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7年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大学语文》考点精讲及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3 16:49: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8242.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1章 汉语基本知识及运用
 1.1 考点精讲
  一、文言实词
  二、文言虚词
  三、特殊语法及句式
  四、修辞手法
 1.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2章 古今中外的重要作家
 2.1 考点精讲
  一、中国古代文学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
  三、外国文学
 2.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3章 文体知识及运用
 3.1 考点精讲
  一、议论文
  二、记叙文
  三、诗 歌
  四、小 说
 3.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第4章 写 作
 4.1 考点精讲
  一、概 述
  二、写作要求
  三、写作步骤
  四、应试技巧
 4.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1章 汉语基本知识及运用
1.1 考点精讲
一、文言实词
(一)古今异义词
1.古今异义的定义
古今异义就是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已经不同的字词。它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
(2)词义缩小。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
(3)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4)词义弱化。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5)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现在表示仇恨、怀恨。
(6)感情色彩变化。如:“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
(7)名称说法的演变。如:“目”现已换成“眼睛”,“足”现已换成“脚”。
2.常见的古今异义词
表1-1 常见的古今异义词
  词语    今义    古义    词语    今义    古义  
  亲戚    有婚姻关系的旁系亲属    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的亲人    结束    事情做完一个过程的完结    整装  
  妻子    妻,与“丈夫”相对,不指儿女    妻和子女    约束    限制    ①盟约  ②法令制度  
  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原地区,如“莅中国而抚四夷”    大风    大的风    麻风病  
  非常    很、大(副词)    意外事故(名词)    一切    所有的    一律、一概、任何  
  所以    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①缘故(名词)  ②表原因的虚词  ③用来,靠它来    春秋    ①春秋、秋季  ②时代名称    ①年龄  ②一年  ③书名  
  绝境    没有出路的境地    与外界隔绝之地    往往    常常,每每    处处,到处  
  无论    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更不必说    牺牲    为正义而死    作祭礼的牲畜  
  用心    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褒义)    思想意识的活动(中性)    交通    来往和运输    ①勾结  ②互相通连  
  稍稍    稍微    渐渐地、慢慢地    扶老    扶着老人    竹制拐杖  
  更衣    换衣服    上厕所    秋天    秋季    秋季的天空  
  无日    不知还有多少时候,很久    不久    可恨    令人憎恨    痛惜  
  殷勤    热情,周到    感情深厚    留意    当心、注意    考虑  
  唧唧    ①低声交谈  ②虫的鸣叫声    ①织布机声  ②叹息声    举手    表赞同,或要求发言时的动作    ①动手  ②告别时动作  
  豪杰    才能出众的人    ①有声望、地位的人  ②英雄人物    老子    ①父亲  ②自我的粗俗称谓    老人  
  烈士    为革命而牺牲的人    烈:有节操,有抱负;  士:一般指男子    鞠躬    行礼    ①弯着身子  ②恭敬地、谨慎地  
  何苦    不值得做,犯不着    哪怕,怕什么,怎怕    小生    古典戏剧中的一种角色    青年人  
  肉食    肉类食物    指享受优裕的大官    虽然    用于让步复句的关联词    虽,尽管;尽管如此或虽说如此   
  鱼肉    鱼的肉    鱼和肉,意为被欺凌的对象(名词)    一毛    一角钱    ①一根小草  ②一根汗毛  
  卑鄙    品质恶劣    卑,指出身低微;鄙,指为人粗野。常用作谦词    怠慢    冷淡、待人不够殷勤    松懈、轻忽  
  不过    转折连词    不超过    口舌    由说话引起的是非、争吵    口和舌,指说话  
  宣言    表示政府的公告    公开扬言    不好    坏    不美  
  其实    实际上(副词)    ①它的果实  ②实际情况    丈人    岳父    ①老人  ②长辈  
  左右    ①大致范围(方位词)  ②控制(动词)  ③左边和右边    ①侍卫人员  ②动词,派遣,如“唯君左右之”  ③反正    风流    生活浪漫放荡,男女关系不正当    ①杰出、英俊  ②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  ③学问才华,雍容的风度  
  美人    美貌女子    歌伎、宫妃    操持    料理、筹划    拿着  
  垄断    把持独占    山川阻隔    开张    店铺开业    ①扩大  ②开放,不堵塞③广泛  
(二)多义词
1.多义词的定义
文言文中的有些字词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是一个意思,而在另外一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思,而这些意思又有一定的关联。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现象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本义是田界,田界是田的边缘,所以引申为“旁”的意思;“畔”通“叛”,所以又假借为“背叛、叛乱”,“亲戚畔之”中的“畔”,就是假借义。
2.常见的多义词
(1)备bèi
①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②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③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2)薄bó
①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②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③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3)策cè
①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④计谋。“束手无策”
(4)长cháng
①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②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③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④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⑥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5)次cì
①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同上)
(6)当dāng
①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②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③将要。“今当远离”(同上)
④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⑤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⑥抵挡。“锐不可当”
(7)道dào
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②道义。“伐无道,诛暴秦”(同上)
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8)度dù
①过,越过。“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②duó,推测,估计。“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9)发fā
①fà,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②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③征发。“发闾左逋戍渔阳”(《陈涉世家》)
