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34新闻实务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复制链接]
ooo 发表于 17-8-6 16: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40936.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2013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46新闻实务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46新闻实务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0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47新闻实务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9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4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8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61新闻业务考研真题
2007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61新闻业务考研真题
2006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66新闻业务考研真题
2005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67综合知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考研真题
2005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66中外文化综合知识(新闻学、传播学)考研真题
2004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综合知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考研真题
2004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外文化综合知识(新闻学、传播学)考研真题
2003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综合知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考研真题
2003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外文化综合知识(新闻学、传播学)考研真题
2002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综合知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考研真题
2002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外文化综合知识(新闻学、传播学)考研真题
2001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综合知识考研真题(A卷)
2001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综合知识考研真题(B卷)
说明:自2012年起,科目代码和科目名称为846新闻实务;之前年份科目代码和科目名称为847新闻实务等。2011年该科目只接收推荐免试生和本校跨学科人才培养计划生源,因此该年份无真题。2001~2005年报考不同专业方向的考生,所使用的试卷不同。
                                                                                                                                                                                                    内容简介                                                                                            
  考研真题是每个考生复习备考必不可少的资料,通过研究历年真题能洞悉考试出题难度和题型,了解常考章节与重要考点,能有效指明复习方向。
  为了帮助参加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34新闻实务”考试科目的考生复习备考,圣才考研网精心编著了配套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
  1.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34新闻实务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2.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34新闻实务考研全套资料
  3.[3D电子书]刘明华《新闻写作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4.[3D电子书]蓝鸿文《新闻采访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含新闻采访专题视频讲解]
  5.[3D电子书]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6.郑兴东《报纸编辑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本书收录了北京大学“834新闻实务”2001~2010、2012~2013年的17套考研真题(部分年份为2套真题)。并提供了2009~2010、2012~2013年考研真题的答案及详解。本书历年真题的答案及详解由高分考生根据本科目考研的参考教材和相关教师的授课讲义等精心编写而成,解题思路清晰、答案翔实,突出难度分析,对常考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圣才考研网每年均根据当年最新考试要求等对本书进行改版升级,我们一旦对该产品的内容有所修订、完善,系统将提示学员下载升级,获得最新版本的产品内容。真正做到一次购买,终身使用。
  圣才考研网(www.100exam.com)是圣才学习网旗下的考研考博专业网站,提供全国所有院校各个专业的考研考博辅导班【网授保录班、一对一辅导(面授/网授)、网授精讲班等】、考研3D电子书、考研3D题库(免费下载,免费做题)、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
  与传统图书相比,本书具有以下五大特色:
1.720度立体旋转:好用好玩的全新学习体验  圣才e书带给你超逼真的3D学习体验,720度立体场景,任意角度旋转,模拟纸质书真实翻页效果,让你学起来爱不释手!

