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安徽省宣城市溪口镇的一个普通农民,利用业余时间数十载潜心研究地震,历尽艰辛,克服种种压力,惊人发现地震是由地下地幔中核变引起的。他热切希望能为人类认识地震、预测和战胜地震提供一点帮助,他发誓要用他的一生与地震这种可怕的现象作斗争。当他的家人和一些网民还有同乡骂他是白痴、神经病(有人当街大骂)丢人现眼、不务正业、自不量力时,他对我淡淡一笑说:“如果我可以让今后的地震中少死一个人,再多一千个人骂我我都是高兴的。我的敌人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地震,地震害死了我的那么多同胞,我这一辈子绝不会放过它。请你转告各位网民,叫他们不要轻易相信我,甚至可以骂我,但不可以不相信科学,真正的科技是战胜地震、挽救生命的唯一途径。如果有一天地震不成问题了,我就可以安心地做我的农民了。” (为了让大家先睹为快,以下内容是根据这位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的口述,挑选主要部分临时拼凑出来的,由于时间仓促,可能有一些笔误,还请大家多多谅解。真正完整、准确的论文将由其本人奉献给大家。我们会时时关注他的研究进展和动向,并在第一时间里,升级和充实我们的文章,以便及时向大家汇报。)
地球热核演变说
第一章 地震核变成因论
地震是地幔中核变的及时效应在地壳上的表象,其核心内容是:
(一)地震产生的机理分析
地幔的对流造成核裂变物质相遇,以超过临界体积,发生核裂变,(如果此时附近存有核聚变物质)进而引发核聚变,产生瞬间极速膨胀,反弹地壳产生纵波,纵波拉伸地壳产生横波。
核变要在极短时间里释放极大的能量,产生高温膨胀即产生高压,同时其周边物质由于惯性作用,对其内部膨胀产生阻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这种力才造成对地球的危害,这是一种瞬间效应,很快这种压强就会被岩浆传到地球内部各个角落从而得以疏散。所以在震中的地壳先向上运动,又在地壳的拉力作用下回落,地壳的相互拉伸产生横波。地幔压强的继续扩张与地壳相交产生纵波。其实任何纵波都会产生横波,只是因为核变的瞬间效应,震中纵波产生横波远强于其他纵波产生的横波。地震虽然是由核变引起,但由于地壳对地表的保护作用和液态地幔对压强的传递作用,所以尽管核变产生的能量很巨大,在地表上造成危害的能量却只是其微小的一部分。单一核裂变一般对地球不造成危害,有时(非浅源地震)几乎感觉不到。原因是:发生核裂变的物质体积理论上一般在一倍与二倍的临界体积之间。
(二) 为什么人类一直没有把地震与核变联系在一起呢?
(1)有人会认为核变是单向运动,不会产生纵波、横波。忽视了它的及时效应,以及它与地幔、地壳的相互作用。
(2)声音、光线。由于地壳阻挡,看不到光线,由于地壳及地幔的阻力作用,使它不能象在空气中爆炸那样快速而强烈震动空气。所以听不到很大的声响。
(3)在陆地尚未形成之前由于地球表面核爆炸频繁,所以表层核物质基本上要么已核变,要么被分散。所以我们很难从地壳岩层中推断出地幔的核物质存在状态。
(4)对地震深度的测量可能有误。如果把纵波在地幔中的运动当成一种勻速的波,那肯定会出错,其实它既不匀速也不是波。如果忽视了瞬间极速。则会把震源算得很浅,从而误以为在地壳中。
(5)温度。厚厚的地幔中几乎没有辐射和对流,而传导性能又低,相反由于大气的对流作用,地表的散热性能却很强,所以我们感觉不到温度的变化。
(三)余震的产生机理分析
余震的产生机理是因为核变产生温度熔化地幔,加速其对流,以提高核物质相遇的概率。地幔介于液态和固态之间,由于其下面的温度高于上面的温度,因而产生极缓慢的对流,某些区域几乎每年只有几厘米位移,所以对大多数地区来说,很长时间不会有地震发生。一旦发生地震,因为核变产生高温熔化地幔,地幔进一步液化,加速其对流,以提高核物质相遇的概率,产生余震,同样的道理,又产生更多的余震,直到该地区下方地幔中几乎所有相遇可以超过临界体积的核裂变物质及其附近的核聚变物质全部发生核反应。
