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华《针灸学》(第9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8 19:28: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76498.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上篇 针灸基础理论
 第1章 经络总论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 腧穴总论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 经络腧穴各论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详解
中篇 针灸技术
 第4章 针灸技术总论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 针灸技术各论
  5.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详解
下篇 针灸治疗
 第6章 针灸治疗总论
  6.1 复习笔记
  6.2 考研真题详解
 第7章 针灸治疗各论
  7.1 复习笔记
  7.2 考研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王华主编的《针灸学》(第9版)是我国高校医学类广泛采用的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目。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参考书目为王华主编的《针灸学》(第9版)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该教材的教学大纲和考研医学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王华《针灸学》(第9版)辅导用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本书是王华主编的《针灸学》(第9版)的配套电子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梳理知识脉络,浓缩学科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精编考研真题,培养解题思路。本书精选详析了近年来“中医综合”的相关考研真题,这些真题的命题点均和我们归纳的教材笔记相对应,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考生可以据此了解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并检验自己的复习效果。
??(3)免费更新内容,获取最新信息。本书定期会进行修订完善,补充最新的考研真题和答案。对于最新补充的考研真题和答案,均可以免费升级获得。
??圣才考研网(www.100exam.com)提供全国各高校医学类专业考研考博辅导班【一对一辅导(面授/网授)、网授精讲班等】、3D电子书、3D题库(免费下载,免费升级)、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医学类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王华主编的《针灸学》(第9版)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针灸学》的师生参考。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上篇 针灸基础理论
第1章 经络总论
1.1 复习笔记
(1)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指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2)经络系统的概念
①概念:经络系统是指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
②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③意义:a.经络系统将人体的组织器官、四肢百骸联络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b.通过经气的活动,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c.使机体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经络系统的组成见图1-1。

图1-1 经络系统组成示意图
1.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概念
十二经脉,又称为“正经”,是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2)十二经脉的名称
①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
②手、足将十二经脉分成手六经和足六经。
③阴经:六脏及循行于肢体内侧的经脉,阳经:属六腑及循行于肢体外侧的经脉。根据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阴经划分为太阴、少阴、厥阴,阳经划分为为阳明、太阳、少阳。
④按照上述命名规律,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①总体分布:左右对称分布
a.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
b.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②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
a.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b.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c.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4)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
①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相互为用。
(5)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①在体内,十二经脉除与六脏六腑有特定配属关系外,还与相关脏腑发生联系;
②在头身,十二经脉还与其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络。详见(表1-1)。
表1-1 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及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经脉名称
  
  熟络的脏腑
  
  联络的器官
  
  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还循胃口
  
  喉咙
  
  手阳明大肠经
  
  属大肠,络肺
  
  入下齿中,夹口、鼻
  
  足阳明胃经
  
  属胃,络脾
  
  起于鼻,入上齿,环口夹唇,循喉咙
  
  足太阴脾经
  
  属脾,络胃,流注心中
  
  夹咽,连舌本,散舌下
  
  手少阴心经
  
  属心,络小肠,上肺
  
  夹咽,系目系
  
  手太阳小肠经
  
  属小肠,络心,抵胃
  
  循咽,至目内外眦,入耳中,抵鼻
  
  足太阳膀胱经
  
  属膀胱,络肾
  
  起于目内眦,至耳上角,入络脑
  
  足少阴肾经
  
  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
  
  循喉咙,夹舌本
  
  手厥阴心包经
  
  属心包,络三焦
  
  -
  
  手少阳三焦经
  
  属三焦,络心包
  
  系耳后,出耳上角,入耳中,至目锐眦
  
  足少阳胆经
  
  属胆,络肝
  
  起于目锐眦,下耳后,入耳中,出耳前
  
  足厥阴肝经
  
  属肝,络胆,夹胃,注肺
  
  过阴器,连目系,环唇内
  

(6)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①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②交接规律:
a.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
b.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c.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图1-2)。

图1-2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7)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①流注顺序:从肺经开始逐经相传,至肝经而终,再由肝经复传于肺经,流注不已,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循环传注系统。
②流注意义:使人体不断地得到精微物质而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详见图1-3。

图1-3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2.奇经八脉
(1)概念
奇经八脉是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
(2)特点
①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
②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称为“一源三歧”;
③督脉,称“阳脉之海”,可调节全身阳经脉气;
④任脉,称“阴脉之海”,可调节全身阴经脉气;
⑤冲脉,称“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
(3)作用
①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②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③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和任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十四经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和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部分。
3.十五络脉
(1)概念
十五络脉是指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络脉。
(2)特点
①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②任脉、督脉的别络以及脾之大络主要分布在头身部:
a.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b.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c.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
③浮络:从络脉分出的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有沟通经脉以输达体表的作用;
④孙络:别络再行分支的最细者,有溢奇邪,通营卫之功。
(3)作用
①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
②躯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
4.十二经别
(1)概念
十二经别是指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2)特点
①离: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称之为“离”;
②入: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称之为“入”;
③出: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称之为“出”;
④合: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称之为“合”。
(3)“六合”
①足太阳、足少阴经别从腘部分出,入走肾与膀胱,上出于项,合于足太阳膀胱经;
②足少阳、足厥阴经别从下肢分出,行至毛际,入走肝胆,上系于目,合于足少阳胆;
③足阳明、足太阴经别从髀部分出,入走脾胃,上出鼻頞,合于足阳明胃经;
④手太阳、手少阴经别从腋部分出,入走心与小肠,上出目内眦,合于手太阳小肠经;
⑤手少阳、手厥阴经别分别从所属正经分出,进入胸中,入走三焦,上出耳后,合于手少阳三焦经;
⑥手阳明、手太阴经别从所属正经分出,入走肺与大肠,上出缺盆,合于手阳明大肠经。
(4)作用
①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
②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
③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扩大了经穴的主治范围。
5.十二经筋
(1)概念
十二经筋是指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2)特点
①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
②十二经筋行于体表,不入内脏,有刚筋、柔筋之分:
a.刚(阳)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
b.柔(阴)筋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
(3)作用
①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②经筋为病,多为转筋、筋痛、痹证、口眼歪斜等,针灸治疗多局部取穴而泻之。
6.十二皮部
(1)概念
十二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2)划分依据
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即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为依据而划分。
(3)作用
十二皮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
二、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1.标本
(1)概念
“标本”是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2)十二经脉标本部位和相应腧穴(表1-2):
表1-2十二经脉标本部位和相应腧穴
  十二经脉
  
