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3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6 16:41: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37540.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上编 艺术总论
 第1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1.1 复习笔记
  1.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 艺术的起源
  2.1 复习笔记
  2.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3.1 复习笔记
  3.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 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4.1 复习笔记
  4.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中编 艺术种类
 第5章 实用艺术
  5.1 复习笔记
  5.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6章 造型艺术
  6.1 复习笔记
  6.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7章 表情艺术
  7.1 复习笔记
  7.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8章 综合艺术
  8.1 复习笔记
  8.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9章 语言艺术
  9.1 复习笔记
  9.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下编 艺术系统
 第10章 艺术创作
  10.1 复习笔记
  10.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1章 艺术作品
  11.1 复习笔记
  11.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2章 艺术鉴赏
  12.1 复习笔记
  12.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附录 中外艺术精品赏析
 附录1 绘画艺术精品赏析
 附录2 雕塑艺术精品赏析
 附录3 音乐艺术精品赏析
 附录4 舞蹈艺术精品赏析
 附录5 戏剧艺术精品赏析
 附录6 戏曲艺术精品赏析
 附录7 电影艺术精品赏析
 附录8 电视艺术精品赏析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艺术学概论》(第3版,彭吉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艺术学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艺术学”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彭吉象主编的《艺术学概论》(第3版)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3版)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
  1.[3D电子书]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3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免费下载]
  2.[3D题库]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免费下载]
  本书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补充典型题。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几年的艺术学考研真题,这些高校大部分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参考书目。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
  3.补充难点习题,强化相关知识。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各章知识难点的复习,每章参考了名校题库、众多教材及相关资料,精选了部分难题,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可以说本书的试题都经过了精心挑选,博选众书,取长补短。
  圣才学习网│艺术类(www.100xuexi.com)提供全国各高校艺术类专业考研考博辅导班【师兄师姐一对一辅导、网授精讲班等】、3D电子书、3D题库(免费下载,免费升级)、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艺术类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3版)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艺术专业的师生参考。
  与传统图书相比,本书具有以下五大特色:
1.720度立体旋转:好用好玩的全新学习体验  圣才e书带给你超逼真的3D学习体验,720度立体场景,任意角度旋转,模拟纸质书真实翻页效果,让你学起来爱不释手!

2.免费下载:无须注册均可免费下载阅读本书  在购买前,任何人均可以免费下载本书,满意后再购买。任何人均可无限制的复制下载圣才教育全部3万本3D电子书,既可以选择单本下载,也可以选择客户端批量下载。
3.免费升级:更新并完善内容,终身免费升级  如购买本书,可终生使用。免费自动升级指我们一旦对该产品的内容有所修订、完善,系统立即自动提示您免费在线升级您的产品,您将自动获得最新版本的产品内容。真正做到了一次购买,终身使用。当您的电子书出现升级提示时,请选择立即升级。
4.功能强大:记录笔记、全文搜索等十大功能  本书具有“记录笔记”、“全文检索”、“添加书签”、“查看缩略图”、“全屏看书”、“界面设置”等功能。
  (1)e书阅读器——工具栏丰富实用【为考试教辅量身定做】

  (2)便笺工具——做笔记、写反馈【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3)答案遮挡——先看题后看答案,学习效果好【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5.多端并用:电脑手机平板等多平台同步使用  本书一次购买,多端并用,可以在PC端(在线和下载)、手机(安卓和苹果)、平板(安卓和苹果)等多平台同步使用。同一本书,使用不同终端登录,可实现云同步,即更换不同设备所看的电子书页码是一样的。

  特别说明:本书的部分内容参考了部分网络资料及相关资料。但由于特殊的原因,比如作者姓名或出处在转载之前已经丢失,或者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等,因而可能没有注明作者的姓名或出处。本书责任编辑为王泽人,如果原作者或出版人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速来信与我联系(2850630255@qq.com),我定当聆听您的意见并遵旨酌办;如果有侵权行为请及时通知我,我会在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圣才学习网(www.100xuexi.com)是一家为全国各类考试和专业课学习提供辅导方案【保过班、网授班、3D电子书、3D题库】的综合性学习型视频学习网站,拥有近100种考试(含418个考试科目)、194种经典教材(含英语、经济、管理、证券、金融等共16大类),合计近万小时的面授班、网授班课程。
  如您在购买、使用中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全国热线:400-900-8858(8:30~23:00),18001260133(8:30~23:00)
  咨询QQ:4009008858(8:30-23:00)

  详情访问:http://www.100xuexi.com/(圣才学习网)
  圣才学习网编辑部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上编 艺术总论
第1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1.1 复习笔记
一、艺术的本质
(一)几种主要看法
1.客观精神说
(1)内涵
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2)代表性观点
①柏拉图的观点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只有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艺术只能算作“摹本的摹本”。柏拉图对艺术本质的认识,是基于他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
②黑格尔的观点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但其思想又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
③中国古代的“文以载道说”
南北朝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犹车之载物”。这样一来,“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而已。这种“文以载道”说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2.主观精神说
(1)内涵
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2)代表性观点
①康德意志自由论
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论成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②尼采的观点
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尼采那里,主观意志被说成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尼采是从美学问题开始他的哲学活动,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做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和“醉”看做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
