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几所化学化工学院简介(不含中科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miao74006918 发表于 10-6-29 14:53: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论坛上经常看到关于学校实力强弱的讨论与比较,各种各样的排名也很多;于是自己想做一下排名,在各个大学的官方网站上找了一下学院简介,看完真的挺令人头疼,数据截止时间参差不齐(一般都是2006年左右截止),专业分类法方也完全不一样,有的学校还蒙人(双聘等等竟然不注明)......我把我个人认为的比较强的学院的简介附上,仅供大家参考。若有明显的错误,请大家批评指出~~~~

个人建议:大家在比较各个大学化学化工专业强弱时,应先在网上查一下“权威”排名(绝对不可以轻信),然后到这些学校的官方网站上详细查资料并进行仔细对比,最后进行决定。

附:化学化工类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校名称后面的数字为该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总数)

清华大学 12
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工程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萃取分离分室)
北京大学 10
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分子动态及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分室)
浙江大学 10
化学工程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聚合反应工程实验室)
南京大学 6
现代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吉林大学 6   
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
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大学 4
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天津大学 3
化学工程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精馏分离实验室)
大连理工大学 3
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厦门大学 2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华东理工大学 2
化学工程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化学反应工程实验室)
湖南大学 2
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化工大学 1
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开大学 1
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  1      
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应用有机化学)                                          
南京工业大学 1
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校名称后面的数字为该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总数)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各大学相关学院介绍:  
沙发:  985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985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化学系

板凳:985吉林大学化学学院、985天津大学化工学院

地板:985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98533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地下室:985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5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6楼:厦门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7楼:985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985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

8楼:985武汉大学化学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9楼:四川大学化学学院、985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10楼:985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沙发
 楼主| miao74006918 发表于 10-6-29 14:53:38 | 只看该作者
985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是在原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京大学化学系是中国国立大学中成立最早的化学系,其前身是成立于1910年的京师大学堂格致科化学门。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京师大学堂停办,后改名北京大学。1913年化学门重新招生,1919年改称化学系。1952年全国范围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化学系由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三校的化学系重组而成。1994年化学系更名为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化学学院)。2001年原技术物理系应用化学专业并入化学学院。


  目前,化学学院设有5个系:化学系、材料化学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应用化学系和化学生物学系;5个研究所:无机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分析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研究所、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防科工委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稀土材料化学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有机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5个学科是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2003年底国家科技部批准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联合筹建“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化学学院承办了《物理化学学报》和《大学化学》期刊,并接受教育部的委托成立了“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


  化学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01人,其中中科院院士7人,长江特聘教授12人,讲座教授2人,教授55人,副教授55人。有27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1人与国外学者合作获得B类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3人获得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基金资助,10人获得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8人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稀土功能材料化学”、“表界面纳米工程学”,以及“有机合成与方法学”3个研究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资助。“表界面纳米工程学”和“功能聚合物的多尺度结构和分子工程”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化学学院同时承担多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基金委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以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等。获得过多项国家及部委级科研、教学奖励。2000年以来发表SCI收录论文每年保持在400篇左右,且高水平的文章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化学学院是国家教委遴选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具有优良的实验教学条件。由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基础等5个基础课实验室和中级仪器实验室以及综合化学实验室组成的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总使用面积3600多平方米。全院现拥有总价值超2亿元的各种仪器设备,为学生的系统实验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充分的保证。新化学南楼的建设工作于2006年2月启动,已于2007年10月竣工,化学学院的科研教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化学学院在读本科生总数保持在700人左右,研究生500人左右,博士后60人左右。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在化学学院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勤奋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近百年来,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系)的教育和科学研究不断发展和进步,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化学专业人才。目前化学学院正在向建设“国际化学界有重要影响的化学教育和研究机构”的目标迈进,并努力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中国化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985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始建于1946年。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学科布局合理、师资队伍和研究实力雄厚的工程科学系。

化学工程系一贯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放在首位。遵循“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按照“厚基础宽专业”的思想实施四年制本科教育,设有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两个专业。在研究生培养方面,1998年首批获“化学工程与技术”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率先入选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招收“化学工程”、“生物化工”、“化工工艺”、“应用化学”、“材料学”等二级学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化学工程系始终坚持学科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工艺与工程研究相结合的方针。现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级实验室等研究基地。学科领域涉及现代化学工程和高分子材料的各个主要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高分子科学、微介观结构与表面科学、多相反应和分离工程、化工系统工程、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能源化工、生态化工以及计算化工等,服务领域涉及能源、化工、材料、环境、生物、医药、信息、生命等。

化学工程系探索并逐步形成了国际化、开放式的科学研究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与MIT等20余所国际知名大学和BASF、Shell等大型国际化工企业建立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和建设一流大学的任务为化学工程和高分子材料学科创造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将更加积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继续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工作,继续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为实现绿色、安全和高效的化工过程提供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为我国化学工程高等教育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期待您的支持和加入。



清华大学化学系始建于1926年,在新中国成立时,已成为国内高校中师资力量最为雄厚、学术水平最高的化学系之一。1952年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使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发展一度中断。为了适应清华大学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需要,1978年在化工系恢复招收理科学生,专业为“物理化学与仪器分析”,1980年化工系更名为化学与化学工程系,1985年11月化学系正式恢复建立。化学系于1990年建立物理化学博士点,2000年获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01年设立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复系以来,清华大学化学系已重新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化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清华大学化学系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近百人,其中两院院士3人,长江特聘教授9人,长江讲座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名。同时还聘请了国内外十多位著名学者担任化学系的双聘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化学系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工作,目前一批高水平的中青年教师已成为化学系发展的骨干力量,他们不仅都具有博士学位,而且大都有在国外大学学习或工作的经历。另外,化学系目前在站博士后60多人。

