练基地,拥有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和运动场,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训练、科研设备。
  我院被国家体育总局批准为若干运动项目的高、中、初级教练员岗位培训单位和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健美操训练基地、国家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全国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协会、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培训基地。还被国家体育总局赋予一级裁判员、一级运动员审批权。
  学院在编专职教师 236 人,其中教授 34 人、副教授 113 人,其中获博士学位的 19 人 , 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 86 人。学院分别与美国、澳大利亚、芬兰、马来西亚等 7 个国家和地区的 8 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聘请了近 20 名中外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我院从 2003 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
  我院全日制在校本、专科普通类学生达 4300 多人,各类在籍学生 5000 多人,其中运动健将近 200 人,一级以上运动员近 400 人。在省体工队、广州市体工队设有教学分教点,在深圳金鹏教育中心设教学校区。广州体育学院在上级领导下,为迎接 2005 年教育部教育评估,全院师生团结奋进,力争使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进入全国体院的先进行列,为实现 “ 十 · 五 ” 规划,争取早日把我院办成以体育为主 , 多学科性的、现代化 “ 广州体育大学 ” 而努力。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3:49
天津体育学院
天津体育学院创建于 1958 年,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体育应用型人才的高等体育院校。经过 40 多年的建设与发展 , 已由初创时期培养运动员、培养体育师资的单科性院校发展成为以体育学为特色并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发展的高等学府。
学校本部坐落在天津市河西区,交通便利、环境幽雅,与天津市体育中心比邻。学校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优良的教学及生活设施,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在校外建立高职层次和独立二级学院分校区,全日制在校学生五千余人。
学校设有体育健康教育系、运动训练科学系、民族传统体育系、社会体育与管理系、体育文化艺术系、教育科学系、运动人体科学系、职业技术学院、竞技训练部和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单位。开设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体育法学方向)、旅游管理专业(体育旅游方向)、市场营销专业(体育场馆经营与物业管理方向)、教育技术学专业、特殊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舞蹈学专业、舞蹈学专业(艺术体育教育方向)、新闻学专业、英语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等16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和体育教育、体育现代教育技术、舞蹈与健身艺术、体育保健与实用按摩专业、武术与搏击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英语)、足球运动技术专业、运动训练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特殊教育方向) 10 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及方向。 2003 年我院在全国第九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评审中,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博士联合培养单位”,我院将与北京体育大学联合招收和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与此同时,在硕士学位授权评审中,我院申报的“课程与教学论”和“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两个专业均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我院已成为全国体育院校中为数不多的博士联合培养单位,并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下全部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两个跨学科交叉的教育学和医学硕士点。已经形成一个培养层次、学科门类较齐全的本、专科生、研究生教育体系。
天津体育学院教学、训练、科研设施齐全,拥有设施先进的游泳馆、球类馆、田径馆、体操馆、乒乓球馆、武术馆、柔道馆、弓道馆、保龄球馆、排球馆等 10 余个教学训练室内馆;足球场、排球场、网球场、棒球场、田径场等 23 块风雨教学训练场地;有国际标准的新建塑胶田径场和大型多功能综合训练馆;拥有综合实验室5个,其中人体运动科学实验室是天津市教委重点资助实验室。学校还拥有设施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房 10 个,建成宽带区域网已投入使用。学校图书馆藏书近 30 万册,国内外期刊近 500 种,实现了网上检索查询功能,这一系列现代化的运动场馆与教学硬件设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十分良好的学习条件。
学校的科研工作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不断拓宽科学研究领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科研发展与管理体系,几年来获得国家级科研课题 9 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立项 179 项。出版教材和教学参考书141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科研论文 1538 篇。《天津体育学院学报》被评为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并被国际上两大知名检索系统收录,同时正式入围“中国核心期刊方阵”。近几年,学校与美、日、韩、俄、法、澳、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学校进行学术交流,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2003 年韩国东亚大学等外国团体对我院进行了友好访问,扩大了与国外高等院校的校际往来。
积极探索竞技体育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我院竞技体育水平,学校棒球队连年荣获全国大学生棒球锦标赛冠军,并被评为天津市十佳先进集体。藤球队多次囊括全国藤球锦标赛男女组多项冠军。 2003 年我院学生代表天津市在第七届全国民运会上夺得绊跤 74 公斤级冠军,彝族式摔跤 90 公斤级冠军。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天津站女子 1500 米亚军和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 1500 米铜牌,全国游泳冠军赛男子 200 米蛙泳第一名,在 2003 年北京国际公路接力赛中夺取友好男子组接力赛第三名,亚太体育舞蹈锦标赛第三名, 2003 年我院又被天津市体育局确定为天津市棒球后备人才训练基地,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天津体育学院争得了荣誉,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经过不懈的努力,天津体育学院要建成立足天津,面向全国,具有一定规模,结构合理,特色突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多学科交叉渗透的高等体育学校,努力发展成为综合性体育大学。
(附)专业系部介绍 目前我校共有 12个系部,分别是:体育健康教育系、运动训练科学系 、社会体育与管理系、民族传统体育系、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研究生部、特殊教育学院、社会科学与外语教学部、教育科学系、体育文化艺术系、竞技运动训练部。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3:53
首都体育学院
首都体育学院座落于海淀大学园区内,西邻中关村科技园区,东临著名的 “蓟门烟树”景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学院创建于1956年,原名“北京体育学校”,1960年改建为“北京体育师范学院”,2000年更名为“首都体育学院”。建院49年来,学院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学院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场馆设施等综合办学实力方面跻身于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2004年,在由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和中国青年报社联合研发的“中国高校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中,我院的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总排序第2位,其中“办学资源”和“教学水平”的排序为全国同类院校的第1位。我院的发展还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江泽民、李鹏、李瑞环、吴邦国、贾庆林、曾庆红、陈至立等国家领导人都曾在不同的时期视察过我院。 学院分南北两个校区,占地233100平方米。校园内建有图书馆、中心实验室、计算机中心、大学生体育馆、田径综合馆、首创游泳综合馆、篮球馆、排球馆、网球馆、武术馆、体操馆、足球场、塑胶田径场、北校区体育馆等大型体育设施。各类体育场馆除保证日常教学和训练任务外,常年对社会开放,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每年接待健身锻炼者100多万人次。 学院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办学格局,设置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体育管理、体育新闻等七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体育类专业设置中的所有本科专业;除了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中专生外,还招收国内外访问学者,研究生学位课程班及外国留学生。我院还是全国体育院校中能够接受政府奖学金留学生的两所院校之一。 学院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实力雄厚,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的师资队伍,教授、副教授约占教师总数的51.9%,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承担多项国家级和部委级课题,出版大量学术著作。学院建有高水平的北京市运动机能评定与技术分析重点实验室,并且设有北京体育赛事管理与营销研究基地以及珍珠球训练基地。学院图书馆是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成员之一,与其他院校资源共享,在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方面居全国同类院校领先地位。学院对外交流十分活跃,现已与美国、韩国、日本、芬兰、澳大利亚、俄罗斯、新西兰、比利时、希腊等国的2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互派学生与访问学者。为适应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需要,我院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合作先后成立了“北京-悉尼高级体育人才培训中心”和体育赛事管理硕士班。为北京和全国培养高水平的赛事管理人才。 建校以来,学院为北京和全国培养了2万多名体育教师、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和体育科研人员。我院学生在第九届全运会上获得金牌4枚、银牌2枚;在2002年釜山亚运会上获得金牌6枚、银牌2枚;在第28届奥运会上获金牌一枚,在之后的残奥会上获金牌一枚,银牌一枚,并打破一项残奥会纪录。学校先后承担了第十一届亚运会、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大型赛会的部分竞赛组织工作,并成功承办了2004年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 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期间,我院先后接待了国际奥委会评估团成员布勃卡先生、国际大体联主席基里安先生、国际篮联主席摩卢先生及国际柔道联合会官员来院考察,均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北京成功取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做出了贡献。 我院已形成一种高品位、宽领域,既坚持主旋律,又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2000年被北京市授予“文明校园”光荣称号,2001年被授予“首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被评为北京市“花园式单位”和“绿化先进单位”。全院上下努力树立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学生社团非常活跃。由我院上千名学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在五十年国庆大典、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等多次大型文体活动中表现出色,为学院争得了荣誉,曾得到北京市政府的嘉奖。 学院将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和地理优势,统筹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积极扩大办学空间,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将首都体育学院建成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体育学院,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能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体育专门人才。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3:54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历史悠久,是我国高校成立最早的体育院系之一,前身为 1917 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建的体育专修科; 1930 年改为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 1931 年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 1937 年迁校至西安,改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体育系; 1938 年迁校至城固,改为国立西北联大教育学院体育系; 1939 年改为国立北京师范学院体育系; 1941 年迁校兰州(北京部分继续办学); 1946 年迁回北京,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学院体育系; 1948 年恢复成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 1949 年改为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 1950 年改为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卫生系; 1952 年体育卫生系调出新建中央体育学院 , 即现在的北京体育大学( 1952 年入校生在北师大学习一年转入中央体院); 1959 年北京师范大学重建体育系; 1966 年至 1973 年, \" 文化大革命 \" 期间中断招生; 1973 年恢复招生至今, 2002 年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成立。
八十五年来,袁敦礼,马约翰,董守义,徐超英,王耀东等许多国内外知名教授、专家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任教,体育与运动学院人才辈出,为中国体育界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教练员、管理人员和体育科学研究人才,成绩卓著,在我国体育史上曾留下过辉煌的一笔。
以组建体育与运动学院为契机,依靠重组和联合,迅速加强师资队伍水平;以提高办学层次、形成办学特色和发展科学研究为突破口,尽快取得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博士授权点,增加 1-2 个硕士点;办好体育经济专业;加强科研,使课程与教学论、体育运动心理学等研究方向成为国内的领头羊,夯实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基础,经过 3 年的努力,初步形成我校体育的办学特点。
在 \" 十五 \" 和 \" 十一五 \" 期间,通过有计划的人才引进和教师培训,全面提升学院师资队伍的水平;通过学科调整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形成新时期体育办学特色;在博硕士点数量、体育专业本科生培养、公共体育教学、大学生竞技体育、体育运动和健康科学研究、以及校园社区体育发展等方面,成为全国师范院校体育的排头兵。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3:55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成立于 1999 年 12 月。前身是创办于 1951 年的华南师范学院体育系。目前,学院由办公室、体育学系、运动与休闲学系、运动训练学系、公体部、体育科研所、继续教育部、运动训练中心、游泳中心和《体育学刊》编辑部等机构组成,是集体育教学、科研和训练于一体的综合性体育科学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现有教职员工 109 名,在 85 名专职教师中,有正、副教授 46 名、其中博士生导师 10 名、硕士生导师 23 名,博士后 2 名、博士 5 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者 6 名。教师队伍中,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 名,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委员 2 名,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 3 名。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了学科的发展,提高了我院在全国体育界的学术地位。
体育科学学院是全国惟一进入国家“ 211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的体育院系。现有博士后流动站、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硕士学位授权点;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级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基地,以及广东省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基地。体育教育专业是广东省名牌专业 。
体育科学学院历来重视科研工作。近年来,共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45 项,出版专著、教材共 74 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并有多篇被 SCI 、 EI 、 ISTP 、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收录,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 35 项。
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是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学院有 100 多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举办了 8 次国际及全国性学术会议,邀请了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德国、奥地利、捷克、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学者来我院讲学,提高了学院在国内外学术界的知名度。
由杨文轩教授担任主编的《体育学刊》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学术刊物、全国中文体育核心期刊。近年分别被国际体育文献数据库和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体育索引》( CSA : PEI )列为刊源, 2002 年被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
“ 211 工程”建设大大改善了学院的办学条件, 2002 年我院成功地通过了国家“ 211 工程”建设一期验收,并顺利地进入“ 211 工程”的二期建设。目前,全院师生员工正为早日实现把我院建设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体育科学学院这一既定目标而努力奋斗。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3:59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成立于2001年,下设体育教育系、大学体育部、体育与健康研究所,社会体育系(筹),院办公室、教学管理办公室、职后培训部。现有教职工82名,其中专任教师66名,教授4名(博士生导师2名),副教授24名,学院现有一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运动人体科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
学院有一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师资队伍。他们热爱体育事业,投身于体育教育工作,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勤奋踏实。近年来,师资队伍的素质结构向着优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学历层次、职称梯队、知识结构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一支青年学科骨干队伍正在形成,有的已具锋芒,在国内外同类学科中占有一定优势。
体育与健康学院 国外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也非常广泛,曾先后邀请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专家和学者来我院讲学,1988年和1996年分别与日本富士虎门外科整形医院、日本东海大学建立了协作关系,先后派遣十多位教师进行过学术交流,除此外,还有多名教师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学习、讲学或参加学术会议,为交流合作和增进友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体育与健康学院的发展与提高,凝聚着历届领导和师生员工的智慧,是共同努力的结果。目前,正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继续发扬 “ 团结、协作、求实、创新 ” 的精神,为培养具有师范特色的体育师资人才、为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3:59
南京体育学院
  南京体育学院是江苏省人民政府投资建设和领导的一所公立本科专业院校,是江苏省多种体育高级专门人才的省属高等体育学府。学院座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东郊风景区紫金山的南麓,与灵谷寺公园相邻,校园占地 31.8 公顷,景色秀丽,环境优美。
南京体育学院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南京体育学校。1958年,由原江苏师范学院体育专修科、省体育干部训练班和南京体育学校合并正式成立南京体育学院。院党委创造性地提出了 \" 三位一体、突出重点、办出特色、共同发展 \" 的办学指导思想,建院四十多年来培养了近万名体育专业毕业生和优秀运动员 , 多次被评为省市级 \" 文明单位 \" 和 \" 文明学校 \" 。
南京体育学院是江苏省体育本科专业设置最全、体育专业性最强的独立建制高校,各类在籍学生近 3000 人。竞技运动方面管理着 17 支省优秀运动队,在训运动员 800 余人。
学院拥有一支学术造诣较深、治学严谨、乐于奉献的师资队伍。在党的教育方针、体育方针的指导下,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种体育专业人才。学院还是江苏省的体育科研中心和体育信息文献资料中心。
南京体育学院园区宽广,林荫覆盖,四季花香,景色宜人,建筑古朴典雅、场馆错落有序,设施先进齐全,使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的理想场所。 南京体育学院现设有 \" 体育教育 \" 、 \" 运动训练 \" 、 \" 民族传统体育 \" 、 \" 运动人体科学 \" 和 \" 社会体育 \" 五个本科专业和 \" 体育教育 \" 、 \" 体育经营与管理 \" 、 \" 体育健身与休闲 \" 等三个高职专科专业;继续教育设有 \" 体育教育 \" 、 \" 社会体育 \" 、 \" 体育新闻 \" 和 \" 运动训练 \" 等四个本专科专业;研究生教育有 \" 运动人体科学 \" 和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两个硕士点。竞技运动方面管理着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体操、技巧、举重、自行车、击剑、游泳、跳水、花样游泳、蹦床、武术、艺术体操等 17 支省优秀运动队,占江苏省专业竞技运动队伍的 80% 以上。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01
成都体育学院
  成都体育学院原属国家体育总局管理,现由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前身系始建于1942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2月更名为成都体育学院,1961年重庆体育学院并入,学院力量得以充实。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学院已成为以体育科学为特色的多学科发展的高等体育学府。
  学院占地总面积40余万平方米,院本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区西南部,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成都武侯祠。拥有一批先进的教学训练场馆,并建有现代化的教学实验大楼、校园网、标准化的语音实验室和先进的人体运动机能测评中心。图书馆藏书约40余万册,电子图书、光盘数据库、网络数据库若干,期刊合订本2万余册,各种中外文报刊1千多种。
  现有教职工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457人,正副高级职称167人,中级职称189人,助教和实验员81人,国际、国家级裁判60余人。60多年来,学院涌现出不少斐声体育界的专家、学者。有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和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博士生导师50余人,并有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20余人。目前学院在籍学生近15000人,其中全日制本科学生近8000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00余人;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和体育中专学生5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近6000余人。
  学院本科教育层次设有体育系、运动医学系、运动系、武术系、经济管理系、新闻系、外语系及航空港校区等教学单位,开设有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医学专业(中医骨伤科学方向)、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管理方向)、经济学专业(体育经济方向)、英语专业(体育外语外事方向)、旅游管理专业(体育旅游方向)、表演专业(形体与动作表演方向)、舞蹈学专业(现代舞、国际标准舞方向)13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5大学科门类。其中体育教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运动训练学专业为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研究生教育拥有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可向同等学力人员授予硕士学位;可培养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博士研究生。
  学院成人教育面向全国各地招收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旅游方向)本、专科,新闻学专业本、专科(体育新闻方向),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脱产、函授本、专科及专升本学生。
  学院附设有3年制的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及中国篮球协会成都篮球学校。
  学院在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用中医药物等手段对运动创伤的防治和运动疲劳的恢复研究等方面形成优势与特色。早在60年代,便建立了全国唯一的体育史学研究机构,80年代初经原国家体委批准成立体育史研究所,2001年被首批批准为全国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院设有附属体育医院。体育史学、中医骨伤科学、武术和运动生理学为国家体育总局的重点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为四川省重点学科重点建设项目,体育教育训练学与运动医学为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体操、田径、篮球、排球、足球、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理论、运动解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9门课程为四川省重点建设课程。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体育保健学》与《武术》为四川省首批批准的精品课程。《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学院办学质量较高,教学、训练和科研成绩显著。1999年获全国首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教育部\"新苗体育奖学金\"。2002年承办了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取得圆满成功,受到教育部的高度评价。学院设有附属竞技体校(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为中国培养参加奥运会、亚运会优秀运动员的任务,在艺术体操、武术、举重项目形成一定的优势与特色。近3年获得全国性比赛的金牌30余枚,近百人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性比赛,并获得奖牌10余枚。近年来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的重点科研项目,并有10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学院2001年、2002年、2003年连续三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授予\"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并被四川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教育工委评为\"2000-2003年四川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学院的国内外交往不断加强,现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全国武术套路培训基地。
  学院与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德国、奥地利、韩国、乌克兰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并与20余个国家互派专家、学者,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学院常年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现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朴茨茅斯大学签定校际合作协议,采取\"2+2\"或\"3+1\"方式联合培养学士学位学生。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02
武汉体育学院
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中南体育学院,1953年创办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迁至现址,1956年改为现名。武汉体育学院是新中国创办的首批高等体育学府之一,原为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直属体育院校,2001年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现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共建院校。
我校校园座落在风景秀丽的武汉市东湖之畔,占地面积835亩,建筑面积330000平方米,拥有较先进和齐全的教学、训练、科研及生活设施,并开通了校园网。为适应发展需要,我校现正在筹建第二校区,规划面积1000亩。
我校现有在编教职工822人,其中教师、教练员405人。教师、教练员队伍中,有正教授58人,副教授15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66人,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和知名教练员。
我校教学单位设有五院、六系、三部、二校,即体育社会科学学院、武术学院、竞技体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独立学院)、体育系、运动系、体育艺术系、运动人体科学与心理系学系、体育信息技术系、外语系,马列德育课部、研究生部、培训部,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体育运动学校。开设有13个本科专业和7个硕士研究生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并招收国外留学生。2003年10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我校成为可以开展联合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单位。目前,全日制在校学生8600余人,其中本科生7466人,硕士研究生531人,另有成人教育学生3000余人。
