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先红《公共关系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4 20:18: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58223.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1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公共关系的历史演变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 公共关系的一般原理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 公共关系工作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5章 公共关系的主体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 公共关系的客体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 公共关系传播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 公共关系的程序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内容简介                                                                                            


陈先红著的《公共关系学原理》(当代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公共关系学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公共关系学”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陈先红著的《公共关系学原理》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陈先红《公共关系学原理》的辅导用书(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公共关系学相关资料对陈先红《公共关系学原理》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最新补充内容,可免费升级获得。本书后期会进行修订完善,对于最新修订完善的内容,均可以免费升级获得。
圣才学习网│新闻传播类(www.100xuexi.com)提供新闻传播学等各种考试及经典教材辅导方案【网授精讲班、3D电子书、3D题库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陈先红《公共关系学原理》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公共关系学的师生参考。

内容预览
第1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公共关系一词的地理演变
1.英语演变
(1)“Public Relations”
在英语中,“Public Relations”一词最早起源于1842年,豪科·史密斯在其《公众情感理论和规范》书中使用这个词。
(2)“Relations With the Publics”
美国传播学家戈登认为“Public Relations”应该是“Relations With the Publics”,即与公众的关系,传统公共关系理论都是以美式英语为主导的文化解读。
(3)“Public Relationships”
①19世纪80年代中期,公共关系学界又出现一个新的词汇“Public Relationships”,与“Public Relations”相比,“Public Relationships”一词更加强调关系的相互性、情感性、主观能动性,更加强调一种和谐的关系性质和状态。
②这个新词汇的出现,标志着公共关系研究的重心开始从以传播为中心转向以关系为中心,关系管理正在成为公共关系理论的主流理论典范。
2.德语演变
(1)在德语中,“Public Relations”的德译文是“0ffentliehkeit sarbeiten”,有两层含义:“公众工作”和“公共领域”。
①“公众工作”。意为“公共关系是在公共机构中就公众问题为公众服务”。
②“公共领域”。意为“公共关系不仅仅是公众间的关系,还包括一个公众圈与另一个公众圈,一个公共机构与另一个公共机构间的关系”。
(2)目前,德译词“Offentlichkeit”和“Public Relations”在德国同时使用,“Public Relations”强调“公众性”,而“0ffentliehkeit”强调“公共性”。
3.韩语演变
在韩语中,韩译词是“軎旦瞽罟”以及“Hong B0”,与英国“PR”的含义一样。
4.日语演变
公关的日文翻译是“广报”,即广而报之,它是与广告的广而告之相对而言的,并被看成是广告和市场营销的对立面。
5.汉语演变
在汉语中,汉译词是“公共关系”或“公众关系”,简称“公关”。
(1)负面含义,公关被认为是觥筹交错的交际应酬。
(2)正面含义,当人们使用“公共关系”或者“公关活动”时,则具有较多的正面含义,它常常意味着“咨询策划”、“创意策略”、“品牌”、“形象”等意义。
二、公共关系的观念演变
1.公共关系观念的演变经历私利——互利——公利3个阶段。
(1)私利观念阶段
①私利阶段的公共关系理论和实践,是以“劝服操纵”为基本假设的,这种观念把公共关系定义为:为实现主办单位的利益而去操纵公众的行为,常常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②公共关系的演变过程中,私利观念存在的时间最长,这一时期的大部分实践都是说服和操纵等不对称性宣传。
(2)互利观念阶段
①二战后,公共关系开始由单向的报道活动逐渐转向双向的有组织的沟通。
②1952年,卡特利普和森特在其《有效公共关系》中,指出这种互利观念:公共关系是指向公众传播和解释组织的思想和信息,同时又将公众对这些信息的观点和看法反馈给组织,以努力保持两者处于一种和谐的适应状态。
