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4 20:14: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57807.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导 言
  0.1 复习笔记
  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一讲 概 论
 第一章 传播学的孕育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二章 传播学的创立与发展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二讲 人际传播
 第三章 符号——传播的基因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四章 符号互动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三讲 大众传播
 第五章 控制分析:谁—说什么
  5.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六章 媒介分析:经何渠道
  6.1 复习笔记
  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七章 受众分析
  7.1 复习笔记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7.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八章 效果分析(上):劝服艺术
  8.1 复习笔记
  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8.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九章 效果分析(下):态度改变
  9.1 复习笔记
  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9.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四讲 批判学派
 第十章 批判学派(上):鸟瞰
  10.1 复习笔记
  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1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十一章 批判学派(下):透视
  11.1 复习笔记
  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1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十二章 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与大众传播
  12.1 复习笔记
  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1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附 录:传播学研究及其中国化
  13.1 复习笔记
  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1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内容简介                                                                                            


李彬著的《传播学引论》(增补版,新华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传播学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传播学”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李彬著的《传播学引论》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李彬《传播学引论》的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
1.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2.李彬《传播学引论》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本书是李彬《传播学引论》教材的配套电子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的传播学考研真题,这些高校均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参考书目。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显当前热点。
(3)补充典型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传播学相关辅导资料,针对每章的重难点补充整理了典型题,并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4)最新考研真题和答案,可免费升级获得。本书每年都会进行修订完善,补充最新的考研真题和答案。对于最新补充的内容,均可免费升级获得。
圣才学习网│新闻传播类(www.100xuexi.com)提供李彬《传播学引论》等各种新闻传播类经典教材辅导方案【网授精讲班、3D电子书、3D题库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李彬著的《传播学引论》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传播学的师生参考。

内容预览
导 言
0.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口语传播时代
(1)口语传播的重要性
①口语是人类传播所用的第一个媒介,口语传播时代成为人类传播历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②口语不仅是最初始的媒介、最重要的媒介,而且也是最基本的媒介。只有口语是独立的、自主的,其他任何媒介,都以口语为基础,都是口语媒介的变形与延伸。
(2)口语传播的局限性
①由于口语只能直接依靠人体自身的发声功能,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便在空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②由于口语随说随逝,除了依靠人们的记忆就再也无迹可求,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又在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2.文字传播时代
(1)文字传播的重要性
①文字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它标志着人类传播活动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从文字的发明延续到印刷的兴起。
②文字是继语言之后的第二种媒介,它的发明即使传播活动又使人类社会发生了意义重大的突破。文字的发明,使人类社会得以实现从原始到文明的飞跃。
③从传播的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有两点,即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在时间上传之久远,从而弥补口语媒介的两大缺陷。
(2)文字传播的缺陷
①文字的习得不同于语言,一个是自然的过程,而另一个是人为的过程。文字传播时代由于种种人为条件而形成一个与众不同的传播阶层,如王公大臣、祭司神甫、文人士子等。
②由于他们垄断着文字媒介,因而也控制着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话语。从传播的角度看,统治权其实就是话语权。
3.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传播时代,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三个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而延续到广播的出现。
(1)印刷媒介的技术性内容
①从技术上讲,印刷媒介有两大硬件,一为纸张,一为印刷机。而这两个条件,均在文艺复兴前后出现于欧洲。
②印刷术发明的直接意义,在于使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2)印刷媒介的社会性内容
①从世界范围看,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这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致相同步的。
