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地理》总论部分精选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niuniu 发表于 11-3-8 22:36: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复习思考题供参加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入学考试备考之用。参考教材:《中国地理》赵济,陈传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2008年重印,所选内容为此书P1~391。如果您正处在复习阶段,相信这份复习思考题会助您一臂之力,对您将是有所裨益的
沙发
 楼主| niuniu 发表于 11-3-8 22:36:35 | 只看该作者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入学考试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入学考试 《中国地理》总论部分精选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地理》总论部分精选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精选
    区位和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1、简述我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 简述我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
    答:我国地表结构有以下三方面的基本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展布。影响:使我国著名的江河大都发源于第一、二级阶 梯并自西向东奔流入海。 (2)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影响:我国的地貌按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五 大类型,利于发展多种经营;但平地较少,人口压力大。 (3)以山地高原为主的地表结构。影响:山地和高原的面积最广,其次是盆地、丘陵和平原, 它们所占的比例都较少。因此,山地和高原是构成我国地貌基本轮廓的主体,尤其是纵横交 错的山系构成了巨地貌轮廓的基本骨架,控制着盆地、平原与丘陵空间分布的格式。
    2、简述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及其影响。 简述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及其影响。
    答:(1)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这一逐级下降的态势形成了我国地貌总轮廓 的显著特征。 (2)西高东低阶梯状层层下降的地势,对河流的影响最显著,主要表现有③: ①我国著名的江河大都发源于第一、二级地形阶梯上,自西向东奔流,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 通,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 ②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形成了丰富的水力资源; ③由于我国雨带基本上呈与江河干流平行分布的态势, 使各河段的调水能力小, 从而导致了 我国季风区域的河流更明显地反映了大陆性河流水文动态的特点。
    3、概述我国山地格局的地理意义。 概述我国山地格局的地理意义。
    答:⑴我国的山脉纵横交错,其分布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构成了我国宏观地貌分布格局的 网格状骨架,控制着镶嵌于网格中的盆地、平原和丘陵的空间分布格式。 ⑵我国南北向山脉和东西向山脉还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中: ①南北向山脉把全国分成地势显著变化的东、西两大部分,西部多为海拔逾 3 500 米的高山 和逾 5000 米的极高山,山脉多为北西、北西西向,而东部则多为海拔低于 3 000 米的中、 低山,以北北东向山脉为主; ②东西向山脉中, 西部的昆仑山为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之间的天然分界, 天山则是塔里木 盆地与准噶尔盆地之间的天然分界, 东部的北列——阴山为内蒙古高原的边缘, 东部的中列 ——秦岭不仅是长江、 淮河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 更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南方片区与北 方片区的地理分界线, 而东部的南列——南岭不仅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 同时也 是华中地区与华南地区的地理界线。
    第二章 自然结构
    1、简述中国气候的基本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简述中国气候的基本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中国气候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⑴季风气候明显,主要表现为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也有明显的 季节性变化。降水的季节变化使我国各地比较普遍地发生旱涝灾害,旱季农业要求灌溉,雨
    季又要求防洪, 作物生长季与雨季一致则有利于农业生产, 而西北内陆干旱地区要有灌溉才 能发展种植业。 ⑵大陆性气候强, 影响的范围广, 表现为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世界上同纬度其他国家和地 区相比,冬季气温偏低,夏季反之,气温年较差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一方面既是世界上 单季作物(如水稻、棉花)种植的最北区域,另一方面,冬季气温偏低又不利于多年生作物 的越冬。 ⑶气候类型多样,不仅拥有除寒带之外的其他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往往在不同 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这决定了我国种植制度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⑷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和冰雹等气候 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
    2、简述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的特征。 简述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的特征。
    答: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⑴从东、南两个方向向西北内陆减少,等雨量线的走向大致为东北—西南走向。西南部川滇 一隅稍为特殊,其等雨量线自西北走向东南。 ⑵山地降水量多于平地,迎风坡(包括山前带)的降水量多于背风坡。 ⑶在发生降水的气旋锋面通过和停滞的地方,降水量有所增多;台风登陆频率大的地方,降 水量也因而增大。