2.免费下载:无须注册均可免费下载阅读本书  在购买前,任何人均可以免费下载本书,满意后再购买。任何人均可无限制的复制下载圣才教育全部3万本3D电子书,既可以选择单本下载,也可以选择客户端批量下载。
3.免费升级:更新并完善内容,终身免费升级  如购买本书,可终生使用。免费自动升级指我们一旦对该产品的内容有所修订、完善,系统立即自动提示您免费在线升级您的产品,您将自动获得最新版本的产品内容。真正做到了一次购买,终身使用。当您的电子书出现升级提示时,请选择立即升级。
4.功能强大:记录笔记、全文搜索等十大功能  本书具有“记录笔记”、“全文检索”、“添加书签”、“查看缩略图”、“全屏看书”、“界面设置”等功能。
  (1)e书阅读器——工具栏丰富实用【为考试教辅量身定做】

  (2)便笺工具——做笔记、写反馈【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5.多端并用:电脑手机平板等多平台同步使用  本书一次购买,多端并用,可以在PC端(在线和下载)、手机(安卓和苹果)、平板(安卓和苹果)等多平台同步使用。同一本书,使用不同终端登录,可实现云同步,即更换不同设备所看的电子书页码是一样的。

  特别说明:本书的部分内容参考了部分网络资料及相关资料。但由于特殊的原因,比如作者姓名或出处在转载之前已经丢失,或者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等,因而可能没有注明作者的姓名或出处。如果原作者或出版人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圣才学习网(www.100xuexi.com)是一家为全国各类考试和专业课学习提供辅导方案【保过班、网授班、3D电子书、3D题库】的综合性学习型视频学习网站,拥有近100种考试(含418个考试科目)、194种经典教材(含英语、经济、管理、证券、金融等共16大类),合计近万小时的面授班、网授班课程。
  如您在购买、使用中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全国热线:400-900-8858(8:30~23:00),18001260133(8:30~23:00)
  咨询QQ:4009008858(8:30-23:00)

  详情访问:http://www.100exam.com/(圣才考研网)
  圣才学习网编辑部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2013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46新闻实务考研真题及详解
北京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新闻实务
考试时间:2013年1月6日下午
招生专业:新闻学
研究方向:新闻史论、新闻实务、国际新闻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个5分)
1.新闻场域
2.全媒体
3.赫伯特·马尔库塞
4.新闻娱乐化
5.静态式设计
6.自审与送审
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10分)
1.大众媒体的新闻选择或多或少受哪几种力量的影响,试举例说明。
2.试从新闻的专业角度,简述你对标题党现象的看法。
3.什么是肖像权、名誉权和隐私权?在哪些场合拍摄新闻照片,才不致侵害肖像权人的权利?
4.试结合BBC不实报道案例,简述防范虚假新闻的主要对策。
三、分析论述题(共80分,每题40分)
1.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基本陈列时发表讲话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你认为这对于我国的新闻改革有什么样的指导和实践意义?试举例分析阐述。
2.试结合电视片《舌尖上的中国》,阐述你对所谓“国际化叙事”的内涵和特点的了解,并从新闻传播的专业角度评价其作用及意义。
参考答案:
北京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新闻实务
考试时间:2013年1月6日下午
招生专业:新闻学
研究方向:新闻史论、新闻实务、国际新闻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个5分)
1.新闻场域
答:新闻场域是在十九世纪两类报纸的对立中构成的,一类优先提供“消息”,尤其是“耸人听闻的”或更佳的“轰动性的”消息,另一类则发书摘和“评论”文章的理论,充分显示其“客观性”的价值。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一个场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一个实力场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有在此空间起作用的恒定、持久的不平等的关系,同时也是一个为改变或保存这一实力场而进行斗争的战场”,充分显示其“客观性”的价值。新闻场与文学场或艺术场一样,是纯文化的特殊逻辑的存在场所。但是,新闻场与政治场和经济场一样,比科学场、艺术场甚至司法场更会受制于市场商业逻辑的裁决与考验。新闻场的控制力在不断增强,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其他场域之间的关系,渐渐地对不同文化生产场的自主性构成威胁。
2.全媒体
答:“全媒体”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业务融合),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全媒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它是人类现在掌握的信息流手段的最大化的集成者。不排斥传统媒体的单一表现形式。不是“跨媒体”时代的媒体间的简单连接,而是全方位融合。在传媒市场领域里的整体表现为大而全,而针对受众个体则表现为超细分服务。
