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人民大学625政治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8 18:43: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64026.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5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625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604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603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602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
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602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
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602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
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325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325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说明:2012年以来科目代码和名称为625政治学原理,以前年份科目代码和名称为604政治学原理、603政治学原理、602政治学原理、325政治学原理等。
                                                                                                                                                                                                    内容简介                                                                                            
  考研真题是每个考生复习备考必不可少的资料,通过研究历年真题能洞悉考试出题难度和题型,了解常考章节与重要考点,能有效指明复习方向。
  为了帮助参加中国人民大学“625政治学原理”考试科目的考生复习备考,圣才考研网精心编著了配套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
  1.[3D电子书]中国人民大学625政治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免费下载]
  2.[考研全套]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625政治学原理考研全套资料[免费下载]
  3.[3D电子书]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免费下载]
  4.[3D电子书]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免费下载]
  本书收录了中国人民大学“625政治学原理”2000~2013年的13套考研真题,并提供2000~2005年、2010~2013年真题的答案及详解。本书历年真题的答案及详解由高分考生根据本科目考研的参考教材和相关教师的授课讲义等精心编写而成,解题思路清晰、答案翔实,突出难度分析,对常考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圣才考研网每年均根据当年最新考试要求等对本书进行改版升级,我们一旦对该产品的内容有所修订、完善,系统将提示学员下载升级,获得最新版本的产品内容。真正做到一次购买,终身使用。
  圣才考研网(www.100exam.com)是圣才学习网旗下的考研考博专业网站,提供全国所有院校各个专业的考研考博辅导班【网授保录班、一对一辅导(面授/网授)、网授精讲班等】、考研3D电子书、考研3D题库(免费下载,免费做题)、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
  与传统图书相比,本书具有以下七大特色:
1.互动学习:摇一摇,找学友,交友学习两不误  摇一摇,找到学习本书的所有学友,可精确查找学友的具体位置;与学友互动,交流学习(视频、语音等形式),交友学习两不误;学习圈内有学霸解答本书学习中的问题,并配有专职教师指导答疑解惑。

2.720度立体旋转:好用好玩的全新学习体验  圣才e书带给你超逼真的3D学习体验,720度立体场景,任意角度旋转,模拟纸质书真实翻页效果,让你学起来爱不释手!

3.手机扫码即可阅读,精彩内容,轻松分享  圣才电子书扫码即可在手机阅读,随处随学。可以不用客户端不用账号,简单方便!
4.质量保证:每本e书都经过图书编辑队伍多次反复修改,年年升级  我们拥有一支强大图书编辑团队,他们专门从事图书的编辑工作,对各类职称考试、考研考博等教材教辅深入研究,以及各类职称考试、考研考博的历年真题进行详尽仔细研究与分析,掌握考试命题的规律和方向,并结合行业最新前沿动态,不断分析整理各个科目的考试要点,把重要考点全部固化为试题形式,形成精准领先及时的备考e书。同时,依托北京高校资源,我们聘请知名高校众多专家组成顾问团队严格审核圣才e书,确保质量。
5.免费升级:更新并完善内容,终身免费升级  如购买本书,可终生使用。免费自动升级指我们一旦对该产品的内容有所修订、完善,系统立即自动提示您免费在线升级您的产品,您将自动获得最新版本的产品内容。真正做到了一次购买,终身使用。当您的电子书出现升级提示时,请选择立即升级。
