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权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梦回唐朝 发表于 06-4-22 19:40: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先秦两汉文学讲义(二)

第二章  《诗经》

教学目的: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主要是诗经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

知识点:1、诗经知识

        2、诗经的思想内容

        3、诗经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诗经  风 雅 颂 赋 比 兴

重要提示:诗经的分类,诗经的主题,诗经的艺术特色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一共收集了305篇诗歌作品。在先秦时期,它被叫做《诗》或《诗
三百》,汉代才被尊为《诗经》。

一  《诗经》知识

1、《诗经》的创作年代和地域:《诗经》中有5首《商颂》,可能是商代作品(但也有人认为是春秋时期宋人作
品),那么它的创作年代的上限就是商代。它的最晚作品是写于公元前599年的《陈风·株林》。它的地域相当
于今天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带。主要在北方的黄河流域。

2、《诗经》作者:《诗经》305首,只有5首知道作者:许穆夫人赋《载驰》、家父作《节南山》、孟子作《巷
伯》、吉甫作《崧高》、奚斯作《閟宫》。其余的都没有留下作者姓名。这是因为当时人的著作权意识还没有
觉醒。

3、《诗经》的采集和编定:《诗经》时间跨度如此之大,地域是如此之广,那么是谁把这么多作品收集起来编
为一本书呢?《国语》有“献诗”的说法,汉代人则说是周王朝派使者采诗。现在看来,《诗经》的来源是多
渠道的,既有公卿大夫的献诗,也有从各诸侯国采集来的诗,像祭祀诗,可能是周王朝指定专人创作的。《诗
经》的编定,战国秦汉人有一个孔子删《诗》的说法。《史记·孔子世家》说:《诗》原来有3000首,是孔子
把它删到305首。这个说法不可靠,因为孔子自己说过《诗三百》,可见孔子时已有《诗三百》的定本了。公
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诗》乐,各国风诗的次序与今本大体相同,而当时孔子只有8岁。《诗经》
的编者应该是周王朝掌管音乐的太师,他们把诗收集起来,加工整理,给它配上音乐,再颁布到各诸侯国。
305首诗歌,当时都是配乐歌唱的,只是音乐乐谱已经失传了,我们今天所看的只是歌词。

4、《诗经》分类:《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分类的标准可能是音乐。风,是音乐曲调,国风就是各诸侯
国的乐调。十五国风共160篇,分为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雅,古代又写成夏,它是指西周王畿的音乐。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1篇,作
者都是上层贵族;小雅74篇,作者既有上层贵族,又有下层贵族。颂是宗庙祭祀音乐,有些是舞曲,音乐比较
舒缓。颂又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周颂31首,都是西周诗篇。鲁颂4首,都是赞美鲁僖公的作品。商颂5首。

5、《诗经》的运用和流传:《诗》最初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例如,周王或诸侯宴请大夫喝酒,往往演奏
《鹿鸣》,鹿是一种对同类友好的动物,它找到食物之后,就要呼唤同伴一同来吃。演奏《鹿鸣》,就是表示
对宾客的友好。春秋时期,诸侯卿士大夫在政治、外交场合,往往赋《诗》言志,用《诗》来办外交。也有不
少人在游说、讲学、著述、劝谏时,引用《诗》作为论据。1994年,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面世,它是目前
所能见到的《诗》学专著。到了汉代,出现鲁、齐、韩、毛四家诗,其中鲁、齐、韩三家是今文经学,用汉代
通行的隶书写成。毛诗是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称为古文经。今文三家诗都立于学官,但都先后亡佚,毛诗最初
在民间流传,但却后来居上,流行于世,我们今天所读的就是毛诗。1972年,在安徽阜阳发现《诗经》汉简,
它不同于汉代四家诗,说明汉代还不止四家诗。先秦两汉儒家不仅讲《诗》的字词句和主题,而且借说《诗》
来发表文学思想。儒家的文学思想,主要就是儒家在说《诗》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诗经》作品,除了看《作
品选》以外,还可以看北大《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的《诗经》部分。朱熹《诗集传》篇幅少,可以看。余冠
英《诗经选》,选了一百多首,嫌少了一点。目前《诗经》选本很多,但还没有权威选本。
沙发
 楼主| 梦回唐朝 发表于 06-4-22 19:41:40 | 只看该作者
二  《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的内容,包括(1)史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是周民族史
诗;(2)祭祀诗:三颂大都是祭祀诗,大雅中也有不少祭祀诗;(3)宴飨诗:如小雅中的《鹿鸣》,就是典型
例子;(4)怨刺诗:大小雅和国风中都有一批批判黑暗时政的怨刺诗,这被毛诗称之为变风、变雅,它们对后
代影响极为深远;(5)战争诗: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等;(7)徭役
诗:多从征夫思妇角度来写,如小雅中的《何草不黄》;(8)农事诗:如周颂中的《噫嘻》、《丰年》,豳风
中的《七月》等;(9)爱情婚姻诗:这一类在《诗经》中最多,有七八十首,艺术成就也最高,它广泛地反映
了爱情婚姻生活的各个方面;(10)田猎诗:田猎是先秦王室贵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方面,就像今天人们从事各
种体育活动一样;集娱乐、健身、军事训练于一体,像风诗中的《大叔于田》;其他还有一些咏怀诗。我们选择
一些代表作品来讲解。

《周南·关雎》

关关(和鸣)雎鸠(王雎),在河之洲(水中可居之地)。(头两句起兴)窈窕(幽闲)淑(美善)女,君子好
逑(好的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貌)荇菜(水生植物),左右流(求取)之。窈窕淑女,寤(醒)寐(睡)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思念)。悠(感思)哉(语气词)悠哉,辗转反侧(翻来覆去不能入睡)。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亲近)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择取)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   主题

《关雎》主题,从古至今有5种代表性说法。

   一是娱乐嘉宾。西周春秋时期,上流社会在举行燕礼、乡饮酒礼的时候,要演奏《关雎》作为合乐,就是用作
音乐演奏会的最后一支曲子。为什么要以《关雎》合乐呢?当时用《诗》的方法是断章取义,就是说不顾及它的
全篇意义,只是取自己所需要的一两句。《关雎》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的诗
句,宴会主人就取这两句表达自己娱乐嘉宾之意。《关雎》的音乐非常美妙,孔子多次赞美,他说:“《关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说:“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二是以色喻于礼。这是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提出的观点。以色喻于礼,就是说诗中的男主人
公本来非常爱慕窈窕淑女的美色,但他终于悟出全凭情感冲动不好,还是要用琴瑟钟鼓之礼把她娶过来。(像阿
Q对吴妈,全凭感情冲动,自然不会成功)这是发乎情,止乎礼义。

   三是讽刺周康王好色晏朝。这是汉初今文三家诗的观点。他们说,周康王找到了漂亮的妃子,从此君王不早朝,
诗人看出这是周王朝政治走下坡路的不祥徵兆,所以写了这首诗讽刺周康王。

   四是歌颂后妃之德。这是古文毛诗的观点。在封建时代,帝王嫔妃众多,后宫佳丽三千人,这么多的青春少女,
只有一个丈夫,竞争空前激烈。所以,女无美恶,入宫见妒。为什么被嫉妒呢?这是因为多了一个女子,就多
了一个竞争对手,自己的机会就减少了一分。但毛诗认为,《关雎》中的后妃没有这个争风吃醋的毛病,她怕
的是君子(周王)找不到窈窕淑女,所以她亲自替君子物色淑女。这个说法变化很大,本来诗中主人公是男子,
是男子想淑女想得睡不着觉。但经过毛诗的解释,主人公变成了后妃,是这个后妃急得睡不着,想着为君子找淑
女。而君子呢,却心安理得地坐在那里,等着贤惠的大老婆替他找小老婆。这个说法影响最大,从汉代到清代,
人们都采取这种说法。

   五是把它看成是爱情诗。这个观点出现在五四以后。当代人都采取这一说法。这首诗,可能写的是一个男子真实
的情感经历,也可能是人们编唱的民间情歌。对《诗经》中的爱情诗,法国汉学家格拉耐在《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
谣》中有一个新解释,他说,中国古代经常举行季节性的集体祭礼,在祭礼上通常有歌舞表演,《诗经》中的许多
爱情诗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它们是“宗教情感”的产物,他把这种爱情称之为“定时的爱情”。这个说法
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

   通过这个主题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文学作品分析与做数理化题目是不一样的。在数学上,一加一等于二,只有
一个固定答案。文学分析没有一个固定答案,它的答案是多种的、变动的,不要试图为文学作品找一个最终的主题
。一部作品写成以后,不同时代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审美情趣、自己的理解与认知,对
它进行解读。像《红外线》、《三国演义》等等,人们已经提出各种主题,只要他们能够自圆其说,都不能说谁是
错的。

(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述

这首诗细致地描述了诗人思念淑女丰富的心理活动。

   诗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一对雎鸠在河边交颈和鸣,据说这种鸟儿情意专一,一只死后,另一只就忧
思不食,憔悴而死。鸟儿的伉俪深情激发起诗人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鸟儿况且如此,何况人呢!在这一刹那,他
自然而然地想起他的心上人,他的朝思暮想的窈窕淑女,那个在河中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他在想,如果她能够嫁
给自己,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一对啊!

