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 名词解释★
生产可能性边界:在技术水平和可投入品数量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所能得到的最大产量。沿着生产可能性边界,边界内的点表明经济尚未达到有效生产。边界之外的点是不可达到的。由生产可能性边界可引出资源的稀缺性和选择(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至关重要的经济概念,而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向外扩张表明的经济增长。
价格—消费曲线(price—consumption curve):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收入—消费曲线(income—consumption curve):在消费者偏好和商品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的不同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即所有生产单位的边际生产成本和商品市场价格之间差额的总和。
替代品(substitutes)和互补品(complements):替代品是指在效用上可以相互替代,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欲望的商品。由于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其替代品的需求量作相同方向的变动,其交叉弹性为正数。互补品是指在效用上互相补充,从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欲望的商品。由于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其互补品的需求量作相反方向的变动,其交叉弹性为负数。
机会成本:为了采取该决策而放弃的其他决策所可能获得的最大收益。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⑴资源是稀缺的;⑵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⑶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纳什均衡和占优均衡: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均衡,在这一均衡中,每一个博弈者都确信,在给定竞争对手策略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好的策略。也就是说,给定其他人的战略,任何个人都没有积极性去选择其他战略,从而这个均衡没有人会有积极性去打破。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均衡。占优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均衡,在这一均衡中,不管其对手采取什么策略,该博弈者所采取的策略都是最优策略。占优均衡是一种纳什均衡。占优均衡若存在,则只有一种解,而纳什均衡可能存在多重解。
囚徒两难处境:两个被捕获的囚犯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囚徒两难困境的故事包含了一个一般性的结论,这个结论适用于任何一个力图维持其成员合作的集团。这是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例证,同一市场上的寡头在力图达到垄断结果时的博弈类似于两个处于两难处境的囚犯之间的博弈。囚徒困境的模型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普遍情形,即“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这就是困境。此模型是纳什均衡的一个例子。
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微观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理论。局部均衡指某一商品市场或部门的需求和供给处于均衡的一种状态。一般均衡指经济中所有商品市场或部门的需求和供给同时处于均衡的一种状态。局部均衡以所有其他商品和市场要素的价格和供求状况不变为条件,研究一种商品或市场要素的供求状况对价格的决定作用。与此不同,一般均衡理论把经济社会的价格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研究经济社会的各种商品和市场要素的供求状况和价格同时达到的均衡对价格的决定作用。
均衡与非均衡:均衡可分为狭义的均衡和广义的均衡。狭义的均衡一般是指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即所有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都相等的状态;非均衡则意味着市场上的供求不相等,也就是说在市场不出清的经济状况下,也存在着广义的均衡状态,也就是非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状态。
契约曲线:又称效率线。契约曲线可分为消费者的契约曲线和生产者的契约曲线。⑴消费者的契约曲线,指的是,在埃奇沃思盒型图中,不同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切点的轨迹。此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满足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即任意两个消费者消费任意两种商品时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MRSA1,2=MRSB1,2)。消费者按此交换都在既定初始条件下获得最大满足,相应的,契约曲线的轨迹是帕累托最优轨迹。⑵生产者的契约曲线,指的是,在埃奇沃思盒型图中,不同生产者的等产量线切点的轨迹。此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满足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即任意两种生产要素被用于任意一种产品生产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 MRTS1L,K=MRTS2L,K)。生产者按此生产都是最有效率的生产,相应的,契约曲线上的轨迹是帕累托最优轨迹。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可供个人支配的收入。一国经济中的国民生产的产品的价值并不一定就是个人收入,在对要素的收入进行各项扣除之后(如扣除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费,再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等),得到个人收入。在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所得税及非税支付,即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财政制度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的一种会降低经济波动幅度的机制。西方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功能是通过收、支两方面发挥作用的。从财政收入方面看,当经济衰退时,国民收入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相应地政府税收会自动减少。税收减少导致总需求增加,因而将促使经济回升;反之,当经济过热时,失业率下降,收入增加,税收会随个人收入增加而自动增加,从而起到抑制经济繁荣的作用。从财政支出方面看,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也具有自发稳定作用。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即潜在的国民收入对应的财政收入与政府预算支出之间的差额。是基于凯恩斯主义的功能财政而设立的。以此为标准,可消除收入的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更准确地反映财政政策态势。若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增加了或赤字减少了,财政政策是紧缩的,反之是扩张的。
消费物价指数(CPI):衡量通胀率的一种方式,是从消费者购买商品角度衡量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幅度。通常,它是通过假定某些重要的消费品在基期内价格为100而测算出来的每一年价格上涨幅度。
储蓄函数: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与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作储蓄函数或储蓄倾向:S=S(Y)。
边际储蓄倾向:指在增加的收入中储蓄所占的比例。如果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那么边际储蓄倾向递增。
消费函数:又称消费倾向。在价格总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家庭部门的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C=C(Y)。通常,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支出也会增加,但不及收入增加的快,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
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即MPC=ΔC/ΔY。通常,边际消费倾向服从递减规律。 平均消费倾向:APC=C/Y
投资函数:即投资随利息率变化而变化的关系,可表示为I=I(r)。对于一项资本品而言,如果其边际效率超过购买该项资本品所需支付的利息率,那么它就会被用于投资。因此,一个经济的投资取决于利息率,并与之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