核变造成的地幔对流一般包括:小循环、大循环;短期效果、长期效果四个方面的内容。核变能量是从中间向周边传递的,中间比周围的温度高,这种温差造成的地幔内部小范围循环叫做小循环,小循环的特点是温差大,循环速度快,但速度下降也快,持续时间短。把地震中产生的热量传给地壳的循环叫做大循环,大循环持续时间长。由大小循环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故称短期效果。传统观念的余震(如汶川的一万多次余震)都是短期效果造成的。小循环结束后热量继续较缓慢向周边很大范围扩散,造成地幔温度小幅度升高,此时只有大循环造成的效果,故称长期效果。长期效果产生地震概率远低于短期效果,但比通常状态略高(如汶川地震可能是受云南、台湾等地震的长期效果共同影响产生的)。
深源地震余震的复杂性
(1)重力的影响:重力是对流的源动力,地球由表及里重力加速度先增后减直至中心为零。
(2)物质圈的双重影响:由于重力和密度的共同作用,造成地球内部一个个近似纯净的物质圈。其一,不同的物质传导性能不一样,传导作用会削弱对流作用的发生。其二,不同的物质密度不一样,由此物质圈间的对流就会受到一定的抑制。
(3)液化基数的影响:深层物质由于温度很高,液化程度本身就很高,所以升高温度对其液化程度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
(4)压强的三重作用:一方面越靠近地球中心压强越大。其一,造成下面的密度大于上面的密度,这与温度的效果是相反的,从而抑制了对流的发生。其二,造成物质分子更加靠近,传导性能加强从而抑制对流的发生。另一方面较大的压强可能会直接抑制核裂变的发生,其原因是:a,从压强对核聚变作用原理的反推。b,高压强也许正是核裂变物质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条件。从地球乃至整个宇宙演变的过程看,元素的产生一般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元到多元的普遍规律,所以核聚变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核变方式也是多元素的产生原因,高分子不稳定元素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核裂变是核聚变的反弹,是核变的一种特殊形式。
(四)地震预防
(1)地幔对流状况及核物质的含量。地幔对流状况:分上流段、平流段、下流段,上流段易发生深、中源地震,平流段易发生浅源地震,下流段不易发生地震。由于地壳到地幔的渐变性,浓稠度的不同导致对流速度及方向的不尽相同,这是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
核物质的含量:一般情况下浅层核聚变物质较多,深层核裂变物质较多,不流段核物质少,曾发生过地震的地幔核物质少。地震的潜在危机主要是由地幔核聚变物质的含量及其纯度决定的。我们可以通过科技测量,或通过对以前所发生过的地震的综合分析,或通过对火山岩浆的探索,可大致推断出地幔对流状况及核物质的含量。
( 2)地幔温度。地幔温度的高低是导致地震的一个重要因素。温度越高,对流越快,则越易发生地震。影响地幔温度的主要因素有:a,地表温度:地表温度越低则散热速度越快,导致地幔温度低,地震发生的概率也降低,从而推断出地球两级地震应该较少。b,地震:由于地震在局部产生大量的热量,造成短期效果、长期效果,根据热量在地幔中的传导速度,可粗略计算出较大地震在不同的时期里对其周边地幔温度应向范围的大小。
(3)地壳厚度。地壳对地表的人和物体起保护作用,地壳越厚则保护性能越好。从地球整体讲:两极地壳较厚,陆地一般比海洋厚,这次汶川地震,安徽的某些地区离其近而无震感,北京、上海的某些地区离其远而有较强震感,足见前者地壳较厚。等量的地幔核变,对地壳厚的地区产生的危害较小。地震可以通过其产生的热量熔化地壳使其变薄(如汶川地区的地壳肯定比以前薄得多)。