   诗人的目光向河中望去,因为那姑娘经常摇着小船,到河里采摘荇菜。望呀,望呀,那小船终于出现了,诗人的
心儿狂跳起来,他的目光随着小船起伏、流荡。那姑娘或左或右,将一棵棵紫红色的荇菜采下来,在诗人眼里,姑
娘一举手,一投足,简直是美妙的舞蹈。

   姑娘采荇菜采了一整天,诗人也就在河边看了一整天。晚上,他回到家里,满脑子都是那个窈窕淑女,都是那个
采荇菜的姑娘。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睡,他脑海里就浮现出窈窕姑娘的倩影;他一闭上眼睛,眼前就出现那
个采荇菜姑娘。

   那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好梦:他梦见自己来到河边,阳光映照在河上,水面上泛起一片红色的波浪,春风和煦地
吹着,雎鸠还是那样和鸣,那个荡着小船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又出现了,诗人羞涩地堂堂达达地弹起琴瑟,笨拙地敲
起钟鼓,他要用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吸引姑娘的注意力,来使姑娘快乐。采荇菜的姑娘也看出了诗人的意思,她将
小船摇到诗人的身边,微笑着将一棵紫红色的荇菜扔给诗人……

   诗人从关雎写起,写到他对窈窕淑女的热烈爱慕,写到他朝思暮想,夜不能寐,最后写到梦幻境界,将热恋中的
青年男女心态写得十分传神。

《秦风·蒹葭》

   蒹(荻苇)葭(芦苇)苍苍(老青色),白露为霜。所谓伊人(这个人),在水一方。遡洄(逆流而上,一说,
洄是曲折的水流)从(接近)之,道阻(险阻)且长。遡游(顺流而下,一说,游是直流)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苍青色),白露未晞(晒干)。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水边高崖)。遡洄从之,道阻且跻(上升)。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水中高地)。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止)。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水边)。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小
洲)。

(一)   最富张力的爱情生活中的一幕

   有人说,这是中国第一首朦胧诗。朦胧诗的特点主题朦胧,情思朦胧,意境朦胧。《蒹葭》只是在意境中有一些
朦胧的意味,它的主题和情思都很清楚,它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它所表达的是诗人对伊人的追求。不清楚的是它
的地点环境。按照教材的说法,诗人逆流而上,伊人在水一方;如果顺流而下,伊人宛在水中央。余冠英把“洄”
解释为曲折水流,把“游”解释为笔直的水流,说伊人就在一条曲水与一条直流的交接处,如果从直流走,要走很
多路才能找到;如果顺曲水找,伊人宛在水中央。

   我认为,这首诗是用象征的手法,来写爱情生活中最为动人的一幕:一方在苦苦追求,另一方则若即若离,态度
尚不明朗。在爱情生活中,如果只是一头热,单相思,情感虽然可贵,但没有什么悬念。追求成功了,花前月下,
海誓山盟,虽然美好,但也没有潜在的想像空间。有悬念的爱情是在追求过程之中,似乎有一些希望,但又不确定,
对方还在犹豫之中。最折磨人、最煎熬人的就是这一段,它最富于艺术张力,最能给人以想象空间。诗人在表现爱
情追求这方面是成功的,他始终运用象征方法来写,用地理上的距离来象征心灵、情感的距离,创造了一个令人想
像不尽、回味无穷的意境。这是一个凄清的秋天早晨,甜丝丝的空气中略带几分凉意。请大家注意,这个爱情故事
的发生地点是在陕西,陕西的秋季,早晨已经有些寒意,霜也比南方下得早。太阳还没有出来,苍绿色的芦苇上,
点点露水凝结一片雪白的霜花,大地一些白色。对诗人来说,这又是一个夹杂着幸福和感伤、交织着希望和失望的
早晨。他来到河边,那是两条河的交汇处,他的心上人,就常常在那水边徜徉、徘徊。他已经多次向她发出求爱信
号,可是伊人既没有说行,也没有说不行。诗人想沿着曲折的水流去找她,可是山高路远,征途漫漫。他想顺着直
流去找,伊人似乎又在水流中央。这个伊人啊,可求而不可得,可望而不可即,怎么能不让诗人伤感?但若要他就
这样自动放弃,又不可能。诗人心里一激灵,眼前的此番情景,不就是他与伊人关系的一种象征么?一首诗在他脑
海里酿成了。凄清的秋景与感伤之情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凄迷恍惚的意境。

   后代有些作品表现了与《蒹葭》相近的主题。《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
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刘禹锡有
一首《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所写的正是《蒹葭
》意境。

(二)   虚实相生

   写得太实,不是诗;写得太虚,也不是诗。诗存在于虚实之间。《庄子》中有一个寓言,说黄帝到昆仑山旅游,
丢掉了一块红宝石。他派“知”去寻找,没有找到。又派“离朱”寻找,又没有找到;再派“契诟”寻找,还是没
有找到;最后派“象罔”去找,结果象罔找到了。这个寓言叫“象罔得珠”。庄子是红宝石象征“道”,以“知”
象征理智,以“离朱”象征视觉,以“契诟”象征言辩:它们都没有办法得道,只有象罔能得道。象是有,罔是无
;象是实,罔是虚。象罔就是在有无虚实之间,庄子认为只有在有无虚实之间才能得道。宗白华说,象罔的境界就
是诗的境界。从艺术上看,《蒹葭》是《诗经》中的上乘之作,它既不是写得太实,又不是写得太虚,虚实相生,
最有艺术韵味。

《卫风·氓》

   氓(民)之蚩蚩(敦厚貌。一说,嘻皮笑脸的),抱布贸(换)丝。匪(非)来贸丝,来即(就)我谋(商量婚
事)。送子涉淇(淇水),至于顿丘(地名)。匪我愆期(过期),子无良媒。将(愿)子无怒,秋以为期(以秋
为期)。(第一章,写相恋。)

   乘(登上)彼 危垣(断墙,指女子扶着村边的断墙眺望),以望复关(男子所居地)。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流
泪貌)。既(已)见复关,载(又)笑载言。尔(指氓)卜(龟卜)尔筮(蓍占),体(卦象)无咎言(凶辞)。以
尔车(迎亲车)来,以我贿(陪嫁财物)迁(运到氓家。有一首西部民歌唱道:“带上你的钱财,领着你的妹妹,赶
着你的马车来。”)。(第二章,写相思和结婚。)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润泽貌,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时。一说,比喻男子情深之时)。于嗟(叹词)鸠兮,无食桑
葚(鸠多食桑葚则醉,讽劝女子不要不顾后患,一味沉溺爱情)。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欢爱,指沉溺爱情)。士
之耽兮,犹可说(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第三章,后悔自陷情网)

   桑之落矣,其黄(叶黄)而陨(落)。自我徂(往)尔(你家),三岁(多年)食贫(过苦日子)。淇水汤汤(
水大貌),渐(浸湿)车帷裳(车帘。女子被弃,再渡淇水回娘家)。女也不爽(过失),士贰(忒,过错)其行。
士也罔极(没有定准),二三其德(行为不一)。(第四章:怨恨氓负心)

   三岁为妇,靡(无)室劳(无事不干,一说,无事可干)矣。夙(早)兴(起)夜寐(睡得晚,指起早贪黑),靡
有朝(不止一日)矣。言(语助词)既遂(已达目的)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笑貌)其笑矣。静言(语气助
词)思之,躬(身)自悼(悲伤)矣。(第五章:女子自悲不幸)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及尔偕老”可能是氓当初对女子所发的誓言,“老使我怨”是说自己被氓休弃,终生都对
氓抱有怨恨情绪)。淇则有岸,隰(低湿之地)则有泮(边际,言下之意,是氓没有定准)。总角(结发,一说指男
女未成年之时)之宴(安乐),言笑晏晏(温和貌)。信誓旦旦(诚恳貌),不思其反。反(违反誓言)是(则)不
思,亦已(止)焉哉。(第六章:女子痛定思痛,以决绝作结)

