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9-2020年北京大学区域经济学考博真题及参考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南开小凯 发表于 19-9-4 16:48: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9-2020年北京大学区域经济学考博真题及参考书
1.投资乘数(首都经贸大学2003研;东北大学2003、2004研;湖南大学2007研;北师大2008研;山东大学2012研;上海财大2018研)
解析:(1)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变化量的比率。投资乘数的大小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有关。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投资乘数则越大;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越小,投资乘数则越小。投资乘数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 是增加的收入, 是增加的投资,MPC或 是边际消费倾向,MPS是边际储蓄倾向。
(2)投资乘数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①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即社会中存在过剩生产能力。如果没有过剩生产能力,没有闲置资源,则投资增加及由此造成的消费支出增加,并不会引起生产增加,只会刺激物价水平上升。
②投资和储蓄决定的相互独立性。要假定它们相互独立,否则,乘数作用要小得多,因为增加投资所引起的对货币资金需求的增加会使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会鼓励储蓄,削弱消费,从而会部分地抵消由于投资增加引起收入增加进而使消费增加的趋势。
③货币供给量增加能否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假使货币供给受到限制,则投资和消费支出增加时,货币需求的增加就得不到货币供给相应增加的支持,利率会上升,不但会抑制消费,还抑制投资,使总需求降低。
④增加的收入不能用于购买进口货物,否则GDP增加会受到限制。


2.论述乘数原理的形成过程和条件。(财政部财科所2008研;昆明理工大学2010研;中南财大2011研)
解析:(1)乘数原理的形成过程
乘数是指自发总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乘数原理说明了各种支出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因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对某一部门的需求(支出)的增加,不仅会使该部门的生产和收入相应增加,而且还会引起其他部门的生产、收入和支出的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量数倍于最初增加的支出。乘数原理的形成过程详见本章课后习题解析第10题。
(2)乘数原理发挥作用的条件,详见本章历年真题及解析第1题。


3.试述对萨伊定律和凯恩斯定律的评价。(清华大学2009研)
解析:(1)萨伊定律(中央财经大学2017研)是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萨伊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的著名论点,即供给自动创造需求。这一命题的含义是:生产者进行生产的目的(除了自己使用的部分外),是为了拿自己的产品和其他生产者相交换以便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即形成对其他产品的需求。一种产品的供给增加,实际上也是对其他产品的需求增加;一国供给能力增加1倍,所有商品供给量增加1佶,购买力也同时增加1倍。一个自然而然的结论是:总需求总是且必定是等于总供给,经济总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需要指出的是,萨伊定律并不否认局部的供求失衡,他只是否定全面生产过剩的失衡。
(2)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在三个基本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以及流动偏好规律)的基础上,论证了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从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认为需求会创造出自己的供给,这便是所谓的凯恩斯定律,经济可能经常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以至于充分就业均衡只能被认为是一种特例。
(3)①萨伊定律认为供给自动创造需求,而与此相反,凯恩斯定律认为需求创造供给,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②两者认为经济的常态不同。萨伊定律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认为依靠自然的经济秩序,所有的问题会得到完善的解决,经济总能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而凯恩斯定律则说明,仅仅依靠经济自身的力量,经济往往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③相应地,两者的政策主张也不同。萨伊主张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凯恩斯主义则主张政府干预。



4. 四部门,三市场经济均衡以及双赤字及其后果(南开2016研)
解析:(1)三部门经济(家庭、企业和政府)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根据 ,可得均衡收入: 。
(2)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根据 ,
得均衡收入: 。
(3)双赤字是指同时出现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
从乘数的角度分析,四部门经济下,政府支出乘数是 ,财政赤字政策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若财政赤字长期出现,政府通过举债弥补财政赤字,导致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最后无力偿还时,政府或采取增发货币的形式弥补赤字,导致通货膨胀问题不断加剧,也是许多国家尤其是高福利国家面临的问题。
对外贸易赤字下,进口多于出口,乘数是— ,所以对经济发展有抑制作用。同时长期贸易赤字对导致本币流出,外债增加,会带来本币贬值的压力。
5. 平衡预算乘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研)
解析: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其值为1。
根据平衡预算乘数,可以把财政政策的作用归纳为三种情况:①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减少税收将对国民收入有巨大促进作用;②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保持平衡,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较小,但仍起促进作用;③政府在减少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将会抑制国民收入的增长。


