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以狭义政府即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为主要研究对象,涉及领域广泛、内容丰富、综合性和动态性较强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相对独立的学科。
l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借用”的学科。这是因为,行政管理学在研究公共行政现象过程中,大量应用了不同时期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就起源而言,一般认为行政管理学脱胎于政治学学科。
l 但是,进入20世纪以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以1911年美国人弗雷德里克·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文的问世为标志,西方国家工商企业界率先进行了观念、文化和管理技术的革新。
l 60年代以后,以美国人赫伯特·西蒙为代表的全新决策理论的提出及其应用,不仅从理论上对20世纪初期以美国人弗兰克·古德诺为代表的政治与行政的“两分法”的行政观提出了挑战,而且拓宽了行政研究的领域,提高和强化了“管理”在行政研究中的重要性。
l 一般认为,最早使用“行政学”一词的是德国学者冯· 史坦因。他于1865年发表了《行政学》一书,但他当时主要是在行政法的意义上使用“行政学”一词的。作为一个行政管理学的概念,“行政学”一词一般认为使见于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1887年所著的《行政学之研究》一文。该文被认为标志着行政学的发端。
l 持“政治”行政观的人主要是一些早期的行政学者。他们根据三权分立学说和自然法原则、议会至上的原则认为,凡国家立法司法以外的政务总称行政;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行政是国家行政部门所管辖的事务,或是政府官吏推行政府功能时的活动。
l 持“管理”行政观的人主要是科学管理运动兴起以后的一些行政学者。他们认为,行政是如何使人民对政府的期望取得成功的各种方法;是完成或实现一个权力机关所宣布的政策而采取的一切运作;是一种活动或程序;是通力完成共同目标的团体行动;行政特别注重管理方法、程序具体操作,是研究政府做些什么和如何做的理论;是经由集体合作实现共同目标的艺术。
l 行政管理学就是关于公共行政制度或行政机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发展性的比较系统的思想、理论、逻辑、知识和方法的体系。
l 行政管理学是动态、发展的学科功效和学科目的主要集中在:第一,研究关于建立和完善国家行政制度的理念、理论和方法,根本目的在于如何确保政府的行政宗旨,确保政府及其官员依法行政,防止政府及其官员侵权、越权甚至实行行政专横,同时确保政府及其官员积极而有效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公共行政职能。第二,研究关于提升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水准和行政效率的思想、途径和方法。其基本任务集中在四个方面,即如何不断的提升政府公共政策的质量,不断的提升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水准,不断的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功能,不断的提升政府自律和自我更新的能力。第三,在不断提高行政学术水平的同时,为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论证方法和实证技术,为国家行政发展和发展行政提供专业性意见。第四,全面培养政府公务员,尤其是行政通才。其综合性的学科优势有助于弥补技术专家的不足,也可以对未来人员进行基础教育。因此说,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作用独到的学科。
l 古立克提出了著名的“七环节”理论,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以此概括行政管理的七大基本职能,并为此创造了一个新的英文单词POSDCORB。
l 台湾学者张金鉴试图用更细致的分类来表述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范畴,提出了“15M”理论,即目标、计划、人员、经费、物材、组织、方法、领导、激励、沟通、士气、协调、及时、空间、改进。
l 一般来说,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研究范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行政原理、行政职能、行政权力(授权)、行政组织、人事行政(公务员制度)、行政领导、行政决策、行政计划、行政程序、行政执行、行政技术、行政行为、行政效率(有效性)、机关管理、公共财政(蔡无行政)、物材行政、行政责任、行政监督、行政道德、法制(治)行政、行政改革、行政能力、行政发展等范畴。
l 行政管理学使用的分析方法具体有两个方面的特征:其一,行政管理学使用的大多数分析方法是众多社会科学共同使用的方法,例如,逻辑分析的方法,包括归纳的演绎等等,社会调查的方法,社会统计的方法等;其二,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行政管理学使用的分析方法常常是交叉、交替和混合使用的。
