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3 12:02: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27200.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
 第1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
  绪 论
  第1章 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
  第2章 孔 子
  第3章 老 子
  第4章 孙 武
  第5章 墨 子
  第6章 前期法家的社会历史观和告子思想
  第7章 孟 子
  第8章 《管子》书中《心术》等四篇的思想
  第9章 庄 子
  第10章 惠施和公孙龙
  第11章 后期墨家
  第12章 《易传》
  第13章 荀 子
  第14章 韩 非
 第2编 汉—唐时期的哲学思想
  绪 论
  第1章 汉初的哲学思想
  第2章 董仲舒
  第3章 扬雄和桓谭
  第4章 谶纬和《白虎通》
  第5章 王 充
  第6章 王 弼
  第7章 裴頠和欧阳建
  第8章 郭 象
  第9章 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
  第10章 范 缜
  第11章 东晋南北朝隋唐道教哲学的发展
  第12章 隋唐时期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
  第13章 韩愈和李翱
  第14章 柳宗元和刘禹锡
 第3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发展
  绪 论
  第1章 李觏与王安石
  第2章 周敦颐和二程
  第3章 张 载
  第4章 朱 熹
  第5章 陆九渊
  第6章 陈亮与叶适
  第7章 元代的哲学思想
  第8章 王守仁
  第9章 罗钦顺
  第10章 王廷相
  第11章 王艮与泰州学派
  第12章 李 贽
  第13章 方以智
  第14章 黄宗羲
  第15章 王夫之
  第16章 颜 元
  第17章 戴 震
 第4编 近代中国哲学的发展
  绪 论
  第1章 龚自珍和魏源
  第2章 洪秀全
  第3章 康有为
  第4章 谭嗣同
  第5章 严 复
  第6章 梁启超
  第7章 章炳麟
  第8章 孙中山
第二部分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填空题
 二、名词解释
 三、简答题
 四、论述题
                                                                                                                                                                                                    内容简介                                                                                            
作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著的《中国哲学史》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教材笔记,浓缩知识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授课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基本上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遴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本书遴选了部分名校近年来的相关考研真题(部分真题为考生回忆版)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3.精编典型例题,巩固重点难点。本书针对每章的内容精选了典型例题,所选典型题基本涵盖了各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性强,解析详尽,并注意对相关知识点的扩充。
4.免费更新内容,获取最新信息。本书定期进行修订完善,补充最新的考研真题和答案解析。对于最新补充的考研真题和答案,均可以通过免费升级获取。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
第1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
绪 论
一、原始社会产生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萌芽
1.劳动创造人类
我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四千年文字可考的历史记载。中华民族经过了长期的原始社会生活,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原始社会的人们在劳动生产中,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认识能力。
2.唯心主义萌芽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魔鬼、神怪、灵魂不死等即是这种幻想观念的一部分。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3.唯物主义萌芽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这可以说是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社会分工导致阶级分化
1.奴隶制社会的建立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开始出现分化。原始社会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则遭到破坏,出现了人剥削人的现象,形成了阶级的对立。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阶级社会。我国奴隶制经过夏、商,到西周时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2.奴隶制社会阶级矛盾
我国奴隶制的经济特点是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和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建立许多大小不等的诸侯国,以保卫整个奴隶制的经济制度。到了周代,在政治上则是采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禄的等级制。各级奴隶主享有种种经济、政治、法律上的特权。奴隶社会中阶级矛盾激烈和尖锐。
3.哲学为统治阶级服务
在阶级社会中,哲学往往被打上阶级的烙印。夏代的奴隶主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合理性,声称自己的政权是得之于“天命”的。到商代更抬出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叫做“帝”或“上帝”,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这种宗教认为“上帝”是整个自然、社会的主宰。奴隶主贵族统治者经常利用“天罚”来威吓人民,假托神意来迫使奴隶等去从事战争、耕作和贡纳财物。西周统治者对这些传统的宗教又有所发展,他们用统治者的道德行为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不同于原始社会的迷信了,它已经发展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
4.奴隶制社会自然科学的初步发展
在奴隶制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也有进一步的认识,发展起了初步的自然科学知识。
(1)夏代已有了纪年的历法,商代在夏代历法的基础上,已有了隔若干年置闰月来调整季节的办法,而且采用干支纪日法;
(2)在数学上商代已采用了十进位,并且有了“规”“矩”等字,说明当时数学的发展情况;