    3、简述决定我国气候水热条件分异的主要原因。 简述决定我国气候水热条件分异的主要原因。
    答:决定我国气候水热条件分异的主要原因有三: ①由于纬度位置所决定的气温南北差异; ②由于大陆相对于海洋位置所引起的气候东西湿润程度差别; ③高原和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的影响也很巨大。
    4、简述台风的定义、成因、在我国的登陆地域、走向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述台风的定义、成因、在我国的登陆地域、走向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答:⑴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强烈的气旋性涡旋。 ⑵台风的形成同热带洋面上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存在赤道辐合带和东风波, 促使大量湿热 空气上升而释放潜热有密切关系。 ⑶台风登陆的地区几乎遍及我国沿海各省区, 但主要集中于浙江以南各地, 其中以广东为最 多。 ⑷台风在移动过程中往往随着环流形势或地形条件而发生转向,登陆后移动速度逐渐减慢, 强度减弱。 ⑸台风对我国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其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 二是台风雨往往可以解除江南伏旱,有利于农业生产。
    5、评价我国的气候。 评价我国的气候。
    答:总的说来,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气候类型多样,具有适于不同种植制度的气候资源。这 样的气候有优势,也存在不足。 ⑴优势有三:①从世界范围看,在北纬 20°~30°的亚热带常形成回归干旱带,只有我国 南方、印度恒河流域等地区气候湿润,成为文化起源久远、农业发达的地区。而在北纬 30° 以北的温带地区,只有我国东部在作物生长季节温度最高、降水最多,有利于作物生长,单 季作物的种植线在我国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偏北; ②我国种植制度的多样性与气候资源丰富和 类型多样密切相关; ③山区面积大、 类型多、 气候条件复杂是我国气候资源的又一重要优势。 山区由于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影响, 形成复杂的立体气候。 像我国西南山区气 候垂直变化尤为明显,形成了山区立体农业的分层布局。 ⑵不足有二:①冬季气温普遍低于世界同纬度地区,不利于多年生作物越冬;②气候年际变 化大,旱涝、低温等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农业大幅度减产。
    6、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答:我国土地资源有六方面的基本特点: ⑴土地辽阔,类型多样。①我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②我国土地资源类型可达 2700 个左右,有利于大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⑵山地多,平地少。山地、丘陵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 2/3,平地占 1/3,山地多、平地少是 中国土地资源构成的一个重要特点。 ⑶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中国农业用地的绝对数量多, 人均相对数量少,特别是耕地、林地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无效土地资源多,这是我国土 地资源构成的一个显著特点。 ⑷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现象严重。 ⑸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 土地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别显著。 大致上可将中国土地划分为三大区 域:①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季风区;②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内陆区;③西南部青藏高原区。 ⑹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耕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和人均占 有量不断下降,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将日益突出;与此同时,水资源不足问题日趋严重,中 国将处于历史上最严峻的资源短缺和最大人口压力的时期。
    7、试述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试述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答:我国后备耕地资源总的特点是数量少、质量差,分布特点有四: ⑴从区域分布看,西北部多于东南部,以西北干旱地区为最多,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中部草原 地区第二; ⑵从社会经济条件看,集中分布于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少数民族聚居、开发历史短、经济 相对欠发达的边远地区, 尤其多分布在牧区或牧业比重大的地区,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后 备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 ⑶从热量条件看,主要分布在热量条件相对不很丰富的一年一熟地区; ⑷从水分条件看,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小于 400mm,干燥度大于 1.5 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这一特点反映了水是荒地资源开发的先决条件。
    8、简述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及评价。 简述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及评价。
    答: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有三: ⑴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但人均、地均拥有水量少:我国每公顷耕地所占水量仅为世界平均值 的 80%,而每人年均占有的水资源量还不到世界平均值的 1/4。 ⑵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旱涝灾害频发。 ⑶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的分布不匹配。 ①水资源与人口组合特点:北方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 2/5 强,但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水资 源的 1/5;南方片人口占全国的 3/5,而水资源为全国的 4/5,北方片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南方 片的 1/3。 ②水资源与耕地组合特点:北方片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 3/5,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 的 1/5;南方片耕地面积占全国的 2/5,而水资源量占全国的 4/5。 ③水资源与矿产资源组合特点:从中国水资源与矿产资源的分布看,也是北方矿多水少,南 方矿少水多。如华北地区 45 种主要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占全国总数的 40%强,而其水资源 量却仅占全国的 5%,相反,江南地区这 45 种主要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仅占全国的 10%, 而其水资源量却占到全国的 43%,由此可见一斑。
