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6 15:15: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22919.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编委
目录
第1章 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2章 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2.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3章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3.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4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4.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5章 归因与决策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5.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6章 态度及其改变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6.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7章 沟通与人际吸引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和详解
 7.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8章 人际关系及其改善与测量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8.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9章 侵 犯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9.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0章 亲社会行为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和详解
 10.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1章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11.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2章 合作与竞争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12.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3章 从众、服从、依从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13.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4章 社会认同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14.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5章 领导者与下属群体
 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15.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6章 环境影响与心理反应
 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习题详解
 16.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7章 应激与健康
 17.1 复习笔记
 17.2 课后习题详解
 17.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8章 教育社会心理学
 18.1 复习笔记
 18.2 课后习题详解
 18.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9章 婚姻与家庭心理
 19.1 复习笔记
 19.2 课后习题详解
 19.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20章 犯罪与司法心理
 20.1 复习笔记
 20.2 课后习题详解
 20.3 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附录:国内外心理学经典教材简评
                                                                                                                                                                                                    内容简介                                                                                            


  心理类国内外经典教材习题详解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心理类国内外经典教材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参考教材,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定参考书。这些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内容一般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简单,这给许多读者在学习专业教材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与国内外教材配套的复习资料,整理了各章的笔记,并对课(章)后的习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章志光主编的《社会心理学》(第2版)是我国高等院校采用较多的社会心理学教材。作为该教材的学习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章志光主编的《社会心理学》(第2版)为主并结合其他心理学教材对本章的重难点知识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社会心理学》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心理学相关辅导资料对章志光主编的《社会心理学》(第2版)的课(章)后习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部分章节增加了对原书重点内容改编而成的习题和答案,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延伸。
