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6 14:4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3607.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编委
目录
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章 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三章 旅游者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四章 旅游资源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五章 旅游业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六章 旅游组织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七章 旅游市场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八章 旅游的影响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内容简介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旅游学概论》(第5版,李天元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旅游学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考生复习该教材,我们根据各类考试和考研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的配套辅导书(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旅游学相关资料对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最新补充内容,可免费升级获得。本书后期会进行修订完善,对于最新修订完善的内容,均可以免费升级获得。
??圣才学习网│管理类(http://guanli.100xuexi.com/)提供管理类等各种经典教材辅导方案【网授精讲班、多媒体电子书、多媒体题库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李天元编著的《旅游学概论》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1.1 复习笔记
一、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移活动
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演进。
(1)在原始社会的前期,人们的社会活动基本上也只限于在自己的氏族部落范围内进行。
(2)截止到新石器时代中期,由于缺乏劳动剩余物,人类还不存在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
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外出旅行的愿望。当时人类迁移活动所具有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这种活动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或旅游活动。
二、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
1.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背景
(1)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游牧部落与农业部落间的产品交换现象开始萌发,但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劳动剩余物甚少,这种交换实际上并不普及,而且这不多的交换也仅限于在相邻部落间进行。
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从家庭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性的行业。由于社会分工范围的扩大,特别是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使劳动剩余产品数量增多,从而使产品交换的范围和数量都得以扩大。很多产品,特别是手工业产品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交换。在这种情况下,交换本身也就演变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职能。
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到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社会形成时期,随着产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易货贸易的商人阶级。即商业从农牧、手工业中分离出来。这种易货贸易的发展使得不同产品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生产和需求情况,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因此也便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2)人类最初旅行活动的性质
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不是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目的,特别是出于经商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促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2.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
(1)西方奴隶制社会
①在西方奴隶制社会中,奴隶制国家的发展与繁荣,客观上为当时的旅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
②古罗马帝国旅行发展的原因
a.在罗马帝国强盛时期,其疆域空前广大。
b.其大规模的侵略扩张停止后,帝国的社会秩序相对稳定,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在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c.在生产技术方面,这一时期出现了较为先进的工具。
d.罗马帝国政府在全国境内修筑了许多宽阔的大道。这种全国道路网络的兴建,客观上也为人们沿路旅行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e.罗马帝国政府设置的驿站的最初目的是供政府公务人员中途歇息,但后来也开始接待沿路往来的民间旅客。随着过往旅行者的人数不断增多,官方又在沿路开设官办旅店,更多的私人旅店也因此发展起来。
