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标题: 世界中古史(非欧洲部分) [打印本页]

作者: sjj石俊杰    时间: 12-12-15 13:24
标题: 世界中古史(非欧洲部分)
          关于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拜占庭并占领圣索菲亚教堂,把圣索菲亚教堂改名为▶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军乐队?
苏里曼一世苏里曼一世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国家元首。他极力扩张,使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版图囊括昔日拜占庭和阿拉伯帝国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此外苏里曼一世还颁布法典,使政治制度臻于完备。他的统治代表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强盛时期。

瓦克夫这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赏赐给伊斯兰教清真寺院的供养田。这种土地属于私人领地,并且还享有豁免权,可以买卖。它们多来自苏丹的赏赐。这种形式使清真寺院成为王权重大的威胁力量。

简述奥斯曼帝国的政治制度。奥斯曼帝国是实行高度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首脑称苏丹,职位世袭,集世俗、宗教大权于一身。国家体制分军事行政、宗教司法和财政税收三大系统,各大系统直接向苏丹负责。地方分成省、州、县,受制于中央政府。

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奥斯曼帝国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了灾难,使被征服各国的生产力遭到破坏,延缓了它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并且由于奥斯曼帝国的阻挠,西欧与东方的贸易受到影响,促使了新航路的开辟;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在另一方面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奥斯曼土耳其文化也具有很高地位。

莫卧儿帝国的极盛时期是在

中古时期印度还没有形成正式的统一语言,主要使用的书面通用语言是

中古时期印度宗教复杂,但是至德里苏丹时期起支配地位的宗教是

柴明达尔在奠卧儿帝国时期的构成与德里苏丹国时期有不同的是

德里苏丹国时期,印度教封建王公和土著酋长占有世袭领地,世袭领地的所有者称为

印度历史上第一个较为稳固的伊斯兰教政权是
德里苏丹国前三位苏丹都来自奴隶,同时他们也都是
拉其普特时期戒日王统治后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而形成的时期。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形成,使种姓制度也发生了变化。在印度西北部逐渐出现一批称为拉其普特的军事封建主,他们有的源于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姓,一部分来自外族。他们不事生产,成为新的军事贵族。历史上就把这一时期称为拉其普特时期。


锡克教16世纪由纳那克教结合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某些因素创立的宗教。在印度虔诚派的基础上,接受了伊斯兰教的一神论和无种姓差别的社会观,主张信徒一律平等.提倡修行;反对种姓制度、偶像崇拜和消极遁世的态度。有教团组织、宗教首领,信徒多为低级种姓的人民。17世纪以后,逐渐成为独立的宗教政治组织。


奥朗则布他是莫卧儿帝国著名的国王。他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事必躬亲,以“世界的征服者”自居。他同时也奉行错误的宗教政策,迫害印度教徒甚至什叶派穆斯林.征收印度教徒人头税,激起群众的不满。在他统治时期.各地起义不断。


阅读材料。
“他(梵大)为了世界的繁荣,用自己的口、双手、双腿与双脚相应地创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与首陀罗。”
请回答:
(1)写出上述原始史料的名称。
(2)简要分析上述史料所反映的问题。
(1)上述原始史料的名称是《吠陀》。
(2)它主要反映的是婆罗门教宣扬四种姓说。

阅读材料。
“王田之内,大分为四:一充国用,祭祀粢盛。二以封建辅佐宰臣。二赏聪睿硕学高才。四树福田给诸异道。”
请回答:
(1)上面的史料选自哪本著作?作者是谁?反映了哪个时期哪个地方的土地制度?
(2)试说明这种土地制度的内容。
(1)史料选自《大唐西域记》;作者是唐朝高僧玄奘;反映了古代印度戒曰帝国时期的土地制度。
(2)戒日帝国时期,印度的土地在原则上归国王所有,统称为“王田”,可由国王加以处分。“王田”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土地,“充国用”,国家直接征收田赋。第二部分土地是国王用来封赐宰相和大臣的。第三部分土地,是国王用来赏赐给具有聪明才智、学识高深的学者。第四部分土地,是国王用来分赠给不同的宗教团体,以求福德,实际上是“寺田”或“教田”。


简述中古印度种姓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中古时期,印度的种姓制度发生变化,种姓越来越多。北印度出现了被称为拉奇普特的军事封建主,他们是军事贵族。原自由公社成员的吠舍,有的逐渐沦落,与原来的首陀罗没有多少区别,有的成为商人或高利贷者。农民和手业者分化为许多不同的种姓。社会地位最低,从事被认为是低贱职业的人,形成不可接触者种姓。种姓制度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不利于人民内部的团结和抵御外敌的入侵。

简述印度教的形成及其影响。印度教是古代南亚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形成的宗教。它是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结合了婆罗门教、佛教和耆那教教义以及民间信仰、风俗习惯等的综合产物。它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宗教;既是林加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也是舞女的宗教。


