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兴趣 (Research Interests):
多种精神、神经疾病的病理机制可能与脑内多巴胺和谷胺酸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有关,这些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毒品成瘾,及巴金森氏病。该实验室主要从分子、细胞、及神经环路等不同的水平,研究导至这些系统功能紊乱的可能原因及后果。并希望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寻找可用于治疗上述疾病的新药靶点。实验技术包括:整体单个神经元活动记录,脑片膜片钳,离子成像,细胞培养,体外基因表达,细胞免疫化学,及自动化动物行为记录。正在进行的项目包括:
1、 研究大脑调节多巴胺神经元活动的机制及不同药物对这些机制的影响,包括成瘾药和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安定剂。
2、 研究多巴胺各受体亚型间的相互作用,及多巴胺和谷胺酸受体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不同的药物对这些相互作用的影响。
3、 建立新的、用于寻找作用于多巴胺和谷胺酸神经传递中各分子靶点的药物的筛选技术。
4、 建立新的、更好的用于筛选抗精神病及戒毒药物的动物行为模型。作者: android 时间: 11-7-17 22:47
胡国渊,男,1942年10月16日出生于苏州市,1970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医疗系,1981年在上海药物所获药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在挪威 Oslo 大学获神经生理学博士学位,1992年回所工作,现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胡国渊从事神经药理学研究,开展与离子通道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创新药物研究。在国外期间他在研究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兴奋机制以及动作电位复极化机制等课题中取得重要突破。回国后他研究了多种药物或毒素对于大脑神经元离子通道的影响,包括老年性痴呆症治疗药物、短肽蝎毒素、乌头生物碱等。近年来在配合计算机虚拟筛选,研究和发现作用于离子通道的创新药物方面取得了新进展。迄今共发表研究论文44篇,编写综述和专著有关章节24篇,培养3名博士和3名硕士。曾先后主持国家、中科院有关新药筛选的重点课题和重大项目,近年还主持了973重大项目的有关课题。
主要学术论文:
1. Hu GY, Hvalby , Walaas SI, Albert KA, Skjeflo P, Andersen P, Greengard P. Protein kinase C injection into hippocampal pyramidal cells elicits features of long term potentiation. Nature (Lond.) 328:426-429, 1987
2. Hu GY, Hvalby , Lacaille JC, Piercey B, stberg T, Andersen P. Synaptically triggered action potentials begin as a depolarizing ramp in rat hippocampal neurones in vitro. J. Physiol. (Lond.) 453:663-687, 1992
3. Chen W, Zhang JJ, Hu GY, Wu CP. Different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repolarization of the narrow and wide action potentials in pyramidal cells and interneurons of cat motor cortex. Neuroscience 73:57-68, 1996
4. Zhang JM, Hu GY. Huperzine A, a nootropic alkaloid, inhibits N-methyl-D-aspartate- induced current in rat dissociated hippocampal neurons. Neuroscience 105:663-669, 2001
5. Hu GY, Biro Z, Hill RH, Grillner S. Intracellular QX-314 causes depression of membrane potential oscillation in lamprey spinal neurons during fictive locomotion. J. Neurophysiol. 87:2676-2683, 2002
6. Zhao XY, Wang Y, Li Y, Chen XQ, Yang HH, Yue JM, Hu GY. Songorine, a diterpenoid alkaloid of the genus Aconitum, is a novel GABAA receptor antagonist in rat brain. Neurosci. Lett. 337:33-36, 2003作者: android 时间: 11-7-17 22:47
金文桥,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41年10月生,上海市人。1964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2至1984年为英国阿伯丁大学H.W.Kosterlitz教授(脑啡肽发现者)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Research Fellow)。曾作为客座教授多次去香港大学和去法国巴黎第五大学合作研究。现任上海药物研究所课题组长、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生化药理专业会理事、国家药品评审专家库专家,《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编委。荣获国防科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证书和奖章。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强效镇痛剂、阿片受体选择性配体和药物成瘾的神经机理。证明羟甲芬太尼为强亲和力、高选择性的 m 阿片受体激动剂,得到国际承认,已应用于阿片受体研究。发现氮杂二环壬烷类化合物具有激动 m 受体、拮抗 k 受体的新的特性。创建了在小鼠评价阿片类药物身体依赖性的定量方法。荣获国防科委重大成果奖二等奖(1980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1年)、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2年)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2年)。1978年起在“中国科学”、“Life Sci.”、“Eur. J. Pharmacol.” “Pharmacol. Biochem. Behav.” 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在“中国科学”上发表的研究成果“羟甲芬太尼对离体器官阿片受体亚型的选择性”被国外专著“Opioids”( Herz, A. ed. 1993年)所载用。参加编写“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等专著6部作者: android 时间: 11-7-17 22:47