    9、简述我国矿藏资源的基本特征。 简述我国矿藏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我国的矿藏资源具有以下六方面的基本特征: ①资源种类多,总量丰富; ②成矿时间跨度大;
    ③成矿空间具有区域性和分带性的特点; ④矿床类型多,矿石种类全; ⑤富矿少、贫矿多,共生矿床多,选矿难度大; ⑥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地域组合多样。
    10、简述我国风景旅游资源的特点。 简述我国风景旅游资源的特点。
    答:我国的风景旅游资源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特点: ⑴类型多样,分布广泛。 ⑵地方特色鲜明,分布集中。 ⑶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互结合,互相映衬。 ⑷风景奇特,历史悠久,观赏内容丰富。 ⑸无限风光,开发前景广阔。
    11、简述我国风景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和空间结构。 简述我国风景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和空间结构。
    答:⑴我国的风景旅游资源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①自然风光资源,包括山岳风光、河湖泉瀑、海岸沙滩及岩岛风景资源、气象气候风光、生 物景观及风沙戈壁黄土景观等种类; ②人文风景资源,包括历史胜迹、古代工程、革命纪念地或博物馆、古老名城、民族风情、 文化艺术及名特产资源等种类。 ⑵根据自然和人文旅游条件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我国可分为以下十个大区: ①中原历史文化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包括京、津、冀、豫、鲁、晋、陕,是我国风景旅游 资源种类最齐、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质量最高的旅游资源区; ②华东山水园林区,地处长江下游,含沪、苏、浙、皖、赣四省一市; ③东北林海雪原区,位于我国东北部,范围包括辽、吉、黑三省; ④华中名山峡谷区,位于长江上、中游,包括川、渝、鄂、湘三省一市; ⑤华南热带景观区,位于我国最南端,由粤、闽、琼三省组成; ⑥西北“丝路”文化区,位于我国西北部,由甘、新、宁三省区组成; ⑦西南奇山异水民族风情区,位于青藏高原东侧,由云、贵、桂三省区组成;⑧北疆塞外草原风情区,即内蒙古自治区; ⑨青藏高原区,包括青海、西藏两省区; ⑩台港澳区,即我国南部沿海的台湾省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由于历史原因,该区的政 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形态等方面都存在特殊性,其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资源的性质也 有独特的一面,成为我国风景旅游资源地域分异中的一个富有特色的区域。
    第三章 海岸及海域
    1、简述中国海底地貌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国海底地貌的基本特征。
    答:中国海底地貌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五方面: ⑴中国近海海域的海底地势大体由西北向东南渐趋加深, 若将海南岛南侧经台湾岛至五岛列 岛一线连接起来,则此线西北为平缓的大陆架区,此线东南则为地形复杂的大陆坡、海槽、 深海盆及岛缘大陆架。 ⑵中国近海海域的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宽广的大陆架区之一,其中:渤海、黄海全部位于大陆 架上,东海约有 2/3 在大陆架上,南海的大陆架面积也占到 1/2 强。 ⑶东海、台湾以东海域与南海东部陡窄的阶梯状大陆坡与海槽、海沟相伴存在,南海的大陆 坡多呈阶梯状。 ⑷东海与南海分布有若干海槽,如冲绳海槽、西沙海槽等。
    ⑸南海中部分布着一系列陆缘海盆, 其间还交叉分布着一系列近东西向或北东向的海山、 海 丘群(其中黄岩岛就是露出水面的海山),多由玄武岩组成。
    2、试述中国海域环境的优势及海域利用的不利因素。 试述中国海域环境的优势及海域利用的不利因素。
    答:⑴我国海域环境优势表现在五个方面: ①区位优势。全球经济重心逐步向东亚转移,我国正位于太平洋西侧、亚洲东部,具有得天 独厚的区位优势; ②近海水体活跃,海况总体较好,利于海域开发利用; ③海水营养盐丰富,水质肥沃,是海洋生物资源繁盛的良好基础; ④海洋环境类型多,跨越多个气候带,加之地质构造形成多种多样的地貌,为我国海洋的全 方位开发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⑤浅海、滩涂广阔,是我国发展海水养殖和海洋空间利用的有利条件。 ⑵我国海域利用也存在以下四方面的不利因素: ①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威胁海上作业活动; ②存在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③有海岸侵蚀及海水倒灌现象; ④赤潮时有发生,海域水质下降,鱼类死亡。
板凳
 楼主| niuniu 发表于 11-3-8 22:36:57 | 只看该作者
3、简述我国海岸带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简述我国海岸带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答:我国海岸带开发主要面临以下五类问题: ⑴海岸带资源日益短缺, 其中特别突出的是北方沿海水资源短缺, 全国沿海优质耕地不断减 少以及近海生物资源日趋枯竭,将成为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⑵陆源性污染物及海上倾废排放造成沿海地区污染现象日益严重, 已严重影响到海岸带地区 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体的健康。 ⑶宏观调控能力不足,导致海岸带资源的浪费。 ⑷由于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重大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⑸人口的趋向海岸带移动, 以及沿海地区与世界经济的密切联系, 造成这一地区城市化水平 的迅速提高和对港口压力的增大,城市及港口占用岸线、土地的面积成倍增加,沿海城市链 的逐步形成,将增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1、简述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特点。 简述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特点。