②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生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现代文明又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③在印刷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的一项显著进展就是新闻事业的兴起。
4.电子传播时代
(1)电子媒介的含义
①广义的电子媒介,是指一切依靠电流传播信息的媒介。既包括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手机等,又包括公共性的媒介如广播、电视、网络等。
②狭义的电子媒介,专指公共性的媒介,传播学里通常用的是狭义。
(2)电子媒介发展的历程
①迄今为止,电子传播时代已经发生过三次飞跃:一是20世纪初的广播,二是20世纪中的电视,三是20世纪末的网络。
②鉴于网络迅猛的发展态势和独特的传播功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将网络命名为“第四媒体”,即报刊、广播、电视、网络。
③就广播、电视和网络三者的传播功能而言,广播延伸人的听觉,电视延伸人的视觉,网络则延伸人的所有感觉。
二、传播与传播学
1.传播与信息
(1)传播的含义
①传播现象,可分为动物传播和人类传播,传播学研究的是人类传播或社会传播,一般简称传播。
②社会传播,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信息在一定社会系统内的运行。
③社会传播这一现象可以进一步归结为一种社会活动或社会行为。正是由于人类社会有传递信息的需要,才有了传播这种活动或行为的发生。
(2)信息的含义
①《中国新闻实用大词典》对“信息”的解释:信息是指一切事物的状态和特征的反映。它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们的认识和思维的过程中。
②目前虽然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信息定义,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则是在把握信息概念时所不可或缺的:
a.信息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化和发展。
b.与传播现象既存在于无机界又发生在有机界、既有动物传播又有人类传播的情形相一致,信息也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而传播学所研究的自然是同社会传播相关联的社会信息。
c.关于信息的本质,目前通行的看法来自信息论的创立者香农。按照香农的理论,所谓信息,就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d.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定律,一个系统如果任其自然发展而不加外力,那么最后都将趋于一种均质平衡的状态。从这个定律出发,信息被视为事物以及事物间的差异与变化。
(3)信息、传播与讯息
①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就人类传播而言,信息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
②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流动以及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既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又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系。
③讯息更指向具体的名物,而信息更包含抽象的意味。在一个抽象阶梯上,“消息”处在底端而“信息”居于顶端,讯息位于这个阶梯的中部。
2.信息社会
(1)信息社会的含义
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简言之,信息社会是指大量生产、传播、消费信息的社会。
(2)理解信息社会的五个要点
①信息社会是一种经济的现实,而不是抽象的思想。
②通信系统和计算机技术的革新,消灭信息的流程,加快变化的步伐。
③新信息技术会首先应用到旧工业部门,然后再逐渐产生新活动、新方法和新产品。
④在这个知识密集的社会,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具有基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而教育制度却生产出日益增多的低劣产品。
⑤新信息时代的技术不是绝对的。它的成功或失败取决于高技术和深厚感情的原则。
(3)信息社会的基础
信息社会以信息业为基础。信息业或信息产业,是指专门从事信息产品的生产、处理、传播和服务的产业。
(4)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①1993年,美国政府率先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信息高速公路,其正式名称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rue,简称NII)。
②按照这一计划,美国将在l0年至l5年内,在全国铺设高速度、大容量的光缆网络,建成一个集广播、电视、电话、电传、网络等各种媒介于一体,能对声音、图像、文字、数据等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高速传输的多媒体信息系统。
③之所以称为信息高速公路,是指信息在这个系统里传输,就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一样,没有路障,没有管制,可以畅通无阻。
(5)我国信息化建设
①l993年,启动以“三金”(即金桥、金卡、金关)工程为代表的一系列信息系统工程。
②l997年,提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相连通。”同时,确立信息化建设两步走的目标。
③l998年,进一步明确发展知识经济和科教兴国的战略。
3.传播学的性质与对象
(1)传播学的性质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而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即传播)便是它的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具体而言,传播学的研究分属三个层面:
①从自然科学的层面,研究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技术性问题。
②从社会科学的层面,揭示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规律性问题。
③从人文科学的层面,思考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价值性问题。
(3)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的关系
①一般而言,传播学是一个总的学科名称,而大众传播学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②传播学除研究大众传播,还涉及广泛的人类传播活动的领域,如组织传播、人际传播、新闻传播、广告传播等。
③在传播学包罗万象的探讨中,大众传播始终居于主流。这是因为:
a.传播学直接起源于大众传播的兴盛。
b.传播学的研究大多发端于大众传播的运行。
c.传播学的理论主要适用于大众传播的领域。
三、传播学研究的演化
1.三大来源
(1)行为科学
①迄今为止,人类的所有知识大致分属于三个门类,一是关乎精神价值的人文科学;二是涉及自然现象的自然科学;三是有关社会行为的社会科学。
②孔德是公认的社会学之父。他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引入有关社会问题的研究领域,力图将这方面的研究置于严格的科学基础上,从而创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
③这种遵循自然科学规范的研究,在兴起于心理学领域的行为主义也称行为科学里得到进一步发挥,而行为科学的基本思想则一度渗透到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
④行为主义,是指把人的外在行为而不是内在思想作为研究的客观依据,因为人的思想看不见摸不着,而人的行为却是实际可见的。
(2)信息科学
传播学的第二大来源是俗称的“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①信息论
a.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贝尔实验室一位电信工程师香农,旧译申农。
b.l948年,香农在《贝尔系统技术学刊》上发表一篇重要的论文,第一次提出他的信息论。
c.次年,他同韦弗合作,出版了信息论的奠基之作——《通信的数学理论》或译《传播的数学理论》。