清华大学化学系现有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命有机磷化学及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有机光电子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析化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物理化学为国家培育重点学科。化学系的科研方向不仅涵盖了现代化学的各主要领域,而且也包括了21世纪化学发展的最新生长点。研究内容涉及:生命过程中的化学问题,复杂样品分析新方法与新仪器,有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新型晶体功能材料,超分子自组装和纳米结构材料,分子药物的合成与中药复方的现代化学分析,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性能,以新能源及环境保护为目标的新催化系统等等。

目前,清华大学化学系在校学生500余人,其中本科生近300人。本科毕业生有70~80%的同学可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少数学生直接进入科研院所、国家机关、企业等工作,近年来直接进入世界一流名校深造的学生比例大幅度增加。化学生物基础科学班的探索和实践大大促进了交叉型科研人才的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化学系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工作。研究生直接参与国际前沿课题的研究,在科学作风、学术思想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同时通过举办研究生学术节、博士生论坛和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等,使研究生的知识面和科学视野得到进一步拓展,提高了研究生的国际竞争力。

化学系十分重视教学工作,一贯倡导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不断探索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入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实验室建设、实施实验室开放管理、推行研究型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大大提高。“有机化学及实验”和“仪器分析”课程成为国家精品课,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化学系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十分活跃。与美国、德国、英国、日本、荷兰等国的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研究项目,与美国、英国等国建立有本科生交换项目,研究生出国进行短期学术研究、参加学术会议等交流活动已经成为常态。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设在化学系。分析中心拥有高性能质谱(Q-TOF、MALDI-TOF等)6台、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扫描俄歇探针仪(AES)、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傅里叶变换红外多联机光谱仪(Mic/GC/Raman/FTIR)、激光拉曼光谱仪(LRS)、顺磁共振波谱仪(ESR)、600兆核磁共振波谱仪(NMR)、色质联用仪(GC-MS)、液质联用仪(LC-MS)、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以及紫外、原子吸收光谱仪等总价6000万元人民币的现代大型分析仪器。这些仪器设备为全校师生的科研工作提供服务,同时还承担对外测试服务工作。此外化学系还有国家级实验室-北京电子能谱中心。化学系的大型仪器总价值超过了1.2亿元,40万元以上的仪器达53台。

清华大学化学系继承了老化学系的优良传统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在教学上倡导“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化学系全系师生热忱地欢迎有志于在化学领域耕耘的莘莘学子来我系学习,同时也衷心地希望来自国内外的优秀青年化学家加入到我们的行列,共同为培养我国的优秀化学人才和发展我国的化学研究与教育事业,为使清华大学化学系早日跻身世界一流而努力。
板凳
 楼主| miao74006918 发表于 10-6-29 14:53:58 | 只看该作者
985吉林大学
1952年,老一代化学家蔡镏生院士、陶慰孙教授、关实之教授、唐敖庆院士和孙家钟、江元生、徐如人、沈家骢等知名学者创建了吉林大学化学系,2001年4月,由原吉林大学化学系等五所学校的化学部分合并组建了化学学院。在五十年教学与科研的实践中,吉林大学化学学科逐步形成了群体协作的团队精神,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脚踏实地的科学奉献精神和珍惜学院集体荣誉的优良传统。化学学院学科齐全,教学与科研设施先进,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级化学人才培养基地与科学研究中心。化学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97人,其中中科院院士5人、外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一人,教授7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8人),副教授49人。在校本科生1050人,在校研究生814人。

化学学院是我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三个国家重点学科。化学学科建有七个国家级研究机构,分别是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863特种工程塑料研究与开发中心,教育部特种工程塑料研究中心,教育部应用化学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以及长春应用化学科学研究中心(部分)。

化学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唐敖庆院士、孙家钟院士、徐如人院士、沈家骢院士、周其凤院士和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Alan.G.MacDiarmid先生现在化学学科执教。有五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八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承担着教学与科研任务。在1998和1999年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学评估中,化学专业评为优秀人才培养基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化学学院提倡教研相长,在培养大批国家需求人才的同时承担着国家攀登计划、“973”、“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一系列重大重点项目,并已取得大量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在量子化学计算与高分子统计理论,微孔晶体的定向合成与分子工程学研究,无机功能材料的水热合成化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研究,耐高温特种工程塑料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鲜明特色和创新性,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以及省部级成果奖等。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不断上升。化学学院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努力与国际接轨。近年来,化学学院有多位知名教授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邀请报告,在多种国际学术杂志和国际学术机构中任职,并成功主办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化学学院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韩国以及香港地区等著名大学始终保持着广泛的联系与协作。

化学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倡德才兼备,不仅树立勤奋好学、严谨创新的优良学风激励学生奋进,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为鼓励学生争优创先,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学院设立了多种奖、助学金。学院不仅设有代表学院最高荣誉的蔡馏生、关实之、陶慰荪奖学金,设有化学基地奖学金,还根据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评定学年奖学金和社会奖学金等。化学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大部分都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或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科技公司、国内外企业和国家机关工作,也有部分出国研修。近几年,化学学院50%以上的本科毕业生以直接保送或考取的方式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化学学院的毕业生以其基础牢、素质高、创新能力强而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五十余年来,化学学院上下同心,励精图治,团结、求实、向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科的发展水平已跻身于国内一流化学学科的前沿。如今,化学学院这个大家庭正在博采众长,广纳贤良,以勃发的生机,阔步向前,为早日跻身于世界一流化学学科而不懈奋斗!