3.赫伯特·马尔库塞
答:赫伯特·马尔库塞是德裔美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法兰克褔学派的一员。他一生在美国从事社会研究与教学工作。他是“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有影响的理论家,被誉为“新左派哲学家”、“青年造反者的明星和精神之父”。他是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人物,《理性与革命》是其最负盛名的著作,旨在揭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型的极权主义特征。马尔库塞的思想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30年代受存在主义影响较深;40年代致力于揭示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主义的联系;50年代以后主要是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出发解释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实现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
4.新闻娱乐化
答:新闻娱乐化是指新闻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即“硬新闻软着陆”。娱乐性节目比例大量增加,严肃新闻节目的比例下降,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随着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又由于网络传播具有数字化、全球化、即时性、互动性、信息海量等优势,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三点特征:一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二是着力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5.静态式设计
答:静态设计指报纸版面在一段时间内一定的稳定性和统一性。静态式版面要求在一定的时期内,版面的空间布局、标题位置、字体字号、网纹线条、刊头、图片等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定性。求稳、求静是静态式版面的显著特点。静态式设计的核心是经过对报纸的整体、各个分叠、各个版面甚至各个栏目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在版面位置和形式设计上予以相对固定,强调连续性和关联性。而在报界存在多年的横向动态式,各个专刊都由不同组负责编辑,每一个分叠都有自己设计的报头和版面,五花八门,各显神通,结果像是同一家报头下的几家报纸。静态式版面的编排工作相对动态式版面而言要简便得多,省去了版面空间布局的构思,一般情况下,只需把稿件分门别类,按稿件的轻重次序安排到固定的版面位置,在空间的大小上作一些局部调整。
6.自审与送审
答:自审与送审是新闻机构监督和管理新闻发布,保持新闻客观性、党性原则的重要手段。自审是指新闻传媒机构在新闻稿件完成之后,由新闻机构内部审稿人对稿件进行审查、审核。防止出现稿件错误,对新闻进行把关。送审制度是新闻机构将稿件送由新闻主管部门进行审查、核实,并决定是否可以刊登发布。1950年4月19日由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是由党中央发出的唯一的一个关于新闻舆论监督的批评报道的专门文件。文件指出,记者采写的打算反映的问题如涉及全省或全市全区大局的稿件,要征求各省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等等。反映问题的稿件,包括批评报道,凡涉及“全局”的都要送给省一级党委和政府的“一把手”审查。
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10分)
1.大众媒体的新闻选择或多或少受哪几种力量的影响,试举例说明。
答:新闻选择,指在特定的传播环境下,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新闻事实、新闻作品的衡量与取舍。进行新闻选择,是把关人即新闻传播者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在实施新闻选择过程中,传播者要受到传播环境和传播控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传播环境包括媒介生态和传播生态两个方面。媒介生态指媒介生存与运作的外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国际环境,如经济的繁荣或贫瘠、政治的民主或专制、文化的进步或落后、社会的开放或保守、国际关系的紧张或缓和等。传播生态指新闻体制、法制、规章、设计心理等与传播活动密切相关的社会条件及交通、通讯、物资供应等同信息化过程相关的物质条件。所有这些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与规范着新闻选择的运作。
传播控制是多方面的,包括国家、政党、社会集团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制裁等手段的控制,也包括社会舆论与行业组织的监管,还包括传媒内部新闻自由体制的调控等。
