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明后期诗文
一、后七子的复古诗文
1、后七子 也叫嘉靖七子,是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继前七子之后重新倡导复古的文学流派。成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其中谢榛被开除,梁有誉早死,余曰德、张佳胤后来加盟)
2、李攀龙 总体继承“前七子”复古主张
“其持论为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明史·李攀龙传》)
“后七子以李攀龙为冠,……今观其集,故乐府割剥字句,诚不免剽窃之讥。诸体诗亦亮节较多,微情差少。杂文更有意诘屈其词,涂饰其字,诚不免如诸家所讥。然攀笼资地本高,记诵亦博,其才力富健,凌轹一时,实有不可磨灭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李攀龙拟乐府《有所思》《陌上桑》是字摹句拟的标本,七律《寄别元美》、书札《与王元美》可以一读。
3、王世贞:号弇州山人,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明史·王世贞传》:“世贞始与李攀龙狎主文盟,攀龙殁,独操柄20年,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自古文集之富,未有过于世贞者”。
王世贞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174卷,《续稿》207卷,《读书后》8卷,诗文集合计接近400卷。
z 王世贞文学影响极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自梦阳之说出,而学者剽窃班马李杜;自世贞之集出,学者遂剽窃世贞。”
z 王世贞《四部稿》有《艺苑卮言》12卷,全面反映他的文学主张。
z 王世贞也是个复古主义者,他继承前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理论,曾说:“诗必盛唐,大历以后诗勿读。” (《艺苑卮言》卷3)
又说:“西京之文实。东京之文弱,犹未离实矣。六朝之文浮,离实矣。唐之文庸,犹未离浮也宋之文陋,离浮矣,愈下矣。元无文。”(同上)
z 王世贞诗歌: 早期多模拟《诗经》《乐府》以及李、杜,佳篇不多。中后期始不满于死板模拟,表现出才力雄健、学识富赡的特点。但过于贪多求博,锤炼不够,不免泥沙俱下。
z 五律《登太白楼》写得天空海阔,气势豪迈,体现出与太白精神相接的自我意识;
z 《袁江流钤山冈当庐江小吏行》模拟《孔雀东南飞》之体表现严嵩专权误国,嬉笑怒骂溢于言表,拟古并非亦步亦趋,时代气息浓烈。
二、归有光和唐宋派
1、唐宋派 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
唐宋派成员趣味各异:王慎中、唐顺之是宗宋派、道学派。
唐顺之:“三代以下之文,莫如南丰(曾巩);三代以下之诗,未有如康节(邵雍)者。”(《与王遵岩参政》)
王慎中:“由西汉而下,(文章)莫盛于有宋庆历、嘉佑之间,而粲然自名其家者,南丰曾氏也”(《曾南丰文粹序》)
茅坤: 唐、宋并举,以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著称,但也有偏于形式之病,无形落入另一窠臼。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秦汉之文有窠臼,自李梦阳始;唐宋之文亦有窠臼,则自坤始”。
唐宋派中真正能摆脱道学束缚并取得较高成就的是著名散文家归有光。
2、归有光
号震川,昆山人。家世寒儒,自幼苦读,但场屋不利,60岁始中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有《震川集》。 归有光宗奉传统儒道,酷好司马迁,爱讲“龙门家法”,对宋元文也不排斥。他重抒情,认为“圣人者,能尽天下之至情也”,这“至情”即“匹夫匹妇以为当然”(《泰伯至德》),观点显异于唐、王。
归有光散文 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综序》)。记叙往事、哀悼亲人之文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最为人传诵。这些叙事抒情散文,善于从一些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素材,加以锤炼,以简淡之笔,传人物之神,表真挚之情。《项脊轩志》:题虽写轩,实则怀人。借一轩以记归家三代妇女。睹物思人,悼亡念存,虽笔触很清淡,却感情极真挚。