985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概述
发布时间:  2003-07-21 11:25:56    来源: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    点击数:  43923
        天津大学化工学科是1952年院系调整时,由当时的北洋大学、南开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河北工学院、唐山铁道学院等高校著名化工系合并组成,集中了化工领域众多著名专家学者,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本学科研究生教育始于上世纪30年代,1952年时有6名两年制研究生,1956年开始副博士学位培养,五、六十年代共培养了124名研究生。

        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化学工程、有机化工(化学工艺)成为国家首批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该一级学科中其他二级学科相继被批准为博士点(均为教育部特聘教授设岗学科),而成为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依托化工学科建立了国家重点化学工程联合实验室、精馏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化工填料塔及塔内件技术、工业结晶技术推广中心等国家基地。还相继建成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研究、开发基地。先后得到世行、中石化、特别是国家“九五”、“十五”“211”工程、“985”工程一期、“985”工程二期Ⅰ类平台重点建设,使学科实力和整体水平上了新台阶。2001年化学工程、生物化工、工业催化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本学科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排名第一。2005年被人事部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被确立为全国首批26个“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之一,向着世界一流学科迈进。

        在50年的发展中,历经几代教育家的共同努力,建成了化工领域完善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培养体系。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影响国计民生的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发挥学科优势,努力提高本学科的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国家与社会。经过50年的发展,本学科形成了明显优势和特色的方向:现代传质理论与分离工程(精馏、结晶、膜分离、吸附等)、生物信息学与生物化工、新型催化材料与反应工程、绿色化学新工艺与产品工程、能源化工和环境化工、制药工程、材料化工、现代过程系统工程等。近三年发表SCI收录论文920篇、EI收录论文894篇,申报发明专利292项,授权发明专利125项。在发表论文数量增长的同时,发表论文的质量明显提升,在国际期刊Top一区、二区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在影响因子22的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一篇。在大型填料塔技术、医药结晶技术、生物加工技术、新型催化剂与反应技术等多项成果处国际先进水平,在相关行业内产生了重要影响,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其中在炼油、医药工业结晶、空分、生物能源、造粒等领域,本学科技术应用在全国占有相当大的分额。“十五”以来,获国家级奖、省部级奖40余项,“精馏过程强化研究与大型化关键技术系统集成”项目入选200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目前承担着国家“973”、“863”、国家“十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工配套和省部委项目200余项,企业委托300余项,国际合作科研27项,三年科研经费达四亿一千余万元,处国内同类学科前列。三年来,本学科成功举办 “第三届超临界流体技术用于能源与环境国际会议”、“第二届中国国际工业结晶学术会议”、“第四届太平洋地区吸附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等8次国际学术会议,提升了在国际相关学术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促进了与世界著名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将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有机结合,通过学科建设聚集人才、培养人才、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学术及人文环境。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副教授144人,研究生指导教师144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68人。学术队伍中既有科学院士余国琮、张春霆,工程院士王静康、沈家祥和双聘院士刘昌孝、邹竞、吴祖泽及美国工程院院士Ronald G. Larson、俄罗斯工程院院士Rury Breslav等国内外知名的老一辈专家,又有众多从国外学成归来及国内培养的中青年学者。中青年学者有:长江学者6人、国家杰出基金获得者5人、杰出基金B 3人、中青年授衔专家13人、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5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6人、新世纪人才6人等。瞄准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形成了长期、稳定的“生物加工过程的定量分析与系统整合”教育部创新团队和“现代传质与精馏技术”、“工业结晶与颗粒技术”、“膜与海水淡化”、“燃料乙醇”、“高能燃料和化学推进剂”等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研究团队。逐步形成了以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 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学者为骨干,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年龄层次与知识结构合理、朝气蓬勃、高水平的学术队伍。 在研究生培养上着力提高质量,适当扩大规模,近三年授予博士239人、工学硕士689人、工程硕士205人、出站博士后29人;目前在校博士生399人、硕士生897人、工程硕士生527人、博士后36人。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承担了“(首届)全国化工类博士生学术论坛”、“化工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改革的研究”等3项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项目。在“111”创新学科引智基地项目支持下,聘请了密歇根大学化工系以学术大师为首的海外团队合作指导研究生并按照美国授课模式开设4门核心课程。开展与美国密歇根大学、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著名大学合作办学,努力使本学科研究生培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注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制度建设,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首批被教育部批准建立了“化学化工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化工类研究生示范创新中心”,为提高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有利条件。近三年有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博论文、2人获得全国百篇优博论文提名,另外有30余人次在各类国家和地方学生科技竞赛中获奖。在教育改革方面,本学科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由余国琮院士领导的全国教育改革项目“化工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改革”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此外还与南开大学合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出版教材30余部,获得国家及省部级教材奖励5项。多年来,本学科已培养了包括院士、设计大师在内的大量优秀人才,培养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居国内同类学科前茅,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天津大学化工学科体系完整,传统优势领域实力雄厚,居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在生物与制药、能源、环境、材料等新兴领域取得长足发展。本学科人才济济,理论基础、工程技术和设施条件积淀深厚。形成了具有一定原始创新能力和自主高新技术研发能力、代表国家水平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地板
 楼主| miao74006918 发表于 10-6-29 14:54:14 | 只看该作者
985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化学院系之一,始建于1920年,后经中央大学化学系和金陵大学化学系合并而成,1993年成立化学化工学院。学院下设化学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和化工系;现有教职工230人,其中中科院院士6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名,博士生导师63名、教授67名。在籍本科生900多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00多人。学院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和极其丰富的专业图书资料,学院图书馆藏书量15余万册,在全国化学类图书馆中名列前茅;总面积2.8万平方米的化学楼和实验楼为教学科研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学院现有六个二级学科,其中四个为国家重点学科。学院正在积极参与“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筹建工作,拥有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命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863计划新材料MO源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表面和界面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亚微观固态化学研究所、分析科学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化学生物学研究所、药物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工程材料研究中心和分离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单位。学院是全国最早批准的化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单位和国家最早设立的“基础学科(化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学院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严谨的治学传统和踏实的工作作风,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有4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先后在此学习或任教。学院近年来承担和完成了一大批国家科研课题和科技开发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荣获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及省部级奖励70余项。在2002年由“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进行的首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学院的化学学科名列全国第二。学院已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学院注重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多所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合作关系,成功主办了一系列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邀请包括诺贝尔奖得主等国际知名学者来院讲学或开展学术交流,每年均有多人次应邀赴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98533大连理工大学
2008-12-29 08:57  院办

