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3 12:25: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29822.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405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
说明:近年科目代码和科目名称为622中西哲学史,以前为405中西哲学史等。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第一部分 中国哲学史
1.简述易经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哲学内涵。
答:(1)天道
①《易传》哲学继承儒家的“修人道以证天道”与“明天道以弘人道”的传统,把天道与人道统一了起来。
②天地阴阳之气使万物得以生、成、长、养;人承接天地之气,继承“道”而参与、赞助天地万物,那就是善;成就天道的事业正是人的本性。
③《易》道即天地之道帮助、促进、贞定万物各自的本性,保存万物的存在,道义正是从这里出来的。在人性论上,这就寓含有人的善性源自天道,源自宇宙生生之德,同时又强调人的后天努力,效法天道、扩充其性的双重含义。
(2)从天道到人事
①三才之道是是顺着天道下贯而来的,是顺天、地、人的性命之理而来的。
②就人之道而言,是义理、是仁义。道是过程,理是其中的道理。
③人之本性也就是人所以为人之理,按《易传》的讲法,这是乾道下贯的结果。
(3)总结
①《易传》的人性论既包含有天赋人性说,即“天命之性”是善的,具有一种超越意义、价值意义;又不排斥材质主义的“气命之性”,即人的材质也在灭地之气的流行中形成,气可以鼓动,气有力量。这就为尔后哲学史上的“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理”与“气”之争埋伏笔。
②《易传》认为,人性源自天地之性,人道赞助天地之道。君子效法天地,具有刚健自强、积极人世的精神,又有承受、宽容、协调、合作的能力,用深厚的德泽来化育人物。
③与天地的大生、广生之德相匹配,《易传》强调人在人事活动中崇德广业、进德修业。
a.推尊人的智慧、德性,发展社会人事的各项事业;讲求忠信,提高品德;修饰言辞,确立在诚实上,以诚信来处理事务。
b.用自然之物、事物之理来安顿自己,提高才德。除此之外,没有更重要的了。研究、体悟事物变化之道的神妙,理解其深刻的理据,是最高的智慧。
④《易传》肯定、促进人间的事业,强调顺应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把握契机,适时加以裁断,或修订、改变定制,使之合宜,加以会通,将这些政策与成果用在老百姓身上,这就是事业。《易传》强调“开创事业,成就天下的事务。充分表达了儒家努力提高智慧、品德,积极有为地开创有利于老百姓的事业的思想。
2.试述王阳明岩中花树故事反映什么哲学内涵。
答:(1)“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守仁答之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时,他既承认“花”(亦即外界事物)独立于“吾心”而存在,也肯定“花”(亦即外界事物)的客观实在性。
(2)“此花颜色”之所以“一时明白起来”,有了意义与价值,是因为“你来看”,而“你来看”是受“你心”支配的,故“花”的价值和意义与“你心”不可分,实际上即“你心”之灵明所赋。
(3)因此,在王守仁看来,与“你心”无关的“花”因无法“明白起来”亦即无价值和意义。故与“汝心同归于寂”而能“明白起来”,亦即有价值和意义的“花”离不开“你心”,故也就“不在你心外”。
(4)王守仁在声称“无心外之物”时,他并不是针对外界事物有无客观实在性,是否独立于“吾心”而存在这类问题而发的,而是与他对“物”的特殊规定以及他的整个思想系统密切关联着的。
3.简述郭象的独化论及其命运观。
答:(1)独化论
①“独化”,就是“无待”之化。如果一定要追溯万物生化的条件和原因,就会陷入无穷无尽的因果的恶性循环中。所以,世间万事万物的生成变化是独立的、不依赖任何条件的,是“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独化也”。事物不仅各自“独化”,而且相互之间也不存在转化的关系。
②“玄冥之境”则是万物“独化”的场所和境界,是一种抹杀差别、取消是非、不分彼此、自满自足的境界。
③万物“独化”的另一个依据在于万物“各有定分”。大鹏与小鹧各有其定分,它们不必彼此羡慕,而应该“各适其性”。只要能“自足其性”,就可以做到“大小俱足”。
(2)命运观
①郭象认为每一事物作为它自己,在本性上是自足的。任一细微短暂之存在物比之于久寿之天地,并不缺少什么,并不存在什么差别,天地万物中任一事物都同等地是绝对而无限的。
