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北大学中国现代史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3:32: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现代史
第一章 五四运动与皖系军阀的衰亡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发生公开分裂,各派军阀与外国列强相勾结,出现了严重的军阀割据和混争不断的局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919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对中外反动势力所进行的一次强有力的抗争。这场彻底地不妥协地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把反帝反封建的中国革命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第一节 五四运动前夜的中国
一、皖系军阀的统治
     段祺瑞政府的对外政策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和奉系三大派别。此外,各地还有一些地方军阀。其中势力最大的是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在日本的支持下掌握着北京政权。在对外政策方面,段祺瑞政府继续实行亲日外交,大量出卖国家利益。从1917年至1918年,段政府先后借日款16次之多,总额在3亿日元以上。这些借款均以出卖国家主权为条件。19l8年,段政府又与日本秘密签订陆、海军两个所谓的"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同年9月,当日本提出霸占山东各项权利的要求时,段祺瑞政府的代表竟表"欣然同意"。段祺瑞的卖国行径,大大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
     段祺瑞政府的对内政策 对内方面,段祺瑞政府拒绝恢复被张勋解散的国会,下令毁弃《临时约法》,准备另行组织"临时参议院",作为推行独裁统治的工具。同时,大力搜刮民财,并高唱"武力统一",企图以内战的方式重建袁世凯式的独裁统治。连年的军阀混战,使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人民更加痛苦。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成长
     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西方列强忙于战争而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而为中国民族资本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外国商品减少或停止进口,世界市场对中国产品需求的增加,刺激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由于辛亥革命打击了封建势力,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和法令,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由于各地人民掀起的抵制日货、美货运动等斗争,又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拓宽了国内市场。因此,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出现"黄金时代"。民族资本在轻工业、重工业上都得到发展,其中以棉纺织、面粉、矿业、轮船等工业的发展最为迅速。
     工人阶级的壮大与特点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已增加到200万左右。中国工人阶级生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除了具有世界一般工人阶级的基本特点外,还有自身的许多特点,这就使它成为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阶级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入
     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并未产生什么影响。十月革命后,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从学习欧美转向学习俄国,逐步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并开始在中国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在他的带动下,国内出现了组织革命团体、创办革命刊物和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潮,将新文化运动引向了新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思想基础。
第二节 五四爱国运动
一、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的失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也派代表出席了会议。但是,由于会议被美、英、法、日、意五个强国操纵,完全置中国人民的正当要求于不顾,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全部转让给日本,并明文写入《凡尔赛和约》。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各地的响应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1919年5月4日爆发的北京学生爱国反帝运动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响应。各地学生相继举行罢课和示威游行。从"五四"到"六三",斗争的中心在北京。青年学生走在运动的前头,起了先锋带头作用。
     三、五四运动的胜利
     北洋军阀政府对爱国学生的大逮捕,激起全国各界首先是工人阶级的强烈反对。从"六三"以后,五四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参加了这场斗争。从此,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工、农、学、商的联合行动,把反帝反封建斗争推向更高阶段。在全国人民特别是工人阶级罢工斗争的强大压力下,北洋军阀政府被迫全部释放了被捕学生,撤消了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的职务,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直接斗争目标实现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取得了胜利。
     五四运动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一、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五四运动后,西方各种哲学政治思潮涌入中国,全国宣传新思潮的刊物大量涌现,一年时间出版达400余种之多,新成立的社团数以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的主流由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以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介绍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心的新的思想文化运动。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更加深入地广泛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阵地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他们还在各地组织了进步团体,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关于社会改造和国家出路的论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不仅遭到军阀政府的竭力阻挠,而且还受到新思潮中其它各派学说的冲击与干扰。从1919年7月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马克思主义者同实验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者先后就社会改造和国家出路问题进行了三次论争。通过论争,使得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认识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更加广泛。
     三、新文学革命的丰硕成果
     五四以后,白话文创作(或翻译)的作品、白话文刊物大量出现,白话文学成了文学的"正宗"。在文学语言形式解放的同时,社会改革、妇女解放、劳工神圣等思想,成了新文学的重要内容。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在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引人注目的新变化。随着新文学运动的发展,许多新文学团体应运而生,几乎遍布各大中城市。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沙发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3:32:21 | 只看该作者
第四节 军阀混战与直系军阀统治的建立
一、华盛顿会议与列强的卷土重来
     1921年11月,以限制海军军备,讨论太平洋远东问题为主旨的华盛顿会议召开。这是热衷于远东扩张的美国为遏止日本而发起的一次会议。会议再次确定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和宰割中国的局面。华盛顿会议以后,各列强国家卷土重来,对中国由原来的\"互竞侵略\"变成了\"协同的侵略\"。
     二、直皖战争和皖系政权的垮台
     1920年7月爆发的直皖战争是北洋军阀内部直皖两系为争夺中央统治权而进行的大混战。双方以京奉沿线杨村一带,京汉线琢州、高碑店、琉璃河一带为主战场,尤以自诼州至定兴的西路战斗最为激烈。结果皖系大败,段祺瑞被迫下台。
     三、直奉战争和奉军败退出关
     直皖战争后,北京政权落入直、奉军阀手中。但由于分赃不均,双方之间矛盾日益尖锐。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这次战争以奉系军阀的失败而告终。张作霖收集残兵败将,退守东北,行\"闭关自治\",以待东山再起。北京政府大权则由直系独揽。
     四、直系军阀的反动统治
     吴佩孚\"法统重光\" 直奉战争后,曹锟、吴佩孚为了控制北京政权,稳定其统治,标榜拥护民主,大力提倡\"法统重光\",恢复民国初年的国会,把张勋复辟时被赶下台的黎元洪重新请出来做总统,恢复了《临时约法》的正统地位。但吴佩孚\"法统重光\"的真正目的是企图以此促成南北统一,实现由直系军阀控制全国政权的局面。
     曹锟贿选 当直系军阀首领曹锟认为其统治稳定时,便撕下了\"民主\"的假面具。1923年6月,策划内阁辞职,派军警围困总统府逼走黎元洪,接着以每张选票5000-10000元的高价贿买了500多个议员。在高价收买和武力胁迫下,10月5日,国会\"选举\" 曹锟为总统。随后,国会又制定、通过了一部《中华民国宪法》。曹锟的贿选和制宪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
     五、国民经济的衰退和人民生活的恶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外国列强加紧经济侵略和军阀的连年混战,造成中国国民经济的衰退和人民生活的每况愈下。中国民族工业不仅建厂数量下降,增长速度缓慢,而且不少民族资本企业破产被兼并。中国农村经济也由于外国列强大量倾销日用消费品,掠夺原料,危机不断加深。在外国列强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剥削下,广大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

     第二章 国共两党的建立与合作的酝酿
辛亥革命失败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制度继续进行不屈不挠的奋斗,并于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而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在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的同时,也积极从事早期农民运动。为促进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联合战线的形成,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国共两党加快了合作的步伐。
第一节 护法运动与中国国民党的组成
一、 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护法运动
     护国战争失败后,孙中山继续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而奋斗。为反对段祺瑞政府的独裁统治,孙中山于1917年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但由于这场斗争只局限于\"护法\",没有触及反帝反封建的根本问题,也没有依靠和动员广大群众,而只是依靠西南军阀反对中央军阀,因此陷于失败。