d.香农的信息论虽然主要从数学角度考察电信系统的信息传播,但许多思想对探讨人类传播现象同样具有普遍意义。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有两点。
一是提出信息这个概念,并从哲学认识论的高度概括了信息的本质。
二是提出一个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对传播学研究及其模式构造都发生深刻的影响。
②控制论
a.控制论的创立者,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著名科学家威纳,旧译维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领导高射瞄准器和导弹的研究,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控制论的思想。
b.1948年,他出版代表作《控制论》,1950年又出版《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对控制论作了通俗的阐述。
c.对传播学来讲,控制论的主要意义在于反馈这个概念。反馈,是指一个系统的输出信息中有一部分又返回输入一端,也就是信息的部分回流。
d.按照威纳的理论,控制的实质是通过信息对特定的系统如自然、社会和工程等进行调节,使之达到所需的状态,信息的调节经由反馈机制进行。换言之,系统的状态取决于控制,控制的关键又在于信息,而信息的功能则体现于反馈。
e.在传播学中,类似报纸的发行量、广播的收听率、电视的收视率、读者来信、热线电话等均属反馈的范畴。大众传播媒介可以根据这些反馈信息来调节整个系统的运行。
③系统论
系统是一种有机的构成,而不是各个孤立要素的简单相加或排列组合。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在方法论上,即始终从整体的、联系的、有机的角度看待传播过程,始终将传播活动置于整个社会信息系统进行考察。
(3)新闻学
传播学具有鲜明的多学科交叉特征,这种学科交叉性,既体现在学科之间横向的融合吸纳上,又表现在学科之间纵向的传承演进上,这条纵向的线索就是三点一线的“报学——新闻学——传播学”。
2.四大先驱与施拉姆
(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①两篇论文
拉斯韦尔有两篇论文对传播学的学科发展贡献显著。
a.第一篇是《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和美国名记者李普曼的《舆论》一起,被人推崇为早期传播研究的两部经典之作。
b.第二篇是《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此文被称为传播学的开山之作或奠基之作。这篇论文,对传播学的意义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其一是从传播的内部结构上,分析了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或五个环节;
其二是从外部功能上,概括了人类传播的主要作用。
②5W模式
拉斯韦尔认为,任何一个传播过程都可分解为这样五个部分,即:
a.“谁”(Who)——传播主体
b.“说什么”(Says What)——传播内容
c.“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
d.“对谁说”(To Whom)——传播对象
e.“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
③五种分析
与传播过程的5个W相互对应,拉斯韦尔同时还勾画了传播学的五种研究——他称为五种分析:a.针对传播主体的控制分析;b.针对传播内容的内容分析;c.针对传播媒介的媒介分析;d.针对传播对象的受众分析;e.针对传播效果的效果分析。
④三功能说
他认为人类传播活动具有三项功能,即环境监控、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后来,社会学家赖特又在这个基础上,补充了一项功能——提供娱乐。于是,这四项功能同传播过程的五个环节一样,成为传播学的经典理论之一。
(2)心理学家卢因
①简介
卢因,又译勒温。他既是心理学中完形学派的代表,又是社会心理学中团体动力学的鼻祖。他率先将类似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应用于社会心理学,被誉为“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
②团体动力学
a.研究团体生活与动力的团体动力学,是卢因对社会心理学的一大贡献。他在这方面的研究,不仅丰富了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学说,而且也使传播学得到不少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b.团体动力学研究的是个人在团体中的行为表现。用行为公式表示:B=f(PE)。
这里的B代表行为(Behaviour),P代表个人(Person),E代表环境(Environment),而f是函数(function)。这一公式说明,行为是由个人与环境这两个因素决定的。
③“把关人”理论
把关人,又译守门人,是传播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把关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行为——即传播学所讲的控制,凡是具有或表现这种行为的人就是把关人。
(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
①简介
a.拉扎斯菲尔德,是位以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而著称的社会学家。他把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带进社会学。
b.1937年,他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的广播研究室主任,这是他涉足传播研究的开端。
c.l940年,该研究室迁到哥伦比亚大学,同时更名为应用社会学研究所,他成为研究所的所长,并任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系主任。
d.拉扎斯菲尔德的应用社会学研究涉及许多领域,而其中之一就是大众传播。他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在于他的两级传播理论。
②两级传播理论
按照这个理论,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不是一步到位地传给受众,这个过程分为两步。
a.第一步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中的一小部分人,这一小部分人由于在传播中表现活跃,被称为“意见领袖”;
b.第二步再由这一小部分意见领袖,将媒介的信息扩散到广大的受众那里。这个信息的两步流程,即两级传播。
③《人民的选择》
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应用社会学研究所的同事,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社会调查,于1948年出版《人民的选择》,对两级传播理论作了详尽阐发。
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大众传播并不像当时人们认为的那样可以为所欲为,它的效果实际上非常有限,在整个社会传播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人际间的影响,即意见领袖对受众的影响远远大于大众媒介对受众的影响。两级传播理论成为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④传播研究方法
a.他得过应用数学的博士学位,这使他在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等方面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因而得以利用这一优势不断改进传播研究方法,使之更具科学性。
b.这种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只看数据不看其他,拘泥于实证资料,沉湎于统计分析,遭到不少人文学者的诟病与抨击。
(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
①简介
霍夫兰,被视为行为主义在社会心理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作为开宗立派的一位心理学家,霍夫兰以探讨社会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而闻名。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情感、行为、认知。关于态度及其形成转变的理论主要有两类,一是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又称学习论或刺激一反应论),一是认知派的平衡理论。霍夫兰是前一派的代表。
②劝服研究