(3)在农业上商代人已懂得培土壅苗、流水灌溉等,还有了酿酒、缫丝、绩麻等生产技术,到西周时期,在农业生产上发明了轮流休耕,保护土地肥力的“三圃法”,初步懂得了施肥、中耕、治虫、选种等;
(4)在天文方面建立了专职人员,《诗·小雅·十月之交》中记载的一次日食,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日蚀记录,生产发展促进自然科学知识的丰富,为哲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
三、铁器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1.封建制度开始形成
西周末年,奴隶制开始崩溃。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工具的改革,特别是铁器农具的使用和用牛耕田,生产力进一步得到发展,旧奴隶制生产关系已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私田的大量出现,封建依附关系也开始出现和发展起来。新的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是我们历史上第一次承认实行按亩收税的制度,承认分封地之外的私田的合法性。随后,封建地主阶级逐步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取得了优势,经过长期的反复斗争,我国的封建制在战国时期正式确立。
2.封建地主阶级与旧奴隶主阶级矛盾激化
春秋时期,新兴封建地主势力和奴隶主贵族势力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在这个社会大转变的斗争中,新兴地主阶级主要是依靠和利用了奴隶和平民的力量才战胜奴隶主贵族的。他们采用各种方法,如减轻赋税,灾年贷粮,论功行赏等以争取逃亡的奴隶,笼络人心,扩大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实力。
3.社会现实的需要推动哲学发展
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农业、商业、手工业及科学的进步以及复杂而尖锐的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推动了哲学的发展。奴隶主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要人们听从于“天命”的安排。新兴地主阶级及其同盟者小生产者则运用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结合本阶级的利益,开始对“天命”论的宗教有神论展开批评,掀起一股强劲的人文主义思潮。这时哲学上的主要代表有:
(1)以孔子为代表,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及“中庸”观念,发展了殷周及春秋以来的传统哲学思想及伦理观念,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术流派儒家;
(2)以老子为代表,提出“道”和“无为”的学说,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宇宙论的传统,以及影响深远的道家学派;
(3)以墨子为代表,提出“兼爱”“非命”等十大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
(4)春秋末年还出现了我国古代的军事理论家孙武,在他所著的《孙子兵法》一书中,总结了我国古代的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思想。
4.战国时期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1)诸侯国新兴地主阶级掌权
“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和确立时期。战国初期至中期在多数诸侯国中已建立了地主阶级的政权,正在为巩固新政权而斗争,而尚有部分诸侯国则正处于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过程之中。随着广大奴隶群众反抗奴隶主的斗争、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的进一步深入,各诸侯国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统治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2)地主阶级对待社会变革的态度不同
“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当时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地主阶级是新生产关系的代表者。这个阶级来源比较复杂,因此,他们对这场社会变革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有的主张用激进的暴力的办法打击奴隶主阶级,建立封建制度;有的则主张用缓和的改良的办法解决问题。
(3)知识分子阶层的活跃
在这复杂的阶级斗争中,作为各阶级思想上的代言人,知识分子阶层十分活跃。他们不是独立的一个阶级,而是按其政治、经济地位和思想倾向,依附于各个不同的阶级。
(4)“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在这一时期中,围绕着新旧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文化教育的斗争,以及通过什么办法来建立封建制等问题,在思想战线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派别,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齐国地主阶级政权建立后,新统治者田氏为了招纳为地主阶级服务的人材,在国都临淄的稷门下设立学官,招徕了各国不同学派的知识分子到这里讲学、著书,成了当时“百家争鸣”的一个中心。
(5)自然科学发展迅猛
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也相应地发展起来。当时,对天文、地理、物理、医学等方面的知识都有相当高度的科学总结。
①天文学上有甘德的《天文星占》,石申的《天文》,后世合称《甘石星经》,记录了星象的方位,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
②地理学上则有专著《禹贡》和邹衍《大九洲》等学说;
③在后期墨家著作中,记载了不少关于物理、力学、光学等科学知识。《考工记》一书是我国最早的手工业手册;
④医学上的成就也很突出,重视全面诊断,提倡预防、养生之法。名医扁鹊根据病人的气色、声音、形貌诊断病症。此外,战国末出现的《吕氏春秋》一书中收录了许多战国时有关天文、历法、农业、物理等方面的自然科学成就。
(6)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思想流派
战国时期反映各阶级利益斗争的思想界的“百家争鸣”,代表新兴地主阶级不同阶层的思想家分为许多派别,但主要有两派:
①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代表
这主要是部分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那部分地主阶级的代表,这一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孙膑、《管子》书中《心术》等四篇的作者、后期墨家、荀况、韩非等。
②地主阶级改良派的代表
这主要是旧奴隶主贵族转化过来的那部分地主,他们在政治上主张用“仁义”等说教来感化奴隶主,笼络劳动人民,实现向封建制的过渡,反对使用暴力。这一派的主要代表有孟轲等。
(7)战国时期哲学体系进一步完善
战国时期哲学思想有很大的发展,这表现在此一时期政治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进一步制造更为精致的哲学体系。荀况是先秦哲学的总结者,他在承认自然界有自身固有的运动秩序的前提下,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达到了先秦哲学的最高峰。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27200.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7-26 01:49 , Processed in 0.109417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