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归震川直接八家。姚惜抱谓其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是与太史公深有会处,不可不知此旨。”
王锡爵《明太仆寺丞归公墓志铭》:“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王世贞《归太仆赞并序》:归文“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
三、公安派和竟陵派
z 1、公安派 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z 公安派不满前后七子的拟古之风,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奥,诘屈聱牙。表现了一定的变古创新精神。艺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但也有境界狭窄、俚俗空疏的流弊。
z 2、袁宏道 在三袁中成就最高。其文学主张:
z ①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叙小修诗》称其弟文“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好诗好文都是“任性而发”。
②主张表现自然之“趣”“韵”:
“趣得之于自然者深,得之于学问者浅”,“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序陈正甫会心集》)。稚子“叫跳反掷”,醉人“嬉笑怒骂”,因“理无所托”,所以“自然之韵出”(《寿存斋张公七十序》)。
③推崇 “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歌谣(《序小修诗》)。继承元白传统,语言平易,不用典故,多用俗语,“宁今宁俗,不肯拾人一字”。
④将“性灵”神秘化,有唯心倾向。
袁宏道认为:“心灵无涯,搜之愈出”(袁中道《袁中郎先生全集序》),说它如“山中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
袁宏道诗文创作诗歌成就不高。游记、随笔等小品,以抒情叙事为主,笔调轻快洒脱,清新自然,给人以活泼爽朗之感。如《满井游记》、《虎丘记》等。
z 3、竟陵派 是继公安派之后,以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在反复古、重性灵上与公安派一致,但他们不满公安派鄙俚、轻率、浅露的流弊,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诗归序》),即通过乞灵于古人,达到一种“灵”而“厚”的创作境界。因此表现出“幽深孤峭”的风格。显示了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z 4、复社和几社
z 复社:明末以张溥、张采为首的具有政治斗争色彩的文化组织。其宗旨是“兴复古学,务为有用”。文学上反对公安派、竟陵派末流空谈性灵、不问时事倾向,重新标举“复古” ,为现实斗争服务。作品多表现时事,富于激情
z 张溥《五人墓碑记》:记叙苏州市民同阉党的斗争,颂扬为正义而献身的“五义士”。文字简洁,感染力强。
z 几社:明末以陈子龙、夏允彝为首的文社组织。政治态度、文学主张都与复社相同。
z 陈子龙:文学上以诗著名,七律最富特色。《秋日杂感》十首表现怀念故国、哀悼烈士的沉痛心情,长歌当哭,苍劲悲凉。
z 夏完淳:杰出的少年民族英雄和早熟作家。14岁参加抗清,牺牲时年仅17岁。其诗歌《细林夜哭》哀悼老师陈子龙,散文《狱中上母书》都悲壮感人,堪称千古不朽的杰作。
z 5、小品文 不具指某一特定文体,尺牍、游记、传记、日记、序跋、铭、赞都可包括在内。是指体制短小、轻君灵巧、真情流露的“小文小说”,以区别于以往庄重古板的“高文大册”。
z 最著名小品文作家是张岱,其《湖心亭看雪》《柳敬亭说书》《西湖香市》《西湖七月半》等均脍炙人口。另外,王思任、徐弘祖小品也相当知名。
A、《西游记》 “四大奇书”之一“神魔小说”代表作
z 概述《西游记》成书历程以及作者、版本概况。
z 如何解读《西游记》的主旨?
z 《西游记》哪些艺术特色最吸引你的阅读?