6.以下三种方式中,哪种方式对总产出(总收入)产生的刺激效果最大?哪种方式最小?请说明你的理由。
(1)政府增加数量为X的开支;
(2)政府削减数量为X的税收;
(3)政府增加数量为X的开支,同时增加数量为X的税收,以保持财政平衡。(南开大学2012研)
解析:(1)如果政府增加数量为X的开支,考虑定量税情况下,结合乘数效应可得产出增加 ,其中 表示边际消费倾向。
(2)如果政府减少数量为X的税收,考虑定量税情况下,结合乘数效应可得产出增加 ,其中 表示边际消费倾向。
(3)如果政府增加数量为X的开支,同时增加数量为X的税收,以保持财政平衡,定量税和比例税情况下,平衡预算乘数都等于1,因此,这种政策的实施会使得产出增加数量等于政府支出和税收变动相等的数量,即产出增加X。
由于边际消费倾向为大于0小于1的数值,因此,三种政策中,政策(1)对总产出产生的刺激效果最大。当 >0.5时, ,此时政策(3)效果最小;当 <0.5时, ,此时政策(2)效果最小;当 =0.5时, =1,此时政策(2)和(3)效果一样。

7.假设某一经济的消费函数为 ,其中 ,投资 ,政府购买 ,政府转移支付为 (单位均为亿美元),税率 。
(1)求均衡的总产出。
(2)求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3)假定该社会达到充分就业的总产出为1200,试问用增加政府购买、减税或在增税的同时将增加的税收用于增加政府购买来实现充分就业,各需多少?(浙江大学2007研)
解析:(1)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Y=AD,因此有:

解得:Y=1000,即均衡的总产出为1000亿美元。
(2)投资乘数 ;
政府购买乘数 ;
税收乘数 ;
转移支付乘数 ;
平衡预算乘数 。
(3)均衡收入缺口为 ,因此由(2)中的乘数可知应增加的政府购买=200/2.5=80(亿美元);减税数量=200/1.5=133(亿美元);增税的同时将增加的税收用于增加政府购买来实现充分就业的数额=200/1=200(亿美元)。
育明教育,12年专注考博辅导:大印老师  加V 153-1122-0200
《西方经济学:考点热点•习题讲解•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金融学:考研笔记•习题详解与历年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公司理财:考研笔记•习题详解与历年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8.假设在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两部门经济中,Y是收入,消费函数为C=1000+0.8Y,投资I=1000。(单位:10亿元)
(1)求均衡收入及相应的消费和储蓄额;
(2)当实际收入为12000时,求社会的非自愿存货;并回答收入将如何变化,解释收入变化的原因。
(3)如果把投资增加400,相应增加的均衡收入是多少?
(4)投资乘数是多少?(中央财大2005研;暨南大学2012研)
解析:(1)由两部门经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Y=C+I得:
                          Y=1000+0.8Y+1000
解得:均衡收入 (10亿元)。
(2)当实际收入为12000时,消费为C=1000+0.8×12000=10600(10亿元),总需求为C+I=10600+1000=11600(10亿元),社会非自愿存货为12000-11600=400(10亿元)。
由于总产出大于总需求,存在社会非自愿存货,理性的厂商会减少生产,因此总产出或总收入减少。
(3)当投资增加400时,由两部门经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Y=C+I得:
Y=1000+0.8Y+1400
解得:均衡收入 。
因此,若投资增加400,相应增加的均衡收入为12000-10000=2000(10亿元)。
(4)投资乘数 。
沙发
 楼主| 南开小凯 发表于 19-9-12 11:02:18 | 只看该作者
有问题,留言咨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29 00:48 , Processed in 0.09025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