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存感受的内涵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sms 发表于 08-3-25 00:31: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感受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感觉是一种生理反应,是感受的基础。而感受主要地是一种心理反应和意识反应,是受理性积淀、习惯观念、生存意向、理想信念等因素影响的,否则,就只是单纯的感觉。
       感觉与理性的统一体中,感觉始终是基础性的必要因素。感受作为两者的中和,既不是简单的感觉,也不是没有感觉基础或违背自然本性的纯粹理性。感觉必须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才具有感受的意义。这一上升过程也就是心智对感觉的体验和评判的过程。另一方面,理性必须紧扣感觉、尊重感觉,否则,就容易成为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性教条。康德也谈到“感官不搞欺骗”,“这句话反驳了人们加诸感官之上的最主要、但通过推敲也是最不足为凭的责难。这并不是因为感官永远判断正确,而是因为它完全不作判断。因此谬误永远只由知性负责。”(《欲望的结晶》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版第97页)马克思也指出:“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21页)

       由于感受具有真实性的特点,所以,我们必须而且只能以个体为核心和出发点(因为感受只能是个体的感受),来理解人和社会。这不是倡导自私自利或主张个人中心主义,而仅仅是一个事实的和科学的判断。撇开人的感觉和感受,我们不会知道关于人的任何东西!在感受及其体验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再作其他诸如善恶、优劣、是非等方面的判断。比如,有些人以侵占他人的权利和利益而感到沾沾自喜,这些人往往是自私自利者;相反,有些人因为曾经侵害(有意或无意)了他人的权利和利益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感到羞耻。他们却不是自私自利者、个人中心主义者。同样的事情,却有不同的道德感受和道德结果,不在于是否有感受,而在于是怎样的感受;不在于是否以个体的感受为中心,而在于怎样看待和分析个体的感受。所以,是否以个体或个体的感受为中心或出发点与道德评判没有必然的关系。另一方面,我们坚持以个体的感受为中心和出发点,也是从积极的人性引导出发,弘扬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以克服人的依赖性、奴性和僵化、保守的消极意识。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

       纯粹的理性,也可能是人类所特有的,但不一定是人性的和自然的;单纯的感觉,更难于与动物区分开来。所以,我们说的感受是感性与理性、感觉与理智的有机结合,两者必须是一致的,这对人、对人的生存来说,才是和谐和完美的。例如,不分白天黑夜地长时间地玩游戏,那废寝忘食的着迷感觉也许美好。但是,一旦经过理性的上升和反省,就不仅仅觉得浪费时光和有害身体健康,而且也能发现其中的无聊和浅薄,这时的感受与玩游戏时的感觉会有很大差别。反之,那些理性的东西,只要静心地体味内心的真实感受,你就会轻易地发现,它是否符合人性,是否自然。

       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还是自我教育,其任务都应该在尊重感觉并在感觉的基础上,自然地上升到理性,而不是违背感觉、违背自然的强行灌输。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在尊重个体感觉或感性的基础上,使之上升到理性的过程。这种上升,包括对自我感觉的理性自觉,对自我感觉的认识、评判和选择,以及对自我言行举止的反思等等。理性,是人所特有的,也正因为有理性的作用以及人的理性与人的感性的结合所形成的感受,形成了人与动物最本质和最全面的区别。另一方面,直接的感觉又必须上升到理性,这正是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儿童中心论一味强调尊重儿童的兴趣、爱好和直观感觉,这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如果没有合理的引导和提升,就会陷入简单化,就不能培养出具有丰富、全面、深刻和高层次感觉的人。
沙发
shiqisong1 发表于 08-4-24 16:20:17 | 只看该作者
理论不错,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7 12:12 , Processed in 0.082086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