直接影响新闻传播者进行新闻选择、已内化为中国传播者习惯遵循德各项因素是:
第一,党性原则要求和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纪律;
第二,法律、法规和有关新闻传播的专门法律文件;
第三,社会主导价值观;
第四,新闻价值取向与宣传价值取向;
第五,行业规范;
第六,本媒介编辑方针、标准和风格特征;
第七,社会公德水准和社会心理承载力;
第八,相关媒介新闻选择惯例的分析及比较把握。
除此之外,目前传媒业更关注的是媒介融合的影响,但与媒介融合这一趋势并行的,还有另外几个将对大众传媒业的新闻选择产生深远影响,它们分别是:社会化媒体、移动终端和大数据。
(1)社会化媒体:开启“用户为中心”时代
尽管社会化媒体的应用在互联网1.0时代已经出现,但在1.0时代,整个互联网是以门户网站为核心的。但门户模式是对传统大众传播模式的沿袭,在某种意义上,与网络本身的特性是相违背的,门户时代只能算是网络传播的热身阶段。而今天互联网的重心正在转向社会化媒体。也可以说,互联网关键的变革之一,便在于从门户时代转向社会化媒体时代。社会化媒体真正代表了网络传播对传统大众传播的冲击。社会化媒体对新闻生产与消费模式都会带来重大的冲击。而无论是从新闻生产还是新闻消费角度看,其影响的核心,都是用户成为了中心。
(2)移动传播:重新定义新闻生产与消费的时空
手机开启了移动数字传播的温饱时代,平板电脑等将移动传播升级到小康时代。但这些都只是移动传播时代的开始。移动传播是数字传播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飞跃,它所带来的影响目前还只是展露出冰山一角。今天的时代,已经被称为“大数据”时代。“大数据”这一概念,首先是指信息或数据量的巨大。数据的单位,已经从G和T发展到P、E、Z等为计量单位。有资料称,2011年全球的数据量达到1.8Z。此外,“大数据”时代也意味着数据的处理、分享、挖掘、分析等能力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数据之间的交换和相互利用也变得十分频繁。
(3)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新闻的“富矿”
大数据时代的出现,与很多因素相关,除了政府机构、媒体、企业等提供了更多的数据外,用户数据、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UGC、移动终端的地理信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等,也使信息的数量急剧增长。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处理,也需要“云计算”等技术做支撑。目前,“大数据”的概念及其价值更多地是被IT业和企业营销领域所关注,但事实上,传媒业也将是受到大数据时代冲击的主要行业之一。社会化媒体、移动终端、大数据,这些新技术因素,直接影响着媒介融合的进程,传媒业在媒介融合时代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深刻认识基础上。
2.试从新闻的专业角度,简述你对标题党现象的看法。
答:(1)标题党的定义
标题党是指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论坛或媒体上制作引人注目的标题来吸引受众注意力,点击进去发现与标题落差很大而又合情合理,以达到增加点击量或知名度等各种目的网站编辑、记者、管理者和网民的总称。
(2)新闻专业主义的定义
新闻专业主义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的理念,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一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新闻学和新闻媒介的独立性这些概念,是相互交叉的,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经历了发展变化。
(3)对标题党的看法
①媒体在转载文章时,或按照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为体现自己关注的侧重点,或为了使文章标题更准确、更生动、更富表现力而重拟标题,也算正常之事,拟得好的称得上“二度创作”。但“标题党”的所作所为很难说属于正常之举,他们往往偏离文章内容,剑走偏锋,或断章取义、摘其一点不及其余,或故弄玄虚、竭力迎合猎奇心理,或低俗煽情、用隐晦暗示吸引眼球,或戏谑恶搞、不惜完全歪曲文章本意。
②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提炼了文章主旨,浓缩了文章内涵,可谓整篇文章的“点睛之笔”。有人说,网络开创了“读题时代”,“浅阅读”大行其道。由此,一个准确、鲜明、生动的文章标题,就成了人们检索和获取有用信息的一把钥匙。反观“标题党”制作的标题,看上去很抓人,点开之后才发现完全名不副实、题不对文,让人直呼上当,正所谓“吸引了大众的‘眼球’,却夺去了文章的‘眼睛’”。这样的标题,浪费了读者时间,捉弄了读者感情,更失去了文章“眼睛”的功能,怎能叫人不反感。
③吸引眼球、赚取人气、谋求商业利益,只要走正道,都无可厚非。然而,道德、法律和公序良俗,是不容挑战的红线。这一点,“标题党”们理应明白,商业网站更该清楚。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生产物质产品的企业都要讲社会责任,那么报道新闻信息、评论天下大事的网络媒体要不要讲社会责任?答案不言自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标题党”的游戏可以骗人一时,但骗不了一世;可能赚取一时的点击率,但终将被正直的人们所唾弃。
3.什么是肖像权、名誉权和隐私权?在哪些场合拍摄新闻照片,才不致侵害肖像权人的权利?
