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1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maomaozxd 发表于 07-9-17 15:41: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
第一部分理论
第一章早期理论
一、大众媒介的重要性
大众媒介是对以大规模的方式运作,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能够触及并影响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传播方式的简称。
尽管新媒介日益进步,大众媒介并没有处于衰落中,相反,为了顺应新媒介的出现,大众媒介也正在调整、扩展,以迎接挑战。
大众媒介的重要性
一是在政治层面上,大众媒介逐渐成为民主政治过程的基本要素;成为权力行使的手段,政治人物和政府机构凭借优先的媒介使用权,进行广泛宣传使它们所拥有的权力合法化。
   二是在文化层面上,成为社会现实的定义者与形象构成的主要来源,以及社会认同的主要表征;二是成为人们闲暇生活中最大的聚合场所,为人们提供共享的文化环境;
三是在经济层面上,随着媒介产业的成长,媒介在市场中的权力呈现多样化与稳固化。
二、媒介与社会的关系
媒介依照自身的法则和实践,在社会内部建构一种单独的社会以机构,但媒介在本质上仍然是依赖社会的。
三、方法的基本差异
批判理论:试图揭露隐藏在媒介实践之下的问题,并且根据某些特定的价值,将这些问题与广泛的社会议题联系起来。
实用性传播理论:通过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大众传播的运用更有效率。
另两个层面的理论取向:媒介中心与社会中心;文化主义者与唯物主义者,并由此区分出四种主要方法。图见书P6页
四、不同类型的理论
社会科学理论:对媒介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客观地观察的基础上,对大众媒介的性质、运作和影响做总体阐述。
规范性理论:在特定的社会价值下,检查并规定媒介应如何运作。
操作理论:指媒介从业者在其工作中积累和运用的实践思想。
日常理论:从我们自己与媒介接触的经验中得出的知识。
四、传播科学和大众传播研究
传播的层次:根据传播发生的不同社会组织层次,大众传播可以被视为社会层面诸传播过程的一部分,而且它位于其他传播过程金字塔式分布的顶层。见图P9
在全社会这一层次下,还有一些不同类别的传播网络。一种是在地区、城市、乡镇层次下所建立的媒介机构;一种是在公司或行业组织内的传播网络;三是传播网络通过一些机构表现出来: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司法机构等。
五、不同的分析传统:结构分析、行为分析、文化分析
结构分析:主要来源于社会学。出发点是社会中心论,其首要关注目标包括媒介系统和组织,以及它们和社会的关系。焦点集中在社会结构和媒介系统对内容的影响上。
行为方法:来自于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心理学方法倾向于以个别实验者为基础;而社会以学的方法集中在社会学意义上的人口成员的行业,并倾向于对在自然条件下收集来的代表性调查数据进行多种不同的分析。
文化方法:主要被应用于意义和语言问题的研究中,还有特殊社会环境和文化经验的细节上。
六、定义大众传播
七、大众媒介机构
第二章大众媒介的兴起
一、大众媒介的形成
二、印刷媒介:书籍与图书馆
三、印刷媒介:报纸
四、身为大众媒介的电影
五、无线广播电视
六、录制的音乐
七、新电子媒介
当前的传播革命主要以两种主要的创新发明为基础:一是卫星传播;二是计算机的应用。计算机的庞大力量来自数字化,这种数字化的能够让各种资料以所有的格式传送,并且能够保持原有的效能并产生整合。
八、媒介之间的差异
分析媒介之间的差异,比从前困难,第一,现在某些媒介是通过几个不同类型的传送渠道来进行传播的,降低了媒介原有的独特性以及使用经验,EG:电影;第二,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技术整合,只会增强这种趋势;第三,全球化的趋势正在降低所有国家的媒介内容与机构之间的独特性;第四,全国性与全球媒介的持续合并趋势,导致不同的媒介变成“同在一个屋檐下”