③古罗马帝国旅行衰落的原因
a.由于国内各地贸易数量缩小,商务旅行者数量急剧减少;
b.由于道路无人管理,日渐毁坏;
c.由于沿途路上盗匪横生,安全条件不复存在。
(2)中国奴隶制社会
①在中国奴隶制社会鼎盛时期的商代,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新的社会分工使得生产效率空前提高,从而也使商朝成为中国奴隶社会的经济繁荣时期;
②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和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的扩大,加之商人阶级对生产和流通的促进,使得这一时期的易货贸易活动得到很大的发展;
③发明于夏代的舟车到了商代更加普及和先进,牛、马等大牲畜也普遍用于交通运输,使商代商人的足迹范围大大扩展;
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贸易经商活动有了更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行踪遍天下的大商人。
(3)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旅行活动的最初产生不是出于消遣性目的,就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的发展而言,绝大部分旅行活动的开展同样也不属于消遣和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外出易货经商的需要而自发开展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推动了人们对外出旅行的需要。
3.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行
(1)在中国的奴隶制社会中,消遣目的的旅行活动集中表现为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行。
(2)在西方奴隶制社会中,除了奴隶主的享乐旅行外,一些自由民也参加到消遣旅行的活动中来。
三、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
1.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
(1)旅行活动的发展与交通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交通发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当时的旅行发展。
(2)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
①水路交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代便有水运的记载;
②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陆路交通建设也有很大的发展。
a.秦统一中国后,逐渐在全国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四通八达的道路网。
b.在唐宋时期,除了经商旅行之外,各种非经济目的的旅行在这一时期的典籍和文学作品中几乎都有所反映。其中最为突出的记载是这一时期的士人漫游和宗教旅行。
士人漫游,是指以当时一些名士骚客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出于逃避和排忧的目的而外出四处游历的旅行活动。在宗教旅行方面,自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到唐朝时发展到鼎盛阶段。
c.明清时期,中国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提高,旅行活动也较前更为兴盛。在这一时期的旅行活动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航海旅行和科学考察旅行的发展。典型代表郑和下西洋。
d.明清时期,专业性较强的科学考察旅行则表现得十分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重视科学技术的要求。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药物考察和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地学考察是这类科学考察旅行中的典型代表。
③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以这些名人为代表的非经济目的旅行活动的参加者人数并不多。真正在规模上占支配地位的始终是以贸易经商旅行为代表的经济目的的旅行。
2.欧洲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
(1)西欧在公元5世纪便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构成西欧封建社会人口主体的农民大都是农奴。同奴隶有所不同的是,这种农奴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有一小块归他们使用的土地和简单农具。农奴除在经济上受封建主剥削外,人身也是不自由的,因而也就更无外出旅行的自由。
(2)十三、十四世纪,欧洲经济有了较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农业技术的改进和荒地的开垦使得农产品产量增加,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工商业也日渐兴盛起来。
(3)从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的衰亡到l6世纪中叶这段漫长的时期中,欧洲的旅行活动规模非但没有什么真正的进展,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一种倒退的形势。
3.封建社会旅行发展的特点
综上所述,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封建社会时期旅行活动的发展普遍具有以下一些规律性的特点:
①旅行活动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政治安定、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的统一时期,旅行活动便会发展;反之,则会停滞甚至倒退;
②在封建社会时期,各种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虽然有新的发展和扩大,但贸易经商旅行仍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③封建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农村人口占统治地位。农业劳动忙闲有致的季节性特点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得人们在主观上缺乏对外出旅行或度假的要求;