办学历史悠久,底蕴雄厚。化工学院的前身化学工程系是大连理工大学1949年建校时创办的,是学校办学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创始人为张大煜、彭少逸等著名化学家。1952年全国部分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等院校的化工学科并入我校,聂恒锐、侯毓芬、林纪方等一批著名化学和化工专家汇集大工,奠定了学科发展基业。经过60年的发展壮大,形成了特色鲜明、实力雄厚、享有声誉的化工学科。
1984年撤系成立化工学院,同年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共建石油化工学院。目前学院设有化学、化学工程、材料化工、化学工艺、催化化学与工程、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工程和化工机械8个系、18个教研室,还有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化学教学基地、分析中心和19个研究所。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343人,其中教授69人,博士生导师6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讲座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17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辽宁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6人。副教授86人,高级工程师19人。现有本科生2292人、硕士研究生1083人、博士研究生497人。

学院建设国内一流的化学、化工学科群。“化学工程与技术”是国家、辽宁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在2006年教育部全国学科评估中名列全国第三。该一级学科涵盖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生物化工5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化学”是辽宁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5个二级学科辽宁省重点学科;还有“化工过程机械”辽宁省重点学科。目前,学院拥有1个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辽宁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1个二级学科辽宁省重点学科。

学院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实践创新平台。包括“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大连气波制冷研究推广中心”,“辽宁省生物基化学品重点实验室”,“石油化工技术与装备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精细化工工程试验中心”,“辽宁省高性能树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中心)。“国家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工科化学教学基地”,“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 “普通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与实验”、“化工设备机械基础”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化工原理”等7门辽宁省精品课程。还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门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通过了教育部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985工程”二期“绿色能源资源与精细化工高技术”教育部科技创新一级平台建设,“九五”、“十五”“211工程”建设使学院的发展如虎添翼;教育部首批引智计划(111项目)“功能超分子与纳米材料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增添了新的创新实践平台。

学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学院设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2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其中包括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的5个二级学科,化学一级学科的5个二级学科,共建1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学院相继设立高分子材料、化工过程机械、药物工程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22个硕士点;此外,学院还有精细化工、膜科学与技术、水科学与技术、能源化工和功能材料化学与化工博士和硕士点。另外,学院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和“化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学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化工人才的知名学府。学院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突出创新”的先进办学理念培养化工人才。把握和顺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办出特色专业,如燃料化学专业(煤综合利用)、染料中间体专业(活性染料的发明)、无机化工专业(大化肥培训)、高分子专业(合成橡胶)等培养了一批老化工精英人才。1984年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共建石油化工学院,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紧缺人才。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战略需求,于1990年在国内率先创办“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英语强化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化工精英人才。建校59年来,化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3万余名毕业生。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担任国家部委、省市领导,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的教授和国家大型企业的优秀企业家和管理者。

学院成为我国化工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潜心学术,志在创新、服务国家,追求卓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面向学科前沿,开展科学创新;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的重大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做好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方针,历年都承担了一批国家、省市级科学基金和“973”、“863”及重点攻关项目。同时与企业合作解决技术难题和高新技术开发工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教育部“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的实施,“绿色能源资源与精细化工高技术”一级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即将启动的“211工程”三期和“985工程”三期建设,为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确保学院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学院广泛加强和拓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已经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奥地利、韩国等国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或公司建立了实质性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交流关系。教育部首批引智计划(111项目)“功能超分子与纳米材料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项目的顺利建设,进一步加快了学院高水平的国际化办学进程。

学院十分重视人文关怀和文化建设。继承和发扬“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提倡“以创新谋发展,以贡献求支持”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2007年,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2009年,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创建60周年,化工学院从市内校区整体搬迁到学校本部新校区。6万平方米新教学科研楼和一批新的科研设施的顺利启用,将进一步改善学院办学条件。学院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凝炼方向,汇聚队伍,整合创新,再创辉煌。
5#
 楼主| miao74006918 发表于 10-6-29 14:54:35 | 只看该作者
985南开大学


发展概况 化学学院是由原化学系、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中心实验室合并组建的实体化专业学院,1995年4月正式成立。
  化学系成立于1921年,是国内大学中最早建立的化学系之一,邱宗岳、杨石先是重要的创始人。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62年10月,是在周恩来、聂荣臻的亲自关怀下创办的我国高校第一个化学研究机构,杨石先校长兼任所长。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中心实验室分别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机构设置 截止2002年底,化学学院设有3个系(化学系、材料化学系、化学生物学系),4个研究所(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化学研究所、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2个中心(中心实验室、理论与计算化学中心),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农药学),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元素有机化学、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1个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3个天津市重点学科(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人员情况化学学院有在岗教职工357人,其中专任教师207人,博士生导师6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7人;教授84人,副教授81人,讲师31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天津市特聘教授1人,南开大学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跨世纪优秀人才”5人, 6人入选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计划。2002年,引进归国人员5人,招聘和选留教师13人,其中专任教师6人,5人具有博士学位;退休21人;4人晋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2人晋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人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1人获得天津市“十五”立功奖章。
   
  化学学院有学生1606人,其中本科生778人,研究生828人。
   
  教学科研条件化学学院有30000M2教室、实验室;有大型科学仪器70多台套,其他各种仪器数千台套;有800 M2资料室,专业图书、学术期刊20余万册;院内各处都可通过校园网与国际互联网相通。
   
  学科建设 化学学院现有8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即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农药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化学生物学、材料化学与物理,上述学科同时也是硕士授权学科,此外材料物理与化学、应用化学、药物化学是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这些学科涵盖化学、植物保护、材料化学与物理、药学4个一级学科。在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评定中,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继续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农药学为新增国家重点学科,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为天津市重点学科。2002年,成立化学生物学系和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中心,标志着化学学院在交叉和边缘学科的新发展。