6.功能强大:记录笔记、答案遮挡等十大功能  本书具有“知识点串联列举”“划线添加笔记”、“答案自动遮挡”、“全文检索”等功能。
  (1)知识点串联列举——相同知识点内容列表呈现,便于读者记忆和复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考试教辅量身定做】

  (2)划线添加笔记——使用颜色笔工具,划一条线,写笔记,提交纠错。【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3)全文检索——输入关键词,本书相关内容一览无余。【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7.多端并用:电脑手机平板等多平台同步使用  本书一次购买,多端并用,可以在PC端(在线和下载)、手机(安卓和苹果)、平板(安卓和苹果)等多平台同步使用。同一本书,使用不同终端登录,可实现云同步,即更换不同设备所看的电子书页码是一样的。

  特别说明:本书的部分内容参考了部分网络资料及相关资料。但由于特殊的原因,比如作者姓名或出处在转载之前已经丢失,或者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等,因而可能没有注明作者的姓名或出处。如果原作者或出版人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圣才学习网(www.100xuexi.com)是一家为全国各类考试和专业课学习提供辅导方案【保过班、网授班、3D电子书、3D题库】的综合性学习型视频学习网站,拥有近100种考试(含418个考试科目)、194种经典教材(含英语、经济、管理、证券、金融等共16大类),合计近万小时的面授班、网授班课程。
  如您在购买、使用中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全国热线:400-900-8858(8:30-00:30)
  咨询QQ:4009008858(8:30-00:30)

  详情访问:www.100exam.com(圣才考研网)
圣才学习网编辑部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5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共8题,每题5分,共40分)
1.民粹主义
2.新自由主义
3.共和主义公民观
4.国家自主性
5.“熊彼特式民主”
6.部门政治理论
7.福利国家
8.议会制政体
二、简答题(共4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古典主义政治学的主要特点。
2.简述现代国家建构的主要危机。
3.简述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4.简述吉登斯的国家形态理论。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结合中国实践,试论政治参与主体的不平等性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2.试论政治合法性的建构。
参考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共8题,每题5分,共40分)
1.民粹主义
答:民粹主义又称平民主义,是指在19世纪的俄国兴起的一股社会思潮。民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①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②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做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性力量;③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纵。众所周知,在当今世界里,“民粹主义”是一个经常被提起的名词,它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现象。
2.新自由主义
答:1977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的《权利与相互依存:转变中的世界政治》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诞生。80—90年代是新自由主义的黄金时期,其内部分支众多,主要有:商业自由主义、共和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和制度自由主义。商业自由主义继承亚当·斯密、约翰·密尔和理查德·科布登的思想,认为自由贸易既能增加各国福利,又能促进世界和平。共和自由主义又被称民主和平论,认为民主国家之间不可能发生战争,因此普及民主制度是维持世界和平的前提。社会自由主义则把跨国的社会交往与国际一体化联系起来。制度自由主义又叫做新自由制度主义,它是理论化程度最高、最严谨因而影响最大的学派。
3.共和主义公民观
答:共和主义公民观分为古典共和主义公民观和自由共和主义公民观两方面。古典共和主义公民观是建立在古希腊目的论宇宙观上的,依赖于公共与私人、城邦与家庭的分离,并要求公民具有极高的公民道德。自由共和主义公民观继承了古典共和主义公民观的某些思想,但在公民参与政治领域的方式、公民范围、公民美德和公民自由的理解方面又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共和主义公民观对近现代宪法具有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如确立主权在民原则与建立代议制政体、发展公民基本权利体系以及应对宪法发展危机等。
4.国家自主性