     二、中国国民党的组成
     第一次护法运动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革命必须依靠具有革命学说和革命精神的革命党 ,为此,他一方面著书立说,进行革命理论研究,在1918年至1919年间,先后写成了《知难行易的学说》、《实业计划》两书,连同1917年写成的《民权初步》,合为《建国方略》。另方面重新整理党务,整顿组织,于1919年10月将中华革命党正式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废除了旧章程,采用新规约。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是孙中山试图改变以往革命方式,准备用这个新党来继续领导革命的表现。但总体上看,这次改组是不彻底的。
     三、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护法运动
     1920年11月,孙中山重返广州,再组军政府,发起二次护法运动。1922年2月初,孙中山颁布动员令,分两路出师北伐。但孙中山出师北伐遭到陈炯明的反对。陈与直系军阀勾结起来,图谋夹击北伐军,并于6月发动武装叛乱,炮轰总统府。陈炯明的叛变和第二次护法的失败,使孙中山遭到了一次沉重的心理打击,再度陷入苦闷和傍惶之中。就在这时,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从此,开始了孙中山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工人阶级迅速成长壮大,并以崭新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五四后涌现出来的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投身到工人群众中,进行了大量的组织、宣传工作。以他们为桥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便逐渐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而共产国际的帮助,又促进和加快了这一进程。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定名为共产党发起组。在上海发起组的联络、推动下,1920年秋到1921年上半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相继成立。,并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工会组织以及社会主义青年团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交流了各地建党工作的情况,对党的纲领和实际问题进行了讨论。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讨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宣言》。大会选举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一大虽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足之处,但它毕竟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使命,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大事件。\"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二、新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一大\"以后,中国共产党有计划地大力从事工人运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正确认识国情,并进而制定出适合革命要求的当前纲领,就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了。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共产党的纲领。大会根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理论,正确地制定了共产党的纲领。这次大会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第一次明确了革命的性质、对象、形式、动力和目标,初步解决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问题。这对于当时的革命斗争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共产党\"二大\",标志着共产党创建工作的完成。
板凳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3:32:33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和早期农民运动
一、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领导工人运动作为中心工作。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罢工斗争遍及全国各大城市和工业中心,总数达100次以上,参加入数在30万以上,从而形成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及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威望。同时,血的事实也表明,中国工人阶级的孤军奋战,难以战胜强大的敌人,只有结成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进行武装斗争,中国革命才有取胜的可能。
     二、早期农民运动
     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工人运动的同时,也开始从事农民运动。早期农民运动,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显得十分脆弱,经不起反动势力的摧残和袭击,但却为后来中共领导农民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三章 国民革命与北洋军阀的溃败
1924年国共合作实现后,整个中国燃起了希望的火焰。紧密联合在一起的国共两党并由此而形成的革命统一战线,在很短的短时间内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胜利,北洋军阀迅速土崩瓦解,工农运动席卷各地,大半个中国获得解放……但由于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的叛变,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陷于失败。
第一节 国共合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的勃兴
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最主要的成果是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也是大会的主要精神和指导思想所在。宣言不仅分析了当时中国的现状,确定了国民党的主义和政纲,而且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具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内容。新三民主义的各项原则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基本相同,因此,它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正式宣告了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实现,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改组后的国民党的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即由原来的资产阶级政党改变为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此后,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很快掀起了国民革命的高潮。
     二、国民革命的勃兴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建立 国民党改组以后,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于1924年5月在广州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培养军事干部,作为建立革命武装的基础。因军校校址在广州市郊珠江中的黄埔岛上,所以简称为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学习苏联红军的建军原则,设立政治部,实行党代表制度,一些共产党人先后在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及教官。至北伐战争前,军校招收学生五期,成为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战争的重要力量。
     工农运动的恢复与发展 国共合作实现后,进一步加强了对工农运动的领导。1924年7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沙面工人大罢工及胜利,打破\"二七\"以来工人运动沉寂的局面,成为工人运动由低潮转向高潮的标志。在工人运动恢复发展的同时,农民运动也主要在革命政府的所在地广东发展起来。为了培养农运干部,进一步推动全国的农民运动,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在广州开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农讲所\"的开办为全国农民运动的高涨准备了骨干力量。
     平定商团叛乱 正当以广东为中心的国民革命运动不断向前发展的时候,1924年 10月10 日,受英国列强所操纵的反动武装广东商团发动了反革命叛乱。企图推翻以孙中山为首的大元帅府,建立所谓的商人政府。在此严峻形势下,孙中山依靠共产党两广区委、国民党左派和广大群众的支持,一举平定了这次叛乱,使广州革命政权得到初步稳定。
     三、全国政局的演变
     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 1923年9月,苏联驻华代表加拉罕代表苏联政府发表第三次对华宣言,重申苏联政府1917年和1920年对华宣言的原则,表示愿意就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的问题和建立两国正式关系问题与北京政府进行谈判。通过谈判,两国政府于1924年5月31日正式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这一协定的签定,不但表达了苏联政府与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而且直接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的热情,掀起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人民运动。
     江浙战争 又称\"齐卢战争\"。直皖战争后,控制着北京中央政权的直系军阀控实行贿选与\"武力统一\",遭到全国各方面的反对。皖系浙江督办卢永祥首先发出不承认曹锟为总统的通电,并和奉天的张作霖、广东的孙中山结成反直三角同盟。吴佩孚为了击破反直三角同盟,除在北方以重兵严防奉军入关以外,在南方则利用孙传芳进入福建,与陈炯明勾结起来压制孙中山,以直系的江苏督军齐燮元夺取浙江,消灭卢永祥。1924年9月初,齐军向卢军发动进攻,江浙战争爆发。至10月12 日,卢永祥在孙传芳和齐燮元的南北夹击下,通电下野,逃往日本。江浙战争遂告结束。
     第二次直奉战争 江浙战争爆发后,张作霖以反对攻浙为借口,于1924年9月亲率15万大军分六路进关,向直系进攻。曹锟下令讨伐张作霖,吴佩孚自任总司令,率20万大军兵分四路,从热河到冀东之线迎战,第二次直奉战争正式爆发。双方都把作战的着眼点放在热河和山海关。正在这时,直军后院起火,第三路军总司令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
     北京政变 在全国革命形势高涨,反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的斗争不断深入的情况下,直系将领冯玉祥趁两军对峙,北京空虚之际,于10月间从前线回师倒戈,发动北京政变,包围了总统府,囚禁了贿选总统曹锟,接管了北京全城的防务。这就是当时震惊全国的\"北京政变\"。北京政变不仅使第二次直奉战争以直系的惨败宣告结束,而且在客观上对促进北方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有重大的积极作用。
     临时执政府成立 北京政变后,冯玉祥把军队改称\"中华民国国民军\"。为阻截直系援军北上,于12月24日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邀请段祺瑞出任\"临时执政\"。临时执政府由临时执政总揽军民政务,并集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于一身,\"系一种独裁体制\"。但段已失去军事实力。临时执政府及临时执政本人都在军阀(主要是奉系军阀)的支配之下。段就职之日,即在宣言中提出执行\"外崇国信\"的媚外崇帝的外交政策,立即得到日本的支持。同一天,张作霖违背与冯玉祥在政变中所订立的奉军不得入关的密约,带兵进关,控制了北京、天津。由于段祺瑞、张作霖是日本列强的工具,因而冯玉祥被孤立并受排挤,派到张家口担任西北边防督办。