华东理工大学
化工学院简介
发布时间: 2007-03-26
    化工学院由化学工程系、石油加工系、产品工程系、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化学工程研究所、石油加工研究所、大型工业反应器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超细粉末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成。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科是国家首批重点学科之一、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之一,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化学工程、化学工艺专业,首批批准的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博士、硕士点,首批博士后流动站,首批工程硕士招生点。1997年美国 权威的斯坦福研究院推荐中国五所著名研究院所作为美国公司在华开展合作研究对象,华东理工大学为唯一入选的化学工程研究单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200多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博导25 人,长江学者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占教师总数的72%,有数名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及一批获得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上海市科技明星、 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等光荣称号的青年教师。50 岁以下的中青年比例约80%,学术梯队整齐,在国内名列首位。
    学院科研设施良好,基础坚实,硕果累累,近年来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0余项,专利20余项,近五年出版专著9部、教材16部、译著3部,发 表论文1000余篇。产学研结合,与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大型企业、集团、 公司保持密切联系,在国内高校同类学科中科技成果产业化名列前茅。
    学院主要研究方向: 化学反应工程、 化工分离工程 、传递过程、化工热力学、化工系统模拟与优化、化工新分离技术、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技术、材料化学工程、资源与能源化学工程、 环境化学工程、绿色化工、煤转化技术,催化反应工程、化工装备技术、石油加工、重质油深度加工、有机化工、碳一化工等。
    主要获奖成果: 乙烯分离系统优化(上海石化应用)、年产20万吨甲醇反应器模拟放大、聚酯增容技术、乙苯负压脱氢制苯乙烯(5家石化企业应用)、反应注射成型、冶炼厂尾气SO2非定态转化、从碳化母液中解吸脱除CO2的方法与装置、轴径向反应器的开发与应用(25家化肥厂投用,增产节能)、氨水碳化装置高效化(76家化肥厂应用)、大型聚酯反应过程和反应器开发研究、导向浮阀塔板研究与应用(150余座塔应用, 社会经济效益巨大)、从甘油发酵液中脱除杂质的分离技术、环氧氯丙烷工业装置开发、药用甘油生产技术、环氧丙烷工业装置开发、20MPa氨合成改造、合成氨厂氨氮废水清洁工艺、碳酸二甲酯生产技术(9家工厂应用,填补国内空白,作为绿色基础原料,社会效益巨大)、水煤浆制甲醇工艺包等,年社会经济效益30余亿元。
    展望新世纪,在"科技兴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大背景下,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将贯彻江泽民同志题词"人才辈出"精神,坚持国内一流学科的标准,力争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继续发挥优势,扩大成果,并注重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材料工程、信息科学、环境工程、微电子技术等领域的交叉和渗透,向化学工程的新领域拓展,成为我国化工类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为我国的石油与化学工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前身化学与制药学院是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原精细与制药工程学院、理学院化学学科、基础教育学院基础化学教研室的基础上,于1998年10月成立的。2006年3月,学校学科布局和院系调整后,化学与制药学院更名为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现学院下设2个系:化学系、精细化工系;3个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业催化研究所、精细化工研究所;2个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院内拥有国家与上海市重点学科应用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工业催化、教育部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稀土材料研究中心、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精细化工学科;国家工科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
    学院坚持“以化学为基础,应用化学为特色,理工协调发展,应用化学学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工科化学教学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发展目标,办学理念是“坚持规模、结构、质量相统一的原则,走外延扩张与内涵提升相结合,以内涵提升为主的发展道路”。突出“三个重点”,一是以更新办学理念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二是以建设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等为重点,继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学科水平,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三是以强化办学特色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拥有雄厚的办学实力,具备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研究的完整教育体系。设有化学、应用化学(含应用化学、精细化工二个方向)、材料化学三个本科专业,应用化学专业是国内知名品牌专业;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上海市精品课程7门。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精细合成化学与分子工程、高分子物理与化学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另设有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先进材料与制备技术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皮革化学与工程、先进材料与制备技术、精细合成化学与分子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工程硕士)、制药工程(工程硕士)11个硕士点,每年承担国家级项目3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和EI收录论文100余篇。
    学院现有教职工21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3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正副教授9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0余人,硕士生导师80余人,此外,学院还聘请了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为我院兼职教授。目前学院在读本科生1170余名,硕士研究生580余名,工程硕士200余名,博士研究生250余名,在站博士后10余名。学院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优秀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享有盛誉。
6#
 楼主| miao74006918 发表于 10-6-29 14:55:04 | 只看该作者
985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成立于1996年7月,首任院长为朱清时院士,第二任院长为俞书勤教授,第三任院长为钱逸泰院士,第四任院长为吴奇院士, 现任院长为李灿院士 。

     学院现由5个部分组成: 化学系、 化学物理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 实验中心。 现有教职工203名,其中中科院院士4人(刘有成、朱清时、钱逸泰、吴奇),教授63人,中国科学院"海外杰出人才计划"入选者20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现有学生1877人,其中本科生1006人,硕士生532人,博士生339人。

     学院以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软物质化学重点实验室和安徽省生物质洁净能源省级重点实验室等为基地开展科学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承担了一批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科院重大项目和重要方向性创新项目,每年科研经费逾4000万元。自2000年来共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2项,其中钱逸泰院士等的“纳米非氧化物的溶剂热合成与鉴定”获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共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5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2位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研究论文发表在Nature、Science、 Nature、 J.Am.Chem.Soc.、Angew. Chem. Int. Ed.和Phys.Rev.Lett. 等有重要影响的杂志。





北京化工大学
学院简介
2008-10-18 20:49:56  查看:248019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是我校核心学院之一,成立于1996年.其前身是1978年院系调整后的化学工程系,是我国化工高等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化学工程学院组建时,下设化学工程系、生物工程系、环境工程系和化学工程研究所.2001年建立制药工程系。2003年12月,将生物工程系和制药工程系新组建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院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现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和环境工程2个本科生专业,5个工学硕士点,4个工学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设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教育部化学工程与技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设有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纳米材料先进制备技术与应用科学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我院为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2001年,化学工程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5 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2006 年,在教育部评估中心组织的学科评估中,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在全国同类学科中排名第5。2007 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成为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设有北京市高等学校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工程学科被列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化学工程学院已跻身全国著名大学一流化工院(系)行列。