我校现有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项目)5个、湖北省重点学科2个。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以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奖和国家专利发明。2001年12月,我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3年7月,我校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湖北省体育产业研究中心”。我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中文核心期刊)和《体育成人教育学刊》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
我校始终把教育教学质量视为生命线,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2003年,教育部组织了对全国42所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我校被评为良好。
我校竞技体育特色突出,已形成以水上项目和重竞技项目为代表的优势项目群。学生先后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夺得金牌273枚、银牌200枚、铜牌174枚。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我校“体育事业贡献奖”,并命名我校为“中国皮划艇赛艇高水平人才基地”、“全国青少年武术散打培训基地”和“全国武术馆校人才培训基地”、“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我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法国、德国、日本、乌克兰、香港、台湾等国外和境外的近20个教育、体育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全国近30个省市体育局和行业体协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当前,武汉体育学院正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加快发展体育事业的号召,千方百计加速发展步伐,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体育学科为主、相关学科优势明显、竞技特色突出、科研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体育大学。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02
沈阳体育学院
  1953年,中央体委与东北人民政府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在各大区兴建体育学院的发展计划,成立了由东北文委、东北教育局、东北体委联合组成的东北体育学院筹备委员会,共同筹建沈阳体育学院前身——东北体育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和东北体育学院第一任院长由时任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东北体委主任、著名教育家车向忱同志兼任。1954年9月15日,学院第一批新生入学,东北体育学院正式成立,隶属中央体委。1956年2月24日,根据高教部的通知,学院改称为现名。2001年6月学院划转地方,由中央和地方共建。建院以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18265名各级各类体育人才。 学院目前占地24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706人,其中教师358人,博士和在读博士35人,硕士和在读硕士102人,有教授31人,副教授125人。各级各类在籍学生10629人,其中全日制在校本科生5471人,研究生253人,中专生421人,留学生47人,成人教育本专科学生3277人。 学院设有6个本科系、研究生部、成人教育部和竞技体校、附属中专体校两所体育学校;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市场营销(体育市场营销方向)、运动人体科学、表演(体育艺术表演方向)、英语(体育英语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方向)、新闻学(体育新闻传播方向)、旅游管理(体育旅游方向)等11个专业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训练学3个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体育学为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冰雪项目为国家体育总局重点项目。学院承担着国家体育总局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单板技巧项目参加亚冬会、冬奥会比赛代表队的组建、管理和训练工作,承担辽宁省拳击、蹦床、跆拳道、棒球、短道速滑、速度滑冰等六个项目的训练工作。 学院以冬季项目为特色纳入国家体育运动训练布局之中。附属竞技体校建校20多年来,坚持“亦读亦训,科学训练”的办学方针,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共夺得世界三大赛金牌31枚,亚运会、洲际比赛金牌25枚,全运会金牌42枚,全国比赛金牌504枚;向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200多人,培养国际运动健将19人,运动健将120人。在第十八届冬奥会上,竞技体校学生徐囡囡取得女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银牌,实现了我国冬奥史雪上项目奖牌零的突破。在2004—2005年度世界杯比赛中,我院李妮娜获得了我国女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杯赛历史上的第一个总冠军,韩晓鹏获得男子第一个总积分第三名,实现了我国在这一项目上的历史性突破。在2005年世界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锦标赛中,李妮娜和队友郭心心夺得了女子组的冠军和第三名,这是我国滑雪历史上该项目的最好成绩。 学院的科研工作坚持为教学、训练服务的方针,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学院承担和完成了省部级课题22项,省教育厅课题5项,获得国家体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国家奥运科技攻关服务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得冬季项目科技服务先进单位。学院与合肥智能研究所共同研制开发的“运动六维测力平台”属国内外首创,通过国家体育总局鉴定,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13项、省教育厅课题11项、国家体育总局运动训练攻关服务课题15项。 学院与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奥地利等国家和台湾地区共20多所院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学院在国内率先引进了软式网球、自由式滑雪、木球、冰撬、单板滑雪、U型场地单板雪上技巧等运动项目。英国、美国、奥地利、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学生相继来我院学习汉语和民族传统体育,一些国外高水平运动员也来我院进行短期体育交流。 学院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1997年首批进入辽宁省“文明校园”行列。1999年被沈阳市政府授予“沈阳市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2年被辽宁省教育工会授予“高校民主管理校务公开先进单位”。1999年、2000年、2002年学院党委三次被沈阳市委科教工委评为“先进党委”。2003年,学院被评为市科教系统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奖,被沈阳市人民政府授予“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省精神文明创建“文明单位”。 学院划转地方后,学院党委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实、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托辽宁体育大省、强省的优势,确立了“立足辽宁,服务全国”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体育大学的战略发展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和教学改革工程,整合教育资源,加强专业、学科建设,教育教学质量和综合办学实力明显提高。2003年来,为突出办学特色,实施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服务计划,加快我省体育教育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学院跨越式发展和战略发展目标,学院在苏家屯区建成一个具有举办高台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单板U型场地雪上技巧比赛的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占地610亩的沈阳体育学院白清寨雪上运动基地。学院现正在筹建一所占地1032亩、功能完善、设施齐全、集教学、训练、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新校区,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为中国的体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03
西安体育学院创建于1954年,坐落于古城西安小雁塔西侧,是国家体育总局与陕西省共建院校,是西北地区唯一一所体育高等学府。学院占地696亩,各类在校生8000余名,在校教职工716名,专任教400余名,具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50余名。建院50多年来,已为国家培养出两万余名体育专业人才,其中大部分已成为体育战线及其它行业的优秀骨干。学院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体育师资、教练员、运动员和体育科研、体育新闻、体育表演、体育英语、体育经营与管理等体育相关专业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
学院设有研究生部,培养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应用心理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五个学科硕士研究生;是经教育部批准面向台港澳地区招生的院校,是国务院学位办与教育部批准的首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试点单位;设有六个系即体育系、运动系、武术系、社会体育系、运动人体科学系和人文学系,分别培养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新闻学、应用心理学、英语、表演、公共事业管理、经济学和特殊教育等12个专业的本科学生;设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初中毕业生为起点的五年制体育教育专业高职学生;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培养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专业的函授本、专科学生;设有竞技体育运动学校,是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主要培养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还设有国家跆拳道训练基地、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中心、国家柔道中高级教练员培训中心、中国地掷球培训中心,体质测试中心及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网球、武术、体操、艺术体操、健美操、棋牌等业余训练培训中心和俱乐部,已形成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并举的办学和训练格局。学院地里位置优越,东临小雁塔公园和省体育场,西临含光路,南临解放军政治学院,北临友谊路,交通便利,环境幽雅,绿化整洁,教学、训练、科研及生活服务设施先进、配套齐全。具有先进的教学训练馆、实验楼、图书馆、计算机中心、多媒体语言实验室、人体运动能力诊断实验室、人体运动生物学实验室、运动心血管机能实验室、运动生物化学实验室、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电视台及学生生活服务中心等现代化教学、训练、科研设施和生活服务保障系统。学院教学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水平较高,拥有一批在国内同类学科及项目中有一定知名度的教授、专家学者和高级教练。田径、体育测量与评价为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运动生理学、体育理论和武术为陕西省重点学科;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体操课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
学院非常重视训练与竞赛工作,近年来学院竞技体育成绩辉煌,在国际性和全国性比赛中获得金牌 81枚,其中跆拳道、武术散打、武术套路、田径、体操、健美操、艺术体操、蹦床、篮球、地掷球等项目运动成绩突出,为国家、陕西省和学院争得了荣誉。
学院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学院设有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西北群众体育研究中心,体育法学研究中心。《西安体育学院学报》被评为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和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评。在基础理论和开发性研究、体育科技攻关等方面成绩突出。其中:成功地研制出“雷达测速仪”、“肌力刺仪”、“游泳划水板”、“游泳等动力量牵拉器”、“低氧仪”等科研、训练器材,“举重专项力量训练器”、“跳水自动化保护带装置”的研制被列为我国备战2008年奥运会重点科研项目,为提高我国竞技体育训练水平及全民健身活动做出了积极贡献,多次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学院主办的《时尚球类》在国家体育总局小球管理中心和群体司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坚持为“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服务,坚持改革开放,扩大对外交流,与日本大阪体育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乌克兰国立体育大学、韩国忠清大学、明知大学、加拿大约克大学、新西兰国立体育学院、菲律宾高等教育总会、澳门理工学院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建立校际关系并进行学术交流与友好往来。是经教育部批准面向国外招收留学生的院校,已面向韩国、法国、德国、马来西亚、塞内加尔等国招收留学生。
学院将抓住我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大好机遇,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校的战略,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尊师重教,教书育人;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实施教学质量与教育改革工程,把质量提高作为学院改革与发展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坚持以体为本,文、理、经、管、医、艺多学科协调发展,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重点学科建设和硕士点建设为重点,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狠抓名牌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加强新专业建设与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意识,实施人才强校,全面提升学院的办学质量和效益。以迎接2006年教育部对我院本科教学水平随机性评估为契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严谨创新,团结拚搏,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努力把我院办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广泛影响的现代化体育大学!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04
南京体育学院
南京体育学院是江苏省人民政府投资建设和领导的一所公立本科专业院校,是江苏省多种体育高级专门人才的省属高等体育学府。学院座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东郊风景区紫金山的南麓,与灵谷寺公园相邻,校园占地 31.8 公顷,景色秀丽,环境优美。
南京体育学院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南京体育学校。1958年,由原江苏师范学院体育专修科、省体育干部训练班和南京体育学校合并正式成立南京体育学院。院党委创造性地提出了 \" 三位一体、突出重点、办出特色、共同发展 \" 的办学指导思想,建院四十多年来培养了近万名体育专业毕业生和优秀运动员 , 多次被评为省市级 \" 文明单位 \" 和 \" 文明学校 \" 。
南京体育学院是江苏省体育本科专业设置最全、体育专业性最强的独立建制高校,各类在籍学生近 3000 人。竞技运动方面管理着 17 支省优秀运动队,在训运动员 800 余人。
学院拥有一支学术造诣较深、治学严谨、乐于奉献的师资队伍。在党的教育方针、体育方针的指导下,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种体育专业人才。学院还是江苏省的体育科研中心和体育信息文献资料中心。
南京体育学院园区宽广,林荫覆盖,四季花香,景色宜人,建筑古朴典雅、场馆错落有序,设施先进齐全,使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的理想场所。 南京体育学院现设有 \" 体育教育 \" 、 \" 运动训练 \" 、 \" 民族传统体育 \" 、 \" 运动人体科学 \" 和 \" 社会体育 \" 五个本科专业和 \" 体育教育 \" 、 \" 体育经营与管理 \" 、 \" 体育健身与休闲 \" 等三个高职专科专业;继续教育设有 \" 体育教育 \" 、 \" 社会体育 \" 、 \" 体育新闻 \" 和 \" 运动训练 \" 等四个本专科专业;研究生教育有 \" 运动人体科学 \" 和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两个硕士点。竞技运动方面管理着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体操、技巧、举重、自行车、击剑、游泳、跳水、花样游泳、蹦床、武术、艺术体操等 17 支省优秀运动队,占江苏省专业竞技运动队伍的 80% 以上。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04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创建于1924年,是学校“211”工程重点扶持学科。现有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和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等三个硕士点;有体育教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等四个本科专业,并与文学 院新闻系联办体育新闻专业方向。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目前下设体育系、运动人体科学系、民族传统体育系、社会体育部、公共体育部、研究生管理办公室、运动训练管理办公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和运动医学研究所。形成了从中学体育教育、高校体育教育到体育 保健康复、健康教育、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和体育新闻等专业(方向)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系列,已为国家,培养 近5000名体育专门人才。 其中大多数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许多人被推上了省、市、县政府和体育部门的领导岗位,不 少人被评为国家和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或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及先进教育工作者。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目前全院教职工共145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50人,讲师44人;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30人;国际级裁判1人, 国家级裁判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到全院专业教师的38.2%。另有兼职教授20余人。 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632人 ,博士生39人(含港澳台),硕士研究生115人,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学员180人,师范函授专升本及自学考试助学班学员400 余人。此外,还承担了全校26000余人的公共体育教学与训练任务。
近年来,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在校党委和校行政的领导下,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省教育厅、省体育局等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依托优越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的社会人文条件和本省雄厚的经济实力,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在学科建设、科学 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目前全院师生正以前所未有的新姿,为创建全国一流的体育院系而努力奋斗!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06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前身为郑州体育学院, 1984 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郑州体育学院旧址上建立河南省体育技术专科学校, 1992 年经国家教委、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入郑州大学,成立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机构规格副厅级)。几十年来已培养各类体育专门人才 5000 多人,国内外知名运动员近千人。
为进一步加快学院发展,扩大办学规模, 2002 年 7 月,郑大体院由郑州市农业路 3 号迁至河南省体育中心南区新校址办学。新校区占地面积 330000 平方米,一期工程已完工,建筑面积 50000 多平方米。二期工程现已动工。另外,学院于 1997 年在享誉海内外的武术之乡登封市投资兴建了一座占地面积 230000 平方米的现代化教学训练基地。新的郑大体院将是一座开放型、社会型、花园型,集教学、科研、训练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的体育学院。
学院目前设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四个专业。 1999 年经主管部门同意又设置了河南省武术青年队和为省优秀运动员培养后备人才的中专部。现有教职工近 200 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和国家级教练员、高级教练员 30 多人。在校本、专科学生 3000 多人,武术青年队、中专部学生及各类成人学员 1000 多人。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06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是我省历史最悠久的体育院系。 1941 年(民国 30 年),省政府因抗日战争内迁永安,将原设在永安上吉山的“福建省中等学校师资养成所”扩办为“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并设立“体育与童子军科”。这就是体育科学学院的前身。 1943 年(民国 32 年),省立师范专科学校迁至南平。 1945 年(民国 34 年)抗日战争胜利,“体育与童子军科”随学校迁至福州市乌石山。
1949 年 8 月福州解放,福州军管会文教委员会接办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体育与童子军科”改名为“体育卫生学系”。 1950 年 9 月,省立师专更名为“福建省立师范学院”。 1952 年 9 月,福建省立师范学院和福建协和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省自然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合并成立“福州大学”。 1953 年 9 月,经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福建师范学院”成立,院址设在仓山,体育卫生学系随之迁至仓山公园路, 1956 年 2 月再迁至长安山下。 1957 年,根据高教部的通知,体育卫生学系更名为“体育系”,与全国高等教育体育专业名称相一致。“文革”期间学校停办。 1972 年福建师范学院复办并改名为“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的名称和建制同时恢复。 2001 年 6 月,体育系和大学体育部合并,正式组建体育科学学院。
长期以来,体育科学学院以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体育教师为主要目标。1949 年前的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体育与童子军科”为三年制专科。 1949 年后,“体育卫生学系”为四年制本科。由于当时省内外体育教师紧缺,曾一度改招或兼招二年制专科。体育系于 1960 年增开了四年制运动科和初中毕业入学的五年制专科。 1962 年恢复四年制本科的单一学制。 1973-1976 年间招收三年制“大学普通班”。 1977 年恢复高考制度后,体育系以四年制本科教育为主,可授予本科生“教育硕士”学位,兼办二年制专科。 1985 年后,开展了专科起点三年制本科和高中起点三年制专科的函授教育。 1994 — 1997 年,开办了“体育健身与防卫”二年制专科。几十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四千多名体育专业人才,毕业生成为我省体育战线和学校体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国优秀运动员郭跃华、奕劲、林祥魁、陈宝煌、曹奋苏、郭明、许国荣等都曾在体育系学习深造。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07
四川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大学体育学院是在原四川大学体育教研部基础上,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于 2003 年成立。四川大学体育教研部由原四川大学和原成都科技大学体育教研部于 1994 年合并,再于 2000 年与华西医科大学体育教研部合并组建而成。学院下设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与健康系、社会体育系、竞技体育系、行政办室、场地管理中心、工会等机构。体育科学研究所现有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三个体育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主要进行体育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体育科学研究;体育与健康系主要负责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公共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社会体育系主要负责学院体育专业本科生的教育工作,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人才;竞技体育系主要负责体育预科教育和高水平运动队建设。    
四川大学体育学院拥有一流的体育教育与娱乐资源。学校现有多功能体育馆 2 座,标准田径场 4 座,天然和人工足球场 9 片,篮球场 50 余片,排球场 20 余片,游泳池 3 座,以及风雨操场、网球场、羽毛球场等设施和设备。学院现有教职工 100 人,专职教师 78 人。教师平均年龄 39.4 岁。硕士研究生导师 5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内学术带头人 1 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2 人。教授 3 人(占教师总人数的 3.75% ),副教授 43 人(占教师总人数的 53.75% ),讲师 20 人 ( 占教师总人数的 26.25%) ,助教 12 人 ( 占教师总人数的 16.25%) 。专业技术称号上,国际级裁判 1 人,国家级裁判 5 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1 人,国家级健身指导员 5 人。
体育学院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严格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文等有关法律法规,面对全体学生在学校分层次展开体育教学工作。
近年来,为了实现学院的跨越式发展,结合新川大的实际情况,按照教育学科和体育学科的基本规律,在不断总结传统历史经验和不断开拓创新实践中,提出了四川大学体育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并在学校总体规划指导下,将我院的发展定位为:由现时的教学研究型,经过十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建成研究教学型学院。并制订了“三个规划”以确保学院定位的逐步实现。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08
山东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大学体育学院是学校 29 个院(部)之一。承担着学校体育专业与学科建设、公共体育课教学、课外群众体育指导和高水平运动训练竞赛等工作任务。
体育学院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所、社会体育系、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心、实验管理中心、训练与竞赛管理中心、课外体育活动指导中心、场馆器材管理中心、行政办公室、分团委、学生工作辅导室。现有教职工近 130 人,其中教授 9 人、副教授 56 人,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人员 20 余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10 余人。有“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国务院政府津贴享受者”、“霍英东教师奖获得者”,有被教育部聘任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拥有“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担任全国高校各单项体育协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等职务者多名,是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
学校体育场馆占地面积约 162000 平方米,其中体育馆 2 座、游泳馆 1 座、田径场 5 个( 2 个人造草皮足球场、 1 个天然草皮足球场)、游泳池 2 个、篮排网球场地近 140 个、健身房 3 个。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体质健康监测实验室”、“运动生理学实验室”、“运动生物化学实验室”各 1 个,在建“运动解剖学实验室”、“多媒体微机实验室”、“社会体育专业试验室”、“多功能学术报告厅”等多项现代化体育教学基础设施。具有中外文图书、期刊较为齐全的图书资料室,其中,中文期刊近 100 种、外文期刊近 10 种,专业类、专业相关类和工具类图书 30000 余册。
近年来,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先后在国家正式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 1000 篇,其中核心期刊 100 余篇;获国家发明金奖 1 项,发明专利 4 项;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3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9 项,山东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 项;目前每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立项课题多项;出版专著 10 余部;主编和参编各类教材 20 余部。被山东省教育厅授予“山东省高等学校体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为了扩大山东大学的社会影响,发挥学校体育竞赛工作的促进作用。体育学院建有田径队、游泳队、男子足球队、男女排球队、男女篮球队、男女乒乓球队九支高水平运动队,现有高水平运动员 240 余名。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在参加全国及山东省大学生的各类比赛中,曾多次获得集体项目冠军和个人项目团体总分第一名,其中田径、游泳、男子排球、女子排球和男子篮球均先后取得全国高校比赛前二名的突出成绩;曾以绝对的优势和实力夺得山东省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十连冠,并在多项球类项目上问鼎山东高校。 2000 年 9 月“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比赛中,以出色的综合竞赛成绩第三次捧回“校长杯”。运动竞赛工作全面振兴,曾多次受到山东省教育厅的通报嘉奖。
经过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努力,学校体育工作先后被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授予“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曾多次被教育部授予“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集体荣誉、曾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优秀学校”等多项其他省部级先进集体殊荣。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09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
一、院系构成与规模 寒暑易节、岁月更替,源于上个世纪40年代初湖北省立教育学院体育科的湖北大学体育学院,历经 60年高等体育教育办学的风雨沧桑,几经沉浮,开拓进取中积淀了宝贵、优秀的学院人文素养,成就了体育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三个办学层次的提升与发展。纵观体育学院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升华,经历了两次质的飞跃:第一次飞跃以1976年恢复体育系以后开始本科招生为标志;第二次飞跃以1999年成立体育学院为标志。传承历史,开拓进取的体育学院,办学层次逐渐提高,办学实力逐渐增强,管理规范有序,师资力量雄厚,结构、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据2002年著名的网易网站对全国150余所体育学科办学单位综合办学实力进行排名,我院位列第25名。 学院下设三系二部:体育教育系、运动人体科学系、社会体育系、公共体育课部和运动训练部。以系部为依托,开办有体育教育、运动人体科学、社会体育3个本科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与教学论(体育)三个硕士学位点招收研究生。已成为湖北省自学考试体育教育专业主考单位和硕士学位课程班办学单位,湖北省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 二、历史沿革
时 间
院系名称
学 制
主要负责人
1941-1949
湖北教育学院音乐体育课
二年制专科
周孟乔(41-45) 朱守训(45-47)
1949-1952
湖北教育学院体育卫生课
二年制专科
范宗先
1952-1954
湖北教师进修学院体育科
二年制专科
贝嘉德
1954-1957
湖北师专体育科
二年制专科
贝嘉德
1957-1958
武汉体育专科学校
五年制专科
贝嘉德
1958-1960
武汉师范学院体育教研室
        