l 行政管理学常用的分析方法如下:1、逻辑分析方法,又称哲学研究法,主要从哲学的观点出发研究公共行政现象,通过运用理性判断、非理性判断、逻辑推理、因果关系分析等直接与哲学思想相关的分析方法,研究公共行政过程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特性的关系,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关系,进而形成一定的普遍适用的有关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和行为准则。逻辑分析方法同时广泛应用于公共政策分析。2、法规分析方法,主要从法理、法律、法规的角度来研究政府和政府官员及其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规范性、合理性,研究政府行政行为的条件性或局限性。3、历史分析方法,又称史学研究法,注重公共行政和行政管理学的起源、发展及演变沿革的过程。4、实证分析方法,又称事实研究法、行政调查法,指通过观察、描述事实,进而依据事实得出结论的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实然性”是实证分析方法的主要的方法论特征。5、规范分析方法,又称理论分析方法,主要指通过价值判断作出结论的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主要回答“应该怎么办”的问题。“应然性”是规范分析方法的主要的方法论特征。6、比较分析方法。7、系统分析方法。8、生理分析方法。9、心理分析方法。10、资料分析方法。11、案例分析方法。12、量化分析方法。13、模拟分析方法。尤其是60年代以来流行于欧美的一种分析方法。其特点,是通过使用定量概念和方法,来模拟行政管理中的某些基本因素或条件,从中寻求行政管理合理、效率和效益的模式。14、利益分析方法。注重政府公共政策选择与利益、利益集团或压力集团之间的关系。
l 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系统的科学,其学科特点是比较突出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性,即它是交叉的、丰富的、广泛的。2、实践性,即它是实际的、应用的、具体的。3、系统性,即它是整体的、有序地、相互关联的。4、技术性,即它是方法的、工具的、手段的。5、发展性,即它是动态的、进步的、创新的。
l 行政管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行政管理学与政治学。一般认为,行政管理学源自政治学。政治学主要研究国家的基本理论和制度。行政管理学则主要研究政府体制和政府行为等行政现象。行政学是藉政治学指引其努力的方向,政治学则赖于行政学充实他的内涵。2、行政管理学和行政法学。行政法学与行政管理学都是以国家行政为中心观念的学科。前者有赖于后者不断充实其内容,后者则有赖于前者提供维护自身合法权威的规范,进而加强自身的效能。3、行政管理学与企业管理学。一般认为,企业管理学较之行政学后起。行政管理学与企业管理学士内容上的交叉、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互鉴、学科发展上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研究领域上各异的两门学科。4、行政管理学和社会学。行政管理学只有将行政现象置于广大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才能获得比较符合实际的理论和解决方法。社会公共事业的管理是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许多重大社会问题只有依靠国家行政机关的法权地位和特有的方式、手段才能解决。所以,行政管理学与社会学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
l 现代行政现象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60年代以来,国际上,主要是发达国家所出现和形成的某些公共行政现象。
l 现代行政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行政职能扩展。行政观念的变化,使政府不仅承担起了报国为民的责任,而且承担起了扶助各行各业均衡发展,普遍提高各个阶层生活水准和道德、文化水准,防止个人私欲损害社会公益以及缓解社会矛盾的责任。政府行政职能的扩展造成了行政国家的兴起,行政国家的兴起则造就了一个“大政府”。与此相一致,也形成了适应现代国家权力格局变化的现代行政管理学。“行政国家”作为一种学术研究的概念和理论最早是由美国行政学家沃尔多于1948年发表、1984年再版的《行政国家:美国行政学的政治理论研究》一文中提出的。2、不良行政现象增加。一、行政组织规模庞大,形成了许许多多结构复杂、分工细致、门类繁多的专业部门和各种行政委员会,与此同时,政府公务员也大量增加。同时使政府各部门及人员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造成了不同的行政主体必须经常协同处理同一管理问题,而协同小国总是不佳的现象。二、行政决策迟缓,使政府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受到影响。三、政府人员专业化,主要是指政府大量招揽和使用专业人才的现象。像英国这样传统的重视“通才”的国家,近些年来也开始比较注意吸收专才。美国等国家,则历来重视专才,且无论政务官或常务管都是如此。四、官僚化倾向滋长,导致了“程式化”行政现象的出现,不仅是国家行政组织中人际关系淡薄,主动进取精神受到抑制,而且导致政府与公众关系恶化。政府公务员终身任职的永业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其进取精神的发扬。关于不良行政现象的描述,“帕金森定律”和“彼德原理”的影响较大。“帕金森定律”――官场病。“彼德原理”揭示了广泛存在于社会组织中的痼疾――不称职。经典表述是“在层级组织中,每位员工都将晋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阶层。”3、行政管理和行政管理理论现代环。一、重视社会目的。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国家机关重视国民意愿,接受大众监督,要求政府以实现一定的社会目的为一切行政行为的出发点,以国民的利益为一切行政行为的价值标准。二、行政管理手段现代化。三、行政管理理论现代化。
l 现代行政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反面:1、主动进取。对政府而言,,主动进取意味着重新寻求和确定政府的基本价值标准,意味着重新选择政府的宏观公共政策,意味着制度革新。在现代条件下,政府主动进取,有效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已经恒然成为衡量政府优劣的一个基本标志。2、追求卓越。追求卓越涉及两种相互联系的价值取向,即效率和效果。相比之下,追求效果更能在综合层面上体现行政目的,更能体现通过公共管理过程实现公共政策价值的程度,因而更应成为政府行政行为的价值标准。3、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