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米鹏最新经典资料吐血大放送(不回不义气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bambook 发表于 07-8-18 11:37: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正确认识共产主义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是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对敌人的屠刀而立下的革命誓言。诗中的“主义”就是鼓舞了千千万万革命先烈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共产主义。为什么夏明翰能够大义禀然,慷慨赴死?就是因为他心中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终身,不惜为之牺牲的坚定信念。他坚信会有更多的“后来人”继承自己的遗志,坚信崇高的理想一定会变成现实。正是这种共产主义的崇高信念,成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鼓舞着他们前赴后继,一往无前。作为一种理想,一种信念,共产主义的感召里和凝聚力是被历史所确证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共产主义呢?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和把握它的内涵及精神实质?

    马克思、恩格斯毕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旨在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可以说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所以,简单地说,共产主义就是被剥削被奴役的人类历史的终结和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开端。“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共产主义就是这样一个阶段:人类获得了彻底解放,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了人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真正把握。

     有人认为,共产主义社会虽然美好,但却如水中月、镜中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永远也不可能达到。这种看法的产生是对共产主义片面化理解的结果。其实,只要我们用过程的、全面的、历史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的共产理论,就会发现:共产主义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所谓的“终极目标”。有人把共产主义理解成现成的关于美好世界的图景,认为这一图景已又马克思设计好,我们只要等待有人把它变成现实,共产主义就实现了。其实走向共产主义的过程恰恰是人通过自身意识的觉醒、觉悟的提高现实自身完善和丰富性的过程。共产主义作为一种“被理解到的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它的实现过程同时也是被主体理解到和认识到的过程,因而不能由任何人设定,每一个个体都是在探索和认识的过程中接近它。正因如此,共产主义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也正因此,共产主义才真正体现了“以个人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个性”阶段的本质特征。

    共产主义不仅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更重要的在与精神方面的发展。有些人在理解共产主义时,过分地注重了“物质极大丰富”这样的字眼,而忽视了“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的关键所在。生产里的发展,物质的丰富,归根到底不过是“基础”,人要实现全面发展,更主要的是从精神层次来实现。如果人没有提高自身修养的自觉意识,那么即使有大量的自由时间,却不知道该做什么,又谈何发展?劳动怎么可能成为一种需要?也就不可能实现自由自觉的劳动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谈到:“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来说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囿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只具有有限的意义。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来说并不存在人的事物形式,而只有作为事物的抽象的存在;事物同样也可能具有最粗糙的形式,而且不能说,这种饮食与动物的饮食有什么不同。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另一方面为了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了物质作为基础固然是重要的,但主体自身的修养如审美的修养,道德的修养等,才是决定人的本质丰富程度及发展程度的关键所在。

     共产主义既是一种理想境界,又是一种发展现实。前者就贯穿与后者之中,并通过后者来实现。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一个个的社会进步所逐渐积累起来的过程。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说:“文化上的没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因此,我们反对把共产主主义抽象化和空想化,不能因为它暂时以至将来很长时间内不能实现就视其为“乌托邦”,也不能因为现实状况与理想化模式的疏离而对现实生活一味批评指责。应该看到,我们现在所做的,正是朝着共产主义这个大方向前进的,只不过我们必须从现实出发,针对现阶段的发展要求,制定出一个个阶段性目标,循序渐进地走向共产主义。这正如登泰山,“岱宗坊起步,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的美好景致是要登到顶才能看到的。而欲登玉皇顶,必须拾阶而上,循序攀登。从岱宗坊起步,沿着6000多石阶,一级一级向上走,经过红门到达中天门,再艰难跋涉十八盘,跨入南天门,最后才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我们要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历程,也犹如攀登泰山,通过实现一个个阶段的目标,最后实现自己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正是根据共产主义这一特点,我们党制定了最高纲领与最底纲领。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党的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底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底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同时,在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党又提出了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形成阶段性的行动纲领,这就是最底纲领。最高纲领为最底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底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条件。

实事求是地讲,我们每个人都很难活到共产主义在中国实现的那一天,但我们每个人如果都能实现这一目标努力着、奋斗着、一步一个脚印,先实现进期目标,并不断享受着这些成果与快乐,这种过程不是更丰富与精彩吗?。   
“人性善”还是“人性恶”

             ---人性与人的本质

   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主体是人。作为亘古不变的永恒主题,人性及其核心——人的本质是哲学历史观无可回避的重大探讨问题之一,或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古今中外的思想史上,在人的本质属性这一问题上的探讨和争论,充分显示出人类对自身本质的高度关注。“人性论”是旧哲学探索人的共同本质属性的一种学说。在我国古代哲学家中,就有性善说、性恶说、性有善有恶说、性无善无恶说等。其中以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最具代表性。

