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8 19:26: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76289.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上编 50~70年代的文学
 第1章 文学的“转折”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 文学环境与文学规范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 矛盾和冲突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 隐失的诗人和诗派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5章 诗歌体式和诗歌事件
  5.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6章 小说的题材和形态
  6.1 复习笔记
  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7章 农村题材小说
  7.1 复习笔记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8章 对历史的叙述
  8.1 复习笔记
  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9章 当代的“通俗小说”
  9.1 复习笔记
  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0章 在主流之外
  10.1 复习笔记
  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1章 散 文
  11.1 复习笔记
  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2章 话 剧
  12.1 复习笔记
  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3章 走向“文革文学”
  13.1 复习笔记
  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4章 重新构造“经典”
  14.1 复习笔记
  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5章 分裂的文学世界
  15.1 复习笔记
  1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下编 80~90年代的文学
 第16章 文学“新时期”的想象
  16.1 复习笔记
  1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7章 80年代文学概况
  17.1 复习笔记
  1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8章 “归来者”的诗
  18.1 复习笔记
  1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9章 新诗潮
  19.1 复习笔记
  1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0章 历史创伤的记忆
  20.1 复习笔记
  2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1章 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一)
  21.1 复习笔记
  2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2章 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二)
  22.1 复习笔记
  2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3章 女作家的小说
  23.1 复习笔记
  2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4章 散 文
  24.1 复习笔记
  2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5章 90年代的文学状况
  25.1 复习笔记
  2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6章 90年代的诗
  26.1 复习笔记
  2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7章 90年代的小说
  27.1 复习笔记
  2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内容简介                                                                                            


??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参考教材,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定参考书。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与国内外教材配套的复习资料,并提供配套的名师讲堂和题库。
??洪子诚所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被列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当代文学优秀教材,也被众多高校指定为“当代文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作为该教材的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课堂笔记基础上,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同时对重要知识点进行点拨,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配套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几年的当代文学考研真题,这些高校大部分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参考书目。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
??3.归纳典型题,强化知识考点。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各章知识难点的复习,特针对该教材的重难点相应整理了典型常考题,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和延伸,梳理知识点逻辑关系,以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
??要深深牢记:考研不同一般考试,概念题(名词解释)要当作简答题来回答,简答题要当作论述题来解答,而论述题的答案要像是论文,多答不扣分。有的论述题的答案简直就是一份优秀的论文(其实很多考研真题就是选自一篇专题论文),完全需要当作论文来回答!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上编 50~70年代的文学
第1章 文学的“转折”
1.1 复习笔记
一、40年代的文学界
四五十年代之交的社会转折,影响、推动了中国文学的构成因素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剧烈错动。
文学的“转折”主要是指40年代文学格局中各种倾向、流派、力量的关系的重组。具体表现为:
(1)抗战中的文学流派分布
①左翼文学
以延安文学作为主要构成的左翼文学,进入50年代,成为惟一的文学事实。有以下几个特点:
a.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b.文学写作的题材、主题、风格等,形成了应予遵循的体系性“规范”。
c.作家的存在方式,写作方式,作品的出版、阅读和批评等文学活动方式也都出现了重大变化。
②解放区文学
抗战爆发后根据地和解放区出现的,规模宏大的创建理想社会的实验。有以下几个特点:
a.触及有关人性的深层次问题,表现历史乐观主义的理想情怀。
b.不仅干预现实事实,也思考社会和人生的悖论情境,思考中国社会的背景与难题。
c.作家以个体体验为出发点,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2)抗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的文学流派分布
