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7年与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大纲对比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sumiaowen0 发表于 07-8-11 11:26: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对比分析
2007
2008
分析
一、考试性质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其中,政治理论科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学校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无变化

二、考试的学科范围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或有关基本理论在这一领域中的运用)。
无变化

三、评价目标
政治理论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应能:
1 准确地再认或再现有关的哲学、历史、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
2 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 .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 .结合特定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背景,综合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6 .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文字通顺,层次清楚,有论有据,合乎逻辑地表述。
改为:注重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删减了“基本”二字
1.改为: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改为: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这些文字表述上的变化表明:1.命题的范围会更广,题目的多样性会更强。
2.要求学生答题时思路更加开阔,注重考查学生答题的灵活性。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
闭卷,笔试。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答在答题纸上。
(二)答题时间
180 分钟。
(三)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例
试卷满分为100 分。其中,必答题为90 分,考查范围和内容比例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约22 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约20 分
毛泽东思想概论约18 分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约20 分
形势与政策约10 分

选做题为10 分,考生应在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第I 道试题考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部分的内容,第Ⅱ 道试题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中的一门或多门的相关知识,认识和分析当代世界一些重要问题的能力;若考生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 道试题的成绩记人总分。

(四)题型比例
选择题I
(在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约16 %
选择题Ⅱ (在四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个符合题意的答案)约34 %
分析题
约50 %

无变化
改为:(在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约16 %
选择题Ⅱ (在四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个符合题目要求)约34 %
分析题
约50 %







































原来的选择题Ⅱ是作为不定项选择题(可以一个,也可以多个),今年变为了多项选择题(至少两个)。



第二部分考查的知识范围对比分析
部分
章节
2007
2008
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中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无变化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2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
其相互作用。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3 .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改为:“实践的本质含义”。








要求考生对实践本质的内涵有更深的理解。

(三)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与系统。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过程性。规律及其客观性。现象和本质。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
2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3 .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






















































(四)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 .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与结构。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认识中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
观及其现代意义。
2 .认识的发展过程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3 .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的具体性。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价值评价及其尺度。价值选择及其实现。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意义。
4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思维方法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方法、思想方法。
无变化


(五)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 .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社会的实践本质。
2 .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3 .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构成要素。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4 .社会的文化结构
意识形态与文化结构。意识形态的本质、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文明和文明形态。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第1点中最后新增:“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
社会有机体是指由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要素构成并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连续发展过程的有机整体,因而它是一个反映人类社会生活诸要素之间的全面性联系与有机性互动的整体性范畴。马克思社会有机体发展理论为坚持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这就要求考生把科学发展观和社会有机体理论联系起来进行复习。

(六)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1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规律及其特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2 .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发展与“全球问题”。
3 .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2点最后新增:“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求:
1、考生在现时代背景下,回顾和梳理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对社会交往理论的范畴达到理解和把握的程度;
2、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分析。


(七)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1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形态及其更替。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2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及其实现。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
3 .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及其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无变化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一)导论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经济规律的类型。














在第2点中删除了知识点“是生产关系,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二)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1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2 .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3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纸币和信用货币。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市场机制。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性。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无变化



(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剩余价值率。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股份资本和股息。土地所有权和地租。土地价格。
2 .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垄断利润。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卞义的室
质和双重作用。
3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第1点中新增:“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是指由资本积累引起的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的内在必然联系。它是对资本积累理论的科学总结,也是对资本积累过程对无产阶级命运影响的科学概括,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阶级对抗性。
要求考生在理解资本积累本质的基础上对其一般规律进行深入理解和把握。


(四)资本的运行

1 .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
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资本周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分析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及其意义。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2 .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
资本主义国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
3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
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和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合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协调。

无变化



(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

1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和建立的客观依据。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和多种实现形式。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 .社会主义个人收人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加大收人分配调节力度,理顺分配关系,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改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收入分配调节和社会公平”。

























文字表述更简洁,对这两个知识点内容并无实质性的变更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有机结合。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企业是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性质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构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社会保障体系的卞要
内容。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在第4点中新增:“政府的经济职能”。






















政府职能转变是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要求考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入理解政府的经济职能。


(七)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1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和发展。













改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文字表述上的改变,并无实质性上的变化。

14#
jiandan090909 发表于 08-8-2 16:09:2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太感谢了

谢谢,太感谢了
13#
jiandan090909 发表于 08-8-2 16:05:2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太感谢了

谢谢,太感谢了
12#
qingfengji 发表于 08-3-1 01:09:1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LZ[s:2] 分享
11#
lkitten 发表于 07-8-15 01:27:32 | 只看该作者
太感谢了!!!!
10#
africa1962 发表于 07-8-14 09:14:35 | 只看该作者
太感谢了
9#
pipiboy 发表于 07-8-11 23:22:59 | 只看该作者
仔细研究下!
8#
penghaiting 发表于 07-8-11 23:11:32 | 只看该作者
太宝贵了,谢谢搂住了!
7#
fz13 发表于 07-8-11 22:20:41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了啊
6#
sumo0204 发表于 07-8-11 17:35:06 | 只看该作者
好多多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8 13:45 , Processed in 0.349888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