③互利观念的基本假设:组织利益与公众利益是一致的,越能够满足公众的利益,越可获得他们的认同,越有利于组织的发展壮大。
④公共关系从单向报道演变为双向沟通,是公共关系观念和功能的一次重大突破,组织不仅要顾及自身利益,进行单向说服,同时也要兼顾公众需求,进行双向交流。
(3)公利观念阶段
①公共关系对于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的特别强调,从来没有停止。
②1988年,克鲁克伯格和斯达克提出“公共关系就是建立社区感”的观点,进一步强化“公共利益”的观念。
③公利观念的基本假设:一个健康的组织和一个病态的社会是无法相容的,只有组织和相关公众之间的互惠互利是不够的,这种互利的结果可能会带来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从而损害公共利益,只有组织利益、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互相统一协调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实现共赢的局面。
④公利观念在公共关系实践中的表现
a.公共关系对社会的责任比对员工或客户的责任更重要。
b.公共关系是公共领域的代言人,必须为“公众开放”、“公共认可”、“公众舆论”、“公共福利”、“公共权利”、“公共生活”等作出贡献。
2.公共关系新观念
(1)关系观念
现代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关系观念,一切以公众为中心,一切为公众,公众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关系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善于合作。
(2)形象观念
公关是一门塑造形象的艺术,形象在现代社会里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个人形象可以为你带来“明星效应”,良好的组织形象可以为组织带来“品牌效应”。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必须时刻牢记形象意识,树立形象观念。
(3)诚信观念
态度真诚,信息真实,以真诚赢得信誉。真诚才能换来人心,换来信任。真实是一种以事实为导向的传播原则。
(4)传播观念
不仅要干得好,而且要说得好,只干不说不是公关,只说不干也不是公关。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个人和企业都要善于运用各种传播技巧宣传自己,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5)长期观念
任何组织形象的建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长期努力,积聚而成的。
(6)双赢观念
公共关系的工作就是要把零和思维转变为双赢思维。双赢是一种相互的妥协,也是一种良性的竞争,它可以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三、公共关系定义的演变
1.“Public Relations”的内涵解读
(1)“Public”的内涵
“Public”的4种含义:公众性、公开性、公益性、公众舆论。这4个含义聚合在一起似乎带有动态的、环境的意味,它表明一种开放系统的开明观念。
(2)“Relations”的内涵
用“关系生态”这一概念表达“Relations”的内涵,表达“Relationships”的和谐性质,“生态”一词不仅包含有公众环境的意义,而且暗含着各种公众环境要素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关系生态说”基于此提出。
2.“传播型”公共关系定义
“传播型”公共关系主要包括米勒的“劝服说”,詹夫金斯的“传播沟通论”,哈罗博士的“管理职能说”,格鲁尼格的“传播管理说”,凯木德的“传播策略说”以及组织理论家达福特和余明阳的“组织形象说”。
(1)劝服说
①米勒把公共关系定义为“竭尽全力用符号控制某些环境的过程”,“竭尽全力用符号控制评估态度和形象,以及相关公众和客户的过程”。他认为,公共关系是一种说服性的传播活动。
②“劝服说”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功利主义以及功能化结果作为基本假设,认为公共关系是一种达到组织目标的手段,组织无须改变其行为或不需妥协,它所反映的是一种工具理性和不对称世界观。
(2)传播沟通论
①英国公关专家弗兰克·詹夫金斯认为:“公共关系是由为达到与相互理解有关的特定目标而进行的各种有计划的沟通联络所组成的,这种沟通联络处于组织与公众之间,既是向内的,也是向外的。”
②这种观点以公共关系的运作特点来强调,公共关系是一种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
(3)传播管理说
①格鲁尼格和亨特在《公共关系管理》一书中提出:“公共关系就是组织和它的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这个定义以“传播”为中心,以“管理”为原则来界定公共关系,组织、公众、管理、传播是公关的4个重要因素。
②传播管理主要包括公众信息管理、公众舆论管理、公众关系管理和公众形象管理等内容。
(4)传播策略说
凯木德以“策略”为中心,重点强调人们在组织传播时是怎样运用公共关系策略来达到令人满意的组织效果的.公共关系是对一个组织性的、现有的、持续的社会关系的有效整合。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对社会管理者包括一般群众进行整合,以创造并维护组织的品牌度和声誉度。
(5)组织形象说
①组织理论家达福特以“形象”为中心,认为公共关系是通过组织之间的相互联系来控制环境资源的一种手段。“公共关系的开展应该试图在顾客、供应商和政府官员的心中塑造良好的公司形象。”
②“组织形象说”的另一个倡导者,是国内著名公共关系专家余明阳教授,他认为:“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塑造良好的形象,运用传播沟通手段去影响公众的一门科学和艺术。”
(6)管理职能说