答:(1)肖像权
肖像权是公民对于自己肖像享有的专有权。这种专有权包含制作和使用两个方面。制作权,是指公民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制作自己肖像的权利和许可或者禁止他人制作自己肖像的权利。使用权,是指公民有按照自己的意愿使用自己肖像的权利和许可或者禁止他人使用自己肖像的权利,有通过使用自己肖像取得财产收益的权利。
(2)名誉权
名誉权是指公民、法人享有应该受到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和要求他人不得非法损害这种公正评价的权利。名誉权是公民或法人保持并维护自己名誉的权利,是人格权的一种。这些被维护的名誉是指具有人格尊严的名声,是人格的重要内容,受法律的保护。
(3)隐私权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生活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受他人侵扰、知悉、使用、披露和公开的权利。隐私权的主要含义包括:①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②隐私的内容包括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生活信息;③侵害隐私权的方式通常包括侵扰自然人的生活安宁,探听自然人的私生活秘密,或在知悉他人隐私后,向他人披露、公开,或者未经许可进行使用。隐私权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人生活安宁权,个人生活信息保密权,个人通讯秘密权和个人隐私使用权。
(4)新闻报道对肖像的合理使用
在新闻报道中使用他人的肖像,是国际公认的对肖像的合理使用,可以无须征得肖像人的同意。学界列举对肖像的合理使用包括:使用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的肖像,使用参加具有报道价值的活动的人的肖像,为行使正当舆论监督而使用他人肖像等,这都属于新闻报道中使用他人肖像。在新闻报道中使用肖像,主要是指在新闻图片、录像中出现的他人肖像。有时,为新闻报道或评论配发一些不具有新闻性的含有肖像的图片、录像,如果在内容上确有需要,也可作为合理使用。
①公共利益的需要
新闻传播是维系和凝聚社会的重要纽带,是实现公民表达自由和知情权的重要渠道,蕴涵着重大的公共利益,这是国际的共识。以图像方式报道各种有新闻价值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和社会事件,还有公众关注的突发事件,不可避免要出现各种人物的肖像。公众需要认识各级官员、各领域的知名人士以及各类新闻事件中的主角,这也需要显示他们的肖像。在公共利益面前,个人的肖像权应有合理的退缩。有些批评性的新闻报道,照片上披露某些从事违反公德或违法犯罪活动的人的形象,显然违背了肖像人的意愿,但这是符合社会公益的,只要不是宣扬隐私或带有损害人格尊严的性质,肖像人不得主张肖像权。
②肖像人默示同意
许多被新闻报道的人物属于官员、企业家、艺人、学者等公众人物,新闻媒介报道他们的职业(职务)活动和在公共场合的言行举止,非但为公众所关注,而且也有利于他们的工作和事业,有利于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扩大他们的社会影响,符合他们的愿望。大多数被新闻报道的事实是在公共场合发生的、具有一定影响的事件或场面,在新闻报道中公开显示参加者的形象也与他们所从事活动的目的和利益相一致或者至少没有违反。以上情况只要没有相反表示,应该推定为肖像人默示同意在新闻报道中使用他们的肖像。
③肖像主体的淡化
有些新闻图片、录像是对大型公开场面的记录,图像上出现的个人只是群体的一部分或是某个场景的点缀,并不是刻意表现某个特定的个人形象,而人们所看到的也只是某些抽象的“人”,而很少会注意到这是某个特定的个人。这里单个人的形象即使尚可辨认,它的肖像功能也已经被大大淡化了。这种形象显示对肖像人的影响可谓微不足道,肖像人一般不会也不应主张肖像权。
4.试结合BBC不实报道案例,简述防范虚假新闻的主要对策。
答:(1)BBC失实报道案例
虚假新闻就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发布假信息达到欺骗当事者的一种舆论。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BBC调查节目《新闻之夜》在此前的报道中称,前保守党上院议员麦卡尔平涉嫌性侵害儿童。节目中,一位名叫史蒂文·梅沙姆的受害者称这名保守党政客曾于上世纪90年代在威尔士的一家福利院对他进行性侵犯。警方在调查中让他看了一张照片,而他错误地被告知这个人就是麦卡尔平。本月9日,梅沙姆看到了另外一张照片,这才意识到性侵者其实另有其人。于是他发表了一份声明,向麦卡尔平表示“诚挚的歉意”。他说,在BBC找他做节目的时候,记者并未向他出示麦卡尔平的照片来核实。
(2)防范虚假新闻的主要对策