(一)   融叙述、议论、抒情于一炉

   这首弃妇诗写的是一个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它是以一个被遗弃的女子口气写成,全诗叙述了女子从恋爱、结婚
到最后被遗弃的经过。全诗以叙事为主,中间插入议论和抒情。

   第一章写女子与氓相识相恋并私定终身。女主人公本来是一个养蚕姑娘,她与氓本来相识。有一天,氓抱着一匹布
,嘻皮笑脸地前来以布换丝。从氓从事实物贸易来看,氓可能是一个早期社会的小商人。但他这次来的真实意图并不
是做生意,而是找一个由头,来向女主人公求婚。凭借商人的精明和伶俐乖巧,他很快就征服了这位单纯的采桑姑娘
的心。在当时,结婚要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主人公出于少女的纯真,在氓没有媒人的情况之下,就与氓私定
了终身。氓对这门亲事非常性急,急于求成,表现浮躁。女主人公亲自送氓渡过淇水,一直送到顿丘。她对氓说,并
不是我有意地拖延日期,而是因为你没有找到一位好的媒人,请你不要发怒,让我们把结婚日期定在秋天吧!从这一
章来看,女主人公天真善良,她在没有完全了解氓的情况下,就私自以身相许,亲自酿下了日后的苦酒。而诗中的氓
,则是一个精明世故而又性格暴躁的小商人形象。开始,他为了达到目的,不惜嘻皮笑脸,甜言蜜语。而当他俘虏了
采桑姑娘的心之后,稍不如意,就发脾气。可是女主人公还把氓的粗暴理解成对自己的挚爱,好言好语地加以劝慰。

    第二章写相思和结婚。女主人公和氓分手后,就陷入对氓的刻骨相思之中。每当红日西沉、飞鸟归巢的时刻,她就
扶着村边的断墙,向氓的方向眺望。她望啊,望啊,把眼都望穿了,她多么希望能够希望看见氓的身影。可是一天又一
天过去了,她还没有看到氓的影子。女主人公情到深处,不禁流下了相思的热泪。她一次又一次在内心深情呼唤:氓啊
,氓,你快点来吧!终于有一天,女主人公望见了那个日夜相思、梦魂萦绕的身影:氓赶着一辆马车,渡过淇水,向她
走来。女主人公心里该有多高兴啊,她又说又笑,昔日的满面愁云,如今一扫而光!氓告诉女主人公,他请人为他们的
婚事占卜过,卦象很吉利。氓将女主人公的陪嫁财产都统统装上车,拉回家去了。从这些描写来看,氓向女主人公求婚
,不仅看中了女主人公的美貌,而且还带有明显的经济目的,这就是贪得姑娘的丰厚陪嫁财产。

    第三章中断叙述,抒发女主人公的悔恨之情。她想到自己当初那样真诚地爱氓,可是最终却被氓遗弃,真是又悔又
恨。此时此刻,她再也没有办法平静地叙述了,她要吐出胸中的苦水,她要把自己的血泪教训告诉姐妹们,让她们从自
己的不幸经历之中吸取教训。她说,当初她年轻貌美,氓还是喜欢她的,可是一旦红颜逝去,就被氓无情地一脚踢开。
就像班鸠吃多了桑葚会醉一样,女人沉溺于爱情,也会丧失理性。这是因为,男人陷入情网,可以及时从中解脱,而女
人的意志力比较薄弱,一旦陷入情网,就难以解脱了。

    在抒发感慨之后,第四章又诉说氓对自己的负心。她说,自从嫁到氓家中以后,多年来一直过着贫困生活。可是氓
一点也不领情,说休就休。一头小毛驴拉着一辆小车,载着女子凄凄惨惨地渡过淇水,哗哗的流水打湿了窗帘。车内,
女主人公眼泪也像小河一样,哗哗地流。她在心里说,我没有错,错的是氓。这些坏男人真是没有定准,别指望他们感
情专一。

    第五章继续叙述女主人公贤而被弃。自从嫁到氓家,女主人公起早贪黑,任劳任怨。而氓呢,在娶到女主人公之后
,态度立即变得粗暴起来,想打便打,想骂便骂。女主人公想到,当初为了嫁给氓,不惜与父母兄弟闹翻,现在被休回
家,难免不被兄弟们嘲笑。既靠不了氓,又依赖不了兄弟,女主人公想到这里,只有暗自悲伤。

    最后一章写女主人公痛定思痛,以决绝作结。她想起氓当初白头偕老的誓言,没想到他会如此薄情。淇水再大也会
有岸,湿地再广也会有个边,可是氓却朝三暮四,反复无常。结婚那会儿,真是温馨,他是那样对我信誓旦旦,又是那
样轻易地背叛自己的誓言。既然他如此绝情,那我就从此不去想他,我们的事就这样算了吧!

    全诗是以叙述为主线,用的是倒序手法,从恋爱写到被弃回家。女主人公的感情发展往往冲断叙述顺序。例如当她
讲到自己对氓的热恋时,她就立即中止叙述,抒发她的悔恨之情。讲到最气愤的时候,就骂上几句,发些感慨,然后再
说下去。

(二)女主人公性格特征

    从女主人公自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性格:年轻的她,清纯、天真、多情、容易轻信。结婚以后,忍辱负重,
逆来顺受。一直到被遗弃,她才真正认清氓的真面目,才对往事悔恨交加,可惜的是已经晚了。但是她一旦认清了,
就能够斩断情思,显示了性格中刚强的一面。

讨论《小雅·采薇》

    讨论提示:关于《采薇》创作的历史背景,古代有两种说法,一是《汉书·匈奴传》,认为是周懿王时期的作品。
二是毛诗,认为是周文王派遣士兵守卫中国抵御猃允之作。应当以《汉书》的说法为准。诗中所说的猃允,就是北狄,
汉代叫做匈奴。(文、武、成、康、昭、穆、共、懿、孝、夷、厉、宣、幽)猃允是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西周强盛时
期,曾经将它放逐到泾、洛之北。周穆王无辜征伐犬戎,获四白狼四白鹿,自是荒服不至,激化了与猃允民族的矛盾。
西周王朝最终灭于猃允之手。这首诗是以一个退伍老兵的口气写成,诗中回忆了他多年的征戍生活,可以说是抚今忆昔
,感慨万千。我们在讨论时,要看一看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他对猃允是什么态度,对国家是什么态度,他为
什么那样想家,为什么那样感伤,这首诗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创新。当然,也可以超出这个范围,不懂的问题
可以提出供大家讨论。

    采薇(野豌豆苗)采薇,薇亦作(初生)止(名末助词)。曰归曰归,岁亦暮止。靡(无)室靡家,猃狁(指北狄
,匈奴)之故。不遑(暇)启(跪,危坐)居(安坐,安居),猃狁之故。(第一章,写为了征讨猃狁而长年戍守在外
。)

    采薇采薇,薇亦柔(柔嫩)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炽烈,五内如焚),载(又)饥载渴。我戍(防
守)未定(止),靡使归聘(问候)。(第二章,写征戍之苦以及无法问候家人。)

    采薇采薇,薇亦刚(坚硬)止。曰归曰归,岁亦阳(十月为阳)止。王事靡(无)盬(止息),不遑启处。忧心孔
(很)咎(病,痛苦),我行不来(归来)!(义同二章。)

    彼尔(薾,花盛貌)维何?维常(常棣)之花。彼路(辂,大车)斯何?君子(将帅)之车。戎车(兵车)既驾,
四牡(雄马)业业(高大,壮大)。岂敢定居,一月三捷(接,接战。一说,一月打了三次胜仗)。(第四章,追叙戍
守生活紧张劳苦。)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威武貌)。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庇护)。四牡翼翼(行列整饬,安闲,训练有素),象弭
(用象牙装弓端的弭)鱼服(沙鱼皮箭袋)。岂不日戒(日日警惕戒备),猃狁孔棘(很紧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迎风披拂貌)。今我来思(语助词),雨(下)雪霏霏(雪大貌)
。行道迟迟(缓慢),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第六章,写老兵归来,痛定思痛,更加悲伤。)