z 如何看待《西游记》对于宗教的态度?(问题)
第一节《西游记》成书、作者、版本
z 一、《西游记》的成书
z 《西游记》故事始于唐僧取经。
z 《旧唐书·方伎传》:唐僧,俗姓陈,名祎,法名玄奘,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县)人。唐代贞观年间,他只身到印度,穷研佛学奥秘,13年后满载归国,带回梵文佛经657部。今西安大雁塔,即当年玄奘藏经的慈恩寺塔。
z 唐僧弟子《大唐西域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纪实中夹杂神话传说和佛经故事。
z 南宋刊讲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文字粗略,情节简单,还没有猪八戒,“深沙神”只出现一次,但已出现猴行者形象。大致勾画出《西游记》的基本框架。
z 元代杨景贤《西游记》杂剧,猴行者已变为孙悟空,深沙神也改为沙和尚,并在文学中首次出现猪八戒形象。
z 二、《西游记》的作者:
z 清刊本多题元邱处机撰,此误。
z 乾隆年间始有作者吴承恩的提法。
z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淮安山阳人。“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淮安府志》)屡试不第,30多岁补为岁贡生。生性耿直,出任长兴县丞两年,弃官。又补为“荆府纪善” ,不就。晚年放浪诗酒。有《射阳先生存稿》4卷 。
z 三、《西游记》的版本:
z 繁本:为百回本。最早刻本是明万历20年(1592)金陵世德堂刻本,20卷。
z 清代刻本:汪象旭《西游证道书》,陈士斌《西游真诠》,张书绅《西游记》,刘一明《西游原旨》。均补唐僧出身为第九回。
z 简本:有两种。《唐三藏西游释厄传》10卷,共69则,1/4百回本篇幅,朱鼎臣编辑,万历间刻,有唐僧出身故事;《四游记》中杨志和的《西游记传》,共4卷41回,篇幅与朱本相近,无唐僧出身故事。一般认为简本是繁本的删节本。
第二节、《西游记》的主旨
(一)《西游》“幻”之内涵
1.“幻中有理”:
z 明谢肇浙《五杂俎》:“虽极幻无当,然亦有至理存焉。”
z 清刘一明《西游原旨序》: “《西游》一记,阐三教一家之理,传性命双修之道,俗语常言中,暗藏天机;戏谑笑谈处,显露心法。” “悟之者在儒可成圣,在释可成佛,在道可成仙。”认为它是“修道奇书”。
z 梁启超称《西》是一部“哲理小说”(《告小说家》)
2.“幻中有趣”:
z 胡适《西游记考证》 :《西》“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它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
z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此书则出于游戏”
3.“幻中有实”:
• 张天翼《西游记札记》: “借妖怪们的造反来描写农民起义。”
• 李希凡《漫谈〈西游记〉主题和孙悟空形象》:“大闹天宫”是写农民起义,“西天取经”是写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前后主题不同。
z (二)《西游记》与心学
1.明代心学:
融儒教“存心养性”、道教“修心炼性”和佛教“明心见性”,其主旨是“求放心”,“致良知”,以此维护封建秩序。
2.书中“心猿”:
比喻躁动心灵的宗教语。用作孙悟空别称,意在表明把悟空作为人心幻相来刻画。
3.孙悟空形象的隐喻:
孙悟空大闹天宫——隐喻放心
被压于五行山下——隐喻定心
西天取经成正果——隐喻修心
4.小说回目、诗赞的暗示:
“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4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7回);
“心猿归正,六贼无踪”(14回)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 ”(7回)
5.人物表白:
悟空:“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24回)
悟空:“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 。(85回)
6.众家评述:
《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 “灵台方寸,心也。” “一部《西游》,此是宗旨。”“一部《西游》,只是如此,别无些子剩却矣”。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如果我们一定要问他的大旨,则我觉得明人谢肇淛说的‘《西游记》……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至死靡他,该亦求放心之喻’这几句话,已经很足以说尽了”。
(三)对人性自由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孙悟空大闹天宫被镇压的结局,表明作者主观上是想以此谴责野蛮心性的放纵与宣泄。
孙悟空冲决羁绊,蔑视权威,大闹天宫,斗争不懈,客观上表现出一种与明代文化思潮合拍的追求个性自由、肯定自我价值的精神。