朱影波、刘有惠
1960-1962
体育专业并入武汉体院保留公共体育教研室
        
刘有惠
1976-1977
武汉师范学院体育系
二年制工农兵学员
刘有惠
1977-1979
武汉师范学院体育系
三年制专科
刘有惠 秦寄寿
1979-1984
武汉师范学院体育系
四年制本科
刘有惠 秦寄寿
1984-1999
湖北大学体育系
四年制本科 三年制本科 硕士研究生
系主任 总支书记 刘有惠(84-85) 邓云卿(84-85) 刘世级(85-93) 李春峰(85-96) 蔡仲林(93-99) 李金保(96-99)
1999-至今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
四年制本科硕士研究生
院长:蔡仲林 书记:李金保
三、师资队伍建设 全院现有教职工86人,教授3人,副教授30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34人(其中博士3人),占专任教师46.5%;硕士生导师12人,其中1人被上海体育学院聘为副博士生导师;国际级裁判2人,国家级裁判6人。有1人担任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育部教材审定委员会成员,1人担任EASSA国际体育联合体委员、国际运动生物力学学会委员,还有十几名教师分别在全国、全省各类体育学会、研究会等学术组织中担任正副秘书长或常务理事、理事。 近几年来,多名教师还获得了各种荣誉和奖励,他们当中有1人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6人获得体育新苗奖,数十名教师先后获得湖北大学教书育人二、三等奖和优秀教学奖等。 四、培养人才 截至2004年6月30日,学院全日制统招统分学生688人,研究生46人,近几年招收全日制自考助学试点班学生92人,硕士学位课程班学生85人,函授本、专科学生34人。 五、重点学科及科研 学院传统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被列入湖北大学重点学科;我院还是全国24所参加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实验研究单位之一。近三年,共主编出版著作和教材7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71篇,科研课题26项,获教育部优秀教材奖和湖北省政府教学优秀成果奖各 1项;有13人次参加了爱沙尼亚和香港国际学校体育教育学术交流,有69人次参加了全国性的学术交流;13人参加了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在2004年召开的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科报会上有6篇论文分获一、二、三等奖。先后邀请过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来学院讲学。 六、近年来主要荣誉 群众体育工作和运动竞赛成绩在武汉地区高校始终处于先进行列。公共体育课曾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评估优秀学校”和“湖北省先进学校”;湖北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与表彰。 1、1992年被原国家教委授予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估优秀学校; 2、1995 年被原湖北省普通高校先进单位; 3、1996年被原湖北省教委评为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 4、1997年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5、2000年被评为湖北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 在体育竞赛方面,我校田径队荣获湖北省高校试点队、普通组的多次冠亚军并在全国一系列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在第六届大运会上获两金两银;我校学生参加第九届全运会获田径银牌;足球队近十年稳居湖北地区高校第一名,多年来参加大学生“飞利浦杯”足球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1年获 “百威杯”华东(含武汉)地区总冠军,2003-2004年李宁杯中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联赛(湖北赛区)两个代表队分获第1、2名;李宁杯南区冠军、全国决赛第四名。健美操、游泳单项成绩、团体总分居武汉地区第三名。其它项目代表队也在湖北省高校体育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2004年湖北省教育厅、体育局、团省委联合授予湖北大学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突出贡献奖。 七、发展规划 发展中的体育学院将继续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深化教育改革规范行政管理,优化教师队伍,改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使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在“十五”期间再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10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座落于湖南师范大学南院,地处湖南省会长沙,东望碧波粼粼的湘江,西倚钟灵毓秀的岳麓山,是湖南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摇篮。随着湖南师范大学已通过国家\"211工程\"部门预审,立项,进入全国重点建设的百所大学的行列,成为了国家重点批次录取的院校,师大体育学院迎来了更加发展与开拓的契机。 今天的湖南师大体育学院,成立于1939年的前湖南国立师范学院,化雏形于1956年的长沙师专体育科,壮声于1959年湖南体育学院,定格局于1961年的湖南师院体育系,立现名于1997年湖南师大体育系。六十多年的沧桑,饱含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与奉献,矗立着一座又一座的里程碑。 现在,师大体育学院教职工134人,其中专任教师106。具有教授16名,副教授45人,有博士学历的教师10名。国际级技巧裁判1名,国际级乒乓球裁判1名,国家排协级裁判1名;国家级裁判1名,国家级足球裁判2 名,国家级体操裁判2名;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 体院教师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4项,国家部委课题16项;承担省级课题22项,主编本科通用教材8册、专科专著29部套,发表论文586篇。学院还获科研鉴定成果8项,科研奖成果16项。 体育学院现有七个教研室:体育人文社会学教研室、运动人体科学教研室、球类一教研室 、球类二教研室、田径教研室、武术教研室、体操教研室、一个教学部:大学公共体育教学部。 六个实验室:运动解剖实验室、运动生理实验室、运动生化实验室、运动心理实验室、生物力学实验室、体育保健实验室。 学院建有标准田径场,五十米八泳道十米跳台游泳池,110米跑道全塑胶的田径馆、球类体操综合馆、武术房、乒乓球房、舞蹈房及篮球房等场馆设施和一百多万元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教学、实验、科研的需要。 加强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学院下了一定的工夫,作出了有效的努力。目前,学院在全省设立了集教学、科研、实习于一体的十所实验学校。由体育学院牵头,成立了湖南省体育专业工作委员会,旨在加强各兄弟院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的合作、交流与研讨。学院特别聘请了省内外一些高等院校的知名学者、教授担任兼职教授。 体育学院有在校学生1300余人,硕士研究生及同等学历硕士研究生100余人。学院设有两系四个专业:体育教育系、运动训练系、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新闻专业。三个硕士学位授予点: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学训练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 学院在立足大学本科教育的基础上,还兼容大专生和突出硕士研究生教育,把人才的培养聚焦于社会需要和产业需求,将培养目标实用化、多样化、系列化;实施了从运动医务监督与护理、业余运动队和专业运动队运动员及教练员、中学体育教师到大专院校体育教师、高级体育科研人员等多用途、多层次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学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专业技术、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在历届的全省大学生运动会上,体院学生获得了 一百多枚金牌;97年、99年的全国高师体育专业基本功大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各二等奖。学院组建了舞龙队、舞狮队和管乐队。舞龙队在全省大众体育运动会、全国舞龙精英赛、锦标赛乃至国际舞龙邀请赛中均获得好成绩,被定为国家A级龙队。学院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在全省同类学校名列前茅。 在保证全日制教学质量和技能培养的前提下,体育学院在成人继续教育方面也实现了全方位、多层次、系列化办学规模,设置了函授大专、函授本科和函授研究生班;开通了自考大专、自考本科的长短线班,开办了夜大大专班。 与时俱进,任重道远。\"211工程\"的启动给湖南师范大学带来了无限的前景和希望,也给湖南师范体育学院带来了无穷的生机和活力。今天,体育学院已具备了设立博士点的有利基础,相信在全院教职工的积极创造、奋力进取的努力下,不远的明天将获得博士学位的授予权。湖南师大体育学院诚挚地欢迎学者同仁来院执教、交流,热忱地欢迎莘莘学子来院学习、深造!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11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建立于 1960 年,始为体育系。 1962 年郑州体院并入,成为河南省规模最大、师资力量雄厚、图书资料最为丰富的本科体育系科。 1994 年,以体育系为基础,成立了河南大学体育学院,下设体育系、武术系、运动训练中心和体育科学研究中心。 体育学院现有体育教育和民族传统体育两个专业,具有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另外,招收体育函授本、专科生,举办体育卫星电视本、专科班,是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体育专业的主考单位。
在职教职工64名,在现任教师中,教授6名,副教授15名,讲师17名,国际级裁判1名,国家级裁判10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名,硕士学位的5名,读完研究生主要课程的35名。不少教师为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并担任重要的学术职务。闵倜教授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王崇喜教授任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体育理论学会主任委员,为省管优秀专家;高凤山教授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科学分会委员、体育史分会委员、河南省体育科学学会理事兼体育理论分会秘书长;杨改生教授任河南省体育科学学会理事兼体育理论分会副秘书长;栗胜夫教授任河南省体育科学学会理事;粱慈民教授任河南省体育科学学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为我国最年轻的体操国际级裁判之一。体育学院有2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获曾宪粹教育基金奖的4名,被评为河南省优秀青年体育教师的3名,全国优秀青年体育教师2名,获体育新苗奖8名。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现有标准田径场1个,足球场1个,篮球场15个,排球场10个,新建综合体育馆一座,体育馆总面积达8000平方米,其中,有篮球馆、体操馆、艺术体操馆、武术馆、排球馆、乒乓球馆、健身房等。另外,设有解剖实验室、生理实验室、生化实验室、运动心理实验室,基本满足教学需要。
体育学院有资料室藏书达2万余册,其中外文图书2000余册,解放以来的体育报刊杂志收录较全,还拥有微机检索设备,为河南省体育资料中心,1998年投资约30万元,建成了体育学院电视教学系统,在电化教学方面迈出一大步。
体育学院具有重视教学研究的优良传统,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处于一流水平,八十年代,中西南协作区进行篮球、足球、体操等课程教学检查,均获一等奖。在教学改革方面,为促进教学改革、设立了教学改革立项制度,体育概论的 “ 阅读、思考。讨论、写作 ” 学习法、运动生理课的 “ 导学式 ” 教学法、田径课的 “ 双基反馈控制 ” 教学法及篮球课的程序教学法实验都获得了成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体育专业研究生教学改革获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建设和田径课程建设获河南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体育理论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 “ 体育专业课程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 被列为世界银行 “ 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 ” 项目,已完成并通过鉴定, 1994 年,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被批准为河南省重点学科。经过三年建设,该学科在师资、教学、科研等方面更具实力, 1997 — 1999 年再次被批准为河南省重点学科。
八十年代以来,体育学院的科学研究获得重大突破,教师和科研人员立足教学运动训练和全民健身,共发表学术论文 1000 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 50 余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 17 人次,有 4 篇论文人选国际奥林匹克科学大会和亚洲运动会科学大会。人选历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的论文 11 篇,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完成省教委、省体委科研项目 20 项,完成省社会科学项目 1 项,目前承担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 1 项,国家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项目 1 项,国家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的子课题 2 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 1 项,省科委项目、省社会科学项目各 1 项,省教委项目 5 项。获国家体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三等奖 1 项。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 8 项,河南省体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1 项。河南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18 项。在产品研制和开发上,神经肌电仪的开发和应用走在全国同类专业的前列,参与研制的速达抗疲劳口服液通过河南省医药局组织的专家鉴定,多功能健身控制仪获得了国家专利。
体育教育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多次参加河南省田径、武术等比赛,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和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也取得了较好成绩。体育系代表队为河南省历届大学生田径和武术比赛的团体总分第一名,。在第四届全国大运会上,获田径男子乙组团体亚军,打破大运会男子4x 100米纪录和男子竞走10000米纪录。在97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上,获田径比赛第三名。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 1993 年以前共招收体操、足球、乒乓球专业研究生 5 名,全部在北京体育大学通过论文答辩,获教育学硕士学位,他们已成为学术骨干或学术带头人,在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993 年,获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填补了河南省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空白。目前,在校研究生已达 16 名,在研究生教育上重视理论学习与应用的结合,把系统的理论学习转化为研究和解决体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采取学年论文与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法,重视研究生实践环节的教学)使不少研究生在读期间就写出较高质量的论文,并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会议。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在党的十五大精神鼓舞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体教职工意气风发,锐意进取,为夺取教学、科研、训练的更佳成绩正努力奋斗,以崭新的面貌迎接 21 世纪的到来。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12
河北体育学院简介

    河北体育学院是河北省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本科体育院校,是全省体育教学与科研中心。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与拼搏进取,一个昔日办学条件十分简陋的学院,已经成长为充满朝气、蓬勃发展并具有美好未来的新型高等体育院校。

    河北体育学院恢复重建于1984年,1985年由原国家教委正式批准建院,是河北省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体育专业本科院校。学院坐落在河北省会石家庄市风景秀丽的滹沱河畔,环绕校园的是梨果飘香的太平河生态园区。
     “河北体育学院”最早出现在1956年的天津(当时的河北省省会)。后来天津成为直辖市,河北省省会从天津迁出,原河北体育学院留在天津,即现在的天津体育学院。今天的河北体育学院于1984年恢复重建,是在1977年10月筹建的河北省体育学校(后更名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校址上建立的,1985年由原国家教委正式批准建院【(85)教计字107号】,行政主管部门是河北省体育局。
    学院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艰苦创业阶段。1984年恢复建院初期,河北体院人以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白手起家,依靠河北省体育学校部分校址创办河北体育学院。开启了河北体育学院建设发展的序幕。
    第二,逐步发展阶段。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抓住20世纪末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机遇,充分挖掘内部办学资源潜力,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到2003年达到了全日制在校生3000人。奠定了河北体院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第三,跨越式发展阶段。2005年5月,中共河北省委对河北体育学院领导班子做出调整,新班子组成之后,在省委、省政府和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更新办学理念,调整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按照“大体育观”要求,重新配置、整合、优化体育资源;在抓好内涵式发展的同时,在院本部新征地300亩,并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河北体育学院与河北省体育中心合并建设的决定,制定了二次创业的跨越式发展战略,绘就了河北体育学院发展蓝图。学院发展驶入快车道。
    学院始终坚持走大体育发展之路,立足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主动适应体育事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体育专门人才,已经成为河北省体育、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教学型高等体育院校。
    学院目前有院本部、东校区、新校区三个校区。院本部和东校区两个校区总计占地面积533.57亩,拥有满足教学训练需要的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体操馆、篮球馆、排球馆、乒乓球馆、羽毛球馆、网球馆、柔道馆、武术馆、铅球馆、艺体馆、健身房、足球场、田径场、网球场等,以及校园内高尔夫球练习场。
    河北体育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已经启动。新校区按照承办赛事、教学训练、全民健身“三兼容”的思路,与河北省体育中心合并建设,规划占地830多亩,计划投资11亿多元。
    学院拥有能够满足本科教学需要的仪器设备。有全新配置的语音室、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建有解剖、生理、生物化学、生物力学、运动医学、骨龄检测、运动营养等20多个实验室。其中,河北省神经肌肉功能与力量训练实验室,为河北省重点实验室,是我省唯一的省级体育科学研究实验室。该室完成的“中国人手腕骨发育标准CHN法”科研成果,作为国家行业标准在全国推广使用。
    学院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3614人,成人函授教育在校生214人。专任教师242人,其中正高级27人,副高级53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06人,其中博士6人,博士后1人;国际级裁判2人,国家级裁判11人。拥有“河北省突出贡献专家”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
    学院现设有6系、2部、1所、3个中心,1个附属体校,1个大学城教学基地。即:学校体育系、运动训练系、社会体育系、民族传统体育系、运动人体科学系、外语系;人文社会科学教学部、继续教育部;体育科学研究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中心、射击运动训练中心;体育运动学校;在廊坊市设有东方大学城教学基地。河北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河北省国民体质信息中心均设在河北体育学院。河北省模型运动协会、河北省定向运动协会、河北省地掷球协会总部也设在学院,学院为会长单位。党委书记张建新兼任中国乒协副主席、中国跆拳道协会副主席、中国女子足球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院长孙班军兼任中国定向运动协会副会长。
    学院本科教育开设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英语、舞蹈学等7个专业,涉及体育学、外国语言文学和艺术学等三个一级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英语语言文学和舞蹈学六个二级学科。其中,体育教育训练学为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
    近三年,学院教师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6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等),省部级课题28项(国家体育总局课题2项,教育部课题1项,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等);厅局级课题35项;院管课题91项。全院共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主编、参编学术专著、教材58部;7项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8项,其他科研获奖27项。
    学院编辑出版的《河北体育学院学报》,是省内唯一一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体育学术期刊。经过多年努力,已经被国内多家数据库收录,成为全国质量进步社科学报、河北省优秀期刊、河北省高校社科优秀学报、《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日本、英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国家的大学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先后与河北师范大学、沈阳体育学院、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体育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与英国伍斯特大学和林肯学院的合作正在洽谈之中。
    目前,学院面向全省和部分外省市招生,生源充足,质量较好。建院23年来,共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7758人,成人函授本专科毕业生5204人。学生就业率近三年平均超过80%,特别是社会体育专业高尔夫球管理方向毕业生就业率高达100%,社会各界对学院毕业生质量评价满意度很高。其中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已成为学院、运动队、企事业单位、公安武警系统、健身俱乐部等单位和部门的骨干力量。同时,学院还培养出了许多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优秀运动员,如奥运冠军郭晶晶、蔡亚林、苏惠娟,世界冠军张亚菲、赵颖慧、任洁、池彬,中国象棋国际大师棋王李来群、棋后胡明,世界足球小姐孙庆梅,女足国家队队员白洁、张欧影、王丽萍、刘亚丽、王坤,国家队篮球名将马健、梁达、刘军、孙悦,乒乓球国手樊建新、牛剑峰,女子铅球亚洲纪录保持者李梅素等。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院坚持“立足体育,育人为本,顺应时代、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注重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坚持大体育发展观,主动适应河北省经济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全方位、多渠道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办学特色。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12
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原称体育系)始建于1973年,地处世界闻名的“山水甲天下”的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近3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中学以上体育师资和各级教练,体育管理人才4000多人,并已成为各地相应单位的骨干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100多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0多人,博士2人,硕士8人,研究生12人。教师中有国际裁判12人。
  设有体育系和运动系,下设公体部及理论,田径,球类,体武水4个教研室,有人体解剖,运动生理等4个实验室。
  并拥有四万多册体育专业图书资料的资料室。学院另设有附属体育中学。现有体育教学论,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授予点;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与保安三个本,专科专业。在校生共700多人。
  学院还与台湾地区及美国,俄罗斯,越南等国家有关院校建立了文化合作交流关系。学院现有占地80000多平方米的体育教学训练场馆,其中有球类,体操,武术,举重,健身等8个室内场馆,建筑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14
西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西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成立于1993年,其前身是成立于1940年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体育专修科,1950年经教育部批准, 由国立女子院与川教院合并成立西南师范学院,设体育专修科,1951年重庆大学体育专修科并入西南师范学院,设立体育科,1959年西南师范学院体育科调整并入重庆体育学院。1978年经四川省教委批准,西南师范学院正式设立体育系,1985年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体育系。1993年成立西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经过二十年的不断发展,学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服务西南,面向全国,培养了近万名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体育人才。
学院现设有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两个本科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两个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办了硕士学位课程进修班,成人专科脱产班,并接收国内外访问学者。经过几代体育人的努力,形成了学缘结构集中,专业布局合理,师资力量雄厚,人才培养质量过硬的办学特色。
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强技能、勇于创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了使师资队伍能进一步满足学院发展需求,学院正采取各种措施,激励并培养现有人才,并引进外来优秀人才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全院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22人,讲师23人,助教14人,在读博士3人。
学院硬件设施完善。现拥有人体测量实验室,运动康复实验室和人体科学实验室,资料室,塑胶田径场,室内塑胶跑道,人造草足球场,塑胶篮球场,篮球馆,球类体操综合馆,室外塑胶排球场,排球馆,塑胶网球场,室内网球场,塑胶羽毛球场等。
多年来,我院积极组织参加省市及全国大型比赛及群众体育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承办了多次全国及省市的体育竞赛,如承办第二届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西区决赛。在参加全国和省市级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如在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了女子柔道76公斤级冠军,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三金、两银、三铜的好成绩。并先后获得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全国总决赛第五名,西区决赛冠军。
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三下乡”活动,充分利用党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0年来,学院十分注重对合作与交流,如西安体育学院王君侠教授,《中国体育科技报》主编李小霞,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九教授,国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等先后到我院讲学,学院还聘请我院80级校友,美国阿克诺大学教授蔡详博士作为我院的客座教授。
回首过去,西南师大体育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展望未来,学院将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科建设,创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育学院,铸就体育学院新的辉煌!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15
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座落在上海市西南风景区,是上海市培养体育师资和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摇篮。   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56年的上海第二师范学院体育科;1958年一、二师院合并,成立上海师范学院体育科;1960年更名为上海师范学院体育系;1998年易名为上海师范大学体育与卫生学院;2002年7月定名为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至今。   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拥有较强的体育师资力量,学科设置比较齐全合理。现有教职员工共99人,其中教师77人。教师中正、副教授共3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全院教师的41.5%。   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现设有体育教育(中学、小学)和社会体育2个专业三个方向,每年招收本科学生约140人。   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有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和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两个硕士学位授予点,迄今已招收8届研究生。   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设有体育理论课程教研室,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教研室,田径课程教研室,体操课程教研室,武术与水上运动课程教研室,篮球课程教研室,足球课程教研室,排球课程教研室和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部九个教学机构和一个办公室,一个培训部和一个资料室;并拥有一个电化教室,一个基础实验室和一个综合实验室。综合实验室中拥有日本进口的人体成分测定仪,德国最新品牌的运动跑台、心肺功能仪等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设备,可供教学和科研使用。   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拥有齐全精良的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场馆。   徐汇校区有400 m 和350 m 塑胶跑道的田径场各一个,分别含有一个天然草坪和人工草坪的足球场,并带有两翼看台的司令台;1300平方米体操房一个(含A、B两片);240平方米艺术体操房一个;建有看台的1480平方米的篮排球馆一个;440平方米的乒乓房一个;2400平方米的田径馆一个;440平方米的保龄馆一个;50*20米的游泳池一个;还有健身房,室外篮排球场等。即将完成并投入使用的奉贤校区的体育设施规模更大,还配有6个标准的网球场。   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除进行常规本科学历教育外,还拓展了多层次的教育项目,其中包括研究生课程班,与加拿大合作办学的体育教练和康复班,夜大学本、专科班,\"三结合\"中升专和专升本的成人学历教育等   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科研水平逐年提高,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共出版各类专著26部,参加全国高师教材编写共12本,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达 480余篇,入选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2篇,科研成果获全国、上海市奖励的共6项,《田径》教材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1996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由孙庆杰主持研究的《田径课程健身内容体系的构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十分重视参与全民健身运动和各项竞技比赛,并多次在各种活动中获得较好的名次、优异的成绩和较高的奖项。2002年,由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组织并指导的上海师范大学足球队荣获了上海市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健美操队荣获了第一名次。   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注重展开对外学术交流,聘有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以及体育界人士担任兼职教授,经常请他们来院做学术报告,指导和带动我院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我院也应邀多次派出教师前往美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外参观、考察、访问、进修、讲学或担任教练等。学院也接受过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家的学者、专家的访问,组织教师与对方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目前,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全体教职员工正在努力工作,并以乐观、勤奋、务实、发展的自强不息的精神,继往开来,为创造新的辉煌而奋斗。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16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位于风景秀丽的南湖湖畔 ,是中南地区培养体育师资和各类体育专业人才的摇篮。体育学院始创于 1950年, 1979年复办成立体育系,2005年在原体育系和公共体育教学研究部的基础上组建 成立体育学院。

五十多年的沧桑,饱含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与奉献,开创了华师体育学院灿烂的历史丰碑。 体育学院现设有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 2个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和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两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此外,体育学院还招收和培养教育硕士(体育)、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网络研究生以及研究生课程班等。