思考题: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作品表达了强烈的思归厌战之情,对王事的抱怨之情,对匈奴的同仇敌忾之情,征
战归来的伤悲之情。思想感情相当丰富复杂,诗的主人公有血有肉,他有着世俗社会中人的情感,不是某种爱国观念的
化身,一方面是思归,另一方面是为国征战,作者是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在为国作战,可以说这是戴着镣铐跳舞。《诗
经》这些作品具有示范意义,为此后的边塞诗奠定了基调。)

2、《诗经》中经常写马,这首诗是怎样写马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写马的高大、威武、整饬,见出军力强盛,军威严
整,略带自豪感。)

3、这首诗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一是前三章以薇的成长起兴,见出岁月悠悠,思归之情愈来愈强烈;二是在抒情方面
怨而不乱;三是末章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本诗在思想感情上既思归厌战又同仇敌忾,在抒情方式上既感慨万千又有所保留,这两点对此后边塞题材乃至于抒情诗
影响甚远。

《周颂·丰年》

   丰年多谷多 余(稻)。亦有高廪(仓库),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甜酒),烝(进)畀(给予)祖妣。以洽(合)百
礼。降福孔(很)皆(嘉,一说,遍)。

   关于这首诗,要掌握几个要点:第一,它是祭神乐歌。这种祭,叫做报祭。农业获得了大丰收,当时人首先想到,这
是鬼神赐福的结果。这里所说的鬼神,既包括祖宗神,即诗中所说的“祖妣”,也包括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神灵。他们获得
丰收后,第一件事就是酿酒,敬献祖宗神和农神,既向鬼神汇报丰收,感谢鬼神的恩赐,又希望通过祭神,获得更多的幸
福。第二,它说明在西周初年,曾经有一个农业丰收时期,到处都呈现出粮满仓、喜洋洋的景象。西周以农业立国,农业
是国家命脉所在,农业大丰收是成康之治的经济基础。第三,这首祭歌篇幅很短,不分章,也不押韵。仅从歌辞来看,显
然没有多少艺术感染力。当年,它的艺术感染力可能主要来自音乐和舞蹈,颂的音乐节奏缓慢,旋律优美,再配合大型舞
蹈,自然给人以神圣庄严的美感。

三  《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的艺术成就,可以从赋比兴、句式、章法、押韵几个方面来谈。

      赋比兴原见于《周礼》,与风雅颂一起,合称六诗。毛诗将六诗改为六义。孔颖达说,风雅颂是《诗》篇之异体,
  赋比兴是诗文之异辞。赋,就是直接描写叙述,它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是比喻。有全篇用比,如《魏风·硕鼠》、
《豳风·鸱鸮》。也有部分用比,如《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被
   视为成功运用比喻的典范。兴是触物兴词,它多在开头。毛公述诗,独标兴体。兴在《诗经》中的情况最为复杂。有
   的兴兼有比喻的意义,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花盛开,红得好像燃
   烧的火,用它兴起新娘出嫁的喜庆热闹。我们所学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也是带有比喻的兴。但有的兴只是起
   开头作用,没有比喻意义。如《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只是取音韵上的押韵。

《诗经》的句式主要是四字句,杂有二至八言。一句两个节拍,很有节奏感。

《诗经》的章法特点是重章复沓,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有的诗篇重章只换几个字。如《周南·苤苡》。当然,重
沓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诗经》多用叠字,如《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采薇》:“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最常见的用韵方式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用韵,韵脚在偶句之上。这是中国后世诗歌用韵的常见方
式。还有句句用韵,也有换两次韵以上的,甚至有不用韵的。
板凳
 楼主| 梦回唐朝 发表于 06-4-22 19:42:24 | 只看该作者
四  《诗经》的影响

    汉代以后,历代都有人学习《诗经》四言体,许多郊庙歌辞都是用四言体写成的,但这些四言体毫无生气,不堪卒
读。只有曹操、陶渊明、嵇康3个作家能成功地运用四言体。《诗经》都是配乐歌唱的,它的重章复沓章法正是因为歌
唱的缘故。后代诗歌创作大多不配乐,只有乐府、词、曲配乐,所以《诗经》章法对后世也没有什么影响。

    文学史教材上讲了三点:一是确立抒情诗传统;二是树立风雅传统;三是确立比兴传统。请大家看教材。

   《诗经》的影响,主要是创作精神的影响。《诗经》的传统,可以用《诗》教两个字来概括。前面说过,先秦两汉儒
家对《诗经》进行研究,不仅体现在文字训诂和章句大义之上,更重要的是借说《诗经》来发表自己的文学思想,儒家
的文学理论主要是借助说《诗》表达出来。经过几百年的探讨,儒家最后形成了以美刺讽谏、风雅比兴为主要内容的《
诗经》教化理论。所谓美刺讽谏,就是说诗人对现实政治不能无动于衷,而要以诗歌为武器,通过赞美与讽刺两种形式
,来讽谏政治,服务于政治。所谓风雅比兴,就是要学习《诗经》风雅中的比兴手法,在批评或赞美时,不要直截了当
,而应该委婉托讽,以体现出温柔敦厚之风。美刺讽谏侧重于创作精神,风雅比兴侧重于艺术表现,两者合起来,构成
了一个完整的《诗》教传统。因为儒家强调诗歌反映政治,所以当代人说《诗经》确立了现实主义传统。从汉乐府,到
建安时期,从左思、鲍照,到李白、杜甫、白居易,历代诗人都继承了《诗经》创作精神。

思考与练习

1.  名词解释:采诗说  孔子删诗说  风雅颂  赋比兴  今文三家诗  四家诗

2.  简述《诗经》中史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情诗的内容特色。

3.  《诗经》在句式、章法上有什么特点?

4.  简述《诗》教内涵以及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阅读参考书:

北京大学中文系《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诗经》部分),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

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

《毛诗正义》,汉·毛公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

夏传才《诗经研究史略》,中州古籍书社1982年出版。

先秦两汉文学讲义(三)
地板
 楼主| 梦回唐朝 发表于 06-4-22 19:43:06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教学目的:了解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以及重要散文的思想内涵、叙事记言特色。

知识点:1、从甲骨文、金文到《尚书》、《春秋》

        2、《国语》

        3、《左传》

        4、《战国策》

关键词:历史散文  尚书  春秋  国语  左传  战国策

重要提示:历史散文的记言叙事艺术,思想文化蕴涵

先秦历史散文,滥觞于甲骨卜辞和金文,到《尚书》、《春秋》而有长足进步,到《国语》、《左传》、《战国策》而
达到成熟。

一  从甲骨文、金文到《尚书》、《春秋》

  中国史官文化起源很早,早期社会的巫史,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化人,也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散文作家,很多历史记载就
是出于他们之手。

  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历史散文,就是甲骨卜辞。甲骨文短的只有几个字,长的有一百多字,有些卜辞对时间、地
点、人物、事件经过有极为简单的交代,内容包括祭祀、农业、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各个方面,可以看作是历史
散文的萌芽。

  殷周铜器铭文,又叫金文,这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商周王公大臣喜欢把他们所得赏赐、诰命乃至诉讼的事铸在青
铜器上,我们今天说,要把某事铭记在心里,“铭记”就是源于商周青铜器铭文。这些金文成为后人研究商周历史文化
的重要资料。商代金文较短,而周代金文在记事有很大的进步,字数增多,篇幅增大,像《毛公鼎》上有几百字。

  商周之际还有一本占卜的书,这就是《周易》。《周易》有64卦,每卦有卦辞,一卦有六爻,每一爻有爻辞,合称卦
爻辞,它们也可以看做是早期历史散文。

《尚书》是上古之书,“尚”同“上”,它是上古时代的公文汇编。它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四个部分。最早的是《虞书·尧典》,篇中所记载的事件大约发生在公元前22世纪左右;最晚的是《周书·秦誓》,作
于公元前627年。从最早到最晚大约历时1500多年。分为典、诰、誓、命几种文体,实际上就是早期的公文。其中《虞
书》和《夏书》是后人的追述,不是当时的记录。《商书》中的《盘庚》(上中下三篇)是比较可靠的殷代文献,这是
盘庚在迁殷之前向国人发表的训辞,被称为记言文之祖。《周书》多记载周公言论。《尚书》大多是王公发表政令文诰
,由史官记录下来。先秦时期《尚书》有多少篇,已经不知道了。秦始皇焚书时,烧了《尚书》。汉初济南伏生从墙壁
中挖出收藏的《尚书》,在家中传授,用汉代隶书抄写,只有28篇,称为今文《尚书》。后来又有人从孔子家中墙壁里
挖出45篇古文《尚书》。汉代的今古文《尚书》都已经亡佚。我们今天所读是古文《尚书》,58篇。据阎若璩考证,其
中33篇是把伏生的28篇拆散的,其余都是后人伪造。今天儒家十三经中的《尚书》,就是伪古文《尚书》。《尚书》文
字古奥晦涩,特别难读,韩愈在《进学解》中说:“周诰殷盘,诘屈聱牙。”但它的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文和金文,且
单独成篇,结构完整,对此后历史散文影响较大。

