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8 19:26: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76251.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1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2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2.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3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3.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4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4.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5章 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5.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6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6.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7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7.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8章 明朝的教育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8.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9章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9.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0章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10.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1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1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2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12.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3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13.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4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14.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5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15.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内容简介                                                                                            


  教育类国内外经典教材习题详解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当前国内外各大院校教育类权威教科书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参考教材,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定参考书。这些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内容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简单,这给许多读者在学习专业教材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与国内外教材配套的复习资料,整理了各章的笔记,并对课(章)后的习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第3版)》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中国教育史权威教材。作为该教材的学习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第3版)》为主,并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中国教育史教材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主要对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第3版)》的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选考研真题,补充难点习题。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全国统考和部分院校近年的中国教育史考研真题和相关习题,并提供了详细的答案。所选考研真题和习题基本体现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突现当前热点。
  本书的笔记整理了部分高校老师讲授中国教育史的讲义和上课笔记,而习题解答则参考了国内外教材的配套资料和相关参考书,如有不妥,敬请指正,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是《中国教育史(第3版)》(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学习辅导书。本书基本遵循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第3版)》的体系,共分15章,每章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总结本章的重难点内容;第二部分是课后习题详解,主要对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第3版)》的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解答;第三部分是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精选全国统考和部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和相关习题,并提供了详细的答案。
  圣才学习网│教育类(www.100xuexi.com)提供全国各高校教育类专业考研考博辅导班【师兄师姐一对一辅导(网授)、网授精讲班等】、3D电子书、3D题库(免费下载,免费升级)、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教育类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第3版)》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中国教育史的师生参考。
  与传统图书相比,本书具有以下七大特色:
1.互动学习:摇一摇,找学友,交友学习两不误  摇一摇,找到学习本书的所有学友,可精确查找学友的具体位置;与学友互动,交流学习(视频、语音等形式),交友学习两不误;学习圈内有学霸解答本书学习中的问题,并配有专职教师指导答疑解惑。

2.720度立体旋转:好用好玩的全新学习体验  圣才e书带给你超逼真的3D学习体验,720度立体场景,任意角度旋转,模拟纸质书真实翻页效果,让你学起来爱不释手!

3.手机扫码即可阅读,精彩内容,轻松分享  圣才电子书扫码即可在手机阅读,随处随学。可以不用客户端不用账号,简单方便!
4.质量保证:每本e书都经过图书编辑队伍多次反复修改,年年升级  我们拥有一支强大图书编辑团队,他们专门从事图书的编辑工作,对各类职称考试、考研考博等教材教辅深入研究,以及各类职称考试、考研考博的历年真题进行详尽仔细研究与分析,掌握考试命题的规律和方向,并结合行业最新前沿动态,不断分析整理各个科目的考试要点,把重要考点全部固化为试题形式,形成精准领先及时的备考e书。同时,依托北京高校资源,我们聘请知名高校众多专家组成顾问团队严格审核圣才e书,确保质量。
5.免费升级:更新并完善内容,终身免费升级  如购买本书,可终生使用。免费自动升级指我们一旦对该产品的内容有所修订、完善,系统立即自动提示您免费在线升级您的产品,您将自动获得最新版本的产品内容。真正做到了一次购买,终身使用。当您的电子书出现升级提示时,请选择立即升级。
6.功能强大:记录笔记、答案遮挡等十大功能  本书具有“知识点串联列举”“划线添加笔记”、“答案自动遮挡”、“全文检索”等功能。
  (1)知识点串联列举——相同知识点内容列表呈现,便于读者记忆和复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考试教辅量身定做】

  (2)划线添加笔记——使用颜色笔工具,划一条线,写笔记,提交纠错。【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3)答案遮挡——先看题后看答案,学习效果好。【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4)全文检索——输入关键词,本书相关内容一览无余。【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7.多端并用:电脑手机平板等多平台同步使用  本书一次购买,多端并用,可以在PC端(在线和下载)、手机(安卓和苹果)、平板(安卓和苹果)等多平台同步使用。同一本书,使用不同终端登录,可实现云同步,即更换不同设备所看的电子书页码是一样的。