答:国家自主性是国家~社会关系意义上的概念,是国家作为一定疆域和民众控制权的机构可以制定、追求并不简单反映社会组织、阶级或整个社会的需求与愿望的目标,取决于国家独立于社会经济统治阶级而实现其目标的能力。国家自主性存在的原因很简单:①如前所述,国家的基本目的之一是维持秩序。这就意味着,国家有时会以牺牲统治阶级的利益为代价而向被统治阶级让步,国家甚至会和被统治阶级一道遏制统治阶级的利益。②作为国际体系的一员,安全的需要意味着国家安全战略目标和行为原则有可能直接威胁着统治阶级的利益,例如,国家的对外军事冒险活动就需要国内经济资源的支持,由此将直接或最终性地削弱在社会经济上居主导地位的阶级。因此,国家至少有脱离直接的统治阶级控制的潜在自主性,但是其实际自主性的程度和自主性的影响,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5.“熊彼特式民主”
答:熊彼特的精英民主理论是针对于古典民主理论而言的。熊彼特对民主的解释包括:①民主是一种方法,它本身不足以成为目的。它只是一种程序、一种选择机制。人民的作用是产生政府;②民主是精英竞取领导权的过程;③民主是政治家的统治,决策者是政治家而非一般民众;④民主要得以成功还需依赖一定的条件。诸如有才能的领袖人物、受限定的政治决定范围、训练有素的官僚队伍、大度的宽容精神等。“熊彼特式民主”的价值包括:①它为区分民主政府和其他形式的政府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分析标准:公开的、平等的选举。②关注政治运作实际情况的经验分析有助于把握真实的政治生活,使制度设计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基于个性差别基础之上的制度安排有助于实现丰富多彩的生活。③熊彼特更为明确了对政治决定范围的限制,有助于实现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6.部门政治理论
答:部门政治理论是专门研究官员行为的理论之一。①部门政治理论并不假定政府是一个作为整体的行为者,政府只是许多部分的总和,而各个部门均有自己的利益,因而政策过程就是各部门之间谈判和协商的漫长过程。例如在美国,政府的行政部门既包括专事对外政策的国务院,也包括实质上属于国内部门的商业部、劳工部、农业部和财政部等,还有不属于政府部门的国会,而所有这些部门对外交政策都有某些兴趣,每一个行动者都会从不同的视角向一个问题或议题靠近。②在部门政治中,分歧与妥协过程的特点影响政策的输出。在“政策机器”内持续谈判或协商的一个最重要的结果是,政策在一个时期只向前移动一步,并倾向于聚焦于特定问题和短期目标上。因而部门政治的政治过程具有“渐进主义”的特征。这意味着,行政部门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既没有时间又没有资源去获取理性决策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和条件。③部门政治的渐进主义特征意味着“政策机器”是在一条既定的轨道上低速前进。一个政策动议一般首先在行政部门内部加以讨论,然后向上沿着行政系统到达最高决策者。而在行政体系中,政策动议随着支持基础的扩大而被不断地修正。不停的会议与部门问的谈判使政策过程变得如此缓慢。
7.福利国家
答:福利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社会化要求而对生产关系作出的调整。福利国家的特征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经济生活正常进行。福利国家不过是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进一步融合的体现,是垄断资产阶级利用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维护资本主义根本制度,保证其攫取巨额利润,同时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的一种统治方式,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性质。
8.议会制政体
答:议会共和政体是民主共和政体的一种,在议会共和政体中,议会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总统只是“虚位元首”而不掌握实权,他与议会君主政体中的君主的地位作用和享有权限相似,不同的是前者由选举产生,而后者为世袭继承;前者政治活动负政治法律责任,后者则无须负责。当代的意大利、奥地利、印度等国都实行议会共和政体。
二、简答题(共4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古典主义政治学的主要特点。
答:从古希腊时期到l9世纪中叶的政治学都可以称为古典主义政治学。这个时期的政治学与哲学往往难以区分。其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以及近代的马基雅弗利、布丹、霍布斯、洛克、格劳秀斯、孟德斯鸠和卢梭。可见,古典主义时期的政治学集中在欧洲,其典型特征是规范性活动,即强调道德、伦理和价值判断。古典主义政治学的主要特点包括:
(1)政治制度与政治价值的统一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合一性。亚里士多德在归纳事实基础之上而提出的应该是什么样的、更高更好的价值目标,也就是今人所说的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因此,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政治学天然地包含着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古典政治学其实是关于政治制度的价值性和规范性探索,基于事实即政治制度的类型而提出更好的价值目标,是亚里士多德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政治学传统。