简述德里苏丹国的统治对印度社会的影响:从1206年到16世纪初,北印度先后出现5个信仰伊斯兰教的王朝,都以德里为首都,统治者皆称苏丹,故称德里苏丹。德里苏丹国总体在政治上,巩固国家机器、进行对外扩张,所以他们以高额的开支,维持庞大的军队;经济上采取降低生活必需品价格的方法,由密探随时向苏丹报告市场情况。德里苏丹国的对外侵略政策进一步扩大了印度的版图,影响深远;其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则为此后王朝借鉴;以高压政策维持稳定的经济和供应使印度社会生活较稳定;但其掌权者来自中亚的突厥人、阿富汗人军事贵族,奉行打击非伊斯兰的宗教政策,从而使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比较尖锐。

简述印度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印度的封建制度萌芽于笈多王朝时期,在戒日帝国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并且最终得到确立。笈多王朝时期,开始出现封建因素的萌芽。戒日帝国时期是印度封建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时期。印度的婆罗门教祭司、佛教寺院和印度教神庙都拥有大量土地,成为封建的大土地所有者。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他们必须向新的封建主缴纳地租和赋税,甚至还要服各种劳役。随着封建关系的形成,使部分村社农民随着土地的封赐变成依附农民。但印度的封建农业照例在村社的基础上进行。


公元1世纪末到公元2世纪初,在九州北部兴起了日本列岛第一个强大的奴隶制的国家政权


日本在何时出现私有制和阶级的萌芽,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

利用汉字偏旁部首创造日语标准文字片假名的是

日本文化在何时逐渐摆脱对中国文化的简单模仿,由所谓唐风文化转向具有日本特点的国风文化?

圣德太子“宪法”十七条规定的是

幕藩体制幕藩体制即幕府和藩国相结合的政治体制。藩即大名的领地,藩国即地方政权,德川幕府时期日本有二百多个藩国。大名在藩国内享有行政、司法、税收和军事全权,但必须接受幕府的严格监督。幕藩体制建立在个体小农生产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农民从藩得到土地耕种.并服徭役、纳税。为了巩固幕藩体制,德川幕府实行严巷的身份制度和兵农分离制度。该体制依靠的基础是武士阶层,他们的存在是幕藩体制存在的支柱。


晁衡他是日本奈良时代的入唐留学生。原名是阿倍仲麻吕,入唐后始称汉名“仲满”,后改朝衡、晁衡。开元五年(717年,养老元年)随遣唐使使舶赴唐,同年九月到达长安入太学学习。在唐历任司经局校书、左拾遗等职。他擅长诗文,与大诗人王维、李白等关系甚好。玄宗喜其才,赐名朝衡。他对于中日文化的交流、促进日本大化改新起了重要作用。


丰臣秀吉出身贫苦下层武士,早年投身织田信长部下。织田信长死后,他讨平叛将,统一织田氏家臣,确立起领导地位。而后组织了4次大规模的军事讨伐,到1590年,丰臣秀吉以强力再次统一了日本列岛。他采取尊崇天皇,拉拢公卿贵族,安抚寺院和神社的策略来抬高自己的名声和地位。1586年,天皇任命他为太政大臣,赐姓丰臣氏。他在武力统一天下的同时,也积极着手恢复封建秩序和法制的重建工作。丰臣秀吉的一系列政治、社会改革对于整顿日本社会秩序和迅速结束战乱的局面起了重要作用,而且这些措施法规对后世日本社会的演进影响巨大。
▶查看答案及解析请进入章节练习,点击章节名称进入。

律令制律令是国家的基本大法。律令制就是把律令作为国家基本的法制体系。日本在大化革新后形成的律令制国家,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官僚体系,经济上实行班田收授法;阶级关系上则建立了身份制。所有的一切都通过大宝律令和养老律令确立下来。但是.随着班田收授法的终止,律令制国家也就动摇了。


武士道武士道兴起于藤原氏专权政治背景下的日本,它是与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瓦解和庄园制的发展相关联的。武士道精神吸收了儒家和佛家的思想。它在初始时期,倡导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武士必须为主君不怕牺牲。它在形成初期,对于维护日本将军统治秩序具有重要作用。但却容易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所以后来遭到世人的唾弃。


织田信长尾张国大名,通过发展农工商业并建立骑兵和步兵而逐渐强大起来。1568年,织田信长带兵进入京都,挟持将军和天皇,号令天下。1573年,灭室町幕府。他虽然没有完成日本的再统一,但已控制60多国的一半,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圣德太子改革指7世纪初日本的改革运动。圣德太子自593年担任摄政以来,即致力于提高王权的改革。603年,制定“冠位十二阶”。第二年,制定“宪法”十七条,作为贵族必须遵守的政治规范。同时崇尚佛教,在全国修建许多寺院。圣德太子积极摄取中国文化,还在外交政策上实行了重要改革。改革主要限于道德观念方面,没有涉及社会根本问题一哪一部民制,而贵族豪强势力的阻碍,使得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政治目的无法实现,故收效不大。但是它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中日平等友好邦交。


