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3 17:02: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40031.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1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历史与发展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原则与途径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5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支持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测评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1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伦理与督导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内容简介                                                                                            


姚本先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经典教材。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与国内外教材配套的复习资料。
作为该教材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为主并结合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对本章的重难点知识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辅导资料对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的课(章)后习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部分章节增加了对原书重点内容改编而成的习题和答案,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延伸。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1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1.1 复习笔记
一、心理健康
(一)健康的涵义
1.健康与疾病
(1)健康的疾病观
人们把健康定义为没有疾病,又把疾病定义为不健康,于是健康与疾病就成为人体生命状况的两端。
(2)对疾病的认识的发展
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要比对健康的认识早得多,对健康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不同的医学模式:
①神灵医学模式
古代的人们认为生命乃神灵所赐,疾病是鬼怪神灵附身,是神灵对人的惩罚。因此,通过祈祷和驱邪等巫术祛病强体,寻求安康幸福。这是一种迷信的医学模式。
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人们开始认为疾病是人体各元素之间失去平衡所致,或是“气”发生紊乱而产生。如我国传统医学中的阴阳五行说和内外因疾病说,以及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所提出的体液说等。
③生物医学模式
16世纪中叶以后,人们可用生物学的理论观点来解释生命现象,并据此探索疾病治疗的手段,这就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这种模式在确定生物致病原因,阐明其机制与规律,以及在传染病预防和重大疾病的治疗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心理的、社会的因素同生物生理的因素一样,与人的健康与疾病状况有同样密切的关系。这种模式开始确定了现代医学关于健康的心身统一、整体、综合、全面的观点,也可以称之为“大健康观”。
2.健康的定义
(1)汉语中的定义
汉字中的“健康”涵义包括了体健、心安和适应社会需要三个方面的内容。
(2)生物学角度的定义
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这种定义是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强调人生理身体的健康。
(3)社会学角度的定义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从社会学的角度,以个体参与复杂社会体系的这一本质为基础,将健康定义为社会化的个人完成角色和任务的能力处于最适当的状态。
(4)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
①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卫生组织宣言》中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
②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障大会所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指出: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匿迹,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善状态;
③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健康的定义: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健康,才算是完全健康。在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部分中,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都可以纳入心理健康之中。
3.健康的标准
(1)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根据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有10个方面的标准:
①有足够的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大事小事都不挑剔;
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⑤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⑥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臂、臀位置协调; 
⑦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⑧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 
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⑩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感觉轻松。
(2)“五快”和“三良好”
①“五快”
a.吃得快:进餐时,有良好的食欲,不挑剔食物,并能很快吃完一顿饭; 
b.便得快:一旦感觉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而且感觉良好;
c.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
d.走得快:行步自如,步履轻盈;
e.说得快:思维敏捷,口齿伶俐。 
②“三良好”
a.良好的个性人格: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没有经常性的压抑感和冲动感;
b.良好的处事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能保持对社会外环境和身体内环境的平衡;
c.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强烈,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尊重他人人格,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
(二)心理健康的涵义
1.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1)两者关系
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是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概念。目前有三种观点:
①将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等同
认为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是英文mental health的不同译法,也可称为精神卫生或精神健康。