(2)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无论是古典政治学的政体论,还是旧制度主义政治学在既定政体下的制度主义和法律主义,说到底都是对政治制度的研究,因而是一种整体主义方法论。这种整体主义综合性地表现在历史主义、结构主义和法律主义的方法论中。因此,整体主义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方法论,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3)制度中心主义和制度决定论。在整体主义的思维中,人与制度是什么样的关系?是制度决定人的行为。卢梭的观点很有代表性:“我看出一切总是从根本上都取决于政治,而且无论人们采取什么方式,任何民族永远都不外是它的政府的性质所使它成为的那个样子。”
2.简述现代国家建构的主要危机。
答:现代国家,也称为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建构的危机每一个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都是克服一次次危机的结果,有人认为民族国家的建构需要经历五种危机,这就是认同性危机、合法性危机、渗透性危机、参与性危机和分配性危机。
(1)认同性危机。认同性危机是建立民族国家时遇到的第一个障碍。一个国家内的民族、地区上的政治团体必须认为他们是这个国家的一分子,否则就会发生认同性危机。历史上的很多战争就是因为认同性危机而产生的,美国的南北战争是这样,发生在卢旺达的战争也是这样。今天,台湾当权者正在刻意地制造对“中国”的认同性危机,在其教科书中宣称自己是“台湾人”而不是“中国人”。这种认同性危机将是国家统一的一大障碍。
(2)合法性危机。如前所述,合法性产生于民众的自愿的服从,而民众的服从又来自民众利益的基本满足和表达利益要求的机会的实现。因此,能否满足民众的经济和政治需求,是建构现代民族国家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
(3)渗透性危机。国家有能力让其疆域内的所有组织和个人服从其法令,否则就存在渗透性危机。“天高皇帝远”现象普遍的国家存在着渗透性危机,今天,斯里兰卡、哥伦比亚都存在渗透性危机,其政府法令并不能达至每一个角落和组织。
(4)参与性危机。对于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来说,不能简单地对其公民说“君权神授”,统治者就应该永远统治,被统治者就应该永远被统治,民众只有参与了权力的分配过程,一个民族国家才算克服了参与性危机。历史上,早发达国家的民众获得参与的权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公民拥有选举权是一个从有产者到全民、从男性到全民的漫长过程。但是,发展中国家正面临发展与参与谁先谁后的艰难抉择。
(5)分配性危机。政治就是决定“谁得到什么”的过程,一个民族国家要稳定地发展,必须满足分配中的基本正义,即建立让所有人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尊严得到满足的机制。从近代历史看,一个国家因分配不公平而导致贫富差距过大时,政治是不稳定的,这会导致民族国家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
3.简述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答: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包括三方面:
(1)凝聚人心,维系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①意识形态能引导社会成员树立共同理想信念,形成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一定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的传播,能使社会成员对未来现实产生美好的想象,从而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即承认彼此有共同利益。
②意识形态能引导社会心理定向、升华,维系社会稳定。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中高低不同的两个层次,两者相互联系。社会心理是低水平的社会意识,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不定型不系统的自发的反映形式,表现为情感、风俗、习惯、成见、欲望等。意识形态是在社会心珲中沉积提炼出来的理论形式,它反过来引导社会心理定向、升华。所谓引导社会心理定向,是指特定的意识形态引导多向性,包括逆向性的社会心理向着意识形态指引的方向发展。
(2)增强企业内部团结,协调企业与外部团体的关系,减少摩擦耗费 在现代社会,任何企业行为都受意识形态支配,增强企业内部团结,协调企业与外界的关系特别需要意识形态的支持。首先,企业内部团结需要意识形态支持。其次,保持企业与外部组织的和谐关系,减少摩擦耗费也需要意识形态支持。
(3)规范经济行为,提高市场效率与自然经济相比较,市场经济的突出优势是效率。然而,市场经济体制本身不能保证效率,这是由商品生产的二重性决定的。商品生产,是为交换而生产,商品生产的这种规定性决定了它是为他性的生产;而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自身获得最大化利润,它是谋利性生产。可见,商品生产是为他性与利己性的对立统一。在市场经济中,如果让利己性膨胀,就会产生很多不正当行为,扰乱市场秩序,效率难以得到保证。因此一定要规范经济行为,建立一个有效率的市场。这得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规范经济行为,提高市场效率需要法律支持。其次,规范经济行为,提高市场效率需要道德观念的支持。
4.简述吉登斯的国家形态理论。
答:吉登斯根据国家与社会的融合程度,将国家形态区分为传统国家(tradional state)、绝对主义国家(absolutist state)和现代民族-国家(nation- state)。区分国家形态的变量,除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迁,还包括其他三种力量的发展:以信息储存和行政网络为手段的人身监视力、军事暴力手段的国家化以及人类行为的工业主义特征。现代社会之所以与传统社会形成对照,是由于现代社会中物质生产高度发达、信息和行政监视力大幅度延伸、暴力手段为国家所垄断、工业主义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分。
