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代自然地理学 词汇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地理初学者 发表于 06-4-16 11:00: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代自然地理学]词汇表
A

  岸礁(fringing reef)

  又称“裾礁”。一种与海岸相连、宽度不等的珊瑚礁平台。珊瑚向上生长以低潮位为准,故其表面大致与低潮潮位高度相当,外缘向海洋方向倾斜。我国台湾恒春半岛、海南岛东岸都有分布,最阔处可达千米。[10]

返回

B

  半岛(peninsula)

  伸入海洋或湖泊中的陆地,三面环水,一面同陆地相连。如我国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等[10]

  饱和带(saturation zone)

  地下自由水面以下被水充满的地带。由于自由水面以下的岩石处于大于大气压条件下,岩石的空隙几乎被水充满。储存在饱和带第一无压含水层中的潜水,以及充满两相对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是地下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14]

  堡礁(barrier reef)

  又称“离岸礁”。有泻湖同陆地隔开的珊瑚礁。成堤状,而多数成不连续的岛状,围绕着海岸延伸,距海岸十数千米至二百千米不等。最长的如澳大利亚东海岸的大堡礁,延伸达2000千米以上。[10]

  暴雨径流(storm flow)

  由暴雨产生的水流。包括坡面流和河槽流。因历时短而强度大,故陆地水文学研究中比较核心的问题。古算其大小的标准一般用重现期或频率概念,如百年一遇,千年一遇。[12]

  雹灾(hail damage)

  雹是发展得特别旺盛的积雨云的产物。直径往往大于5毫米。由于从几千米的高空降落,冲击力极大,往往会损坏房屋庄稼人畜造成灾害。[12]

  北半球(northern hemisphere)

  赤道以北,夏至日(6月22日)白昼最长,冬至日(12月22日)白昼最短的半个地球。[15]

  北回归线(Tropic of Cancer)

  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在一年内可能达到的最北点所在的纬线。。[11],[12]

  北极(North Pole)

  轴北端与北半球表面的交点。[11],[12]

  辫状河(braided stream)

  河流纵横交错,形似鱼网的水系。常出现在土质疏松的河漫滩和河流三角洲上。河道易淤易冲,变化频繁。如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上发育的这种水系。[10]

  滨(shore)

  是陆地面与海水面的交界处。由于潮位的升降、风成增水、减水和海面上气压的急剧变化等作用,滨线随时移动。通常把多年平均高潮位的滨线作为海岸线。[10]

  冰擦痕(glacial stria)

  刻在暴露出石上的窄槽或划痕,它们是由嵌在滑移冰川底部硬石块的磨蚀作用而形成的。擦痕可为我们提供以前冰川作用地区冰快运动方向的有用线索。[23]

  冰川(glacier)

  覆盖在地面或接近地面的有明显运动迹象的大规模冰体。[23]

  冰川学(glaciology)

  研究所有天然冰及各式天然冰体的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的科学。它以冰为研究对象、自成体系;内容涉及冰体的理化特性、成因与分布、冰川流动及与其有关的力学和热学,冰体变化与气候地貌间的关系等方面。[15]

  冰斗(cirque)

  冰斗是分布普遍而明显的一种冰川地貌。三面为陡壁所围,朝向下坡的一面是个缺口,外行呈围椅状。它是由冰斗壁、盆底和冰斗出口处的冰坝所组成。[7]

  冰斗冰川(cirque glacier)

  较小的冰粒雪和雪集合体,所占据基岩上的一种手扶椅形的凹地。相对它的长度来讲比较宽。它由吹雪迅速补给,因此表现出活跃的特性,包括旋转滑动。[23]

  冰盖(ice sheet)

  指一大冰块,其面积一般大于5000km2,由冰穹和溢出冰川构成的。[15]

  冰后期(post-glacial)

  晚更新世冰期结束之后的温暖时期,一般指全新世。[15]

  冰期(ice age)

  地质历史上气候寒冷,冰川广泛发育的时期。冰期时,极地及高山高原的冰川范围扩大,雪线下降,动植物及自然地理带退至低纬度或海拔较低处,海平面大幅度降低。[15]

  冰楔(ice wedge)

  地表水渗入冻土裂隙中冻结成的脉状冰。是年均气温低于零下六度的多年冻土区长期冻结的产物。其出现是气候寒冷程度的标志。[15]

  冰原(ice field)

  一块近于水平的冰区,其面积从大约5Km2到接近大陆的规模,是在高而均匀的陆地表面上满足冰体积累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它与冰帽不同,因为它没有冰穹而且其流动受下伏地形支配。[23]

  剥蚀面(denudation)

  若夷平面规模较小,发育的又不很充分,随后又在地壳差异运动抬升过程中,被河流分割的支离破碎,呈现不于同高处,这类缓平地面称为“剥蚀面”。[10]

  剥蚀作用(denudation)

  简称“剥蚀”。风、流水、冰川、波浪、海流等外力对地表进行破坏,同时将破坏的产物搬离原地的作用。按照外力性质分为风蚀、水蚀、浪蚀、冰蚀、潜蚀等[10]
89#
shuiashui 发表于 11-7-24 22:00:38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
88#
亲爱的leo 发表于 11-6-14 22:58:5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有些多。
87#
yushi1990 发表于 11-6-11 12:44:46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了,比较全的资料!
86#
静锁寒秋 发表于 11-6-10 21:42:45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真是好人,谢谢那
85#
china001 发表于 10-4-16 10:31:2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
楼主辛苦了,都用字母排好了,看起来很方便!
84#
拾荒者 发表于 09-11-14 12:15:4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
83#
xixi1985li 发表于 09-10-1 21:46:0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了!!!
82#
diluobazi 发表于 09-8-1 10:40:06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楼主!!!!!!!!!!!!!!!!!!!!!
81#
非诚勿扰 发表于 09-7-30 17:23:19 | 只看该作者
xiexie!!!!谢谢!!
80#
古道西风 发表于 09-6-26 17:34:02 | 只看该作者

首先谢谢,辛苦了。其次,想问问您是参照的哪本自然地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23 16:52 , Processed in 0.092739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