④就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特别是就消遣性质的旅行活动而言,其参加者多为帝王、官僚、封建贵族、地主等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这些人群人数不多,在人口中所占比重很小,因此其消遣旅行活动不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广大劳动人民由于受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迫,客观上无能力参加旅行活动。
四、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1.近代旅游发展的基本特点
(1)19世纪初期,旅行活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开始具有了今天意义上的旅游活动的特征。人们因消遣性目的而旅行外出的观光或度假活动,在规模上已经开始超过传统的贸易经商旅行。
(2)旅游与传统的旅行在含义上的不同之处
①旅游是指人们出于消遣性目的而暂时离家外出的活动;而传统上的旅行泛指人们出于任何目的,特别是出于商务性目的,往来于不同地点间的空间转移活动;
②作为一次旅游活动,人们完成在目的地的访问活动之后,须返回其出发时的通常居住地;而作为旅行活动,人们完成在某地的访问之后,不一定非得返回其通常居住的出发地,甚至根本不返回最初的出发地。
2.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影响
(1)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又称工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过程,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这场产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于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并于19世纪30年代末在英国基本完成。
(2)特点
这场产业革命既是生产技术的巨大革命,又是生产关系的深刻改革。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程度,使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并最终战胜封建制度而居于统治地位。
(3)对当时旅游活动的发展所产生的推动性影响
①产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从而使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地点发生了变化,即从乡村转移到了工业城市。这一变化的结果最终导致了人们需要适时舒解节奏紧张的城市生活和拥挤嘈杂的城市环境所带来的身心压力,促使人们产生了有必要适时返回自由、宁静的大自然环境中去的追求。
②伴随着很多人工作和生活地点的变化,产业革命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性质。随着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原先那种随农时变化而忙闲有致的多样性农业劳动,开始为枯燥、重复的单一性大机器工业劳动所取代。这一变化终将促使人们强烈要求假日,以便能从中获得喘息和调整的机会。
③产业革命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产业革命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并使之成为新的统治阶级,这意味着社会生产财富不再只是流向封建贵族和大土地所有者,而且也越来越多地流向了资产阶级。同此前的情况相比,这一变化无疑使得在经济上有条件外出旅游消遣的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
④产业革命在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同时,还造就了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工人阶级。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剩余价值的增多,特别是工人阶级为争取自己的权益而进行的不懈抗争,使得资本家日后有可能在增加工人工资以及给予工人休假机会等方面做出让步。
⑤产业革命所带来的技术进步,特别是蒸汽机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改变了人们外出旅行的技术条件,并且使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成为可能。
3.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铁路时代
铁路时代的到来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乘轮船,特别是乘坐火车外出旅行和旅游。因为同传统的公共马车相比,这些新兴的旅行方式明显具有很多优点。其中主要的优点包括:
(1)这些新兴的旅行方式远比乘公共马车旅行费用低廉。以乘坐火车旅行为例,当时铁路客运的平均价格为每英里1个便士。同时,人们也不必再像乘坐公共马车时那样需要缴纳路税。这使得更多的人有能力支付旅行费用,从而扩大了外出旅行和旅游的人数。
(2)这些新兴旅行方式的速度大大快于传统的公共马车。传统的公共马车的走行速度一般为每小时7英里,而火车当时的运行速度为每小时28~29英里,是前者的4倍。旅行速度的提高缩短了旅途所需要的时间,从而为人们抽时间短时外出某地提供了可能。
(3)这些新兴交通工具的运载能力大大高于公共马车。传统的公共马车充其量一次只能载运几名乘客,而一列火车可一次载运数百人。这在技术上使得大规模外出旅游活动成为可能。
(4)铁路运营地域和运营网络的不断扩大,加之火车运行速度的因素,使人们外出旅行活动的半径得以增加。
旅行方式的进步,加之产业革命给当时社会经济带来的其他有利影响,不仅使工商人士的业务旅行大大增加,更重要的是为以消遣为目的的旅游活动的开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4.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旅游业的诞生
(1)托马斯·库克1841的活动
①活动内容
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一次从英国中部地区的莱斯特前往洛赫伯勒的团体旅游。参加这次旅游活动的人数达570人之多,往返全程24英里,目的是参加在该地举行的一次禁酒大会。托马斯·库克对这次活动的组织被当时的人们称为“伟大的创举”,并普遍被后来的人们看作是近代旅游业的开端。
②托马斯·库克组织的这次活动,被认为是近代旅游业的开端,是因为这次团体旅游活动具有以下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
a.这次活动具有较为广泛的公众性。其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为了参加这次活动而聚合到一起,活动结束之后便四散离去,彼此之间不再有什么联系;
b.托马斯·库克本人不仅发起、筹备和组织这一活动,而且从始至终随团陪同照顾。这一点可以说是现代旅行社全程陪同的最早体现;
c.这次活动参加者的规模之大,不仅在当时是空前的,而且此后也是不多见的;
d.这次活动为以后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正式创立打下了基础并提供了经验。