     孙中山北上 北京政变后,冯玉祥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段、张也先后电邀孙中山,表示欢迎。为了迅速实现全国和平统一,孙中山于1924年11月10日发表《北上宣言》。《宣言》明确表示北上的目的:要\"推倒军阀\";\"推倒军阀赖以生存第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各人民团体、各政党的代表的国民会议,以谋中国统一与建设。12月底,孙中山到达北京。
     国民会议运动 在国共两党的大力倡导和努力下,国民会议的主张迅速深入人心,形成了席卷全国的规模巨大的国民会议运动。上海个阶层首先响应,成为运动的先导与高潮。12月中旬,上海百余个团体举行大会,成立了上海国民会议促成会。接着,广州、北京、天津、武汉、济南等地人民团体也纷纷发表通电、宣言,拥护召开国民会议主张,并分别成立了国民会议促成会。
     善后会议 面对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新成立的皖系段祺瑞执政府极力用\"善后会议\"加以抵制,企图通过善后会议使其统治合法化。12月24日公布了《善后会议条例》,据此条例,能够有资格参加会议的大都是军阀、官僚买办、土豪劣绅及政治文痞,具有民明显的反民主性,完全排斥和拒绝了广大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利。但段祺瑞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于1925年2月正式召开善后会议。会议经过近两个月的争吵,通过了《军事善后委员会条例》、《国民代表会议条例》和《财政善后委员会条例》等议案后,于4月21日结束。
     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 为同\"善后会议\"相对抗,1925年3月1日,国共两党所倡导的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20多个地方的代表出席了大会,其成分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民族资本家等。在一个多月的会议中,大会广泛讨论了中国社会的政治问题,并作出了以废除不平等条约、限制外国人特权、打倒军阀和要求人民自由权利等为主要内容的决议。国民会议运动是国共合作后民主革命形势高涨的一个表现,虽然由于外国列强和封建军阀的干扰破坏,没有取得什么具体结果,所作出的决议也不会为军阀所接受,但这场运动公开否定了封建军阀的独裁政治,使人民群众受到了一次空前的民主政治锻炼。
     孙中山逝世 正当国民会议促进会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际,孙中山因病于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他临终时留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嘱咐国民党和全国人民实行三大政策,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将革命进行到底。他的逝世,引起了国内外革命者和进步人土的深切哀悼。中国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在追悼孙中山的活动中,大张旗鼓地宣传孙中山的遗嘱和革命精神,从而使追悼活动成为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政治宣传活动。
     四、国民党内部的分化与中共的对策
     左、中、右三派的分歧 改组前的国民党,是一个组织松懈、成分复杂的团体。改组后的国民党,虽然吸收了新鲜血液,出现了生机,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但由于其主体依然是民族资产阶级,而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有反帝反军阀的一致方面,同时又有经济政治利益相冲突的方面,尤其是国民党内原有的堕落、妥协、反革命的分子并未进行彻底的清除,因而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在对待革命的重大问题上必然有左、中、右三种表现。左派与右派所产生的主要分歧,表现在是赞成还是反对反帝反军阀的政治主张,赞成还是反对孙中山三大政策等两个原则问题上。在共产党与国民党右派之间,除了对以上两大问题的严重分歧以外,更主要的还存在着由谁掌握革命领导权的斗争。由于共产党力量的不断壮大,群众基础越来越雄厚,威信不断提高,这种矛盾更加尖锐、更加突出。
     中共\"四大\" 为了总结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教训,迎接全国大革命运动的到来,中国共产党于1925年1月在上海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民族革命运动中的地位,提出了历次大会所没有提出过的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和农民同盟军问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共四 大对无产阶级取得领导权的方式与特点并未有充分的认识。同时,中共四大也没有明确提出农民的土地问题。
地板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3:32:46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
一、五卅运动与全国革命高潮的掀起
     五卅运动 1924年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预示着中国大革命风暴的即将到来。从1925年2月初起,全国各地的罢工斗争彼伏此起。4、5月间,日、英、美等帝国主义以残酷地屠杀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相继制造了福州惨案、青岛惨案和上海五卅惨案,引起中国人民的更大愤怒。以上海为中心的\"五卅\"反帝运动为起点,迅速波及全国,形成了一个空前规模的反帝革命高潮。
     省港大罢工 在五卅反帝斗争的高潮中,影响最深、规模最大、坚持时间最长的是广州、香港工人的大罢工,即省港大罢工。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领导下,省港大罢工一直坚持到1926年10月,达16个月之久。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沉重地打击了英帝国主义,而且有力地支持了广东革命政府,促进了广东国民革命根据地统一和巩固。
     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国民政府的建立
     第一次东征与平定杨刘叛乱 平定商团叛乱之后,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初步巩固。但是,当时广东的大部分地区仍被各派军阀所盘踞。他们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支持下,时刻企图推翻广州政府。为肃清广东境内的军阀势力,统一全省,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从1925年2月起,广东革命政府以黄埔军校学生军为主力,进行了第一次东征,打击盘踞在东江一带的军阀陈炯明,不到2个月,即打跨了陈炯明的主力部队,陈率残部向闽、赣边境逃窜。接着,东征军又回师广州,一举平息了发动叛乱的滇军杨希闵部和桂军刘震寰部。
     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的建立 第一次东征和平定刘、杨叛乱的胜利,使广州革命政权更加巩固。根据形势需要,国民党中央议决改组大元帅府为国民政府。1925年7且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其组织采取委员会议制,以汪精卫为主席。下设财政部、外交部和军事部。7月6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广州成立。8月26日,军事委员会决议将各种地方军一律改称为\"国民革命军\"。各军先后建立了党代表制、政治部和政治工作制度。从此,军政开始统一,财政也渐收归中央政府。
     第二次东征与两广统一 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彻底消灭反革命势力,于1925年10月间又进行了第二次东征,全歼陈炯明的部队,并收复了东江。与此同时,又进行了南征,击溃了军阀邓本殷部,克复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统一了广东全省。1926年初,已经统一了广西的新桂系首领李宗仁、黄绍竑等表示愿意接受国民政府的领导。3月30日发布两广合作宣言。两广的统一,为北伐战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军阀各派势力的演变与反奉倒段运动
     第三次直奉战争 奉系军阀入关后,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由北京、天津向南伸展势力到鲁苏皖等省和上海市,引起以浙江督办孙传芳为首的直系军阀的反对。为了自保,孙传芳自称浙、闽、皖、苏、赣五省联军总司令,于1925年10月分五路进攻上海,奉浙战争爆发。奉浙战争又称第三次直奉战争。结果奉军大败,退回到山东。奉浙战争结束后,孙传芳割据苏、浙、闽、皖、赣,自成体系。在孙传芳与奉系军阀对峙之际,兵败南下到达汉口的吴佩孚控制了湖北,在汉口宣布成立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通电讨奉。这时的吴佩孚再次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之一。
     郭松龄倒戈与失败 随着奉浙战争的结束,奉系军阀内部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在全国反奉战争的影响下,奉系将领郭松龄与冯玉祥达成反奉密约,并于1925年11月在滦州倒戈反奉,率所部进兵关外,连克秦皇岛、山海关、锦州,沈阳大为震动。张作霖以东北若干主权为交换条件,换得日本关东军直接出兵助战。在日奉军的联合进攻下,郭松龄兵败被杀。
     反奉倒段运动和首都革命 由奉系和段祺瑞控制下的临时执政府,对外出卖国家主权,对内专制独裁,军阀混战连绵不断,因而激起全国人民的普遍反对。1925年11月,在共产党的发动和领导下,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反奉倒段运动。这场运动以中共北方区委组织的11月28日和29日两天以驱段为目标的\"首都革命\"最为引人注目。虽未能达到目的,但得到各地的广泛响应,沉重打击了段祺瑞执政府的反动统治。
     直奉鲁军阀联合进攻国民军 随着北方革命运动的发展,处于对峙状态的奉系军阀张作霖、直系军阀吴佩孚于1926年1月取得谅解,并联合山东的直鲁联军首领李景林与张宗昌,形成奉直鲁联合三面进攻倾向于革命的国民军的形势。除此而外,山西的阎锡山、陕西的刘镇华也趁火打劫,截阻国民军。在北方军阀的联合进攻下,国民军的处境日益困难。1926年1月1日冯玉祥宣布下野去苏联考察。
     三一八惨案与执政府倒台 正当直奉军阀联合进攻国民军的战争激烈进行之际,1926年3月发生的大沽口事件,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在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下,3月18日,北京各界群众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辛丑条约签字国最后通碟的国民大会,并到国务院请愿。但请愿群众遭到事先布置的军警枪击,死伤多人,造成\"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后,段政府在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下,再也无法维持下去。4月9日,国民军鹿钟麟率部包围了执政府,段祺瑞闻讯逃匿日本使馆,执政府从此垮台。而此时由于直奉军阀联合夹攻国民军,国民军于4月15日被迫撤离北京,退往西北绥远、甘肃一带。北方革命运动暂时转入低沉状态。
     四、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
     国家主义派即中国青年党,由曾琦、李璜等于1923年12月在法国巴黎成立,初名为\"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 1924年秋,曾、李等返回上海,与余家菊、陈启天、左舜生等人相结合,形成中国青年党在国内最初的组织。他们创办《醒狮》周报,随后又出版多种书刊,因此被称为\"醒狮派\"。又因为他们初期活动的一切主张,均\"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的名义发表,所以社会上又称其为国家主义派。国家主义派借用五四时期\"外抗强权,内除国贼\"的口号,鼓吹反苏反共;强调\"全民国家\",否定国家的阶级性;宣扬\"全民革命\"与\"阶级合作\",反对阶级斗争等。为揭露国家主义派理论的反动本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青年团,通过《向导》、《中国青年》等刊物,对国家主义派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国民党左派也开展了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1926年下半年后,国家主义派的影响日益缩小。
     五、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与妥协
     廖仲恺被刺案 孙中山逝世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更为激烈。1925年8月,著名国民党左派廖仲恺遭国民党右派指使的反革命暴徒暗杀。这是国民党右派打击左派、反对国共合作的一个举动。国民党在处理廖案过程中,给右派势力以一定的打击,但蒋介石却利用这个机会,控制了广东的军政实权。