③中国古代文艺评论家的观点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部分文艺评论家把“情”、“志”归结为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念的表现,根本否认文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3.“模仿说”或“再现说”
(1)内涵
“模仿说”或“再现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2)代表性观点
①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他还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艺术所“模仿”的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或现象,而且是现实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②车尔尼雪夫斯基
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基本论点是艺术反映现实,但他所理解的现实生活,不仅包括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而且包括人们的社会生活,使其更加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
4.其他观点
除以上几种主要观点外,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1.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
人类社会生活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大组成部分。为满足这两种生活所分别进行的生产活动,称作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物质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的精神文明。
2.“艺术生产”理论
(1)明确提出
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2)理论意义
“艺术生产”理论对于揭示艺术的起源和艺术的发展,揭示艺术的性质和艺术的特点,以及揭示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样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的奥秘,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3.“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的启示
(1)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①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
人类最初的艺术品常常同生产劳动实践有着直接的联系,它们或者是劳动工具或是劳动成果。只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艺术生产才逐渐独立出来,这些劳动产品也逐渐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变为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是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
a.艺术的审美价值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即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
b.艺术生产的突出特点,是把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并融汇到艺术作品之中。
艺术是心与物的结合、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再现与表现的结合。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更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艺术生产离不开客观现实,社会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但艺术生产同样不能离开主观创造,只有当艺术家调动他强烈的和丰富的想象来从事创作时,才能创造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2)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一定时代艺术的发展,从最终原因上讲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社会发展历史的某些阶段上,艺术的繁荣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呈现出某种不平衡现象,例如,马克思曾以古希腊艺术的繁荣为例子,来说明艺术的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但是,两种生产不平衡的现象,与艺术生产最终必然受物质生产制约并不矛盾。前者是个别、特殊的现象,后者是一般、普遍的规律。
(3)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从而揭示出艺术作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①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
a.艺术创作是艺术的“生产阶段”,是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对创作客体(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过程。
b.艺术作品可以看作是艺术生产的“产品”。
c.艺术鉴赏可以看作是艺术的“消费阶段”,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和欣赏客体(艺术品)之间相互作用并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
②艺术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
a.在艺术生产的全过程中,生产作为起点,具有支配作用,消费作为需要,又直接规定着生产。
b.艺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是为了供人们阅读或欣赏,如果没人欣赏,它就还只是潜在的作品。因而,艺术生产适应着欣赏者的消费需要来进行艺术创作。
c.艺术欣赏反过来又成为刺激艺术生产的动力,推动着艺术生产的发展。
二、艺术的特征
(一)形象性
1.作用
(1)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2)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各个具体艺术门类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必须通过音响、语言等媒介才能间接地感受到。
2.艺术形象性的具体内涵
(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①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画家所画的,雕塑家所雕塑的,“表面上是一张画,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
②不同艺术门类中艺术形象的这种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对于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来说,往往是在再现生活形象中渗透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常常表现为主观因素消溶在客观形象之中。而音乐等其他艺术门类则更善于直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这些艺术门类中主客观的统一,则表现为客观因素消溶在主观因素之中。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艺术欣赏中,首先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形式,但艺术形式之所以能感动人、影响人,是由于这种形式生动鲜明地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
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二者有机统一,才使其具有令人惊叹的感人魅力。罗丹的《巴尔扎克像》以朴实、简练的艺术手法,来突出巴尔扎克这位伟大作家内在的精神气质,使得这座雕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①综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正因为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于一身,才使得这些艺术形象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一切事物都是在带有偶然性的个别现象中,体现出带有必然性的共同本质和规律来。因而,许多艺术家在总结创造艺术形象的经验时,总是把能否从生活中捕捉到这种具有独特个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当作成败的关键。
③艺术形象的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最集中地体现为艺术典型。艺术典型是作家、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例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这一人物形象,不仅具有活生生的个性,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特定的时代并概括出全民族的国民性弱点,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注意:艺术典型与艺术形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根本上讲,二者都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具有共同的实质。但是,艺术典型比起艺术形象来,又具有更强烈的个性与更广泛的共性。也就是说,艺术典型更加独特,也更加普遍,它是艺术形象的凝练与升华。