   在战国时期,孟子第一个提出了系统的人性善的理论。性善论是孟子这个学说的理论基础。

   在孟子看来,人和禽兽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的照顾要表现是人性和禽兽之性不同,人的生活高于禽兽的生活,因为人有自觉的道德观念,他指出,人的本性和禽兽本来是不同的,但由于有的人不知道保持自己的本心、本性,而把本心放了,善性丢了,结果变得和禽兽差不多了。因此,孟子十分强调“立心”、“养心”、“养性”,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善人、大人。

   那么心、性是从哪里来的呢?孟子指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也就是说人要不断地膨胀自己的心,才能认识自己的本性,人的本心、本性都是上天赋予的,人能够认识这些东西是上天给予的,就是侍奉上天了。

  孟子认为,人性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天赋的“善端”,具有一种先验的道德观念的萌芽,这是人异于禽兽、高于禽兽的本质特征。孟子是从人见小孩落井而自然产生不忍人之心而推出他的性善论的。不忍人之心就是不忍看见别人痛苦的心或“恻隐之心”。一个小孩行将落井,一个人看见必然立即前去搭救。这个人去救小孩一不是为了讨好小孩的父母,二不是为了使自己的好名声传扬乡里,也不是厌恶孩子的啼哭,而是出于不忍人之心。孟子从这件事上就引出他的善性论,并进而导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四端)如同四肢一样,是人生而应有的,而不是外力加给每个人的。

   既然人的本性是善的,那么为什么人们有善恶的不同呢?孟子认为,仁、义、礼、智这“四端”与生俱来,人人相同。有的人能成为善人是由于他努力培养与扩充这些“善端”。他认为圣人就是把这“四端”发展到完全程度的人。人都有“四端”,如果都能扩而充之,就都可以成为圣人。但有的人不去培养和扩充这些“善端”,所以不能成为善人。

   孟子一方面把仁、义、礼、智说成人的本性,同时也承认人的感官欲望也属于人的本性。但孟子认为感性欲望是“小体”、“小性”,仁、义、礼、智是“大体”、“大性”,小体要服从大体,小性要服从大性。

   孟子的性善论是其仁政学说的思想基础。孟子讲的仁政,就是把仁义等道德原则推广到全体社会成员身上。他说;亲亲是仁,敬长是义,“人人亲其亲,敬其长,而天下平”。每个社会成员都亲亲敬长,自觉遵守封建道德规范,社会就会和谐一致,实现天下太平的局面。

   但是,孟子的性善论从根本上说是一种错误的理论。这是因为: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先天道德论,把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说成先天就有的。而且其推论方法也是错误的。如果说见孺子入井而生恻隐之心是人生而应有的自救本能的话,而亲亲、敬长、忠君等道德观念则完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培养起来的,决不是生而应有的。从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推出仁、义、礼、智人皆有之,这在逻辑上是以偏概全、无类演绎的错误;孟子把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观念说成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性,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归根到底是为封建专制服务的。

   荀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人定胜天思想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并对后世的唯物主义无神论者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影响。荀子在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性恶论”的人性理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是荀子的“性恶论”开宗明义的宗旨,也是其最终的结论。荀子认为,人之性是好利多欲的,凡是人都是“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也就是说人人都有欲望追求,这是性中自有,无待学而有者,这种物质利欲的追求,就决定了人的性恶。由于后天的礼仪教化,而使人有恶变善,着就是“化性起伪”。(伪,即人为的意思,具有后天教化改造的意义)为了论证“人性恶”,荀子自设问答展开了论证。

   首先,人生来好利,有嫉恶,好声色。如果顺从人的这种性情发展,就必然发生争夺,产生各种矛盾,最终造成暴乱,证明人性恶。

   其次,人之行善,是师法教化而成,用不着圣王制礼义而理正。事实上,人们都要有圣王法师和礼义教化。

   再次,礼义不在人性中,不出自人性,性是不学而能,不事而成。因为君子和小人的性同样都是恶的,君子所以为君子,在于积伪礼义,小人则不知道积伪,礼义之善是人为之伪,君子与小人的差别在于能不能积习礼义,而其性是一样似的。

   最后,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禹一样的圣人,然而在事实上却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圣人。而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自己努力修养的结果。因此。只要努力积习,就可以成为圣人。