部民制部民制是大和国劳动者的组织制度。大和国的劳动者。按专业技术和贵族需要组成不同的部,其成员称部民。部民制的存在是日本奴隶社会的一个特点,他们遭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5世纪中叶以降,地方豪强不断变国有土地为私有土地,公部民变为私部民,严重威胁中央的利益。

御家人制度日本镰仓幕府将军和武士结成的主从关系。与将军有主从关系的武士被称为御家人。御家人领受封地并享有特权,但必须效忠于将军,世代为将军服军役,战时出征,平时轮流值宿卫。武士同将军通过恩给和奉公结成的这种主从关系,称为“御家人制度”。但御家人制度不是对等关系,将军拥有绝对的权力。御家人是镰仓幕府军事组织的基干。


遣唐使他们是日本派往中国学习先进文化、文明的人。大化革新前后,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前往中国,大力吸取中国文化,共19次,每次百余人到五六百人随行。其中著名的有高向玄理、吉备真备等。他们对大化革新起了重要作用,为日本文化做出了贡献。

班田收授法它是日本大化革新时期推行的封建化措施。规定国家班给6岁以上公民口分田,男子2段,女子为男子的三分之二,奴婢为公民的三分之一。6年一班,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受田者必须负担租庸调:租为田租,庸是劳役,调为贡物。这就使大多数部民摆脱了旧贵族的控制,成为国家的公民,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实现了日本封建化。


简述日本平安时代的政治特征。日本平安时代,伴随经济体制的变化,日本社会的阶级关系,以及天皇国家的政治体制也都逐步发生变革。贵族外戚与历代天皇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先后出现“摄关政治”和“院厅政治”两种变异形态。中央渐失对地方的控制,国郡地方的统治体制也被个别皇族、公卿和寺社执掌的“知行国制”所取代。地方武士集团兴起,终于1192年成立“镰仓幕府”,开始了武家政权的统治时代。

简述日本幕府统治时期的“四民制度”。幕府统治时期实行的身份制度。德川幕府划居民为武士、百姓、町人三等,俗称士、农、工、商四民。武士乃四民之首,约占总人口的10%,享有带刀和不纳租税的特权,属封建统治阶级。农民占人口80%以上,是主要的剥削对象。町人指工商业者,地位比农民低,常受歧视。四民制外尚有称为“秽多”、“非人”的贱民,地位最低,只能从事卑贱的职业。


大化革新的历史背景及其社会意义。铁器的普及,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动摇了部民制度,动摇了大和国赖以存在的基础;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圣德太子的改革为大化革新奠定了基础;日本留学生为大化革新准备了思想理论基础。
改革确立了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废除部民制代之以班田收授法,建立了封建生产关系;解放了农民,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试述日本庄园制的形成和幕府政治的建立。日本庄园制的形成是土地私有制以及班田制度止的结果;庄园制的形成为武士阶层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随着武士的兴起,镰仓幕府就建立了一种御家人制度,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到了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幕藩体制正式建立。


德川幕府时期幕藩政治的统治基础及其特点。幕藩政治是建立在个体小农生产的自然经础之上,其政治基础是以幕府为核心、诸藩为支柱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完全依靠武士阶层。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军的管辖和指挥是根本,武士阶层是基础,等级极为森严。


日本封建社会三个幕府统治时期的不同特点。日本封建社会形成三个幕府统治阶段: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和德川幕府。三个幕府统治的最大特点分别在于:镰仓幕府的统治主要是幕府将军为首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室町幕府时期依靠的是守护大名来掌握军政大权;德川幕府时期则进一步发展,通过极为严密的幕藩体制来巩固自身统治。


中世纪日本文化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中世纪日本文化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吸取中国文化的阶段和形成自我特色的阶段。中古日本文化主要是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以大化改新为例,论述中日文化交流的意义。大化革新之前,大批遣唐使进入长安,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和历史。他们回国后,借用汉字,引入儒家经典,为大化革新奠定了思想基础。大化革新时,日本圣德太子就全面摄取中国文明制度,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日之间的交流促进了中日两国的友谊,同时更加推动了日本封建化,从而促进了日本的发展。
作者: 长孙博    时间: 12-12-15 20:22
多谢分享
作者: 哎12    时间: 12-12-16 12: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chongli    时间: 12-12-16 15:45
学习一下!
作者: 粉饰繁华    时间: 12-12-16 21:54
好贴  果断复制粘贴。。。
作者: sjj石俊杰    时间: 12-12-17 12:33
粉饰繁华 发表于 2012-12-16 22:54
好贴  果断复制粘贴。。。

xiexie




欢迎光临 Free考研资料 (http://test.freekaoy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