(4)地震预兆。传说中众多的地震预兆,有的是在震后由人们的精神遗憾产生的,有的的确与地震有关。a,射线的影响:地震是地下核变,势必产生多种射线(如电磁波),有的射线自身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如微中子流射线、贝荅射线等),加之核变产生及时高温高压的共同作用,有可能穿透地壳,再与空气分子共同作用产生地光等(这与极光的形成机理类似)。进入动物体,影响动物细胞及脑电流(脑细胞)。产生不适而促成其行为的异常表现。击穿荧光灯,使其发光。电离或磁化水蒸气,使其规则排列,产生地震云。另外,高能射线还可以将原子中的电子轰击出来,形成的带电离子,从而引起水滴的凝结,形成云层。射线不是核变产物的唯一,地震的温度、声音、微小震动(如单一核裂变等)也会激发动物的异常表现。其中温度对地震云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b,天气与地震的关系:地震影响天气,地震在局部地区产生地下高温,其温差导致地表散热速度加快,局部地区的空气温度及对流速度都会发生相应改变,从而打破了大气对流的固有规律,产生异常天气。天气不影响地震,假设天气可以影响地震,那么其唯一途径就是通过云层或地下水阻碍宇宙射线对地下核物质的影响。按照这种理论推断,产生地震有时无需对流,那么地震核变有可能发生在地壳中,核变能量不是反弹地壳,而是直接作用于地壳(其压强不能被液态地幔传递疏散),其地表的岩层及物体将会飞上高空,在以往所有的地震中我们没有发现这种惊奇的现象。足见这种理论显然不成列。天气虽然不能影响地震,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异常天气推断某些地区地震概率有无增高的可能性,因为地震在影响其周边天气的同时也在影响着那里的地幔温度。地震预防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包括: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问题、防患意识问题(如警报设施、疏散演练等)、提高对地震知识认识的问题、地震预测问题(目前我们通过对地幔物质状况、地壳厚度、已发地震,地幔导热速度、地震射线、声音、温度、微震,以及各种地震预兆现象的测定和研究,综合地震的短期效果、长期效果的理论知识,可以基本推断出某个地区在某个时期内地震概率的大小。预测地震概率的大小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a,通过对地壳温度的测量推断地幔温度的变化。b,通过对地下射线、微震的测定推断地下微小核聚变或单一核裂变的发生。从而预测有无较大地震到来的可能性,以便提前做好防震准备。)
(五)地震与地幔、地壳、火山、海啸、钻石、煤炭的关系
(1)地幔的对流产生地震,而地幔对压强的传递疏散作用又大大降低了地震对地表的损害。
(2)地壳抑制地震、保护地表,如果没有地壳的控制作用,核变产生的压强力将会造成地幔岩浆的快速搅拌与混合,其余震产生的速度要比对流快得多。所以在陆地尚未形成之前地球表面核爆炸非常频繁,一次小小的核变在其附近可快速引起众多核变,并快速向周边蔓延直至全球地表。这就是造成地壳与地幔核物质存在状态不同的主要原因。
(3)地震引发火山,地震在地幔中产生高温、高压,并通过地幔传递到各个方向,地震对火山的两点作用是a,以压强提供源动力。b,以温度熔化火山口固态,疏通通道。因为压强的传递速度远大于热量传递速度,所以火山口往往是被压开而不是熔开。火山对地震的两点作用是a,后期缓解作用,大量岩浆的释放将会降低地幔的压强,由于核变的瞬间性、及时性,火山几乎不能降低地震的及时强度。b,促发地震的作用,由于火山的喷发,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地幔岩浆的混合,大幅度提高了核变地震的概率。所以活火山的附近极易发生地震。传统观念的地震带可能就是这样产生的。