(四)呼唤有理想、有能力、有个性的人性美
孙悟空协助唐僧西天取经,一路翻山越岭、擒妖捉怪、排除万难、百折不挠,首先表现了他的理想和毅力。作为降妖伏魔能手、排险除难英雄,孙悟空神通广大,战无不胜,突出表现了他的本领和能力。孙悟空前期闹天宫所表现的桀骜不驯、勇于斗争的个性精神,在后期取经途中仍是一如既往。
(五)整体性寓意与局部性象征
因《西》属世代累积型长篇,故内涵甚丰。除整体具宣扬“心学”寓意外,它还与封建社会、特别是明代中后期社会有千丝万缕联系,许多情节都折射出现实的光芒。
首先,对天宫、地府、西天等神权机构和西行途中人间国度的描写,都形象地影射现实中皇权统治的种种丑恶:玉帝天宫,黑暗腐败;佛祖西天,贿赂公行;阎罗地府,营私舞弊;人间国度,君昏臣佞;国王昏庸,道士作恶。其次,取经路上形形色色的妖魔,虽总体象征“修心”过程的种种障碍,局部上显然还是现实社会地方恶势力的影子。再次,上界神佛与下界妖魔的相互勾结、残害生灵,正是现实社会中统治阶级上下一体、沆瀣一气、欺压百姓的一种变形写照。佛下凡可以为妖魔,妖魔升天可以成神佛。妖魔神佛勾结联络,形成一张笼天盖日、残害生灵的关系网。
第三节《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一、极幻与极真
z 袁于令《西游记题词》:“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故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如言魔。”
z 《西》用超凡想象和极度夸张,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神话世界,使全书从环境到人物、到情节都充溢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z 《西》看来“极幻”,却又令人感到“极真”。因那些变幻莫测、惊心动魄的故事,或如现实影子,或含生活真理,奇幻得都入情入理。
二、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z “物性”:指形象作为某一动植物的精灵,所保持的原有的形貌和习性。
z “神性”:这里指动物植物一旦成精变怪,就带有的神奇本领。
z “人性”:这里指作者将人的七情六欲赋予神佛妖魔,将其人化。
z 孙悟空形象既有猴子的外貌、习性等“物性”,又有七十二般变化、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等超凡 “神性”,同时还有有勇有谋、无私无畏、坚忍不拔、积极乐观、心高气傲、争强好胜等“人性”。
三、多角度、多色调描绘的形象
《西》已开始打破人物性格单一,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倾向,注意多角度、多色调塑造人物。
z 理想型形象孙悟空, 带有明显的英雄化,但也有争强好胜、爱戴高帽、喜欢奉承等缺点;世俗型形象猪八戒,带有浓厚的人情味儿,尤其是既讨喜爱、又多缺点的角色。
z 猪八戒:号为佛家“八戒”,实是凡夫俗子:贪吃、贪睡、贪财、贪色;憨厚纯朴、吃苦耐劳、斗争顽强。
四、幽默讽刺与诙谐有趣的风格
1.《西游记》虽不是讽刺小说,却“以戏言寓诸幻笔”(任蛟《西游记叙言》),具嬉笑讽刺、幽默诙谐风格。
2.《西游记》的幽默诙谐有一定的世情情调。
胡适说:“正因为《西游记》里种种神话都带有一点诙谐意味,能使人开口一笑,这一笑把那神话‘人化’过了。”(《西游记考证》)
鲁迅说:“又作者秉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中国小说史略》)
《西游记》幽默诙谐的突出表现:
首先,主人公孙悟空被赋予幽默诙谐的个性,其言其行无不具有轻松的幽默感。他蔑视权威、桀骜不驯、乐观自信的性格,常常通过揶揄玉帝、打趣如来、诅咒观音、嘲弄妖魔来表现。
对八戒贪吃、贪睡、贪财、贪色等漫画式的描绘,构成幽默诙谐的讽刺。
其次,许多情节“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把可恨可耻可笑可怜的社会现象和世相脸谱撕裂,化成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的笑料。
五、曲折巧妙的结构
z 《西游记》共100回,在结构上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
序幕:前7回,大闹天宫
过度:中5回,取经缘起
主体:后88回,西天取经
各部分都有其相对独立性,特别是主体部分的取经故事所包括的41个小故事,几乎都可独立成篇。
z 整部《西游记》可以说是许多短篇小说的连缀与组合,属“短篇加短篇”的线性结构
六、《西游记》的影响
z 在《西游记》影响下,明代神魔小说有:
z 由宗教故事演化的《续西游记》、《后西游记》和清代《后西游记》等续书;《西游补》、《天女散花》借续补针砭时事,《西游补》最受称道;《四游记》(杨志和《西游记》、吴元泰《东游记》、余象斗《南游记》和《北游记》);由讲史故事分化的《三遂平妖传》、《封神演义》、《三宝太监西洋记》,《封神演义》最为出色;
z 由民间传说演化的有朱名世《牛郎织女传》、杨尔曾《韩湘子全传》。
B、《金瓶梅》 “四大奇书”之一,“世情小说”代表作
• 为什么说,《金瓶梅》“由一家而写及天下国家”?
