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孙继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3 12:02: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27196.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1章 远古、夏、商时期(约8000年前~公元前11世纪)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西周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春秋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9)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960)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5章 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 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 中华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音乐大事记(公元1949年7月~2010年12月)
                                                                                                                                                                                                    内容简介                                                                                            


本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孙继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教材为主,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中国音乐史著作,整理各章的重难点,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中国音乐史相关辅导资料,对孙继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3.最新补充内容,可免费升级获得。本书后期会进行修订完善,对于最新修订完善的内容,均可以免费升级获得。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1章 远古、夏、商时期(约8000年前~公元前11世纪)
1.1 复习笔记
一、概述
1.世界古音乐文化发展状况
(1)古音乐文化发展较早的世界文明古国包括中国、埃及、印度、巴比伦、腓尼基、巴勒斯坦等亚洲、非洲国家。
(2)欧洲音乐黎明时期晚于亚洲、非洲,以古希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
2.我国古音乐文化发展状况
(1)新石器时代
我国音乐文化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
①河南舞阳骨笛
a.简介
第一,1986~1987年和2001年,考古学家先后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30多支骨笛。
第二,最早发现的贾湖骨笛距今约9000年,晚期的距今约8000年,其间经历一千多年。
第三,一支距今7920年(±150)的七音孔骨笛已经能够以简单指法吹奏曲调。
b.结论
根据多个墓葬发现有骨笛的史实,推断当时的音乐活动已有一定的普遍性。标志着我国音乐文化已有约8000~9000年可考的历史。
②河姆渡骨哨
a.简介
第一,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
第二,河姆渡骨哨出现的时间比舞阳骨笛晚一两千年,却只有两三个按孔,没有后者先进。
b.结论
在我国广大的国土上古音乐文化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③吹奏乐器埙
a.简介
第一,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
第二,其中最早的是6000多年前的无音孔和一音孔古埙。
b.结论
吹奏乐器埙的发现,大大充实了我国可证的古音乐文化。
④青海省大通县舞蹈纹彩陶盆
a.简介
考古学家在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发现一只距今约5000余年、有舞蹈图像的彩陶盆。盆的内壁有三组舞者,每组五人,手挽手列队跳舞,舞姿优美,富于节奏感和情感。
b.结论
舞蹈纹彩陶盆的发现是我国乐舞有着悠长历史的确证,可与古籍上记载有关远古乐舞的传说相印证。
(2)夏朝
①概述
a.关于夏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二里头文化的研究上。
b.通过对其遗址的研究,夏朝的乐器主要有石磬、陶埙、陶铃等。
c.乐器制造工艺比较粗糙,种类较少。
②相关记载
《管子·轻重甲篇》记载夏末歌舞活动已显盛况。
(3)商朝
①概述
商代音乐文化已发展到较高水平,音乐被统治阶级用作享乐及祭祀的工具。
②发展原因
a.当时手工艺已有很高水平,所以能制造出精美的玉磬;
b.青铜铸造业的发展,又为制造出铜鼓及钟、镈(bò)、镛(yōnɡ)等乐器提供了可能。
③相关记载
a.甲骨文记载的乐器名大约有20多个。
b.音阶的观念已经成熟,有编磬、编钟的出现,能以较大声响演奏出简单曲调。
④意义
商代音乐的发展为以后周代盛大的礼乐活动提供了条件。
二、古文献中关于音乐起源的观念
1.音乐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需要而产生
(1)概述
原始人与险恶的自然环境斗争过程中需要有精神力量的帮助,这是音乐起源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原始音乐重要社会功能的体现。后来这种精神力量被神秘化,后逐渐演变成巫术。
(2)相关举例
①远古朱襄氏治天下时,阳气过旺,故士达制作五弦的瑟,用以引阴气。
②远古阴康氏治天下时,阴气过旺,故制作舞蹈以疏导阴气。
2.音乐为表达感情和娱乐而产生
(1)概述
远古人类具有感情并需要一定表达方式。如他们获得猎物后常聚集在一起以歌舞庆贺,这也是最早的娱乐。