    答: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八个方面: ⑴人口基数庞大,增长的惯性难以控制。 ⑵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从年轻向成年型过渡,并已出现局部地区向老年型变化趋势。 ⑶人口性别比日趋平衡,但仍因年龄组、地区、民族的不同呈现多样性。 ⑷人口分布不均衡, 自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一线为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该线以东居住着 我国 94%以上的人口,而该线以西的人口数则不到总数 6%。 ⑸人口城镇化过程正在不断发展。 ⑹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始终呈增长趋势。 ⑺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⑻计划生育工作的成绩巨大而任务依然艰巨。
    2、论述影响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和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 论述影响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和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
    答:⑴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特点有二: ①以人口地理分界线为界,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
    ②在地貌方面,平原、盆地人口多,山地、高原人口少。 ⑵影响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 社会、 经济等条件的综 合作用。具体有三方面: 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势低平、气候温和,水源充沛、交通方便,人类取得生活资料的条件 较之中西部内陆干旱地区甚为优越,因此该处人口稠密; ②近代以来, 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进行了疯狂的侵略, 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我国沿海开 辟商埠并大量输入资本和商品, 使我国工商业集中在沿海少数大城市, 促进了人口向沿海地 区集中的趋势; ③新中国成立以后, 由于我国生产力布局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人口的机械变动, 西部地区人口 自然增长快于东部,但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没有发生变化。 ⑶由于我国目前存在的人口问题主要为数量巨大、素质偏低和分布不均,因此,解决我国人 口问题的对策主要有三: ①继续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逐步控制人口总量的增长; ②加强对国民的国情教育和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③加快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对于条件优越的地区可以适当移民。
    3、论述中国土地利用格局与地貌、降水的关系。 论述中国土地利用格局与地貌、降水的关系。
    答: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有耕地、林地、草地三种。 ⑴耕地, 主要分布在沿海东部季风区, 即大约在年降水量 400 毫米等值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 地区,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90%以上,尤其集中在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 等平原、山间盆地以及广大的丘陵地区。耕地中的水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即 年降水量 800 毫米等值线以南广大南方丰水地区,约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 93%。旱耕地则 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约占全国旱耕地总量的 85%,其中以东北平原与黄 淮海平原最为集中,占全国旱耕地总面积的 60%左右;其次是黄土高原、内蒙古、甘肃、 新疆的山前平原,约占 25%;其余 15%左右的旱耕地则零星分布在江南丘陵与山坡地地区。 ⑵林地,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半部的山地地区,与耕地分布成交错互补状态,即耕地在平地, 林地在山地。林地分布比较集中的有: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和长 白山地,是中国最大的原始林地;其次在西南的川西、滇西北和藏东南一片,是中国第二大 原始林地;再次是分布在南方山地,浙闽赣山丘、南岭山丘、雪峰山等地。另外西北的阿尔 泰山、天山、祁连山也有小片林地分布。 ⑶草地,主要分布在西半部内陆区,即大约年降水量 400 毫米等值线以西的半干旱、干旱地 区,包括东北的西部、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的广大高原、山地和盆地; 其次也分布在 400 毫米等值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如东北的三江平原和四川的甘孜、 阿坝等地。
    4、论述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方案。 论述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方案。
    答: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包括东、西、中三条线路,其调水方案如下: ⑴东线方案主要解决淮河下游、沂沭河下游、海河流域东部、胶东半岛及天津的用水问题。 从江苏省扬州市的江都抽水站引长江水基本上沿京杭大运河输水到天津, 全长约 1150 千米, 沿途地势比较平缓,只是黄河沿岸地势高出长江水面 40 米。需建 13 个梯级逐级提升,穿过 黄河时需在黄河河床底部开挖过黄隧道。黄河以北,地势由南向北缓倾,经卫运河、南运河 自流到天津。 ⑵中线方案是从位于湖北省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引汉江水经陶岔渠过南阳盆地、方城缺 口,沿伏牛山、太行山东簏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送水,其战略作用是直接向京、津等 需水较多的大、中城市供水。将来三峡工程建成,将由三峡水库引水至丹江口水库,可加大 引水量,以根本上解决华北平原的缺水矛盾。
    ⑶西线方案计划在长江上游建筑高坝,由于穿越众多的山地,沿途需开凿隧道或盘山渠道, 从通天河、金沙江引水到柴达木盆地和黄土高原,以解决西北干旱地区的缺水问题。