②现实社会中每个个人都具无待而自足、绝对而无限的品格,都是“绝对自我”,每个个人在现存社会中所取的任一生活方式、任一活动与任一意欲,作为“有”者,都具“本体”的意义。
③因此万物都是自由的,人的命运不受到任何外界的束缚,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欲望。
4.举两个比喻,论证中国古代的形神关系。
答:(1)以烛火喻形神。即把人的形体比喻为蜡烛,把人的精神比喻为烛火。
①王充认为“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就是说精神依赖于形体而存在,如果没有了形体,那么精神也就自然不存在了,而不会出现只有精神没有形体的“鬼魂”。
②慧远也借用这个比喻,认为精神是独立的实体,不仅可以暂时住在形体之中,而且可以由此一形体转到另一形体上去。他说:“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
(2)以刀刃喻形神。即把形体比喻为刀刃,把精神比喻为刀之锋利。
范缜提出了形质神用的观点,认为形是物质实体,神是形体的一种功能或作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就是说如果没有了刀刃,就不存在什么锋利了,所以形死神灭。当然,另一方面,如果没有锋利,刀刃也不能称其为刀刃,所以形神是相互依存的。

第二部分 西方哲学史
5.论述亚里士多德的“存在”。
答:(1)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被称为“存在”主要有两种意义:偶然的属性(偶性)和必然的本质,即范畴。除此以外,他还提到另外两种含义:确实性,说一件事“存在”(“是”),是肯定它是真的而不是假的,潜在性,有些东西虽然还不是现实的存在,但却是潜在的存在。
(2)存在学说的核心是实体学说,实体是一切存在的类别中最根本的一种。形而上学的一切问题最终都归结为、甚至等同于“实体是什么”的问题。
①实体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对实体下了一个基本的定义:“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
②实体的特点
a.实体是一个具体的、个别的东西,而不是抽象的、普遍的东西;
b.实体不同于属性,它没有与之相反的东西;
c.实体没有程度上的差别,即没有一个实体比另一个实体更是实体;
d.实体是变中之不变。
所有上述规定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从人们的说话方式即语言语法中引出来的,亚里士多德相信语言的逻各斯与存在的事物有相同的结构,因而他的本体论与他的逻辑学一开始就有一种密切的内在联系。
6.论述休谟的温和怀疑论。
答:休谟否认了实体作为知识对象的可能性,把“实体”观念从哲学中驱逐出去。休谟依次否认了物质实体、心灵实体和上帝的可知性。同时也否定了因果关系。
(1)对物质实体的怀疑
人们只有关于性质的观念,对性质的寓所或支撑点没有任何知觉。纵使人们把注意力移至身外,伸展到宇宙尽头,也超不出知觉范围之外,想象出一种知觉不到的物质存在。
(2)对精神实体的怀疑
对于心灵实体,人们也没有任何知觉。
(3)对上帝的怀疑
①“上帝”的观念不能通过经验证明;
②上帝存在也不能用必然推理证明;
③上帝存在的道德证明也不可靠,人类的不幸和痛苦提供了反证。
(4)对因果关系的怀疑
①因果关系的建立
人们知觉到两个观点,把后出现的称为结果。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形成这样的习惯:每当看到一个观念时便联想到另一个。这种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而形成的恒常的连贯关系,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因果关系。
②因果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a.观念之间的关系如果不是靠观念自身就可以联系在一起的必然关系,就是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或然关系,人们的证明知识能够解释观念间的必然关系,经验知识能够解释关于事实的或然关系。没有一种知识可以解释因果关系的理由。
b.如果企图用经验知识来证明因果关系的前提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至少会犯两个错误:
第一,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即用因果推理建立起来的经验知识反过来证明因果关系的前提。