体育学院现设有2系、2部、3个中心。 体育学院整体学术实力强,发展潜力较大,有一支整齐精干、年富力强、团结奋进的教师队伍。 现有教职员工 101人,其中专任教师81人。具有教授6人、副教授59人,硕士生导师 14人,博士生导师2人。多年来, 体育学院教师先后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科学基金项目等在内的科研项目 35余 项,研究经费 300 余万元,出版学术著作 30余部 , 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拥有齐全精良的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场馆。有多功能体育馆、体操房、游泳池、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等各类现代化体育设施。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十分重视参与全民健身运动和各项竞技比赛, 多次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并多次在各种活动中获得较好的名次、优异的成绩和较高的奖项。近年来,我院以艺术体操、健美操为特色,有 10多人次获得全国冠军。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注重展开对外学术交流,聘有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以及体育界人士担任兼职教授,经常请他们来院做学术报告,指导和带动我院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我院也应邀多次派出教师前往美国、加拿大、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外参观、考察、访问、进修、讲学或担任教练等。学院也接受过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家的学者、专家的访问,组织教师与对方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17
哈尔滨体育学院
 哈尔滨体育学院是一所具有北方特色的体育院校,始建于1958年8月。学院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大成街1号。 学院总占地面积60.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165万平方米。学院拥有标准的室内塑胶跑道田径馆、球类训练馆、体操馆、塑胶网球场、轮滑球场等室内外训练场馆17个,新世纪初落成的万米教学大楼中设有现代化的电教、计算机中心和仪器设备先进的运动生理、运动生化等实验室16个。图书馆藏书17万余册。培训中心大楼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该楼室内设施配套齐全,可承接校内外各种赛事、会议等接待任务。距哈市校部100公里的帽儿山冰雪教学基地于2000年投入使用,该基地现有高山滑雪长短雪道3条,牵引索道2条,室内冰壶馆1个,滑冰场2个,配有高标准的冰雪教学培训楼1栋,别墅式住房7栋,是目前全国普通高校中唯一一处冰雪教学训练基地。 学院现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和社会体育专业。设有体育系、运动系、运动人体科学系和社会科学部、成人教育部(专、本科)以及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中专)。学院设立了冰雪运动、运动人体和体育社会学等3个科研所,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批准我院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运动训练学(冰雪专业方向)为省级重点学科,体育教育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 学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61人,其中正高职28人,副高职115人。 学院积极完善从竞技体校到本科、研究生“一条龙”的办学体系,努力提高办学层次,扩大招生规模,现有各类在校学生3000人。 针对21世纪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要,本着“抓改革、打基础、创特色、上水平、出效益”的发展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培养专业性和通用性相结合的应用人才”规格,力争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体育人才。4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8000余名体育人才,在满足本省大、中、小学师资和体育管理人才需要的同时,也为其他省市输送了大量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师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学院鼓励教师继续学习与提高,现有30余名教师脱产或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学院注重与国内外体育院校建立校际关系,扩大交流领域,拓宽学术视野,现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等体育院校建立了正式校际关系,并与俄罗斯、日本、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多个国家开展了专家互访和互派学者讲学活动。 运动训练成绩突出。曾为国家培养和代培了花样滑冰双人滑世界冠军申雪、赵宏博,男子单人花样滑冰全国冠军郭正新,世界杯女子500米速滑冠军王曼丽等冰上项目的顶尖选手;学院组建的女子轮滑球队,曾先后于1999年、2001年两次代表国家参加了亚洲女子轮滑球锦标赛,均取得了亚军的好成绩,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表彰。此外,院女子冰壶队参加了全日本东北部地区的女子冰壶比赛并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我院竞技体校小选手成绩令人可喜,近一年多来,曾获得全国冠亚军6 项,全省冠亚军10项。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19
吉林体育学院
  吉林省唯一一所专门培养体育人才的高等学府,其前身是长春体育学院。1958年9月建立,1961年更名为吉林体育学院。1962年,在暂时经济困难时期,吉林体育学院根据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停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吉林省体育事业发展需要,198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吉林体育学院正式复建,肩负起为吉林体育事业培养高级人才的重任。   45年来,学院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体育大学生作为根本任务,为面向21世纪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培养了各级各类体育专业人才。如中国乒乓球原主教练许绍发,中国女子短道速滑教练辛庆山,花样滑冰教练李明珠,\"中华武林百杰\"高正谊,著名运动员董玉萍,李亚鹃,叶乔波,陈露,孙军,王春露,张成烨,李成江,王晓竹,徐丹等,还有一些毕业生成为省、市、县级体育运动管理人员。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全院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1997年以来,学院先后被评为高校\"文明杯\"活动优胜单位,军民共建先进单位,长春市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和省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学院现已形成 \"四系\"(运动系、体育系、武术系、竞技教育系)、两部(基础理论部、成人教育部)、两校(吉林省体育运动学校即吉林体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吉林体育学院附属职业技术中专)、一区(吉林体院东校区)为主体,20多个院属机构相协调的教学、训练、科研、行政、后勤、产业管理体制。 据1998年 不完全统计,学院有教职工383人,专任教师215人,其中在职教授13人,副教授90人,讲师92人。在这支队伍中,有2人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有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有1人被评为省级劳模;有3人是曾宪梓基金获得者;有1人是省管优秀社会学专家和省主讲教授。党委书记张天华教授是德育学教授和优秀工作者;院长宋继新教授是学校体育和竞技教育研究学者,是国务院命名的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1993年以来,学院调整并重新确定办学指导思想,把为我省竞技体育服务放在突出位置,提出建设具有吉林特色新型体院的构想。1995年以来,学院通过研究与实践,逐步提出了\"厚德博学,育人夺标\"的教育理念,并据此提出了以竞教结合办学体制改革为特色,以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体育人才为目标,以建设国家冰雪重点项目基地为支撑,力争把学院建设成国际上有影响,国内有地位,集教育、竞技、科研三位一体的,具有吉林特色的新型体院的奋斗目标。   以上这些改革的特色与思路,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意见》中提出的要把提高运动水平与培养\"四有\"新人结合起来的精神相吻合,其中\"育人夺标\"的理论研究,不但被立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而且还作为吉林省竞技教育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中国教练员》杂志上发表,其影响已辐射到全国。\"育人夺标\"的思想,已在学院的\"十五\"规划中正式确立为学院的教育理念。   1997年,学院在国家体育总局和省政府的支持下,在省体育局的具体指导下,进行了优秀运动员\"身份学生化、管理学籍化、竞训中心?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其改革草案中的主要思想和内容,不但已作为国家体育总局的课题,而且也以吉政办[1999]40号文件的形式下发。促进了我省优秀运动员综合素质与运动成绩的显著提高,为在八、九届全运会实现我省竞技体育成绩跳跃升位做出了贡献。国家体育总局将这一改革称为体育专业院校办学改革的\"吉林模式\"。   学院在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改革中,经全院教师的努力探索,开拓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涌现出了一批省市级三好学生和先进学生集体。2001--2003年,学生社会实践连续获中宣部表彰,学生的就业率近年来均在80%以上。   学院拥有大批优秀特色学科和课程。学院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是全省体育专业唯一的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它以体操、冰雪和竞技教育三个分支学科为支撑。体操学科的特色是竞技体操与健身体操的\"整合\",其研究成果在1997年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冰雪学科的带头人于立强和杨明是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科研骨干,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吉林体院越野滑雪队竞技与教育相结合上,这支队伍,是学院\"竞教结合、育人夺标\"的实践队,无论是在文化课水平、思想觉悟、还是运动成绩上都受到全院师生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这支队伍自建队以来,始终是全国比赛的冠军队,十冬会获4金、2银、1铜。03年亚冬会上又喜获 1银、2铜,创我国越野滑雪史上的新高。竞技教育学曾被立为国家级课题,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这是国内没有,国际上少有的新学科,其成果《竞技教育学》一书,曾被国内专家评为\"国内领先,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专著。   学院的运动解剖、体操、乒乓球、田径、篮球、武术课均是省级优秀课程。教学研究两次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多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在训练方面,聘请国内外专家和优秀教练,在全国大赛中多次取得好成绩。学院科研仪器设备齐全,拥有省内一流的运动解剖和竞技实验室,科研成果、科研论文在国内外多次获奖。   学院十分重视加强与国内外院校的联谊,近几年来,我院已与日本筑波大学、仙台大学,美国莫海德大学、盟山大学,俄罗斯远东体育学院、布里亚特大学,韩国水原大学、成和大学、法国里尔二大等多所国外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并开展了互派教练员和留学生工作,极大的提高了学院在国内外的声誉。   03年下半年,学院党委在认真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四次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在学院第五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向全院师生员工发出了第四次创业的号召,学院上下精神振奋,正在全力推进各项改革,努力为实现第四次创业目标----把我院建设成为省内重点、国内特色突出、国际上有影响的具有吉林特色的新型体院而奋斗!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19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是在西北师大原体育系和公共体育教学部基础上于1998年组建成立的二级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是西北师范大学建设的较早的学科专业之一,自1901年开办体育师资培养专业以来,为中华民族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体育专门人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体育理论家、体育实践家袁敦礼、董守义、徐英超等先生在体育教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体育学院的后续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体育学院现设体育系、民族传统体育系、公共体育教学部、体育科研所、场地器材管理中心等教学管理机构。体育学院现有教职工87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31人,讲师23人,助教6人,辅助行政管理人员及其他人员18人。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学历的教师占30%。体育学院现有普通本科生534人,普通硕士研究生70人,在职攻读教育硕士10人、硕士课程班学员70人,成人教育专课、本科生共计730人,在校外国学生1人。体育学院承担学校8000余本科生的体育必须课和选修课,并主持指导学校的体育工作。体育学院本科课程设置情况:(1)公共教育类课程:思想道德修养类课、政治理论类课、外国语、计算机应用。(2)综合教育类课程、大学语文、心理学、教育学(3)专业课程: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田径、球类、武术、体操、艺术体操、民族传统体育特色项目等。   随着教育体制、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发展,学院积极探索学科发展的新思路,以使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新需求。学院充分发挥办学优势,面向社会拓展办学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目前,体育学院有“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三个硕士学位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已多年面向全国招生,毕业生已在全国各高等院校任教。同时,学院有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在职人员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形式的研究生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类体育专门人才。学院现有“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两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各类学生1300余人,其中,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收有也门、韩国留学生。 体育学为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被确定为教育部国家级体育艺术骨干培养培训基地;中国足协C级教练员岗位培训基地;甘肃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中心。体育学院已经形成了教学、训练、科研一体化的格局,科研氛围浓厚,科研成果显著。目前已经主持完成国家社科规划办“西北民族地区全民健身模式比较研究”、“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两项课题,参与国家社科项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研究”等项目研究。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科研奖2项。正在主持全国“十五”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校体育活动课程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研究”,主持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软科学课题“西部大开发历史背景下群众体育发展研究与对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教育部重大课题“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   98年以来,我校代表队参加过多次国内外重大大学生比赛,共获得省级以上比赛金牌57枚、银牌37枚、铜牌32枚。我校田径代表队曾获得2000年在德国举行的第16届世界大学生越野赛团体第11名,2000年、2001年、2003年参加北京国际公路接力赛,分获第二、第三、第二名,2001年获得全国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锦标赛三金、一银、一铜。 参加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获得一金、二银、一铜、两个第四名、一个第五名、两个第七名的优异成绩。   体育学院教学、训练、科研设施齐全,在西北地区高校中占据一定优势。学院现拥有体育比赛综合馆一个、竞技体操馆一个、标准田径场两个、草坪足球场两个、篮球场八个、排球场十个、人体科学实验室一个(省级合格实验室,设施完备)、资料室一个、藏专业资料12000多册,多媒体教室一个,计算机应用教室一个。教学手段先进、教学设施完备。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20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是在西北师大原体育系和公共体育教学部基础上于1998年组建成立的二级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是西北师范大学建设的较早的学科专业之一,自1901年开办体育师资培养专业以来,为中华民族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体育专门人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体育理论家、体育实践家袁敦礼、董守义、徐英超等先生在体育教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体育学院的后续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体育学院现设体育系、民族传统体育系、公共体育教学部、体育科研所、场地器材管理中心等教学管理机构。体育学院现有教职工87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31人,讲师23人,助教6人,辅助行政管理人员及其他人员18人。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学历的教师占30%。体育学院现有普通本科生534人,普通硕士研究生70人,在职攻读教育硕士10人、硕士课程班学员70人,成人教育专课、本科生共计730人,在校外国学生1人。体育学院承担学校8000余本科生的体育必须课和选修课,并主持指导学校的体育工作。体育学院本科课程设置情况:(1)公共教育类课程:思想道德修养类课、政治理论类课、外国语、计算机应用。(2)综合教育类课程、大学语文、心理学、教育学(3)专业课程: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田径、球类、武术、体操、艺术体操、民族传统体育特色项目等。   随着教育体制、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发展,学院积极探索学科发展的新思路,以使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新需求。学院充分发挥办学优势,面向社会拓展办学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目前,体育学院有“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三个硕士学位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已多年面向全国招生,毕业生已在全国各高等院校任教。同时,学院有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在职人员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形式的研究生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类体育专门人才。学院现有“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两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各类学生1300余人,其中,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收有也门、韩国留学生。 体育学为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被确定为教育部国家级体育艺术骨干培养培训基地;中国足协C级教练员岗位培训基地;甘肃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中心。体育学院已经形成了教学、训练、科研一体化的格局,科研氛围浓厚,科研成果显著。目前已经主持完成国家社科规划办“西北民族地区全民健身模式比较研究”、“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两项课题,参与国家社科项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研究”等项目研究。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科研奖2项。正在主持全国“十五”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校体育活动课程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研究”,主持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软科学课题“西部大开发历史背景下群众体育发展研究与对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教育部重大课题“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   98年以来,我校代表队参加过多次国内外重大大学生比赛,共获得省级以上比赛金牌57枚、银牌37枚、铜牌32枚。我校田径代表队曾获得2000年在德国举行的第16届世界大学生越野赛团体第11名,2000年、2001年、2003年参加北京国际公路接力赛,分获第二、第三、第二名,2001年获得全国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锦标赛三金、一银、一铜。 参加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获得一金、二银、一铜、两个第四名、一个第五名、两个第七名的优异成绩。   体育学院教学、训练、科研设施齐全,在西北地区高校中占据一定优势。学院现拥有体育比赛综合馆一个、竞技体操馆一个、标准田径场两个、草坪足球场两个、篮球场八个、排球场十个、人体科学实验室一个(省级合格实验室,设施完备)、资料室一个、藏专业资料12000多册,多媒体教室一个,计算机应用教室一个。教学手段先进、教学设施完备。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21
赣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赣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前身为赣南师范学院体育系,创办于1959年,学院设有体育教育本科、专科和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学生1100人,本、专科函授生630余人。46年来,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体育人才3300多人。学院下设体育理论、田径、球类、体操、民族传统体育、公共体育、成人教育等7个教研室;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好、年富力强的师资队伍,共有教职工73人,专任教师6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0人。教师中有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获国家曾宪梓教育基金奖,1人被评为江西省模范教师,2人被评为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被确定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位教授被聘为江西师大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为国家级乒乓球裁判,1人为国家级田径裁判。此外,还聘请了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等体育院系的一批著名专家为客座教授。 学院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体育教育专业被确定为江西省高校首批品牌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被列为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十五”期间重点学科。《运动生理学》和《田径》先后被评为江西省高校优质课程,《田径》、《运动生理学》、《学校体育学》被列为学校重点建设课程。2005年我院被江西省竞赛管理中心授予体育竞赛裁判员培训基地。 学院具有省内一流的办学条件,体育馆总建筑面积近28000平方米。另有3个标准田径场、21个室外篮(排)球场、游泳池、风雨跑廊等场地,并投入280多万元配备及完善了场馆器材与设备,完全能满足篮(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体操、健美操、武术、田径等课程教学训练及承办大型比赛的要求。此外,配有多功能科学报告厅、多媒体教室、图书资料室。尤其是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包含了7个分实验室(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及体质测试中心)。实验室用房8间约750平方米,主干课程实验开出率达100%。实验室总资产已达280多万元,其仪器设备先进,有意大利产Cosmed运动心肺功能测试仪及Hc1400跑台;瑞士产Kistle三维测力台及Monark834\\839E功率自行车;德国产Simi-3D运动图像解析分析系统;美国产Sonosite彩色超声心动图仪、Yst1500型乳酸盐分析仪、凝胶成像分析系统;日本产全干式超声骨密度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芬兰产的Polar心率遥测仪以及国产的McA-Ⅲ心脏功能信息综合检测仪等,均达到目前先进水平,在国内同类师范院校体育院系中也是少有的。 多年来,学院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围绕教学抓科研,抓好科研促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三年,全院出版专著及教材18部,承担并完成教育部世行贷款课题2项,完成和在研省级研究课题28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8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奖5项。 目前,体育学院生源充足,生源质量明显提高,考生第一志愿录取率达99%;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其就业率达92%。学生代表江西省参加全国大学生田径运动会,有2人2项3次打破全国大学生田径记录,有1人1次平全国大学生田径记录;2000年江西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我院代表队获体育专业组金牌总数第一名(16枚),团体总分第二名;2001年全省大学生篮球赛,我院获体育专业组男、女亚军;2002年江西省“四特杯”第十一届运动会,我院获高校组金牌总数第二,团体总分第二名,男子篮球队荣获冠军;2004年江西省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我院田径代表队获金牌总数第二名(11枚),团体总分第二名,打破17项省大学生运动会记录,男、女排球队双获亚军。在2004年全国大学生篮球预选赛中,我院学生代表队取得了江西赛区第一名的好成绩。 当前,体育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正齐心协力,励精图治,力争使教学、科研、管理和学生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为把我院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特色明显的体育学院而努力奋斗。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22
长江大学体育学院简介   

   
    体育学院是长江大学26个院(系)之一,是长江大学组建后由原荆州师范学院体育系、江汉石油学院大学体育部、湖北农学院大学体育部、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体育教研室组建而成。承担着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运动队的训练与竞赛等工作任务。
    体育学院下设体育教育系、社会体育系、大学体育教学部、学院办公室、教学科研管理部、群体竞赛训练部、团总支、学生事务办公室。
    体育学院拥有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04人,专任教师94人,其中教授8人,占教师人数的8.5%,副教授37人,占教师人数的39.4%,博士研究生2人,占教师人数的2.1%,在读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23人,占教师人数的24.5%,在读硕士研究生14人。多人次在国内学术机构和湖北省大学生体育协会担任重要职务。
体育学院现有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点一个,在校硕士研究生8人,现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二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617人。
    体育学院根据长江大学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把长江大学建设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制定了符合体育学院实际的《体育学院十一五学科发展规划》,专业培养计划,大学体育教学计划,建立完善了一整套管理制度,确保了教学质量和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现有体育综合训练馆一座、体育馆一座,游泳池一座、田径场5个(其中2个标准塑胶田径场),共有192635 平方米的室内外篮球、排球、足球、网球、体育舞蹈房、健美操房、健身房、武术房、体操房。设有运动解剖与力学实验室、运动生理生化实验室、运动分析实验室、体育保健学实验室、图书资料室和计算机房。
    近三年来学院的科研和专业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共有30人次参加全国各种学术报告会,获校级以上科研项目23个,发表学术论文335篇,其中核心期刊78篇。
    现有男女篮球、男子排球、足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田径、龙舟体育代表队,长期坚持训练,在湖北省大学生运动会上,田径队多次取得男女团体总分第二名和团体总分第二的好成绩,近20多次取得各单项第一,多次打破全省大运会记录,篮球队多次取得团体总分第三,为我校篮球队晋级CUBA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体育舞蹈队全国比赛和全省大学生体育舞蹈大赛中,取得团体舞多项次第一的好成绩,龙舟队在国际龙舟赛和全国龙舟大赛中多次荣获第二名和第三名,通过运动竞赛向社会充分展示长江大学学子拼搏进取、百折不回的长大精神。
    展望未来,学院将本着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大学体育为重点、体育文化建设为基础、人文体育为先导、促进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长江大学总体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多学科优势,突出我院体育人才培养特色,培养更多的高层次的、社会需要的体育人才。


体育学院领导及分工:
      院  长:殷学锋  (全面工作)
      书  记:邢利军  (党务工作和院办公室工作)
      副院长:熊  焰  (教学、科研工作)
      副院长:夏昌华  (场地器材、群体活动、运动竞赛)
      副书记:胡  巍  (学生工作)

体育学院系部领导:
     体 育 教 育 系 主   任 : 时立新   副主任: 杨  彬
     社 会 体 育 系 主   任 : 柯  敏   副主任: 王  剑
     教学科研管理部 主   任 : 朱常斌   副主任: 李治洪
     大学体育教学部一部主任 : 黄志安   肖  力
     群体竞赛管理部 主   任 : 冯  强

      
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殷学锋 (教授、研究方向:球类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   
     时立新 (教授、研究方向:球类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
     常  燕 (教授、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   
     熊  焰 (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  
     柯  敏 (教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  
     鲁国斌 (教授、研究方向:田径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
     田芳兵 (教授、研究方向:传统体育--武术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
     吴环成 (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监控与计价)
     王代波 (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体育--武术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
     陈笑然 (高级教练、研究方向:专项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
     程勇民 (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运动心理学(战术思维、战术意识))
     徐  刚 (副教授、研究方向:竞技体育学)

体育学院办 公 室 主 任: 石方勇 (EMAIL:fyshi70@126.com /tiyuxueyuan@yangtzeu.edu.cn)
体育学院学生事务办: 孙永强   0716-8062695-8019
体育学院团总支    : 孙国涛   0716-8062695-8207
教学科研管理部2(刘静/汤传军)0716-8062695-8008