(二)主体性
1.作用
主体性是艺术的另一个基本特征。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这种反映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因而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2.具体体现
(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①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对社会生活的依赖表现在艺术家往往是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尤其是艺术创作的内容,更是来自于社会现实生活。
②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作家、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艺术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创作主体,艺术作品就无法产生。因此,艺术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更离不开创作主体,离不开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③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比起物质生产劳动,艺术生产中的主体性更加鲜明、更加突出。艺术创作中的主体性,集中表现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
a.艺术创作的能动性,使得艺术成为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的辩证统一。艺术家面对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主观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
b.艺术创作还具有独创性的特点,每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凝聚着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带有艺术家个人的主观色彩与艺术追求,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具有强烈的创造性与创新性特色。
(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①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有着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鲜明烙印。中外艺术宝库中,之所以涌现出如此众多千姿百态的艺术作品,正是由于它们凝聚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独到发现和深刻理解,渗透着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
②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具有艺术的独创性。这一艺术独创性是艺术生产的产品和物质生产的产品之间的区别之一,二者相比而言,艺术作品具有更加鲜明的主体性与创造性特点。
(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①欣赏感受具有个性差异
美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既有社会功利性,又有个人直觉性,这使得美感具有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与性格气质不同,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不同,形成了每个欣赏者在审美感受上鲜明的个性差异,使艺术欣赏不能不打上欣赏主体的烙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②欣赏主体审美的再创造
艺术鉴赏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在艺术欣赏中,欣赏主体和艺术作品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审美主客体关系。
a.一方面,艺术作品总是引导着欣赏者向作品所规定的艺术境界运动;
b.另一方面,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并不是被动的反映或消极的静观,欣赏主体总是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思想情感与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行再创造和再评价,从而完成和实现、补充和丰富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三)审美性
1.作用
审美性是艺术的又一个基本特征。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
(1)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
(2)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
这两点使艺术品和其它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
2.具体内涵
(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而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本身就是审美意识物质形态化了的集中体现。
①艺术美作为现实的反映形态,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和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艺术正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完成了由实用向审美的过渡,成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
②艺术又是人类审美意识物质形态化的表现。不同艺术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使得本来仅存于人们头脑中的审美意识,“物化”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这样,艺术就成为传达和交流人们审美意识的一种手段。
(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①艺术美高于现实美
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是由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艺术作品中。
②艺术美是真、善、美的结合
a.艺术欣赏的特殊性在于直观感受性,即由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直接引起人的美感,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时,在这种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中,已经融合了真、善、美的内涵。
b.艺术美要以真和善为前提,并通过审美性体现出艺术中这种真、善、美的统一
第一,艺术中的“真”,并不等于生活真实,而是要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通过提炼和加工,使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即化“真”为“美”,通过艺术形象体现出来。
第二,艺术中的“善”,也并不是道德说教,同样要通过艺术家的精心创作,使艺术家的人生态度和道德评价渗透到艺术作品之中,即化“善”为“美”,体现为生动感人,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③艺术的审美性和“丑”的关系
a.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生活中“丑”的东西,一旦进入了艺术,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同样要通过审美特征将生活中的“丑”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
b.在生活中既可以找到美的现象又可以找到丑的现象,在艺术中却一概都以审美性表现出来。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能动创造变成了艺术美,事物本身“丑”的性质并没有变,但是作为艺术形象它已经具有审美意义。
(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艺术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它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①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特殊的形式美,每个艺术门类在运用形式美的规则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规律。而且随着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艺术家们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寻找美的形式,从内容出发去选择最恰当的形式以加强艺术的表现力,从而使得艺术的形式美日益丰富和发展。
②艺术的形式美,不能脱离艺术的内容美,因为艺术的形式美在于它生动鲜明地体现出内容。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他认为,形式应当服从于内容,真正的艺术美不在词藻的华丽,而在于确切生动地表现内容。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37540.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6 02:05 , Processed in 0.094102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