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心法之考研 真正的武林高手最厉害的通常不是招数,而是“心法”。普通江湖中人通常都是“手中有刀,心中无刀”,低级高手能达到“手中有刀,心中有刀”的层次,一流高手可以达到“手中无刀,心中有刀”的境界。而绝世高手却已经达到“手中无刀,心中无刀”的化境。 对于最高境界,吾辈只能望而兴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感受了。对于其他的境界,我有这样的说法:要想考上很一般高校的研究生,达到第二层境界已可勉强为之,但若是211或985之流,则要跻身第三层境界方为稳妥。此乃“心法”之总体战略要求。 何为“手中无刀,心中有刀”呢? 高手过招,讲究虚实变化,招数更是千奇百怪,如果仅仅只达到第二层境界,就很可能被对手的招数所迷惑,能破解的招数也仅仅局限于已知的,一旦碰到新招便可能缚手缚脚。而第三层境界中“手中无刀”就是对这无数的虚虚实实,任尔如何变化,我均视而不见,“心中有刀”就是清楚对手真正的进攻目的,并寻其破绽,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不愁对手不任我宰割。之于考研,就是不论题型如何变化,我们都必须要搞清楚命题规律与相应考点,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第三层境界呢? 第一:既是心法,必重心态。所有的心态中,最重要的是“信心”,哪怕是“盲目的自信”,前提是自信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说出来的。信心是正能量,可以给自己带来冷静,带来各种解决问题的积极的方法,也是保证自己实力能够发挥的重要因素。高手过招,如果不自信,十成的功夫发挥的一般都不足七成。带兵打仗,首重士气,狭路相逢勇者胜,讲的都是自信!考研的题,哪有几道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如果不自信,也就意味者在中档题中将消耗很多的精神能量,遑论拔高。 第二:“井中月”。心若古井,波澜不起才能将最完整的月亮显现于水面上。高手过招,尤其是与比自己水平更高的人过招时,如果因慌乱做不到“井中月”,根本就弄不明白对手的进攻招数与进攻目的,还谈什么组织有效的反击呢!对于考研中的平时训练,一定要将每个题的题意完整的反映于脑海里,尤其是真题。不贵快,不贵多,只贵精。要把无限的考题反映在有限的考点上,客观的反映。这对于弥补我们不充分的时间与有限的精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三:“入微”。“微”可以理解为“微妙”,“入微”即进入微妙的境界。比武过招,只有能深刻的把握对手的招数变化以及后续变化,才能制敌机先。不“入微”,再厉害也不过是程咬金“三板斧”之流,无法登堂入室。如何才能深刻细微的把握考研中的“个中微妙”呢?这就要求我们“入微”后,详细的理解各个考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于小巧处闪转腾挪,行云流水,任他千变万化,我自存乎一心,不亦快哉! 最后,“遁去的一”。十个人的圆桌,坐十个人就填满了,难再变化,但如果只坐九人,立马就可以转动起来了,进而生出无数变化。如何寻找着个“遁去的一”呢?即使一个对手非常强悍,他也会有弱点,不可能每一招都很快,不可能每一招都充满功力,不可能每一招的招数结构都那么精巧,否则他就是绝世高手了,我们还比什么劲儿!这个弱点就是“遁去的一”。这个时候,我们的机会就来了。经过“自信,井中月,入微”之后,寻找这个“遁去的一”也就水到渠成了。“遁去的一”之于考研题上就是解题破题的关键因子,当这个“一”无所依,如案板之肉时,我们就可以从容的祭出“心中之刀”了。 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很突出的特点,这些特点都已经被无数的“先人”们准确的概括出来,这已经在无形中节省了我们很多精力,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依据学科特点与学科考试特点有效复习。 作为一个深度武侠迷,如果将爱好与学业联系起来倒也不算玩物丧志了。或许我们中有人竟能达到“手中无刀,心中无刀”的最高境界,从容的迈向考场,打开考题一看,心里暗想道:嗯···,这个题出的不太好,应该这样出······嗯···这个题出的还凑合······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