④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中”(《二章》)
(10)分fēn
①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②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③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④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11)夫fū
①成年男子的通称。“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②丈夫。“夫起大呼”(《口技》)
③fú,句首发语词,无实义。“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④fú,指示代词,那。“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12)固gù
①顽固。“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②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二章》)
③本来。“人固不能无失”(《弈喻》)
④安守,固守。“君子固穷……”(《孔乙己》)
⑤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13)顾gù
①回头看,看。“顾野有麦场”(《狼》)
②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③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14)故gù
①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②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论语》)
③特意,故意。“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④所以,因此。“故克之”(《曹刿论战》)
⑤老朋友。“故人西辞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5)过guò
①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送东阳马生序》)
②犯过失。“人恒过,然后能改”(《二章》)
③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④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
(16)号háo
①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②hào,别号。“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hà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④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同上)
(17)间jiān
①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二章》)
②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③一会儿。“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④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山坡羊·潼关怀古》)
⑤jiàn,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⑥jiàn,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⑦jiàn,参与。“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⑧jiàn,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陈涉世家》)
(18)将jiàng
①将领,名词。“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②率领。“上使外将兵”(同上)
③jiāng,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石壕吏》)
④jiāng,将要。“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
⑤jiāng,搀扶。“出郭相扶将”(《木兰辞》)
(19)临lín
①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②面对、对着、当着。“把酒临风”(《岳阳楼记》)
③来到、在。“临溪而渔”(《醉翁亭记》)
④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20)令1ìng
①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陈涉世家》)
②让,使。“忿恚尉,令辱之”(同上)
③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同上)
(21)奇qí
①奇特。“明有奇巧人”(《核舟记》)
②奇怪,罕见。“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峡江寺飞泉亭记》)
③jī,零数。“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2)强qiáng
①强盛,强大。“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②有余。“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③jiāng,通“僵”,僵硬。“项为之强”(《闲情记趣》)
④勉强。“不可强以仕”(《墨池记》)
⑤力行。“慕义强仁”(《新书?数宁》)
⑥强悍。“凶强侠气”(《世说新语》)
(23)去qù
①离开。“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②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为学》)
(24)少shǎo
①不多。“饮少辄醉”(《醉翁亭记》)
②shāo,稍微。“宾客意少舒”(《口技》)
③不久。“少时,一狼径去”(《狼》)
④shào,年轻。“陈涉少时”(《陈涉世家》)
(25)舍shè
①旅舍。“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
②房屋。“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③放弃。“便舍船,从口入”(同上)
④施舍,shě。“舍与你的”(《范进中举》)
(26)胜shèng
①取胜。“弈者胜”(《醉翁亭记》)
②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③忍受。“高处不胜寒”(《明月几时有》)
(27)食shí
①吃。“食不饱,力不足”(《马说》)
②sì,通“饲”,喂养。“食之不能尽其材”(同上)
(28)书shū
①书写。“乃丹书帛日”(《陈涉世家》)
②文字,字条。“得鱼腹中书”(同上)
③书信。“一男附书至”(《石壕吏》)
④文件。“军书十二卷”(《木兰诗》)
(29)属shǔ
①类。“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②侪、辈。“徒属皆日”(《陈涉世家》)
③管辖。“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④相同,同类。“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⑤zhǔ,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⑥zhǔ,连续。“属引凄异”(《三峡》)
(30)数shù
①shù,几。“停数日”(《桃花源记》)/“卒数万人”(《陈涉世家》)
②shǔ,计算。“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③shuò,屡次。“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三)通假字
1.概述
(1)定义
“通”即通用,“假”是借用,“通假”即通用假借,是用读音或字形相同(相近)而意义上没有什么关联的字来代替本来的字。被替代的字叫本字,借用的字就是通假字。
(2)来源
大体来说,通假字由两种情况而来。
①本来没有这个字,而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替代,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均读zhǐ;
②本有其字,而作者依据使用习惯或方言用其他的字替代。如“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bèi)通“披”(pī)。
2.常见的通假字
(1)“还”同“旋”,回转。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2)“见”同“现”,①表现。如:“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露出,显露。如:“风吹草低见牛羊。”
(3)“徧”同“遍”,普遍,遍及。如:“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4)“反”同“返”,①回到。如:“及反,市罢。”②往返。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归来。如:“出不入兮往不反。”
(5)“惠”同“慧”,聪明。如:“甚矣,汝之不惠。”
(6)“亡”同“无”,没有。如:“河曲智叟亡以应。”
(7)“说”同“悦”,高兴。如:“秦王不说。”
(8)“与”同“欤”,吗。如:“轻寡人与?”
