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时期政区沿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风雨者2008 发表于 07-11-16 10:31: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九州、分封制,郡县的设置始于春秋时期。十里一亭,亭有长;十里一乡,乡有三老,监察区,刺史与州牧。州郡县三级制,东晋以来“双头州郡”的情况,即二州、二郡合治一地。东晋以来,开始在南方侨置北方的郡县,出现许多侨置州、郡和县,由于侨置郡县带来侨土之间的矛盾,东晋开始实行“土断”,将侨置州、郡、县并入土县。州县制,府,其地位略高于州。唐代一般是在京都及行在设府,在大州或要地设都督府,在边区重地新设都护府。8世纪后开始在边区大量设立方镇,设节度使来管理。立路,实际上最初是一种财政收转区。后来转运使兼有民事、刑法、军政和监察权利,路实际上成为了一级行政区划,23路、17路。州、府、军、监四种形式。元代推行行省制,除腹里直属中央中书省管理、吐蕃和诸王封地由宣政院管理外,“山川形便”。路、府、州、县四级制,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明代,布政使司,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奴尔干、乌思藏、朵甘三都指挥使司。卫所制度,省的派出机构——道,守备道、兵备道、督粮道、提学道、清军道、驿传道等,专为专司一职的派出机构。内蒙古实行盟、旗两级制,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府和县。在东北地区除实行中原府县制外,设立副都统、协领、城守尉等管理地方政务。在新疆地区设有都统、参赞、办事、领队等。在青海设立旗和土司,由西宁办事大臣、达赖、班阐用“互参制”来管理西藏。六大行政区,省、地区、县、乡。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的产生,经历了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虽然秦汉确立了郡县制,但在汉代和西晋两度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仍实行分封制。以后虽然仍时有分封制的残余,但多是名义上分封。郡县时代、道路时代、行省时代,分别体现了秦到南北朝的郡县二级制、唐宋时期的道州县三级制、元明清以来的省州县三级制。实际上第一阶段后期,作为监察区的州已经有一级政区的作用,仍为三级制。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层级变化呈现由高降低和由虚入实两个规律。前者主要指高层政区幅员渐减,数目次第增多,逐渐下降,但历史上并不降低级别。后者主要是指历史上一级政区的州、道、路、行省,原本是监察、转运等中央派出机构,后都逐渐成为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中国历史上的“百里之县”的数目相对稳定,但“千里之郡”呈现缩小的倾向。
一 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的关系
行政区划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依“山川形便”即行政区与自然区重和原则。古代的九州表示了九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区域,唐代的十道体现了只要考虑的也是自然因素。直到元代的行省制度,许多交界线也是以重要的山川为界。山川形便顺应封建自然经济的发站规律,有利于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经济交流的形成,以及文化的认同也有好处。历史时期的行政区与自然区、经济区的关系大体上秦汉重合、魏晋背离、隋唐重合、宋元背离,明清逐渐重合,而统县的政区一般在宋代以后都与自然区重合起来,这在南方尤其明显。一般来说,一个以加强中央集权为首要任务的政权,往往先不考虑山川形便,故意犬牙相错,反之则刻意使政区与自然重合,以有利于管理。
二 政区演变与中国政治制度的关系
历代行政区划主要是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由于第一级政区在中国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内往往特别大,土地人口众多,军需粮草自成一体,财力雄厚,容易产生与中央对抗的割据的力量,甚至是造成推翻中央王朝的主要力量,故中央王朝总是想总总办法来控制地方第一级行政区。而作为州县一级政区的财力和军力对中央政府往往不存在实质性的威胁,所以变化相对不大。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独立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较强,所以中央与地方一级政区的矛盾很大,产生割据局面的时期较多。从元代开始,中央完全打破了这种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较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行政区,有时往往走向极端。这种将自然地理单元分割,文化认同差异鲜明而形成的省区内部,往往一时文化认同感差,难以形成独立的经济体,不利于地方发展经济,也不利于形成与中央对立的区域文化认同,其目的主要是削弱地方经济力量和文化认同感,防止政治上地方割据政权出现。
三、政区演变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地方政区的主要职能是经济上职能,替中央或上级行政单位在一定区域内组织生产;完成国家在本行政区内赋税征收任务。历代封建统治者划分政区都多以经济指标来划分。唐宋以前北方地区政区数目多,幅员小,而南方地区政区数目小,幅员大。这主要是与中国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仍在黄河流域,人口密度大相关。唐宋以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东移南迁,南方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响应政区逐渐增多,这样在历史上,中国南方地区的地方行政区比北方地区变速要大。
四、政区演变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关系
一是在划分行政区域时,在考察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的同时,还要考察文化的认同感,然而行政区域的形成又反过来有利于区域内文化的一体化,进而促使文化认同感的产生和进一步强化,只是这个过程十分缓慢。研究表明地方行政制度设立与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一些特殊的关系。如崇尚数字等。
五、政区演变与中国历史地名
历史地理有很强的传承性,这种传承性往往通过行政区划的固定而强化,在历史时期许多重要的地名都与行政区划有关。元代行省的行政区划之名对现在中国一级政区的地名影响最深渊。历史上一些地名虽然没有成为一级政区名,或历史上曾作为一级政区没有使用带现在,但其影响也十分深远。
中国:早在西周金文中就出现,是周人多其本国统治区的称谓。战国指京师、国中、王畿、天子直接统治区、诸夏国家、地处中央之国。秦汉统一后,中国一词的文化意义进一步加强,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国家概念在明代出现,逐渐成为大一统时期全国的统称。但在分裂时期,仅指中原一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6 08:08 , Processed in 0.078784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