  3.精选相关考试真题,补充难点习题。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近年考研、心理咨询师考试、同等学力申硕心理学考试的真题及相关习题,并提供答案和详解。所选真题和习题基本体现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突现当前热点。
  本书的笔记整理了部分高校老师讲授《社会心理学》的讲义和课堂笔记,而习题解答则参考了国内外教材的配套资料和相关参考书,如有不妥,敬请指正,在此表示感谢。
  圣才学习网│心理类(www.100xuexi.com)提供全国各高校心理类专业考研考博辅导班【一对一辅导(面授/网授)、网授精讲班等】、多媒体e书、多媒体题库(免费下载,免费升级)、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心理类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章志光《社会心理学》(第2版)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师生参考。
  与传统图书相比,本书具有以下四大特色:
1.免费下载:无须注册均可免费下载阅读本书  在购买前,任何人均可以免费下载本书,满意后再购买。下载地址为:http://www.100eshu.com/DigitalLibrary/ajax.aspx?action=Download&id=22919(请复制到浏览器上面打开)。任何人均可无限制的复制下载圣才教育全部1万本多媒体电子书,既可以选择单本下载,也可以选择客户端批量下载。
2.免费升级:更新并完善内容,终身免费升级  如购买本书,可终生使用。免费自动升级指我们一旦获得最新考试真题,系统立即自动提示您免费在线升级您的产品,您将自动获得最新真题及高清视频。真正做到了一次购买,终身使用。当您的电子书出现升级提示时,请选择立即升级。
3.功能强大:记录笔记、全文搜索等十大功能  本书具有"记录笔记"、"全文检索"、"添加书签"、"查看缩略图"、"全屏看书"、"界面设置"等功能。
  (1)e书阅读器——工具栏丰富实用【为考试教辅量身定做】


  (2)便笺工具——做笔记、写反馈【圣才电子书 独家推出】

     (3)答案遮挡——先看题后看答案,学习效果好【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4.多端并用:电脑手机平板等多平台同步使用  本书一次购买,多端并用,可以在PC端(在线和下载)、手机(安卓和苹果)、平板(安卓和苹果)等多平台同步使用。同一本书,使用不同终端登录,可实现云同步,即更换不同设备所看的电子书页码是一样的。

  圣才学习网(www.100xuexi.com)是一家为全国各类考试和专业课学习提供辅导方案【保过班、网授班、多媒体e书、多媒体题库】的综合性学习型视频学习网站,拥有近100种考试(含418个考试科目)、194种经典教材(含英语、经济、管理、证券、金融等共16大类),合计近万小时的面授班、网授班课程。
  如您在购买、使用中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全国热线:400-900-8858(8:30-23:00),18001260133(8:30-23:00)
  咨询QQ:4009008858(8:30-23:00)

  详情访问:http://jy.100xuexi.com//(圣才学习网|心理类)
            圣才学习网编辑部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1章 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
1.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思辨期(社会心理思想早期积累阶段)
1.中国古代的社会心理思想
(1)孔子—提出了判断人的善恶的社会知觉思想,认为了解人不仅要直接观察人的言行,还要依据不同性质群体对某人的相反评论来做出判断。
(2)诸葛亮—提出“知人”的七种方法。
(3)老子—认为人的内心与外部表现存有复杂关系,并对如何判断人性进行过种种论述,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
(4)古代军事方面有关士气和策略的论述。如尉缭子的“夫将之所以战者,民也。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夺则走”和孙子有关用兵的“诡道”。
2.西方的社会心理思想
(1)古希腊的柏拉图是首先提出社会心理学问题及主张的思想家,其理论要点如下:
①宇宙是有理性的,人类灵魂的一部分是纯粹理性,而另一部分是无理性的,包括人的意志和欲望。当理性、意志、欲望各司其能,相互制约,人的生活就会幸福,达到至善。
②政治理想。社会上有许多阶级,受过哲学训练的哲学家或君主,代表理性;军人代表意志;农业生产者,手工业者和商人代表低级的欲望。人们各司其能,社会就是一个完善的“理想国”。
柏拉图依据自己的心理学思想提出解决社会问题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设想,是西方社会心理学思想的一种“始创”。
(2)柏拉图之后还有许多哲学家也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如亚里斯多德提出“人是社会性动物”和“人有社会需求”等主张。
(二)经验描绘期(社会心理学孕育或成型阶段)
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生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欧洲。
1.社会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
(2)技术的革新与科学的进步;
(3)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许多新的社会问题。
2.民族心理学和群众心理学的发展
(1)心理学中的民族心理学
①1824年,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首先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但他否认心理内容的客观来源和心理本质的可知性,因而无法解决个体心理的社会性以及种种社会心理问题。
②1859年,德国哲学家拉扎鲁斯和语言学家斯汤达尔创办《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他们要求从心理学方面去认识民族精神的本质,揭示其活动的规律。