①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应当是新闻从业者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的新闻媒体,是党和国家、人民的喉舌,新闻职业的政治性和作为人类文化传播者的双重身份,要求其必须具有较强的政治和社会责任,具备应有的职业道德。我们要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新闻观,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坚持新闻自律,切实维护“真实、客观、公正”的无产阶级新闻基本原则;要淡泊名利,不媚世俗,鄙夷不良文化倾向,自觉地抵制和抗击各种诱惑、各种邪恶的撞击和挤压,坚决不做沽名钓誉、见利忘义、出卖良心的“御用记者”。
②自觉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认真改进采访作风。党的实事求是原则是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重要内容,是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的重要武器,是一切假新闻的克星。在报道实践中,要以党的思想路线为指针,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讲真话,报实情,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要切实改进采访作风,坚持深入第一线,抓第一手材料;要学会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学会用事实说话。对新闻信息决不捕风捉影、夸大其辞,决不滥加形容、以偏概全。对没有把握或把握不大的信息,决不抢先发稿。
③增强法律意识,严格依法采访,依法报道。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司法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新闻的本质、特性与司法精神是一致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增强法律意识,从法律的高度深刻领会新闻报道真实性的重要意义。
④在行使采访权、报道权、批评权、评论权、监督权的同时,要对采访对象和其所提供的新闻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学会以法律为准绳来衡量和鉴别新闻素材的真伪与对错。要注重对事实的各个阶段和整个过程的报道,以确保所报道事物的方方面面、每个细节都真实无误;要注意引用证据,切忌随意去取舍;要遵守制度,切忌抢先发稿;要注意规范词语,切忌感情渲染和随意形容。这样就能做到最大限度地预防新闻侵权行为的发生,遭遇新闻官司时,也能应付自如,确保胜诉。
三、分析论述题(共80分,每题40分)
1.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基本陈列时发表讲话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你认为这对于我国的新闻改革有什么样的指导和实践意义?试举例分析阐述。
答:以齐鲁网特设专题“一网情深走基层,聆听民声改文风”为例分析如下:
当前,按照中宣部的统一要求,各级宣传、新闻媒体单位都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主题教育活动。而齐鲁网立足本职工作,响应号召,精心策划,制作了精美的专题网页,利用声、图、文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报道有关活动进程情况,明显感受到的是每日网站首页带来了大量的相关新闻资讯,为其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作风而触动。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和思想认识端正期,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众多社会问题,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是根本性的问题,贫富差距增大、幸福指数高低和生活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只有一个思想上的高度集中统一,才能够有安定详和的生活环境,个别人对生活和社会的极端认识,造就了人民和谐相处的不协调,这就需要我们从思想源头抓统一,弘扬正善美,鞭策丑恶陋。用媒体的影响力和亲和力,用基层的点点滴滴,用扎实的工作作风,去为百姓、为广大群众和广大网友,发挥新闻媒体应有的责任。