抗战后期和战争结束之后,各种政治力量都试图以文学服务于它们的主张和行动,而文学作家也难以回避在现实政治上做出他们的选择。具体表现为:
①1945年10月,由中共领导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改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
②1946年,以张道藩为首的、与国民党政府有密切关系的作家,组织了中华全国文艺作家协会。两协会的存在,宣告了战争期间文艺界“团结”的结束。
③“广泛的中间阶层作家”在战后表现出普遍理解左翼文学路线的趋向。代表作家中闻一多、朱自清成为政治和文学立场发生转变的“进步主义者”范例。
④在40年代后期,被称为“自由主义作家”的一群,主张作家应忠于艺术,力图“匡正”当时文学的强烈意识形态化走向。代表作家有朱光潜、沈从文、梁实秋等,其中朱光潜追求树立健康的纯正的文学风气。
二、左翼文学界的“选择”
1.概述
40年代后期的文学界有着明确的目标,左翼文学界领导者和重要作家清楚地认识到:文学方向的选择应与社会政治的转折同步。
2.左翼文学界的主要工作
左翼文学界在抗战之后的主要工作,是致力于传播延安文艺整风确立的“文艺新方向”,以达到理想的文学形态的“一体化”实现。具体表现为:
(1)传播《讲话》的基本观点,介绍、评价实践《讲话》的解放区文艺创作。
(2)以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作为理论依据,对一些重要的文学问题进行回顾、清理。
(3)对40年代作家、文学派别进行“类型”划分。作家常被划分为革命作家、进步作家(或中间阶层作家)和反动作家等三类,这种描述深刻地影响了四五十年代之交的文学进程。左翼的主流派别不承认左翼内部存在分歧,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将内部“非主流派别”指认为“异端”加以清除。
三、毛泽东的文学思想
1.特征
毛泽东的文学思想,在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形成了体系性的关于文艺问题的观点,具有实践性的特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
2.主要内容
(1)文艺方向论
文艺方向论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石。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他提倡“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的新文化,打击以“中华民族的旧政治和旧经济”为根据的旧文化。
(2)政治效用论
政治效用论是毛泽东文学思想的核心问题。现实政治是文学的目的,而文学则是政治力量为实现其目标必须选择的手段之一。
(3)文学创作方法论
①创作重视生活
a.在《讲话》中,“社会生活”被称为“文学创作”的原料、“半制品”或“自然形态的文艺”,创作则是对它们的“加工”。
b.以先验理想和政治乌托邦激情来改写现实,使文学作品“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带普遍性。”
②对待文学遗产的态度
a.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
b.新文化的建设不能与人类历史上的精神产品割断联系,而其“发展民族新文化”的战略目标,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变革、断裂的关系上,强调的是对“古人、外国人”的借鉴,特别是对待西方文化遗产上。
③作家队伍建设
a.对现有作家队伍有很大保留。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他们的)灵魂深处还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王国”。要求作家思想改造、转移立足点、长期深入工农兵生活。
b.重建无产阶级的“文学队伍”,特别是从工人、农民中发现培养作家。
3.文学思想指导下的文学行动
毛泽东从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出发,指出要建立新文艺。因此一方面他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文艺政策,另一方面也发动、支持了一系列的运动,为新文学的建立清理基地。1942年延安的文艺整风,五六十年代发起的电影《武训传》批判,胡适的政治、哲学、文学思想的运动,对“胡风集团”的攻击均是其体现。
【名师点拨】毛泽东的文学思想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尤其是其“文艺方向论”、“政治效用论”、“文学创作方法论”等知识点,在高校历年考研真题中都有所涉及,对这一部分知识考生需重点理解记忆。
四、“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1.“文学新方向”确立的过程
(1)1948年邵荃麟、冯乃超等在香港创立《大众文艺丛刊》,郭沫若发表《斥反动文艺》,初步对文学进行了等级划分。
(2)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以后通称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在北平召开。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成立了文联和机关刊物《人民文学》《文艺报》,建立了社会主义新文学的生产、评价机制。第一次文代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在后来的文学史叙述中,常被当做是“当代文学”的起点。
②会上总结了40年代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艺运动和创作,把延安文学所代表的方向,确定为当代文学的方向,并对当代文学的创作、理论批评、文艺运动的展开方式和方针政策,制定规范性的纲要和具体的细则。
③40年代已明确的文学阶级性的类型学尺度,在这次会议之后得到强化,将当代文艺作家划分为等级。这种等级存在于“新文学”和“旧文学”、“左翼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解放区文学”和“国统区的革命文学”之间,甚至存在于来自解放区的不同文学派别。
(3)1950年,电影《武训传》的批判确立了对历史的正确叙述。
(4)1951年对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又确立了对工农兵的正确叙述。
伴随着一系列的文学运动,政治不断规训着文学,不断塑造文学新的品格,“文学新方向”便逐步确立起来。然而,通过政治不断规训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新文学,必然具有强烈的排斥性,也使得文学不可避免地走向单一化。最终,随着文革的结束与八十年代的到来,社会主义文学最终崩溃。
2.“文学新方向”的性质及表现
(1)性质:文艺大众化
五四以来,文学作为启蒙的工具是建立在西方启蒙视野之上的,民众在五四文学中是蒙昧的。因此,“文艺大众化”其实一直都是“化大众”,《讲话》试图在根本上扭转这一方向,真正使得文艺从工农兵的土生土长的根基中生发而出,真正实现了“文艺大众化”。
(2)表现:文学服务于政治
对于毛泽东来说,社会主义的建立不仅意味着制度建设,更意味着文化建设。“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意味着将文学组织到社会主义的结构中去。一方面,文学是政治的表达,另一方面,文学需要为工农兵服务。这种观念是支撑整个社会主义文学的根本观念,纵观1950~1970年代的社会主义文学,政治始终贯穿在文学之中,并一步一步通过文学的生产机制得到强化。
3.对“文学新方向”的评价
“文学新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比五四以来新文学所一再提倡的平民化、大众化要具体得多,政治内涵非常突出,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名师点拨】“文学新方向”是本章的又一个重点,经常以论述题形式出现在考研题中。复习时,需重点掌握第一次文代会的基本情况、理解毛泽东《讲话》的主要内容,从整个社会大环境背景出发,去更好地理解“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76289.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8 06:56 , Processed in 0.080763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