    化学工程学院已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无数,其中硕士毕业生616人,博士毕业生72人,博士后出站25人。现有在校本科生、研究生2156人。化学工程学院各类专业择业面宽、一次就业率高,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化学工程学院有一支学术造诣深,富有创新精神,敬业爱岗的师资队伍,其中既有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年长的学术带头人,又有年富力强的学术思想活跃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现有中科院双聘院士1 人,工程院双聘院士1 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 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 名、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 名,博士生导师38人,正副高级职称教师71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4%。设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 个。

    教学教改硕果累累,成绩显著。学院先后承担和参加国家级教改项目3项(合作),北京市教改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26项,研究生教改项目5项,各级教材建设项目11项;《化工原理》获首批国家精品课程,《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和《化学反应工程》获北京市精品课程;现已出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本,“十·五”规划教材2本,“十一·五”规划教材5本,北京市精品教材5本,研究生创新工程教材4本,以及各类精品教材建设项目12本;已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合作),二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2项,霍英东教学奖2项。发表教改论文30多篇。

    学院科研活动十分活跃,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在应用基础研究、跟踪高新技术和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等三个层次上开展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工作,四年来,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262 项,其中“973” 项目课题、“863” 项目和国家科技攻关项目40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51 项。纵向科研经费到款6105万元。发表学术论文800 余篇,其中SCI 收录400 余篇,EI 收录500 余篇。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 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 项,省部级三大奖和教学成果奖20 余项。近3年来,学院年均科研经费达4000多万元,人均科研经费居全国化工类院系前列。在非传统反应与流体混合工程、计算化学与工程、超重力反应与分离技术、现代传质理论与分离技术、功能性先进材料的分子设计及制备过程控制、新型生物催化与生物分离技术、污染物控制技术与城市环境调控等领域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化学工程学院广泛开展国际国内的合作与交流,为开放式办学,培养创新人才,跟踪国际科研的前沿领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学院与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Qashington,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香港理工大学,日本福井大学等高校以及美国陶氏、德国巴斯夫、新加坡纳米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国际跨国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与科研合作关系,多次举办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学院目前有攻读本科学位的留学生10余人,并有部分优秀的学生被选派到国外学习。通过国际间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人才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氛围。
7#
 楼主| miao74006918 发表于 10-6-29 14:55:19 | 只看该作者
985厦门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是南京工业大学的主干院系之一,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其中化学工程学科是国家最早一批建立的化学工程学科点,其创始人是我国化学工程学科的倡导者之一时钧院士。学科渊源于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化工系,现为国家重点学科和江苏省优先发展的十一个重中之重学科之一。化学化工学院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以及5个博士点、5个硕士点和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两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从本科生到化工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学院拥有省部共建材料化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膜工程研究中心、南京市吸附分离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与大型企业合作共建的博士后流动站、实验室、研究中心等。
    化学化工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科梯队层次合理,形成了以徐南平院士为学科首席教授,青年博士生导师、海外归国教授为骨干,年轻博士为主体的教学研究队伍。学术梯队是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现有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22人,教授41人,副教授29人,全院教师具有博士以上学历的达70%以上,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973首席科学家1人,省部以上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次。目前主持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3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项目、国防项目等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20余项,2005年科研到款4100万元。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部分研究取得了具有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
    化学化工学院近年来按照国际先进的标准选择,配备了多项大型精密实验仪器,为科学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化学化工学院围绕教学的中心地位,不断改进教学管理模式,推行导师班主任制度;同时不断改善硬件设施,配置先进的教学器材、实验设备,提升本科教学质量。近几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考研率均位居学校前列。
                                              (2006年9月更新)
8#
 楼主| miao74006918 发表于 10-6-29 14:55:34 | 只看该作者
985兰州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的教学科研基层组织由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系、应用化学与精细化工系、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分析测试中心以及15个研究所组成。同时拥有兰州大学-金川公司金属化合物联合实验室、兰州大学-兰州石油化工公司石油化工延伸产业联合实验室、化学化工产品开发中心、资料室、兰州爱华化学化工公司。学院现有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11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博士生导师39人、教授42人、副教授 32人。
  化学化工学院是首批设置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省级重点学科的单位,拥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甘肃省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化学是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的学科。现有学士学位授权专业3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8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个。同时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批建立的“创新研究群体”。
  ★化学专业基地班(从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专业以及全校理科新生中优选):本着优化配置、分流培养、集中优秀学生、配置优秀教师的管理理念,将有志于在化学科学领域成就事业的最优秀学生集中到该基地班,进行重点培养。毕业生主要为国家一流大学、科研院所研究生生源或国家基础科学教学与研究机构高素质化学专业人才。
  ★化学专业(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专业):培养具有坚实化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较宽知识面和较强独立工作能力的化学专业人才。主要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仪器分析、生物化学、化工基础、高分子基础、无机合成化学、有机合成化学、高等分析、高分子材料、大学基础化学实验Ⅰ、大学基础化学实验Ⅱ、综合化学实验等。毕业生适宜在科研院所、高校、化工、石油、环保、医药、冶金等部门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和管理工作。
  ★应用化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掌握化学基本理论并受到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科技管理训练的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大学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检测化学、理论化学、高分子导论、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电工电子学基础、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精细有机合成工艺学、大学基础化学实验Ⅰ、大学基础化学实验Ⅱ、综合化学实验等及化工实习。毕业生适宜到科研院所、高校、厂矿企业、医药等部门及行政部门工作。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掌握精细化工产品的合成原理、生产工艺及设备设计,具有化学、化工和相关应用技术的专业人才。主要课程有:大学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检测化学、理论化学、高分子导论、化工原理及课件设计、化学反应工程、新型分离技术、精细化工工艺设计、化工过程开发与技术经济、化工优化过程、大学基础化学实验Ⅰ、大学基础化学实验Ⅱ、综合化学实验等及化工实习。毕业生适宜从事科技开发、化工设计及相关管理工作。