   在荀子看来,孟子的性善论和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说,是不知性伪之分,是不知人之性,荀子认为,性为恶,通过人为之伪可以为善,这如同木材经过加工可以制成器具一样。“性”和“伪”是不同的,性是天然的禀赋,不待教化而有的;伪是待后天教化而成的。但是“伪”能化“性”。礼义为伪,查以矫正人性之恶,引导人性向善,这个矫正人性之恶而化为善,如同木材不直,经过外力矫枉为直一样。而且礼义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但却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综上所述,荀子的性恶论的宗旨是后天的人为之伪,强调社会环境教育对人性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孟子主心,荀子主伪。荀子的性恶论及礼义理论比孟子的性善论有一定进步,但同时也有着严重错误。这是因为:

   第一,生而有欲望要求,这此欲望要求是天然的、合理的,它本身根本不是什么恶,它上人类能生存下来以展下去的最根本的、最原始的动力。它们发展下去有可能使人趋向恶,也可能使人趋向善。人的欲望要求使人趋向善还是向恶,那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实现的,是后天影响和教育的结果,而不是人的本性使人趋向恶。

   第二,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一样,归根到底是为君主专制主义作论证的。荀子在对待人性的看法上与孟子截然相反,然而其归宿却完全相同。孟子的性善论实质是主张人天生就是君主专制主义的顺民;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是要人们通过对人性的控制和改造来适应君主专制主义。

    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因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

     人性相对于人的本质而言,涵义较广,指人的各种属性,人的本质则是人的诸种属性中带有综合性的根本属性。概括地说,人的属性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大类。自然本能不是人类独有的,亦不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它正是人类起源于动物的佐证。人身上的自然属性,是深深的打上了社会烙印、经过扬弃和“人化”了自然属性。它恰是人的本质定性、未完成性在后天活动中变化衍生的方向与可能的具体体现:人的饮食,不但能满足生存的需要,还有满足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有保持健康、发展体力和智力的需要乃至社会交往的需要;人的性欲满足,大都通过文明方式,合乎法律和道德的准则,两性双方都有选择,现代两性结合,更需以爱情为基础、自主自愿。可见,人的食色之性,包含有丰富的社会内容。人过的是社会生活,在人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区别于动物、使人成为人的东西不是人的自然属性,而是人的社会属性,如劳动、语言、思维、理性、主体性等,都是人的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属性。作为在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人的社会属性表现为人类共处关系中的依存性、人际关系中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交往性、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性和生产活动中懂得合作性。把握人的本质,关键是把握人的社会关系。人的本质是社会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意味着社会关系规定现实的人的本质,人既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又在不断创造完善社会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人的本质是由人自由自觉的活动创造的,人的本质是自然历史的发展与人自觉活动的统一。人的本质的实现过程,也就是人的价值观体现和发挥作用的过程。

不要陶醉在对自然界的胜利当中

            ——环境、人口、社会协调发展

     100多年前,恩格斯就在《自然辨证法》一书中指出,有两种不同的人类改变自然界、支配自然界的观点和生产活动,一种是不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的观点和生产活动,另一种是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的观点和生产活动。

   不能够正确认识自然规律的观点,是把人类和自然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这种观点是在古代奴隶制社会崩溃以后在欧洲发生并在基督教中得到最大发展的。直到17世纪末,在《圣经》创世纪篇思想的影响下,西方民族还相信,人在世界上享有上帝赋予的至高无上的特权,通过耕作和其他途径改变大地,是人的神圣职责,人类作用于环境引起的一切结果,都是无可非议的。

   不能够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的生产活动,是要遭到自然界报复的生产活动。这种生产活动的第一步都能够取得对自然界的胜利,即都确实取得了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出乎预料,常常把第一步结果又取消了。例如,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储存水份的地方。还有,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砍光了长在山南坡上的森林做高山牧场,他们也没有预料到,这样竟把他们的高山畜牧业的基础推毁了,结果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泄到平原上。

    恩格斯据此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那种不能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的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要认真吸取遭到自然界报复的教训;并预言,特别是从19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人们就愈来愈能够认识到,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人类和自然界才会协调一致地得到发展。

    今天,当人口急剧增长、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的巨大危机降临到人类头上,可持续发展问题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时,我们更加感到了恩格斯告诫和预言的深刻意义和高瞻远瞩。

    据资料统计表明,全球人口急剧增长的压力越来越大。公元前400年世界人口约1亿,公元元年约为1.7亿,直到公元1650年世界人口始有5亿,1830年达到了10亿。此后人口增长速度加快,1930年达到20亿,1960年达到30亿,1975年达到40亿,1987年达到50亿,1999年达到60亿。每增加10亿人口所用去的时间从前到后分别是:450万年、100年、30年、15年、12年。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明显加快,主要发生在18世纪中叶产生革命以后,是工业化的结果。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形成了“婴儿高潮”,使世界人口出现了历史上不曾有过的急剧增长,人口平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7%~2.1%的水平。