体育学院办公室电话:0716-8062663    0716-8062695-8018  
              传真:0716-8062663     
体育学院办公地址  :长江大学东校区五号楼二楼西(附楼第一间)
邮   政   编   码 :434023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23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位于中国长江三峡工程所在地、世界水电之都、中国旅游名城--湖北省宜昌市。学院设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两个本科专业,设有体育科学研究所和运动人体实验中心及三峡国际武术交流中心,立项在建的硕士点有体育教育训练学。担负着两个本科专业和全校3万多名学生公体教学、群体活动、运动训练与竞赛等任务。
   学院现有教职工81人,其中专任教师67人,正、副教授37名,博士、硕士学位教师20人。近年来,学院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上取得了较大成绩: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项;省级科研、校级科研项目近40项;公开发表论文400多篇,其中在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主编教材6部。《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方案与实践研究》获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运动解剖学》获湖北省高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一等奖。
   学院拥有一流的教学训练场馆,总面积185000平方米,生均场馆达6.67平方米。其中设施齐全的大学生体育馆,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游泳跳水综合训练馆,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标准塑胶田径运动场3个;网球场10个;其它球类训练场地50余个,能很好的满足体育教学与训练。
   学院竞技体育成绩突出。高水平足球队2006、2007连续两年获得了 “李宁杯”全国大学生足球赛总决赛冠军;近年来龙舟四次在国际赛中获得前四名;体育舞蹈获全国集体舞冠军;武术在省运会中获15个单项冠军,并代表三峡大学赴西班牙、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卡塔尔、越南等国进行国际交流;篮球连续两次获省大学生运动会亚军;田径队连续三届在省运会上获团体总分前五名。学院还成功的承办了2007-2008“李宁杯”全国大学生足球赛总决赛、2006年全国室内五人制足球赛以及全国第八届大学生羽毛球比赛的竞赛工作,承接了湖北省羽毛球队、湖北省青年足球队的多次集训活动。
   学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并逐步形成了“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的教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特色。实行了学分制改革,制定和不断完善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保证基础、加强人文、强化实践、减少必修、增加选修和模块化、多方向等改革措施,优化了课程体系,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专业选项课、组织代表队参加校内外重大比赛、参与指导全校学生课余训练和组织竞赛活动、国家级运动员裁判员等级资格考核和教学见习实习等多种途径,强化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在省级、市级运动会中承担裁判组织工作受到各界好评,在各类体育健身俱乐部(中心)担任教练受到社会普遍欢迎。连续四年来学院学生毕业就业率90%以上。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24
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发展轨迹图
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以下简称体育学院)从1931年建系起,至今已走过了整整七十三个春秋,在七十三年的风雨历程中,体育学院经历了中国近代体育向现代体育的转变,继承了近代优秀的体育文化遗产,汲取了国内外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办学之路。尤其是解放后的50多年,随着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学院的专业设置逐步完善,办学水平日益提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体育人才。我们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并特意走访了数十位了解体育学院发展历史的资深教授,力求为体育学院的73年历史描绘一条完整的发展轨迹。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25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是安徽省培养体育师资和体育人才的摇篮。1957年创建时,为安徽师范学院体育科。1960年并入安徽体育学院。1962年,迁回皖南大学成立体育系。1993年在安徽师大体育系的基础上成立体育学院。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112人,其中专任教师89人,教授6人,副教授22人,讲师46人。形成了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担任国家教育部体育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和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各式各1人,有国家级裁判5人,还有许多教师在全国和省专业学会、协会及体育科研团体中担任重要职务。 学院设有田径、球类、体操武术、运动人体科学、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6个教研室。现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三个本科专业和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两个硕士点。全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816人,在读硕士研究生64人,本专科函授生近700人,还与省体育局合作,成立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合肥碛士学位课程进修班,现已招收学员160人。安徽省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也设在我院,同时还承担着安徽省教练员岗位培训的任务,每年为全省培训大批社会体育指导员和教练员。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主体,是学生步入知识殿堂的引路人。我院现有专任教师8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2人,讲师46人,形成了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近年来,学院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外出进修,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对工作突出、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一大批业务精、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院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学院教师中,现有在读博士4人,硕士64人,在读硕士26人,还有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在积极创造条件深造学习,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
场馆是实施体育教学的主要场所,是体育教育的基础环节。学校和学院都十分重视体育体育场馆和硬件设施建设,努力创造适合现代体育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的设施和条件。目前,体育学院的场管和教学场所比过去有较大的改善。现有2200米塑胶地面的球类馆1个,400塑胶跑道人植草皮田径场1个。新建的体育学院综合教学实验楼有1000平米的体操馆和800平米的武术馆各1个,还开辟有健身房和乒乓球训练场地。另外,还有300米煤渣田径场2个,标准排球场和网球场各4个,标准篮球场10个。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的场馆仍不能满足教学和学生活动的需要,必需继续创造条件,不断发展和完善场馆是实施体育教学的主要场所,是体育教育的基础环节。学校和学院都十分重视体育体育场馆和硬件设施建设,努力创造适合现代体育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的设施和条件。目前,体育学院的场管和教学场所比过去有较大的改善。现有2200米塑胶地面的球类馆1个,400塑胶跑道人植草皮田径场1个。新建的体育学院综合教学实验楼有1000平米的体操馆和800平米的武术馆各1个,还开辟有健身房和乒乓球训练场地。另外,还有300米煤渣田径场2个,标准排球场和网球场各4个,标准篮球场10个。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的场馆仍不能满足教学和学生活动的需要,必需继续创造条件,不断发展和完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27
台北体育学院本校於民國57年8月於松山創建,建校宗旨在貫徹政府發展全民體育政策,以培養菁英運\動員、舞蹈藝術人才、各級學校體育教師、運\動教練、運\動科學研究人員、運\動領導人才及優秀社會體育工作人員為目標,並配合國家體育運\動科學、訓練發展政策,迄今40年發揮授業宏道、為國爭光之使命。

   首任校長林鴻坦先生,擘劃建校,始肇宏基。民國66年2月林校長功成榮退,由劉紹本先生續掌校務。民國74年10月,劉校長請辭奉准,由蔡特龍先生接任。民國83年5月由鄭虎博士接掌校務。民國91年8月鄭虎校長退休,鄭芳梵教務長接下代理校長一職,守成創新,民國92年本校校友楊忠和博士獲選為新任校長,本著回饋母校的服務熱忱,楊校長積極投入校務工作,帶領北體突破難關,蛻變成長,並於95年完成全面遷校之艱鉅工程。96年1月,楊校長榮陞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張明峰副校長接任代理職務,持續天母校區之建設。96年7月由現任校長陳坤檸博士回校服務,陳校長秉持著宏觀、開放、和諧、變革、關懷與激勵的思維理念,承擔責任開創新局,積極展現創意與潛能,以科學、健康、管理、休閒、藝術為發展重點計畫,以達成追求卓越以提升學術之品質、追求效能以提升效率、追求公平以落實人本精神及建立溫馨和諧之校園等目標。

   85學年度本校升格為學院,87學年度開設休閒運\動管理學系、舞蹈學系、水上運\動學系、陸上運\動學系、技擊運\動學系、球類運\動學系及2年制體育學系等7個學系。88學年度成立運\動科學研究所,92學年度設立體育與健康學系,93學年度增設運\動技術研究所、運\動教育研究所、運\動器材科技研究所、休閒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及舞蹈學系碩士班,95學年度設立身心障礙者轉銜及休閒教育研究所,96學年度有動態藝術學系、體育與健康學系碩士班、以及體育研究所博士班招收第一屆新生,本校持續以穩健的腳步成長,力求卓越。

為提升教學環境與品質,本校正積極進行天母新校區興建工程。在全校師生多年深切期盼下,教學大樓業於95年完竣,而93年開始動工興建的體院大樓及科資大樓亦日見規模。本校於95年1月接管天母棒球場,同年9月遷校至天母校區,後期各項現代化的軟硬體設備正在興建中,預計98年將為學校帶來嶄新的面貌,屆時,北體將成為孕育體育運\動人才的專業重要學府,並成為推動國家體育發展的主力!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27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设有体育教育系、社会体育系、公共体育教研部、基础理论部。现有教职工108人,其中专任教师85名。教授8名,副教授53名,博士6名,硕士21名,校级学科带头人2名,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9名。研究生63人,全日制本科生近千人。

我院拥有校级重点学科一门,校级重点研究所和研究室各一个。现有二个硕士点(体育教育训练学和体育社会人文学),课程与教学论和教育硕士两个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拥有两个全日制本科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其中体育教育专业是浙江省重点专业;两个函授专业(体育教育本科、专科);两个高等自学考试专业(体育教育本科、专科)。

学院在历次国家和省级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现有高水平运动队2个。在历届全国、省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田径金牌百余枚,多次获得省级篮、排、足球比赛冠军。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获1金1银3铜;首届中国学生体育舞蹈(国标舞)锦标赛获团体拉丁舞亚军;本届大学生运动会中,已取得武术(套路)丙组比赛团体总分第一,游泳比赛丙组团体总分第一,足球比赛丙组第一,网球比赛丙组第二,甲组金牌总数第二、总积分第三,丙组金牌、奖牌、总积分均第一。

学院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有2500个座位看台的多功能体育馆、5000平方米体育综合楼、400米标准塑胶田径场、塑胶球类训练馆、塑胶网球场、沙滩排球场、室外游泳池等。2007年3月承办了浙江省大学生田径精英选拔赛;曾多次设为省体育术科高考考点。今年11月,浙江省第十二届大学生运动会在具有14000个座位看台的新体育场顺利召开。一万二千余平方米的综合训练馆和游泳馆也正在建设中。

学院一直重视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2004年与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建立科研合作关系。邀请体育界知名人士进行学术交流。积极承办各类大型会议,第三届全国体育青年学者报告会、浙江省高校第三届体育学术报告会、全国高校运动医学研究会、华东高师体育协助年会、第二届全国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运营研讨会等相继在我院召开。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29
体育学院创建于1972年,现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三个本科专业,其中体育教育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现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三个硕士点和课程与教学论(体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拥有运动场馆总面积为177783平方米,学生人均面积5.63平方米。专业教学实验楼1幢,分设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物化学和计算机6个实验室,配有实验用房22间,面积为2132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308台(套)。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3个本科专业。体育专业下设田径、体操、武术、球类、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等6个教研室。体操、体育保健学、球类和武术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现有全日制本科生640人、硕士研究生93人;教职工130人,其中教授10人 ,副教授54人,博士后2人,博士7人,硕士19人;硕士生导师19人;国家级裁判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人,2人获曾宪梓师范教师奖,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青年体育教师,12人次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体育教师。
  近年来,学院出版专著近40部,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50余篇),主持、参加部省 、厅局及校级课题近40项,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一项,获教育部优秀教材奖2项、省教育厅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校级及各类学会研究成果奖50项。荣获\'99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团体总分一等奖。2005年在全国第十届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校田径队荣获甲A组男、女团体第八名。在2004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学院。在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发布的2002年中国大学144个体育学学科排名中,我院名列第17位。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我院重点发展的另一特色专业,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曾有师生多次赴美国、出境访问、表演,赢得广泛赞誉。2003年8月经江苏省体育局批准,江苏省武术散打训练基地正式在我院挂牌,培养了一批国家级优秀散打运动员,在2005年全国“武林风”武林至尊争霸赛中获得75公斤级“武林至尊”称号。2004年2月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将我院列为民族传统体育单招院校。
  “十一五”期间,学院将根据社会的需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努力拓宽办学思路,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证,以特色学科建设为品牌,以硕士点建设为支撑,以博士点建设为突破,在提高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学术层次和办学效益上狠下功夫,为学校早日建设成为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型地方综合性大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30
扬州体育学院创建于1972年,现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三个本科专业,其中体育教育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现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三个硕士点和课程与教学论(体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拥有运动场馆总面积为177783平方米,学生人均面积5.63平方米。专业教学实验楼1幢,分设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物化学和计算机6个实验室,配有实验用房22间,面积为2132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308台(套)。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3个本科专业。体育专业下设田径、体操、武术、球类、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等6个教研室。体操、体育保健学、球类和武术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现有全日制本科生640人、硕士研究生93人;教职工130人,其中教授10人 ,副教授54人,博士后2人,博士7人,硕士19人;硕士生导师19人;国家级裁判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人,2人获曾宪梓师范教师奖,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青年体育教师,12人次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体育教师。
  近年来,学院出版专著近40部,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50余篇),主持、参加部省 、厅局及校级课题近40项,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一项,获教育部优秀教材奖2项、省教育厅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校级及各类学会研究成果奖50项。荣获\'99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团体总分一等奖。2005年在全国第十届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校田径队荣获甲A组男、女团体第八名。在2004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学院。在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发布的2002年中国大学144个体育学学科排名中,我院名列第17位。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我院重点发展的另一特色专业,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曾有师生多次赴美国、出境访问、表演,赢得广泛赞誉。2003年8月经江苏省体育局批准,江苏省武术散打训练基地正式在我院挂牌,培养了一批国家级优秀散打运动员,在2005年全国“武林风”武林至尊争霸赛中获得75公斤级“武林至尊”称号。2004年2月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将我院列为民族传统体育单招院校。
  “十一五”期间,学院将根据社会的需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努力拓宽办学思路,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证,以特色学科建设为品牌,以硕士点建设为支撑,以博士点建设为突破,在提高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学术层次和办学效益上狠下功夫,为学校早日建设成为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型地方综合性大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30
徐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前身--体育系创建于1976年。三十多年以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4000余名体育专门人才,他们分布在全国九个省区,绝大部分活跃在我省徐、淮、连、盐地区学校体育工作的第一线,成为当地体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为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体育学院拥有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学训练学两个硕士点,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和运动训练三个专业。其中体育教育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在校研究生和本科学生700人。

      体育学院有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他们由73人组成,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32人,讲师28人, 1人曾为出国访问学者,2人获曾宪锌师范教育奖,4人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学院拥有全国高校中一流的现代化体育中心,占地157亩,投资近亿元,包括综合体育馆、游泳馆、标准塑胶田径场、塑胶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等设施,完全能够满足教学和训练的需求。

      优良的师资和现代化的设施,培养造就出优秀的人才:2005年10月,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代表江苏省参加教育部主办的“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荣获团体总分、基本理论知识、运动技术技能三项团体一等奖;女子足球队2003年、2004年连续两次荣获“飞利浦”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联赛冠军,在2005年第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以我校女足为班底组建的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队获得亚军;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邰普庆同学,两次荣获世界武术锦标赛散打冠军,一次获第十届全运会散打冠军;运动训练专业两位学生分别获得第十届全国运动会铁人三项赛的第5和第8名的好成绩等。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32
华东交通大学体育学院概况

华东交通大学体育学院创办于1989年,其前身为华东交通大学基础部体育教研室,历经华东交通大学直属体育专业组、体育系等历史沿革,迄今已有17年办学经历,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是我省办学历史较长,办学规模较大,办学条件较好,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体育学院。
学院设有体育系、运动系、公共体育部和军事教学部。现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两个本科专业和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点。体育教育专业是江西省高校本科品牌专业。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7人,讲师25人,助教8人;博士3人,硕士21人;有江西省青年学者、省级学术骨干教师5人,有被教育部聘任为“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体育教材编辑委员会”委员,我校是中国大学生田径协会副主席、中国大学生篮球协会副主席单位及多项省内职务,7名教师为国家健将运动员,2名国家社会指导员,2名国家级裁判员。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科研和运动训练师资梯队。
近年来,在中文版体育核心期刊和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和教材15余部。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20余项。
学校拥有一批较完善的体育场馆和实验室。现有室内场馆10000多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120000多平方米。现建有运动人体科学中心实验室,下设5个子实验室,实验室面积1000余平方米,实验室仪器设备价值200余万元。
学院是“全国高校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单位”、全国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院校之一。1996年与中国火车头体协实行联合办队,大胆探索了高校与行业体协联合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新模式。2002年与四特集团联办校篮球队,2004年引进南昌八一衡源足球俱乐部入驻我校,积极探讨校企联合办队的新模式。现建有田径队、武术队、篮球队等高水平运动队,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在参加世界、亚洲、全国比赛中,曾多次获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男女团体总分前三名、女子团体总分第一名、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前四名及多项个人冠军,我校学生曾获奥运会前八名、世界举重锦标赛冠军、亚洲田径锦标赛冠军等。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华东交通大学赢得了荣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江西省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目前,华东交通大学体育学院的师生员工正在努力工作和学习,并以求知、博弈、进取、创新的精神,为创造新的辉煌而奋斗。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33
宁波大学体育学院简介

    宁波大学体育学院(FACUL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NINGBO UNIVERSITY)现设体育学系、运动系、竞赛训练部、公共体育部、大学生体质测试中心、体育教育与体育文化研究所、竞技体育与体育产业研究所、中心实验室等教学研究机构。学院现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三个本科专业和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点及“体育课程论”硕士学位方向。“运动生物力学”为国家精品课程,体育教育专业为浙江省重点专业,“体育学”为校重点学科,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宁波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浙江省重点实验室“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及宁波市教育系统“体适能监测中心”设在我院。

    学院目前在籍本科生、研究生共700余人。教职工90余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36人,博士、硕士学历教师达50%以上,1人入选\"浙江省高校名师\",1人入选\"宁波市高校名师\",1人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2人入选\"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6人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2人入选\"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并有多人次入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科研和运动训练师资梯队。

    学院重视学科建设,“体育学”为学校重点学科,也是学院服务浙江体育教育和竞技体育事业的支撑学科,该学科已成为学院重点发展的品牌学科,综合实力在本省具领先水平。

    学院近三年来共获得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20项,市厅级课题35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项1项,市厅级奖项5项;在《体育科学》等一级核心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

    学院确立以学生为本、强化能力培养的现代教育理念,贯彻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倡导学科与术科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探索,重视加强师生的体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注重学生的体育实践技术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培养。2005年获得教育部组织的第四届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总冠军,创造了浙江省历届参赛高校的最好成绩。2007年获得浙江省高校首届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学教育类综合组总分第二名。同时,在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中多次获得省市相关部门表彰,有关活动曾被《人民日报》等媒体作为大学生服务地方的典型事迹进行报道。2005年,2007年两次获得学校颁发的“人才培养突出业绩奖”。近三年来,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学院近年来致力于打造田径、足球、竞技健美操和乒乓球等品牌运动项目,并在篮球项目的比赛中获得过优良成绩:2005年浙江省首届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专业组男子团体、女子团体和总团体三项第一名;2005年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甲B组团体第一名;2007年浙江省大学生运动会田径项目体育专业组团体第一名;2005年、2006年、2007年连续三届浙江省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2005年、2006年、2007年连续三届浙江省大学生健美操锦标赛专业组团体第一名;2007年浙江省乒乓球俱乐部联赛男子团体第一名,女子团体第二名;2005年、2006年浙江省大学生篮球联赛专业组第二名;2007年浙江省大学生运动会篮球项目高水平组第二名;2004年获得省教育厅颁发的“浙江省高校体育突出贡献奖”。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33
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始建与 2001 年 4 月, 1996 年石河子大学成立,由原石河子农学院体育部、石河子医学院体育教研室合并成立石河子大学体育教学部; 1998 年在兵团教育学院体育系的基础上同石河子大学体育教学部合并成立了石河子大学体育系(部)。

  体育学院设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系、公共体育教学部、大学生体质测试中心、新疆兵团一级社会指导员培训中心、新疆兵团国民体质测试中心、综合实验室等教学研究机构。学院目前在册本科生 379 人。

  体育学院现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两个本科专业;全院有教职工 68 人,其中教授 3 人;副教授 20 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达 25% 。国家级裁判员 1 人,国家一级裁判员 23 人;国家级体育社会指导员 2 人,国家一级体育社会指导员 3 人; 1 人入选石河子大学“ 263 ”青年骨干教师。学院现有大学精品课程一门,大学一类课程三门。

  近年来,学院出版教材 14 部,发表论文 168 余篇(其中核心期刊 36 篇), 主持、参加省部、厅局及校级课题 30项,学院还致力于打造跆拳道、田径、篮球和武术等品牌运动项目,并在跆拳道、田径等项目的比赛中获得过优异成绩。2005年获自治区大学生田径比赛团体第三名,2006年获自治区大学生田径比赛团体第二名;2005年获自治区大学生跆拳道比赛团体第二名,2006年获自治区大学生跆拳道比赛团体第一名。2006年在首届自治区健美操街舞比赛中获得三个第一、四个第二的好成绩;1999年学院被评为“兵团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01年学院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兵团体育事业贡献奖”;2002年、2004年被评为“兵团全民健身先进集体”。

  近年来学校不断建设体育教学训练硬件设施,现体育场馆(校本区)有:田径场 3个(内含2个足球场,田径场地在冬季作为滑冰场使用),其中体育场1座(专业、公体共用)(塑胶跑道,12000人看台,内含人工草坪足球场1个);120米室内塑胶跑廊1个;体育馆1座(专业用,篮球主馆5000坐,内设体操、跆拳道、拳击、乒乓球、器械训练等附馆);田径馆1座(专业共用),篮球场15个(2个专业用);羽毛球场20个,排球场20个,网球场5个,乒乓球台80副(专业室内用10副),器械场5个。场馆总面积为87168.42平方米,其中风雨场总面积15215.42平方米,专业体育场馆面积25107.62平方米,生均85.985平方米;公共体育场馆面积75752.42平方米,体育场馆基本能满足专业体育和公共体育的教学需要。