985浙江大学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简称化工系)的前身是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是1927年由我国化工教育先驱李寿恒教授创立的我国第一个化工系,我系师资力量雄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最著名的化工系之一。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简称化工系)设有化学工程、联合化学反应工程、聚合与聚合物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化工机械、工业生态与环境等7个研究所。 化工系建有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二次资源化工国家专业实验室、“高压过程装备与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与高分子系合建的“教育部膜与水处理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化工系现有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制药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4个本科专业,所有专业列入浙江大学工科试验班招生。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含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和工业催化等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并经学校批准自主设立了制药工程和化工过程信息工程2个博士点。同时建有在动力工程一级学科下的化工过程机械二级学科博士点,自主设立了动力装备信息工程博士点,并共建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其中化学工程、化工过程机械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化工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生物化工和应用化学为浙江省重点学科。

    目前在册本科生(不包括2008级)共计444人,硕士生719名。在校博士生255名。

    截止2010年4月30日,全系在职教职工153人,博士后34人,项目聘用人员13人。其中,教授及其他正高职人员55人(教授50人,研究员5人)。教师中有1名长江特聘教授,2名长江讲座教授,4名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2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7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才,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百人计划)”,14人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计划,1个研究团队进入教育部创新团队。

    2009年化工系总共承担科研项目380项,科研经费到款10527.58万元,其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青年基金5项、海外合作1项;资助经费906万元。获科技部“973”课题4项,获科技部“863”课题5项,获科技部“支撑计划课题”1项。

    2009年获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10项,其中任其龙教授的团队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罗英武教授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潮洪教授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另外还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2009年被国际三大系统收录的论文378篇,其中SCI:200篇;EI:165篇;ISTP:13篇。

    化工系十分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成立有“化工系国际交流与合作委员会”。广泛开展与世界著名大学的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课题合作,以及双方师生的互访、交流,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科研的发展。还聘请了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多名知名教授为化工系讲座教授、兼任教授等。

    化工系将继续发扬“求是”学风,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学科的整体实力和科学研究水平,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为我国化工及相关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与技术支持
9#
 楼主| miao74006918 发表于 10-6-29 14:55:51 | 只看该作者
985武汉大学

1997年12月在化学系的基础上组建武汉大学化学学院。2000年8月,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湖北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武汉大学。2001年1月,新武汉大学对院系进行学科归并,由合并的四校相关专业组建成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简称化学学院)。

武汉大学化学系建系以来,著名化学家王星拱教授、曾昭抡院士曾在化学系任教,对化学学科的发展和学风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化学学院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化学业人才和优秀的科技和企业领导骨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有十二位是化学学院的毕业生或教师,其中:曾昭抡、柯俊、彭少逸、陈荣悌、查全性、王佛松、游效曾、江元生、钱保功、卓仁禧十人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梁骏吾和张高勇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化学学院现有教职工205人,其中:院士3人,特聘教授2人,教授64人,副教授55人,讲师19人,助教3人。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人,工程师(实验师)27人。

我院是国家“211”和“985”重点建设单位。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分析化学;湖北省重点学科: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有教育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有机硅化合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和湖北省两个重点实验室:化学电源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重点实验室。有国家计量论证合格单位:分析测试中心。1998、1999年,教育部先后批准在化学学院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分析化学和与电化学三个学科设特聘教授岗位。

    我院下设四个教学单位:化学系、高分子科学系、应用化学系、和学院实验中心。承担全校各专业的化学理论和实验课程。学院本科生教育设四年制化学专业、材料化学与物理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1993年,教育部批准武汉大学化学专业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我院化学专业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点,涵盖了物理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五个二级学科;材料化学与物理和应用化学为博士点;化学工艺为硕士学位授予点。 1985年设立化学专业博士后流动站,接受国内外博士后研究人员。学院接受校外访问学者、进修教师和来自各国的留学生。

    我院现有在校本科生736人,其中:基地班200人,材料化学与物理93人,应用化学3人。在校研究生577人,其中:博士生279人,硕士生298人。在站博士后工作人员12人。外国留学生10人。

    我院是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化学专业点之一,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学院中心实验室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将学院的科研方向和企业的生产难题引入本科生实验,与中国科学院和国外著名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实验室全面向本科生开放,本科生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已经形成我院本科生培养的显著特色。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院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一系列具有多学科交叉特色的研究方向,科研项目已涉及国防、能源、材料、环境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分析科学、化学能源、高分子生物材料有机功能材料、热化学、超分子化学、无机新材料、电厂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水平走在全国的前列,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成为国内外具有影响的化学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




南京理工大学
学院简介化工学院是南京理工大学的一个直属学院。前身为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有关系科,1988年9月更名为化工学院。学院设有制药与精细化工系、应用化学系、化学工程系、化学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生物工程系、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安全工程系、国家特种超细粉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装药研究所、含能材料研究所、国家民用爆破器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相关专业研究所及科技产业等单位二十余个。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点11个、硕士点20个、工程硕士领域6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本科专业9个。

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重点专业1个,省品牌专业1个,教育部与省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2007年获批国家级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建有国家工程中心1个,国家推广中心1个,国家检测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省市工程中心7个。

学院拥有国内外专利200余件。先后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7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23项,包括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何梁何利奖1项。年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横向课题300余项,年科研经费近1亿元。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收录SCI、EI 200篇左右。先后有二位教师论文收入SCI篇数进入全国排行榜前十名。

化工学院在藉各类大学生总数2600余名,其中博士研究生260名、硕士研究生600余名、本科生1600余名、工程硕士生150名。历届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9%。

学院有教职工25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白俄罗斯外籍院士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正高级职称者52人,副高级职称者99人。有博士生导师34人。

学院大力发展与国际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平均每年派出高访、合作研究与交流学者30余人,来访国内外学者100余人。学院参与创办四年一届的国际民用爆破器材学术研讨会,主办、承办学科相关的国内外一批重要学术会议。