(4)地震产生海啸。当地震发生在海洋里由于地壳较薄,核变产生的压强将会造成海底地面的大幅度升高,并可引发海底火山,在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下,海啸便产生了。
(5)地震促成钻石产生。钻石反证了地幔中小块单质铀(等)的存在。璀璨夺目的钻石在凶神恶煞的地震中产生,听起来难以让人理解。因为核变可以产生高温高压,如果在其附近有单质石墨存在,便可以生成钻石。既然地幔中有小体积单质碳,我们就没有理由否认小块单质铀的存在。
(6)地震引发火山,火山熔岩促成石油转化成煤炭并保存之。我们还可以通过对现有煤炭及火山岩结构的分析,推断出其形成之时的情况,进而推断出现在的地壳及地幔某些情况。(详见“石油、煤炭的形成”)
补充说明
(1)因为地壳到地幔是渐变的,没有明显的界线。所以地表横波和纵波(核变的压力作用)只产生分子间距的挤压或拉伸,几乎不产生其内部物质的错位和混合,地壳在一定限度内的弹性作用只是地壳的宏观表现,仅就其弹性性能而言,我们可以将其近似看作一个橡胶弹球,上述效果将显而易见。
(2)在这里我很想知道,板块学说是怎样解释以下现象的:纵波、横波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地壳会在汶川这一个点上暗暗地积聚这么大的能量却没有任何表现迹象?为什么地震总是从一个点爆发,而不是一条线?既然是“俯冲”,为什么两个板块不作平向运动?为什么地震一旦爆发就会突然产生那么大的能量?为什么地震一旦爆发就会产生那么多余震(汶川一带一万多次)?为什么地震会产生各种地震现象?为什么地应力老是集中在那一块纠缠不休?对深源地震而言,板块地应力是怎样储存到很深的地幔一个点上去的?又是怎样爆发出来的?在这里我拜请各位老师,我很想知道这些答案。
第二章 地球的前期演变
(一)太阳是地球的前身 地球是太阳的残骸
(这里所讲的太阳,特指初期的地球象太阳一样发光,非指现在的太阳。)
纵观任何事物的发展,其必然遵循的普遍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单一到多元,由此可知,地球、宇宙的发展也不另外,宇宙间众多而复杂的各种元素几乎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而质子、中子、电子可以看成是氢原子,所以我们认为它们都是由氢元素演变而来的。在这里我们把氢元素的形成过程叫做氢前时代,而把氢元素形成各种元素的时代叫做氢后时代,本篇学说除了“(十)物质论”的有关内容,其他均为对氢后时代的研究。氢前时代的更多内容尚在研究中。
由于万有引力作用宇宙间的氢原子相互聚集成分子团。对分子团而言体积越大,引力越大,则吸引的分子更多,更多的分子又增加了其体积,如此往复,形成很大的球体(包括对分子团的吸引);就氢分子而言,谁对它的引力大,它就投奔谁,一开始是就近投奔,形成小分子团,小分子团相互吸引形成大分子团乃至很大的球体,由于相互吸引产生的动能,球体间的合并与碰撞是极其频繁而剧烈的,也正是这种能量给当时—273度的冰冷的世界一点点温暖。随着原始球体的增大,其内部压强也越来越大,氢从气态变成了液态或固态,由于温度低,压强增大到一定的程度,便使其中心的某个或某些原子突破了相互间的原子斥力合并在一起,产生核聚变,释放大量的热量,产生高温,进而产生高压,把更多的原子压到了一起,产生更多的核聚变,如此往复,一个元素多元化的时代便掀开了序幕。
但是因为当时的球体中心压强本身就很大,又是固态(或液态)状态,又因为核变产生的压强的扩散速度比温度扩散快,其压强的迅速传播带动了核聚变的迅速扩展。(补充说明一下,温度对核聚变的双重作用,产生压强促进核聚变,膨胀体积抑制核聚变)所以这种核聚变是全球性的、瞬间的、剧烈的核爆炸。同样的道理,在那个时期会有很多这样的爆炸,爆炸产生的结果又怎样呢?