• 有人认为,没有《金瓶梅》就没有《红楼梦》。你对此有何看法。(问题)
第一节《金瓶梅》创作、作者、版本
1.《金瓶梅》的创作:
“四大奇书”中,《金瓶梅》的创作唯一没有世代积累过程,它是第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
《金》虽借用《水浒》片段情节,但其所写世俗人情,却有鲜明的晚明时代特征。一般认为它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
2.《金瓶梅》的作者:
《金瓶梅词话序》称“兰陵笑笑生”作。
两个兰陵:一在山东峄县,一在江苏武进。
“笑笑生” 之谜:有王世贞、李开先、贾三近、屠龙、汤显祖、王稚登、李渔等种种推测。
3.《金瓶梅》的版本:
⑴万历本:《金瓶梅词话》,又称“词话本” ,是今见最早刊本。回目不对仗,方言土语较多。⑵ 崇祯本:《原本金瓶梅》,把“万历本”首回的《景阳岗武松打虎》改为《西门庆热结十兄弟》,回目对仗、方言土语多有删改。
⑶ 张评本:《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又称“第一奇书本”,评语多有价值。
⑷ 洁本:《真本金瓶梅》,又称《古本金瓶梅》,民国15年(1926)存宝斋刊刻,将“张评本”的秽笔删除,首次以“洁本”面世。 ⑸ 通行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排印。
第二节 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
一、由一家而写及天下国家
1.西门一家兴衰:小说开头从《水浒》“武松杀嫂”敷衍,潘金莲与西门庆均未被杀死,潘嫁给西门为妾;10—79回主要写西门庆暴发暴亡和金、瓶妻妾简的争宠妒恨;最后21回西门死后妻妾流散,全家败落。
• 2.晚明社会时尚:张竹坡《金瓶梅读法》:“因西门庆一分人家,写好几分人家,……因一人写及全县。”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著此一家,即骂尽诸色”。
• 《金瓶梅》实是从西门“一家”,写及“天下国家”。
• 尤其揭出晚明农本势力没落、资本势力崛起时,去朴尚华的城市风尚,拜金享乐的人生追求;趋炎附势的价值取向。
二、暴露社会矛盾、剖析扭曲人性
1.通过西门庆贿赂太师、交通官吏、包揽诉讼、霸道横行,深刻暴露当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
• 西门庆理刑千户官衔,是为蔡京送寿礼买来。
• 山东巡抚宋乔年、两淮巡盐御史蔡状元为西门庆提供经商特权。
• 西门庆买通钞关钱主事,车船货物大笔偷税漏税
• 兵马荆都监为升迁用二百两银子打通西门庆的关节。
• 朝廷杨戬坏事牵连亲党,西门庆立给礼部尚书李邦彦送500两银,李便“取笔将文卷上西门庆的名字改为贾庆”;
• 杀人犯苗青谋财害主,案发后“打点一千两银子送至西门庆家里”,照例钱到公事办;
• 扬州盐商王四峰被送监狱,“许银二千两”央托西门庆转求蔡太师“人情”,果然不日释放。
2.通过西门庆纵欲亡身和“金”、“瓶”、“梅”们贪“淫”丧命,冷峻剖视人欲贪求造成的人性扭曲、人生毁灭。
西门庆妻妾:
陈氏(亡妻)、吴月娘(继室)、
李娇儿(二房)、卓二姐(三房)、
孟玉楼(补三房)、孙雪娥(四房)
潘金莲(五房)、李瓶儿(六房)。
• 西门庆奸淫的部分女性:
• 潘金莲奴婢春梅
• 仆妇宋惠莲、如意儿、贲四嫂、
• 惠元、王六儿
• 丫头迎春、绣春、兰香
• 贵族林太太
• 妓女李桂姐、吴银儿、郑月儿
• 直至纵欲亡身,死时仅33岁。
• 西门庆的淫滥和疯狂,既有暴发商人的以钱渔色,更具官僚恶霸的残忍暴虐:
• 为霸占潘金莲毒死武大,陷害武二;