    5、试比较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线工程、西线工程的优缺点。 试比较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线工程、西线工程的优缺点。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答:⑴东线方案的优点是利用现有的京杭大运河进行改造,可以大大减少干渠工程量,工期 短。其缺点是:①多级扬水需要大量的能耗,运营费高;②在长江下游感潮河段上方取水, 水质条件较差;③线路偏东,走势低,存在着沿线水源污染问题。 ⑵中线方案的优点是全程自流,运行费较低,水源地水质好,可达到一二级水质标准,采用 地下管道输水能避开沿线的污染源,易于保持良好水质。但是,与东线相比,中线调水需要 新建长大输水干管,工程造价较高。 ⑶西线方案的优点是水质最好,输水线路短,从大高原人烟稀少的高寒地区向干旱、半干旱 地区引水,对开发西北黄河上游,发展经济具有重大的意义;其缺点是,调水量较小,地形 复杂,工程条件十分艰巨,需要在冻土区建造 200~400 米以上的高坝和长大的隧道工程。
    6、简述我国煤炭工业分布格局特点。 简述我国煤炭工业分布格局特点。 工业分布格局特点
    答:我国煤炭资源具有藏量丰富,品种齐全、分布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征。黄河中游的山 西、内蒙古、陕西三个省区的煤炭储量占全国的 2/3,而且开发条件也是北方煤田优于南方 煤田。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煤炭工业的布局特点。 ⑴以山西为中心,集中布局的煤炭基地。从地区分布看,煤炭开发经历了由北向南、由东向 西的逐步推进过程,形成了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山西是我国产煤最多的省份,产煤较 多的还有河南、山东、四川、黑龙江、河北、内蒙古、辽宁、贵州八省区。 ⑵大型、特大型矿区是煤炭生产基地的主体。从产业所属结构看,中国以国有重点、地方国 有、乡镇煤矿相结合,但以大型、特大型煤矿为主体。 ⑶煤种结构趋向于炼焦煤、动力煤、化工煤并重。从煤种结构看,动力煤、化工用煤的开发 比重正逐渐提高,从而改变着以炼焦煤为主的煤种结构。 ⑷今后煤炭开发布局将呈三个区带分布。 ①晋陕蒙(西)供煤区带:包括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这是我国最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 和外调基地。 待开发新区主要集中在晋陕和内蒙古接壤区, 它具有靠近东部消费区的区位优 势,是我国煤炭工业西移的战略落脚点。 ②东部煤炭调入区带:包括东北、长江三角洲、南方沿海和环渤海四个主要缺煤区。该区带 经济发展水平高,但煤炭资源少,老矿区开发强度过大,煤炭供需差额极大,需大量从区外 调入。 ③西部煤炭后备区带:包括西北、西南的八省区。该区带后备煤炭资源丰富,随着区内对煤 炭资源的需求增加,煤炭开发规模将迅速扩大。重点开发区域是鄂尔多斯煤田西部边缘区、 靖远矿区、乌鲁木齐地区及攀枝花矿区、六盘水地区等。
    7、简述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分布格局特点。 简述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分布格局特点。 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分布格局特点
    答:⑴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分布广泛。从地区看,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已遍及 20 多个 省区,形成一大批石油、天然气工业基地。其中,大庆、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克拉玛依油 田所在省区的原油产量居全国前四位。 ⑵石油、天然气生产集中在三大油气生产区。 ①东北松辽油气产区:包括大庆、吉林油田。 ②华北及环渤海油气区:包括胜利、冀东、辽河、中原、大港油田。 ③四川天然气基地:包括四川省和湖北西部部分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天然气产区。 除三大产区外,还有新疆、青海和陕甘宁油气基地等。 ⑶今后的开发强调“东西并重、油气并重、陆海并重” 。 ①既要努力巩固东部 30 多个油田生产基地,又要大力开发西部地区的油气资源,在新疆重
    点勘探、建设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新油区。 ②既注重石油的开发和生产,还要加快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主攻陕甘宁、四川、松辽、渤海 湾、南海西部及莺歌海、东海平湖等气田,逐步缓解日趋严重的气源紧张状况。 ③除对陆上油气资源大力勘采外,要力争在海洋油气田的建设上有所突破。我国的渤海、东 海、南海及黄海都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重点海域在渤海、南海和东海,首先要建成莺歌海 油气田和平湖气田。
    8、论述我国矿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论述我国矿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答:⑴我国矿业开发中尚存以下四方面的主要问题: ①可供利用的矿产资源数量严重不足导致产、供、销矛盾; ②矿产资源的破坏与浪费严重形成经济与资源之间的矛盾; ③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对环境的危害问题严重; ④能源矿产的生产与消费布局不匹配,加剧了运输的紧张局面。 ⑵对策有四: ①需实行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走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道路; ②需加强矿产综合利用,克服资源浪费现象,提高资源的综合效益; ③需加强新能源研究开发,为矿产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④改输煤为输电、实行高效运输技术已势在必行。
    9、简述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规律及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特征。 简述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规律及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特征。
    答:⑴与传统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分布的规律呈现四方面的独特性: ①智力资源指向性;②工业基础指向性; ③投资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指向性;④集聚性。 ⑵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明显呈现出三方面的特征: ①东部沿海偏向性;②由点状分布向点、块、带有机结合的格局转化; ③不同类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有不同的开发重点。
    10、简述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简述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答:我国城市发展具有四方面的特点: ⑴在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上,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明显; ⑵以交通为指向,向主要水陆交通沿线发展; ⑶在自然条件优越且经济发达的地区,正在形成城市群; ⑷在空间分布上不均衡,偏集于东部沿海地带。