     戴季陶主义的出现 1925年6、7月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职的戴季陶发表《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以阐述三民主义为名,提出一套比较系统的反对容共政策的理论。戴季陶主义的出现,是革命高潮到来之际资产阶级力图分裂统一战线的征兆。它不仅促使国民党新右派形成,为其反共夺权作了理论与舆论上的准备,而且助长了国民党老右派的反革命活动,并从思想上把国民党的新老右派联合起来,对革命统一战线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戴季陶的反动观点受到共产党人的猛烈抨击。
     西山会议派 1925年11月,国民党右派邹鲁、谢持、林森、张继等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了非法的\"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一系列背叛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决议案,并在上海成立了由右派组成的国民党中央党浚烦\"西山会议派\"。
     国民党\"二大\" 为处理西山会议派的问题,1926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的努力,大会宣言重申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申了国民党\"一大\"所确定的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政治主张。大会通过了《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开除了谢持、邹鲁等人的国民党党籍。
     中山舰事件与整理党务案 国民党\"二大\"后,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右派利用其已获得的重要权力,为打击、排斥共产党人,夺取党政大权,于1926年3与5月,先后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由于中共中央采取了退让妥协的方针,致使蒋介石的阴谋得逞,集党权与军权于一人之手,使得即将开始的北伐战争以至整个国民革命潜藏着危机。
第三节 北伐战争
一、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随着国民革命的迅速发展,要求国民政府用武装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把中国革命推向全国的条件已经成熟。1926年5月初,国民政府派遣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及第七军一部分率先入湘援唐作战,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6月,国民党中央正式通过国民革命军迅速出师北伐案。7月1日,蒋介石以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名义颁布了北伐动员令。4日,国民党中央通过《中国国民党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宣言》,揭示了北伐的目的、性质及其重要意义,号召全国人民赞助北伐战争。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北伐战争的基本战略思想 北伐战争的对象是北洋军阀,当时主要有三支:一是直系吴佩孚;二是奉系张作霖;三是直系分化出来的孙传芳。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和军阀内部的矛盾,北伐军采纳了苏联军事顾问提出的集中兵力,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即首先集中兵力进攻两湖,打垮对国民政府威胁最大而又是北洋军阀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吴佩孚,然后移主力于东南,消灭孙传芳。最后再向长江以北推进,消灭张作霖。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北伐军分三路北伐:西路进攻湖南、湖北;中路取江西;东路夺福建、浙江。以西路为全军主攻方向。在西路两湖战场上,北伐军以叶挺独立团为先锋,以第四军为主力,第三、第七、第八军相配合。7月,北伐军先攻克了长沙。8月,夺取平江、岳阳,又取得了军事要隘汀泗桥、贺胜桥战役的胜利,打垮了吴佩孚的主力。9月和10月,北伐军先后攻占武汉三镇,夺取了两湖战场上的决定性胜利。在中路江西战场上,北伐军以第二、六军为主力,9月初挺进江西。11月攻克九江、南昌后,沿江东下,克安庆、芜湖,于1927年3月占领南京。打败了孙传芳的主力。在东路闽浙战场,以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为主力,10月攻占福建安定,福建军队倒戈,很快占领福建全省。浙军有的起义自治,有的倒戈,1927年2月占领杭州。3月由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使北伐军不费枪弹进驻上海。至此,孙传芳的军队彻底溃败,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部分为北伐军所得。
     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之际,驻绥远的冯玉祥的国民军,在在苏联顾问团和中共的帮助下,于1926年9月举行五原誓师。宣布脱离北洋军阀,参加国民革命。随后进军甘、陕, 11月占领陕西后,挺进豫西,拟与北伐军会攻河南。
     北伐战争胜利进展的原因 北伐军出师以来,不过半年多时间,打垮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将革命推进到长江、黄河流域,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北伐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在于:北伐战争是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热烈拥护和支持的正义革命战争;北伐军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另外,北伐军广大官兵的英勇善战,尤其是共产党与青年团员的模范作用,以及苏联的援助和顾问团的帮助,也都是战争取胜的重要原因。
     三、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工人运动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工人运动得到快速发展。工会组织得到大幅度的发展,不但由工人集中的大城市发展到各县镇,而且都统一在全国总工会的旗帜之下。1927年春,全国的工会会员由北伐前的120万人发展到200万人。湖南、湖北、江西三省的工人在罢工斗争中还组织了相当数量的工人纠察队。有的地方由罢工斗争发展到武装起义,直接配合北伐军的作战。在工人运动的发展中,1927年2月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以及1926年10月、1927年2月和3月,上海工人为了配合北伐军的进军,先后三次举行武装起义,都具有特殊的意义。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农民运动 在工人运动新高涨的同时,以湖南为中心的全国农民运动也迅速地发展起来。到1927年3月,农民协会组织已遍及全国18个省,有组织的农会会员已发展到800多万人。组织起来的农民从政治上、从经济上打击地主,进行反封建宗法制度和移风易俗的斗争,引起农村社会的巨大变动,极大地动摇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
     四、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迁都之争 为适应北伐战争胜利进展的形势,1926年11月,广州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迁国民政府及中央党部于武汉。12月13日,第一批由粤汉路北上抵达武汉的国民党中央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系会议在武汉成立,并于次年1月1日正式办公,代行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的职权。但是,蒋介石在迁都问题上却采取了出尔反尔的态度,拒不执行国民党中央迁都武汉的决定,提出把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迁往南昌,并截留赴武汉的部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国民政府部长,挑起迁都之争,公开制造分裂。由于武汉革命势力的坚决反,蒋介石的企图未能成功。
     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 为反对蒋介石的军事独裁、提高党权、扶助工农运动,1927年3月,国民党在汉口召开二届三中全会。大会的主要成就是:限制了蒋介石的权力,提高了党权;重申了彻底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国民革命方针,继续坚持联俄联共政策;强调了工农群众的历史作用,提出了支持和援助工农运动的政策。
5#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3:33:0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节 国民革命的失败
一、列强的干涉与革命阵营的分裂
     外国列强的干涉和破坏 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工农运动的高涨,使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面临着总崩溃的危机。外国列强为了维护其在华利益,加紧对中国革命的干涉和破坏。一方面他们直接武装干涉中国革命。先后制造了\"万县惨案\"和\"南京惨案\";另方面则分化革命阵营,从中寻找他们统治中国的新的代理人。 1926年底和1927年初,美、英、日等国先后宣布所谓对华新政策,分化瓦解革命阵营,几乎都把目光盯注在蒋介石身上。
     革命阵营的分裂 在革命形势的发展中,蒋介石的反革命面目更加充分地暴露出来。他一方面加紧与外国列强、地主、买办势力的勾结,另一方面加快了叛变革命的步伐。1927年初,蒋的反共活动逐渐表面化。他不但挑起\" 迁都之争\",而且开始明目张胆地镇压工农运动,打击革命力量。从3月开始,在赣州、九江、南昌、安庆等地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者,连续制造反革命事件,为其公开叛变革命进而\"清共\",作了精心充分的准备。
     二、四一二政变与革命的局部失败
     四一二政变 1927年3月,蒋介石从江西到达上海,即在外国列强、帮会势力和江浙财阀的支持下,决定发动政变。从4月1日开始,他召开一连串秘密会议,商谈\"清党\"反共的问题,加紧进行反革命事变的准备。随即从12日起,上海发生大规模的查封革命组织、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事件,即震惊中外\"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继上海\"清党\"之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安徽、四川、湖南、江西、江苏等省,也陆续开展\"清党\"运动,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四一二政变标志着以蒋介石为首的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右翼的国民党新右派转变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派。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革命统一战线已局部被破坏,国共两党共同推动的国民革命在局部地区出现夭折。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四一二事变后,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与武汉的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相对抗。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布成立,政府体制仍采用委员会议制,下设民政、外交、财政、司法、大学院等部院。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伊始,便发出首批被通缉的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名单。随之又成立了\"中央清党委员会\",统一主持全国清党事宜。于是,南京政府以屠杀为主要形式的\"清党\"运动遂由东南各省和两广地区陆续推及全国。
     三、武汉地区革命运动的继续高涨
     武汉政府对蒋介石的声讨 四一二事变后,尽管革命遭到局部失败,但武汉国民政府管辖的湘、鄂、赣3省的群众革命运动继续高涨。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的主要力量,大多集中在武汉,仍然领导这些地区。在武汉国民政府的领导下,武汉地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讨蒋运动,号召全国民众、全体党员,尤其是革命军队,依照中央命令积极开展反蒋活动。
     工农运动继续高涨 在讨蒋运动中,武汉地区的工农运动继续高涨。1927年6月,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在汉口召开。全国的工会会员已发展到290万人。武汉的工人还建立了一支拥有5000人、 3 000支枪的工人纠察队。全国农民协会的会员也增加到915万人,其中湖南、湖北的农会会员有700多万人。这些地区的农民运动已由减租减息发展到摧毁地主政权和开始解决土地问题的新阶段。