(1)传统国家。根据上述要素,在传统国家时代(包括城邦、封建国家、继嗣帝国、官僚帝国),阶级分化十分明显,并表现在城乡差别上,上层阶级居住在城市,下层阶级居住在乡村。城乡之别不仅体现了阶级差别,而且还表示传统国家行政力量覆盖面的局限性。在任何形式的传统国家中,政府对社会的行政控制都被限制在城市之内,同时国家的意识形态和宗教与一般人民的“民俗”有相当大的距离,从而导致监视力的软弱。城乡之别与监视力的软弱,表明传统国家不是“权力容器”(power container),即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松散,国家只有“边陲”而没有“疆界”,也没有对军事力量的垄断权,大量的军事力量受制于军阀和民间力量。在行为规范方面,许多规矩只在贵族阶层有效,对一般民众没有约束力。
(2)绝对主义国家。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过渡时期,就是绝对主义国家。②在欧洲,绝对主义国家在16世纪至17世纪出现,是大型帝国逐渐蜕变为分立的国家的结果。首先,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自然边陲”被定为“疆界”,随之“主权”的观念出现了,国王变成国家主权的代理人和象征,法律成为全民性的规范,直接界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制裁制度。与此同时,军事技术的发展为暴力的扩张提供了条件,军队内部行政管理手段高度发达并为控制社会提供可借用的体系。
(3)现代民族-国家。绝对主义国家的发展为现代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它为后者提供了疆界和主权概念。但是,现代民族-国家只是到l9世纪初才开始在欧洲出现,其推动力是行政力量、公民观和全球化,而主要的基础是物质资源的增长和行政力量的扩张。物质资源和行政力量的联系机制就是“工业化”。工业化不仅导致物质资源的增长,而且还导致“工业主义”作为一种行政力量和个人行为取向的发展。进一步地,商品化使法律成为全民准则。税务成为国家控制工业的手段,劳动力成为工业岗位的附属品,国家成为世界体系的一员。此外,传播媒体、交通、邮电等资源的开发,使国家更容易渗透到社会中,强化其监视力。
吉登斯以欧洲历史为线索,勾画出分散型、阶级分化型国家(传统国家)向高度统一型、主权型、全民型国家的转型过程。社会的转型过程并不是一个美好的时代成长的历史,而是权力和暴力的控制随着现代性的成长不断对人的活动产生制约力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制约力本身就是民族~国家的制度,它兴起于近代史上国界纷争的欧洲,但是在20世纪已经成为全球化的制度。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结合中国实践,试论政治参与主体的不平等性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答:(1)政治参与的定义: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法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它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内容。
(2)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如下:
①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将其确定为普通公民的活动,是为了将政治参与同其他政治行为区别开来。同时需指出只有公民才能成为政治参与的主体。
②从政治参与的内容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行为。政治参与实际是公民的政治权利行为,是政治权利以公民政治行为为载体的体现。
③从政治参与的法定关系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公共权力的政治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民主政治是主权在民的政治,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不仅有服从的义务,而且有参与的权利,履行政治权利与义务是公民的本质特征。
④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⑤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政治生活。
政治参与的这些特点表明政治参与行为是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行为,而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是通过他与政治权力关系得以确定的。公民积极关心和参加公共生活,是每个公民的政治权利,也是其政治义务。
(3)我国政治参与的主体包括公民、私营企业主等等。如果政治参与主体出现不平等参与,将会出现很大的消极影响,特别当今国家治理影响更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政治参与主体的不平等性会影响政治民主。政治参与对于政治民主而言,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工具,不仅如此,政治参与对公民、对政府的满意以及对自己的角色都有好处。如果政治参与的主体出现不平等参与的话,政治参与主体就会制约民主,而且还会对政府进行制约,出现一些不利于社会的行为,例如违法的游行、示威等等。