    第五章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主要特点,并概述其精华和糟粕之处。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主要特点,并概述其精华和糟粕之处。
    答: ⑴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沿传下来的, 具有一定特色的物质 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说,就是指中国独特的思想、道德、风俗、心 态和文学艺术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两方面的主要特点: ①基于农耕文明的民族文化性格。 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求实入世的生活态度; 二是对人与人、 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认识。 ②基于宗法—专制体制的政治文化模式。 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家庭与国家具有共同的内部结 构;二是层叠有序、尊卑分明的等级结构;三是政治、思想上“大一统”的理想目标。 ⑵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有三: ①利用家庭伦理放射推衍,用以治理国家,较为注重亲情,鄙视纯粹的利益关系,强化了集 体主义和团结一致的精神;
    ②严格有序的社会政治秩序和大一统的追求, 在较长的历史时期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 的稳定,是爱国主义传统和大同思想的文化渊源之一; ③讲究人与自然和谐一体,有利于纠正工业社会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不崇玄虚、讲求实用的 行为方式有助于实事求是地解决现实问题。 ⑶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三方面糟粕: ①高度一致甚至专制的体制扼杀了许多新思想的萌芽和新变化的趋向, 而大一统的格局也限 制了层间、空间的社会流动和文化传播; ②僵化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对应可能导致迷信的“天人感应论” ; ③亲情和伦理原则可能妨碍法制的确立,掩盖矛盾,这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轨道相悖而驰。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1、简述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减灾建设。 简述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减灾建设。 建设
    答:⑴我国自然灾害具有三个基本特征:①自然致灾因子种类多,发生频繁;②自然灾害的 灾情严重,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③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全国可大致分 为东、西、中三个自然灾害区。 ⑵我国的减灾建设分为减灾工程建设和减灾非工程建设两部分, 前者包括: ①防洪防潮抗旱 工程②防震抗震工程③泥石流、滑坡、地裂缝防治工程④防沙治沙、森林防火及防护林体系 建设⑤农林牧生物灾害防治工程;后者包括:①自然灾害监测、评估与预警系统的建立②灾 害保险③灾害救援等。
    2、论述中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论述中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答:⑴由于中国孕灾环境、自然致灾因子与承灾体的区域都表现出从沿海至内地的差异,以 及在此格局下呈现的南北差异, 从而显示出自然灾害地域差异以东西分异为主, 南北分异为 次的特点。以黑龙江黑河市与云南腾冲县之间的连线(即中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为界,此线 以东自然灾害多。 ⑵大致可以依据东部、中部、西部地域划分对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 ①东部自然灾害区, 灾害类型多、强度大、 频率高, 加上经济发达, 因此形成了严重的灾情; ②中部自然灾害区,本区正处于东西过渡带上,灾害的类型、强度、频率和灾情均居于中等 水平; ③西部自然灾害区,生态系统脆弱,灾害类型多,但经济水平较低,故灾情也较轻。
    3、简述我国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对策。 简述我国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对策。
    答:⑴我国目前存在七方面的环境问题: ①城市大气污染严重,主要是由工业和家庭燃煤造成的煤烟型污染,其中烟尘、CO2、SO2 为中国城市大气的主要污染物。 ②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高浓度的有机工业废水和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是造成 城市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而城市生活垃圾和粪便未经处理就集中堆放或简单填埋, 极易 造成大气、土壤和地下水的二次污染。 ③汽车噪声成为城市区域环境的噪声污染源。 以上三方面为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④森林资源日益短缺。超量采伐、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和病虫害频发是造成我国森林资源减 少的原因。 ⑤草原退化成为我国草原开发利用中最突出的问题。 其原因主要是牲畜的发展与草场的生产 能力不适应,草原建设和管理落后,滥垦过牧以及草场的病、虫、杂草、鼠害与草原退化之 间形成的恶性循环。
    ⑥土地沙化问题日益严重。其原因主要是人口爆涨导致的盲目开荒、过牧过樵,工矿业及城 乡建设的发展造成的植被破坏等。 ⑦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其原因主要是地表植被的破坏。 以上四点为农村生态破坏方面的问题。 ⑵主要对策: ①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式,把环保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②实行计划生育,缓减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③制定和严格实施环境法规和环境标准。 ④大力推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⑤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 ⑥建立以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为核心的环境保护战略。 ⑦坚持以强化监督管理为中心的环境管理政策。
    4、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工程体系建设包括哪些项目? 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工程体系建设包括哪些项目?