第二,超越经验知识范围的错误。因为人们只能经验过去,不能经验过去与未来的联系;只能经验个别事件,不能经验个别与一般的联系;人们不能用经验到的关系来解释不能经验的关系。
7.论述上帝存在的三种证明。
答:(1)依据事物的运动
人们可以感觉到有些事物在运动,运动是一个事实。究其原因,一事物运动的原因在于另一事物的推动,每一推动者叉被其他事物所推动,由此构成了运动的系列。这个运动系列最初必然有一个不动的推动者,他启动了整个系列,自己却不受任何东西推动。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
(2)依据可能性与必然性的关系
①它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由可能存在推导必然存在,第二步由事物的必然存在推导自因的必然存在。自然事物处于生灭变化之中,它们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
②现在有某些事物存在的事实说明,有些事物必须作为必然的事物而存在,否则的话,在某一时刻一切事物都可能不存在。如果在某一时候一切事物都不存在,这将意味着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存在,这样一来,现在也不可能有事物存在了。这显然是荒谬的,因此必须肯定有必然存在的事物。
③如果继续追问必然存在的原因,那么应该承认:“有些事物的必然性是由其他事物造成的,有些则不是。”因为如果追溯事物必然存在的原因,最后必然会到达一个终极的必然存在,“它自身具有必然性而不从其他事物那里获得必然性,不仅如此,它还使其他事物获得必然性”,这个必然存在的终极原因或自因就是上帝。
(3)依据事物完善性的等级
①它也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证明有一个最完善的东西的存在,第二步证明这个最完善的东西是其他事物完善性的原因。
②一切事物都有或多或少的完善性,如真、善、美等,但是,这些有条件的完善性都是相对于一个最高的完善性而言的,只是在它们与这个最高完善性相比较的意义上,人们才判断它们具有某种程度的完善性。因此可以肯定存在着一个最完善的东西。并且,它是其他一切事物完善性的最高原因。
③因为事物不同程度的完善性是完善性序列的不同环节,在完善性序列中,比较完善的事物是低一级事物的原因,最完善的事物是所有或多或少完善的事物的终极原因。“正如火是最热的,因此是所有发热事物的原因。同理,必定有一个最完善的事物作为所有事物的存在、善以及其他完善性的原因,人们称之为上帝。”
8.论述卢梭和霍布斯社会契约的异同。
答:(1)相同点
①都认为在国家成立之前,人类生活在一种自然状态中。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对同一事物都具有同等的占有、支配的权利,同时,人人都是自由的,每个人都有运用自己的权力以求保全自己生命的自由。这种自由就是人的自然权利。
②都认为人们具有天赋的权利,并且权利可以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进行转让,通过形成强有力的政府来保护自己的基本权利。
(2)不同点
①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们就生活在混乱(战争、冲突)之中,人与人之间是狼。因此需要政府来制止这种恶的状态。
②霍布斯认为人们在签订契约时交出的是自己全部的权力和权利(除了生命受到侵害时的自卫权),而主权者则不参与契约签订,不受契约约束,主权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权利。
③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们由于地广人稀,交集甚少,只有到了社会文明出现时人们的交集才变多。而由于个人自然条件的不同,此时已经有了贫富差距,富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订立第一次契约形成政府,保证自己能够剥削贫穷阶级;而当人们开始意识到并打破这种不平等后,全体人民共同订立了第二次契约,组建政府以保证全体人民的利益。
④卢梭认为人们在订立契约时,自己最基本的权利,如财产权,自由权都是不可转让的。政府权力来自于全体人民,所以要对全体人民负责,执行代表全民的公意,人民有权推翻政府。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29822.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7-22 05:19 , Processed in 0.10596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