《春秋》鲁国史官所记录的大事记。《论语》没有说孔子作《春秋》,战国初期《左传》隐约说《春秋》是孔子所作,
但还没有言明,到了战国中期,孟子才明确地说《春秋》是孔子所作。春秋公羊学派就用孔子作《春秋》这个题目,做
了一篇大文章,他们说,孔子在《春秋》中制定了一王之法,等待着后世圣王将其付诸实施。汉武帝听了这话,便以公
羊家解释的《春秋》作为汉家的指导思想,就像今天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一样。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
上是尊公羊学,其它《诗》《书》《礼》《易》都是沾《春秋》的光。从唐代起,历代都有人怀疑孔子是否作《春秋》
,现在也还没有定论。《春秋》记事始于公元前722年,迄于公元前481年。它的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
月系时,以时系年,类似于日志,是典型的编年体,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散文。作者记事非常简洁,措辞严谨,能
够通过用词来显示褒贬爱憎倾向,这就是春秋笔法,它成为中国历史记载的一大传统。

《汉书·艺文志》说:在中国古代,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这就是说,
《尚书》是记言历史散文的源头,《春秋》是记事历史散文的源头。

二  《国语》

  关于《国语》的性质,汉代人说《国语》是“《春秋》外传”。所谓外传,是相对于内传即《左传》而言。《四库全
书总目提要》将其置之“杂史”一类。

  《国语》是“语”一类的史书。当时各诸侯国都收藏有本国和他国史官所作的“语”,战国初年某国史官把他手头上
所掌握的各国“治国之善语”按国别编为一书,这就是《国语》,人们将其称之为国别史——按诸侯国划分的历史。所
以,《国语》的性质是“选编”而不是“著述”。《国语》选编“治国之善语”的范围,包括西周、东周及鲁、齐、晋
、郑、楚、吴、越等诸侯国,西周春秋时期卫、蔡、陈、宋、燕等重要诸侯国的史事均未采入,这可能是编者手头资料
不足的缘故。《国语》的记事上至周穆王,下至鲁悼公,约当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440年,历时560年。它的记事比《
春秋》还要早几百年,按理应该排在《春秋》之前。编者选编这部“治国之善语”,旨在为王侯治国“道训典,献善败
”。因为它是对现有史料的选编,保留了史料的原貌,所以它真实地反映了从周穆王到战国初年这560年历史散文的历
史,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它侧重于记言,但在记事、写人方面都有相当的成就。我们现在对《国语》研究不够。

下面讲《国语·周语上》的《邵公谏弭谤》。

  厉王(姬胡)虐(暴虐),国人谤(批评)王。邵公(邵虎,为王室卿士)告曰:“民不堪命(受不了厉王暴政)矣。
”王怒,得卫巫(卫国巫者,当时人相信巫师有神灵),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消除)谤矣,乃不敢言!”

  邵公曰:“是(这是)障(堵住)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治)川者
决(排除)之使导(疏导),为民宣(宣通)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无目,指乐师)献曲,
史献书,师(乐师)箴(劝戒格言),瞍(无眸)赋(不歌而诵),矇(有眸看不见,青光眼)诵,百工谏,庶人(平
民)传语(传达话语),近臣(亲近大臣)尽规(尽规劝之责),亲戚(同宗大臣)补(弥补)察(督察),瞽史教诲
,耆(六十)艾(五十)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违背)。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犹其原(高平曰原)隰(低湿)之有衍(低平)沃(可灌溉土地)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用口发表言论)也
,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增多)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考虑成熟之后说
出来)之,胡可雍也?若雍其口,其与(帮助)能几何(多少)?”

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在今山西霍县)。(此事发生在公元前842年,邵公谏弥谤是在公元前845年)



  《国语》专门记载“治国之善语”,邵公讽谏之语对治国有重要借鉴意义,史官才把他的言论记载下来,从中可以看出
《国语》之一斑。文章的核心是记言,也就是记邵公的治国之善语。文章前后都有简短的记事文字,这是为记言服务的。
全文三节,开头交代原因,后文交代结果,重点在中间一节。读这篇文章,要注意三点:一是思想所达到的高度;二是从
简短的记叙和人物言论中看人物形象;三是记言的艺术。

(一)   思想高度

这篇文章的中心观点,就是让人民说话。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为民者宣之使言。”人民对政治有没有发言权?
  人民敢不敢说真话?特别是敢不敢批评统治者?这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的尺度。在2800多年以前,作为统治集团的重要
  成员,邵公就认识到让人民说话的重要性,实在是难能可贵。它所达到的思想高度,在中国封建时代是罕见的。可以说
  是振聋发聩,石破天惊。唐代名臣魏徵也只是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就是说要听一听多方面的意见。邵公言论在
  当代也仍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衡量一个社会文明水平,有两个标准:一个是物质标准,另一个是精神标准。例如,从茹毛饮血到用火,这是物质条件的
  进步。在精神上也要进步,比如从不平等到人人平等,从不自由到自由,从没有人权到享有各种人权,这就是精神的进
  步。像西藏农奴,给奴隶主当上马石,现在用不着了。我们在物质上比2800多年以前显然有了明显进步,但在精神上甚
  至比不上邵公。这不能不是遗憾。

(二)记言的艺术

读《国语》,着眼点要放在“语”上。邵公的谏辞,篇幅虽短,但很精彩。针对厉王的自鸣得意,他用“是障之也”一句
  ,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要害。接着他运用了一个生动、贴切、朴素的比喻,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主张“为民者
  宣之使言”。邵公具体讨论了“宣之使言”的途径,主张广开言路,让社会各阶层都对王朝政治提出批评和建议,并认
  为这可以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带来衣食财用。邵公提醒厉王,说人民的批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应该严肃对待。最
  后说:“若雍其口,其与能几何?”如果把人民的嘴堵起来,那是没有什么好处的。这是对开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的照应。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篇小型政论文来读。《国语》中这些言论,实际上就是后来政论文的先驱。

(三)人物性格

这篇小文章主要写了厉王和邵公两个人,虽然着墨不多,但几笔就写出了人物性格。周厉王姬胡是西周末年有名的昏君、
  暴君,他的特点是残暴、专制、愚蠢。作者只用了“虐”、“怒”、“喜”、“不听”5个字,就把这个暴君性格写得
  入木三分。“虐”是对他暴政的概括,“怒”是他对国人批评的反应,于是有实施特务政治、杀害批评者的举动,一下
  子把天下治理得鸦雀无声。“喜”是他对弭谤效果的反应。“不听”是他对邵公忠言的反应。

而邵公则是一个思想开明、目光深远、忠于王室、敢说真话的杰出政治家形象,是2800多年前的优秀思想家,是周王室的
  忠臣、诤臣、社稷之臣。

有一点要说明,先秦时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邵公的“语”,属于立言的范围。史官把他的“治国之善语
  ”记下来,这对邵公来说是极大的荣誉,这可以使邵公垂名青史,也可以给他的家族后代带来莫大的荣耀。但是这些记
  载对君主不利。一旦有事,这些忠臣必须付出惨重代价,来证明他们当初的批评是出于好心。后来国人暴动的时候,周
  厉王的儿子姬静逃到邵公家,国人将邵公家包围起来,要他交出姬静,邵公把自己的亲生儿子交给国人处死,用自己儿
  子的生命换来了姬静的生命。这位姬静,就是后来的周宣王。
5#
 楼主| 梦回唐朝 发表于 06-4-22 19:45:11 | 只看该作者
三  《左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春秋》是经,解释经典的就是传,《左传》就是《春秋》的
传。据说它的作者叫左丘明。对《左传》的作者、性质,古今存在着不同看法。《左传》记事起于公元前722年,迄于公
元前468年,比《春秋》向下延长13年。与《春秋》一样,《左传》也是一部编年史,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