a.在研究态度的形成与转变时,霍夫兰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即“劝服”。通过探究如何劝说更见成效,如何开展传播更有利于态度的变化。
b.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受美国政府的指派率领一群年富力强的学者,对战时宣传问题特别是宣传的效果问题展开大规模研究。
c.第二个阶段,是战后他在耶鲁大学继续进行劝服与态度改变的研究,并以他为核心形成传播研究的耶鲁学派,出版了一批成果斐然的耶鲁丛书,其中1953年出版的《传播与劝服》被视为霍夫兰及其耶鲁学派的代表作。
③研究方法
霍夫兰在研究方法上以实验见长,带有科学主义的鲜明烙印。这套实验法跟自然科学的实验并无本质区别。
(5)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①简介
a.施拉姆,是位毕生致力于传播学研究的美国学者,一生编写30来部传播学著作,对传播学这门学科的创立与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b.l984年他的代表作《传播学概论》在大陆翻译出版(新华出版社),掀起一股研习传播学的热潮,至今仍被视为经典之作。
②主要贡献
a.他建立了最早的一批专门致力于传播学研究与教学的基地,从而使传播学得以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b.他培养了一大批传播学研究的后起之秀,形成一支桃李芬芳、不断繁衍的庞大队伍,使传播学研究一代代传下去。
c.他出版了一系列流传甚广的传播学著作,其中三部影响较大——《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1964)和《传播学概论》(1982)。
3.两大学派
(1)两大学派的由来与立场
①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
a.传播学领域之所以会衍发出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两股势均力敌的潮流,是由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及其文化思潮的大趋势所驱动的。
b.经验学派源于科学一进步一发展这一现实趋向的科学主义;批判学派植根于精神一价值一人性这一永恒主题的人本主义。
②直接来源
经验学派是出于前面讲过的三大来源(行为科学、信息科学、新闻学),批判学派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
a.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对当代西方各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总称。有人曾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马克思恩格斯阶段,其二是列宁阶段,其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阶段。西方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或新形态。
b.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得名于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所,它成立于1923年,但真正发生影响是在二战之后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其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和活跃在当代国际学术界的哈贝马斯。
(2)两大学派的差异与比较
①研究内容不同
a.经验学派关心如何传播或如何有效传播之类的问题,因而致力于寻求传播活动的自身规律,落脚点在传播的效果上。
b.批判学派关心为何传播为谁传播之类的问题,因而致力于阐述人类传播的总体运动,落脚点在传播的意义上。
c.简言之,经验学派侧重事实判断,而批判学派侧重价值判断。
②双方所用的研究方法不同
a.经验学派强调一切从经验或事实出发,通过量化与统计的过程,步步为营地求得实证性的结论。
b.批判学派的方法论具有思辨的特征,以确保其理论思想能从宏观的、联系的和总体的方面把握传播的意义。
③研究立场或研究取向不同
正是由于两大学派研究立场的不同——一个对现状持肯定性立场而一个则持否定性立场,所以才导致双方在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
(3)两大学派的特征
美国经验学派的代表人物 E·M·罗杰斯,曾列举了两大学派的一系列特征(见图1-1):

图0-1
四、精神交往论
1.交往与传播
我国新闻传播学者陈力丹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理论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他把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概括为“精神交往论”。
(1)精神交往论的基本思想
①概括而言,交往这个概念既包括以物为媒介的物质交往关系,也包括以“语言”为媒介的精神交往关系,所以是一个体现人类总体活动及其关系的概念。
②理解交往这个概念的关键,在于把它同人类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生产与交往是一对有机的概念。
③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决定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而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又反作用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二者的辨证运动构成人类社会的总体运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的基本思想。
(2)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论述的传播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论述的传播,与西方传播学尤其是美国的经验学派之间的区别在于:
①经验学派把传播当成孤立现象,只是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观,则要求从人类社会的整体关系上考察传播,从人类历史的总体运动上把握传播。
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观认为,精神交往离不开精神生产,而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一样受制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运动。
③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观,精神生产的产品,始终与特定的意识形态相联系。而西方传播学的实证研究,却总是标榜中立客观的所谓科学主义立场。
2.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
(1)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
①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
②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的水平制约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水平。
③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决定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关系。
(2)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是辨证的相互作用
①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
②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具有不同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特殊规律。
③在物质文明达到一定水平时,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的状况将成为制约社会历史进程的主要因素。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57807.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2-1 20:43 , Processed in 0.102475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