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理学考研之社会心理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北师大博仁 发表于 11-6-10 19:31: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之一——社会化

2011年心理学统考考研大纲的一个重要改动是,把“普通心理学”这部分改成了“心理学导论”,同时在这下面增加了社会心理的内容。社会心理学通常来说都是单独的一本书,少有哪本普通心理学包含了社会心理的内容。所以对于考生来说,备考的书目有增加了一本。而且,目前社会心理学的教材非常多,体系也不尽相同,但似乎没有一本包含了大纲上的全部内容。例如社会化这部分内容,在很多书上都没有详细展开。所以,博仁考研应众多学员的要求,对比较困难的知识点做一个梳理,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大纲
知识提纲
1.社会化的含义
定义、主体、执行者、内容、结果、特征、类型
2.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家庭、学校、同辈团体、社会文化、大众传媒、计算机网络等
3.社会化的理论
认知学派、社会学习学派、精神分析学派
一、 社会化的含义:

1定义: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经验、规范,形成与社会一致且有自己特色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与品格,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
2主体:社会中未成年的个体,严格地说,是未完成社会化的个体。
3执行者:与社会化有关的人们。
4内容:知识技能、行为规范、性别角色等。
5结果:教化个人,使之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成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有一定个性的社会有效成员。
6特征:社会强制性、个体能动性、终身持续性。
7类型:基本社会化(婴儿→成年)、继续社会化(成人的社会化)、再社会化(如劳动改造)、反向社会化(后辈对前辈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影响因素(联系人格的影响因素):

1家庭:主要是通过家庭生活的某些方式把社会的规范和准则等转交给儿童,使之逐渐社会化。父母对人、对已、对物的态度,往往就是儿童的行为准则。
对于童年期儿童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家庭影响的方面:教养方式、家庭氛围。
教养方式的影响:

鲍姆林德(BAUMRIND)把父母态度分为三类:
专断型——这些父母试图控制孩子的行为和态度,并要孩子遵守规定很死的行动准则。他们要求绝对服从,惩罚严厉。这种父母不太容易被孩子接近,孩子常觉不满、畏缩不前和不信任人,智商低、易怒。
随意型——这些父母对孩子无要求,让孩子尽可能自己管理自己。也认为自己是孩子可依赖的源泉,但不是标准的传授者和榜样。做决定与孩子商量,从不惩罚,不控制,较温暖,但对未成熟的孩子缺乏控制。
权威型——这些父母试图合理指导孩子的行动,注意启发儿童,有必要时坚决控制。但他们会解释这样做的理由,鼓励孩子同他们交换意见,多鼓励、少惩罚。这些孩子能自立、自控,很自信,有探索精神并且对生活心满意足,易于合作。
戈登(1981)认为,父母态度与儿童的控制点密切相关。
控制点指人们认为自己对周围环境和个人行为结果的控制程度。
外控者认为,自己行为结果由外部力量控制,这种人缺乏自信心。
内控者有强烈的自我信念,相信自己的力量,认为活动的结果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娇宠儿童常具有外控特征;内控倾向的儿童,其父母更为和蔼、有教养,允许孩子的独立性,更为民主和讲道理。
家庭氛围的影响

专制家庭和民主家庭:前者的儿童爱吵架,缺乏合作精神,没有人缘,不会体谅人,情绪不稳定,放肆,没有上进心,对奖罚漠不关心。后者的儿童有人缘,体谅人,天真活泼,情绪稳定,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有上进心,不爱吵架。
自由度:自由度小的家庭,儿童缺乏上进心,畏缩,人缘不好。
惩罚严厉程度:严厉的家庭,儿童缺乏上进心,对别人意见麻木不仁,不会体谅别人,优柔寡断。
父母与孩子亲密程度:行为无显著差异。
父母对孩子教育各自分担的责任:无显著差异。
兄弟姐妹间亲密程度:其间很少嫉妒和吵架的孩子更安静,少竞争心,合作,不撒野,老实,听父母的话,情绪稳定,不调皮捣蛋。
父母冲突:家庭内冲突如果经常发生,儿童易出现情绪混乱,社会适应能力差。
2学校:儿童进入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对其社会化有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教师、同学、校规校纪以及责任、义务等因素的影响下,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体现者。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教师期望: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
3同辈团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尤其大。
特点:无计划性、平等性、开放性、可满足社会需要。
4社会文化
5大众传媒
6计算机网络

三、社会化的理论(联系发展心理学):

1.认知学派——认知发展阶段论

强调个体的认知结构、认知策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
2.社会学习理论

以实验研究建立理论体系
模仿学习实验
班都拉和麦克唐纳(A.Bandura&F.J.McDonald19631968)给儿童道德判断的故事让其判断。
过程:第一组再次判断时与初测稍有不同,立即强化;第二组再次判断时交替附有一成人判断并对儿童给予强化;第三组有成人的判断但不给强化。然后,将儿童带到另一房间判断另十二个故事。
结果:初测时三组成绩差不多;但第二测时,第二、三组远高于第一组,第三组高于第二组;第三测时,第一组成绩提高不大,甚至有所下降,第二组成绩略高于第三组。
结论:成人榜样的作用超过了强化的作用,模仿的作用是明显的。
抗拒诱惑实验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的道德行为也表现在能否抗拒诱惑方面,对诱惑的抗拒也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加以学习和改变。
瓦尔特斯(R.H.Walters1963)的实验:他将5岁儿童分为三组,让其参观诱人的玩具,并告知不许玩。
过程:榜样—奖励组:看电影,情景相同,小孩玩后,其母看见大加赞赏并一起玩;榜样—批评组:看电影,情景相同,小孩玩后,其母看见后批评;控制组:不看电影。然后让儿童单独呆在房间里十五分钟。
结果:第一组不顾禁令去玩,平均克制80秒;第二组平均克制7分钟,有的15分钟;第三组平均克制了5分钟。
结论:对诱惑的抗拒可以通过榜样、模仿而获得。
言行一致实验
家长、教师对儿童的社会道德标准教化有两种:一是口头劝导;二是在其面前展示自己的行为,而后者更重要。
米斯切尔(W.Mischel1966)等人的实验。让儿童玩小型滚球游戏,按一定规则将木球投入门内,投中得分,20分有奖。严守规则很难得分,偷偷违反规则容易得分。
过程:将儿童分两组与成人一起玩。第一组成人言行一致,告诉儿童规则并遵守规则;第二组成人言行不一,对儿童进行口头劝导而自己却当其面违反规则。
结果:成人在场时,儿童都遵守规则,当成人离开后,第一组得奖人次占总人次的1%左右,而第二组占50%以上。然后将两组儿童放在一起玩,第一组也开始不遵守规则。
结论:要使儿童遵守规则,不仅要成人口头劝导,更重要的是成人的榜样作用。
3.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强调生物性
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其中超我是社会化的结果。
人格阶段理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青春期)
埃里克森:强调社会性
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注: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注明“博仁教育”。
沙发
佛洛依德 发表于 11-6-11 16:37:1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贡献~~期待其他的社会方面的知识点继续更新哦~~
板凳
辣椒馨 发表于 11-6-11 16:55:3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博仁老师噢。。今年准备买本博仁习题做呢、。
地板
becky753 发表于 11-6-12 21:37:56 | 只看该作者
顶。。。。。
5#
jinrunwen 发表于 11-11-29 12:16:18 |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下楼主
6#
0spectre 发表于 11-11-29 22:22:0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了!     
7#
退化论 发表于 11-12-5 20:30:15 | 只看该作者
Thx a lo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2 17:34 , Processed in 0.106537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