     武汉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奉 为打破反革命势力对武汉政府的包围,1927年4月,武汉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攻奉,与冯玉祥会师河南,再联合阎锡山,驱逐奉军出京、津地区,然后解决东南问题。21日,北伐军开始沿京汉线向河南进军,豫西的冯玉祥国民军紧密配合。5月 31日,奉军被迫放弃郑州、开封,退至河北。6月1日,武汉北伐军与冯玉祥的国民军会师郑州,进占开封。第二次北伐取得重大胜利。
     中共\"五大\" 在革命的紧急关头,共产党于1927年4月在武昌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讨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小资产阶级同盟军、建立革命民主政权等一系列革命的根本问题。但是,这次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性缺乏深刻认识,既没有从政治上彻底清算和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组织上也没有把陈独秀从领导岗位上撤换下来,因此,这次大会没有解决任何实际问题,未能担负起挽救革命的任务。
     四、七一五政变与大革命的失败
     武汉国民政府的严重危机 武汉国民政府第二次北伐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内部的经济危机日益严重,而经济上的危机又导致政治上的危机,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政府逐渐右转,开始压制工农运动,攻击中国共产党。与此同时,军事上的反革命叛乱活动不断出现。武汉国民政府所统辖的两湖与江西先后出现了屠杀共产党人与工农群众的白色恐怖事件,革命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在此情况下,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在共产国际代表罗易和苏联顾问鲍罗廷的支持下,仍把维持同\"国民党左派\"的关系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不作任何应变的准备。为了不破裂国共关系,陈独秀不惜压制工农运动、牺牲工农利益以迎合汪精卫等人的胃口。
     郑州会议和徐州会议 在汪精卫集团反革命面目不断暴露的同时,冯玉祥的政治态度也明显转向。6月10日,汪精卫等与冯玉祥在郑州举行会议。这次会议实际上是武汉\"分共\"与宁汉合流的酝酿。郑州会议后,蒋介石为了联冯制汉、合力攻奉,也极力拉拢冯玉祥。6月19日,冯玉祥与蒋介石等在徐州举行会议,进一步会商\"分共\"与宁汉合作等问题。徐州会议不但实现了蒋冯联合,促进了宁汉合流,而且促使汪加快了公开\"分共\"的步伐。
     七一五政变 汪精卫在郑州会议后,加快了\"分共\"的步伐。7月15日,汪精卫控制下的武汉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不顾宋庆龄等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反对,悍然举行分共会议,公开叛变革命,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逮捕和屠杀,白色恐怖笼罩了一度被称为\"赤都\"的武汉。至此,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彻底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陷于失败。
     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在客观上,一是由于当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地主、军阀、买办资产阶级等反动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二是由于同盟者国民党内部的右派集团叛变了革命;三是由于国民革命后期共产国际指导上的错误。在主观上,是由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尚处于幼年时期,政治上很不成熟,特别是国民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机关内占了统治地位,放弃了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了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致使国民革命遭到失败。
6#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3:33:11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内战与危机
大革命失败后建立起来的南京国民政府,不仅没有能够真正解决中国社会的矛盾,相反使得中国在苦难的深渊中越陷越深。在革命的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将革命重心转移到了广大的农村地区,建立起自己的红色政权,成长并壮大了起来。伴随着民族危机的严重,全国性的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地向前发展,人们以各种形式来回击日本的侵略和表达对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满与反抗。随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全国出现了全民族统一抗战的新局面。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确立与加强
一、宁汉合流与国民党各派的纷争
     宁汉合流与分裂 汪精卫七一五分共后,宁汉之间虽然仍处于对立的形势,但这时双方矛盾的性质已发生变化,实际上成为国民党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1927年8月蒋介石的下野,促进了国民党各派的合流。 9月16 日,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宣告成立,正式接管宁汉沪三方党部,宣布国民党\"统一\"完成。但由于特委会并没有真正解决国民党内的矛盾和斗争,也根本谈不上是一个\"统一\"的政权,所以其成立后,即遭到各方面的攻击。不久,宁汉合作又重新变成宁汉对立,宁汉对立则又演变成了宁粤对立。
     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 国民党内部各派的纷争,为蒋介石的重新上台提供了条件。1928年1月蒋介石复职后,便于2月在南京召开了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会议通过了\"整理各地党务\"、\"改组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制止共产党阴谋\"、\"限期完成北伐\"等议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全面背叛了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国民党\"一大\"宣言的精神,为其实行独裁统治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二次北伐 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后,蒋、冯、阎、桂四派为了共同完成对奉系军阀的北伐,暂时获得妥协。 4月,第二次北伐正式开始。当北伐军围攻直鲁军张宗昌部时,日本政府于5月出兵山东,阻止北伐,制造了血腥屠杀中国军民的\"济南惨案\"。蒋介石下令北伐军撤出济南,绕道北上,逼进京津。张作霖见大势已去,被迫退出北京, 6月4日在沈阳附近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是谓\"皇姑屯事件\"。国民政府占领津京后,致力于用和平方式使东北\"改旗易帜\",归顺南京。当年底,张学良毅然宣布\"改旗易帜\",国民党政权遂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国民党各派大混战 国民党政权取得形式上的\"统一\"不久,其内部蒋、冯、阎、桂四大军事集团的矛盾又开始激化。他们围绕地盘的分配和军事编遣问题展开了新的争斗与混战。从1929年至1930年先后爆发蒋桂战争、蒋冯战争和中原大战。这些战争均以蒋介石的胜利而告结束,极大地加强了蒋介石的军事优势,标志着蒋介石武力统一的完成。
     二、国民党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的政治体制
     《训政纲领》的制定 第二次北伐胜利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于1928年10月通过并公布了《训政纲领》和《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推选出了以蒋介石为主席的国民政府委员会,并陆续成立了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院,从而开始了国民党的\"训政\"时期。
     国民会议与《训政时期约法》 中原大战后,蒋介石为使其独裁统治更加系统化、\"合法化\",操纵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了《国民会议组织法》。1931年5月,国民会议在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认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并将蒋介石控制的国民党中央的权力提高到完全以党代政、为所欲为的程度。
     三、国民党的特务组织和封建法西斯制度
     特务组织的建立 国民党蒋介石取得全国政权后,为巩固和加强其统治地位,建立了庞大的特务系统:一个是CC系及其以后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中统\";一个是\"蓝衣社\"及其以后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军统\"。两大特务系统的建立,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进一步法西斯化。
     保甲制度的推行 为了控制和束缚全国人民,南京政府还通过保甲制度,逐步建立了严密的基层统治网。1932年8月,正式颁布了《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施行保甲训令》及《剿匪区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开始在接近红军根据地的地区建立保甲组织。1934年,经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议决,并由行政院通令各省市推行。保甲制度的推行,强化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新生活运动 1934年初,蒋介石在江西南昌发起了一个以恢复中国固有道德,以求\"民族复兴\"的所谓\"新生活运动\",并向全国推行。其目的在于用封建的伦理纲常、四维八德,来束缚人们的思想,禁锢人们的言论行动,以维护国民党的统治。新生活运动虽然声势较大,但收效甚微。全面抗战爆发后,新生活运动强\"雪耻复仇\",\"尽忠报国\",为抗战服务,具有一定的积极、进步作用。
     四、南京政府建立初期的对外政策
     对外政策 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党政权,是依赖外国列强建立起来的,因此,其外交政策也显示出对外国列强的依赖。在处理北伐期间的\"宁案\"和\"济案\"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在投靠外国列强的同时,南京国民政府还推行所谓\"绝俄\"政策,并于1929年指示东北地方政府制造了抢夺中东路事件,使中苏外交完全断绝。
     改订新约运动 南京政府建立后,也同各列强展开了一些较弱的外交活动,提出了一个主权国家所应有的某些要求。1928年6月,南京政府外交部发起了以收回关税自主权和和废除领事裁判权为主要内容的改订新约运动。这场运动恢复了一些长期丧失的主权,增加了关税收入,否认了领事裁判权,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与中国人民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的要求,还相差很远。
     五、国统区中间政派争取民主的斗争
     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建立 1930年8月,著名国民党左派领袖邓演达将1928年春由谭平山、章伯钧等人在上海成立的中华革命党正式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其基本政治主张是进行\"平民革命\",推翻南京政府,建立\"平民政\"。同时,该党也反对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革命和土地革命。该党成立后,发展很快,在全国14个省区建立了地方组织,给蒋介石的统治造成直接威胁。1931年11月,邓演达被国民党秘密杀害后,该党受到严重破坏,但多数成员仍然继续坚持斗争。