③冯特在1863年首先阐述与发展了民族心理学的思想。他认为心理学应由生理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两部分组成,前者是实验学科,后者是经验学科;对于高级心理过程及人类共同生活方面的复杂精神过程应当用经验描绘方法去进行分析研究。
尽管民族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与结论都存在问题,但它提出了在个体意识之外还存在着某些左右个体意识的群体心理的东西,应采用不同于实验的其它方法来加以研究,这对于社会心理学的产生颇有影响。
(2)社会学中的群众心理学
①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在1838年首先使用“社会学”一词,认为要达到改造社会与组织社会的目的,就必须去认识社会规律,就需要通过实证(科学观察和经验)的方法去建立社会学。
②塔尔德主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他认为人类社会生活是一个发明、模仿、冲突和适应的过程。其1898年出版《社会心理研究》是最早以社会心理命名的社会学书籍。
③法国社会学家德克海姆认为社会学要研究的是独立于个人之外的一种社会事实或“集合表象”,它带有外在性与强制性,有其社会原因。这个主张对后来社会学倾注于研究群众心理有一定影响。
④勒邦认为人的任何聚结都是“群众”,它主要是一种“感情现象”。群众是无秩序、混乱、盲动的,因此需要有“领袖”,然而领袖人物又往往有迎合心理。为了解决群众暴动问题,他主张应对上述现象开展研究。他提出的个人和群众相互作用的命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3.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分别在英国伦敦和美国纽约同时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1)麦独孤的贡献
①理论
麦独孤是本能论者,他认为人类有14~18种主要本能以及与之相应的情绪,各种情绪结合而发展起来就是情操,情操加上理想观念,便产生意志力。本能是社会行为的原因,是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的推动者,也是个人品格与民族特性形成的基础。社会心理学必须说明个人心理的天赋倾向与能力如何形成社会上一切复杂的精神生活;以及这种生活又如何影响个人天赋倾向与能力的发展与表现。
②评价
麦独孤的生物还原主义,虽然受到许多心理学家的指责,然而他对社会心理学应研究在社会情境下个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主张及有关意志的个别论述对后来的心理学家(如皮亚杰等)都有较深远的影响。
(2)罗斯的贡献
①理论
罗斯主张社会心理学研究由人类结合而产生的心理面和心理流。心理面是指人与人之间一致的静态心理;心理流是指人与人之间一致的动态心理。无论是心理面还是心理流,都是个人与其周围社会的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有两种情况:社会优势和个人优势。
罗斯的《社会心理学》注重对风尚、习俗、暗示性、模仿性、群众与暴众心理的阐述,以及关于冲突、讨论、调停、舆论、谣言等现象的探讨,并强调对群众行为的控制方法。
②评价
罗斯的研究偏于经验总结与描述,但其注重研究社会实际问题的倾向,主张社会心理学应研究群体心理和人际心理相互作用的现象,以及建构独树一帜的学科体系,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颇有影响。
(三)实验期(社会心理学成熟与独立发展阶段)
20世纪初期是社会心理学开始走向成熟并独立发展的时期。
1.历史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同时伴随经济危机和大量社会问题,这为社会心理学开展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动力。
(2)行为主义与格式塔理论等心理学流派在这一时期兴起,它们采用实验方法建立实证学科的设想促使社会心理学家为克服方法论上的缺陷而展开实验研究的尝试,结果引起了这门学科的巨大变化与发展。
2.先驱者的思想
(1)特里普利特关于群体共作与个体独作的实验第一次表明社会现象可以通过实验方法进行研究。
(2)德国人默德于1920年在莱比锡首次出版《实验群体心理学》,提出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研究群体对其成员思想、感情、行动的影响,并介绍了群体效应实验,并得出态度是影响社会助长作用中的一个重要变量的结论。
(3)奥尔波特受到默德等的影响,在哈佛大学继续进行了一系列团体效应的实验。他收集了许多实验材料,于1924年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教材,被看成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端,对促进社会心理学开展实验研究起着颇大的作用。
(4)1931年,两位墨菲(G·Murphy& L·B·Murphy)把近期对社会心理学所作的许多研究汇集起来,出版了《实验社会心理学》,大大推动了社会心理学向更科学化的方向前进。
3.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前,社会心理学在中国是一门独立学科。在编译著作与研究方面均有成就。如1944年孙本文出版了大学教科书《社会心理学》,在详尽介绍西方研究与联系中国实际方面作了有益尝试。
20世纪50年代,受前苏联的影响,中国的社会心理学停顿了较长一段时期。70年代后期,其合法地位才得以确立。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中,社会心理学被正式列为要加强研究的学科。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成立。此后,全国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引进或翻译了许多国外社会心理学的文献资料和教材,开展了各种研究并编写出版了许多社会心理学著作。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分歧与争议
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历来存在不同的看法,主要观点如下:
1.主张研究社会生活和群体中人际互动的心理共相;
2.主张研究个体怎样在社会情境或因素影响下产生各种心理及行为;
3.避开了个体或群体,心理或行为,主张研究社会相互作用。
(二)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之间并有自己独立研究对象的边缘学科。它所要研究的是人(包括个体与群体)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
1.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