• 为谋娶李瓶儿坑害结义兄弟花子虚;
• 为蒋竹山先娶李瓶儿,收买流氓对其毒打;
• 为奸占宋惠莲而陷害其夫来旺,逼宋上吊自杀,把拦棺论理的宋父交衙门打死;
• 为包占王六儿毒打街坊子弟、收监入狱等。
• 西门庆为色不择手段、心狠手辣、戕害无辜。人性严重扭曲,终致耽色败家,纵欲亡身。
• 金、瓶、梅诸多女性的人性扭曲:
• 在社会的规范、封闭的家庭、单调的生活挤压下,似乎只知人生最底层次追求。误将情欲、物欲、性欲作为生命的原动力。终于步入邪恶,在炽烈欲火中焚毁自己。
• 潘金莲的变态:
• 作为良家少女,本来聪明自尊、性情泼辣。但很快人性扭曲、异化:
• 自尊变为嫉妒;聪明变为阴险;泼辣变为狠毒。而自私、嫉妒、阴险、狠毒,目的都是为了贪淫。
三、《金瓶梅》的悲剧意义
• “《水浒传》是一部怒书,《西游记》是一部悟书,《金瓶梅》是一部哀书。”
• 首先,小说通过西门庆、陈经济的命运深刻表现了16世纪中国商人的悲剧。
其次,小说通过金、瓶、梅三大淫妇的毁灭,生动反映了晚明时期人欲放纵的悲剧。
四、《金瓶梅》的性描写
作者态度矛盾:既欲暴露性的罪恶,以“为世戒”,又对“性”的原生态津津乐道。
弄珠客《序》:“盖为世戒,非为世劝也。余常曰: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露骨的性描绘,虽对写人、叙事不无作用,也从侧面反映了时代风潮,但对读者心灵的腐蚀实难讳言。作者: 范老师 时间: 10-6-15 00:55
第三节 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
一、变奇为常,从神到人,“寄意于时俗”
• 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说:“窃谓兰陵笑笑生作《金瓶梅传》,寄意于时俗,盖有谓也。” 《金》的题材不再是皇祚更替、英雄征战、神魔斗法,而是转向世俗社会,琐碎家事。《金》的人物不再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神佛妖魔,而是变为家庭男女,市井百姓。《金》的情节开始关注人情悲欢,世态炎凉,更加贴近现实,直面人生。
二、由美到丑,从歌颂到暴露
• 以前章回小说立意在歌颂,而《金瓶梅》则意在暴露。
• 偌大一部作品,没一个正人。张竹坡说:“西门庆是混账恶人,吴月娘是奸险好人,玉楼是乖人,金莲不是人,瓶儿是痴人,春梅是狂人,经济是浮浪小人,娇儿是死人,雪娥是蠢人,宋惠莲是不识高低的人,如意是个顶缺之人。若王六儿与林太太等,直与李贵姐辈一流,总是不得叫做人。而伯爵希大辈,皆是没良心之人,兼之蔡太师、蔡状元、宋御使,皆是枉为人也。”
三、从故事到人物,变单色调、特征化为杂色调、立体化
1.描写重心从故事转移到生活原生态,注重刻画人物
以前小说往往把故事放首位,《金》则开始把描写中心向人物转移。
2.注意多色调、立体化写人
性格中有善有恶,色彩斑斓。如西门庆凶狠毒辣,胆大包天,但有时也知担惊受怕;爱财如命,贪婪成性,有时又慷慨助人;玩弄妇女,心狠手辣,可专宠瓶儿却有人情味儿。
四、从线性结构到网状结构
• 以前长篇,都从“说话”演变而来,其结构是一个个故事贯穿起来的线性结构。
• 《金》以西门庆及其家庭为主线,金、瓶、梅等故事单线又都与家庭纠葛相连。其家庭的小社会又与市井、商场、官府等的大社会横向相连,形成一种纵横交叉的网状结构。
• 《金》的情节不在于离奇曲折、环环相扣,而在于严密细致,自然展开。
五、从雅变俗,多用市井语、家常口头语
• 《金瓶梅》几乎不加修饰地展现市民生活原生态,故多用民间市井语、家常口头语。
• 欣欣子《序》说:《金》多用“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碎语”。