(9)“尔”同“耳”,罢了。如:“无他,但手熟尔。”
(10)“具”同“俱”,①都,全。如:“百废具兴。”②详细地。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1)“属”同“嘱”,嘱托、托付。如:“属予作文以记之。”
(12)“曾”同“增”,增加。如:“曾益其所不能。”
(13)“拂”同“弼”,辅弼。如:“入则无法家拂士。”
(14)“女”同“汝”,你,你们。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15)“不”同“否”,吗,表示发问。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可与不?”
(16)“内”同“纳”,接纳。如:“毋内诸侯。”;放入。如“内所著披袄中。”
(17)“上”同“尚”,提倡。如:“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18)“生”同“性”,天赋。如:“君子生非异也。”
(19)“被”同“披”,披挂。如:“将军身被坚执锐。”
(20)“钞”同“抄”,抄写。如:“道中手自钞录。”
(21)“厌”同“餍”,满足。如:“暴秦之欲无厌。”
(22)“指”同“旨”,意图、旨趣。如:“卜者,知其指意。”
(23)“有”同“又”,再。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24)“支”同“肢”,肢体。如:“四支僵劲不能动。”
(25)“无”同“毋”,不要。如:“苟富贵,无相忘。”
(26)“畔”同“判”,背叛。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7)“罢”同“疲”,疲惫。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28)“而”同“尔”,你,你的。如:“而翁归,自归汝复算耳。”
(29)“倍”同“背”,背叛,忘记,违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30)“阙”同“缺”,缺陷。如:“裨补阙漏。”
(四)古今字
1.古今字的定义
古时字少,常用一个汉字兼职记录一些意义,后世为理解书面语言时不产生歧义,常为这种兼职字所记录的某项意义再造新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多项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多项意义的字是“古字”。
2.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区别
(1)时间上古今字是历时关系,有先后之别;通假字的二字同时存在,属于共时关系。
(2)字形上古今字以古字为基础,另加意符;通假字的本字与借字之间毫无造字相承关系。
(3)意义上古今字一般是有联系的,是最常见的同源字;通假字只有语音上的联系,意义无瓜葛,如“蚤”和“早”,意义上毫不相干。
3.常见的古今字
(1)反——返,《孟子·公孙丑下》:“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
(2)暴——曝,《汉书·王吉传》):“夏则为大暑之所暴炙。”
(3)被——披,《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披:披在身上。
(4)辟——避,《史记·张丞相传》:“高祖尝辟吏。”避:躲避。
(5)辟——僻,《史记·范雎传》):“秦国辟远。”僻:偏僻。
(6)采——彩,《荀子·正论》:“衣被则服五采。”
(7)采——睬,杜荀鹤《登灵山水阁贻钓者》:“未声渔父闲垂钓,独背斜阳不采人。”
(8)倡——娼,白行简《李娃传》:“长安之倡女。”
(9)臭——嗅,《荀子·荣辱》):“彼臭之而无嗛于鼻,尝之而甘于口。”
(10)垂——陲,《荀子·臣道》:“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垂:边疆。
(11)度——渡,贾谊《治安策》:“是犹度江河亡维楫。”度:渡过,越过。
(12)队——坠,《国语·楚语下》:“自先王莫坠其国。”坠:失掉。
(13)奉——俸,《战国策·赵策四》):“奉厚而无劳。”
(14)阁——搁,《新唐书·刘知几传》:“皆阁笔相视。”
(15)共——供,《史记·扁鹊仓公传》:“适其共养。”
(16)何——荷,《诗经·小雅·无羊》:“何蓑何笠。”荷:背,扛。
(17)介——界,《诗经·周颂·思文》:“无此疆尔界。”
(18)厉——砺,《韩非子·五蠹》):“坚甲厉兵以备难。”
(19)两——辆,《汉书·赵充国传》):“卤马牛羊十万余头,车四千余两。”
(20)虏——掳,《三国志·吴书·甘宁传》:“虏其人民而还。”。
(21)冥——溟,《庄子·逍遥游》:)“南冥者,天池也。”溟:海。
(22)莫——暮,《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不夙则莫。”
(23)没——殁,《孟子·滕文公下》):“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
(24)内——纳,《史记·秦始皇本纪》:“百姓内粟千石,拜爵额一级。”
(25)女——汝,《荀子·议兵》:“今女不求之于本,而索于末,此世之所以乱也。”
(26)频——颦,陆云《晋故散骑常侍陆府君诔》:“频蹙厄运。”
(27)齐——脐,《左传·庄公六年》:“后君噬齐。”
(28)取——娶,《史记·吴起传》:“吴起取齐女为妻。”
(29)然——燃,《墨子·备穴》:“以须炉火之然也。”
(30)適——嫡,《汉书·杜钦传》):“此必適妾将有宠。”嫡:旧时指正妻。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38242.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9 11:13 , Processed in 0.09621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