自由与控制: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通常包含了政治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即规范性。政治层面的核心正是自由与控制的问题。
重点提示:媒介的社会控制
控制的类型:第一,出于政治原因对内容的控制;第二,出于文化和道德原因对内容的控制;第三,出于技术原因对基础设施的控制;第四,出于经济原因对基础设施的控制;
控制的相关原因:第一,更大的政治颠覆力;第二,更大的道德、文化和情感冲击力;第三,更大的实行控制的可能性;第四,更多的进行管理的经济动力。
使用与接受的问题:重点提示:媒介使用的差异:一,家庭之内或家庭之外;二,个人使用还是经验分享;三,公共的不是私人用途;四,互动还是非互动。电视在本质上属于:分享性、家庭性与公共性。
九、媒介变革对公共兴趣的意义
第三章概念与模式
一、关于媒介与社会的早期观点
第一,媒介的力量:通过一战、二战中纳粹运用媒介进行宣传服务、以及冷战结束、海湾战争以及科索沃冲突等事件在内,都证实了媒介在任何国际斗争中,都是一种基本且强有力的要素。
第二,传播与社会整合:大众媒介与社会整合之间的关系,容易被看作是负面的,更多犯罪和道德沦丧以及个人主义的,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现代传播对凝聚力和集体感做出积极贡献。大众媒介是形成新型凝聚力的潜成力量,能够把同一国家、城市或地方的分散的个体联合起来。
第三,身为大众教育者的大众传播:媒介能够成为大众教化的有效力量,而且成为一般学校教育、公共图书馆与大众教育的补充及延伸。媒介传播信息与观念、揭露政治腐败,并为一般人提供许多无害的享乐。
第四,成为问题或者替罪羊的媒介:将媒介关于犯罪、性、暴力和社会混乱的表面增长联系起来。
二、“大众”的概念
早期的大众一词带有负面意涵:指平常人或普通群众,通常被认为未受教育、无知并且有可能是不理智、不驯服的。
在社会主义传统中,大众代表一般劳工为了集体的目标或是反抗压迫而组织起来所产生的力量与凝聚力。
主导倾向一直是对大众现象的否定,主流西方社会与文化价值取向是个人主义和精英主义,对集体的行动存在偏见。认为大众代表一种无组织性、缺乏个人色彩的个体的集合。
重点提示:大众的概念:庞大的集合体、没有差异、主要是负面形象、缺乏秩序或组织、大众社会的反映。
三、大众传播的过程
大众媒介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它们是被设计出来向众多人传播的。传送者往往比接受收具有更多权威,地们或专门的知识。
大众传播的符号内容或信息,大多是标准化的产品,而且能够以同样的方式重复使用。
对于大众传播的接受也是特别的,受众通常被当作是松散的集合体以及被动的旁观者,缺乏反馈和参与的机会。
四、受众
公众:通常是相当庞大、分布广泛而且持久的。公众通常环绕着公共生活中的议题或目的而形成,其主要目标是促进某种利益、意见或者促成政治变革。公众是民主政治中一个必要的成分,公众的兴起下载是现代自由民主社会的特征。
受众:分布广阔,而且其成员通常彼此互不相识,它缺乏自我意识与自我认同,而且无法以一处组织化方式的集体行动来达到共同的目标。在不断变化的范围内,其组成也不断变换。受众并不为自己而行动,容易受到操纵。受众是异质的,由所有社会阶级与人品意义上的不同团体的人组成;受众又是同质的,因为它们对某些兴趣的选择上是一致的。
重点提示:广大的受众:数量庞大;分布广泛;非互动性,匿名性;异质性;缺乏组织或自我行动。
注意:大众、受众、公众三个词的异同
五、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
精英文化:由文化精英创造的,在某种美学、文学或科学传统之内进行。其所依赖的系统化标准独立于其产品的消费者之外。
民间文化:这些文化来自人民,并且在时间上早于大众媒介以及大量生产的文化。最初是自然产生的,运用了传统的形式、主题、素材以及表达方式,而且通常融入了日常生活。具有包容性与简朴性。
通俗文化(即大众文化):为了大众市场而制造的文化产品,是一种普遍的、标准的文化。但是大众媒介吸收了一些流行文化潮流,并试图使其化文化潮流适应城市生活的状况,从而弥补工业化造成的文化空白。
大众文化兴起的原因:鲍曼认为由于国家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文化的同质化,而大众媒介不过是对这种必然趋势推波助澜而已。
六、理论与研究主流范式的形成