    答:①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③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④太 行山绿化工程;⑤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工程。
    第七章 景观与区划
    1、论述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表现。 论述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表现。
    答: 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域范围内, 其自然地理综合体及 其组成成分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 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形成过程, 或各最终结果 中所表现出来的空间组合规律。它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的规律: ⑴纬度地带性规律, 表现为我国自北而南依次呈现出下列五种自然景观地带: ①寒温带针叶 林漂灰土景观地带; ②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景观地带; ③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景观地 带;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景观地带;⑤热带雨林、季雨林砖红壤景观地。 ⑵干湿度带性规律,决定于东西方向上水分条件的差异,呈与经线斜交、近东西更替的分布 图式,主要出现在温带和暖温带的广大地区,共有以下五种景观地带:①温带森林草原、草 甸草原黑土景观地带;②暖温带森林草原褐土景观地带;③典型草原栗钙土景观地带;④荒 漠草原棕钙土景观地带;⑤荒漠漠土景观地带。 ⑶垂直地带性规律,由于我国山地面积广阔,山地自然景观类型多样,可大致分为东南湿润 海洋型景观垂直带谱和西北干旱内陆型景观垂直带谱以及二者之间的一些过渡类型的带谱: ①在西北干旱的内陆山地, 从山麓至山顶气温降低, 而湿润程度在一定高度范围内则逐渐升 高,影响自然景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湿润状况; ②在东部湿润地区的山地,从山麓到山顶其湿润程度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变化不大,热 量条件的改变就成为了影响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
    2、论述中国人文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空间特征。 论述中国人文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空间特征。
    答: 中国人文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就是反映在中国这一特定的空间范围内, 社会文化地域综 合体及其组成成分, 在一定的地理坐标上所分成的相互更替的各级人文景观单元的现象的客 观表现规律。中国人文景观最高级的地域分异,主要表现在东西两半壁的鲜明对比上: ⑴东部人文景观大区,包括除青海之外的 22 省和 4 个直辖市,该区的特点有七: ①人口组成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比重小且分布分散; ②儒学文化影响深,历史悠久,文化素质普遍较高; ③城市规模和密度都大于西部; ④乡村聚落景观遍布城外各个角落;
    ⑤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变更的速度都高于西部,未开垦的土地很少; ⑥保存有大量的人文风景名胜; ⑦以道教、佛教影响最大,汉民族目前多不信教。 ⑵西部人文景观大区,包括 5 个自治区和青海省,其人文景观的特点有八: ①以少数民族为主且集中分布,形成不同民族特色的民族自治区,汉民族杂居其间; ②儒学文化影响较东部浅,但仍起着重要作用; ③城市规模普遍较小且分布稀疏,人口密度小; ④除广西外,乡村景观也都分布稀疏,还存在游牧群体; ⑤生产力水平低,未开垦及有待利用的土地数量大; ⑥古代王朝对西部的控制程度低,有时作为藩国或蛮戎之地看待; ⑦拥有大量不同于汉文化的人文景观名胜; ⑧以伊斯兰教和佛教为主,间或受到道教影响,教民多。
    3、论述中国经济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各经济景观地带的主要特征。 论述中国经济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各经济景观地带的主要特征。
    答:⑴中国经济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域生产综合体及其各生产部门,在中国这一特 定的空间范围内的分布与组合格局所表现出来的内在联系规律性。 ⑵中国最高一级的经济景观地域分异是自东而西递变的三大经济带, 其各自的范围及特点如 下: 第一带,东部经济景观地带,在范围上包括直接滨海的广西、海南、广东、福建、浙江、江 苏、山东、河北、辽宁、台湾共 10 省区及京、津、沪 3 市,该地带具有五大特点或称五大 优势: ①科技文教发达,精英荟萃,区位优越,交通(尤其是海运)方便,利于全方位对外开放; ②积极参与现代国际分工; ③海洋资源得天独厚,开发潜力大; ④经济基础雄厚,效益较高,资金相对充裕; ⑤城市规模和密度较大,城镇化水平较高。 第二带,中部经济景观地带,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吉林、黑龙江和 内蒙古共 9 省区,其特点有四: ①地理位置优越,它处于全国的腹地,兼具东、西两大地带的长处,并补其所短; ②地表资源和地下资源皆丰富多样;③既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又有相当的开发潜力; ④地带内生产力的空间分布相对均衡。 第三带,西部经济景观地带,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西藏、青海、宁夏、新 疆 9 省区和重庆市,其特征有三: ①地域辽阔,大农业的发展潜力大; ②能源及其他矿产资源丰富,空间组合理想; ③人口稀少,经济技术落后,不仅经济总规模小,而且效益差。自然资源虽丰富,但其对经 济社会的贡献度较低,导致西部自我增长的能力不高。
    4、试论我国七大综合经济区中的“中部五省经济区”的范围和主要特点,并论 试论我国七大综合经济区中的“中部五省经济区”的范围和主要特点, 述中部崛起战略的现实意义。 述中部崛起战略的现实意义。
    答:⑴全中国七大综合经济区中的“中部五省经济区”范围包括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和 安徽 5 省,其特点有五: ①地处国土中部地带中段,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带向西部的过渡带和上海、连云港、广州 3 个对外开放“窗口”的连接地带; ②区内水土光热等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 ③有色金属、铁、非金属矿产和水能资源比较丰富;