• 张竹坡第28回评说:“只是家常口头语,说来偏妙”。
• 《金》大量吸收方言、行话、谚语、歇后语、俏皮话等等,熔铸为“一篇市井文字”(张竹坡《读法》)。
• 六、《金瓶梅》的影响
• 世情小说到清代形成多元化格局:
• 猥亵小说,如《桃花影》、《灯月缘》、《梧桐影》、《杏花天》等;
• 才子佳人小说,有《玉娇梨》、《平山冷燕》和《好逑传》。
• 家庭题材小说,《红楼梦》、《醒世姻缘传》、《林兰香》和《歧路灯》等。
“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 思考“书场氛围”、“市民梦想”、“市民情感”的相互关系及对文学的影响。
• 思考城市文化生态与白话小说繁荣的关系。
第一节 白话小说的繁荣
一、“三言”之前的话本小说
z 嘉靖年间洪缏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共有小说60种,又称《六十家小说》,今仅残存29篇。
z 万历年间熊龙峰刊刻的话本小说今仅存四种,名为《熊龙峰刊四种小说》,其中宋一种,元一种,明两种。
z 《京本通俗小说》,1915年缪荃孙刊行,宣称“的是元人写本”,但被多数学者疑为伪书。
z 二、冯梦龙与“三言”
z 1.冯梦龙:书香门第出身,少有才气,狂放不羁,一生功名不顺,57岁补为贡生,61岁任福建寿宁知县,4年秩满归乡。曾参与抗清宣传,后忧愤而死。
z 冯梦龙长在商业经济活跃的苏州,非常熟悉市民生活,思想上又受李贽影响,是晚明主情、尚真、适俗文学思潮代表,一代通俗文学大家。
z 他搜集、整理、编撰的通俗文学作品涉及白话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民歌、散曲、传奇等各个方面,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 “三言”。
z 2.“三言”: 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每集40篇,共120篇。
z “三言”几乎收集了宋、元、明三代较优秀的白话短篇,包括旧本汇集和新著创作。宋元旧作约占1/3,明代新作约2/3。
z “三言”的明代作品,都是模拟宋元话本小说形式写成的专供人们阅读的新小说,通常被后人称为“拟话本”。
z “三言”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三、凌蒙初与“二拍”
z 1.凌蒙初,别号空观主人,乌程(浙江吴兴)人,18岁补廪膳生。科举不利,转而著述。55岁任上海县丞,因功拔为徐州判官。崇祯17年,李自成部进逼徐州,他忧愤而死。
z 2.“二拍”:是凌著“拟话本” 《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简称“二拍”。崇祯初刊行,每集40篇,一篇重刻,一篇杂剧,故实有小说78篇。
z 3.《今古奇观》:明末“姑苏抱瓮老人”编,选“三言”、“二拍” 佳作40篇,民间流传较广。
四、其他白话短篇小说集
z 主要有:天然痴叟的《石点头》、周清源的《西湖二集》、陆人龙的《型世言》、西湖渔隐主人的《欢喜冤家》、古吴金木散人的《鼓掌绝尘》、华阳散人的《鸳鸯针》、东鲁古狂生的 《醉醒石》等等。
z 以上作品随着明末政治形势严峻,人文思潮变化,大都从侧重于“主情”到倾向于“重理”,虽更关心现实,但说教气更浓。比之“三言”“二拍”的成就呈下降趋势。
第二节 市民社会的风情画
一、商人成为时代的宠儿
1.鲜明的重商思想:
z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一品官,二品客”。
z 《赠芝麻识破原形》:“经商亦是善业,不是溅流!”
