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2:2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1、华盛顿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又称太平洋会议。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其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会议期间签订3项条约:①《四国条约》。   ②《五国海军条约》。   ③《九国条约》。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和通过的决议案构成华盛顿体系。此后,美日两国之间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争夺愈演愈烈。
2、九国公约
   1922年2月6日,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条约规定 :“ 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 。实质上是要挟中国政府执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3、互助论   
    互助论即互助的进化观.它在清末传入我国.《互助论》是无政府主义的主要活动家和理论家克鲁泡特金在1902 年发表的一部著作。克鲁泡特金以伪科学的方法来宣扬无权威、无政府、无国家的社会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宣扬这种社会比其他社会主义思想家提出的理想社会还要“完善”。由于互助论的科学性及其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修正与反思,使新世纪派和天义派接受了这种观点,并在国内大力宣传.但互助论能在中国产生较大的社会道德效应则应归功于新世纪派的传播.

4、醒狮派      
又称国家主义派,国民党左派和当时与国民党合作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国家主义是欧战以后,“无产阶级革命潮流高涨所激起的一种极反动的思想”,国家主义派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民族运动的死敌”,“干反革命事业的大集合”,“是最反动势力的结晶”。国家主义派的主要代表是五四运动时期创建的少年中国学会的一部分成员在法国成立的中国青年党,以及该党党魁曾琦、李璜回国后与左舜生等一起创办的《醒狮》周报,故而国家主义派又称醒狮派。

5、新村主义
  日本学者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主义是将克鲁泡特金的互助主义、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北美的工读主义烩于一锅的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认为不需要实行暴力革命,也不需要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只要在乡村组织和推广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新村并普及教育,就能战胜资产阶级,逐步在世界上建成“社会主义天国”。
6、人权派  
  人权派民主政治的实质就是仿效英美,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人权派根本反对独裁制度,主张民主政治;人权派的民主政治具体表现为三权分立、多党制和议会政治;但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是历史的必然.
7、通道会议  
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后,蒋介石很快就判明红军的意图,妄图一举消灭红军。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左”倾领导者才不顾红军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执意要按原计划北上湘西。 12日,中革军委临时决定在这里召开紧急会议,着重讨论红军战略转移的前进方向问题。毛泽东极力说服博古等主要领导人,建议放弃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通道会议研究了军事问题,虽然没有就战略方针的转变问题取得一致意见,但促进了这个问题的解决,从而为尔后黎平会议决策红军战略计划转变,作了必要的准备。
8、江浙战争
江浙战争 又称"齐卢战争"。直皖战争后,控制着北京中央政权的直系军阀控实行贿选与"武力统一",遭到全国各方面的反对。皖系浙江督办卢永祥首先发出不承认曹锟为总统的通电,并和奉天的张作霖、广东的孙中山结成反直三角同盟。吴佩孚为了击破反直三角同盟,除在北方以重兵严防奉军入关以外,在南方则利用孙传芳进入福建,与陈炯明勾结起来压制孙中山,以直系的江苏督军齐燮元夺取浙江,消灭卢永祥。1924年9月初,齐军向卢军发动进攻,江浙战争爆发。至10月12 日,卢永祥在孙传芳和齐燮元的南北夹击下,通电下野,逃往日本。江浙战争遂告结束。
9、新文化运动
包括“五四”前的启蒙运动和“五四”后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时间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出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以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政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其性质仍属旧民主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已是为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共和国作舆论准备,其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了。
10、戴季陶主义   
1925年6、7月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职的戴季陶发表《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以阐述三民主义为名,提出一套比较系统的反对容共政策的理论。戴季陶主义的出现,是革命高潮到来之际资产阶级力图分裂统一战线的征兆。它不仅促使国民党新右派形成,为其反共夺权作了理论与舆论上的准备,而且助长了国民党老右派的反革命活动,并从思想上把国民党的新老右派联合起来,对革命统一战线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戴季陶的反动观点受到共产党人的猛烈抨击。
57#
华丽丽的瑞 发表于 10-4-28 19:55:55 | 只看该作者
很好,非常感谢
56#
changhenge 发表于 09-2-20 17:19:22 | 只看该作者
xiexie
55#
changhenge 发表于 09-2-20 17:18:05 | 只看该作者
xiexie
54#
changhenge 发表于 08-10-14 20:34:45 | 只看该作者
xieixe
53#
changhenge 发表于 08-10-14 20:29:31 | 只看该作者
xieixe
52#
lihongye_lisa 发表于 08-10-13 15:49:05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
51#
damoyizhan 发表于 07-5-8 19:55:01 | 只看该作者
50#
xtzouyong 发表于 07-4-9 15:25:55 | 只看该作者
太好了
49#
风雨历史考研人 发表于 07-3-25 10:47:06 | 只看该作者
多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8-21 07:56 , Processed in 0.101258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