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气候(forest climate)
森林覆盖区的气候,空间尺度上属中小气候范畴,因林木的存在,使得林内日照减少,土壤层保持水分的能力增加以及风速减少。所以林内的气温日变化小,空气湿度增大,较林外旷外具有更大的海洋性气候特征。[17]
森林上限(upper forest limit)
包括有利季节中的生长能力和不利时期的抗性。(通常指北极地区的森林北界和山地森林上限。)森林上限分布的海拔高度大致由赤道向极地降低,在亚热带最高。[15]
森林土壤(forest soil)
是指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在世界上分布很广,从寒带到热带,除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外,均有分布,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35%。森林土壤的共同特点是:㈠
气候湿润,土壤所受淋溶作用强,土壤中盐基物质较少,交换性盐基呈不饱和状态;㈡
有机质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故腐殖质明显地集中在土地表层,向下突然减少;㈢ 土壤反应趋向于酸性等。[8]
沙暴(sandstrom)
空气中带有大量被风从地面卷起的沙、尘、干土粒,致使空气很浑浊的现象。[10]
沙漠(sandy desert)
沙质荒漠,是荒漠中所占面积最广的一种类型。[12]
沙垅(sand ridge)
即“沙垄”。纵向沙丘 [10]
沙嘴(sand spit)
指根部与岸相连、一端伸向海中的堆积地貌。通常在湾口、海峡、河口以及凸岸处最易形成沙嘴,由泥沙纵向搬运堆积而成。略似镰刀形。[10]
山(mountain)
一般指高度较大、坡度较陡的高地。多为地壳上升地区经受河流切割而成。自上而下分为山顶(或山脊)、山坡、山麓三部分[10]
山地气候(mountain cliamte)
形成于山区的一种特殊气候类型,是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坡谷方位,山峰分布以及其它地域性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而以地形因素起主导作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降水开始随高度升高而递增,达到最大降水高度以后,降水随高度而减少。[15]
山谷风(mountian-valley breeze)
发生在山区的以昼夜为周期的小规模的地方性的热力环流。白天,山坡上的空气比同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增温强烈,气流从谷地顺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冷却较快,冷空气顺流而下流入谷中,形成\"山风\"。[12]
珊瑚礁(coral reef)
为热带、亚热带海洋中造礁珊瑚的骨骼与少量石灰质藻类和贝壳胶结形成的有孔隙的钙质岩体。造礁珊瑚多生活在60米以内的浅水海底山岭和沿岸浅水处。依其结构与形态可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10]
山麓(piedmont)
山的最下部,下接平原或谷地,有明显的转折[10]
山脉(mountain range)
沿一定方向有规律分布的若干相邻山岭的总称。因具脉状,故名。其中构成山脉主体的山岭为主脉,从主脉延伸出去的为支脉。[10]
生境(habitat)
又称栖息地。具有一定环境特征的生物生活或居住地。[15]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
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况时,生态系统中出现高度的相互适应,即能量与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之间接近平衡以及功能和结构之间相互适应并获得是最优化的协调关系。[13]
生态系统(ecosystem)
自然界的生物群落,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与其生存环境不可分割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着,共同形成一种统一的整体。[13]
生物地理群落(biogeocoenosis)
由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与所在的非生物环境形成的统一体。[15]
生物地理学(biogegraphy)
生物学与地理学间的边缘学科。研究生物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的科学,即生物群落及其组成成分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格局、形成、演变及其与环境条件和生物演化的关系。[15]
生物区系(biota)
一个地区所有的生物种类的总和,包括动物区系和植物区系。是在一定自然环境,特别是在自然历史条件综合作用下发展、演化的结果。也包括人工栽培的植物和饲养的动物。是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组成各种生物群落的基础。[15]
生物圈(biosphere)
地球上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11]
湿害(wet damage)
亦称“渍害”。农业气象灾害之一。主要表现为:南方多雨地区麦类等作物在连续降雨或低洼,土壤水分过多,地下水位很高,土壤水饱和区侵及根系密集层,使根系长期缺氧,造成植株生长发育不良而减产。[12]
石林(stone pinacles)
热带石芽的一种特殊形态。体形高大,石芽之间有很深的溶沟,沟坡近似垂直,坡壁上有垂直平行的凹槽。我国云南路南石林,相对高度很大,一般200米左右,最大500米。[10]
时区(time zone)
某一种标准时适用的地区范围,分理论时区和现实时区。[12]
湿润气候(humid climate)
以空气湿润降水丰沛为主要的气候类型。在柯本气候分类中,A,C,D均是自然植被为森林,水分能保证一年一熟的需要。中国多以湿润度>1为湿润气候,也有人定降水量800-1600毫米为湿润气候。[18]
竖井(shaft)
又称“天然井”、“喀斯特井”、“天坑”等。地表水流入地下河的垂直通道。由落水洞进一步发育而成。深度数十米至数百米。[10]
水力学(hydraulics)
研究水和其它液体的机械运动规律以及应用的学科,是力学的一个分支。[23]
