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高校的翻译专业硕士入学考试业已结束,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部分高校的考试命题内容,以便对我们天津翻译学院2015届翻译专业硕士考前辅导的情况做一个总结。我们所选的高校是依据在天津翻译学院参加考前辅导的同学选报的高校来确定的。这些高校分别是:
1. 南开大学
2. 天津大学
3. 中国民航大学
4. 北京外国语大学
5. 外交学院
6. 北京语言大学
7.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8. 中国传媒大学
9. 湖南大学
10.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11. 上海交通大学
12. 复旦大学
13. 华中师范大学
14. 苏州大学
15. 四川大学
16. 南京师范大学
17. 南京大学
18. 武汉大学
19. 西安交通大学
“翻译基础”是翻译硕士入学考试中最重要的一门考试,它决定着复试的成败。从全国高校历年的考试分数要求来看,这门考试的分数一般不能低于105分。近四年来凡在我们MTI培训后考入全国各高校的学生在“翻译基础”这门考试中均能够达到115—138分的优秀成绩。这当然与我们的培训教师及自编的培训教材密不可分。我们在培训中始终坚持以汉译英为培训重点,因为这才是我们中国学生的短板。英译汉尽管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比汉译英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突出汉译英的讲授及大量训练是我们的考生在MTI入学考试中表现优秀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纵观以上这19所高校2015的命题思路,我们也感到非常的欣喜:绝大部分高校在命题中突出了我们中国的国情和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这也是使中国快速走向世界的一种方法。(1)2015年南开大学在命题中选择了“丝绸之路”这一话题作为汉译英语段翻译的主题内容,这与习近平主席上任后不断扩大中国与其它国家交流,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该语段不仅考察考生对汉英语的切换能力,更考察了考生对近年来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热词的翻译能力。这个主题内容是我们在培训过程中重度强调的语段,并且在平日的练习中给出了详尽的讲解。而南开大学此次在“翻译硕士英语”考试中要求考生写一篇题为“我对可持续性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英语作文。而该篇作文也正是我们在培训中重点讲授的一篇:Your View onthe APEC Blue,话题完全可以覆盖这篇作文。英译汉部分是有关欧洲、美国的劳工福利、补偿问题,难易度适中。完全符合教育部对翻译专业硕士命题的要求,即非文学类翻译。
(2)2015年天津大学的汉英语段翻译的命题有2篇文章,一篇是关于空气污染的客观性报道,另一篇是有关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介绍性文章。命题围绕或时政热点话题,或贴近生活的主题。与我们在培训中所讲的环境污染、APEC Blue等内容非常吻合。
(3)2015年中国民航大学是第一次开考翻译专业硕士,没有考查英汉短语互译的内容,而是考察了2段汉译英语段,一篇是关于“读信的乐趣“,另一篇是关于中国人餐饮文化的语篇。我们在培训过程中选择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各地菜品的介绍性文章。英译汉是关于一篇富有哲理的财富方面的论说文,另一篇是介绍一对外国人及其朋友的文章。所涉及的词汇量不大。
(4)201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汉译英语段翻译考察了孟子在《中庸》说的一段话,有一定的难度;英译汉是关于20国峰会商议环境立法问题的一个语篇。我们在培训中给学生介绍了关于孔子,孟子和庄子的部分古文语段翻译,相信这会对考生在应对考试时有很多语句结构的借鉴。
(5)2015年外交学院的汉英语段翻译考察了人生的三个阶段所体现出的不同态度: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和犬儒主义。该篇文章的部分内容恰恰是我们在培训后期模拟考试中汉英语段翻译的主题内容。英译汉的主题为奥巴马在移民问题方面做出的承诺。文章来自《纽约时报》。外交学院的语段翻译篇幅较长,考生在考试中只有抓紧时间才能完成。从某种程度上说,考题存在相当的难度。
(6)2015年北京语言大学的汉英语段翻译涉及林语堂对人生尊严的看法,考生对汉语原文的理解方面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英译汉的一篇是有关现实生活中有悖常理的现象介绍,词汇量较大,而且句子结构比较复杂。另一篇是一篇趣味短文,难度不大。
(7)2015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汉语语段翻译是关于树立文化自信的短文,属于介绍性文章,难度适中。英译汉语段涉及互联网将改变我们生活的方式。
(8)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汉英语段翻译是关于珠穆朗玛峰的介绍,英译汉语段属于文学类翻译,节选了《傲慢与偏见》—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丁的小说的开篇部分。考察了考生汉语表达的基本功。
(9)2015年湖南大学的汉英语段翻译属于一篇文学散文,赞美白杨树。英译汉是关于“我为什么而生活”的一篇。这2篇文章翻译出来并不困难,难在考生是否能够用文学类的描述来处理。在培训中我们节选了一部分张培基的中国现代散文英译里面的翻译讲解,考生们一致认为,文学类与非文学类同时辅导,确保了对不同高校命题的应对方法。