美国公关学者雷克斯·哈罗博士的公关定义是:公共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管理职能。它有助于建立和维持一个组织与其公众之间的交流、理解、认可与合作;它参与处理各种问题与事件;它帮助管理部门了解民意并对之作出反应;它确定并强调企业为公众利益服务的责任;它作为社会趋势的监视者,帮助企业保持与社会变动同步;它使用有效的传播技能和研究方法作为基本工作。
3.“关系型”公共关系定义
(1)社会关系说
①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哈伍德·L·蔡尔滋认为:“公共关系是我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所发生的各种关系的统称,这些活动与关系都是公众性的,并且都有社会意义。”,“公共关系是对我们社会中个体或组织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在公众利益方面的协调和调整。”
②这一定义强调,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是“公益性、社会性的”;公共关系的行为特征是“双向性”的。
(2)关系管理说
①美国著名公共关系学者斯科特·卡特利普和森特在其《有效公共关系》一书中提出:“公共关系是这样一种管理职能,它建立并维护一个组织和决定其成败的各类公众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
②关系管理说的其他代表人物主要有,关系管理的倡导者玛丽·佛格森、关系管理的推动者格伦·布鲁姆、关系管理的响应者格鲁尼格,以及关系管理的主要领导者约翰·莱丁汉姆。
(3)关系策略说
美国公共关系学者赫顿将重点放在“关系策略”上,提出“公共关系是一种策略关系管理学”。他认为,公共关系的情境角色有6种:说服者、拥护者、教育者、改革者、信息提供者、品牌经理。公共关系常用的策略性工具主要包括宣传、产品销售、新闻发布、公开演说、人际交流、网站、出版、贸易展销、公司常规活动、公司广告活动等。
(4)建立社区感说
克鲁克伯格和斯达克把公共关系定义为一种“恢复和保持社区感的积极努力”。
(5)关系生态说
陈先红认为广义的公共关系定义是关系取向的“关系生态说”,狭义的公共关系定义是“公共关系是一门说真话、做善事、塑美形的科学和艺术”。
四、公共关系理论范式的演变
1.公共关系理论范式从传播范式转向关系范式
(1)20世纪的公共关系理论建构围绕着传播手段、传播结果来进行,从而形成传播管理学派、语艺(修辞)学派和整合营销学派。
(2)20世纪80年代的新媒体时期,是公共关系理论创新的分水岭。
①此前,传统公共关系理论都将研究重点放在“Public”上,即对公众的传播策略的制定、传播效果的评估上。
②此后,公共关系变成“Public Relationships”,人们开始提出“关系应该成为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焦点领域”。公共关系的成功在于组织——公众关系的质量,公共关系理论的核心是互惠互利的关系。
(3)关系管理理论使得公共关系研究的核心从传播转向关系,由此带来“关系”、“传播”、“管理”3个核心概念在公共关系理论体系中地位和功能的变化。
①就关系概念而言
a.关系观点解决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对称世界观”等理论问题,它为公共关系理论提供一个合理的、被广泛认可的基本假设,成为一种研究范式,为各个层次的公共关系理论研究提供支撑,关系观点能够被运用于各种公共关系研究中。
b.关系观点认为,公共关系的主要功能在于管理组织——公众关系,使组织和公众同时获益。
c.关系观点认为,组织——公众关系的质量是评估公共关系效果的主要指标,由此为衡量和评估公共关系效果提供一个框架。
②就传播概念而言
传播从公共关系的目的变为实现组织——公众关系的一种战略工具,传播的价值取决于它对组织——公众关系质量的贡献大小。这使得公共关系的效果测量从传统的注重短期的传播效果,转向注重长期的关系质量。
③就管理概念来言
关系管理理论使得公共关系的管理功能得到进一步明确和扩大。关系视角的出现,将管理概念视为关系管理过程的一部分,将公共关系从技术驱动的战术努力提升到战略计划的核心地位。
2.公共关系理论模型的建构
陈先红在其论文《基于关系生态管理的公共关系理论研究》中,提出一个公共关系理论建构模型,如图1-1所示:

图1-1公共关系理论建构模型
(1)在图1-1的最高处是处于世界观地位的生态思维,生态思维所提倡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依赖”的理念是公共关系理论应遵循的指导原则。在这一世界观指导下,公共关系学者可以采取两种生态方法建构公共关系理论,它们是策略方法和道德方法。
(2)在图1-1的最左侧,是纯粹以传播为中心的劝服操纵型公共关系,早期的公共关系实践都在此列,它们被称为理性主义的策略型公共关系,其特征就是以传播为中心,以劝服为手段,最终达成利己单赢关系状态,关系只是一种被利用的工具,其代表观点为米勒的“劝服说”。
(3)在图1-1的最右侧,是纯粹以关系为中心的社区型公共关系,它称为社群主义的伦理型公共关系,其特征是以“建立社区感”为己任,通过积极主动承担社区责任,来减少社会冲突,提升社会关系,其代表观点为克鲁克伯格和斯达克的“社区感假设”和罗伊·利普的“社群主义假设”。
(4)在图1-1中间的上方,是以传播核心的双向对称公共关系,在双向对称模型中,组织——环境关系主要是一种研究背景,作为传播的外部变量或者干扰变量出现的,其代表观点是格鲁尼格的“传播管理说”。
(5)在图1-1中间的中部,是调整——适应模型,此模型强调传播与关系的相关性,在组织——环境关系的适应与协调中,传播的协调作用改善组织对关系变化的适应性。其代表观点是卡特利普、布鲁姆的“关系管理说”。
(6)在图1-1中间的底部,或者整个区域的底部,是文化生态模型。该模型以关系为中心,把原来处于背景地位的组织——环境关系纳入到一个由组织——公众——环境构成的复合关系生态中,其代表观点是本书作者提出的“关系生态说”。
五、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
1.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界说
公共关系学以生态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理论基础,既有管理学基本原理的继承,又有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是一门集生态学、管理学以及传播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