  十一五期间,学院将根据社会需求,以健康体育为指导思想,加快教育改革步伐,拓宽办学思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建特色课程为基础,以硕士学位点建设为支撑,在提高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学术层次和办学效益上下功夫,为学校建成国内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34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经历了40 多年变化发展过程,其前身是福建体育专科学校,于1958年在福州创办,1959年9月改建为福建体育学院,1962年调整停办。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在福建体育学校的基础上恢复办学,复办的福建体育学院座落在华侨领袖陈嘉庚的故乡厦门集美学村。该校1983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院校之一。

  1994年,集美学村5所院校合并组建为集美大学。福建体育学院是其中一个学院,更名为集美大学体育学院。2004年4月集美大学体育学院又与集美大学公共体育教学部合并组成新的体育学院,现为5个专业委员会、1个体育科学研究所、13个教研室和1个综合实验室、1个场馆设备管理中心。学院开设专业有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等。学制以4年本科为主。2005年经国家教育部学位办评审,福建省教育厅批复,同意本院开办研究生教育,设置体育教育训练学和体育人文科学两个硕士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174人,其中专任教师142人,教授18人、副教授45人,教师中有国际级裁判3人、国家级裁判19人、运动健将5人。全日制学生1225人。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35
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概况


(一)历史

      我院至今已有55年的办学历史,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建立最早的体育专业。1952年内蒙古师范学院成立始办体育科,1954年设立体育系,开始招收体育专业本科生,1960年与内蒙古体委合并,成立内蒙古体育学院,1962年内蒙古体育学院撤消,重回内蒙古师范学院,1982年更名为“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系,1997年4月体育系与公共体育部合并更名为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6年公共体育部从体育学院分离出去。


(二)机构设置

       目前,体育学院下设三个系,四个办公室和一个中心,即体育教育系、运动训练系、社会体育系、体院办公室、体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研究生办公室、场馆管理办公室和实验中心,并设有体育科学研究所。现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三个本科专业,有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两个硕士研究生点。


(三)办学规模

体院现有在校生1192人,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1人,教育硕士18人,高校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14人,同等学历研究生班学生62人。本科生866人,函授生201人。


(四)师资队伍

      全院在册教职工63人,其中专业课教师51人,行政教辅人员12人。硕士及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50%;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9.4%。


(五)科学研究

       2001年以来,学院承担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的国家级立项课题11项,两项获奖,参与国家“十五”和“十一五”规划教材5部,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承担校厅级课题58项。


(六)基础设施

       现有11800m2的多功能体育馆一座,1876m2的球类馆一座。室内运动面积合计13676m2。室外有400标准田径场1个,室外篮球场15块,网球场5片,室外游泳池1个,7500m2的投掷场1个。实验室4个(运动解剖实验室、运动生理生化实验室、动作分析实验室和人体机能测定实验室)总面积819平方米。资料室230平方米,藏书2万余册。


(七)民族教育

      民族体育教育在自治区内规模最大,层次最全,师资最强。55年来,为全区及部分省区培养蒙汉兼通复合型民族体育人才近一千人。


(八)国际合作

      体育学院与蒙古国国立师范大学、蒙古国成吉思汗大政大学、韩国青云大学、日本宫城大学、日本体育大学、日本国立鸟取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保持着良好的往来和合作。多次互派学者讲学和合作交流。

(九)指导思想

      我院确立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依法治院,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教育创新,以发展为主题,改革开放为动力,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师教育学科为主,教学固本,科研图强,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推进学院科学发展,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到2015年左右把学院建设成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一流、国际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十)办学思路

      以“团结协作、求真务实、民主决策、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基本思路。正确处理好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解决好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关系,时刻牢记“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十一)学院定位

目标定位——努力将我院建设成为自治区高级体育师资、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及体育行政管理和科研人员的培养中心;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和骨干教师的培训中心;学校体育改革与和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研究中心;成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地区特色、专业齐全的体育学院。

类型定位——经过5—10年的努力,将我院建设成为教学研究型学院。

层次定位——以本科教学为主,大力发展多种形式和多种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争取博士点的突破。适度发展继续教育,经过几年的努力,完成以培养教育型、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与研究并重型体育专业人才为主的过渡。

学科定位——力争体育学硕士一级学科申报成功,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建设成为自治区重点学科。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内蒙古、面向三北地区,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基础扎实、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体育人才。认真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为科教兴国、增强国民体质服务,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为自治区体育事业服务,为人类教育事业作贡献。

规模定位——到2010年,在校本科生控制到1000人,研究生发展到100人,函授生发展到600人,3个本科专业,3个硕士点。到2015年争取突破博士点。
(十二)体育学院专业简介

体育学院设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三个本科专业,又有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和体育课程教学论三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一个体育教育硕士点。

体育教育专业(蒙汉)

培养目标: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能在中等学校从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教练员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田径、体操、武术、球类(含足球、排球、篮球)、体育教学论等。
运动训练专业(蒙汉)

培养目标: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竞技运动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常识,掌握现代科学训练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能胜任业余或专业运动队教练工作和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运动心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训练学、体育理论(含体育概论和学校体育学)、专项训练(含田径、足球、体操、排球、摔跤、柔道等)。
社会体育专业(蒙汉)

目标培养:德才兼备、适应我国体育社会化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会体育素质,掌握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体育产业的经营开发、体育信息的传媒,熟悉党和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的方针、政策、法规,能组织、经营和管理各类体育组织,以及具有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社会体育学、学校体育学、体育经济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科研方法、体育统计与测评、体育保健学、体育法学与法规、实用运动人体科学、市场营销、术科(田径、体操、武术、球类等)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35
湖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成立于1995年,现设有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和社会体育专科专业,主要培养中等学校体育教师及社会体育工作者。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讲师16人,博士2人,硕士24人,省级跨世纪学术骨干1人,校学术骨干3人, 国际级、国家级裁判员各1人。学院设有田径、球类、武术、体育艺术、理论和公体6个教研室,共开设公共必修课8门,职业技能必修课6门,专业必修课19门。现有田径场3个、室外篮球场18个、足球场3个、排球场6个、网球场3个、羽毛球场10个、乒乓球室2个、室内篮球馆1座;健美操、武术及跆拳道馆各1个。近几年,学院教学及科研成绩斐然,得到院级同行的充分肯定与赞誉。学院先后承担省级及省级以上各类研究课题 30多项,发表各级科研论文300余篇。2001及2006年,学院先后被省教委授予“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 和“国民体质监测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学院多次组队参加全国和省级高校体育竞赛(以田径、武术、体育舞蹈为主),有60多人次获第1名。学院长期注重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多名毕业生在各市“优质课评比”中获奖。

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四年制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工作规律,使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能在中等学校从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等工作,并能成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田径、球类、体操类、武术等。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学位

就业去向:大、中、小学,体育管理机构等。

社会体育专业(非师范类,三年制专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胜任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健身项目推广、体育经营管理、健身咨询和组织体育竞赛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运动解剖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心理学、社会体育学、社会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社会学、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传统体育养生学等。

就业去向:体育产业链相关领域。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37
宁夏大学体育学院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唯一一所体育专业学院,成立于2006年9月,前身为宁夏大学体育系。宁夏大学体育系始建于1976年;1997年12月,与宁夏工学院、银川师专(含宁夏教育学院)体育教研室合并、2002年2月,又与宁夏农学院体育教研室合并,组建成新的宁夏大学体育系。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始终以培养体育师资为己任,为本省及周边地区培养了大批的体育人才。

学院秉承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创新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的办学理念,在优化教学结构的基础上,树立以知识技能为先导、以培养体育能力为重点、以身心协调发展为中心,以终身体育为方向的教学指导思想,大力弘扬“尚德、勤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营造了浓厚的体育文化和学术氛围。

从体育系到现在的体院学院,已向社会输送各级各类体育人才达1800多名。学院现有教职工84人,其中专任教师75人;有教授7人,副教授40人,讲师19人;教师中现有硕士以上学位17人 。在读博士1人。学院现有体育教育、体育人文社会学2个本科专业;1个体育教学论硕士学位方向的教学点;《篮球》与《大学体育》2个校级精品课程。现有普通本科在校学生514人。与教育科学学院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3名。

学院设有健康与体育研究所、运动人体科学试验中心(国民体质健康测试实验室、体育保健实验室、体育测量实验室、人体解剖模型实验室、综合实验室和体育心理实验室),实验室占地面积560平方米,各类仪器160余台(件),万元以上的仪器有7台,总价值达83.94万元。实验室不但获得省部共建项目资助,属于体育类重点建设的教学科研实验室,同时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平台。学院科研工作坚持为教学、训练和社会服务的原则,自2002年以来,体育学院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厅、局级研究项目24项获奖。近五年,体育学院教职工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在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25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出版教材(含教学用书)8部。

在场馆硬件方面,现有标准田径场4块,标准足球场4块,体操馆1个,健身房4间,有篮球、排球场地50余块,训练教学场地面积约61315平方米,基本保证了教学及训练工作的需求。其中校本部B区田径场可容纳6400多名观众,为目前西部地区高校中较好的体育运动场地之一。

目前,学校拥有男、女篮球队、男、女排队,健美操队等五支重点建设运动队。在学院教练员和学生不懈努力下,学校的篮球、排球、足球、田径、游泳与健身操以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多次在自治区体育比赛与全国性运动会中取得优异成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抢花炮、珍珠球、蹴球、珍珠球、押加、高脚马、木球等自2002-2007年期间供获得区级比赛十金七银四铜、全国级别两金三银四铜的骄人成绩,正是凭借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上的优势,我院被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称号。目前,我院已申请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运动项目训练基地。

学院始终把德育放在学生教育的首位,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素质教育,组织学生以读(著作)、听(专题讲座)、谈(讨论交流)、看(音像资料)、走(社会实践)、写(心得体会、学术论文)等方式,学习并实践科学发展观。同时,学院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了“体院大讲坛”、“全民健身体育文化节”等知名品牌项目;连续几年成功开展了“师范生技能大赛”、“社区文化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情系贫困山区学校”等一系列学生实践活动。

更为可喜的是,在我院教练吕红方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宁夏大学“奥运魅娃”
啦啦操队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加油’文明手势推广大使”称号,此次胜利 既是指导老师和队员克服困难、团结作战的胜利,也是宁夏大学与时俱进、锐意开拓新成果的展示,更是宁夏体育界的一件盛事,是献给自治区五十周年大庆和宁夏大学五十周年校庆的一份厚礼。

2003年以来,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以育人为根本,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逐步提升,办学特色更加突出。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水平、训练竞赛、对外交流、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等方面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跨入新的里程,站在新的高度,宁夏大学体育学院为适应宁夏大学总体发展的要求,正努力朝着进一步整合自治区体育资源,实现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科研三位一体的整体发展目标而奋斗。同时沿着严格管理上层次,教学训练上台阶,科学研究上水平的宽阔大道前进,体院人也将坚持“尚德、勤学、求是、创新”的办学精神,团结一心,锐意进取,努力实现把学院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优良、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新型体育学院而不懈奋斗。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38
重庆文理学院体育系的前身是重庆师专体育系,创办于1979年,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办学历史,是重庆市高校较早创办体育专业的系科。
        我系设有体育教育本科、社会体育本科、体育教育专科、体育保健康复专科及少数民族体育教育本科预科,其中体育教育专业是“重庆市品牌专业”,体育保健康复专科专业是“重庆市高职高专示范专业”。体育系现有学生800余人,生源涵盖重庆、四川、山东、海南、湖南、湖北等十多个省市。
体育系是“重庆市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体育教师培训基地”。体育系党总支2006年被重庆市教育工委授予“先进党总支”称号;2004年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我系“先进集体”称号。
现有教师总数4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5人、硕士研究生14人,在读硕士共7人。其中有全国高校优秀青年体育教师;重庆市体育卫生先进个人;国家级裁判4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人;国家级健美操指导员2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等1人,是一支结构合理、朝气蓬勃、勤奋敬业、专业过硬、具备较强实力的师资队伍。
我系有标准田径场2个;篮球场28块;排球场16块;网球场10块,以及室内风雨球场、室内田径棚、体操馆、健美操馆、武术馆等,总面积达11万平方米。同时,我系还拥有体质健康测试中心、健身健美中心、运动解剖实验室、运动生理实验室、保健康复实验室,配有能满足教学、训练、科研需要的仪器与设备。
我系自建立以来,在对外比赛中成绩突出,1994年包揽了四川省第二届大学生运动会男、女篮球和田径目全部三座金杯;1998年至2007年在重庆市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获得体育专业组男子“九连冠”、女子“四连冠”; 2005、2006年连续两年获得CUBA篮球赛重庆赛区体育专业组男、女第一名;2006年校女篮代表重庆参加了CUBA西南片区比赛;男子排球2005、2006连续两年夺得重庆市大学生排球锦标赛体育专业组第一名;作为全国农运会重庆田径代表队的训练基地,由我系教师组成教练班子,率队在第四届全国农运会上取得男子团体总分第三名,共获2金、2银、3铜,在第五届全国农运会上共获3金、2银、4铜,取得男子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2006年再次在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比赛”获2金、2银,团体总分第二的佳绩。
我系常年坚持教研、科研和教学改革,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田径课程成为重庆市精品课程,1996年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并有多个市(省)级课题和校级课题;近年来,我系教师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同时主编和参编了多部全国统编教材。
自考本科(与成都体育学院联办)
★ 奖学金设置
1、国家奖学金
一等奖:6000元??????? 二等奖:4000元
2、优秀学生奖学金
特等奖:800元/年????? 一等奖:600元/年????? 二等奖:300元/年(奖励面35%)
3、贫困生国家/地方助学金:每年1500元
4、感动校园奖:每年评选一次,奖金5000元
5、师范专业奖学金
6、优秀新生奖:获全国单科竞赛二等以上奖励、填报第一志愿被录取的本科(文、理)前三名以及当年录取的本科(文、理)前三名的考生每人一次性奖励1000—3000元(若新生符合多项奖励条件,取最高的一项进行奖励,不实行累加)。
★贫困生绿色通道
1、国家助学贷款(可贷学费、住宿费、生活费。最高限额6000元/年)
2、学校助学贷款
3、学校勤工助学工程
4、学校临时困难补助
★ 住宿条件
学校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和层次的住宿条件,分别有以下标准: 公寓每生每年1000—1200元
普通宿舍每生每年500—800元
卧具可自带或在学校自行购置。
★专业选择
普通本科(含艺体类)专业学生入学后,在重庆文理学院(原渝西学院、重庆师专)基础学院按“大文大理”模式接受一年的通识教育,学习大学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一年后,按学校规定,部分优秀学生将有再次选择专业的机会。
★ 专升本
学校全日制专科专业的学生都有“专转本”的机会。专科(含高职)学生在第三年的专科学业中有一次“专转本”机会。我校专科学生在历年市级“专转本”统一考试中均名列前茅。
★ 毕业生就业
学校一贯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能吃苦耐劳,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学校为给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专门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对全校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指导教育,让学生全面了解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确立职业目标,明确成才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切实可行的求职择业方法和技巧。每年都积极主动地与本地区及外省各用人单位联系,广泛收集毕业生需求信息、安排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1%以上。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39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93年的四川师范大学体育系。在四川师范大学6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学校高度重视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发展。曾成功承办了亚洲中学生篮球比赛、全国CUBA西南赛区选拔赛等重大专业赛事;校女子篮球队、定向越野队、田径队、体育舞蹈队、健美操队等多次代表四川省、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并获得好成绩。学院在办学过程中紧紧依托学校60余载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以体育教育为特色并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综合发展,形成了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体育学院现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和留学生等多个办学层次,并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招收硕士研究生,同时在体育方向招收教育专业硕士。学院现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两个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8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人,硕士学位的教师14人,有田径、球类、武术等项目国家级、国家一级裁判38人。现有本科学生800余名,研究生70余名。近年来,我院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就业率达95%以上,居学校前茅。
    学院现有标准塑胶田径场、标准游泳池、体操馆、室内球场等专业体育场馆数座,有室外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等数十个,有器材完备的健身房、乒乓球馆以及现代化的综合体育馆,有设备完善的体育实验室,藏书2万余册的资料室等,良好的硬件设施为体育教学、训练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41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简介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是由体育系、运动系、公共体育教学部、运动生物学研究所和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心所构成。现有六个教学研究室、七个实验室、一个电化教育室和一个资料室。学院师资力量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96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近40余名。在校学生共计899名,其中本科学生780名,研究生119人。
   学院场地设施完善,有综合体育馆一座,高质量田径场2块,泳池一个,篮球场34块, 排球场10块, 网球场3块,乒乓球台90余付等体育设施。
   体育学院院长胡柏平教授,体育学院党总支书记熊正英教授。
   本院招收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体育课程教学论和教育硕士研究生。
   学院在教学方面学院狠抓教学管理,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广大教师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我院教师主持完成了陕西省教育厅“高等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类型及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西北区大学生健身运动处方的研制及实验研究”中的“大学生健身运动处方实验及计算机评价应用系统研究”,承担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础教育研究课题20余项,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1997年、1999年和2003分别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十年来有近22名教师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我院教师还十分注意做好教书余人工作,形成了全员德育的育人环境,有1人被评为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个人,有3人被评为学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我院被评为学校2001-2003学年年度教学评估优秀教学单位 。
    学院科学研究氛围浓郁,学术水平在全国同类院校名列前茅。运动人体科学是国内较早的几个具有硕士授予权的学科之一,现已招收研究生8届。该专业近年来在运动生化与营养、运动心脏、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运动医学、运动机能评定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体育科学》、《中国运动医学杂志》、《营养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尤其是在《体育科学》和《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近40篇,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教材4部,在全国运动人体学科领域有较大影响。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有田径国际级一级裁判和艺术体操国际级二级裁判各一名。他们多次担任国内外大型比赛裁判工作。有高水平教练员20余名,担任国家队、职业运动队教练工作。高克莲、范晓玲、张清华、张京、张宏玲、张兰君、刘宏伟、田世平等运动员在亚运会、东亚运动会、省运会、全国城运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赛事中均取得优异成绩。该专业教师在《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体育文化导刊》等高层次刊物发表论文近30篇,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5部。体育人文社会学是体育学院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学科。1999年以来在核心以上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2002年第3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了“我国体育两大战略发展关系分析”一文,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2003年申报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学位授权点,以优异成绩获得批准。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健身生物学基础”和“民族传统体育史”等方面的研究,已在《体育科学》和《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发表论文近20篇。公共体育教育研究近年也出现了良好的势头。2000、2001和2003年分别获陕西省高校体育科研论文报告会团体奖第一名。
   群体活动蓬勃开展,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教学水平稳步提高,陕西师范大学先后获得全国和陕西省高校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称号。
   学院思想政治工作也取得了优异成绩。党总支针对中青年教师的思想实际,与行政共同举办了中青年教师培训班,以此为载体,有针对性的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引导他们在教学科研等业务活动中做到教育书育人,为人师表,号召中青年教师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的参加科学研究,鼓励他们走又红又专的成才之路。党总支和行政一起,做好中青年教师尤其是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平时不仅给他们压担子,而且还注意解决他们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对中青年教师不仅在业务上严格要求,而且在政治上经常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开展“如何发挥中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骨干作用”的讨论。通过这些活动,使广大中青年教师提高了觉悟,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按照“以党建为突破口,以又红又专为指挥棒,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工作思路,塑造了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生的美好形象,学生一次就业率为98%以上,学院学生党支部连续两次被评为学校先进党支部,1995年还被评为陕西省高校先进党支部,体育学院党总支2001年被评为陕西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2003年被评为学校先进党总支。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正在沿着严格管理上层次,教学训练上台阶,科学研究上水平的宽阔大道前进,广大师生员工决心把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办成西北乃至全国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我国的体育事业输送更多高层次合格人才并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42
佳木斯大学体育学院成立于1998年,是由原四所大学的体育部和一个体育教育专业合并而成的。佳木斯大学经过学科群调整之后,给体育学院注入了新活力,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经过几年的拼搏,目前佳木斯大学体育学院在教学、科研、新专业和学位建设、群体竞赛与训练、学生工作管理、后勤工作管理等各项工作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体育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发展。目前,学院有专任教师85名。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37名,在读硕士生8名,在读博士生1名。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趋于合理。体育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赵德龙教授,被省高校体育研究会聘为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参加指导全省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同时也是我院学科带头人。 围绕以教学为中心,很抓教学质量。体育学院公共体育教研部,担负着全大学的公共体育课教学任务,在工作中认真贯彻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努力创,开设了16个项目供学生选修。公共体育课被大学定为重点课程。1999年通过省专家评估后,大学被评为全国体育卫生先进单位。体育教育专业大力气抓了必修课、选修课和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02年首届本科毕业生中有1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2004年毕业生有10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列全省同等专业院校之首。学院体育专业的运动生理课是省级重点课程。 及时总结经验,搞好科研工作。体育学院在抓好教学的同时,注意抓好科研工作。每年都召开论文报告会,给教师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教师的科研水平在不断提高。2002年8月至2005年7月,三年间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5篇,省级刊物发表论文36篇,著作14部,主持厅局级科研立项16项,省部级科研立项8项,获得国家专利2项。2004年荣获省体育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一项,体育科研论文二等奖三项。 体育学院的训练、群体竞赛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2002年,我院体育专业学生,代表省体育专业学生参加全国体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荣获全国前八名的好成绩。2004年我院轮滑球队代表中国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亚洲第七届轮滑球赛,获得第四名。为国争了光,为佳木斯大学争了光。2004年7月,佳木斯大学成功的承办了全省第十三届大学生运动会,我校田径、速滑、足球、篮球、排球、健美操、武术等项目都取得较好的成绩,金牌总数居全省第一。在全省宣传了佳木斯大学,扩大了大学和学院的影响。2004年我校被省教育厅授予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 在场馆设施方面,学校加大了投入。在短短的几年内,大的方面投资修建了12500平方米的体育馆一座,带塑胶跑道的400米田径场一块,标准400米第二田径场一块,10868平方米的标准轮滑场一块,标准的足球场一块,游泳馆计划年底正式落成。这些场馆设施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群体竞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大学党委的领导下,我们要继续发扬“戮力同心,奋发有为,敢于胜利,无私奉献”的大运会精神。同样用这种精神搞好我院的“迎评”工作。使我院的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44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是我校创建较早的学院之一,始办于1962年,迄今已有43年历史。目前具有“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学科教学论”和“体育教育专业硕士”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体育教育专业是云南省高校中唯一进行重点建设的体育专业。
  学院有硕士生导师13人,在读各类研究生100余人。设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3个本科专业和两个高职专科专业(武术与高级保安、运动训练),此外,还开设体育尖子预科班。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博士后1人,博士2人,硕士生20余人;有教授18人,副教授35人,讲师16人,助教13余人。其中,国际级裁判员1人,各类项目国家级裁判15人。学院设有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游泳、武术、理论、公共体育等11个教研室;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与康复、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和人体测量与评价等7个现代化实验室和院资料室、电教室、计算机室、塑胶标准田径场1块、标准田径场1块、200米田径场1块。此外,学校还新建了综合体育馆、游泳馆、篮球馆、排球馆、武术馆、体操馆、乒乓球馆、健身馆、拳击散打练习馆、网球馆、健美操馆及舞蹈练习馆等场馆设施。
  体育学院拥有各类学生3000余人,所培养的运动员在奥运会、全运会及大运会等一系列高水平竞赛中,多人多次荣获金银铜牌,并打破残疾人奥运会游泳世界记录和全国大运会田径记录。如今在中西部地区已是一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体育学院。为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2006年继续按体育学大类招生。第一、二学年不分专业,学生集中学习作为一名体育所必备通知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第二学年结束时将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志愿和社会需求按优先顺序,双向选择进行专业方向分流,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主要专业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专业,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学院办学定位