  《左传》思想倾向既有保守的一面,又有进步的一面,从总体上看,它的进步性大于保守性。春秋时期周礼秩序难以维
  持,《左传》的保守就体现在对周礼的维护之上,书中还有大量的卜筮、占梦、预言、占星描写。它的进步性体现在:
  第一,作者记述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自诸侯出、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的史实,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第二,作者
  肯定民为神主的新思想和民本主义精神;第三,书中揭露并批判残暴,代表了社会正义。

    从历史散文艺术上说,《左传》已经完全达到成熟阶段,代表了先秦历史散文的最高水平,是先秦两汉散文的典范之
  作。它的艺术成就体现在:一是写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写得比较成功的有郑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国子
  产等等,在手法上有行动、对话、外貌、心理描写;二是善于写战争,书中记叙了几百个战例;三是善于叙事,既有顺
  序,也有倒序和预序,被刘知己《史通》称之为“叙事之最”;四是行人辞令之美,被刘知几称为“语典而美”、“语
  博而奥”;五是语言高度精炼,句式整饬,词约义丰,言近旨远。

    下面讨论《晋公子重耳之亡》,先作一些提示。这篇文章选自僖公二十三年、二十四年。

    重耳生活于战国中期,当时周王室已经衰微,各诸侯国互相攻伐兼并,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乘机向中原诸侯国侵犯。
杰出的政治家管仲辅佐齐桓公,高举尊王攘夷旗帜,开创了霸主政治新格局。重耳的青少年时代,天下实际政治领袖就是
齐桓公。

    重耳的父亲是晋献公,既是一个荒淫好色、残忍暴虐、听信谗言的昏君,又是有着雄才大略的一代骁雄,他打败了骊
戎,又吞并了虢、虞等小国。但是在继承人问题上,由于他的昏聩,导致晋国四世不安。献公夫人齐姜早死,生太子申生
,他又娶了大狐姬,生重耳,又娶小狐姬,生夷吾。讨伐骊戎时得到骊姬,骊姬长得很美,极受晋献公宠爱。骊姬生奚齐
,骊姬妹生卓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君位,设计陷害太子申生,申生自杀。一场父子兄弟相残杀的悲剧,就
围绕着君位继承人问题而展开。

     公元前655年(僖公五年),晋献公听信骊姬谗言,逼死太子申生,随后又派兵到蒲城捉拿重耳,重耳不得已而逃到
他的外婆家狄国,跟随他流亡的有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等人,他们都是胸怀大志、具有文韬武略的非凡人物。
在狄国重耳娶妻生子,等待时机。他的同父异母兄弟夷吾则逃到梁国。

     公元前651年(僖公九年),晋献公去世,骊姬儿子奚齐继位,晋大夫里克杀奚齐;随后是卓子继位,里克又杀死卓
子。重耳、夷吾都有回国掌权的可能性。重耳谋臣子犯认为,如果利用父亲丧事期间归国即位,这会在道义上陷于孤立。
而夷吾则不管这些,他以割地为条件贿赂秦国,秦穆公认为立一个昏君对秦国有利,所以派兵护送夷吾归国,这就是历史
上的晋惠公。但是惠公即位不久便激化了内外矛盾,于僖公十五年(前645年)与秦在韩原大战,晋惠公做了秦国的俘虏。
后虽被释放回国,但他的统治已经失去人心。

     就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在狄国呆了12年之久的重耳开始行动。公元前643年,他离开狄国,到齐国寻求当时政治领袖
齐桓公的帮助。途中经过卫国,卫文公不予理睬。在五鹿,他缺粮挨饿,向农民乞讨,受到农民的奚落。辗转到了齐国,
此时管仲已经去世,齐桓公已经进入暮年,被易牙等奸臣所包围,在政治上已经没有什么作为。齐桓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
重耳,还送给他20乘车马,使颠沛流离中的重耳有了一席之安。随后不久齐桓公去世,重耳的政治希望落了空。就是在这
种情况之下,重耳萌生了安齐之志。但是重耳的齐国妻子具有政治头脑,她力劝重耳另寻出路。重耳的随从也不允许他苟
且偷安,他们与姜氏合谋,将重耳灌醉,将他抬上车,重耳不得已又重新踏上求索的征程。他到过曹国,受到曹共公的观
浴之辱。他又到了宋国,宋襄公本来有志当霸主,但在宋楚泓之战中受了重伤,重病之中的宋襄公送了20乘车马给重耳,
其他就无能为力了。在郑国,重耳又受到郑文公的冷遇。他来到强大的楚国,楚成王盛情款待他。僖公二十三年(前637
年),晋惠公夷吾去世,在秦国做人质的子圉偷偷地从秦国逃回晋国即位,是为晋怀公。子圉不告而归,激起秦人的愤怒
,他们派人到楚国迎接重耳,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年),秦穆公用武力将重耳护送回国,杀死怀公,重耳即位,是为晋
文公。

      从公元前655年42岁出国流浪,到公元前636年归国即位,重耳在外整整飘泊了19年,归国时已经61岁。他先后到过
  狄、卫、齐、曹、宋、郑、楚、秦8个诸侯国,足迹所至,涉及今天的山西、山东、河南、湖北、陕西5省。其间在卫、
  曹、郑诸国备受冷遇,一度甚至沦落到乞食的地步。用楚成王的话说,就是“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
  矣”。他曾经焦躁过,例如他在五鹿鞭打野人;他也曾经动摇过,例如在齐国,但是他最终坚持下来,成熟起来,在与
  楚、秦大国交往过程中,他都有出色的表现。特别是他后来虚怀纳谏,及时纠正自己的不合适言行,体现出一个大政治
  家的风度。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艰难困苦,玉女于成。用这些话来概括晋文公,是非常适当的。

      重耳归国之时,正是天下权力一时出现真空之际。宋襄公的霸主梦已经破灭,秦穆公的势力局限在西方,当时野心
  最大的是南方楚成王。晋楚在城濮大战。晋文公通过各种策略战胜楚国,成为各诸侯国公认的霸主。齐桓公霸业止乎其
  身,晋文公死后,晋国的霸业还维持了百年之久。所以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霸主的杰出代表。

      关于晋文公重耳的性格,孔子曾经将齐桓公、晋文公作过比较,《论语·宪问》载孔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
  桓公正而不谲。”这就是说,齐桓公作风正派,光明正大,而晋文公则为人诡诈,好耍手段,工于心计。他的谲而不正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他善于用礼义来包装自己。假如,他的父亲晋献公派兵到蒲城捉拿他,蒲城人劝他起兵反抗,但被他拒绝。从表面上
   看,他似乎比较讲孝心,不愿意与父亲派来的军队作战,实际上他深知仅凭蒲城的兵力,远远无法与强大的晋兵相抗
   衡,而且还得了一个违抗父命的坏名声,把日后回国掌权的路堵死了,所以他宁愿选择出奔的策略。又如,晋献公去
   世,他本来可以归国参加君位竞争,但又觉得父亲尸骨未寒,这样竞争不好,所以他宁愿耐着性子等待时机。在曹国
    ,僖负羁赠送食物玉璧,他受飧反璧,表示不贪。在楚成王为他举行的宴会上,他内含锋芒而又不失礼义。在秦国,
   他赋《诗》言志,深得秦穆公的好感。

2、他工于心计。在离开狄国之前,有一个小插曲:他要妻子季隗等他25年,不来而后嫁。他的内心其实不希望妻子改嫁
   ,所以他故意提了一个不容易达到的条件。快50岁的人,还有可能改嫁么?他的妻子明白他的心理,表示自己等着他,
   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

3、他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及时调整自己。例如他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5个女儿嫁给他,其中的怀嬴曾经嫁给惠公儿
   子子圉,重耳不喜欢怀嬴,所以对她很不礼貌,此举引起怀嬴的愤怒。当时重耳的命运掌握在秦穆公之手,重耳深知
   怀嬴这个女人得罪不起,所以他立即降服自囚,向怀嬴请罪。回国后,寺人披请见,当年就是这个寺人披,竭力追杀
   重耳,斩断重耳的衣袖,所以重耳不想见寺人披。当他听了寺人披的陈述之后,立即改变态度,由此得到惠公余党吕、
   郤的阴谋。他不想见小臣头须,但听了头须的陈述,改变了态度。他的疏漏造成了介之推的悲剧,他以绵上作为祭田。
   通过这些措施,他收拾了人心,稳定了内部。