水面蒸发(water surface evaporation)
水面的水分在太阳辐射作用下,由液体变为气体状态的过程。水面蒸发过程与水汽压差,温度,风,气压,水质等有关,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水热平衡的基本要素。[15]
水能(hydropower)
自然界的水因受重力作用而具有的作功的能力。[23]
水平地带性(horizontal zonality)
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的总称,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水平地带性的分布图式。[12]
水平衡(water budget,water balance)
一个流域,一个水体或空间的任何体积,在一定时段内,收入的水量等于支出的水量与时段始末的蓄水变量的代数和,一般可用下列方程式表示:Q=q +dv/dt ,Q为时段内收入的水量,q为时段内支出的水量,dv/dt为流域水体内时段始末的蓄水变量。[14]
水圈(hydrosphere)
由地球上所有形式的水体组成的围绕地球的连续不规则的圈层。[11]
水生植物(hydrophyte)
整个植物体或部分植物体浸在水里,能适应水域生长的植物。[24]
水体(water body)
由自然和人工形成的水的聚集体。例如海洋,河流(运河),湖泊(水库),沼泽,冰川,积雪,地下水和大气圈中的水等。[14]
水体污染(water body pollution)
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引起水质下降,水的利用价值降低,甚至消失的现象。目前,水体污染的研究内容包括水体污染过程、污染程度与范围、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机制及规律等。[15]
水土保持(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防止水土流失的一切措施和方法,主要措施有(1)生物措施:封山育林,植树种草,营造水土保持林等(2)工程措施:打坝,修建鱼鳞坑,谷坊,塘库等高载水约等(3)农业技术措施:修建梯田(地),等高种植和免耕等。[15]
水土流失(water and soil loss)
缺乏植被保护的土地表层,被雨水冲蚀后引起跑土,跑肥,跑水使土层逐步变薄变瘠的现象。土质疏松的丘陵山区或沙土质平原坡地,在植被破坏,利用不当或耕作不合理的情况下,往往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14]
水团(water mass)
指形成于同一源地(海区),规模宏大,其理化特征和运动状况基本相同的海水。[17]
水位(water stage)
指水体的自由水面高出某一基面以上的高程。高程起算的固定零点称为基面,基面有两种:一为绝对基面,它是以某河河口平均海平面为零点,另一为测站基面指测站最枯水位以下0。5-1米作起算零点的基面。[12]
水文测验(hydrometry)
在江河湖海等水体的一定地点或段面,按照统一的规范对水文要素做定时与资料的整理。[23]
水文地理学(hydrogeography)
又称\"区域水文学\",研究一定地区的水体的分布及其水文现象在时间与空间上分布变化特征和规律,确定它们与自然条件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学科,把水作为一种自然地理要素,用地理综合观点研究水文现象的区域分异规律的科学。[14]
水文学(hydrology)
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的科学。[14]
水循环(water cycle)
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变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14]
水质(lake quality)
反应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水质量评定的一个概念。指水在环境作用下所表现出来得综合特征,即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5]
水资源(water resources)
只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为人类利用的那一部分水,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提中的淡水资源。[15]
溯源侵蚀(headward erosion)
又称“向源侵蚀”。指河流或沟谷底坡坡度变陡之处,因水流冲刷作用加剧,受冲刷的部位随着物质的蚀离,而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10]
碎屑型风化壳(clastic weathered crust)
基岩初期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在原地崩解碎裂,形成碎屑型风化壳。它的表层粒径稍小,向深处逐渐变粗,再往深处是略保持原岩结构的碎块,然后是具有风化裂隙的基岩,风化裂隙随深度减少而逐步过渡到新鲜的基岩。[7]
返回
T
台地(platform)
高原。其状若如周围界以陡坡(陡坎)的广阔平台,则称为“台地”[10]
台风(typhoon)
指发生在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的强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大于12级,往往由边缘(外围大风区),本体(涡旋风雨区)和中心(台风眼)三部分组成。[14]
泰加林(taiga)
主要分布于寒温带及中、低纬度山地的针叶林。在中国称寒温性针叶林。基本特点为阴性,沼泽化和缺乏阔叶成分。广义理解的泰加林群落包括高纬度和高海拔山地的一切针叶林及明亮的、非沼泽化的、含有少量阔叶成分的针叶林。[15]
太阳辐射(solar radiation)
太阳以辐射形式传递到地球上的热能。它的强度是以与阳光垂直的1
平方厘米的黑体(气象学上假定能将投射于其上的辐射全部吸收的物体)表面在1分钟内所获得的热量来测定,单位为卡/平方厘米*分。[16]
苔原(tundra)
也称冻原,是指以极地或极地高山灌木、草本植物、苔藓和地衣占优势,层次不多的植被型组。[9]
苔原气候(tundra climate)
又称\"极地长寒气候\"分布在南北纬60-75度。全年皆冬,一年只有1-4个月,月平均为0-10度;降水量少,多云雾,蒸发微弱;主要的植被是苔藓,地衣以及某些小灌木等。[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