②政治参与主体的不平等性会影响政治稳定。政治参与为什么会导致政治不稳定呢?关键在于社会动员产生的过高期求与政治制度化水平低之间的矛盾。现在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现代化意味着社会动员,在社会动员时,要确保每个政治参与主体的平等性,否则可能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差距两极分化、政治腐败,也很容易引起不利于政治安定的突发事件。
③政治参与主体的不平等性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由于各国的现代化道路不通,发展水平有差异,政治参与对经济的发展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但是这在中国,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这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但是,中国的总量很大,平均下来,落后于很多国家,这还需要我们国家每个公民都参与国家建设进来。如果公民在政治参与中,如果出现不平等等情况,就会影响经济的发展,最终就会影响国家的整体实力,也会对国家的治理产生不利的影响。
2.试论政治合法性的建构。
答:(1)定义:政治的合法性是指政权运用权力、进行利益分配得到人民的默认或者认同的状态。
(2)分类:按照著名的政治理论家麦克斯·伯的划分方法,有三种合法性类型:
①卡里斯马型:其权力来源是民众对领袖的情绪性效忠,其合法性来源是国民对其个人的效忠,例如开国的君主一般是如此。
②传统型:其权力来源是世袭,合法性是传统习惯,一般的专制社会大多是如此。
③法理型:其权力来源是委任和选举,其合法性来源是对法律的合理信任。
(3)要建构政治合法性,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推行善治,善治将成21世纪最主要合法性来源。
近代以来,人们主要将福利、民主、善政和仁政作为合法性的主要来源。然而,自迈入21世纪,不断面临“合法性危机”并对其加以解决不仅成为人类政治生活的常态,也成为人类政治发展和政治进步的主要动力。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教授认为,在当今时代,政治合法性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型,善治将成为21世纪最主要的合法性来源。台湾大学朱云汉教授认为,现代政治科学重经验性研究,将民主合法性视为一个经验性的事实对社会心理、因果关系等方面加以探讨;需要扩大民主合法性的内涵,不仅增加“公众态度”这一维度,而且将民主这种单项的测量标准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以判断公众在何种程度上与其他的威权主义政府形式保持距离。同时,应当从对“民主”的字面关注转为关注诸如政治平等、公众问责制、政治自由主义、政治多元主义,以及分权制衡等民主的核心价值。
②灵活治理,策略性的治理模式达成“中国式善治”。
中央编译局Josef Gregory Mahoney研究员表示,与西方所提倡的多党选举、权力分立等普适主义的理想观念不同,中国政府所采用的是一种“灵活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都为中国的治理提供了不同的战略,为中国在处理复杂的当代和未来事务时提供了高度合法的灵活性。来自加拿大女王大学的Yuchao Zhu教授也认为,中国政府采用的是一种策略性的治理模式,即凭借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增强国家权力三项策略达成具有合法性的善治。来自德国图宾根大学的Gunter Schubert教授等学者认为,中国的政治体系是一个稳定的体系,其合法性产生于不同的政治体系区,只有更好地理解制度革新和政策变革是如何与国内政治体系运作模式,以及人们对这些变革在意识形态、结构和个人层面的判断相关联的,才能更好地理解共产主义政体所具有的可变通性。
③中国政治合法性建构尚需长期制度化。
尽管中国政治理论及其实践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很多与会学者仍指出了当前中国政治合法性建构中的不足,“执政合法性”仍是我们当前亟需面对的问题。
a.中国执政的合法性模式面临着如何转换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政治系主任齐卫平教授认为,中国执政党合法性在历经了毛泽东时代的意识形态合法性模式和邓小平时代的经济绩效合法性模式以后,应当向法理型合法性模式转换,即以科学的模式整合和聚拢合法性资源,从而推进向法理型合法性模式的转换,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b.重建国家—社会关系也成为维持执政合法性的重要问题。美国明德学院Jessica C. Teets 教授认为,中国已经从生产型国家逐步转变为调整型国家。而中国的政治变革主要体现为扩大参与、处理敏感问题、展现合法性,等等。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郁建兴教授也认为,中国的民间组织已经成为“国家体系以外的推动力量”,并为现行政治-行政体制提供了公民参与的可能性。政府、社会与市场的重新组合完全可能发生并且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北京大学政府与管理学院政治学系主任燕继荣教授则强调,中国目前所采用政府主导的全能主义治理模式应当注重“公共性”和“回应性”,鼓励政府创新以保证制度的及时供给,同时应提高公民公共意识和集体行动能力,使各方在博弈的过程中发现公共利益、制定公共政策,从而实现“公共事务共同管理”。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64026.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7 15:08 , Processed in 0.09276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