(1)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r)
社会行为是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行为,包括各种群体中的决策性行为、建树性或破坏性的重大行为,以及日常生活中种种人际交往和相互影响的习见行为。
(2)社会心理(social mind)
社会心理是指由社会因素引起的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事物及社会关系并对社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心理活动,是社会原因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复杂而多样的中介环节。
(3)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关系
①社会行为是外显的、客观存在的,社会心理是内隐的,主观存在的;
②有时社会心理活动并无或不立即有社会行为表现,而有的相似社会行为则是由多种心理活动引起的,还可能是真实社会心理的伪装;
③社会行为是行为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而社会心理则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2.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
(1)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是头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主观映像。个体具有的社会心理是个体与现实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引出的行为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社会问题的主要方面。
(2)群体心理
群体中存在着人际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普遍存在于全体或大部分成员头脑中,反映群体特点和特定社会关系的共同心态或占优势的心理倾向。
(3)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的关系
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的关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不存在个体心理也就不会有群体心理;群体心理作为一种特有的心理现象也不断制约与影响着个体心理。
3.社会交互作用与交往
社会交互作用是指人和社会(包括社会成员,群体及社会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现象。交往更多地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人际接触,以及由此形成或潜在其中的人际关系。社会交互作用不限于人际相互作用,还包括人与群体,以及两者与结构性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影响。
社会交互作用与社会心理活动极为密切,但社会交互作用只是社会心理活动的前提条件或结果表现,它本身并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直接或主要的对象。
(三)社会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1.与社会学的关系
(1)共同点
①研究的都是社会现象。
②都是从社会问题中寻找课题,而且在研究时虽着重于分析微观的心理机制,但也不能离开对宏观社会环境与条件的考察和无视它们的影响。
(2)差异性
①研究的内容和对象有所不同。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生活中全部的客观事实;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仅仅是社会生活中部分事实及其主观表现。社会学要研究社会中成体系的各种意识形态及其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社会心理学只对与形成个人或群体意识形态有关的、或受某种意识形态影响而流散于群众中的一些不系统的群体心理进行研究。
②研究的视角与方法各有所侧重。社会学着眼于宏观社会及大群体活动趋势的了解与剖析,重视社会调查与文献资料分析法的运用;社会心理学则侧重于用实验法(尤以现场实验与模拟实验)探察微观方面的现象。
2.与心理学的关系
(1)与心理学的联系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它和心理学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研究社会心理学必须具备心理学的知识,它的成果也将丰富整个心理学的内容。
(2)与普通心理学的区别
①普通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个体(包括动物)的心理活动;而社会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个体在交往中产生特有的心理现象,而且要研究群体中的共同心理现象及其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②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形式时把它视为头脑的机能,探讨它和生理活动规律的关系;社会心理学侧重研究社会心理如何受人际关系及群体环境等的制约,以及它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
③普通心理学在研究中更多地运用观察与实验室实验方法;而社会心理学则不仅要采用现场实验与模拟实验,还要利用档案研究、问卷调查和现场研究等方法。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原则
1.客观原则(objectiveprinciple)
客观原则又称实事求是原则,即按照事物的实际表现(即客观指标)去揭示其内在的本来面目(本质、结构、联系与规律等),而不加任何主观臆断或歪曲。
2.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theprinciple of macrocosm and microcosm unification)
社会心理涉及两种社会生活领域:广大社会和具体社会小群体。前者是社会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后者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在研究社会心理学现象时,既要着眼于微观的群体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宏观社会的一些影响。