(2)相关举例
①孙家寨舞蹈纹陶盆的群舞,就是感情的表达方式。
②《吕氏春秋·音初篇》记载了四段民歌起源的传说,都说明歌曲是由于表达感情的需要而产生。
3.音乐在产生过程中曾模仿大自然音响与鸟类的鸣声
(1)概述
大自然中不少鸟类的呜叫有固定音程,原始音乐音程的形成有可能模仿鸟鸣的因素。最古老的吹奏乐器骨笛和陶埙,其发音高度与鸟鸣非常相近。
(2)相关举例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了这样的传说:
①尧命质制作音乐,质仿效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来作歌;
②黄帝派伶伦制作乐律并以凤凰叫声划分十二律。
4.音乐直接起源于劳动生产过程
(1)概述
形成于劳动生产过程的音乐主要指劳动号子,其出现于集体劳动产生之后,所以它起源稍晚。
(2)相关举例
《吕氏春秋·淫辞》最早有劳动号子的记载:“今举大木者,前呼舆谔,后亦应之。此其于举大木者善矣。”
三、古歌与古乐舞
原始音乐的形式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舞。
1.古歌
(1)反映生产劳动
①黄帝的《弹歌》反映狩猎生活: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②《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的“八阕”,是反映原始农牧生活的组歌,它一共包含八首曲子,表演者手执牛尾,边跳边唱。
(2)反映礼仪祭祀
《礼记·郊特牲》记载的一首古代祭歌,似乎是用呼喊、恳求的音调唱出来的,歌词是这样的: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3)反映情感风俗
①情歌以禹的妻子等待他回来而唱的一首为最早,歌曰:“候人兮猗”。
②《易经·贲》中记载的一首歌词是反映古代抢亲的婚姻制度的:“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2.古乐舞
(1)青海大通县孙家寨舞蹈纹陶盆与史籍所载有关乐舞资料相印证,说明我国古乐舞至少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2)从原始时代至夏、商时代,比较大型的乐舞相传有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流传下来的有舜的《箫韶》、夏的《夏》、商的《濩》等。
四、古乐器
1.概述
(1)乐器的发展与生产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有些原始乐器是从生产工具演化来的。磬是石庖丁的演化,埙和骨笛最早可能是捕鸟时模仿鸟鸣用的工具。
(2)这一时期,乐器的种类主要是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
(3)据有关文献及西周时期琴、瑟使用的情况推断,商代可能已有琴、瑟等打击乐器的雏形。
2.主要乐器
(1)打击乐器
①鼓
a.鼓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打击乐器,最古老的鼓为土鼓,后有木鼓,到商代才有铜鼓。
b.现存可见较早的鼓的实物有山西陶寺夏文化遗址出土的鼍(tuó)鼓和甘肃永登出土的土鼓。
c.制造工艺水平最高的为商代的双鸟饕餮纹铜鼓。
②磬
a.磬是石器时代的产物。
b.现存较早的磬为山西陶寺和夏县东下冯出土的夏磬,制作工艺很粗糙。1950年于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商代虎纹大石磬,制作工艺水平极高,音色柔美。
c.编磬由几个不同音高的磬编成一组,可演奏简单的旋律。
③钟
a.目前发现最早的钟为陶钟,出土于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和河南峡庙底沟,是新石器时代遗物。
b.商代有了铜铸的钟,类型多样,从演奏法上有悬鸣、执鸣、植鸣不同的钟。同属于钟类的还有钟、铙(náo)、镈、镛(大钟)等。
c.编钟用几个不同音高的钟编联起来演奏。目前发现商代的编钟与编磬一样,均为三个一组。
④其他
此外,其他打击乐器还有缶(fǒu)、铃、摇响器等。
(2)吹奏乐器
①骨笛
a.已发现的乐器
第一,1973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了几十支骨笛(有人称之为骨哨);
第二,1986~1987年和2001年,考古学家先后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30多支骨笛。
b.特点
第一,河南舞阳骨笛是用鹤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有的钻孔时在音准上还调整过,说明当时的制笛人已有一定的乐音观念。
第二,现发现的骨笛有无孔、二孔、五孔、七孔、八孔等多样,其中以七孔笛居多。这些骨笛能吹六声、七声音阶,个别的甚至可吹出变化半音。
第三,河南舞阳骨笛为竖吹乐器,用斜吹法吹奏一些骨笛能发出令人想象不到的优雅、明亮的声音。
②埙
a.简介
第一,埙是以陶土制成的吹奏乐器。
第二,埙,一般呈平底、卵形,也有其他各种形状。
第三,其制作材料有陶土、石、骨等。
b.出土发现及其意义
第一,目前发现最早的埙为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出土的只有一吹孔的埙,距今6000年以上。
第二,现出土原始乐器中,埙的数量很多。埙的大量出土为研究我国古代音阶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实证。
c.艺术特色
新石器时代的埙发展至二音孔,商代埙发展至五音孔。从最早吹单音到小三度,发展可吹奏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可发八个连续半音。
③籥(yuè)
原始的籥由二、三管编成,是后来排箫(先秦称作箫)的前身。
④龢(hé)
也像编管吹奏乐器,是后来小笙的前身。
3.音阶
我国音阶形成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1)河南舞阳出土的骨笛,经过科学的测音,以数据说明约8000年前我国已有六声、七声音阶的可能。
(2)根据目前发现的史料,晚商时期出现可以肯定存在五声、七声音阶,以至半音关系的实证。
(3)位于中原的河南地区可能是五声、七声音阶形成和成熟最早的地方。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27196.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7-27 03:20 , Processed in 0.08539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