②将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分开
认为心理卫生是mental hygiene,强调一种过程和活动;心理健康是mentalhealth,强调一种结果和状态。
③混用概念称呼不同
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解释,心理卫生原名应称心理健康,但仍习称心理卫生。
(2)两者本质
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意义相同。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的最终目的,心理卫生是达到心理健康的手段。心理卫生的任务就是探讨维护、增进心理健康的原则、措施及各种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
2.心理健康的定义
(1)通常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较高的发展水平,即人在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时,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诸多心理因素在良好态势下运作的综合体现。 
(2)各学派的定义
①精神分析学派
a.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健康就是爱和工作的能力;
b.艾里克森在社会发展理论中,把“勤勉地完成任务、做好工作”当作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
②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者用“适当的社会行为”来定义心理健康。心理的功能运行是一种连续的个体、行为与环境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健康行为是个体在适宜的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其自身特点相符的结果。
③人本主义学派
a.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充分发挥个人天性的人就是心理健康者;
b.罗杰斯把自我接纳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元素之一;
c.弗兰克认为,对人生意义、理想或目的的自觉探求,是心理健康者的基本特征;
d.奥尔波特认为,成熟的人为心理健康者;
e.弗洛姆强调心理健康者必须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3)中国传统思想的定义
①中国传统的心理健康思想是长期生活实践特别是医学实践的产物,主张形神统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②通常认为一个具有较高道德水平的人,就会具有较高的心身健康水平,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在心身健康中的作用;
③中国传统的心理健康思想理论基础可归结为“形与神俱,形神兼养”八字,即人的形体(身)与精神(心)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既要保养形体,以促进心理健康,也要保养精神,以促进身体健康。
(4)心理健康的广义与狭义
在理解心理健康的涵义时,应注意到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②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与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
(5)总结性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①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是相对的,即个体心理在自身和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心理功能状态,而不是绝对完美的心理功能状态。相对性,包含两层涵义:
a.与大多数人相比,个体的心理功能是正常的;
b.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是心理功能状态这一序列的两极。它们是一种相对关系,并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
②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的基本原则
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必须符合三项基本原则:
a.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原则
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客观环境保持同一。失去同一,即失去平衡,则心理失调,行为异常。
b.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性原则
一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保持自身的完整统一,协调一致,保证准确有效地反映客观现实。如果失去这种协调和统一,必然会出现异常心理。
c.个性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经历中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是不易改变的。但是,如果在外部环境没有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出现明显变化,就应考虑其心理活动是否出现异常。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是评价心理健康的一系列准则。
1.心理健康标准的观点分析
(1)西方学者的心理健康标准观点
①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的标准
a.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b.适应环境,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
c.有幸福感;
d.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②美国心理健康协会的标准
美国心理健康协会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比较全面、复杂,也比较具体、细致,共计26条。
③马斯洛和密特曼的标准
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影响深远,它们是:
a.有充分的安全感;
b.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
c.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d.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e.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f.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g.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h.适度的情绪发展与控制;
i.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j.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④斯柯特的标准
心理学家斯柯特提出,心理健康可从以下10个方面进行衡量。它们是:
a.一般的适应能力
适应性、灵活性、把握环境的能力、适应和对付变化多端的世界的能力、阐明目的并完成目的的能力、成功的行为、顺利改变行为的能力。
b.自我满足的能力
生殖性欲(获得性感高潮的能力)、适度满足个人需要、对日常生活感到乐趣、行为的自然性、放松片刻的感觉。
c.人际各种角色的扮演
完成个人社会角色,行为与角色一致,社会关系适应,行为受社会的赞同,有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利用切合实际的帮助,托付他人,承担社会责任,有稳定的职业,有工作和爱的能力。
d.智慧能力
知觉的准确性、心理功能的有效性、认知的适当、机智、合理性、接触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对人类经验的广泛了解和深刻理解。
e.对他人的积极态度
利他主义,关心他人,信任、喜欢他人,待人热情,与人亲密的能力,情感移人。
f.创造性
对社会的贡献、主动精神。
g.自主性
情感的独立性、同一性,自力更生,一定的超然。
h.完全成熟
自我实现,个人成长,人生哲学的形成,在相反力量之间得以均衡,成熟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动机,自我利用,具备把握冲动、能量和冲突的综合能力,保持一致性,完整的复杂层次,成熟。
i.对自己的有利态度
控制感,任务完成的满足,自我接受、自我认可,自尊,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充满信心,积极的自我形象,自由和自决感,幸福感,摆脱了自卑感。