3.交往原则(communicativeprinciple)
人不是单独地与环境发生关系,而是与其他人联系在一起或组成一个相互交往的群体通过活动跟环境发生关系的。因此在研究任何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时,必须在交往和活动过程中进行动态研究。
4.人道原则(humaneprinciple)
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时不能做损害被研究者心身的事,应是为了利人的目标,在研究过程中采取有益于人的手段,并力求达到促使社会健全发展的结果。
(二)几种主要的具体方法
1.实验法(experimentalmethod)
(1)定义
实验法指为了验证或考察几种因素(或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着因果关系而设置一定的情境,对其中大部分因素加以控制并操纵某一因素,以观察其影响是否引发或导致预定的结果,并用各种量化指标进行统计,得出客观的结论。
(2)组成及设计模式
实验法由三部分组成:对自变量的操纵、对额外变量的控制和对因变量的观察记录。实验设计通常采用下列模式:

R表明随机指派,O1、O3、O5表示前测,X、X1表示不同操纵的自变量,O2、O4、O6表示后测。
(3)分类
①实验室实验:在专门的实验室内进行,一般均可借助各种仪器而取得精确的数据。但是实验室实验具有很大的人为性,往往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
②现场实验:在现场背景中适当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的实验,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4)评价
①优点:设计严密,有数量作依据,统计分析严格,结果可以任人重复检验,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②局限:如有些社会心理现象是不能或难以操纵的,无法使用实验法进行研究。
2.非实验法(nonexperimentalmethod)
(1)定义
非实验法也称相关法,是确定两种或多种现象(或变量)在变动中是否存在着关联以及有多大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运用相关法首先要设法取得两种或多种现象的足够变量(n>30),然后通过一定的公式求出相关系数r。
相关系数r的含义:r=0代表两者不相关;0<r≤1代表正相关,即表示两变量都会同时发生增或减;-1≤r<0代表负相关,即表示一变量增加,另一变量减少。在社会心理学中,相关系数在0~0.2之间,被认为是弱相关;0.2~0.5为中等强度的相关;超过0.5则被认为是强相关。
(2)几种主要的方法
①档案研究(archive studies)
档案研究是指依据一定目的收集大量现有资料,通过分析找出某些现象(社会事实与社会心理)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优点:
a.它是一种不被觉察的非反应性的方法,因此不存在被试意识到自己有被研究而产生的心理干扰。
b.它使一段时期内社会心理趋势的估计、对往事的追溯与探源、对若干课题研究的跨文化比较成为可能。
c.它有助于某些假设的检验,有时也能提供因果关系的线索。
缺点:
a.难以得到充分而足以检验假设的材料,而一些材料也可能包含编者由于偏见所造成的歪曲性内容。
b.工作量大,耗时耗资多。
c.分析有赖于分析者抽样的方法和抽象、概括及发现的能力,否则难以得出一般性结论。
d.由于社会现象的多因性,用相关法得出的结论只能表明两种现象有无关联,却不能说明它们是否为因果联系。
②现场研究(field studies)
现场研究是研究者亲临现场依据计划通过多种方法对有关的社会事件、群体活动及其中的心态进行观察与了解的方法。一般是非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旁观者观察;也可以进行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群体的成员参与活动。
优点:
a.现场研究通过观察所获材料比较真实且有深度,有助于新事实的发现。
b.现场研究不排除甚至相当重视晤谈,但更集中注意力于人们的行为、群体情境及相互作用的活动上。克服了许多被研究者不善或不愿描述而歪曲实情的困难。
c.采用参与观察法时,研究者的本来身份不易被觉察,因而可以消除或减少被访谈者常有的人为紧张感或唐突感,从而保证了材料来源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d.所得到的结果来自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日常活动,因而其成果或结论能直接运用于被考察的环境。如果考察的群体较典型,其结论甚至可以推广或应用于类似的群体或环境。
缺点:
a.它要考察的有关现象往往要等待其自发出现,而不能靠研究者的意愿去引发,有时还会遇到意外的干扰不能完成考察任务,所以在时间与精力上往往花费较多。
b.导致社会现象发生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多种类的,考察者所把握的因素是否全面或是否为主要原因,常常有赖于其分析素养,更取决于相关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
③模拟研究(simulation studies)
模拟研究指仿照社会设置类似的情境,而后考察被研究者在其中所引起的心态和行为变化,并找到某些规律的方法。
优点:
模拟研究通过巧妙的模拟对客观环境中难以参与控制或操纵的社会现象,使研究成为可能,并对其中的心理与行为机制获得更多的理解。
缺点:
a.模拟研究是在人为的环境中进行的,被试知道自己是在被人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意识本身将不同程度地影响被试心态与行为的真实表现。
b.模拟研究对变量的控制与操纵不十分严格,所得的结果只能是建议性的(表明几种因素有关),而不可能是结论性的(或说明因果关系)。
④其它非实验法
其它非实验法主要有问卷调查(questionnaires and surveys)、个案研究(casestudies)、评估研究(evaluation research)等。
(3)评价
非实验法不像实验法那样可以严格控制与操纵条件并精确地测定心理水平与行为,从而对某些现象的因果关系做出明确判断并证明或推翻理论假设。但许多历史趋势或宏观社会现象是无法采用实验来探讨的,运用非实验法则能摆脱人为性、多方面地展开探索,并为构成理论假设准备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说非实验法是不可替代的。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22919.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2-2 04:23 , Processed in 0.10791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