“当代红嫂于爱梅:我不拖奶奶后腿!”、“大山深处,乡村卫生所有位80后小生”、“网络自组织菏泽未成年姐弟因父母双病辍学,捡废品供养一家四代”,一篇篇真情实感,一段段场景回味,一个个字斟句酌,无不体现了媒体人对广大群众、广大网友的情真意切。用真实的语言、用真实的情感和用真实的文风,记录了基层百姓的酸甜苦辣,不讲空话,不说套话,不做虚事,认真深入基层,走下去用心倾听群众的声音,真正体现了“扎根泥土,代言百姓”的初衷,显露出此次教育活动贵在实效。记者深入农村、深入厂矿、深入学校,从各层各面采集了大量的基层民声信息,老百姓和广大网友的吃喝拉撒睡,都成为记者采访的重中之重,可谓之真实。不走过场、不走形式、不走虚套,是这次主题教育活动最明显的成效。
“什么样的事情?是百姓最关心的事情”、“什么样的事情?是影响百姓的事情”、“什么样的事情?是有利于百姓的事情”,一连串的问题,一连串的事情,是做好“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主线。如何搞好此次主题教育活动,最主要的是最终做什么事情,要用媒体这种形式去发现社会问题,去影响丑恶现象,去弘扬道德观念和社会正气。齐鲁网的记者风采、记者走基层和记者感悟栏目,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做最具体的事,做最真诚的事,做最朴实的事,用最实实在在的做事之道去完成使命。
认真做好“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也没有一种可借鉴的成功方法,只有在今后的工作中踏实工作,认真思考,创新思维,才能够做出一番成绩。
2.试结合电视片《舌尖上的中国》,阐述你对所谓“国际化叙事”的内涵和特点的了解,并从新闻传播的专业角度评价其作用及意义。
答:《舌尖上的中国》,一部在深夜播出的美食纪录片,不仅在国内迅速走红,取得高于同期热播电视剧的收视佳绩,而且受到海外主流播出机构的认可。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刘效礼认为,该片大大缩短了中国纪录片和世界纪录片的差距,成功跨越了语言及价值观的传播障碍,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探索出许多宝贵经验,对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做出了方向性的引导。
(1)题材选择
重新发现传统的价值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录片选择什么题材去传播本国的文化,去“吸引和说服别人”,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国际纪录片市场,好的选题既要有跨文化的国际化特征,又要有独特的本土化特征,还要兼具人文关怀。依据现代传播学以受众为主体的基础理论,只有尽可能多地与广大受众互动,才可能引发更多共鸣。对于相互间全然陌生的受众来说,“吃”可能是最具共通性的话题之一。其实,美食题材的纪录片并不鲜见,但《舌尖》却带给观众全新的体验。其突破所在,一是注入了人文关怀,通过美食这个题材来关注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二是重新发现了传统文化,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中国美食进行新的解读。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进程,一些传统的美味正在消失,工业化生产的食品再也找不回记忆中的味道;吃变得越来越机械化,食物不再饱含感情,甚至变成了人们诟病的对象。于是人们开始重新怀念“失落的传统”,比如手工制作的年糕的醇厚滋味、家人团聚包饺子的幸福温馨等等。陆文夫认为,人们之所以重温那逝去的岁月,主要是出于对快节奏的现代化的反思和抵抗。只有重新回到传统,才能找到“失去的自我”。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舌尖》对中国美食传统进行重新发掘就具有了不平常的意义。
总编导陈晓卿认为,《舌尖》和以往同题材的纪录片相比,不同之处有三个方面:第一,通过美食这个窗口看中国人,包括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第二,表达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第三,通过舌尖上的味道感受中国的变化。实际上,《舌尖》的重新发现,是在上述的变化之中,去寻找不变——从地理、气候、人文、食材的源头,去找回中国传统美食本来的味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稳定和持久的部分,是让中国人凝聚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其文化意义无异于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
(2)叙事方式
大时空调度中的节奏与悬念。中国的纪录片,在设置悬念等叙事技巧方面一直做得不够好。画面精美,内容也新颖、充实、生动,其无法打开海外市场的主要问题在于,中国电视纪录片在讲述故事时缺乏悬念等叙事技巧的运用,以致在海外传播时,不得不重新进行加工。《舌尖》采用了与国际接轨的碎片化、快节奏、叙述式拍摄的方法。通过一个人、一个家庭、一种食材、一道传统菜式等微观的视角,来反映中国美食文化这样的大题材。