怎样去怎样来。因为动能守恒,离开时克服万有引力所作的功恰等于回来时万有引力对它所作的功。所以回来时的速度等于其初速度只是方向相反。然后碰撞、爆炸、飞出去、又回来如此往复。每次往复其动能都会成倍增加(从核聚变中获得)。又根据动量守恒,质量小则初速度大,这样就分成两种情况;
其一,各飞出物质质量大致相同,这样它们回来的时间就相同,产生共振,经过多次往复可能会形成中子星。(但是这种情况虽然在理论上成立,在现实中概率小得几乎不可能发生。)
那么中子星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在这里我们忽视了一个问题,我们把上述核聚变的引发机理叫做自压型,因为碰撞产生的核聚变叫做碰撞型,我们在前面提过由于万有引力作用氢分子大球体相互吞并、相互碰撞极其频繁,万有引力可以让两个很大的球体产生极限相对速度,当它们相遇时a,产生高压强引发核聚变。(碰撞型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一种核聚变点燃方式,因为自压型需要达到极限质量)b,如果速度更快,则互相穿越对方,产生原子重叠,经过多次碰撞重叠(与新的球体),便形成了中子星。各球体在形成中子星后,仍然保持着它们的初动能,所以中子星始终处在振荡状态,不断地向外发射脉冲电磁波。(至于中子星形成的更多详细内容,等我做完“物质论”的研究后,再作介绍)。
其二,各飞出物质质量各不相同,则其初速度方向、大小都不尽相同,质量越小初速度越大,这就会出现:
a,一部分质量很小初速度很大的物体在离大球体某一个固定距离上旋转,其离心力等于万有引力。后来一个个距离圈上的所有物质相互追逐、吸引、聚集,形成球体(行星、卫星等)
b,绝大多数又回到原先大致的位置,再次相撞,再再次相撞,由于初速度方向、大小都不尽相同,回来的时间不一样,而且越来越不一样,这样间断的、剧烈的核聚变开始向平稳的持续的核聚变过度,经过很长时间的核聚变,已发生核聚变的较大原子,在其中间部位渐渐形成一个稳定球体,该球体的外层形成一个稳定的、持续的核反应圈,再到外层便是氢元素和一些较轻的元素(如氦等),如果该反应圈反应速度变快,则其产生的高温、高压将会让外层的核原料远离反应圈,使其应速度变慢,反之亦然,所以这个反应圈的核反应速度始终被控制在某一个固定的水平上,这就是我们的太阳每时每刻都很平稳发光的主要原因,我们的地球曾经也是如此。
我说地球曾经是太阳,主要是因为(1)地球内部强大的热量来自曾经的核聚变。从地球的整个演变看,地球的后期(连续的核聚变结束后)温度成下降趋势,因为人们已经发现早期地球比现在热(连续的核聚变结束后)。足见来自地球外部的能量还不及地球自身释放的能量,那么一开始地球内部强大的热量来自哪里呢?唯一的解释就是来自地球自身的核变能量。
(2)地球元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地球上有这么多纷繁复杂的元素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难道一生出来就是这样吗?那么宇宙其他星球大多数都处在氢向氦,氢氦向更多元素过度的演变中,谁能给地球这个特权呢?谁也不能。因为我从来未听说过,某某产妇生下了一位老人。
但是地球与现在的太阳的本质区别是太阳质量远大于地球,这可以推断出(1)点燃方式可能不一样,地球肯定是碰撞型而太阳有可能是自压型。(2)地球的演变进度比太阳快得多。
补充说明:
a,我们这里所说的“地球曾经是太阳”。其基本含义是:地球上的所有元素,都有着象太阳元素一样的经历,曾经放过热、发过光,最初都是由氢元素一步步合成的。
b,因为地球是从太阳分离出来的,所以我们不能确定,地球元素那些是在太阳上合成后带到地球上来的,那些是在地球上现合成的。
c,鉴于地球是太阳的分体这一特殊性,地球的点燃方式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就像我们现在地震的形成方式一样,它是由从太阳上带来的核裂变物质诱发的。
(二) 太阳从西边出来
“太阳从西边出来”这句话听起来似乎很可笑,甚至有点可怕,然而事实上我们的太阳在很久以前就是从西边出来的,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我们上面提到过:“由于各飞出物质质量各不相同,则其初速度方向、大小都不尽相同,质量越小初速度越大,这就会出现一部分质量很小初速度很大的物体,在离大球体某一个固定距离上旋转,其离心力等于万有引力。后来一个个距离圈上的所有物质相互追逐、吸引、聚集,形成球体如行星、卫星等”。地球与其它的太阳行星一样,很可能就是由太阳炸出来的小物质聚集而成的。那么这些质点是怎样运动的?它们合成的大行星又该怎样运转呢?