  学院发展定位可以概括为:突破以培养中学体育师资为主的学院定位,使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成为云南省专家型体育科研人才、专家型运动训练人才、高级体育工作管理人才和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师资的培育基地。具体定位包括5个方面:

 1.目标定位。通过5—10年的建设,努力进入全国省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先进行列,建成国内一流的省属重点大学体育学院。

 2.类型定位。根据云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体育学院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定位为综合化教学、科研型体育学院。

 3.层次定位。在办学层次上的定位是:以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努力拓展东南亚国家的生源场和就业市场,搞好“三个层次、两个系列”的教学建设:第一层次是本科生教育,第二层次是研究生教育,第三层次是高等职业教育;“两个系列”是全日制教育系列和继续教育系列。力争形成博士、硕士、本科、特色专科、预科和竞技体校等多层次的办学模式。

 4.学科定位。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突出特色,“协调发展”。即以现代教师教育学科为优势,以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高原运动训练学科、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与文化学科和高原训练的体育保健与应用为特色,文理交叉融合,多种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目前体育学院具有的特色学科方向是民族体育教育与文化和高原运动训练,如何围绕学科方向,使其结构更加优化,定位更加准确,重点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这是今后我们的努力方向。

 5.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本省,面向全国,“以教师教育为主体,把“综合性、开放式、高质量、有特色”作为学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理念。突破以培养中学体育师资为主的学院定位,使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成为云南省专家型体育科研人才、专家型运动训练人才、高级体育工作管理人才和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师资的培育基地。


学院办学基本思路


  总体思路:稳固基础,开拓思路,全面发展、突出特色

 1.稳固基础。加强对现有现有本科专业的建设,对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稳固“体育教育”专业在我省的龙头地位,在稳固基础的同时再求发展。

 2.开拓思路。坚持学校“以教师教育为本,三教并举,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办学思路,认真研究国内外经济发展对高等体育教育新的要求,瞄准国内外人才市场,不断开发新专业,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体育人才。

 3.全面发展。在稳固发展现有硕士点和本科专业的基础上,争博增硕逐步提高办学层次,以高层次的办学提高我院在省内同类院校的优势地位,力争在全国同类院校中进入一流水平,建全本科专业。

 4.突出特色。在本科层次的工作重点是保优创新突出特色。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45
九江学院体育学院

   九江学院体育学院是江西省仅有的几个体育专业的教学单位,诞生于1978年。体育学院是学校20个院系之一,承担着学校体育专业与学科建设、公共体育课教学、课外群众体育指导和高水平运动训练竞赛等工作任务。

    现设有院办公室、院教务科、院团委、学生科以及理论教研室、田径教研室、球类教研室、体操教研室、武术教研室、公共体育教研室、军体教研室等七个教研室、实验室和体育场馆管理中心等管理、教学和科研机构。

    体育学院师资力量比较雄厚,现有教职工9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0人,讲师22人,教师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者10人,在读博士1人、在读研究生15人。其中,有跆拳道、柔道和田径等国家级裁判员多人,还有中国足协训练营讲师1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1人,全国优秀社区指导员1人。目前在籍全日制本专科学生近600人,此外,全校近40000人的公共体育教学与训练任务和课外群众体育活动也由我们承担。


    学院体育场馆设施总占地面积达192300.45平方米,其中室外面积为165184.75平方米,室内面积为27115.70平方米;生均室外场馆面积为5.55平方米(国家标准为4.70平方米),生均室内场馆面积为0.91平方米(国家标准为0.30平方米)。拥有标准田径场(2个)、室内田径馆、室内篮球综合训练馆、球类馆、室外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室、体操房、武术馆、游泳池、健身房、溜冰场以及水上训练基地、舞龙舞狮训练基地和庐山野外生存训练基地等。


  近年来,九江学院体育学院在校党委和校行政的领导下,依托优越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的社会人文条件,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目前全院师生正以前所未有的新姿,为创建全省一流的体育学院而努力奋斗。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46
临沂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现设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二个专业。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293人,其中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767人、专科生241人,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204人、专科生81人;现有专任教师99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0人,讲师53人,助教16人;专任教师中,博士研究生1人,在读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38人,硕博比达到39%。体育学院设有“三办六室一部一所”,即教学办公室(负责教学、教务日常运行和管理)、团学办公室(负责学生事务管理)、综合事务办公室(负责行政办公事务管理与服务);体育人文科学、运动人体科学、田径、体操、武术、球类6个教研室和公共体育教学部;建有能函盖体育学科基础理论教学需要的5个实验室(人体解剖、运动生理、运动生化、体育保健、体育心理)和1个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心;1个体育养生文化研究所;建有体育人文社会学省级重点学科一个。体育学院的主要职责包括: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全校公共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组织以及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现有4300平方米多功能体育馆一座;舞蹈武术馆1个;标准田径场4个;篮球场60个;排球场17个;网球场7个,还有足球、健身路径、乒乓球等教学练习场所;中大型体育设施1269余台(件),价值千万余元。在新校区占地600余亩的体育中心,包括能容纳4万余人的大型体育场、容纳4千余人的体育馆、容纳2千余人游泳馆、1.6万平方米的综合教学训练馆和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的体育学院教学办公大楼等设施正在建设中。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和较强的体育资源配置,为体育学院加强学科建设,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落实培养目标,践行为沂蒙服务的办学宗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几年体育学院注重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大力倡导“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深化教学”,积极组织以“提高课程学术含量、开展课程创新研究”为目的的科研立项活动,主编或副主编出版发行专著、教材40多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200余篇;获得校级教学优秀成果4项,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健美操、篮球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规范的管理,良好的育人环境,结出丰硕成果。学生致力于成才,刻苦学习,勤奋锻炼,2005年首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公务员13人;2006届、2007届毕业生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过线人数均超过25%以上;毕业生工作单位满意程度反馈全部合格,其中优秀率超过50%;在校学生享受奖学金待遇达到40%;受到学校、省级表彰的优秀学生达到5%;组织学生参加的山东省田径锦标赛、临沂市运动会、各企事业单位运动会以及社区体育活动辅导等专业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学生代表学校参加的山东省各项体育竞赛中,取得山东省第十二届大学生运动会总成绩第五名;在2006年在全国CUBA男子篮球比赛中取得山东赛区第三名;2008年在山东省大学生健美操、啦啦操比赛中,获得高校普通组全部的五项冠军、二项亚军。
回顾昨天,经过体育学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办学声誉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我们坚信经过我们的辛勤培育,株株栋梁将挺拔而起,棵棵桃李会遍地吐芳,体育学院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47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体育学院1984年成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规模、层次、基础设施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设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二个本科专业,拥有“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点。现有本科生、研究生1000余人。

    体育学院下设基础理论、田径、体操、球类、公共体育5个教研室和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承担着专业教学和全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及《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等工作。学院具有良好的教学设施,现有标准400米塑胶田径场、游泳池、球类馆、体操馆、室外篮球、排球、网球场地,能满足教学、训练和开展群体活动的需要。

   体育学院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和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52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职称20人;硕士23人,在读博士2人,在读硕士8人。其中国家一级裁判员18人, 安徽省学科带头人1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硕士生导师5人,院拔尖人才1人,院优秀主讲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青年优秀体育教师1人,安徽省优秀党务工作者2人。

    现有校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级重点建设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优秀课程2门。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及主编、参编的各类高校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30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体育总局等省、厅级科研项目近20余项,院级项目30余项。获得学院“科研先进集体”称号。获安徽省首届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安徽省学校体育科学大会论文二、三等奖各3项,第二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论文二、三等奖各1项,第7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报会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第8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报会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

    注重教育教学改革, 坚持以科研促教学,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逐步提高。2004级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宋为刚同学获得亚洲健美锦标赛男子青年组75公斤第三名、全国健美锦标赛男子青年组75公斤冠军;2007届体育教育专业房风波同学被授予“安徽省优秀青年学生”等称号;先后有25名学生荣获安徽省“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兴皖育才奖学金”、“省级优秀毕业生”等光荣称号;6人被省委组织部作为优秀毕业生选调,6人次的毕业论文在安徽省评比中获奖。

    近三年,体育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得特等奖1人,一等奖3人,二等奖6人。在历届安徽省高校各项体育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女子乙组三次蝉联省大学生运动会田径团体冠军,在省第十一届运动会高校部田径比赛中刷新四项安徽省大运会纪录。2002年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全国体育专业基本功大赛,获技能类(田径项目)第五名,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毕业生中有2人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称号,3人被选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6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破格晋升副教授。5名毕业生担任县体育局局长、副局长,16名毕业生担任各高校的体育系(部)领导职务,23名毕业生走上各中学的领导岗位,先后有60多名毕业生考取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校的硕士生。

    体育学院为学校被原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和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优秀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和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等称号做出了贡献。并荣获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团安徽省委“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院“评估工作先进集体”、“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47
 吉林大学体育学院于2001年7月建院。2006年原吉林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与研究中心整合划归到体育学院,整合后的体育学院分为体育专业教学和公共体育教学两大部分。主要承担本学院体育专业教学和全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学校群众体育活动、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和竞赛、学生健康体质检测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学院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本着专家办学的思想,几年来引进了一批体育教育专家,形成了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从事专业体育教学的教师30人,其中教授8 人,副教授 8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在读博士 6 人,具有硕士学位的 16人。学院设有社会体育、体育教育、运动训练3个本科专业和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与教学论3个硕士点。建院至今,已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在体育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同时,有2篇入选雅典奥运会、奥林匹克体育科学大会,有3篇入选第2届学校体育国际会议。还主持、承担国家、部委、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可支配研究经费39万元,出版专著5部,教材8部。
  从事公共体育教学的教师156人,其中教授 13人,副教授 47人,在读博士4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7人。
  学院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坚持“健康第一”,面向全体学生,保证人人受益的办学理念,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理念,掌握体育锻炼方法,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在完善教学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努力创新体育课程的设置,开发了选项分层式体育课程和俱乐部式体育课程,在两种课程体系内开设多种项目的选修课,并根据北方的气候特点开设了滑冰、季节课 ,给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可能,较好的满足了学生不同层次的体育运动需求。为适应教学需要,我院先后编写了相应的教学大纲以及《体育与健康》、《体育》、《野外生存》、《新编体育与健康》等4本教材。
  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发展。目前,公共体育课教师以主持人身份负责的科研课题25项,其中国家级重点课题2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264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1篇。
  学院为学生开创了多层次、多项目的群众体育活动的新模式,并将每年的体育活动安排制作成精美的挂历、台历下发到院系和学生寝室,便于学生及时参与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组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学院重视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现有多项高水平运动队和运动员,在国内外体育竞技赛场上不断取得佳绩。张淑晶同学获得巴黎女子马拉松世界锦标赛第12名、雅典奥运会女子马拉松比赛第12名、四大洲马拉松女子组冠军;韩玉成同学获得2004年世界50公里竞走排名第12名、获得多哈亚运会20竞走金牌;徐丹同学获得2003年意大利世界杯射击总决赛男子50米冠军;何影同学获得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团体射箭银牌。2006年我校乒乓球队在中国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中,获得专业组男子团体第8名,并获得男子双打铜牌。在吉林省内的各项竞技比赛中,我校保持着整体优势。
  学院重视国际交流,同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多所高校保持着良好的交流,经常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来我校担任客座教授或讲学、交流。
  学院将进一步发挥优势,统筹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扩大办学空间,在保持本科生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逐步发展研究生教育。努力将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建成规模适度、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特色突出、管理科学、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体育学院。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49
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目前设有体育系、艺术系、音乐系等三个系,共四个本科专业和一个硕士点,即:社会体育、运动训练、艺术设计、音乐学四个本科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硕士点。学院有国际级裁判员1名,国家级裁判员2名,国家一级裁判员16名。体育与艺术学院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精诚团结、广出人才”的办学理念,坚定地朝着“高起点、创一流”的目标奋进。

    体育系设有社会体育和运动训练两个专业, 体育场馆有400米的天然草坪橡胶田径场一座;200米田径场一座;风雨操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健美操室、形体室、健美室、搏击室、跆拳道室、体育舞蹈室以及理论教室、多媒体合堂教室、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有室外篮球场36片(其中20片为塑胶场地)、塑胶排球场、塑胶网球场、硬化排球场、体操器械区、室内排球场1片以及游泳场1座。目前学校综合训练馆(游泳馆、排球馆、乒乓球馆、体操房等)正在建设中,第三运动场也将于近期兴建。在学校的关怀与支持下,近年来成绩斐然:1998年《大学体育》课程被评为全校300余门课程中仅有的5门优秀课程之一;同年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授予“全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优秀学校\'”;1999年在全省高校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检查评比中被评为“一等奖”,被山西省全民健身委员会、山西省体育局、山西省教育厅评为“全民健身先进单位”, 同年体育系青年教师荣获全省高校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理论第一、技能第二和总团体冠军;2000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 2001年《大学体育》课程被评为全校300余门课程中仅有的5门优秀课程之一;2004年获全省高校体育科研论文报告会“团体第一名”,同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教育部组织了35所全国体育工作优秀高校参加的论坛,学校被作为教学科研的典型在会上做了经验交流报告。

    艺术系下设基础设计教研室、专业设计教研室、综合实验室(产品摄影、模型制作、计算机虚拟造型)、资料室等。同时在省内外建立有实习基地:青岛海尔集团、海信集团、艺术设计促进中心、长春一汽、广州野合摩托等;以及写生基地:上海周庄、安徽黄山、山西晋城南艄等。拥有完善的教学硬件设施、 CAI中心、实习工厂。

    音乐系本科专业为音乐学,设有声乐表演与教学、键盘乐器演奏与教学、管弦乐器演奏与教学、中国乐器演奏与教学四个专业方向。课程建设以声乐、器乐为主干学科,以音乐表演、音乐技术理论、中外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概论、重奏(唱)合奏(唱)、视唱练耳、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配器、合唱与指挥等为主要课程,基本形成了专业适宜、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交叉渗透的本科专业结构。音乐系以“多方向、应用型、研究型、研究应用型、开放式、有特色”为定位。以人才培育为中心,抓住音乐教育的基点、特点、热点来建立专业学科,构建教学、科研、创作、表演四位一体的办学模式。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51
体育学院简介
     重庆工商大学体育学院成立于1981年,经过25年的艰苦创业和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术梯队,师资队伍及办学条件建设,该学院现已发展成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齐全,运动场馆设施完善,教学质量优良、训练水平较高的办学单位。
     全院共有教职工52人,其中正教授1人、副教授14人,讲师26人;硕士学位3人,学士学位42人,专任教师49人,国家级、一级裁判19人,武术高段位1人,校级学术带头人1人、校级学术骨干4人;近三年来,体育学院教师在国内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56篇(独立完成或第一作者),其中学科级期刊5篇,CSSCI期刊6篇核心期刊17篇;学科级增刊48篇,核心增刊13篇。
      学校体育运动设施完备,有标准田径场、足球场2块,篮、排球场24块,网球场6块和综合体育馆、篮球馆、排球馆、乒乓球馆、健美操馆以及二道生理记录仪、心电图机、程控器,721分光计等高科技仪器,能满足体育教学与训练的需要。
     我院有常年坚持训练的各类运动代表队,在重庆市和全国各种比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如学校女排在2003年全国大学生女排精英赛中荣获第五名;学校体育代表队在2004年重庆市第一届大学生运动会中获金牌总数第三名;女子排球队蝉联九届重庆市排球赛冠军;校男子足球队蝉联五届重庆市大学生足球联赛体育专业组冠军;校武术队代表重庆市教育系统参加重庆市第一届运动会获得套路男、女全能第二、三名,散打第二名的好成绩;健美操队在重庆市健美操比赛中多次名列前茅。
     我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培养女子排球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和武术高水平学生运动员试点单位,并被中国大学生排球协会授予“发展全国大学生排球运动”先进学校的称号。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自1998年我院逐步调整了课程设置和办学方向,在开设了教育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体操等传统课程,还增设了体育美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绘画、社区体育、体育经营、体育产业概论等人文、经济、管理等学科的课程,加大了选修课比例,以达到拓宽口径,加厚基础,提高能力,强化素质,适应社会需要的目的。
     由于我院重视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注意加强对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在历年重庆市中小学体育优质课比赛和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及体育教师论文评比中获得优异成绩,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学生毕业后可到大学、中学、小学、部队、体校、体育局,政府机关、社区、体育企业、竞赛管理机构等从事体育教育、健康教育、运动训练、科学研究、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教练、体育经营等工作。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52
华侨大学体育学院简介
   