主流范式结合了大众强大的大众的观点和典型的科学研究方法,尤其是社会调查法、社会心理学实验法以及统计分析法。主要是研究大众媒介的效果以及能够帮助解释效果的过程方面的研究。主流范示假定了一种良好的社会即:自由、多元、公正,在支持和表达“西方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信息科学及功能论的源流
拉斯韦尔是第一个对传播在社会中的功能,即媒介在维护社会方面的主次任务进行了明确阐述的人。功能论倾向于认为传播的功能主要就是维持社会的整合、持续与正常,同时也有扰乱和有害的后果。(具体功能见第四章第九个问题)
另一个主导范式来自香农和韦弗的信息论。首先住处提供者选择某个信息,以信号形式传送,通过传播渠道到达接收者,由他将信号转化为信息,达到目的地。传送的信息和接收信息之间的差异被认为来自渠道中的噪音或干扰。
此范式在媒介效果研究中的偏差。这种模式是一种直线型、以效果为关注点的人类传播的研究方法。这和大众社会中一小部分拥有权力和金钱的精英能够利用强大的媒介渠道来达到劝服和告知的目的这一概念相吻合。
而来自米德、库利、帕克等人,把人类传播描述为在本质上是人性化的、社会的和相互作用的,注重意义的共享而不仅仅是影响。
重点提示:传播研究的主流范式:自由—多元的社会理论;功能论的角度;传播效果的线性模式;强有力的媒介受到团体关系的影响;量化研究及变量分析。
七、另一类范式
另一种社会观与媒介观。这种社会观并不承认盛行的自由、资本主义秩序是公正的、不可避免的,也不承认生活理性—计划的和功利主义的模式是适当的和令人满意的。它认为存在另一种理想主义,有时是乌托邦的意识形态。
另类范式的原始意识形态起源是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流派。一是来自法兰克福学派,促进了一种与主导的商业大众文化不同的观点,为了解大众传播过程的操纵性和压迫性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基础。
来源不同的挑战。另类范式的主要成分和支持:第一,认为媒介内容中具有更为隐藏的意识形态信息,倾向于维护已建立起来的权力机构以缓和对抗。第二,我们必须根据受众的社会地位和兴趣来把意义看作是构建的和可以进行解码的信息。
另类范式的地位。在这些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类范例,并不只是主流范式的镜像,或是机械的对衫的传播观念的反叛。它是在一种更为完整的分享性的传播观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传播学研究既是一种补充,又是一种不同。主要三种不同的方法:社会科学的、诠释的以及批判分析的。
重点提示:另类范式:社会批判的观点,反对价值中立;拒绝传播的传送模式;对于媒介技术与信息采取一种非决定论的观点;采用诠释的视角质化的方法倾向于使用文化或政治—经济理论;广泛关注社会中的不平等和对立的根源。
八、传播的四种模式(可能考点哦)
传输模式:在主流模式的核心,可以发现一种将传播视为一定量的住处传播过程的观点:信息是由传送者或信源决定的。以拉斯韦尔的5W模式,反映了传播的线性顺序。
韦斯特利和麦克莱恩的成就在于:认识到大众传播涉及在社会和受众之间存在一个崭新的传播者的角色。传播的过程是:社会中的事件;渠道/传播者;信息;接受者。这种修正的版本认为大众传播者并非是信息的创造者,而是向潜在受众传达他们本向对于环境中所发生事件的说明,或者为某些想要接触更广泛公众的人物提供表达其看法的机会。这种完整模式有三项特征:一是强调大众传播者在选择上所扮演的角色;二是这种选择是根据受众将会对什么感兴趣所作出的评估而进行的;三媒介自身不以劝服、教育甚至告知为目的,而是以受众感兴趣为目的。这种模式认为,大众传播是一种由受众兴趣和需求所引导的自我控制的过程,以受众而不是住处传送者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的标准。
仪式或表达模式:强调传送者(或接收者)的内在满足,而非某种工具性的目的。以共同的理解与情感为基础,属于庆祝性、享受性以及装饰性,而非功利性的。仪式传播的性质是从文化中获得的而不是由参与者选择的符号和联想而定。仪式在情感及行动的统一动员上,担任着某种角色。我们可以在艺术、宗教、公共仪式及庆典的领域中,看到仪式性传播模式的实例。
作为表现和关注的传播:“注意力”模式。大众媒介的主要目的既不是要传送特定的信息,也不是要通过文化、信念或是价值的表达来团结大众,而仅仅是要吸引、保持视觉或听觉的注意力。通过这种做法,媒介达到了一种直接的经济目的,也就是从受众那里得到了经济效益,以及通过将爱人的注意力卖给广告主而获得的间接的好处。
将传播视为一种表现与注意过程的观念相关的三项特征:竞争的、现实的短暂的、客观的疏离的(价值中立,形式和技术比信息内容更重要)。这些特征在商业性的媒介机构中尤为如此。