一般来说小质点的运动都是不尽相同的,但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可以先假定一种情况:即它们都是同向的,而且它们在地球现在公转轨迹上的物质量的分布也与地球的物质量分布相同,那么根据万有引力等于离心力可以推算出不同位置上各个质点的线速度,一般来说,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又由于系统没有受外力情况下,则动量守恒,所以当它们组成地球后,在原来各质点的位置上,仍然保持着当初的线速度。这样我们不仅可以知道:当初地球自东向西的自转方向,同时还能计算出其自转速度及周期。即利用万有引力等于离心力公式,分别计算出地球离太阳最近点线速度和最远点线速度,把它们的差除以二,便是当初地球的自转赤道线速度。
我们上述推测虽然是假定的,其实,即便各个质点方向及速度各不相同,它们的合并也是极其复杂,几乎无法研究。但是只要它们曾经处在平衡状态,而合成后又符合当时地球整体的公转状况,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它们合成后的自转方向和速度,也必然与上述情况相同或接近。以此类推,当时太阳系的其它行星也基本上都是这样形成的。
在各个行星形成之初,其自转方向基本上都是自东向西的,但是我们没有理由要求它们在同一个平面上公转。这主要是由于后来它们相互之间的万有引力造成的。
另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太阳因为其当初的核变大爆炸,产生了一批自西向东公转的行星,那么其自身必然以一定的速度自东向西自转。
那么又是什么力量改变了巨大地球的自转方向呢?在这里我们先了解一下太阳的物质结构,太阳由于温度很高,其表面很厚的一层物质几乎都是气态,太阳中间部分的物质几乎都是液态,而太阳核心部分的物质应该为近似液态或准固态。我们知道,当月球经过地球海洋的上方时,其万有引力就会在海面上形成一片凸起,并受其牵动而紧随其移动,这就是潮汐现象。同样的道理,所有的行星由于它们与太阳之间的相对运动,都会对太阳表面的气体及其内部的液体产生同样的效果,即紧随其移动。由于不被牵动的液体或气体对被牵动的液体或气体会产生阻力,这种阻力将降低太阳自东向西自转速度。又由于这种牵动力对行星上的各个质点的反作用力是不等的,即近之点大远之点小,正是这种微妙的力的存在,从而降低了行星的自转速度。当行星的自转速度降到零时,这种牵动力又会变成促成行星反向自转的动力。从目前的状态看,只有金星尚未转变过来,但其自转速度已经很慢了。水星刚刚转变过来,所以它的速度也很慢。因为现在太阳表层的自西向东的自转角速度已经超过水星的公转角速度,这对水星的转速慢也起到一定的促成作用。
改变地球自转方向的另一个力来自月球。因为月球的公转方向与地球最初的自转方向相反,而当时的地球物质结构与太阳几乎差不多,所以月球就像行星对付太阳那样在不断地降低着地球的速度,以致最后改变其方向。
那么太阳自转速度又是怎样改变的呢?由于各个行星对太阳产生的上述影响作用,太阳内部自东向西的自转速度将会降低,太阳的中间部分(靠近外层)一般不自转,由此向外自西向东的自转速度越来越快。由此向内自东向西的自转速度越来越快。但是太阳的整体表现还是自东向西自转(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如果它停下来,那么行星可能也不再公转了)。