4、最能体现他谲而不正性格的,还是在晋楚城濮之战中。楚成王虽然想当霸主,但他深知晋文公老练成熟,竭力避免与
   晋国正面交锋。重耳为了当上霸主,既要挑起楚国决战,又要将好战的罪名加到楚国身上,特别是楚成王对重耳有大
   恩,不能给人以恩将仇报的感觉。这有很大的难度。晋文公依靠玩弄权术和手腕,顺利地达到了目的。当时有两大军
   事集团:一方是晋、宋;另一方是楚、曹、卫;齐、秦则属于中立状态。晋文公的策略是:第一步,让宋国贿赂齐、
   秦,使齐、秦由中立国变为晋国的同盟国;第二步,进攻楚国的同盟国曹、卫,将曹、卫土地赐给宋国,以此来激怒
   楚国;第三步,私下收买曹、卫,让曹、卫与楚国断绝关系,又逮捕楚国使者宛春,意在激怒楚人决战;第四步,在
   楚人进攻时,退避三舍,使晋国在道义上无可指责。通过这些谋略,让楚国一步步进入已经设好的圈套。

在塑造人物手法方面,最突出的是使用了倒序方法。《左传》是编年体,按年月日次序记事。但在记述重耳时,作者将
  重耳流浪19年的经历放到僖公二十三、二十四这两年写,宛若一篇人物传记。其所以如此,是因为重耳的经历在整个
  西周、春秋时期贵族阶层中,具有特殊性。一个流浪19年的公子,后来竟然成了春秋霸主,这个题材本身就有巨大的
  吸引力。如果将重耳流浪经历分散到十几年当中写,那么就很难集中展现重耳特殊生涯。这对后来司马迁写人物传记
  ,应该有一定的启示。

其次,作者多通过行动、语言、细节来突出重耳性格。像重耳要季隗等25年,这是夫妻之间的私事,本没有多少历史学价值,但对写人物性格却非常有用。
6#
 楼主| 梦回唐朝 发表于 06-4-22 19:47:43 | 只看该作者
四  《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纵横家的著作,最初它们各有名称,有的叫《国策》,有的叫《国事》,有的叫《短长》,有的叫
  《事语》,有的叫《长书》,西汉末年刘向校录图书,将这些纵横家书合为一书,定名为《战国策》,共33卷。《战
国策》按国别杂记东周、西周、齐、楚、燕、韩、赵、魏、秦、宋、卫、中山等国之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
主要记载纵横策士的权谋。人们将它视为国别史。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共27章。

   与《国语》、《左传》相比,《战国策》是特殊的历史散文,因为它的作者是纵横家,而纵横家又是战国诸子百家中
的一家,其实它也可以归入诸子散文。纵横家没有思想理论,他们只有战略和策略。当时有纵横两大战略,一是从南到
北,函谷关以东的六个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秦国,这叫合纵,它的倡导者叫苏秦。
另一个战略是由西方秦国分别联合函谷关以东的一国或几国,对其它诸侯国实行各个击破的方针,这叫连横,它的倡导
者叫张仪。按今天的专业划分,纵横家研究的是国际关系专业,所以他们的言行就与战国各诸侯国的历史联系在一起,
他们的文章也就被人们看作是历史散文。

《战国策》主要记载纵横家的言行,反映纵横家的人生观,他们的人生追求就是通过谋略来猎取卿相富贵。虽然丑恶,
但很真实,这和后代有些人又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大不一样,他们明确表示他们的人生追求就是大富大贵,就是权
势地位,说得非常坦白,把遮羞布全都丢了。张仪、苏秦等人在当时影响很大,所在国重,所去国轻。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这是《战国策》的主导倾向。当然《战国策》不全是纵横家的言论,有些言行还是可取的,比如触詟
说赵太后,说父母爱子应该着眼长远,应该让子女及时为国立功。又如鲁仲连为别国排难解纷,立功不愿受赏。还有
像颜 蜀、王斗敢说“士贵耳,王者不贵”,像荆轲、聂政、豫让等人用生命报答恩主,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战国策》比《国语》、《左传》要好读得多,它的文字通俗,情节生动,艺术感染力很强,最典型地体现了战国文
章特色。文章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跌宕,大量运用排比夸张,使用寓言、掌故说明问题。在铺张扬厉方面,
《战国策》要比其他诸子都写得披肝沥胆,危言耸听,在设譬取喻方面,《战国策》要比其他诸子写得更为通俗,甚
至粗俗。撇开思想性,《战国策》中确实有许多好文章。书中写出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苏秦、张仪、鲁仲
连、荆轲等等。它往往把人物事迹放在一篇文章中来写,这为司马迁写人物传记提供了成功经验。

《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

苏秦(东周洛阳人,拜齐人鬼谷子为师)始将连横,说(劝说)秦惠文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四川东部)、蜀
  (四川西部)、汉中之利(饶),北有胡貉、代(河北、山西北部)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湖南沅陵县西)之
   限(屏障),东有肴(殽山,在河南洛宁县)、函(函谷关)之固(坚固,指易守难攻)。田肥美,民殷富,战车
   (兵车)万乘,奋击(奋力作战的武士)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形势便利),此所谓天府(天然
   库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本指天帝)
   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成效)。”(第一层,苏秦以连横游说秦王。)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法令制度)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
    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矜庄貌)不远千里而庭教(在庭堂之上教诲)之,愿以异日(请
    以后再说)。”(按,秦惠王刚经历商鞅之变,厌恶诸侯宾客,所以以文教未成而推辞。)(第二层,秦王以修
    文教予以推辞。)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传说三皇之一)伐补遂,黄帝伐涿鹿(在今河北涿鹿县)而禽蚩尤(传
     说中九黎族首领),尧伐驩兜(尧臣),舜伐三苗(古族名,在武昌、岳阳、九江一带),禹伐共工(古代部族)
      ,汤伐有(语助词)夏(夏桀),文王伐崇(古崇国在陕西户县),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霸)天下。由此
     观之,恶(何)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容车轴)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纵连横,兵革不藏。文士(辩
     士)并饰(一起修饰说辞),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规章制度)既备,民多伪态,书策(条文)
     稠(重)浊(多),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依赖),明言(明白之言)章理(彰著之理),兵甲愈起。
     辩言伟服(奇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
     武,厚养死士,缀(连属)甲厉(磨厉)兵(兵器),效胜于战场(在战场上见效)。夫徒处(无所事事地坐着)
     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
       则杖戟(拿着戟)相撞,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超
     越)万乘,诎(屈)敌国,制海内,子(使动词)元元(人民),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昏
    (不明)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沈溺于论辩和游说之中)。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第三层,苏秦驳秦王文教之说,以激将法鼓动秦王用兵。)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缠绕)縢(绑腿布)履礄(jue穿着草鞋
   ),负书担橐(书袋),形容枯槁,面目犂(黑色)黑,状有归(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絍(织布机头),嫂不为
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
(qie书箱)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兵书),伏而诵之,简(选择)练(熟悉)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满一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
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切近)燕乌集阙(宫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击)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
。受相印,革车(兵车)百乘、锦绣千纯(匹)、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二十四两为一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
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函谷关交通中断)。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取
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絃,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
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用)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最得意的时候),黄金万
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光耀)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窟)门桑户(以桑板为
门扉)棬枢(quan把树条圈起来作为门枢)之士耳,伏轼(伏在车前横木之上)撙衔(拉着马的勒头),横历天下,廷
说(在朝廷上劝说)诸侯之王,杜(塞)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匹敌)。(第四层,苏秦因受家人冷遇而发愤,由
连横转而揣摩合纵之术,终于获得成功。)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打扫房屋)除道(清扫道路),张乐设饮(设置音乐和酒宴),郊(邑外曰郊)
   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不敢正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爬行),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
   傲慢)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小叔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不以为子),
   富贵则亲戚(亲属)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何)可忽乎哉?”(第五层,苏秦衣锦还乡后家人态度的转变
   。)

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秦策》,标题是后人加上去的,取自文章的第一句。我先这篇文章来讲,是因为它在《战国策》
   中有相当的代表性。首先,它的主人公苏秦是战国最有名的两大纵横家之一;其次,它最典型地体现了纵横家的人生
   观,这就是“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苏秦不惜随时改变自己的原则立场,从主张
   连横而转为合纵;第三,文章中记载了苏秦连横的说辞,从中可以看出战国纵横家说辞之一斑。对这篇文章,要掌握
   三个要点:一是纵横家人生观;二是纵横家文风;三是战国社会风气。