(1)生态学基础
当代公共关系理论和实践模型都是以公共关系在组织——环境关系中的意义和角色为基础的,因而具有生态学的特征。
①就世界观而言,生态学认为,一切现象之间有一种基本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依赖”关系,从系统观点来看,生存的单位根本不是实体,而是机体与环境的关系,这些关系都不是线形的,而是一个有次序的整体的一部分。
②就方法论而言,生态学不主张孤立地考察单一的事物,而是把它与其环境中事物种群一起考虑,从整体着眼,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而对事物作具体分析。
③卡特利普、森特和布鲁姆正式把生态思想纳入公共关系定义,用以描述组织角色和公共关系的功能意义,这就是公共关系理论的“调整——适应模型”。
④生态学为公共关系提供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依赖”的世界观和系统论的研究方法。
(2)管理学基础
公共关系和管理学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哲学,它强调管理的社会要素和政治要素,从而推动管理者对社会责任的重视。
②公共关系是一种战略管理,它通过“边界扫描者”的角色,来培养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发展组织的竞争优势战略。
③公共关系是一种策略管理,它通过传播策略、关系策略和文化策略等,实现组织的危机管理、议题管理、声誉管理和品牌管理。
(3)传播学基础
①公共关系起源于大众传播,定位于组织传播,正转向人际传播,最终将归属于关系传播的一门传播哲学和应用传播学。
②大众传播的基本原理是把公共关系学科视野限制在信息设计、信息传递、尽可能地宣传和促销,以及尽可能地告知、说服甚至操纵。
③大众传播范式的公共关系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a.以“说服和操纵”为目标,强调单向控制。
b.以“策略和效果研究”为重点,强调“如何说”。
c.以“不对称”为基本世界观,强调私利性。
④大众传播为公共关系贡献许多实用的概念、模型和理论,主要理论有:施拉姆的反馈理论、宣传分析理论、说服矩阵理论、海德的平衡理论、纽科姆的对称理论、奥斯古德的调和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冲突理论、信息处理理论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等。
⑤从组织传播角度看,公共关系研究有以下特点:
a.以“理解与认同”为目标,强调双向传播。
b.以“内容和功能研究”为重点,强调“说什么”。
c.以“对称性”为基本世界观,强调互益性。
⑥从人际传播角度看,公共关系研究有以下特点:
a.以“组织——公众关系”为核心概念,强调“对谁说”,强调共主体性。
b.以“关系质量”为重点,强调关系结果。
c.以“对话性”为基本世界观,强调对话式的传播体系。
2.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
(1)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未能体现其独特的学科特征,公共关系学研究对象存在以下误区:
①模糊性。笼而统之地将公众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实际上与社会学发生较大程度的重合,其结果是丧失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而难以获得独立存在和发展的合理依据。
②片面性。将公共关系研究范围中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③单一性。孤立地从主体层面、客体层面或者目的层面揭示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
(2)作者用“组织——公众——环境系统”来涵盖所有的公共关系研究对象,从主、客体两个层面上统一而全面地把握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关系的研究对象包括两大子系统:
①生命系统的OPRS。即组织——公众系统。主要包括组织——员工关系、组织——持股者关系、组织——消费者关系、组织——社区关系、组织——媒体关系、组织——政府关系、组织——竞争者关系、组织——金融关系等。
②非生命系统的OERS。即组织——环境系统。主要指组织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之间的关系。
3.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体系
(1)公共关系学的三大范畴,如图1-2所示:

图1-2公共关系三大范畴模型
该模型在关系管理理论的框架下,提出“关系资源网、关系传播流和关系生态位”作为公共关系的三大范畴。公共关系的主要任务就是“织网”,“造流”和“占位”。
①关系资源网是指由组织——公众——环境系统所构成的具有资源配置功能的关系网络。
②关系传播流是指由战略性传播和日常性传播构成的目的维度、由强关系和弱关系构成的性质维度、由信息层、文化层和情感层构成的内容维度所组成的三维传播统一体。
③关系生态位是指关系主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及其机能,比如组织声誉、品牌地位、危机管理、议题管理、社会资本等。
(2)公共关系学的主要内容
①纵向研究:公关研究的历史扫描;
②横向研究:公关研究的平面划分;
③斜向研究:公关研究的深度推进。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58223.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29 12:35 , Processed in 0.083204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