  本
  
  标
  
  部位
  
  相应腧穴
  
  部位
  
  相应腧穴
  
  足太阳
  
  跟以上5寸中
  
  跗阳
  
  两络命门(目)
  
  睛明
  
  足少阳
  
  窍阴之间
  
  足窍阴
  
  窗笼(耳)之前
  
  听会
  
  足阳明
  
  厉兑
  
  厉兑
  
  颊下,夹颃颡
  
  人迎
  
  足少阴
  
  内踝下上3寸中
  
  交信、复溜
  
  背俞与舌下两脉
  
  肾俞、廉泉
  
  足厥阴
  
  行间上5寸所
  
  中封
  
  背俞
  
  肝俞
  
  足太阴
  
  中封前上4寸中
  
  三阴交
  
  背俞与舌本
  
  脾俞、廉泉
  
  手太阳
  
  外踝之后
  
  养老
  
  命门(目)之上1寸
  
  攒竹
  
  手少阳
  
  小指次指之间上2寸
  
  中渚
  
  耳后上角下外眦
  
  丝竹空
  
  手阳明
  
  肘骨中上至别阳
  
  曲池
  
  颜下合钳上
  
  迎香
  
  手太阴
  
  寸口之中
  
  太渊
  
  腋内动脉
  
  中府
  
  手少阴
  
  锐骨之端
  
  神门
  
  背俞
  
  心俞
  
  手厥阴
  
  掌后两筋之间2寸中
  
  内关
  
  腋下3寸
  
  天池
  

2.根结
(1)概念
“根结”是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2)六经根结部位,详见表1-3
表1-3(足)六经根结部位
  (足)六经
  
  跟(井穴)
  
  结
  
  太阳
  
  至阴
  
  命门(目)
  
  阳明
  
  厉兑
  
  颡大(钳耳)
  
  少阳
  
  窍阴
  
  窗笼(耳)
  
  太阴
  
  隐白
  
  太仓(胃)
  
  厥阴
  
  大敦
  
  玉英(玉堂),络膻中
  
  少阴
  
  涌泉
  
  廉泉(舌下)
  

(3)“标本”与“根结”的联系与区别:
①“根”与“本”部位在下,皆经气始生始发之地,为经气之所出;
②“结”与“标”部位在上,皆为经气所结、所聚之处,为经气之所归;
③“根之上有本”,“结之外有标”,说明“标本”的范围较“根结”为广;
④“标本”理论强调经脉分布上下部位的相应关系;
⑤“根结”理论强调经气两极间的联系。
(4)标本根结的意义:
①补充说明了经气的流注运行状况,即经气循行的多样性和弥散作用;
②强调了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联系;
③进一步说明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治疗远离部位的脏腑及头面五官疾病的原理。
3.气街
(1)概念
气街是指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
(2)特点
气街具有横向为主、上下分部、紧邻脏腑、前后相连的特点,横贯脏腑经络,纵分头、胸、腹、胫是其核心内容。
(3)意义
从另一角度阐述了经气运行规律,为临床配穴提供了理论依据。
4.四海
(1)概念
四海是指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
(2)特点
四海的部位与气街的部位类似,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各部之间相互联系。
(3)作用
主持全身的气血、津液。
①脑部髓海为元神之府,是神气的本源,脏腑经络活动的主宰;
②胸部为气海,宗气所聚之处,贯心脉而行呼吸;
③胃为水谷之海,是营气、卫气的化源之地,即气血生化之源;
④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起于胞宫,伴足少阴经上行,为十二经之根本,三焦原气之所出,乃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又称“血海”。
表1-4四海部位及相应腧穴表
  四海
  
  部位
  
  腧穴
  
  髓海
  
  头(脑)
  
  百会、风府
  
  气海
  
  胸
  
  柱骨、人迎
  
  血海
  
  下腹部(冲脉)
  
  大杼、上巨虚、下巨虚
  
  水谷之海
  
  上腹部(胃)
  
  气冲、足三里
  
(4)意义
明确了经气的组成和来源。
三、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经络的作用
(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2.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说明病理变化;
(2)指导辨证归经;
(3)指导针灸治疗。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76498.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8 06:57 , Processed in 0.085491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