  特别说明:本书的部分内容参考了部分网络资料及相关资料。但由于特殊的原因,比如作者姓名或出处在转载之前已经丢失,或者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等,因而可能没有注明作者的姓名或出处。如果原作者或出版人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圣才学习网(www.100xuexi.com)是一家为全国各类考试和专业课学习提供辅导方案【保过班、网授班、3D电子书、3D题库】的综合性学习型视频学习网站,拥有近100种考试(含418个考试科目)、194种经典教材(含英语、经济、管理、证券、金融等共16大类),合计近万小时的面授班、网授班课程。
  如您在购买、使用中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全国热线:400-900-8858(8:30-00:30)
  咨询QQ:4009008858(8:30-00:30)

  详情访问:http://jy.100xuexi.com/(圣才学习网|教育类)
圣才学习网编辑部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1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1.1 复习笔记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1.中国大地最早的人类
在中国土地上一有人类存在,就有教育活动,这也就是中国教育史的开端。
2.教育的起源
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3.原始社会的教育
(1)这种教育活动是在原始人群中,在生活实践过程中进行的,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
(2)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当时的生活需要是相应的。社会生活需要成员学习的知识经验,都是与教育有关的内容。教育的基本方式为身教与言传,身教是做出示范动作以供模仿;言传是说明是非要领以传经验。这两方面通常是相辅而行。
二、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氏族公社时期主要的教育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劳动的教育
氏族公社时期劳动经验已较为丰富,使用的劳动工具已有显著的改进,这些生产工具的使用以及生产经验,需要在氏族成员之间进行推广,更需要年长经验丰富者传授给年青一代。
2.生活习俗的教育
未成年的男女也可旁听氏族长主持的公共事务民主集会讨论,接受民主精神的教育,年长者对未成年人进行尊敬长辈、听从指导、照顾孤老、爱护幼小、发扬团结互助精神的教导,举行成年礼仪式,对其体力、智力、毅力等方面进行考验和教育。
3.原始宗教教育
原始宗教活动在氏族公社时期极为普遍,这类活动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占卜等多种形式,其中含有不同程度的教育因素。
4.原始艺术的教育
氏族公社成员为了调节精神、增强体质、欢庆丰收、祝贺胜利、欢度节日、表示友好,均用歌舞表达,歌唱、舞蹈反映氏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极其广泛,既是娱乐形式,又能发挥传授知识、宣传习俗的教育作用。
5.体格和军事训练
氏族公社要求所有成员都是生产劳动者,需要有健康的体格,才能参与对自然的斗争,经受艰苦环境的磨炼,所以氏族成员要懂得使用武器,接受一定的军事训练。
三、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氏族公社末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推动着教育不断发生变化,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教育逐渐分化出来,出现了学校的萌芽。
1.部落显贵世袭引起教育的变化
(1)等级教育出现
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存在,使部分人脱离生产转为脑力劳动者成为可能。从政治需要来看,伴随军事民主制向君主制的逐步转化,培养劳心者成为未来国家的官吏的需求与日俱增。适应社会劳心与劳力分工的需要,教育也逐渐分化为培养劳心者的专门教育和培养劳力者的社会教育两种类型。
(2)学校的萌芽出现
教育的早期分化,使教育设施也呈现出等级差别。这一时期出现了养老和教学兼行的机构“庠”,并将其分为上、下,安置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显示一定等级。这种机构是学校的萌芽。
(3)教育内容的变化
①军事教育成为基本内容;
②“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③强调礼乐之教。
(4)教育手段的变化
教育性质的变化,导致强制手段的采用。
2.文字的产生提出新的教育需要
文字作为一种工具,既便于知识的记录积累,又便于知识的传播,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掌握文字不是容易的事,需要进行文字教学,要求有掌握文字从事施教的专门人员和专门施教的场所,因此文字的产生也促进了学校的萌芽。
文字的产生,文字教学的需要,不仅对学校的产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来文化科学及社会发展也有重大促进作用。
3.学校萌芽的传说
根据古史中关于学校萌芽的多种传说,“成均”和“庠”都是原始社会末期开展多种活动的机构,包括当时的教育活动在内,它虽然还不是正式的学校,但它开始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为以后专门教育机构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四、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教育,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其特点如下: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4.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5.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6.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到了氏族公社的末期,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教育也发生重要的变化,出现了学校萌芽,旧的特点趋于消失,新的特点正在产生,原始社会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在向阶级社会的阶级性教育方向转变。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7625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8 06:15 , Processed in 0.099541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