华侨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大学、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大学、国家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体育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专业配备齐全,学术梯队有序。全院现有40余名教师,分别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知名体育院校。目前教师中有教授4人,副教授13人,高职称比例达42%;博士2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12人,在读硕士6人。10多位教师为国家级、国家一级裁判员。他们爱岗敬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与训练水平高、体育科研能力强。
学院坚决贯彻学校“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树立“会通中外、并育德才”的办学理念,本着“宽容为本,和而不同”的校园精神,确立教学中心地位,以深化教改为龙头,带动体育科研、全民健身、竞技体育诸方面协调发展。学校体育工作生机盎然,成绩喜人。在国务院侨办的关心支持下和学校领导的重视下,2006年获得教育部批准创办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面向海内外招生,将形成以篮球等竞技体育项目为龙头,以南少林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亮点,以户外运动等休闲体育项目为拓展方向的专业特色,2008年学院迎来了首批东南亚和国内的学生。学院公共体育教学成果裴然,为了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号召,我们以“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推进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努力探索“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新模式,课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连续三届被原国家教委和教育部授予“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荣誉称号,成为福建省高校唯一三次连获此殊荣的高等学校。此外,学校还被原国家体委授予“全国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单位”称号;特别值得骄傲的是,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招收篮球、足球、羽毛球、田径、游泳等五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资格的高校。学校竞技运动水平节节攀升:校田径选手代表福建省高校参加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一举夺得四枚金牌。校羽毛球队与“八一”队共建,成绩喜人,参加全国第八届至第十一届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连连摘金夺银。2008年5月,校羽毛球队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在葡萄牙布拉加举行的第十届世界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荣获团体冠军,学校体育 “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梦想由此变成了现实;篮球运动一直是学校的骄傲,校男子篮球队勇夺第二、第五、第七、第八、第九和第十届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总冠军和第四届亚军,实现“四连冠”,成就“六冠王”。2008年7月,在菲律宾,校男篮还摘取了亚洲大学生篮球锦标赛的桂冠,给了当地华人华侨以极大的鼓舞。运动健儿的出色表现,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大大地提高了学校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体育学院全体教职工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秉承“和谐、拼搏、创新”和“更高、更快、更强”的理念,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在校长吴承业教授“热爱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题词的鼓舞下,力创华侨高等教育体育事业的新辉煌!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53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系始建于1974年,2002年改建为体育科学学院。30年来,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科学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已发展成为初具现代化规模的山东省最重要的体育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7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9人,硕士生导师14人,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生2人,硕士19人。国家一级裁判员29人,国家级裁判员1人。
  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体育教育、公共事业管理(体育)和运动训练3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633人。拥有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3个硕士点,同时招收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和体育教育硕士研究生,2003年开始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102人。2004年与国家体育总局重竞技管理中心建立联合办学关系。
  教学成就  学院始终坚持教学第一和善于创新的原则,教育质量稳步上升。在1999年山东省高校体育院、系基本功大赛中,我院荣获团体第1名。在2002年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中,学院荣获理论知识笔试和田径比赛第4名。我院学生在全国和省级运动会上屡创佳绩,应届本科生2002~2004年连续3年分别考取硕士研究生36人、56人和89人,位居全国同类院校体育专业前列。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先后有2篇毕业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硕士研究生论文,这也是山东省体育领域仅有的2篇获奖论文。目前,共向社会输送了4100余名本科生和73名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出了扎实的专业基本素质和良好的创新、协作能力,深受社会好评。我院共有近20名毕业生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在1996年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能手选拔赛中,4名获胜能手中3人为我院毕业生。
  科研成果  科研是学院多年来的优势和亮点。1996年以来,出版专著和教材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10篇,其中在《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在第5届、第6届和第7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上,被录用学术论文的数量分别11、30、31篇,均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近3年主持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体育总局课题3项,厅局级课题6项,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山东省教育厅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9项。《中国体育报》、《光明日报》和《科技日报》等新闻媒体对我院的科研成绩做过相关的报道。
  办学条件  学院现有球类馆、体操馆、武术馆、乒乓球室、体育舞蹈室、塑胶跑道田径场、游泳池、室外人造草皮篮球场、室外人造草皮排球场、室外人造草皮足球场和网球场等专业教学、训练场馆。建有人体生理、运动生理、运动生化、人体解剖、体育保健、生物力学和体育仿真7个实验室以及资料室、阅览室,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总价值达420余万元。
  对外交流  学院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等8个国家的高校或学术团体进行了学术交流活动,并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研所和国内20余所高校等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与人才互访关系。聘请多名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为兼职教授,定期前来进行学术讲座。同时,学院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各类专业学术会议,加强对外交流与沟通,扩大了学院的影响。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54
江苏科技大学体育学院直属学校领导,下设办公室、东校区教研室、南校区教研室、西校区教研室及群体训练教研室。体育学院主要负责整个学校的体育教学、群体竞赛、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及各项和体育有关的工作。在工作执行的过程中始终贯彻落实《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各教研室分管具体工作,分工明确,各负其责,责任到人。2000年我校获全国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2004年我校又获江苏省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2006年我校《大学体育》获得江苏省精品课程;2007年我部2名教师参加教育部高校教师课件大赛获得2个二等奖;2007年我校又获得“江苏省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同时多次获得省高校先进集体及群众性体育活动先进单位。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54
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是在原云南民族大学体育教学研究部的基础上成立的。2000年9月,成立体育系,开始开办体育教育本科专业。2002年8月,归属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2003年8月,单列为体育学院。是全国民族院校中第一批成立的体育学院。
学院现开设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两个本科专业,体育教育继续教育本、专科专业以及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培养体育教学、体育管理、体育产业开发、社会体育指导等方面的本、专科生和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硕士研究生。学院下设有专业教研室、公共体育课教研室、综合实验室、竞训场地器材办公室、继续教育部等教学机构,并设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中心。承承办全国民运会,并多次承办和参加了云南省民运会,已逐步成为云南省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科研、训练中心。
学院拥有一支毕业于国内各专业体育院校,有教授、副教授、讲师组成的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同时还聘请成都体育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周西宽教授,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原院长柳景教授担任我院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
学院主要承担全校的公共体育,体育教育、社会体育的本科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点的教学任务。在专业教学方面,学院坚持走竞技体育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并重发展的路子,充分体现民族院校体育专业的特色。开设有篮球、排球、足球、田径、游泳、武术、体操、健美操、艺术体操、乒乓球、羽毛球等专业项目,同时,还开设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技术等课程,并将抢花炮、陀螺、秋千、射弩、高脚竞速、吹枪、蹴球、表演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为教学和常年训练项目。学院多次代表学校及昆明市五华区参加云南省和昆明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学院十分重视科研工作,经过全体教师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2000年至今,学院教师先后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民族教育学科国家重点课题子课题1项,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4项,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基金项目1项,云南民族大学教学科研项目1项,云南省体育局横向联系课题1项;出版学术著作4部;主编、参编教材10余部;公开发表体育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0篇);获省部级科研论文奖4项,获地厅级科研论文奖15项。
自2000年开办专业以来,学院共培养了258名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每届毕业生的年终就业率均在90%以上,连续被评为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毕业学生大多在教育、公安、政府机关、企业等单位就业。学院现有本科在校学生234名。
经过多年的努力,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已逐步发展成为教学、科研、竞训水平较高,办学经验较丰富,特色鲜明的学院。多次荣获全国、云南省、昆明市体育工作的多项奖励。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学院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再接再厉,勇于创新,争取更大的发展,为学校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民族大学作出切实的贡献。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56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创办于1942年。当时名为体育童子军专修科;1950年改为体育专修科;1958年7月改为贵阳体育专科学校;1961年并入贵州师范大学(原贵阳师范学院)成立体育系;2003年成立体育学院。
   学院现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及运动训练三个本科专业,拥有贵州省唯一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授予权点。学院下设运动训练、社会体育、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与健康等6个学科。其中体育教育专业为省级示范性本科专业,体育教育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公共体育课》是校级、省级精品课程,现正在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田径》为省级精品课程。学院是贵州省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贵州省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成都体育学院教育实习基地,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术科考试基地。
   学院现有教职工 97人,其中教授 13 人,副教授 31 人;硕士生导师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管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裁判9人;国家一级裁判33人。
   近五年来,学院先后承担省部级研究课题17项;厅局级研究课题23项;校级及一般研究课题3项。主编或参编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4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7篇,其中权威期刊 2篇,核心期刊51篇,一般期刊154篇。有 12人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
   学院自成立以来,已招收66届本、专科学生,毕业生近5000人;现有在校本科生990余人;从2001年至今招收了5届课程与教学论(体育)研究生,现已毕业3届,均获硕士学位。2007年开始招收体育教学训练学专业的首届研究生,现有在读研究生22人。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56
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学院现有教师4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6人,硕士生导师6人。学院设有社会体育、体育教育二个本科专业和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2个硕士点。学院拥有先进的教学、训练、科研设施,拥有综合性体育馆、塑胶田径场、篮球、排球、网球场、游泳馆、池,教学、科研、运动训练实力雄厚。
学校有悠久的体育光荣传统,大学体育教学、群众体育活动、运动竞赛成绩一直处在全国高校的前列。五十年代,贺龙副总理亲自授予我校“全国体育运动红旗院”荣誉锦旗。1983年我校创办了全国普通高校第一支高水平运动队,1986年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我校体育工作者代表受到李鹏总理的接见。1985年,以我校大学生男篮为主的篮球队代表中国参加在日本神户举行的第1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1988年至今连续三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校长杯”,连续四次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估优秀学校”和“全国高校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连续三次被国家体委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在全国运动会上受到表彰。我校被评定为“全国高等院校课余训练试点先进学校”称号,《大学体育》被评为“省级一类优秀课程”。

社会体育专业
本专业以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高质量人才为目标,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充实内涵,加强基础,注意学科交叉主要培养,在强化通识教育与国内外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接轨的基础上,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重创新”,具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获得体育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和对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级体育复合型人才。
学习的主要课程有:运动生理学、体育社会学、运动心理学、体育管理学、体育保健学、社会体育学、体育产业学、篮球、网球、健美操、武术、游泳等,主要课程的理论与方法、体育经济学等。优秀毕业生可报考(或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时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体育教育专业
    本专业培养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具有扎实的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较突出的专长,能在学校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管理、教学研究、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竞赛,以及在相关部门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和社会体育指导、专业运动队训练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习的主要课程有:教育学、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概论、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体育管理学、体育保健学、篮球、网球、健美操、武术、游泳等,主要课程的理论与方法等。优秀毕业生可报考(或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时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4:59
河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简介

体育学院是学校直属领导的教学单位,承担全校研究生、本、专科、社会体育专业的体育教学及体育竞赛、群体活动的工作,现设公共体育系(群体竞赛教研室、体育教研室)和社会体育系(理论教研室、专项技术教研室)共两个系四个教研室。专职教师33人,其中教授2人占6%、副教授11人占34%、讲师10人占30%、助教10人占30%。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体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体育学院确立了以创建优良课程、推动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为主攻方向;以体育教学、课外群体活动、体育竞赛代表队训练为主线,以加强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以教学为中心,以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增强体育能力,成为体魄强健的有用人才为目的。进行了体育教学体系的改革,并构建了适合我校体育教学的“三段式”课程体系。
几年来,我校《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合格率逐年提高,《国家体育锻练标准》及格率达98.69%。校篮球队、足球队、田径队多次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体育科研水平显著提高,论文、课题数量逐年增加。体育教学条件、场馆设施逐步完善。学校现有室内体育训练馆1个,室内综合练习房(桃李园)1个,塑胶田径场地1块,煤渣田径场1块,足球场1块,游泳池1个,篮球场17块,排球场8块,网球场地4块,羽毛球场10个等场馆设施。运动场总面积达到了54046平方米,生均3.09平方米。
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体育学院将“以公共体育教学为中心,以体育专业建设为先导”,重视基础教学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依托农业高校优势,将农村发展的需要与体育学科建设相结合,让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服务于“三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贡献。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5:00
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唯一的一所体育院校。现有教职工 92 人,其中,专任教师76人,具有高级职称的4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3.9%。教师中有1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9.7%,国家级裁判员 6人,国家协会会员、协会教练员讲师 1 人。体育学院现有在籍学生 500余 人。

       
       

    体育学院下设体育系和体育部。体育系现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2个本科专业。体育系由田径水冰 、体操武术、球类 、基础理论和社会体育 5 个教研室组成。体育部由3个教研室和体质测试中心组成, 承担全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及课余训练工作。 学院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发展,学生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始终在 98% 以上,多次获省、市的表彰。学院教学使用有 1.5 万平方米的综合体育馆1个、封闭式塑胶田径场1个、室外运动场40余个和一流的游泳馆1个,还有体育保健、运动解剖、运动生理实验室,满足了师生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体育系简介


体育系现有教师 34 人, 其中教授 8 人,副教授 15人,讲师6人,助教5人;教师中研究生 7人,国家级裁判员2 人,形成了一支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师梯队。体育系下设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和社会体育专业。设有 5 个教研室。


体育部简介

体育部共有教师 42 人,平均年龄 37.5 岁 ;其中教授 1 人,副教授 18 人,讲师 20 人,助教 3 人 ;教师中硕士研究生6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16 人。体育部下设3个教研室和1个体质测试中心,负责全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 、课余训练和体质测试工作。

 
体育系体操武术教研室简介

体操武术教研室主要担负体操、健美操、舞蹈、武术四门课程。目前教研室教师 6 人, 其中教授 3 人、副教授 1 人、讲师 2 人;教师中硕士研究生1人。

 
体育系田径水冰教研室简介

田径水冰教研室是由原田径教研室、水冰教研室合并而成。主要承担田径、速度滑冰、游泳课程的教学业务 ,田径、速度滑冰课是专业主干课。教研室有教师 8 人,其中教授 1 人,副教授 6 人,助教1人;教师中硕士研究生1人。


体育系球类教研室简介

球类教研室承担着篮球普修、 篮球选修、 排球普修、 排球选修、 足球普修、 足球选修、 乒乓球普修、 乒乓球选修、 软式排球等课程。教研室共有教师 7人, 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 ,讲师1人, 助教1人;教师中硕士研究生 1人。


           体育系基础理论教研室简介

    体育系基础理论教研室担任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和体育统计学等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现有教师 6 人, 其中教授 2 人 、副教 授 1 人,讲师 2 人,助教1人;教师中其中硕士研究生2人。


                     社会体育教研室简介

社会体育教研室共有教师 7 人,其中教授 1 人,副教授 2人,讲师2人,助教2人;教师中硕士研究生3人。主要承担社会体育学、中华传统养生学、体育概论、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社会体育心理学等 课程。



                    体育学院实验室简介

体育学院现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和体育保健学实验室。教师 4 名,其中教授 2 人、副教授 1 人、讲师 1人 。


 
体育部第一教研室简介  

体育部第一教研室共有教师 16 人,其中副教授 6人,讲师 9 人,助教 1 人。担负公共体育课的武术、健美操、艺术体操、街舞、健美 等项目的教学工作。

   
 
体育部第二教研室简介

    体育部第二教研室现有教师 14人,其中教授 1 人,副教授 8 人,讲师 5 人;教师中3 人在读博士。担负公共体育课的篮球、排球 等项目的教学工作。


 
体育部第三教研室简介

体育部第三教研室共有教师 13 名,其中副教授 5 人,讲师 6 人,助教 2 人。硕士3人。承担乒乓球、足球、轮滑、网球、曲棍球、体育舞蹈 等课程。


 
体质测试中心简介

体质测试中心于 2005年 3 月份成立,承担全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工作。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5:03
江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于2003年6月正式成立。其前身为江西财经大学军事体育部,现成立学院与国防教育部合署办公。学院现有人员60名,其中教授、副教授14名,博士一名,硕士9名。篮球国家级裁判、曲棍球国家级裁判、排球国家级裁判共4人,社会体育一级指导员5人。

体育学院开设的公共课程有军事理论、军事训练、专项体育I、专项体育Ⅱ等。专项体育课开设的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网球、健美操、轮滑、体育舞蹈、散打、武术、跆拳道、保健、瑜珈等。  体育学院现有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一个,主要为社会培养体育经营与管理、体育经纪人、企业管理、体育营销人才。

学院教学设施齐全,现有体育馆3座。其中蛟桥园体育馆11680平方米,内设篮(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散打、跆拳道、健美操、轮滑、健身、瑜伽等活动中心。室外场地70502平米,塑胶田径场1块,标准草地足球场两片。生均场地6.04平米;枫林园体育馆约9600平方米,内设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散打、跆拳道、体操、轮滑、健美、攀岩等活动中心。室外场地约30000平方米,塑胶田径场1块,标准人工草地足球场一片,室外篮(排)球场12片;麦庐园体育馆约13000平方米,内设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散打、跆拳道、体操、轮滑、健美、游泳等活动中心(在建,2006年3月交付使用)。室外场地约61200平方米,塑胶田径场1块,标准人工草地足球场一片,天然草地足球场一片,室外灯光网球场10片,室外篮球场18片。

自2002年以来,本院完成研究课题8项,出版教材10本,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校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大学生国防教育获全国先进单位。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5:03
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成立于2003年,由原湘潭师范学院体育系和原湘潭工学院体育系合并组建而成。负责体育学院专业体育教学和全校公共体育的教学工作以及全校其它和体育有关的工作。

学院教学设备齐全,现有400米标准田径场3个,400米高标准塑胶田径场1个,标准足球场2个,篮球场35个,室外乒乓球台近60个,标准游泳池1个。综合性体育馆总面积达8000余平方米,内设有羽毛球房、乒乓球房、篮球房、排球房、武术房、体操房、健身房、舞蹈房等。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5:04
 体育学院设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2个本科专业和体育健身保健1个专业方向,同时承担了全校大学体育课的教学和各专项运动队的训练、竞赛工作。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6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34人,讲师13人,教授人数在省内综合性高校体育院系中名列前茅,高级职称占教师数比例在学校所属学院中位居前列。教师中硕士11人,博士1人,博士在读3人,6人具备国家级(国际级)裁判资格,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专业结构趋于合理的师资队伍和学术科研梯队。他们中有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三八”红旗手、师德标兵、湖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三育人”先进工作者等;有曾宪梓全国教育基金奖励获得者、武汉市学科带头人、市政府专家津贴享受者、中西南地区体育院系“体育新苗奖”获得者、江汉大学“十佳教师”、“十优教师”、湖北省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等。
  学院科研成果丰硕,学科优势明显。近3年来,学院教师共承担在研课题16项,出版专著6部,参编教育部指定教材6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权威和核心期刊30余篇,有些专著和论文在学术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学院的体育教育专业已有20年的办学历史,是武汉市的重点建设专业和学校的品牌专业;新开设的体育健身保健专业方向填补了全国体育专业设置的空白;运动训练专业获得了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授予的招生单独考试资格,体育教训训练学已列入学校硕士点立项重点建设学科,并获得湖北省立项建设学科,2004年已与武汉体育学院联合培养多名研究生,日前,与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联合开办了硕士学位课程班,多位教师被聘为硕士生导师。
  学院重点投入建设了田径、男子足球、健美操、体育舞蹈4支运动队,另外还选派教师担任学校女子足球队的教练工作。近两年来,在各级各类体育比赛中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绩,为学校争取了荣誉。校女子足球队在2002年和2004年“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足球比赛女子总决赛中均取得三名的好成绩;2005年代表湖北省参加了全国第十届运动会的女足决赛;男子足球队获得2004年“李宁杯”全国大学生男子五人制足球比赛湖北赛区乙组比赛的冠军;田径队在省八运会和省大学生田径比赛中取得佳绩;网球队获得2004年湖北省大学生网球比赛女子团体冠军、女单冠、亚军、女双冠军;自行车队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自行车接力比赛中获得女子组第三名;健美操队在湖北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中获得女单、混双冠军、团体第三名。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5:04
 江汉大学体育学院设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2个本科专业和体育健身保健1个专业方向,同时承担了全校大学体育课的教学和各专项运动队的训练、竞赛工作。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6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34人,讲师13人,教授人数在省内综合性高校体育院系中名列前茅,高级职称占教师数比例在学校所属学院中位居前列。教师中硕士11人,博士1人,博士在读3人,6人具备国家级(国际级)裁判资格,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专业结构趋于合理的师资队伍和学术科研梯队。他们中有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三八”红旗手、师德标兵、湖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三育人”先进工作者等;有曾宪梓全国教育基金奖励获得者、武汉市学科带头人、市政府专家津贴享受者、中西南地区体育院系“体育新苗奖”获得者、江汉大学“十佳教师”、“十优教师”、湖北省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等。
  学院科研成果丰硕,学科优势明显。近3年来,学院教师共承担在研课题16项,出版专著6部,参编教育部指定教材6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权威和核心期刊30余篇,有些专著和论文在学术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学院的体育教育专业已有20年的办学历史,是武汉市的重点建设专业和学校的品牌专业;新开设的体育健身保健专业方向填补了全国体育专业设置的空白;运动训练专业获得了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授予的招生单独考试资格,体育教训训练学已列入学校硕士点立项重点建设学科,并获得湖北省立项建设学科,2004年已与武汉体育学院联合培养多名研究生,日前,与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联合开办了硕士学位课程班,多位教师被聘为硕士生导师。
  学院重点投入建设了田径、男子足球、健美操、体育舞蹈4支运动队,另外还选派教师担任学校女子足球队的教练工作。近两年来,在各级各类体育比赛中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绩,为学校争取了荣誉。校女子足球队在2002年和2004年“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足球比赛女子总决赛中均取得三名的好成绩;2005年代表湖北省参加了全国第十届运动会的女足决赛;男子足球队获得2004年“李宁杯”全国大学生男子五人制足球比赛湖北赛区乙组比赛的冠军;田径队在省八运会和省大学生田径比赛中取得佳绩;网球队获得2004年湖北省大学生网球比赛女子团体冠军、女单冠、亚军、女双冠军;自行车队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自行车接力比赛中获得女子组第三名;健美操队在湖北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中获得女单、混双冠军、团体第三名。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5:05
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

    本专业隶属体育科学学院,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类体育教育人才。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体育教育规律,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从事体育教学、体育科研、组织与指导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及竞赛工作的能力,具有健全的体魄和正确的审美观点,具备一定的学校体育管理才能。
    开设主要课程:教育学、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田 径、体操、球类、速滑、武术等。
    学历本科,学制四年,毕业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教学论招收硕士研究生。

运动训练专业(非师范类)

    本专业隶属体育科学学院,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体育运动人才。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竞技运动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从事专项运动训练的基本能力,能胜任运动训练、体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开设主要课程:运动选材学、运动营养与恢复、运动训练管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各运动专项等。
    学历本科,学制四年,毕业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非师范类)

    本专业隶属体育科学学院,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武术、散打等方面的专业运动人才。 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教学与训练能力,能胜任发展和普及民族传统体育面向未来、走向国际化等方面的工作。
    开设主要课程:体育概论、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武术基本理论与实践、内功养生学、运动医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等。
    学历本科,学制四年,毕业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5:08
我没总结全面,请大家继续往上补充,谢谢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8 15:09
我要知道还会继续往上补充的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13 18:37
怎么没人往上补充呢
作者: pihu521    时间: 08-10-16 15: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x6692129    时间: 08-10-16 20:08
标题: 回复 #76 pihu521 的帖子
没事主要是为人民服务
作者: tempter    时间: 08-10-17 02:2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tempter    时间: 08-10-17 02:2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阳光小笨熊    时间: 08-11-29 20:5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阳光小笨熊    时间: 08-12-13 18:1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穆轻扬    时间: 09-3-16 21:2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idecai2010    时间: 09-3-25 23:5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穆轻扬    时间: 09-4-27 12:3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穆轻扬    时间: 09-4-27 12:3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相视一笑    时间: 09-6-23 15:5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Free考研资料 (http://test.freekao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