    ④经济和科技力量比较雄厚; ⑤交通运输条件便利。 ⑵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现实意义有五: ①中部地区是全国产业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与东部地区相比在能源、 原材料供给和劳动力 成本等很多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②促进中部崛起符合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的要求, 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是新世纪我 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③促进中部崛起有利于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④促进中部崛起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 ⑤促进中部崛起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和维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 保证。
    5、中国综合区划中如何协调自然与行政边界的关系? 中国综合区划中如何协调自然与行政边界的关系? 何协调自然与行政边界的关系
    答: ⑴综合区划界线基本不打破行政区域界线, 这一方面是由于各项统计资料均以行政区为 单位;另一方面,很多相关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按照行政区域予以实施。相对而言,行政区 界线较稳定,经济区的界线一般处于变动之中,所以在讨论区域发展时,又不能完全受行政 界线的约束,例如内蒙古东部在自然环境、资源结构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与东北区相近似,而 且又是东北区最便捷的能源补给基地, 其开发也需要东北区提供经济技术信息的支援, 因此, 在讨论东北区时也要涉及到内蒙古东部。 ⑵以下三个区划具有独特性,值得一提: ①把沪、苏、浙与皖、赣、湘、鄂划为一个区(即长江中下游区)主要是考虑到长江中下游产 业带开发的需要,一方面沪、苏、浙需要皖、赣、湘、鄂在水电、原材料上的紧密协作,另 一方面皖、赣、湘、鄂的发展也需要沪、苏、浙的经济联合,通过在生产要素上进行互补, 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之便,统一规划开发; ②晋、陕、内蒙古因其同为我国能源大省(区),生态环境脆弱又有共性,故开发治理过程也 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③广西被划入西南区, 主要是考虑到为西南区提供出海口, 而目前广西与西南其他省市的联 系将随着南防、南昆等铁路的建成而得到加强。
    6、简述中国行政区划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趋势。 简述中国行政区划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趋势。
    答: ⑴中国行政区划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三方面: ①行政区划缺乏标准, 行政区划层次多而乱; ②省级行政区数目偏少;③县改市后形成的区域难以管理,统计混乱。 ⑵中国行政区划的改革趋势有二: ①减少行政管理层次,适当划小省级行政区; ②实行市县分类分等管理,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第八章
    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
    1、简述划分国土整治区必须具备的特征。 简述划分国土整治区必须具备的特征。
    答:划分国土整治区必须具备的特征有四: ⑴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结构的相对一致性,即相似性; ⑵社会经济条件的相似性和联系的密切性, 可以是一个经济功能区, 也可以是一个枢纽吸引 区,或者同时二者兼有; ⑶开发、利用、治理和改造途径的相似性; ⑷地域的完整性。
    2、我国国土整治重点区有哪几类? 我国国土整治重点区有哪几类?
    答:国土整治重点区分为下列四类:①经济发达区(带) ;②环境失调或利用不当或开发潜 力大的农业区;③重点流域开发区;④矿产资源开发区。
    3、简述实施我国生产力布局 TYIs 战略必须加速的各项建设及相关的国土治理 战略。 战略。
    答:⑴为了实施我国生产力布局 TYIs 战略,必须加速四项建设: ①合理布置沿海港口的建设; ②加速长江“黄金水道”的开发; ③以陇海线东段的淮海经济区为第二产业重点投资带; ④加强各 I 字型结构的出海港口的扩建和腹地建设, 以及二者之间的交通联系, 修建京汕线, 振兴沿海中部近腹地经济低谷。 ⑵产业结构的布局着重国土开发和利用, 但决不能忽视国土的治理与保护, 其发展战略有二: ①合理布局城市工业,污染工业应布置在城市的下风下水方向。从全国来看,污染工业布置 在沿海比在河流上游优越,当然仍须重视“三废”治理。 ②加强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防治, 如加强山区的封山育林、 黄土高原的农田改造和沙漠边 缘的防风固沙工程建设与维护。
    (注:本复习思考题参考教材: 《中国地理》赵济,陈传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7 月第 1 版,2008 年重印,所选内容为此书 P1~391。如果您正处在复习阶段,相信这份复 习思考题会助您一臂之力;如能结合《中国地理》 总论部分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一) (二) 、 (三)(四)进行备考,相信对您将是有所裨益的。 、 )
地板
蓝夕1989 发表于 11-6-13 13:13:15 | 只看该作者
有区域分析部分的没!
5#
liufang62334 发表于 11-9-14 22:58:03 |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   谢谢啦
6#
童树风铃 发表于 11-10-13 12:18:0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提供
7#
631306749 发表于 14-7-1 18:44:1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8#
唯一Anyall 发表于 17-8-17 13:00:04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好谢谢提供
9#
唯一Anyall 发表于 17-8-17 13:02:13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好谢谢提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5 15:41 , Processed in 0.379171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