     人权派与\"争人权\" 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以胡适、罗隆基为代表的一批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出于对蒋介石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的不满和失望,以及对欧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追求和向往,要求废除党治,实行民治,呼吁发起一个\"人权运动\",来改良中国的政治,形成了\"人权派\",也称作\"新月派\"。他们对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个人独裁的政治体制进行了种种的揭露和抨击,强调保障人权,必须要有法治为基础,必须破除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统治。尽管他们的反共主张与国民党一致,但仍然为国民党专制统治所不容。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随着国内局势急剧变化,人权运动宣告结束。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为反对国民党的法西斯统治,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免受践踏,1932年12月,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这是一个民主进步团体,它的宗旨在于支援为争取结社、言论、出版、集会、自由等民权而进行的斗争。同盟最主要的工作是积极营救和保护政治犯,并在这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1933年6月杨杏佛遭国民党特务暗杀后,同盟迫于白色恐怖的恶劣形势,无形解散。
     六、国民党统治下的财政经济状况
     初期的财经措施 南京政府成立后,为巩固政权,维护庞大的军费开支,缓和由于财政赤字造成的经济危机,采取了一系列财经政策和措施。如实行关税自主、裁撤厘金,进行税制、币制改革等。通过这些政策与措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1931年后,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36年达到高峰。同时,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以及进出口贸易与货币金融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国家财政收入也逐年增加。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 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随着南京政府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并不断得到发展。四大家族对国民经济的垄断,首先是从金融事业开始的,而1935年的\"币制改革\"则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完成对全国金融垄断的一个决定性步骤。与此同时,官僚资本对贸易、商业、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也加强统治与垄断。到1936年,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已经形成,它所具有的特殊有利地位,为它在抗战时期走上国家垄断资本道路奠定了基础。
     民族资本的衰退 由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加之1929年至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从五卅运动后缓慢发展的民族资本开始呈现出衰退状态。直到1933年为止,整个现代工业(包括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和官僚资本企业)在中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只有10%,全国人口的85%还是农业人口,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
7#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3:33:2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中共的武装反抗和土地革命
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南昌起义 在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的严重时刻,为了挽救革命,中共中央临时常委会于1927于7月下旬决定在江西南昌举行起义。8月1日凌晨,南昌起义爆发。起义军经过激战,占领南昌城。后因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军撤离南昌,南下广东。10月初,在广东境内受到优势敌军的围攻,遭到失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开始。
     八七会议 在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为制定新形势下的路线和政策,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了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坚决地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的主要任务。但这次会议在纠正右倾错误的同时,未及时注意防止\"左\"倾情绪的滋长。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于1927年9月领导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发动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但由于敌军力量强大,各路起义军先后遭到严重挫折,夺取长沙的目标无法实现。于是毛泽东率领部队向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进军。10月,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了创建中共共产党领导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广州起义 1927年12月,中共广东省委根据中央指示,利用粤桂军阀混战、广州空虚之机,举行了武装起义,占领了市内大部分地区,并成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广州公社,由于起义军未及时转移到农村,在优势敌人的围攻下最后失败。此次起义是中共武装夺取城市政权的又一次尝试,充分表现了共产党和革命人民英勇奋斗的精神。
     全国各地的武装起义 从1927年秋到1929年底,共产党先后在各地共发动了100多次起义,其中有广东海陆丰起义、湖北黄麻起义、江西弋横起义、闽西龙岩起义、陕西渭华起义、湖南平江起义、广西百色起义等。这些起义,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扩大了革命影响,为各地创建红军和建立农村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共\"六大\" 为了总结国民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制定新时期党的路线和任务,1928年6月至7月,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正确地肯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规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指出了当时革命的形势正处于低潮,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积聚革命力量,准备武装暴动,而不是盲目地采取进攻路线。党的\"六大\"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六大\"对于中间阶级的两面性和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和民主革命的长期性认识不足。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以后,开始创建根据地。到1928年2月,初创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根据地。工农红军第四军成立后,革命力量大大加强,各县也掀起分配土地的高潮,并接连击破了敌人的进攻,巩固、扩大了根据地,开创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全盛时期。
     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形成 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毛泽东进行了巨大的理论工作,努力探求中国革命的道路,从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从理论上阐明了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及其意义;红色政权的实质就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二、土地革命斗争的深入
     革命根据地的普遍建立 到1930年,红色政权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全国各地的工农红军已有17个军,近10万人,在全国10多个省的300多个县先后建立了赣南闽西根据地、湘鄂赣根据地、闽浙赣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湘鄂西根据地、左右江根据地、琼崖根据地等十几块革命根据地。
     古田会议 为解决随着红军扩大和革命根据地发展过程中革命队伍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1929年12月,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镇召开,史称\"古田会议\"。会议通过了以《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为核心的古田会议决议。决议的中心思想是用无产阶级思想建设党、建设红军。古田会议从根本上划清了红军与旧军队的界限,奠定了红军政治工作的基础。
     土地革命斗争的深入 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土地革命斗争也逐渐进入高潮。1928年12月,湘赣边界特委根据井冈山地区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1929年4月,红四军前委根据\"六大\"决议,颁布了《兴国土地法》。将井冈山土地法中所规定的\"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与此同时,其它各个革命根据地也都制定了具体的土地政策,进行土地革命。到1930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逐渐形成了一条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有力地摧毁了封建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和革命积极性。
     红军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极大地震撼了国民党,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立即调兵遣将,从1930年至1931年对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重点是进攻赣南、闽西根据地。但在红军的反击下,这些军事\"围剿\"均以失败告终。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和建设
     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的成立 赣南、闽西和其他革命根据地反\"围剿\"的胜利,使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有了迅速的发展,各根据地普遍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在此基础上,1931年11月,全国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劳动法、土地法、经济政策等重要文件,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境内性质不同的两个政权对立局面的出现。赣南、闽西及其周围的根据地建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
     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斗争 1932年5月,蒋介石调集60余万兵力,对红军发动了第四\"围剿\"。国民党军队首先进攻鄂豫皖、洪湖等革命根据地,得手后,于1933年2月分三路大举进攻中央根据地。红一方面军主力在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与此同时,红四方面军在川陕地区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其他各根据地红军也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到1933年夏秋间,全国红军达到30万人,达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最高峰。
