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考复旦,是在大三的时候,那时候看到周围的同学在即将毕业时还庸庸碌碌不知何为时,就突然想上这个学校。坦白说,我觉得我落在我本科学校,是有点屈才了,所以我要上一个好学校。虽然我也知道,研究生考上名校和高考考上名校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考上了总是说明一定问题的。我就是这么想的。至于为什么选择复旦,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我没去过长三角,我觉得那地方是中国的精华之地,而且是精华中的精华。第二,复旦复旦,从字面上理解“又一个太阳升起”,引申为“重生”也是可以的,如此名字是很吸引人的。 话所如此,正式开始备战是在六月,刚开始一天也就六七个小时,忍不住上会网什么的,可以说状态是慢慢紧张起来的,九十月份时已经心无旁骛,偶尔放纵一下都充满负罪感了。考研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人的理智却着实有限,所以,奉劝大家,计划不要太残酷,一周歇个半天总是要的,让心情愉悦,大脑舒畅才能事半功倍。 专业课复习,看平狄克所著的《微观经济学》(哪个版本都无所谓的),并做做每章末练习题中为数不多的计算题,书中的问答题可不看不做。这本书作为官方指定教材,本身内容深浅适中,是标准的一本中级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书中关于经济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子非常多,大家复习时要高度重视这本书,在学透这本书的前提下学有余力再去看看其他微观经济学教材(比如高鸿业的)和一些比较经典的复习资料。我当时还买了一本博志复旦大学考研网的《复旦大学微观经济学考研复习精编》,这本书实际上是对《微观经济学》进行一个梳理,理论表达比较严谨,逻辑框架十分清晰。当然咯,我们不能指望每本书都通俗易懂,从这些看似复杂的表达的背后用直觉去把握最本质的东西是咱们这些学习者的责任。所以我既不提倡去死记公式,也不赞成在考研的阶段买太多无用的习题资料,这些只是工具而已,在这些工具里迷失了经济学的本质是愚蠢的。 除了专业课之外,我花的时间相对于分值,英语最多,上半年主要背单词,虽然掌握不是很好,但是单词量基本有一定规模了,而题目,特别是阅读理解,相对于别人,我是做得比较少的,我现在觉得我分数不高主要同这个有关系,倘若再做多一点题目,再多练几套题,可能成绩还有提高。作文虽然一开始就知道重要,可是最终下来,自己其实还是有些怠慢了。政治,我花的时间真的很少,我选择题做得不是很好,原因很简单,就是题目练得太少,但是相对于总体分数来说,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说到复试,很多同学初试结束后就不碰教材了,我觉得我有一点做得比较好,就是即使考完了初试,我也在坚持看书,当然要比复习时少很多。英语也在看。当时自己也觉得奇怪,现在想想,除了习惯,可能还能用我内心一直期望着复试来解释。复试的准备都差不多,但是抓重点是一定要的,如果让你在“抓重点”和“铺全面”选择其一,一定是前者。复试之前一定要打听清楚,一定一定。我觉得我复试之所以表现较好,同我彻底了解整个面试的程序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有关。这里,要再次感谢本校在复旦的师兄们。如果有可能,早点过去,联络下感情。 这些算是我的一些体会吧,具体的过程我有点忘了,也觉得没什么好讲,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我逻辑不错所以数学上没下太多功夫,倒是单词老是记不住,所以计划一定是要适合自己,为自己量身定做,前提则是你要足够了解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