地球在来自太阳和月球的两个力的作用下,从最初自东向西的自转速度降到零,同样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产生反向加速,当其自转角速度超过月球的公转角速度时,月球的牵动力由原来的动力变成了阻力。而此时的动力只有来自太阳的牵动力。这时随着太阳自东向西自转速度的降低,则地球公转速度与太阳自东向西自转的质点之间的相对速度减少了,所以它们之间的牵动力也会随之降低。而随着地球自转速度的增加,其表层与月球的相对速度就会增大,这样其阻力就会加大。当动力小于阻力时,地球的自转速度就会下降。我们现在的地球应该正处在这个时期。
那么我们地球的自转速度将会下降到什么程度呢?地球自转速度的改变,主要处决于太阳自转速度的改变,而太阳自转速度的改变主要处决于各个行星的质量、距离、以及它们的公转速度。这里面涉及的计算相当复杂,所以在这里我只作定性的分析,不作定量的阐述。因为地球的公转角速度在行星中位居第三,算是比较快的,所以它与太阳就会保持一个较大的相对速度,来自太阳的动力将不会太小,另一方面,当地球的角速度作一定的下降后,来自月球的阻力就会减小,甚至可以变成动力(当一天的时间变成现在的一个月时间时),从这个角度分析,地球自转速度的下降幅度在近期内将不会很大。但是只要太阳的自转与众行星的公转存在角速度上的差距,这种差距将会不断地减小,所以来自太阳的动力将不断地减小,由此可见,在很久很久以后地球自转速度的下降幅度还是比较大的。估计很久以后一天四五十个小时的现象还是有可能出现的。
月球为什么自转与公转等角速度?因为月球形成的机理与地球大致相同,所以月球最初应该与地球一样,自东向西自转,就像地球与太阳的相互作用一样,曾经的地球让它停了下来(因为那时地球自转方向与月球公转方向相反,而且地球的物质结构与太阳相似,即主要由气体与液体组成),但后来地球变硬了,不再象太阳那样给能够它一个较大的动力了,因为硬的物体不会产生潮汐现象,只能在海洋里产生潮汐现象,又因为水的粘稠度不是很大,所以这种牵动力并不是很大。另外,月球的自身密度也不是很平均,当其自转与公转的角速度相等时,根据万有引力等于离心力可以推算出,在其下方的物质产生向下的驱动力,在其上方的物质产生向上的驱动力,造成密度较大的质点总是位居最上点或最下点,这样才稳定,来自地球的牵动力,因为太小,不能打破这种平衡,所以月球就永远自转不起来了。但是这时如果有谁帮它一把,它将会转起来,而且越转越快。
补充说明:我们在上一节中提到过,地球的核聚变引发属于碰撞型,所以地球曾发生过较大的碰撞,究竟这种碰撞对地球的公转与自转产生多大的影响,我现在还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如果是对心碰撞则自转方向不会发生变化。
(三) 无壳时期
从地球的稳定核反应圈的持续核聚变结束后到地壳形成之前的地球演变史,叫做无壳时期。这段时间地球的变化不是很大,但演变过程相当长,可能要比有壳时期长得多。
当稳定持续的核聚变结束时,地球的表层与内部的温度区别不是很大,都是接近核聚变的温度,即至少上万摄氏度,那时很多的现在的固体物质和液体物质都是以气体的状态存在的,在现在条件下想象不到的一些化学反应,很多都是在那时发生的。 在这个时期里,一些元素转变成了另一些元素,一些气体从地球内部析出,所以它也是空气中氧气增加的一个重要时期。
地球内部产生的大量的核裂变物质在高速对流的岩浆中频频相遇,核裂变频繁至极,残留的核聚变物质也很多,所以由核裂变引发的核聚变也是极其频繁的。尽管有壳时期发生了很多大事如陆地、山脉产生,植物、动物产生等等,但由于无壳时期地球释放的热量是有壳时代的很多倍,所以我断定那段时期比有壳时期长得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地球演变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