     苏维埃区域的各项建设及成就 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积极进行苏区的各项建设。1933年上半年在根据地内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查田运动,以巩固和扩大土地革命的成果。随后,又从1933年7月开始在苏区进行了经济建设工作,中心任务是发展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对外贸易和合作社,而农业生产则是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经济建设的发展,为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支持革命战争,改善人民的生活,进一步巩固根据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根据地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权建设和文化建设。
     四、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长征的胜利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严重危害 1931年1月,王明等通过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取得了中央领导权。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表现在政治、经济、组织等各个方面。同年9月,王明去莫斯科任驻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团长。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继续发展了“左”倾错误,无视国际关系和国内阶级关系出现的新变化,致使“九一八”事变后发展起来的有利形势很快丧失。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正当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苏区和其他根据地得到贯彻的时候,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向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影响,在一年多的时间内,红军始终在敌人日益压缩的碉堡线里打圈子,结果遭到重大伤亡,根据地日益缩小,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红军长征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等仓促决定中央红军连同后方机关8万多人开始长征。在长征初期,博古、李德等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因此,长征的头三个月里,虽然红军英勇苦战,连续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始终没有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人员损失过半。1935年1月,红军攻占遵义城并在此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著名的遵义会议。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最为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的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对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标志。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指挥下,采取机动灵活的运动战,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接着,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地区,继而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于1935年6月在川西的懋功地区与来自川陕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在此后的时间里,中共中央排除了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的干扰,率领中央红军穿越荒无人烟的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越过岷山、六盘山,于1935年10月抵达陕北吴起镇,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至此,全国三支主力红军历时两年的战略大转移宣告胜利结束。
     长征完成了战略转移的任务,保存了共产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长征一结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就开始了。
     南方八省红军的游击战争 主力红军长征后,中央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以项英为书记中共中央分局和以陈毅为主任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领导留在南方各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坚持斗争。在极为残酷的环境中,分布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部队,坚持了3年最艰苦最困难的游击战争。
8#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3:33:32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日本入侵与局部抗战
一、九一八事变与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
     九一八事变 1931年,日本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先后制造了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仅4个多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实行武装侵略的开始,也是它为独占中国、称霸亚洲而走向世界战争的开端。
     国联调查团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采取\"军事上不抵抗,外交上不屈服\"的整体对日方略,避免扩大战争,并向国际联盟申诉,以求公正解决。1931年12月,国联决定组织调查团,前往东北调查冲突现状。1932年10月,公布了《国联调查团对中日问题报告书》。一方面,报告书承认了若干基本事实,尤其在一些主要事实上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日本侵略的真相;另方面,报告书也明显地反映出殖民主义者的偏见,作出了许多错误的结论。1933年2月,国联特别大会表决通过报告书。随即日本政府宣布退出国际联盟。
     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日本的武装侵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主义,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中国共产党、苏维埃政府和工农红军多次发表宣言,主张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全国各界也掀起了空前规模的抗日救亡运动。尤其是各地大中学生纷纷集会游行,成立抗日团体,进行抗日宣传。由于日本的侵略,全国人民对不抵抗政策的抨击,以及国民党内蒋、汪、胡三派之间纷争不休,使国民党的统治陷入严重危机。1931年12月,蒋介石被迫宣布辞职下野。
     二、一二八事变与淞沪抗战
     一二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以及日本的侵略不但引起全中国人民的愤慨,在国际上也引起一片谴责。为了以军事压力逼迫南京国民政府承认其占领东北的既成事实,并镇压中国人民的抗日运动和转移国际视听,日本侵略者决定在上海制造事端,引发新的冲突,并由此导致了日军在上海点燃战火。这就是一二八事变。
     淞沪抗战 一二八事变后,当时驻扎上海的第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率领下,在上海和全国人民的热烈支持下,奋起抵抗。对日军坚持了一个多月的作战,迫使日军三易主帅,给日军以重大损失。但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对上海抗战缺乏必要的实际支持,加之战线延长,众寡悬殊,腹背受敌,十九路军被迫撤离上海。在列强驻华使节斡旋和国联干预下,中日双方经过多次谈判,于5月5日签定《淞沪停战协定》。该协定虽然迫使日本撤军,但中国军队却不能在上海设防,只能由警察维护治安,等于自开门户。
     中苏邦交恢复 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 ,苏联政府积极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并声明愿意给予中国必要的援助。中国共产党和国内舆论纷纷要求恢复中苏邦交,国民党也看到英美等国对调停中日争端的冷漠,决定恢复中苏邦交以抑制日本,1932年12月,中苏两国恢复了1929年断绝的双边关系。
三、伪满洲国的成立与东北抗日游击战争
     伪满洲国的成立 日本占领东北后,为了欺骗世界舆论和便于进行殖民统治,急于建立傀儡政权。1932年3月,日本关东军以\"满洲国\"政府名义,发表\"建国宣言\",宣布\"满洲国\"成立。9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正式承认\"满洲国\",并签订了《日满议定书》,确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一切权利和利益,确认关东军对\"满洲国\"的实际统治。1934年3月,\"满洲国\"改称为\"满洲帝国\"。伪\"满洲国\"是一个十足的汉奸傀儡政权,完全受日本关东军的支配。日本帝国主义通过\"满洲国\",对东北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东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日本的殖民统治,激起了东北人民的强烈反抗。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军向各地推进,驻扎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的部分东北军爱国官兵,奋起抵抗。东北三省沦陷后,以东北军为主的抗日活动逐渐消沉,代之而起的是东北各地的抗日义勇军的斗争,给日军以重大的威胁和杀伤。东北义勇军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游击战争,逐渐居于东北抗日的主力地位。1933年在东北各地先后建立了十余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开拓了若干抗日游击区。1933年9月以后,抗日游击队陆续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发展成为东北战场上抗日武装的主力。1936年1月,东北各抗日部队又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转战白山黑水,开展游击战争,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殖民统治。
四、日本扩大侵略与抗日反蒋斗争
     日本侵占热河 日本关东军占领东北全境后,又进一步向华北侵略扩张。1933年元旦,日关东军对东北门户山海关发动攻击,中国守军何柱国虽奋战抵抗,终因寡不抵众,被迫退出山海关。接着,关东军联合伪军分三路进犯热河,当地中国守军汤玉麟部不战而逃。在10天内,热河全省皆告沦陷。
     长城抗战 日军占领热河后,继续扩大侵略范围,进犯长城各口。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中国参战部队从3月上旬开战后的80多天里,在长城各口、滦东、滦西、平北等地进行了十多次重要战役和数百次战斗,屡挫敌锋,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塘沽停战协定》 虽然南京国民政府在长城抗战期间对日军的侵略进行了一定的抵抗,但其基本点仍是求得对日妥协。4月中旬,还在进行局部抵抗的同时,中日之间的秘密谈判就已开始。5月3日,国民政府任命黄郛为行政院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主持华北政务,负责与日交涉停战问题。5月31日,中日双方代表签定《塘沽停战协定》。该协定的签定,标志着从九一八开始的日本对中国的军事进攻告一段落,日本的侵略以新的形式进入一个新阶段。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当长城抗战遭到失败,华北危机空前严重之际,爱国将领冯玉祥、方振武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在张家口组成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抗日运动。同盟军前敌部队在吉鸿昌的指挥下进军察东,从日伪军手中收复康保、宝昌、沽源、多伦四县,取得重大胜利。同盟军抗战虽然在南京政府的军事围攻和政治分化下,在日伪军的夹击下遭到失败。但对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国抗战的到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福建事变 1933年冬,正当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时,蒋光鼐、蔡廷锴等十九路军的将领,联合李济深、陈铭枢等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宣布抗日救国,并同红军签定了抗日停战协定。后由于蒋介石调集重兵围攻十九路军,并用分化的手段从内部破坏福建人民政府,加之当时中共中央错误路线的领导者对福建人民政府采取了错误的\"左\"倾关门主义策略,没有给予应有的援助和配合,历时两个月的福建人民政府陷于失败。