媒介话语的编码与解码:接受模式。这种模式源于批判理论、符号学和话语分析,更多的属于文化研究领域。其核心就是将意义的归属和构建同接收者联系起来,媒介信息总是开放而且多义的,而信息的诠释则是根据语境和接收者的文化而定。代表人物霍尔。
首先,传播者出于意识形态和机构的目的,有选择地对信息进行编码,并且为了那些目的操纵语言和媒介;其次,接收者并不是被迫接受所传播的信息,而是根据本身的经验或见解,透过不同或对立的诠释来抗拒意识形态的影响。
媒介内容意义的多样性;不同诠释群体的存在;接受者在决定意义过程中的首要地位。
对比。传输模式适用于制度性、信息性或宣传目的的媒介活动中;表达或仪式模式在捕捉艺术、戏剧、娱乐及许多运用传播符号的元素上,有突出优势;公众注意模式反映了媒介为了收视率或收入而吸引受众的中心目标;接收模式则提醒我们,媒介所谓塑造,表达或震撼的力量部分只是幻想,因为受众才是最终的裁判。
第四章媒介理论与社会理论
一、媒介、社会与文化:联系与冲突
社会文化关系类型表述。(见书P73页图)
相互依赖:意味着大众媒介与社会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把大众媒介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媒介对社会在信息和娱乐方面的需求作出反映,同时也刺激了革新,促使社会文化氛围的变化,这又引起了新的传播需求。
唯物主义:即认为大众媒介是社会的一个层面,文化依附于社会经济与权力结构,无论谁拥有或控制了媒介,谁就可以选择或限制他们的作为。
唯心主义:认为媒介主要就是本身的内容,文化因素较强。假定认为媒介具有潜在的强大影响力,不过,媒介所传递的特定观念和价值,才是造成社会变革的主要原因。同时,还认为媒介形式和技术的变迁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获取经验的方式,甚至改变与其他人的关系。EG麦克卢汉的理论。
自主的关系:社会和大众媒介能相互独立地变化到一定的程度。有时在文化上非常相似的社会,会产生出不同的媒介体系。自主论的立场认为媒介文化是表面的,并不一定和地方文化发生联系。
二、作为一种广泛社会过程的大众传播:社会关系的中介
中介的概念。第一,它代表了那些我们无法直接亲自观察的事件与情况的二手的或三手的传递;第二,指社会中的其他参与者和机构出于他们自己的目的与我们联系的各种努力。中介指我们对我们身外的集团和文化形成认识的间接方式。
三、媒介与社会联系的参考架构
媒介有时候是根据需求,有时候根据自身的目的(赢利或影响力),有时候追随其他社会机构的目的向受众提供信息、形象、新闻和印象,可以看出,中介并非一个中立的过程。
同时,体验也并非完全由大众媒介来作为中介的,还有一些直接接触社会机构的渠道。
媒介与社会关系理论的类型。
四、媒介理论的主要议题(1)权力与不平等(议题1-3考点)
   支配媒介模式:媒介组织似乎是被少数势力强大的利益集团拥有或控制,它们传播
沙发
chener99 发表于 07-9-22 12:51:27 | 只看该作者
好人·!!哪~!!
板凳
jlpclover 发表于 08-3-28 22:54:26 | 只看该作者
xie xie ~~~~~
地板
alizee1205 发表于 08-4-1 11:40:18 | 只看该作者
好细心哦!谢谢[s:2]
5#
jewel117 发表于 08-4-7 21:18:45 | 只看该作者
thank you very much
6#
幸福种子 发表于 08-8-12 20:48:19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资料,谢谢楼主了!
7#
dlts 发表于 08-8-13 01:58:32 | 只看该作者
如沐春风,受益匪浅!
8#
luckxixihp 发表于 08-8-13 13:30:0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诶~~~不错
9#
隐。 发表于 11-4-23 22:42:29 | 只看该作者
不错`
·可惜不全啊。。。
10#
光年...依旧 发表于 12-9-23 16:28:27 | 只看该作者
xieixen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8 15:13 , Processed in 0.090237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