   为了解决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人类付出了毁林开荒、变牧为农,使森林和草场遭到严重破坏的代价。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19世纪初,世界有耕地4.5亿公顷,到1987年扩大到13.7亿公顷,在1992-1994年间,耕地面积达到14.7公顷,比1982-1984年间增加了2%,而同期森林面积却减少了2.2%。1981-1985年,被砍伐的森林每年达到1139万公顷。毁林开荒、变牧为林,使气候变得干燥恶劣,加剧了土壤退化、沙化。据统计,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土地变成沙漠,另有2400万公顷肥沃土地丧失经济价值。联合国1990年的调研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几乎1/6的植被面积遭受不同程度的土质降级,其中3/4甚至更多是起因于农牧业生产或毁林造田。同时,有大批动植物在森林、草场破坏中死亡,有的已经灭种。

    还有,人类向环境排放大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污染物,导致环境退化的事实更是人人有目共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普遍存在着“三废一噪”问题,大量的工业废渣、废液和生活垃圾,或直接污染表土,或流入江河湖海造成污染;大量废气的排放,造成了“温室效应”和“臭氧空洞”,恶化着全球气候。各种环境污染造成了大量鸟类、鱼类、草木等动植物死亡,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这方面的事例举不胜举。

   中国的人口和环境问题更不容乐观。从1950—2000年,全国人口由5.5亿增加到了12.78亿,增长了129.9%,给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压力。虽然近年来计划生育工作卓有成效,但由于人口基数太大,人口问题仍很严重。更荒谬的是,现在社会上的“贵族”阶层显摆自己,不再是比名车,比豪宅,而是比谁家生的孩子多。中国的生态环境破坏由来已久,特别是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展以来,治理不力,新老问题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主要是森林和草原退化严重,水土流失与荒漠化呈不断扩张之势;水质污染和水源短缺严重,而有限水资源的浪费问题又十分突出;大气污染严重,汽车尾气、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逐年增加;还有大量的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的任意排放,成为大气、地下地表水的巨大污染源等等。最典型的近年在北方肆虐的“沙尘暴”已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去年4月北京有一场沙尘暴,当天“下沙”量有30万吨,每个北京市民当天“收获”40斤沙,可谓“满城尽带黄金甲”。人口与环境已成为制约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为此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制定了一套总体规划配套的法律、法则、制度、政策等等,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改革管理制度,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管理决策机制和政府协调机构,把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作为一个基本原则,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禄水青山。

   二是稳定现行生育政策,维持低生育水平。重点做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

   三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研制自然资源补偿收费和环境税收政策,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污染谁付费”、谁治理谁收费“的原则,明确责任。

   四是推广清洁技术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与循环经济。这方面潜力很大,应积极倡导。

   五是将可持续发展法制化,实行强化管理监督。

   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发展战略,要有效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协调全球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现代生态环境问题已超越区域界限、国家界限而成为全球化的问题,各种生态危机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其发展方向与命运,与人类每个成员、每个区域、每个国家休戚相关,维系着全人类的共同未来。全世界克持续发展的实现,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不同利益集团的共同责任。全人类自觉维持生态平衡,爱护万物滋生的环境,做到人类与自然界协同发展,世界的生态环境问题才有希望得到解决,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变成现实。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199#
新联学院 发表于 16-9-20 10:50:43 | 只看该作者
1111111111111111
198#
18211786801 发表于 15-11-8 22:08:22 | 只看该作者
求分享,楼主
197#
牛牛小杜 发表于 15-10-22 23:10:44 | 只看该作者
米鹏最新经典资料吐血大放送(不回不义气啊!) [修改]
196#
jidehoudai 发表于 15-5-19 12:58:2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  好人一生平安
195#
1111@aaaa 发表于 13-9-1 23:46:33 | 只看该作者
[r:1][t:11][t:10][t:10][a:13][a:15][a:16][r:13]
194#
lihanguili 发表于 08-3-29 18:41:50 | 只看该作者
怎么也么多
193#
sdusoreky 发表于 08-1-7 23:43:14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怎么被翻出来了。。。。
192#
niubi123 发表于 08-1-7 22:54:05 | 只看该作者
绝对好东西
191#
梦and见 发表于 08-1-7 13:30:10 | 只看该作者
好多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9-27 21:30 , Processed in 0.097192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