9#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3:33:42 | 只看该作者
第四节 危机的加深与新局面出现
一、华北事变与一二九运动
     华北事变 日本侵略者为了实现其侵略中国的野心,从1935年开始,向华北发动了一系列新的侵略,利用政治讹诈和军事挑衅的手段,接连不断地制造分离华北的事件,迫使国民政府签定《何梅协定》、《秦土协定》。接着,日本侵略者收买汉奸,加紧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运动。10月,日军指使汉奸在冀东香河暴动,攻占县城,成立\"临时维持会\"。11月,日本又导演了\"冀东事变\",唆使汉奸殷汝耕在通县组织\"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使冀东22个县脱离了中国政府的管辖。与此同时,日本还设法扩大和加强使内蒙古脱离南京国民政府而独立的活动,支持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组\"内蒙自治军政府\"。华北事变使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中日矛盾更加尖锐,整个中国面临着民族危机。
     日本对华北经济侵略的加紧 日本政府不仅从政治上和军事上不断加强对华北的控制,而且通过扩大投资、\"开发\"资源、巧取豪夺等多种方式对华北经济进行侵略。日本对华北的扩张和经济侵略的加紧,不仅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深了华北的民族危机,打击了华资企业,压制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而且激化了它和英美等国的矛盾,促进了南京国民政府内部在对日问题上派系的对立与分化。
     一二九运动 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民族危机严重关头,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旗帜下,以极大的民族义愤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继续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对日作战,挽救民族危机。中共的抗日救国主张,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而1935年12月在北平爆发的\"一二九\"爱国运动,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二、国共两党政策的调整与合作的酝酿
     国民党\"五大\" 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在国难严重的形势下,国民党对日政策发生若干变化。1935年11月,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这是国民党重新审定其对外政策的一次重要会议。蒋介石在大会上发表的\"最后关头\"演说,是九一八事变以来,对日政策演说中态度最为明确、强硬的一次,标志着南京政府对日方针已开始变化。会后,在新的外交方针指导下,国民政府不但在对日交涉中表现出较强硬的态度,而且积极开展对苏外交,在国内也为调整与中共的关系主动开始同中共接触。同时,积极整编扩充军队,加紧国防工程建设、军事后勤准备,着手制定国防作战计划,加紧了抗战的实际准备。
     瓦窑堡会议 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和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不仅对国民党的政策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促进了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调整。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即瓦窑堡会议,正式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会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又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进一步阐明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瓦窑堡会议和毛泽东的报告,标志着中共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的形成。此后,中共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政策,为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做准备。
     三、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和绥远抗战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一二九运动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出现了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广泛性、深入性,由学生运动扩大到工农、文化、商业、妇女各界;二是全国各界的救国团体走向联合。1936年5月,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上海正式成立。这是\"一个全国统一的联合救国阵线,\"任务是\"促成全国各实力派合作抗敌\"。 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各地救亡刊物大量涌现,总计不下1000余种。
     两广事件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1936年6月,两广地方实力派打出\"抗日救国\"的旗号,发动了两广事变,进行反蒋活动。蒋介石调集大军,准备一举进占两广,内战一触即发。由于全国舆论纷纷反对内战,两广事件遂告和平解决。
     绥远抗战 1936年11月,在日军配合下,德穆楚克栋鲁普指挥李守信和王英伪匪军侵入绥远,进犯陶林、红格尔图等地。绥远省主席傅作义率部奋起还击,在南京政府的支持下和阎锡山晋军的直接援助下,先后发起红格尔图之战、百灵庙战役和锡拉木楞庙之战,三战三捷,给日本关东军指示下的伪蒙军以毁灭性打击。全国人民从城市到乡村,各阶层尽其所能支援绥远抗战,形成援绥热潮,充分表现了抗日救亡形势的高涨。
     四、西安事变和全国联合抗日局面的基本形成
     红军与东北军、西北军的联合 瓦窑堡会议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大量工作,并把下层统一战线和上层统一战线的工作结合起来,着重开展上层统一战线工作。中共首先把争取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十七路军的工作作为统战工作的重点。通过不断的努力,逐渐形成了红军与东北军、十七路军团结合作的新局面。这为国共两党的再度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西安事变及和平解决 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意孤行,继续调集重兵入陕,并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张、杨毅然实行兵谏,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经过中国共产党等多方力量的努力,西安事变遂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民党于1937年2月在南京召开五届三中全会。会议通过的决议案虽然对中共领导的革命多有诬蔑之词,但实际上接受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主张,表现了国民党对共产党政策的重大改变,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0#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3:33:49 | 只看该作者
第五节 三十年代文化思想界的论争
一、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问题的论战
     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上海为中心,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与此密切联系着的,又进行了中国社会史的论战。论战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认识中国的社会性质,即中国的国情。而这一问题,又与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任务、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联系在一起,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依据或出发点。这场论战,虽然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学术性,但又具有尖锐的政治斗争的色彩。通过论争,再次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肯定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进一步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二、中国本位文化和全盘西化的论争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党即宣扬封建复古思想,倡导中国的旧文化、旧道德,企图从文化思想上巩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权。1934年国民党又发起文化建设运动,成立中央文化建设协会。以陈立夫为理事长。以陶希圣,樊仲云等为成员,出版《文化建设》杂志,鼓吹\"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35年1月,上海的王新命等10名教授在《文化建设》上共同发表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提出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应遵循五项宣言。还提出\"检查过去\"、\"把握现在\"、\"创造未来\"三项目标。其实实质上还是清朝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老调。10名教授的宣言发表后,立即引起文化界的轰动。吴景超、张东荪、叶青等人交口称赞,推波助澜。而陈序经、胡适等人却极力反对,主张全盘西化,从而形成了30年代中期本位文化和全盘西化的论争。本位文化论和全盘西化论之争,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内部争论。尽管这次争论没有结果,但仍具有历史的启迪和借鉴的意义。
     三、左翼文艺运动及其两个口号的争论
     左翼文艺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农村革命战争的同时,在国统区又领导了以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革命文化运动。在共产党的领导和支持下,1930年3月,鲁迅等50多位进步作家发起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发展和深入。左翼文化运动在反对国民党文化\"围剿\"、推动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培养新的文化生力军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两个口号的争论 为了使文学运动与抗日救亡运动相呼应,1936年6月,周扬提出了\"国防文学\"的口号。后来鲁迅和茅盾也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尽管这两个口号在基本要求和斗争目标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当时左翼文艺界的宗派主义影响还未肃清,所以在文艺界内部引起了一场关于两个口号的争论。后经鲁迅的解释,持续半年多的争论逐渐停止。1936年10月,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多位文艺界人士共同发表了《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主张\"全国文学界同人应不分新旧派别,为抗日救国而联合\"。这篇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中国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9 14:21 , Processed in 0.136186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