j.情绪与动机的控制
对挫折的耐受性、把握焦虑的能力、道德、勇气、自制力、对紧张的抵抗、道义、良心、自我的力量、诚实、清廉正直。
⑤杰霍塔的标准
在目前的心理学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杰霍塔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论观点影响很大,他从综合各家共同点的角度概括出健全人格的标准是:
a.自我认知的态度
有意识地对自身进行适当的探索,自我概念的现实性,接受自我、能现实地评价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心理认同感觉的明确性和稳定性。
b.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
实现自己各种能力及才干的动机水平、实现各种较高目标的程度。
c.整合的人格
各种心理能量的适宜的动态平衡,有完整的生活哲学,在应激条件下能坚持并具有忍耐能力和应付焦虑的能力。
d.自主性或独立性
遵从自身的内部标准,行为有准则,行为的独立程度合适。
e.对现实的感知能力
没有错误的知觉,对于所预期及所见之物重视实际证据,对于他人的内心活动有敏锐的觉察力和同情心。
f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具有爱的能力,并建立了令人满意的性关系,有足够的爱、工作和娱乐,人际关系适宜,能够适应环境的要求,具有适应和调节自身的能力,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⑥罗杰斯的标准
a.经验的开放性;
b.时刻保持生活充实;
c.对自身机体高度信任;
d.有较强的自由感;
e.有高度的创造性;
(2)我国学者的心理健康标准观点
我国传统文化中并没有直接提出心理健康标准的概念,但是其中蕴涵着非常丰富的思想,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整理。
2.心理健康标准的确立依据
目前,心理健康标准确立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六种:
(1)统计测量
根据统计学的常态分布曲线,处于总体平均标准范围内者为心理正常,偏离这一范围者就是异常。正常与不正常为一连续的曲线,其广大的中间地带是正常的,两端则是偏离的。
(2)社会规范
这一标准是以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及个人适应程度为出发点。这一依据并非一成不变:由于社会规范并非总是非常明确和一致,它未能解决有心理障碍者必然偏离社会规范和偏离社会规范者却未必都有心理问题等问题。
(3)生活适应
生活适应判定法是以个体是否表现与生活环境及需要相一致的情感、言语、思维、行为等为依据,判断人们的心理正常与否。
(4)临床诊断
这是以本人或他人是否观察或检测到某些心理疾病的症状和致病因素,来判断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5)主观经验
以个人的主观经验或感受来判断某人心理健康状况。这一判别依据,通常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标准来用,不能作为一个完整的单独标准使用。
(6)身心发展
这种标准认为个体身心两方面成熟和发展相当者为正常,心理发展水平较同龄人明显较低者为异常。以这种标准来判定心理健康与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忽视了个体的社会性,客观性也不够,缺乏操作性。
3.心理健康标准的科学界定
(1)基本认识
确立心理健康标准,需要明确以下基本认识:
①心理健康标准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②心理健康标准既要注重个体层面,又要注重社会层面;
③心理健康标准既要注重适应标准,又要注重发展标准;
(2)层次结构
心理健康有一个内在的层次结构:智力正常是基础,关系协调是关键,情绪积极是表现,人格完善是结果。
(3)关键要素
作为心理健康关键要素的关系协调可以具体细分为四种关系:
①人—己关系,是指主体我和客体我之间的关系,即认识、接纳、完善自我等是最为核心的要素;
②人—人关系,主要包括与师长、同伴、异性、家庭关系等的处理;
③人—事关系,包括如何有效地从事学习、工作、休闲等活动;
④人—物关系,即协调与物质(金钱)、科技(工具)、环境(自然)、社会(政治)等的关系。
(4)标准的界定
现代人和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①智力水平正常
智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它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②自我意识正确
自我意识正确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标准,它提倡一种积极的自我观念,包括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和完善自我。
③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健康的人际关系应具备以下具体特点:
a.了解他人,理解他人;
b.乐于接受他人,也愿意被他人接受。
④生活平衡积极
心理健康的人能享受学习、工作和休闲给自己带来的不同满足,他们能过一种平衡的生活。
⑤社会适应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使自己的思想、信念和行动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协调一致。
⑥情绪乐观向上
情绪乐观向上指情绪的产生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的,情绪的持续时间是随着主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情绪活动的主流是愉快的、欢快的、稳定的。
⑦意志行为健全
a.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主要意志标准,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是意志健全的重要标志。
b.反应适度
反应适度是意志健全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之一。
⑧人格统一完整
人格的各种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结合成一定联系和关系的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如果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协调,人的行为就是正常的:如果失调,就会造成人格分裂,产生不正常的行为。
⑨心身特征一致
一个人心理行为的发展,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心身特征一致,表现为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如果一个人的认识、情感和言语举止等心理行为表现基本符合他的年龄特征,则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如果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行为异常、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名称
1.教育类名称
心理卫生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教育(简称为心育),还有心理健康教育。这类提法涵义离不开“心理”二字,最终还在于教育,即成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2.咨询类名称
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心理诊断、心理卫生等,这类提法沿用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术语,但涵义十分广泛,也是多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辨析
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三个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经常会遇到的名词。
1.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是指学校教育者和辅导人员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运用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设计与组织各种教育性活动,为学生提供适合其需求的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准确地认识自己,适应环境,设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并且有助于自身发展的目标,在成长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增强自身各方面的适应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2.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的涵义是:咨询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借助语言、文字等媒介,与咨询对象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进行信息交流,帮助咨询对象消除心理问题与障碍,维护和增进咨询对象的心理健康,使其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有效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过程。
