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考研笔记] 一些小小的资料,也大家有,也许没有,希望对大家有点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⑨零⑨ 发表于 11-11-19 12:27: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⑨零⑨ 于 2011-11-19 12:37 编辑

第一讲  绪论
一、什么是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也叫认识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认知。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含义:
*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包括结构主义心理学、心理主义和信息加工心理学。
*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指信息加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将人脑和计算机进行类比 ,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但这种类比之设计软件,而不涉及硬件。
(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认知的加工过程,实质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过程)
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其实都是抽象推理)
(一)减法反应时实验
      该实验方法最初由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968)提出。
实验设计为:
    给被试先后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有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一信息加工过程。然后测定两种作业各自所使用的反应时,两个反应时之差便是某该信息加工过程所耗费的时间。
* A活动——RT1:(识别)时间
* C活动—— RT2:(识别+辨别)时间
* B活动—— RT3: (识别+辨别+选择)时间
* RT2 -RT1= :(辨别)时间
* RT3- RT2= (选择)时间
(二)相加因素试验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个作业所需要的时间的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相加实验法的基本逻辑: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三)“开窗”技术
   “开窗”实验的目的是采开“开窗”技术,将大脑进行信息加工过程及其所使用时间直接地测量出来。使用研究者可以清楚感知该过程。
    经典实验:字母转换实验
* 实验结果表明:
大脑在进行字母转换加工时,通常经历三个加工阶段:
* 对于任何形式的反应时实验,都要求被试在保证反应正确的前提下尽快做出反应。
* 反应时实验中普遍存在的速度-正确率权衡问题。它表明被试在此类实验中,可有不同的速度-正确率权衡标准来指导自己的反应。
(三)出声思考
即让被试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使他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这样就可以直接观察人的思维过程。出声思考方法要求被试说出他正在想什么或者做什么,而不是要他来解释情境或思维过程。被试所报告的东西是他当时所注意的并且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的,因而也是可靠的。
(四)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影响
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
1、内部原因
许多心理学家一致认为,行为主义的失败是其重要的心理学内部的原因。行为主义走到了否定意识的极端,他的失败就为心理学重新将意识恢复为研究对象创造了内部条件。认知心理学继承了心理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提出的许多有益的思想,特别是格式塔心理学关于内部心理组织的一些观点。
2、外部因素
    认知心理学的产生还有心理学以外的原因。这里包括一些邻近学科的影响,如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等。
   ①二次大战以后,控制论和信息论的思想首先渗透到心理学中,在一个时期内,关于反应时、知觉、动作和作为等的研究受到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很大影响,信息量的测量得到特殊的重视。计算机科学的影响是认知心理学赖以产生的重要的外部原因。
   ②认知心理学的出现与社会的需要有着紧密的联系;
   ③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与社会的教育实践和对智力开发的需要也是密切有关的。
   ④由于认知心理学赖以产生的心理学内部的和外部的条件在美国显得最成熟,同时美国拥有强大的心理学家队伍,所以美国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主要发源地。
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将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为研究心理活动的内部机制或内部心理机制确立了一个新的具体研究方向,(1)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扩大。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如表象、注意、问题解决等,以及它提出的新的课题,如表征、记忆、结构、认知策略等,者在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中得到恢复或体现。
    2)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内部心理机制。以前的心理过程的研究,特别是感觉知觉乃至记忆,都以心理物理实验为基础,其研究目的为取得心理物理函数或心理测量函数,而现在则逐渐转向心理物理函数背后的内部机制。
    3)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过去心理过程的研究大多是分析性的,现在开始重视各种过程之间的联系,逐渐采用模型的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
    4)开始重视人别差异和个案研究。以前的研究重视数量统计和平均数的应用。现在,为了揭示内部心理机制,已开始重视包括自我观察在内的个案研究及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认知心理学发展趋势:
   认知心理学的推动下,一些科学家现在企图将研究人的认知的几个独立的学科如心理学、人工智能、逻辑和认识论等加以综合,形成一个单一的学科,这就是目前所说的认知科学。

沙发
 楼主| ⑨零⑨ 发表于 11-11-19 12:39:08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讲  感知觉


(一)有关知觉

* 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知觉被看作是显示刺激和以贮存的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 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与人的知识经验是分不开的,并因此而具有间接性质。

* 实验证明
1.知觉恒常性的一个例子
2. 音素恢复实验

3.句子识别的实验

* 这些实验结果表明,人在知觉一个句子时,可以依据上下文和对整个句子的理解而把一个词所缺失的字母(音素)恢复起来,上下文不同,所恢复的音素也不同。这种音素恢复现象是已贮存的知识作用的结果,依赖于现实刺激的信息和已贮存的信息的相互作用。


* 结果表明:正常句子的知觉都优于异常的句子,而异常的句子又优于非语法句。正常句子和异常句子在知觉上的差别说明人可应用句子的意义,而异常句子与非语法句的差别则说明人可将语法应用于知觉,两者都表明人已有的语言知识对知觉的作用。