(3)叙事结构
《舌尖》并没有采取理性至上的宏大叙事结构,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亲切的见人见事的碎片化叙事结构,用“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七个关键词,串联起七个主题的内容,每个主题又由若干个小故事组成,让观众在轻松的场景转换中享受美食的视觉盛宴。从云南的高山到广西的竹林,从海南到内蒙古草原,大时空、快速的场景调度,是《舌尖》叙事结构上的一个重要特点。这种快速的时空转换,可能会给不熟悉中国地理的观众造成一定的障碍,因此,《舌尖》在每一集的内容安排上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比如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其叙事线索是食材,按照松茸、竹笋、诺邓火腿、莲藕、鱼的顺序一路讲过来;第五集《厨房的秘密》以烹饪方式为线索,煮、蒸、炒、刀工、油脂运用等各尽其妙;第七集《我们的田野》,则是以耕种的场所为线索,高山、海洋、湖泊、河口、高原、屋顶逐一道来。观众沿着这一条条线索去观看,不用考虑时空的转换也能看得清楚明白。
在《舌尖》里,每一个故事都要换一个地点,故事与故事之间基本上是一种平衡的更替关系。在故事之间的过渡上,《舌尖》明显借鉴了BBC《美丽中国》的连接方式:或从地理角度,比如“从中国东部的浙江一路向西南1500公里,就走进广西柳州人阿亮家盛夏的竹林”;或从时间角度,比如“晚稻成熟之后,就到了宁波人做年糕的时候”;或从类比关联的角度,比如“同样是做面,广州人用毛竹,中原人用的则是擀面杖……”这种快节奏的场景切换和故事转换,让观众产生一种跟拍的感觉,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跟着味觉游走,从塞北到江南,从地头到餐桌,见证美味的诞生,体会不同的人生。
《舌尖》讲故事的最重要手段,就是体现矛盾冲突和设置悬念,以此造成观众的紧张感和期待感,增强欣赏的趣味和美感。生态恶化、乡土中国逐渐消失的残酷现实,与人们对纯净食品、传统美食的追求形成了强烈的冲突。这一冲突,贯穿了整部影片。《舌尖》中最常用的悬念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时间的紧迫感,一个是成败的不确定性。为了保证食材的新鲜和加工的品质,人们在加工和运输时都争分夺秒。
(5)文化传播
传统价值观中的“珍宝”《舌尖》的成功,一方面在技术层面,如手法新颖、内容专业、影像精良;另一方面在文化层面,其所包含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具有很强的传播力。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就是这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包括信仰、价值观、风俗习惯、思维方式、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等文化要素对人们的吸引力,其中尤以能被各国人们接受的价值观最为重要。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认为,《舌尖》以独特的人文视角传递出了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人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有节制地获取,这些理念符合国际普遍认同的绿色环保的主流价值观。
著名学者季羡林认为,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是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如对苦味的欣赏是中国人独有的喜好,《舌尖》通过在澳门经营陈皮鸭的阿伦辛苦打拼的故事,揭示了中国人喜欢品尝苦味的心理奥秘:先苦后甜、苦后回甘的味道,体现了人生奋斗的辩证哲理。中国人把对某种自然客体的感受内化为人生感悟,并在表述上将二者同构的思维习惯,是典型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综上所述,在中国纪录片走向国际的路途中,《舌尖》在运用国际化叙事技巧,增加纪录片的文化内涵,提升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方面作出了许多成功探索,必将为后来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40936.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1 13:04 , Processed in 0.095110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