任进,女,1958 辽宁省沈阳市人。
1982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同年入该大学研究生院、1985年获病理学硕士学位,并留校在肿瘤研究所肺癌研究室任助教。
1986年10月出国留学,在日本北海道大学医学部癌研究所病理研究室攻读博士课程,于1991 年 3月获医学博士学位。因提前完成毕业论文,成绩优秀,从1990年11月至1992年9月赴美国纽约州的Roswell Park Cancer Institute 做博士后工作。1992年10月至1997年7月,分别在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和千叶县癌研究中心做研究工作。1997年8月至2001年3月应聘为日本科学技术振兴团研究员,参加了日本国家级重点研究项目“脑研究”中的“脑的认知”课题的研究。2000年应聘于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1年4月回国工作。现任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作者: android 时间: 11-7-17 22:47
李川,男,1986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药学系中药专业(现: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随后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从事中药科研工作,先后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1995年赴日本东京药科大学药学部临床药理学教研室留学,1998年获该大学药学博士学位(Ph.D.)。此后在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药学院化学生物系癌症研究室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年9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0年底回国,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药物所药物代谢学科带头人,课题组负责人。作者: android 时间: 11-7-17 22:47
屠曾宏,男,1939年10月出生於江苏苏州。1962年毕业於复旦大学生物系。1980-82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当访问学者、1992-93在德州医学院做客座教授进行合作研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心脏学学会和国际诱变剂学会会员。并任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药理学会毒理专业委员会理事。现在主要从事药物安全性评价和毒性机制的研究.作者: android 时间: 11-7-17 22:47
刘景根,男,江西临川人。1996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专业神经药理学。1996年至1998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8年至2003年先后在美国阿肯色医科大学疼痛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和药理毒理系从事研究工作。2003年7月以"百人计划"的招聘方式到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工作。任研究员,课题组长。
刘景根博士已在国际和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二十多篇论文(均为第一作者)。获得博士学位后从主要从事阿片类药物耐受、成瘾的机理及阿片类成瘾替代治疗的细胞或分子基础研究。有关工作已发表在J. Biol. Chem., Mol. Pharmacol., J. Pharmacol. Exp. Ther., Eur. J. Pharmacol., Brain Research 和 Acta. Pharmacol. Sin.等国际和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上,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发表的论文已被三十一种期刊,五十多篇文献引用。国际麻醉药品研究学会理事长Dr. Chavkin 于2001年在Mol.Pharmacol.(Vol. 60:20-25)上发表文章专门对刘景根博士第一篇发表在相同刊物上的论文进行了评述。刘景根博士还应邀为J. Pharmacol. Exp. Ther.审稿。
刘景根博士的研究兴趣是了解阿片类药物耐受和成瘾细胞和/或分子机制, 寻找、发现低耐受、低成瘾性、高效的新型阿片类镇痛药。课题组目前的研究方向是: 1) 不同的阿片类化合物对阿片受体调节的信号传导的作用以及他们慢性暴露于阿片受体后引起的信号传导的适应性改变及其细胞和/或分子机制; 2) 阿片受体激动剂结构和构型与依赖作用产生的关系及阿片受体结构中与依赖产生有关的区域(氨基酸序列)及构象的研究;3)慢性阿片类暴露引起的内阿片肽合成神经内分泌调节的改变及有关脑区蛋白质表达谱改变与依赖产生的关系。
刘景根博士课题组现承担国家基础研究重点规划(973)项目中的二项课题。作者: android 时间: 11-7-17 22:47
李亚平,男,湖北安陆人;1987—1993年在湖北安陆制药厂工作;1996年获沈阳药科大学理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复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1—2002年,德国慕尼黑大学(LMU)药物研究中心博士后;2003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高级访问学者;1996—现在,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现任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药物制剂研究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