* 理论观点——知觉的假设检验说

* 知觉的假设考验学说是建立在过去作用经验基础上的知觉理论。

同一次即可以引起不同的知觉,不同的刺激却又可以引起相同的知觉。因此刺激的维量是模糊的,具有双关性质,感觉输入也是模糊的的片段的,不能对外部的刺激进行真实而完整的描述。近端刺激只提供关于外部刺激的线索,需要在过去的知觉经验上,应用这些线索做出判断,对近端刺激进行评价或者解释,才能实现对外部刺激的知觉。

知觉的刺激物说    Gibson(1950,1966,1979)

观点: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根据以前的知识进行无意识的推理。知觉的意义来自物体本身而与人的经验无关。

实验: Gibson 结构密度级差实验


知觉既有直接性质,又有间接性质

直接性质:基本原材料是感觉的东西。间接性质:对感觉的东西赋予意义。


三、 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种信息加工过程:

* 自下而上(Bottom-Up)加工(数据驱动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自上而下(Top-Down)加工(概念驱动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的阶段或水平,从而调整特征觉察器引导对细节的注意等。

* 两者的关系: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是两种方向不同的加工,两者结合而形成统一的知觉过程。  


四、模式识别

  (一)什么是模式识别

     所谓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

     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人的模式识别常表现为把所知觉的模式纳入记忆中的相应的范畴,对它加以命名,即给刺激一个名称。  

  (二)模式识别过程

    模式识别可看作一个典型的知觉过程,它依赖于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此,模式识别过程是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比较,再决定它与哪个长时记忆中的项目有着最佳匹配的过程。

    模式识别过程一般经历分析、比较和决策三个阶段

(三)模式识别理论

1.模板说

    其核心思想是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在过去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这些袖珍复本即称作模板(Template),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贮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这样,模式就得到识别了。


* 预加工过程:即在模式识别的初期阶段,在匹配之前,将刺激的外形、大小或方位等加以调整,使之标准化。  


*  评价: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解释人的模式识别,还可应用于机器的模式识别。局限:人可以在模式的物理属性广泛变化的范围内进行模式识别,模板说难以解释;在人的模式识别中,模式中各部分的特征并不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如Q和O,“ι”具有重要作用,模板说将模式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忽视了将不同模式区别开来的关键特征。

*

2.原型说

     原型说是针对模板说的不足而提出来的。

     其突出特点是: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 (Prototype)。

   原型被看作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因此,在模式识别的过程中,外部刺激只需与原型进行比较并达到近似的匹配即可。当刺激与某一原形有着最近似的匹配,即可得到识别。

    评价:明确地阐述了原型的具体特征和编码形式,强调原型在范畴水平的分类操作中的作用,并且还可以容纳模板匹配,因此,显得更加灵活。局限是缺少自上而下的加工。


  3.特征说

    特征说认为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各种特征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折,也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亿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这就是一般的特征分析模型。


* 特征说具有一定的优点。首先,依据刺激的特征和关系进行识别,就可以不管刺激的大小、方位等其他细节,避开预加工的困难和负担,使识别有更强的适应性。其次,同样的特征可以出现在许多不同的模式中,必然要极大地减轻记忆的负担。第三,由于需要获得刺激的组成成分信息,即抽取必要的特征和关系,再加以综合,才能进行识别,这使模式识别过程可带有更多的学习色彩。

字母识别实验

    当一些字母的特征有较大差别时,就容易对它们作出区分,否则就会发生困难。

字母混淆矩阵

"鬼城"模型

* 这个模型的特点是将模式识别过程明确地分成4个功能不同的层次,但它的本质与前面说的一般的特征分析模型是完全一致的。 四阶段:映像鬼获得物体的图象;特征鬼分析它的特征;认知鬼产生对事物的认知;决策鬼做出正确决策。


   评价:依据刺激的特征和关系进行识别,就可以不管刺激的大小、方位等细节,避开预加工的困难和负担,使识别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同样的特征可以出现在许多不同的模式中,必然要极大地减轻记忆的负担;由于需要进行抽取特征,再加以综合,才能进行识别,这使模式识别过程带有更多的学习色彩;当不同的模式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时,就会使识别发生困难,甚至出现错误,将这些模式混淆起来,这一点更符合人的特点。

   局限:人的模式识别不仅依赖于由模式直接提供的感觉信息如一些特征信息,而且还依赖于周围背景的作用,以及人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人的这一特点难以用特征说加以说明。



结构优势效应

字词优势效应

含义: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客体优势效应

含义: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

构型优势效应

含义: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的一个部分。

字母优势效应:识别字母的一个组成线段要优于识别单独的该线段。

这些效应说明了整体的结构在模式识别中是有利作用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27 15:49 , Processed in 0.080401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