(10)2015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汉英语段命题中考察了关于亚洲各国的关系及共同发展的时政文章。这是我们在培训中用时最多的环节。同时,中国外文局每年的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的辅导也必须将汉译英的正确表达法加以反复强调和练习。
(11)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的汉英语段命题是关于训练有素的人对事物的批判与客观的态度。英译汉涉及人们对发现新大陆的观点。
(12)2015年复旦大学的汉译英命题是复旦百年校庆,难度在于对复旦大学历史的回顾部分。但一般来说,大学的建校史都有较为模式化的内容。我们在培训过程中着重讲解了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名校的基本介绍,其中的模式化套句的译法是完全可以派上用场的。英译汉部分的命题是关于理想的英语专业这样一篇说明文。有少量的语汇较偏,对考生具有一定的难度。
(13)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汉译英的命题是关于老子的“上善若水”一篇短文,具有相当的难度。但该篇文章在我们接受培训的学生看来并不困难,因为我们曾经重点讲解过该篇文章的英译。英译汉的命题是一篇说明文,内容涉及上学时不出众的人往往以后都能取得卓越的成就,另一篇是关于重新思考感恩节对于美国人的意义。两篇文章均在翻译技巧方面不存在太多的难点。
(14)2015年苏州大学的汉译英命题涉及墨子早年的介绍,略带文学色彩,但与我们辅导中的孔子,老子和庄子的介绍相近。英译汉命题是关于如何开始阅读一本新书的说明文。该篇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密切相关,难度不大。
(15)2015年四川大学的汉译英命题涉及两个主题:一是关于新加坡的介绍,二是关于埃博拉病毒的传播。埃博拉病毒的传播是我们培训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因为去年该病毒的蔓延给全球带来恐慌。英译汉的命题也是两篇:一是关于文学作品如何分类,二是关于科技的作用。均为说明文。
(16)2015年南京师范大学的汉译英命题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哀互生》,我们在培训中给考生精心选择了20篇中国现代散文英译,其中就有该篇文章。英译汉涉及一篇说明文,橘子对人的健康的作用。该篇的翻译较为简单。
(17)2015年南京大学的汉译英的命题对我们的考生而言可以说是小菜一碟,因为我们的讲练结合的语篇中就包括这一篇—对香港的介绍。英译汉的命题是关于美国历史的科学意义。词汇方面有些难度。
(18)2015年武汉大学的汉译英命题是关于季羡林的介绍,文学性较强。英译汉的命题是关于文学作品的作用于意义。可以说武汉大学的总体命题思路仍然坚持文学类的翻译。这一命题思路是与教育部设立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的初衷背道而驰的。我们应该培训大量的非文学类翻译人才,这样的命题思路值得商榷。
(19)2015年西安交通大学的汉译英命题有两篇:一篇是介绍陕西的经济发展模式,另一篇是关于医学文献,第二篇难度很大,因为大部分考生都不是医学专业的,专业词汇很多。英译汉的命题也有两篇:一篇是关于21世纪全球资源的现状与未来的预测,第二篇是关于患者与医院的相互配合问题,又是一篇医学类文章,但词汇量不大,考生可以应付。
纵观全国上述高校的命题思路,我们不难发现,有相当多的高校仍然坚持走文学类翻译的老路,因为这些高校的翻译教师目前还无法从文学类翻译中走出来,亦或是有些孤芳自赏,认为文学类翻译才是翻译。岂不知21世纪全球翻译人才的需求是非文学类。正如我在去年对MTI全国高校命题的点评中所提到的那样,我们的教师应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育理念:专业学位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因此,要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型人才为目标,调整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之趋于科学化、职业化,与翻译理论研究方向区分开来。如果我们的翻译教学在应对学术类翻译专业和翻译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方面都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国家教育部还有必要设立翻译专业硕士学位吗?
我们在培训过程中特别反复向考生强调的汉译英技巧的应用,坚持4C原则,即,
connotation:语义的梳理,这是一个最为重要的步骤,因为从汉语到英语的转换是要讲究章法的,而非汉语的语序和英语的语序相同。Collocation搭配,这里我们所强调的搭配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那种词汇搭配,例如,形容词与介词,动词与介词的搭配。我们从翻译角度要求考生对于英语中的动名,副形,副动和形名的搭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context上下文,我们重点讲解了汉语中连词较少,英语中连词丰富的特点,culture文化,有些语段涉及中西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涉猎较广,比如,生活习惯,思维模式,宗教信仰,颜色,动物等的比喻方式等。
由于我们培训的重点方向明确,使得翻译学院大部分考生在考试中可以应对自如,而且我们的五轮培训都有较高的通过率。我们之所以有如此的成绩源于我们对翻译命题的把握,源于我们对翻译市场的了解,更源于我们对翻译技能的专业。我们相信,在未来的翻译专业硕士辅导中,我们还会培养出更多的翻译人才,为国家,为社会,为我们的学子做出我们的应有的贡献。
天津翻译学院MTI研发中心
2015年1月2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