③活动性质
由于这次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参加禁酒大会,因而实际上并非是单纯的消遣性旅游;此外,托马斯·库克组织这次活动也不是出于商业性目的,而是他自己所说的“业余活动”。
(2)托马斯·库克1845年的活动
①活动内容
1845年,托马斯·库克决定开办商业性的旅游业务,并于当年夏季首次出于商业性目的组织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团体消遣旅游。这次团体消遣旅游活动是从莱斯特出发,途中在若干地区停留和访问,最后目的地是海港城市利物浦。整个全程活动计划历时一周。
②这次活动的特点:
a.这次组织旅游的活动已不再是过去的“业余活动”,而完全是出于商业性的目的;
b.此前托马斯·库克组织的团体旅游活动都是当日往返的一日游,而这一次则是沿途在多处停留访问并需在外过夜数日的长途线路旅游;
c.在策划和组织这次团体旅游过程中,托马斯·库克沿途作了大量的实地考察,以确定沿途所要停留的地点以及所要开展的参观游览活动,特别是注意了解当地有无足够的廉价旅馆。这对于当时并不富裕的旅游者,特别是对于如此大规模的旅游团体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d.编写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利物浦之行手册》。其内容为全程活动过程中的有关时间安排、停留地点、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等等;
e.托马斯·库克不仅本人担任该旅行团的陪同和导游,而且沿途在某些地方停留和游览时,还聘雇了当地人为旅行团解说和导游,可谓是最早使用地方导游的案例。
总之,托马斯·厍克的这次活动从考察线路、组织产品、市场宣传、销售组团,直至提供陪同和导游服务,体现了当今旅行社的基本业务,开创了旅行社业务开展的基本模式。
(3)1842年活动与1845活动的区别
①这两次组织工作的性质有着根本的不同,前者是托马斯·库克非营利的“业余活动”或社会活动,而后者则是其有意识的商业活动;
②这两次旅游活动的目的不尽相同,前者是为了出席禁酒大会,而后者则纯粹是为了观光消遣;
③这两次组织工作的内容不同,前者托马斯·库克只是负责组织和护送,而后者则包括了从安排和组织旅游线路、直至担任全程陪同和导游并雇用地方导游等一整套工作。
总之,托马斯·库克组织旅游活动的成功说明了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已经成熟。托马斯·库克组织旅游活动的开展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五、向现代旅游过渡期间的技术发展及其对旅游活动的影响
在近代旅游发展的早期铁路时代,汽车作为另一种陆路交通运输工具便已开始研制和问世。不过,这种早期的汽车同样也是以蒸汽作为动力。
到了19世纪末,内燃机技术开始问世。这无疑给交通运输手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来源。同蒸汽机相比,内燃机具有使用液体燃料、结构紧凑、体积轻巧、热效率高及功率大等特点。内燃机技术的采用,使汽车的结构和运行速度产生了革命性的进展,从而汽车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内燃机技术的发展也促成了飞机的发明。随着航空技术的进步,到20世纪20年代末,体型较大并且较为安全的民航客机开始投入使用,从而使航空旅行的吸引力变得越来越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旅游活动,特别是使国际旅游活动的发展陷于停顿。但从另一角度看,这场战争也加速了飞机技术的发展和机场的建设,客观上也为这些技术和设施战后转为民用和解决旅游发展的需要准备了条件。
总之,如果说内燃机的出现预示了近代旅游开始向现代旅游的过渡,那么喷气推进技术在民用航空中的应用则标志了现代旅游的产生。
六、二战后现代旅游迅速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1.关于现代旅游的概念
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2.二战后旅游活动迅速发展的原因
(1)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
(2)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
(3)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间距离;
(4)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带薪假期得以增加;
(5)战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都普遍加快;
(6)战后世界各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加之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对自己乡土以外乃至本国以外的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事物增加了了解,并因此产生兴趣。
七、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
1.解放前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业在我国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23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的设立。
1927年春,该旅行部编印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旅行杂志》,专门宣传祖国的风景名胜和自然风光。
1927年6月,该旅行部决定以自己的名义申请营业执照,遂更名为中国旅行社。
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和业务量的增长,中国旅行社成立之后,确曾有过较大的发展,例如该社曾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办事机构,以及在新加坡、马尼拉、加尔各答、仰光等外国城市设立驻外办事机构。
在解放前的旧中国,除了成立于上海的中国旅行社之外,还曾出现过其他一些以组织集体旅游为唯一业务的地方性旅行社,但所有这些旅行社的规模都不大。
除了旅行社的出现和发展之外,在类似今天的旅游资源开发工作方面,也曾有人或机构在庐山、北戴河、莫干山、鸡公山等地开辟和建设过避暑度假区。在类似今天的旅游促销活动方面,除了前面提到曾参展芝加哥博览会和伦敦博览会之外,中国还曾于20世纪30年代分别在上海和杭州举办过具有相当规模的国货博览会和西湖博览会。
纵观解放以前的中国旅游业,由于当时的国情是外有列强侵略,内有政府腐败,加上连绵的战祸影响,中国的旅游业终未能全面发展起来。尽管旅游业作为一个新的经营领域已经出现,但无论是从游客接待量还是从经济规模上去衡量,始终未能形成具有重要地位的经济部门。
2.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1)新中国建国至改革开放之前