z 《叠居奇程客得助》:“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
2.全新的价值取向:
z 婚嫁重金钱而轻门第、仕途:《韩秀才乘乱聘娇妻》、《通闺闼坚心灯火》、《两县令竟义婚孤女》
3.“三言”商人往往“重义”,多为善良致富,辛劳发财:
z 《吕大郎还金完骨肉》的布商吕玉、《施润泽滩阕遇友》的小商人施复,都拾金不昧,心地善良
z 《卖油郎独占花魁》的小贩秦重,“做生意甚是忠厚”,顾客“单单做成他”的买卖 。
z 《徐老仆义愤成家》的阿寄,长途贩运艰苦发家。
4.“二拍”商人更加“逐利”,常是投机致富,冒险发财:《转运汉巧遇洞庭红》的文若虚,海外冒险而发家;《叠居奇程客得助》的程宰,囤积居奇而暴富。
二、张扬婚恋自主和女性意识
1.肯定以“情”抗“礼”,张扬执着真爱
z 《宿香亭张浩遇莺莺》莺莺主动追求张生。
z 《乐小舍拼生觅偶》青年男女生死相爱。
z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相悦为婚,礼从义起”。
z 《卖油郎独占花魁》小贩秦重和名妓莘瑶琴成婚,强调“情”的力量。
z 《通闺闼坚心灯火》罗惜惜与张幼谦相爱、私会,肯定女性情欲。
2.冲破贞节观念,主张男女平等
z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丈夫蒋兴哥原谅妻子王三巧的失贞。
z 《单符郎全州佳偶》:“不以良贱为念”,毅然娶娼女为妻。
z 《酒下酒赵尼媪迷花》:巫娘子遭人奸污后设计报仇,丈夫见她“立志坚贞,越相敬重” 。
z 《满少卿饥附饱飏》关于两性关系的议论。
3.抨击负心薄幸,维护女性尊严
z 鞭挞负心汉、薄情郎:《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富贵弃妻的莫稽,《王娇鸾百年长恨》“贪财慕色”的周廷章。
z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解剖伪君子李甲灵魂的卑劣丑恶,表现杜十娘的人格尊严,演绎“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价值观。
z 杜十娘既死于李甲对礼教的信守,又死于李甲对金钱的贪求。小说对晚明社会相当顽固的封建势力、日渐增长的金钱势力,给予了无情揭露和批判。
第三节 “无奇之所以为奇”
z “奇”有两类:一是幻奇,像《西游》《封神》等神魔之作;二是常奇,如《金瓶》《红楼》等世情之作。“三言”“二拍”显属后者。故抱瓮老人辑其40篇名为《今古奇观》。
z 凌蒙初《拍案惊奇序》说:“今之人但知耳目之外、牛鬼蛇神之为奇,而不知耳目之内、日用起居,其为谲诡幻怪非可以常理测者,故多也。”其艺术追求是“耳目前怪怪奇奇”,在日常题材、平凡故事中显出传奇性,被睡乡居士《二刻拍案惊奇序》称为:“无奇之所以为奇” 。
1.将平凡故事写得曲折工巧
z 常采用巧合、误会手法,使情节波谲云诡、曲折多变。《十五贯戏言巧成祸》,以“巧”传“奇”,以“巧”寓“真”。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围绕“珍珠衫”写蒋氏夫妻离合悲欢,既巧合,又曲折 。
z 善将悲喜剧的情节交互穿插,使作品愈加曲折奇巧,趣味横生。《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z
2.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z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写兴哥得知妻子有私后内心的气恼、悔恨、矛盾、痛苦。
z 《卖油郎独占花魁》秦重初见莘瑶琴既惊又喜、既想追求又有担心的心理。
z 《施润泽滩阕遇友》施复拾到银子后内心矛盾。
3.体式和语言的变化
z 体式上,“入话”删减大量游离内容;正文删除大量累赘韵文;结尾不再说“话本说彻,权且散场”之类套话。
z 语言上,消除文言奥语、陈词滥调,代之以清新活泼、富于表现力的口语、通俗语 。
z 第三节 文言短篇小说
z 明代文言小说成就远不如唐、宋传奇。
z 明代文言小说为拟话本、戏曲提供了大量素材。
z 明文言小说是唐宋传奇发展到《聊斋》的桥梁。
z 明初文言小说:
z 瞿佑《剪灯新话》、李祯《剪灯余话》。
z 明中叶后文言小说:
z 陶辅《桑榆漫志》、《花影集》
z 邵景瞻《觅灯因话》
z 宋懋澄《九龠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