学院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开展教学改革,近几年获国家、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各一项,有1篇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有1项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科技产业年利润600多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学科专业建设。学院通过“十五”、“十一五”、“211工程”建设和本科评建二期建设新增设备1300余台,价值1.5亿元。近年来,新建了化工综合实验楼,使办学环境、科研条件水平有显著提高。

化工学院历史沿革

哈军工炮兵工程系火炸药科(1953.9哈尔滨)→炮兵工程学院火炸药系(1962.9南京)→华东工程学院化学工程系(1966.4南京)→华东工学院化学工程系(1984.10南京)→华东工学院化工学院(1988.9南京)→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1993.3南京)。历届行政主要领导有范柏青、肖学忠、王泽山、迟书义、赵宝昌、陆路德、王连军、刘大斌。政委、总支书记、党委书记有吕凤阁、刘俊彩、朱乔生、阮泽安、胡其廉、欧祥元、王孟春、夏京宁、袁浩明。

学院现任院长刘大斌教授、院党委书记袁浩明高级工程师。
10#
 楼主| miao74006918 发表于 10-6-29 14:56:10 | 只看该作者
985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的办学可上溯至1907年四川高等学堂化学门与应用化学门的开办,近百年的办学历史形成了浓郁的学术氛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化学学院形成了涵盖化学学科教、学、研、产一条龙的综合体系,具有完备的化学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拥有化学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点,使得学院的博、硕士点涵盖了化学所有的二级学科,同时还招收环境科学、工业催化、应用化学、农药学、材料学等专业的博硕士研究生。学院建有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建有绿色化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绿色化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降解与阻燃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等科研生产单位。绿色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与物理化学等学科被评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学院建有四川省化学基础科学与人才培养基地。化学学科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之一。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化学学院共有教职工272人。在编138名教职工中有教授29人,副教授48人,在岗博士生导师23名。目前,学院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52%,青年教职工当中目前还有11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在学院目前的人才结构当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兼职),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B类1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资助5人,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资助2人,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骨干教师2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7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1人,四川省跨世纪人才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目前初步形成了一支以省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中青年学者为骨干,青年教师为主力的师资队伍格局,一支基本素质好,年龄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初具规模。主编的《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作为全国化学类核心期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学院科研力量雄厚。近年来,化学学院承担了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前期项目、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军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等各级项目。学院科研经费及高水平论文的发表数逐年增长,SCI收录论文连续多年在全校各院系中名列第一。近年来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部省级以上的科技进步奖8项,授权了一批国家发明专利。
    学院的国际国内教学科研交流合作频繁。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学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近年来学院先后派出百余人次出国深造和合作研究,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港澳台(地区)等国家或地区的多名专家和国际、国内知名的化学家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接受外籍博士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开辟了交换学者、学生的共同开展科学研究的渠道,有效地促进了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化学学院成功承办了10余次国际及全国性会议。
    学院人才培养硕果累累。新中国成立以来化学学院为国家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化学人才8000余名。遍布天南海北,许多人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好评。比如,陈荣悌、肖伦、高士扬等科学院院士。近2年来,学院根据学校的发展和社会对于化学人才的需求,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对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模和体系进行逐步调整,目前在校学生1402人,其中本科生894人,硕士生379人,博士生129人。在人才培养工作当中,根据化学学科发展,紧密围绕社会需求,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学院形成了学分制、创新班培养、本科生导师制提前进入实验室培养等为主的行之有效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同时通过加强过程培养、目标要求等方式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逐步形成我院以强化大学生科研训练、培养多层次创新人才为亮点的办学特色,基本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培养方式个性化、教学内容现代化、创新教育特色化、教学管理规范化。
    化学学科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化学是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中心学科。化学是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医药等在内的其他科学分支的重要科学基础和基础组成部分,当代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成就无不直接或者间接依赖于化学的发展。化学学科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应用前景,毕业生供不应求。例如,本科毕业生考研率多年在全校名列前茅,04,05年就业率达到100%。毕业生主要到中央、省市级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三资企业等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经营贸易等工作。





985华南理工大学

化学与化工学院于2008年1月成立,由原化学科学学院和化工与能源学院合并而成。学院的基础和前身是 1952 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中南地区 4 所大学的化工系合并组建的华南工学院化工系。1960年创办化学系,20世纪80年代初,化学系更名为应用化学系。1994年由化学工程研究所、化工系、应用化学系、环境研究所合并成立化工学院。2002年,化学系并入理学院,2004年独立建制为化学科学学院。2004年化工学院调整学科规划和布局,扩展为化工与能源学院。2008年,学校学科调整,将化工与能源学院和化学科学学院合并,更名为化学与化工学院。


  学院下设化学工程系、应用化学系、制药工程系、能源工程系和化学系。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制药工程、能源工程及自动化、化学生物学5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为广东省名牌专业。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广东省重点学科。下设化学工程、工业催化、应用化学、化学工艺、 生物化工、 能源环境材料及技术、制药工程七个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专业。其中化学工程是全国重点学科。 拥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高分子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五个硕士研究生培养专业。高分子物理化学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为广东省重点学科。 学院自1988年起被批准设立 “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2009年被批准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研究机构有:强化传热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绿色化学产品技术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研究所、广东省化学化工教学实验示范中心。“985”二期,我院经国家批准又建立了“能源高效利用”国家级平台、“石油化工技术”和“电化学与燃料电池”省级平台。
  学院现有教工220人。其中,教授48人(博士生导师31人,硕士生导师80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89人,其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者教师人数的81%。在校学生2105人,其中本科生1239人,研究生866人。
  历经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学校“211工程”和“985工程”一期、二期建设,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学院已为社会在化学工程与技术、精细化学品技术、应用化学、基础化学、能源高效利用、系统集成及装备等领域输送大批本科生、研究生及博士生。在科学研究方面,我院教师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和一大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学基金、国家部委的科研和教学研究项目,以及工业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2007年学院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一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29 22:43 , Processed in 0.116190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