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巩固新生政权、扩大统一战线和贯彻侨务政策的需要,华侨服务社作为建国后成立的第一家国营旅行社于1949年11月在福建厦门市诞生,其任务是接待海外侨胞归国探亲和观光旅游。此后几年中,其他一些主要城市也都陆续设立了与其功能类似的华侨服务社。这些服务社后来大都更名为华侨旅行社,其接待对象也扩大为来大陆访问的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和外籍华人。
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于1954年4月15日正式成立,并在上海、天津、杭州、南京、汉口、广州、沈阳、哈尔滨、安东、大连、满洲里、南宁、凭祥、南昌等地成立了14家分社。根据当时的规定,中国国际旅行社的任务是“作为统一招待外宾食、住、行事务的管理机构,承办政府各单位及群众团体有关外宾事务招待等事项;并发售国际联运火车、飞机客票”。它的主要任务在于搞好政治接待而不在于营利。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自费来华旅游的外国宾客逐渐增多,其中主要是苏联和东欧客人。但此后不久,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苏联和东欧来华旅游者数量急剧下降;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来华访问的人数逐渐增多。到了60年代中期,欧美已成为当时我国旅游业的主要客源市场。周恩来总理出访亚非14国以后,第三世界国家的来华访问者也有了明显的增加。
为了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于1964年正式成立。其主要职能是:
①负责对外国自费来华旅游者的管理工作;
②领导各有关地区的国际旅行社及其直属服务机构的业务,组织我国公民出国旅行;
③负责有关旅游事务的对外联络工作和宣传工作。
到了60年代中期,正当世界上大众化旅游兴起,全球旅游业以空前的速度蓬勃发展之时,我国的旅游业却因政治运动的开展而跌入低谷。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使我国的旅游业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1971年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召开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旅游工作的方针是“宣传自己,了解别人”,并指示在经济上旅游事业的收入应略有盈余。这次会议之后,中国的旅游业才开始有了转机。中美、中日恢复建交之后,美、日游客的来华数量逐渐增多,其他西方国家来华访问的人数也开始有所增长。由于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华侨旅行社总社于1973年恢复成立,并于1974年更名为中国旅行社总社。
(2)改革开放以来的步入正轨和全面振兴的发展时期
根据这一时期中旅游业经营市场的变化和演进情况,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①1978年至80年代中期,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政策推出之后,我国的经济建设百废待兴,急需大量外汇。基于这一背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没有采取“先国内、后国际”的常规型模式,而是优先发展入境旅游。对于国内旅游,国家则实行“不提倡,不鼓励,不反对”的政策。从客观的市场条件上讲,由于国门初开,很多外国旅游者对前来中国旅游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而当时我国国内经济比较落后,国内旅游需求市场尚未能形成规模。
因此,在这一发展阶段中,入境旅游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一发展阶段,我国旅游业的性质还未明确定义为经济性产业,并且对入境旅游的接待仍带有较浓的政治色彩。
②80年代中期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阶段
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的旅游需求逐渐发育并迅速增长。旅游业经营的市场结构也因此开始发生重要变化。国内旅游人数迅速增加,国内旅游收入增幅惊人。
随着国内旅游需求的蓬勃发展,国家对国内旅游的政策由原先的“三不”政策逐渐过渡到“因地制宜,正确引导,稳步发展”,进入90年代后,更进一步转为“积极发展”。从这一阶段我国旅行社行业结构上看,在原来以分工经营入境旅游为主的一类社和二类社的基础上,产生了专门经营组织和接待国内旅游的第三类旅行社,并在数量上很快就接近了一、二类社的行业规模,形成了第一、二、三类旅行社分工并存的格局。
这一阶段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1986年,旅游业的接待人数和创汇收入指标被正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这意味着旅游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首次立了户头。l987年,国务院又一次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业。”1991年,在我国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正式明确将旅游业的性质定为产业,并将其列为加快发展的第三产业中的重点。
③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阶段
1997年3月,经国务院批复,国家旅游局和公安部联合颁布了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并宣布自199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暂行办法》的出台,标志着国家正式允许旅行社行业开办组织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的业务,也标志着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随着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并行成为中国旅行社行业经营的三大市场,中国旅行社行业经营的市场格局最终得到了全面完善。
在这一阶段中,旅行社分工结构也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有所调整。从1996年开始,随着《旅行社管理条例》的正式颁布,我国的旅行社企业重新整合为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两大类,从而形成了主营国际市场与专营国内市场这两大类业务分工结构。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3607.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4 16:02 , Processed in 0.099426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