(一)   从苏秦看纵横家的人生观

苏秦是战国纵横家的两大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合纵战略的设计师,但最初他所提出的战略却是连横。苏秦此次游说秦惠王
  ,所选择的时机不对。在秦惠王即位之前,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实施变法,秦惠王当时还是太子,犯法当刑,商鞅把太
  子老师公子虔割了鼻子,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判为黥刑。秦惠王即位之后,车裂了商鞅,并由此厌恶山东六国的宾客。
  所以当苏秦以连横之策游说时,秦惠王便以修文教为由推辞了。尽管苏秦使用激将法,也不能打动秦惠王。没有办法,
  只好从太公阴符之谋中揣摩出合纵策略,结果大获成功。从连横到合纵,这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可以说是对他此前
  所持立场的背叛。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根本的转变呢?它的根源在于纵横家的人生观。纵横家游说诸侯,替各诸侯国出谋
  画策,不是为了天下苍生,不是为了中华民族,他们没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的着眼点完全是为了自己,他们最
  拿手的本领,就是分析各诸侯的矛盾,针对矛盾提出策略,为自己谋取卿相富贵。只要自己捞到好处,他们不惜随时调
  整自己的原则立场。作者对苏秦这种行为是持肯定、欣赏的态度,因为苏秦佩戴六国相印,已经实现了纵横家的人生目
  标,苏秦可以作为纵横家的榜样。

当然,纵横家也强调用贤,文章中说:“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
  不式于四境之外。”这个“贤”的内涵,就是纵横家的智慧。纵横家主张通过智慧,来获取个人的功名利禄,来治理天
  下。

纵横家这种人生观与战国其他学派形成鲜明的对比。儒家把思想立场看得比生命还要珍贵,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又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提倡舍生取义,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荀子主张道高于君,从道不从君。墨家也是把思想学说放在第一位,如果自己的思想得不到实施,宁愿辞去
  官职。据《墨子·耕柱》载,墨家学者高石子仕于卫国,卫君给他高官厚禄,高石子三次朝见卫君,卫君没有采纳,于
  是高石子离开卫国到了齐国。墨子将高石子这种行为称之为“倍禄而向义”。楚王用千金聘庄子为相,庄子宁愿过自由
  的垂钓生活。在战国时代,人格品质低下的,除了纵横家之外,还有法家。商鞅、吴起,都是品格卑下之人。

(二)   从苏秦说辞看战国策士文风

《战国策》中载有苏秦游说七国之辞,这篇文章出于《秦策》,它是苏秦第一次游说,也是一次不成功的游说。文章中载
    有两节苏秦说辞,作者为什么要记下苏秦不成功的说辞呢?作者的本意不是欣赏苏秦说辞,而是肯定苏秦及时调整策
    略的智慧。尽管所记的是一次不成功的游说,但它已足以体现纵横家铺张扬厉、辩丽横肆的文风。

在第一节说辞中,苏秦为了打动秦惠王,尽力渲染秦国的国力。说辞共分三层,先从东、西、南、北铺叙秦国地理条件的
    优越。“东有……,西有……,南有……,北有……”,这是纵横家常用的排比铺陈手法,纵横家是国际战略家,他
    们着眼于宏观,高屋建瓴,给人以目光远大的感觉,而且他们将铺张的手法运用到极点。第二层从边境说到国内,苏
    秦一连用了7个排比句子,分别从田地、民众、战车、武士、沃野、蓄积、地势来渲染秦国强大的国力,令人信服地
    说明秦国是“天下之雄国也”。接着又用“以”字领起4个“之”:“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
    ,这样的有利条件用来干什么呢?接下来水到渠成地说出:“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从文章气势来看,
    苏秦善于蓄积气势,如同三峡蓄水,等到水位上涨到一定高度,便开闸放水,此时所蓄之水一泻千里,形成磅礴的气
    势。这样富有气势的说辞,极具鼓动性和说服力。

第二节说辞主旨是针对秦惠文王关于修文教的说法,说不能偃武修文,要统一天下,就必须用兵。这一次游说是在秦惠王
      委婉拒绝之后,因为遭到拒绝,苏秦心里着急,打算拼死一搏,所以这一次苏秦游说的语气更为急促,排比句用得
      更多更长,例如他在列举古代例证时,一口气列举了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王、武王、齐桓公九位君主
      。句式变得更短,主要是用四字句,例如说到废武用文时,一连用了25个四字句,用一个“使”字领起,蝉联而下
      ,如同急风暴雨一般。在游说中,苏秦将历史与现实交替描述,对用兵与不用兵进行正反两方面对比,以此鼓动秦
      王用兵。为了刺激秦王,苏秦还不惜使用了激将法:“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铺张扬厉是战国文章的特色,这种特色的形成取决于几个因素:一是倾注激情;二是多用排比和夸张,最大程度地进行渲
      染,用最大努力去煽动;三是说话不嫌重复,如果说话追求简洁,那么像苏秦说辞中的好多重复内容都可以大量删
      除,但是一旦删除,苏秦说辞的气势也就没有了。

(三)   从苏秦遭遇看战国人情世态

这篇文章像漫画一样,勾勒了两幅场景:一幅是在苏秦游说失败之后,苏秦拖着疲惫的身躯,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脚蹬
      一双破草鞋,扛着书袋,满面憔悴,丧魂落魄、垂头丧气地回到家中,结果是妻子不下织布机,嫂子不做饭,父母
      懒得与他说话。另一幅是在苏秦荣华富贵、衣锦还乡之后,父母在郊外三十里迎接他,替他打扫房屋道路,妻子侧
      目而视,倾耳而听,嫂子蛇行匍行,四拜自跪谢罪。两幅场景构成鲜明对比,激发苏秦“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
      亲戚畏惧”的感叹。在这里,血缘亲情荡然无存,取代亲情的是地位、金钱。这种炎凉的世态,就是苏秦刺股发愤
      的动力,也是他朝秦暮楚的环境氛围。他要想活出个人样子来,就必须富贵,否则不但被世人看不起,而且在家庭
      之中也没有地位。

苏秦的生活环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从乡土环境说,苏秦是东周洛阳人,按照《史记·苏秦列传》的记载,洛阳人热
      衷于从事工商业,逐什二之利,商业气氛浓厚,商人的特点是重利。所以苏秦家人前后态度的变化,所反映的是洛
      阳市侩之气。从时代环境来说,春秋时期还讲尊周王,但战国已不讲尊周王了;春秋还讲究礼义,但战国一切礼义
      道德全都抛弃了;春秋还讲赋《诗》言志,战国的《诗》《书》已经没有市场了。战国讲什么呢?讲利害关系,讲
      赤裸裸的利益,讲权谋、机智、手腕、权术。苏秦就是这种社会风气培育出来的。

五  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

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可以简单谈三点:

一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体例、思想、手法直接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像《汉纪》、《资治通鉴》就继承了《春秋》、《左
    传》的编年体。《春秋》笔法为《史记》等所继承。《左传》、《战国策》的写作技巧也被后代史传文学所吸收。

二是《左传》、《国语》、《战国策》是中国散文的典范。

三是先秦历史散文奠定了小说叙事的传统。例如在叙事中寓褒贬;以顺序为主,辅以倒序、插序、补序、预序的叙事手法;
    运用语言、行动、细节、心理描写等手法;为后代小说提供了大量素材。

                 



思考与练习

1、名词解释:《春秋》笔法  编年体  国别体

2、谈谈《左传》的思想倾向和叙事、记言艺术成就。

3、简述《国语》的记言、记事成就。

4、简述《战国策》的思想倾向、铺张扬厉文风和写人成就。

5、简论先秦历史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阅读参考书:

《春秋左传集解》,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排印本。收入《十三经注疏》。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左传研究史》,沈玉成 刘宁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



《国语》,三国吴·韦昭注,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本。



《战国策》,汉·刘向集录,高诱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排印本。
7#
土豆2007 发表于 06-4-26 21:58:12 | 只看该作者
[s:7]谢谢
8#
shuizhengqi 发表于 06-5-29 16:48:5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谢谢
9#
Icanmakeit 发表于 06-6-7 01:02:2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10#
杨进 发表于 06-7-9 07:44:10 | 只看该作者
xiexi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20 03:22 , Processed in 0.214652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