3.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指在良好治疗关系的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当事人进行帮助,以消除和缓解当事人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和障碍,促进其人格健康协调地发展,恢复其心理健康的过程。
4.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
(1)三者之间的差异
①在对象、目标上的差异
a.心理辅导的对象往往是处在转变或转折时期的普通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良好。心理辅导关注对象的未来,重点是预防,根本目标是为防止未来问题的发生提供知识性服务,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b.心理咨询的对象是在发展中遇到一些心理困惑或有轻、中度心理冲突与矛盾的正常学生。心理咨询关注对象的现在,重点是发展,根本目标是改善学生个体的心理机能,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c.心理治疗的对象是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或心理机能失调及心理上有严重障碍的学生。心理治疗关注对象的过去,重点是矫治,根本目标是纠正与治疗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失常问题,恢复其心理健康。
②在方式、时间、过程、方法上的差异
a.在方式上,心理辅导多倾向于采用团体辅导或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常采用个别对待的方式;
b.在时间上,心理辅导可以是终生的,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则是一个可长可短的定时,难以持续终生;
c.在实施过程的积极主动性上,心理辅导多表现为辅导人员积极主动的过程,在实施方面具有超前性的特点,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相对被动,要等求助者主动来访,在时效上具有滞后性的特点;
d.在方法上,心理辅导有更多的组织、计划和具体方法等结构化成分,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则更加灵活、富有弹性和针对性,需适时调整结构和计划。
(2)三者之间的联系
①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来看,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都是其中一种重要途径,三者是并列的关系;
②从概念的种属来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属概念,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种概念;
③从服务的范围广度出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依次是包含关系;
④就纵向的解决问题的深度而言,表现为由表及里的依次递进关系,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⑤就其共同点来说,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三者都被认为是心理有问题者的一个学习过程,即通过学习来改变其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所以三者都强调咨访双方之间的合作,以建立一种民主、和平、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1.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只有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得到重视,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2.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养成的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改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认识,而且能为他们个性发展和人格养成打下长久而全面的基础。
3.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中的问题,采取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辅导和训练等方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培养和增强学生相应的社会适应能力。
4.有利于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需要有健康的心理作为基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以提升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使得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二)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实施
1.有利于学校实现教育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
2.有利于学校减轻学生负担
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方面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感知外界事物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效降低目前因教育弊端带来的各种过度的学习焦虑,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有利于学校实施创新教育
提高心理素质水平、促进心理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是培养创造力、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激发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和勇气,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协调发展,增进其良好的人际适应,塑造其完整而独立的创新个性及人格,充分发挥其创新潜力,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三)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进步
1.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和谐
自我和谐是人的身心以及构成身心两方面的各种要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所达到的最佳存在状态和不断自我超越的动态过程。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是自我和谐。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自我和谐。
2.有利于学生的人际和谐
人际和谐,即个体与人相处融洽,其本质是一种良好情感的社会交换的状态。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人际和谐。
3.有利于学生与环境的和谐
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可以配合国家资源缺乏、环保问题的国情教育,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光荣、奢侈浪费可耻的人生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合理的消费观,使得青少年学生在投入社会的发展建设中时,能够有意识地减少环境污染,避免资源浪费,加强环境保护,从而达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4003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9 02:14 , Processed in 0.097953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